邯鄲市高二上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_第1頁
邯鄲市高二上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_第2頁
邯鄲市高二上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_第3頁
邯鄲市高二上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_第4頁
邯鄲市高二上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學必求其心得,業必貴于專精學必求其心得,業必貴于專精學必求其心得,業必貴于專精高二上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1.主張“明主峭其法而嚴刑、威勢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不足以止亂”的思想家是()A。墨子B。孫子C。孟子D。韓非子2。某位思想家認為“天下之人異義”造成人與人“交相非”、“交相害”,并且這種禍亂局面在他生活的時代已愈演愈烈。為此,他主張A。法治、集權B。兼愛、尚同C.無為、齊物D。仁政、復禮3、英國學者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中指出:“儒家思想基本上是重理性的,(它)反對任何迷信以至超自然的宗教。”對這句話中的“理性"的理解最貼切的是()A.儒家關注人事人倫而敬遠鬼神B.儒家崇尚理性而講求民主民權C.儒家重視自然科學和自然規律D.儒家思想始終排斥佛教道教思想4.1585年,萬歷皇帝步行十里祈雨.行禮結束后,皇帝發表訓辭聲稱:天時大旱固然是由于他本人缺乏德行,但同樣也是貪官污吏溇剝小民,上干天和的結果。現在務必要改弦更張,斥退壞人,引用好人。萬歷皇帝的言行突出體現了A。法家的嚴刑峻法思想 B。董仲舒的“天人感應”思想C.道家主張“天道自然" D。王陽明的“知行合一”5、唐代初年的統治者在文化上頒布五經定本和新的五禮來壟斷儒家經典話語的解釋權,推定“三教"次序以提升政治權力在思想界的權威。該歷史現象主要表明() A.政治需求影響文化政策 B.三教合流趨勢開始出現C.理學主流地位空前強化 D.儒學思想內部危機重重6。在儒學發展史上,西漢武帝時期《詩經》、《尚書》等五經成為國家的教科書,后來《論語》、《孟子》等四書的地位不斷提高,儒學教育經歷了由“五經時代"向“四書時代”的轉變,促成這一變化的是A.宗法制度逐步瓦解B。儒學糅合諸子學說C.科舉制度創立發展D。程朱理學日漸興起7.錢乘旦在《現代文明的起源與演進》中這樣評價理學:“它的豐富性與普遍性使中國統治者與士大夫相信儒家學說已窮盡世界一切真理。中國既是天下中心,并有著輝煌的、無與倫比的歷史與成就,那么中國之外的‘夷務’就不在中國人關心的范圍之內.”由此可見理學A.排斥儒學以外的一切思想 B.博大精深但有一定封閉性C.概括了世間所有自然規律 D.內容豐富,探索世界本源8、史學家陳旭麓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寫到:“封建社會的長期性……可以說:代代相承,變化微漸.但是,在明清之際,中國社會一度出現過比較明顯的轉變跡象。”下列思想中屬于材料中所說的“轉變跡象”的是A.“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B.“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C.“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D.“孔教與共和……存其一必廢其一”9。明清之際進步思想家的思想,其實質是儒家思想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活躍,他們使儒家思想更趨實事求是,與國計民生靠得更近,該思想是()A。經世致用思想B。君民共主思想C.自由平等思想D。重農抑商思想10、西方學者認為自然現象應該是統一的,如法拉弟認為既然電能生磁,磁就極可能生電,沿著這一思路探索,他終于為人類找到了新的能源.而明清時期中國人的哲學觀、自然觀還停留在簡單的“天人合一”,甚至金、木、水、火、土“陰陽五行”的階段,妨礙近代科學理論的發展。這說明妨礙中國近代科學發展的原因是A.重人倫、輕自然的文化傳統 B.科舉制度發展到八股取士C.君主專制發展到頂峰 D。自然經濟占據主導地位11、“清明前后,種瓜點豆.”清明是我國歷法中的二十四節氣之一.二十四節氣通過表示地球在軌道上運行的二十四個不同的位置,刻劃出一年中氣候變化的規律.兩千多年來,它在安排和指導農業生產過程中,發揮了重大的作用.對此理解正確的是()①促進了古代天文學的發展②體現了我國科學實用性特點③有一定的宗教迷信的色彩④促進了古代農業的精耕細作.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12、唐代節度使馮宿曾奏請朝廷:“劍南兩川及淮南道,皆以版印歷日(日歷)鬻于市.