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江西省新余市高考歷史模擬練習卷(選擇部分解析版)_第1頁
2025年江西省新余市高考歷史模擬練習卷(選擇部分解析版)_第2頁
2025年江西省新余市高考歷史模擬練習卷(選擇部分解析版)_第3頁
2025年江西省新余市高考歷史模擬練習卷(選擇部分解析版)_第4頁
2025年江西省新余市高考歷史模擬練習卷(選擇部分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page55頁,共=sectionpages1212頁2025年江西省新余市高考歷史模擬練習卷一、單選題:本大題共16小題,共48分。1.20世紀80年代初,關于香港回歸后的管理,鄧小平強調“一國兩制”“港人治港”“港人必須是愛國者”。這一要求()A.解決了中英之間的歷史遺留問題 B.踐行了和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

C.改變了香港民眾原有的生活方式 D.體現了原則性和靈活性的統一2.《后漢書?百官志》“郡守”條本注曰“其監屬縣,有五部督郵”。《后漢書》云“伍……為郡門下書佐。其本邑長有罪,太守使孚出教,敕曹下督郵收之。”《后漢書?張儉傳》云“為東部督郵。時中常侍侯覽家在防東殘暴百姓,所為不軌,儉舉幼覽及其母罪惡。請誅之。”據此可知。漢代督郵的設置()A.有效遏制了王國諸侯勢力的膨脹 B.推動地方行政機構的相互制衡

C.為澄清地方吏治發揮了一定作用 D.說明監察制度逐步走向獨立化3.史學家許倬云在《歷史分光鏡》一書中探討了中國歷朝社會控制的得失,列出了下面的一系列標題:西周的包容——上層的堅凝;秦代的缺失——中層與下層的疏離;唐代的用人——中層的變化。那么,關于宋代的標題最可能是A.中層的擴大 B.中下層的整合 C.上層的分裂 D.上下層的緩和4.宋代數學家楊輝曾認為:“乘除者本鉤深致遠之法。《指南算法》以‘加減’‘九歸’‘求一’旁求捷徑,學者豈容不曉,宜兼而用之。”在沈括等人基礎上,他對南宋市井民量進行大膽改造,總結出了“乘算加法五術”“除算減法四術”等,使乘除捷算法得以發展。這側面反映了宋代()A.數學研究領先世界 B.科技進入總結階段 C.運算工具革新加快 D.商業貿易規模擴大5.據《東京夢華錄》記載,宋徽宗崇寧到宣和年間東京商業種類不斷增多:藥行不僅有綜合性藥鋪,還有“李生菜小兒藥鋪”“山水李家口齒咽喉藥鋪”等;飲食店“在京正店七十二戶,此外不能遍數,其余皆謂之腳店”。這反映出當時東京()A.行業競爭激烈 B.商人經營方式靈活 C.經濟功能增強 D.市場管理規范有序6.美國哈佛大學鮑維爾教授認為,戈爾巴喬夫沒有“循規蹈矩”地執政,加速了蘇聯的衰敗。下列項中,能夠說明戈爾巴喬夫沒有“循規蹈矩”地執政的是()A.推行“新經濟體制”改革 B.實行議會制及總統制

C.將農產品義務交售制改為收購制 D.建立了社會主義自治制度7.14、15世紀,意大利的部分知識精英強調政治參與對作為人的公民發展的內在價值,把政治參與和城邦(自治城市)的內在價值用作自我實現的手段,認為政治參與是美好生活的必要組成部分。這一認識()A.為資產階級革命提供了理論武器 B.體現了積極的人生觀

C.借鑒了近代自然科學的研究成就 D.否定了教會的權威性8.1932年9月,中央工農檢察部頒布的《工農檢察部控告局的組織綱要》規定,在工農集中的地方,設立控告箱,群眾可以隨時控告、揭發蘇維埃工作人員的“貪污浪費、官僚腐化或消極怠工現象”。這表明蘇區()A.致力完善監察體系 B.工農擁有廣泛政治權利

C.注重改良社會風氣 D.積極加強政權自身建設9.1933年1月26日,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向滿洲省委發出《中央給滿洲各級黨部及全體黨員的信》提出,黨在東北的總策略是造成全民族的反帝統一戰線來聚集和聯合一切可能的力量,共同地與日本帝國主義及其走狗斗爭。此后滿洲省委著手聯合其他抗日隊伍,組建東北人民革命軍,后發展為抗日聯軍。這反映出()A.中國共產黨是東北抗戰的中流砥柱 B.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初步形成