每歲司天臺未奏頒下新歷,其印歷已滿天下,有乖(違背)敬授之道.”結合所學判斷,下列選項正確的有()①雕版印刷術在民間流行②活字印刷提高印制效率③民間私印有損朝廷權威④私營商業活動比較活躍。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13、某繪畫體系大體經歷了以詩入畫、以書入畫、以金石入畫三個階段,成為一個自足的繪畫體系。這一繪畫體系的作品A.體現了寄情山水的避世思想 B.反映了文化世俗化的傾向C。拘泥于客觀景物的逼真摹寫 D。具有特有的強烈主觀意識14.中國古典文學領域群星燦爛,成就輝煌,不同時期的文學形式都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其中正確的是①《離騷》奠定了中國文學現實主義傳統的基礎②西漢漢武帝時的賦反映了當時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豐富多彩③唐代是中國古典詩歌發展的鼎盛時期④明清小說放映了廣大農民的文化心理需求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③④15.從商朝甲骨文演變到現今的漢字經歷了三千多年,下圖所示可以說明A.文字必須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B.書法藝術經歷了不斷完善的過程C.文字經歷了由繁到簡的演變過程 D.文字產生之后功能不斷趨向完善16.晚清著名外交家郭篙煮在對外交往中不卑不亢,分寸合度,處理外交事務合乎國際慣例,英人稱之為“所見東方最有教養者”.然而國內不斷有人攻擊他:“此……漢奸之人,我必不能容”“有二心于英國,想對英國稱臣”等等,迫使郭篙煮辭職.這說明A。部分官員仍然固守天朝上國的觀念B.清朝官場相互傾軋的現象十分嚴重C。與敵國打交道的官員通常受到垢病D.道德綁架開始成為有效的攻擊手段17、史家陳旭麓說:“在封建主義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啟錮閉,引入若干資本主義文化,除了‘中體西用’還不可能提出另一種更好的宗旨.如果沒有‘中體'作為前提,‘西用’無所依托,它在中國是進不了門,落不了戶的."陳旭麓意在說明A.只有“中體西用”,才能解決內憂外患B.洋務運動習西方科技是必然選擇C.“中體西用”有利于洋務運動順利推行D.洋務運動變革不徹底無法實現目的18.與舊三民主義相比,新三民主義有了質的飛躍。“質的飛躍”的主要表現是它A.超越了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的范疇 B.明確提出了反對帝國主義的主張C.增加了社會主義革命的內容 D.堅決反對封建專制統治19。19世紀八九十年代,李鴻章在為格致書院所出考題中,曾問到西方測溫、測熱、測電的方法,問到西方平弧三角與《周髀算經》的關系,問到西方關于64種化學物質在中國語言為何物……。這說明當時的中國人A.開始開眼看世界B.堅持“中體西用”C.普遍接受西式教育D.關注西方科技20.在近代中國,維新派和革命派都為國家的政治民主化做出了重要貢獻。以下關于兩個派別的關系,表述正確的是A.針鋒相對,勢不兩立 B.齊心協力,相得益彰C.異曲同工,殊途同歸 D.肝膽相照,榮辱與共21、孫中山在《民報?發刊詞》中指出:“今者中國以千年專制之毒不解,異種殘之,外邦逼之,民族主義、民權主義殆不可以須臾緩.而民生主義,歐美所慮積重難返者,中國獨受病未深,而去之易……誠可舉政治革命、社會革命畢其功于一役。”據此推斷,孫中山認為()A.中國工商業不發達難以實現民生主義B.民族和政治革命比社會革命更重要C.政治與社會革命的目標可以迅速實現D.中國的民生問題較歐美國家更容易解決22、李大釗指出“二千余年……所謂綱常、所謂名教、所謂道德、所謂禮義,哪一樣不是損卑下以奉尊長?哪一樣不是犧牲被統治者的個性以事治者?哪一樣不是本著大家族制度下子弟對于親長的精神?"下列主張與上述思想內涵最為一致的是()A.主張中體西用B.提出“打倒孔家店”C.倡導民主共和D.宣傳馬克思主義23、《新青年》經常刊登介紹自然科學家發明創造的事跡,介紹生物的起源、醫學、生理、體育等各方面的科學知識,用樸素的語言講解“猴子變人”的規律,宣傳宇宙是可以認識的,物質是實在的等唯物主義觀點.材料說明《新青年》旨在()A.借助天演論宣傳變法思想B.把反迷信作為反封建的重要內容C.大力弘揚民主和自由思想D.將啟蒙思想與馬克思主義相結合24、晚清學者畢永年在《存華篇》中認為:每個人都是秉天地之精華而生,都有自主權,“權也者,我與王侯卿相共之者也";國家不只是統治者的國家,而是“我群士群民共有之國也”。材料說明畢永年A.希望通過改良實現國家富強B.謀求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C.帶有濃厚的封建迷信色彩D.強調國家主權屬于全體人民25、1956年初,有位在中國講學的蘇聯學者向中國陪同人員談到他不同意毛澤東《新民主主義論》中關于孫中山世界觀的論點,有人提議把這一事件通報給蘇聯駐華大使尤金.毛澤東堅決不同意這樣做,并于1956年2月就此事給有關中央領導寫信批復.該事件反映出A。當時毛澤東提倡“百家爭鳴”B.毛澤東思想的地位遭到了某些質疑C.新中國文藝界政治色彩較濃D.建國之初的民眾并未贊同百家爭鳴26。毛澤東說:“我們提倡百家爭鳴,在各個部門可以有許多派別、許多家,可是就世界觀來說,在現代基本上只有兩家,就是無產階級一家,資產階級一家。”這一主張A.體現了“雙百”方針B.造成學術受政治干擾C.不利于文藝繁榮D.捍衛了社會主義文化27、20世紀50年代初期,蘇聯文壇上出現了一些暴露蘇聯社會生活中缺乏人情溫暖、對人冷漠、缺乏真誠等弊端的作品,稱之為“解凍文學”。我國出現類似的文學現象開始于A。20世紀50年代中期B。20世紀60年代末期C.20世紀70年代末期D。20世紀80年代中期28。武昌起義后,很多地區的農村士紳大部分持三種態度:一種是頑固守舊,拼命抗拒,愚忠清廷,一種是走走看,認為“民心噪逆,朝野紛爭,上下未有所定,此時欲順不可,欲拒弗能",一種是順水推舟,積極響應,在革命的口號中借以自保,并擴大權勢。士紳的態度說明A.革命受到傳統士紳的抵制B.傳統士紳對革命的冷漠C.士紳對清政府的同情理解D.革命思想并未深得人心29、著名國畫家傅抱石指出:包括康有為的國畫改良觀和陳獨秀的“美術革命"論在內,在將傳統文化與封建專制綁架在一起的20世紀初的文化界,無論哪種觀點都離不開“抑中揚西"和倡導寫實。當時這種對國畫的革新要求反映出A.維新思想成為社會思潮主流B.思想文化向現代形態轉變的要求C.傳統文化藝術已衰落的事實D.弘揚國粹以增強民族精神的理想30.蓋自三權鼎立之說出,以國會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總之……人主尊為神圣,不受責任,而政府代之,故人君與千百萬個國民合為一體,國安得不強?”提出這一觀點最有可能的是A.李鴻章 B.康有為 C.孫中山 D.陳獨秀31.一位學者評價說:“當時知識分子不但沒有全盤反傳統,而且使不少被塵封或淹沒了的傳統重現光芒.例如,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話小說,成了中國文學史的重要內容;作為傳統文化的民間文學,第一次真正進入了大學的學術殿堂。"這一觀點認為新文化運動A.反對舊道德崇尚現代文化B.混淆了先進與落后的界限C.充分肯定了文言文的價值D.存在對舊文化的傳承與創新32.“中國人向西方學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總是不能實現",原有的幻夢破滅了,現實并沒有給人們帶來預期的進步,“中國又一天一天沉入黑暗里”,“傳統與反傳統之爭”、“問題與主義之爭”迭次興起,材料所述的歷史時期是()A.民國初年的新文化運動時期B。辛亥革命前的思想論戰時期C.甲午戰爭后的維新運動時期D.國民革命失敗后的探索時期33.新式學堂的教育模式下成長起來的青年學生,意識到僅僅有政治上的吶喊是遠遠不夠的,必須改造國民思想,振奮國民精神。學生社團選擇適合自己的思想學說作為立團宗旨,天津地區的覺悟社就是如此。這說明五四時期社團組織紛紛出現的原因是A.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的推動B.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C.民族經濟的發展和新生力量的成長D.教育的發展和思想啟蒙的推動34.辛亥革命10周年之際,梁啟超撰文寫道,“辛亥革命有甚么意義呢?簡單說……第一,覺得凡不是中國人都沒有權來管中國人的事;第二,覺得凡是中國人都有權來管中國人的事”。這反映出他認為辛亥革命A.增強了國民的民族民主意識 B.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C.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 D.擴大了人民的民主自由權利35。在不同的發展階段,毛澤東同志通過一系列文章表達了他對中國革命及其建設的主要觀點。以下言論出自抗戰時期的是A.“邊界紅旗子始終不倒,不但表示了共產黨的力量,而且表示了統治階級的破產。"B.“新民主主義革命必須是無產階級領導的革命,……又必須是人民大眾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C.“人民是什么?在中國,在現階段,是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D.“如果沒有足夠的糧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首先就不能養活工人,還談什么發展重工業?”36、鄧小平從列寧那里找到了新思路,給中國改革開放找到了新航向.有俄羅斯學者認為,中國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改革屬于新版的蘇俄新經濟政策。實際上鄧小平對新經濟政策有繼承也有超越,“超越"的主要表現是()A.