C.東北抗戰得到了各階層的有力支持 D.中國戰場成為二戰東方主戰場10.新中國成立前,我國使用機器的現代工業占工農業總產值的份額僅為17%,而且以輕工業為主,為數不多的重工業也帶有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質。到1978年,我國工業GDP占總8GDP的份額達到了44.3%,基礎工業產品產量迅速上升。據此可知()A.新中國成立以前中國沒有自己的工業 B.工業GDP的增長與改革開放密不可分

C.1978年我國輕重工業實現了平衡發展 D.社會主義工業在曲折探索中仍有發展11.蘇美爾人發明的楔形文字被阿卡德人接受,巴比倫人、亞述人先后采用。此外,埃蘭人、赫梯人、胡里特人等也根據各自需要,對楔形文字加以改變并使用。1500年左右,埃及與西亞各國的交往書信也用楔形文字書寫。這可用于說明()A.西亞和北非文明發展的趨同性 B.文字的出現標志著文明高度發展

C.蘇美爾人為區域交往作出了貢獻 D.古巴比倫長期是區域的文化中心12.有學者認為,權力是跟著土地走的,一旦一塊土地分封出去,無論它是大是小,權力就從封主那里轉移出去,轉到接受土地的人手里,這是西歐封建制度的最主要特點。在這種制度下()A.不易形成強有力的集權統治 B.西歐民族國家初步形成

C.領主與附庸的權利義務相同 D.基督教會地位舉足輕重13.如圖為1824年德國畫家弗里德里希所繪《希望的毀滅》,它虛構了一只前往北極探險的“希望號”木船撞毀于海上厚冰的情狀。畫中仿如巨石的厚重冰片層層相疊,相形之下一只小船翻在一旁。該作品體現了()

A.工業革命促進交通工具進步 B.浪漫主義對理性主義的質疑

C.分裂影響了德國的發展前景 D.現代主義對天人關系的反思14.觀察如圖、對此圖所描繪的戰爭態勢認識正確的是()

A.第一次世界大戰擴展到最大規模 B.世界反法西斯戰爭處于反攻階段

C.納粹德國以“閃電戰”突襲歐洲 D.英德戰場成為抵抗納粹主要戰場15.“就社會規則的整體理性而言,任何時代的規則都是運用于解決那個特定時代具體社會利益矛盾的結果。”根據此觀點,以下論據成立的是()A.工業革命使工業資產階級力量大增,英國出現1832年議會改革

B.工業革命后人們對現實社會失望,批判現實主義藝術迅速興起

C.第二次工業革命后,私人壟斷資本主義興起,“混合經濟”出現

D.20世紀90年代,蘇東劇變,鄧小平提出堅持“四項基本原則”16.考慮到國家戰略,2009年,美國總統奧巴馬上任之初,就決定分階段從伊拉克撤軍,并最終于2011年12月將美軍全部撤出伊拉克。到奧巴馬離任時,在阿富汗的美軍人數已從其上任之初的3.6萬人縮減至不足一萬人。這反映出當時()A.世界殖民體系的崩潰 B.中亞地區的戰略地位不斷下降

C.世界出現多極化趨勢 D.美國對外政策服務于國家利益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2分。17.中央與地方關系處理是中國古代政治生態中的重要一環,閱讀以下材料。

材料一論中國政治制度,秦漢是一個大變動。嚴格來說,要到秦漢,才是中國歷史上正式有統一政府。秦以前的中國,只可說是一種“封建的統一”。一直要到秦漢,中央方面才有一個更像樣的統一政府;而其所轄的各地方……是緊密隸屬于中央的行政區分了。——摘編自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材料二盛唐年間,出于鞏固新拓領土和加強邊疆守備的戰略需要,在邊地設十節度使,領邊防節鎮。后內地刺史加受節度使銜。安史之亂后失于外重,尾大不掉,終于釀成藩鎮割據。宋代統治者十分重視唐代藩鎮割據的歷史經驗,厲行中央集權,走向剝奪地方,強干弱枝的極端,限制和破壞地方的經濟文化建設。宋代是外患最多的時期之一、而北宋統治者抵抗無力,至于南渡偏安,其中地方無實力,易于虛弱瓦解是其重要原因之一。——摘編自林英男《唐宋時代地方行政體制和強干弱枝傳統的形成》材料三大部分行省的轄區包括今天的二到三個省,遠遠超過以前王朝的一級地方行政區。這種情況適應了元朝疆域遼闊的特點,避免了中央與地方空檔過大狀況的出現,做到上下結合、渾然一體。行省于地方事務,凡軍、政、財權無所不統,與宋朝分割地方權力的制度明顯有異。這種情況很大程度上淵源于元朝特殊的民族征服背景。中央只有加重行省權力,才能夠及時并有效地鎮壓反抗行動,同時也能對分封在邊疆地區的諸王貴族進行節制。行省官員中僅有主要長官能掌握軍權,而這類職務通常不授予漢人,因此地方權重之弊可以通過民族防范、民族控制得到部分彌補。

——張豈之《中國歷史元明清卷》(1)閱讀材料一、寫出“封建的統一”所指的制度。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列舉秦朝地方政治制度“大變動”的相關史實。(2)據材料二、比較唐朝中后期與宋朝在處理中央與地方關系上的不同,并指出各自產生的后果。(3)據材料三、概括指出元代行省的特點。結合所學知識簡析行省制度形成的積極影響。18.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從14世紀到16世紀長達300余年的時間里,爆發了早期資產階級沖擊封建貴族統治的兩大革命。革命之一的文藝復興從意大利開始,而后傳播到英國、法國、德國、西班牙等全歐洲。恩格斯說“這是一次人類從來沒有經歷過的最偉大的、進步的變革,是一個需要巨人而且產生了巨人——在思維能力、熱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藝和學識淵博方面的巨人的時代”。文藝復興不單單是文學藝術的復興,而且是思想和科學的復興。——摘編自孟節省、林雪原編著《西方文化漫談》材料二羅馬教廷把下列書籍列為禁書:書目作者生卒時間節選內容(觀點)《天體運行論》哥白尼1473-1543如果真有一種科學能夠使人心靈高貴,脫離時間的污穢,這種科學一定是天文學。《九十五條論綱》馬丁?路德1483-1546觀點:他認為靈魂得救只需靠個人虔誠的信仰,不靠教會或行善,更不靠贖罪券。材料三(啟蒙運動思想家)保障人權和實行法治的主張,崇尚知識、提倡科學的態度,以及對未來理性社會的種種設想,都已超出了國界,跨越了時代。有著非常廣泛而深遠的影響。……不難看出,啟蒙運動實質上正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對文藝復興運動的延續。是人文主義精神的繼續弘揚。

——劉宗緒《世界近代史》(1)根據材料一及所學知識概括文藝復興運動的特點。(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分別指出這兩部著作被羅馬教廷列為禁書的原因。(3)依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啟蒙運動是如何豐富和發展人文主義精神的。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摘自羅三洋《歐洲民族大遷徙史話》材料二

1415年,葡萄牙人在北非摩洛哥建立世界上第一個殖民據點,揭開了近代殖民主義的序幕,接踵而來的西班牙、法國、英國、荷蘭、丹麥、瑞典等國也開始了全球性的殖民活動。從非洲到美洲,從亞洲到澳洲(大洋洲),到處都留下了殖民者的足跡。從16世紀起,資本主義國家通過殖民擴張,采取重商主義政策,鼓勵資本原始積累,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18世紀中葉以后,以英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先后進行了工業革命,擺脫了傳統的農本經濟,向殖民地、半殖民地輸出商品,從而對固守農本的其他國家取得了決定性的優勢。西方資本主義挾此優勢向世界各地進行了猛烈的血與火的擴張,到處門戶洞開,成為資本的國際市場、原料和勞動力供應地。美洲、非洲、西亞、南亞、西南太平洋諸島、大洋洲先后淪為殖民地。——摘編自高岱、鄭家馨《殖民主義史》材料三