利用市場手段發展社會經濟B.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目標C.走適合自己國情的發展道路D.把解決農民問題放在突出位置37、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三大思想理論成果,它們回答的共同問題是()A.社會主義革命問題B.社會主義建設問題C.民主主義革命道路問題D.科學發展和社會和諧問題38、1977年10月12日,國務院發出了恢復高考的文件。學生報考資格的政治審查主要看本人表現,破除唯“成分論”。這是我國當時()A.提出“三個面向”的需要 B.教育撥亂反正的需要C.開展“教育革命”的需要 D.科教興國提出的需要39、據教育部的相關資料顯示,2000年之后,國家開始批準建立獨立學院,中國高校出現了公辦、民辦、公辦民助(如獨立學院)等多種方式并存的局面,基本實現了高等教育大眾化.這種現象的出現是基于()A.市場經濟體制對我國高等教育有重要影響B.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快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C.民眾對教育需求和彌補國家教育投入不足D.辦學方式的多樣化和高等教育普及大眾40、中國著名女醫藥家屠蚴蚴獲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沒有博士學位、留洋背景和院士頭銜,被戲稱為“三無科學家”的屠呦呦,以“文革”期間所取得的科研成就獲獎引起人們深深的思考。下列新中國科技成就屬于這同一時期的是A.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B.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在中國首次實現C.袁隆平選育出雜交水稻新品種——南優2號D.中國成功研制出第一臺每秒運算速度上億次的計算機41(20分)近代中國的思想解放在繼承和創新中不斷走向深入.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戊戌新黨之思想為反對名族,輕視民權之思想。……彼等思想中之“開明專制”不啻欲為異族君主立萬世之基業.故戊戌維新較同治維新(洋務運動)進步者,在覺悟徒恃西技不足以圖強,而提出借鑒西教,易法更制之主張。其仍蹈同治維新之故轍者,則迷信清廷之足與有為,欲籍保皇以救國。-—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材料二夫西洋之民主主義乃以人民為主體,林肯所謂“由民而非為民”者是也。所謂民視民聽、民貴君輕,所謂民為邦本,皆以君主之社稷-—即君主祖遺之家產—-為本位。此等仁民愛民為民之民本主義……皆自根本上取消國民之人格,而與以人民為主體,由民主義之民主政治,絕非一物——陳獨秀《在質問〈東方雜志>記者》(1919年2月)材料三這些新知識分子都是轉型時期的產物——他們都深深植根于中國古典文化,然而同時也深諳西方文明。自由主義、社會主義、實用主義、科學與民主給他們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他們充當了中國文學和知識分子人格轉換的發酵劑。他們有關對“國粹"進行批判性重估與引介西方思想和意識形態的呼吁,燃起了一場思想革命.——徐中約《中國近代史》請回答:(1)據材料一,概括戊戌維新的進步主張.材料一認為戊戌思想存在局限,結合所學知識,闡述孫中山是如何從理論上解決這些局限的?(8分)(2)據材料二,概括陳獨秀對“民主”的看法。(4分)(3)據材料三,歸納近代中國新知識分子具有的學術特點。綜合上述材料,評價近代中國知識分子的思想實踐。(8分)42、(20分)思想文化的傳承與創新隨著歷史的發展而演變。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他(孔子)知道,古代傳統的重建,并不僅僅是指外表上的同一。這里強調的是對永恒真理的溫習,而不是對過去的模仿,孔子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能使這些永恒的思想重放光彩。——摘編自雅斯貝斯《大哲學家》材料二無論何種學派,均不能定為一尊,以阻礙思想文化之自由發展.況儒術孔道,非無優點,而缺點則正多。尤與近世文明社會絕不相容者,其一貫倫理政治之綱常階級(等級)說也。--趙清、鄭城《吳虞文集?陳獨秀復吳虞信》材料三嚴復曾說:“晚近更有一種自居名流,于西洋格致諸學,僅得諸耳剽之余,于其實際,從未討論。意欲揚己抑人,夸張博雅,則于古書中獵取近似陳言,謂西學皆中土所已有……彼實竊我中國古圣之緒余……令人嘔噦。”材料四毛澤東思想永遠是我們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的最寶貴的精神財富.我們要完整地準確地理解和掌握毛澤東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