二戰為戰后殖民地附屬國的民族獨立運動創造了有利的國際環境,比如二戰削弱了歐洲宗主國經濟和軍事實力,導致其對殖民地附屬國控制能力下降。二戰促進了殖民地附屬國的民族意識覺醒。帝國主義殖民體系瓦解對戰后世界乃至當今社會都有重大影響,它不僅促進戰后時代主題從戰爭與革命向和平與發展轉變,促使歐洲主宰的國際體系擴展成為全球國際體系,而且還為后冷戰時代新興市場國家的群體性崛起奠定了基礎。

——摘編自北京大學國際政治系《戰后民族解放運動史》(1)根據材料一,概括古印歐人遷徙的方向和范圍;結合所學,指出其遷徙的主要條件。(2)根據材料二,從經濟的角度,分別概括15~16世紀、18~20世紀初兩個階段“資本主義殖民擴張”的主要方式,指出“農耕世界”喪失“優勢”的根源和19世紀末20世紀初世界殖民體系發展的階段特征。(3)根據材料三,結合所學,從國際政治格局的角度分析“二戰”如何為戰后殖民地附屬國的民族獨立運動“創造了有利的國際環境”;綜合材料一二三,綜括“新興市場國家的群體性崛起”的必由之路。20.2015年4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五一”國際勞動節暨表彰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大會上指出:“‘民生在勤,勤則不匱’。中華民族是勤于勞動、善于創造的民族。正是因為勞動創造,我們擁有了歷史的輝煌;也正是因為勞動創造,我們擁有了今天的成就。”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世紀60年代初,大慶工人吃大苦,耐大勞,堅持“三老四嚴”“四個一樣”(即對待革命事業,要當老實人,說老實話,辦老實事。對待工作,要有嚴格的要求、嚴密的組織、嚴肅的態度、嚴明的紀律。對待革命工作要做到:黑天和白天一個樣,壞天氣和好天氣一個樣,領導不在場和領導在場一個樣,沒有人檢查和有人檢查一個樣)和“愛國、創業、求實、奉獻”的精神風貌,出色地完成石油會戰,摘掉了中國貧油的帽子。

改革開放以后,勞動者不僅需要吃苦耐勞,更要具備開拓創新的勇氣和巧干實干的智慧;不僅僅要帶來政治效益,更要產生強大的社會效益和高效率的經濟效益。鄧小平認為,人民群眾具有歷史主動性和創造性,是我們建設的依靠力量和支柱,他們的實踐是黨的決策的基礎。他鼓勵人們敢想、敢闖、敢試,讓人民群眾在這場偉大實踐中闖出一條新路,闖出一條國家富強、人民幸福之路。他支持和肯定安徽農民首創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指出“農村搞家庭聯產承包,這個發明權是農民的”。2010年,我國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實現了從生產力相對落后的狀況到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的歷史性突破,實現了人民生活從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歷史性跨越,推進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偉大飛躍。

——摘自《中外歷史綱要(上)》《勞動精神與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史》等(1)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簡要說明勞動在改革開放前后所起的作用,并指出“人民群眾具有歷史主動性和創造性”的表現。(2)依據材料,指出改革開放前后勞動價值觀念發生的變化及其所反映的時代背景,并略述從中得到的啟示。

答案和解析1.【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一國兩制”“港人治港”可知,一國兩制制度下,香港管理仍是香港人,但卻是愛國的香港人,體現了原則性和靈活性的統一,D項正確;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沒有涉及香港問題的性質,排除A項;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和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是外交原則,排除B項;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香港回歸后,沒有改變香港民眾原有的生活方式,排除C項。

故選:D。

2.【答案】C【解析】漢代督郵作為郡國屬吏,負責監督、舉劾“邑長”“中常侍”等地方官吏的違法行為,為澄清地方吏治發揮了一定作用,C項正確;

材料體現的是督郵負責監督屬縣官吏而非王國諸侯,排除A項;

材料并未體現地方行政機構之間的相互制衡,排除B項;

材料沒有強調監察與行政的分離,不能得出監察制度逐步走向獨立化的結論,排除D項。

故選:C。

3.【答案】A【解析】本題主要考查中國古代的選才、選官制度相關的知識,考查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識記和比較、理解能力。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隨著市民階層的興起、科舉制進一步得到完善,大量的社會中層人員通過科舉制進入國家政權中,所以宋代最恰當的標題是中層的擴大,A符合題意;排除BCD。故選A。4.【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宋代數學家在總結前人數學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了乘除捷算法,這適應了人們在生產、生活中利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需求,側面反映了宋代商品經濟不斷發展,手工業和商業交易規模較大的事實,D項正確;

材料沒有與其他國家進行對比,無法體現宋代數學研究領先世界,排除A項;

明清時期中國古代科技進入總結階段,排除B項;

材料體現了乘除捷算法的發展,未體現運算工具的變革,且此時運算工具也未革新,排除C項。

故選:D。

5.【答案】C【解析】北宋時期,都城東京內商業種類不斷增多,藥行的分類較為細化,城內遍布著飲食場所,說明城市的經濟功能逐步增強,C項正確;

材料未涉及行業競爭激烈的相關信息,與題意不符,排除A項;

材料反映的是城市商業功能逐步增強,未涉及經營方式靈活的特征,排除B項;

北宋時期,政府對城市商業活動的監管、限制逐步放寬。材料未涉及市場管理規范有序的相關信息,排除D項。故選:C。

6.【答案】B【解析】戈爾巴喬夫在政治改革中推行所謂的“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實行多黨制、議會制和總統制等,背離了社會主義方向,從根本上動搖了蘇共在國家政治體系中的領導地位,加速了蘇聯的解體,B項正確;推行“新經濟體制”改革的是蘇聯的勃列日涅夫時期等階段逐步推行的一系列經濟改革舉措,排除A項;將農產品義務交售制改為收購制是赫魯曉夫改革的農業方面措施,排除C項;建立社會主義自治制度是南斯拉夫的改革措施,排除D項。故選:B。

7.【答案】B【解析】根據題干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4、15世紀的意大利。材料“把政治參與和城邦(自治城市)的內在價值用作自我實現的手段,認為政治參與是美好生活的必要組成部分”體現的是公民自我價值的實現,突出的是積極的人生觀,B項正確;啟蒙運動為資產階級革命提供了理論武器,排除A項;材料與近代自然科學無關,排除C項;宗教改革否定了教化的權威性,排除D項。故選:B。

8.【答案】D【解析】題干“群眾可以隨時控告、揭發蘇維埃工作人員的‘貪污浪費、官僚腐化或消極怠工現象’”等信息涉及的是根據地作風建設,是蘇區強政權自身建設的表現,故D正確;

題干沒有體現監察體系的完善,故排除A;

“擁有廣泛政治權利”題干不能體現,故排除B;

C不符合題干主旨,排除。

故選:D。

9.【答案】A【解析】依據題干“黨在東北的總策略是造成全民族的反帝統一戰線來聚集和聯合一切可能的力量,共同地與日本帝國主義及其走狗斗爭。此后滿洲省委著手聯合其他抗日隊伍,組建東北人民革命軍,后發展為抗日聯軍”可以看出中國共產黨是東北抗戰的中流砥柱,故A項正確。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是西安事變和平解決,故B排除;

C項材料沒有體現各階層,故排除。

二戰爆發是在1939年,與題干時間不符,故D項錯誤。故選:A。

10.【答案】D【解析】A.新中國成立前“使用機器的現代工業占工農業總產值的份額僅為17%”,說明存在工業,A項“沒有自己的工業”錯誤;

B.1978年改革開放剛剛起步,工業GDP增長主要源于此前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探索積累,而非直接與改革開放“密不可分”,B項錯誤;

C.材料僅提及工業GDP占比和基礎工業產品產量,未涉及輕重工業“平衡發展”的信息,C項無依據;

D.新中國成立前工業落后,到1978年工業GDP占比顯著提升,反映出社會主義工業在曲折探索(如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嘗試與調整)中仍取得發展,符合史實。故選:D。

11.【答案】C【解析】“西亞和北非文明發展的趨同性”的說法絕對化,排除A項;

文字的出現標志著文明發展進入一個新階段,不一定是“文明高度發展”,排除B項;

楔形文字的傳播和使用,不僅體現了蘇美爾文化對鄰近地區的影響力,而且促進了區域間的交流和文化互動。因此,蘇美爾人通過楔形文字的創造和傳播,為區域間的交往做出了重要的貢獻,C項正確;

“古巴比倫長期是區域的文化中心”的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D項。故選:C。

12.【答案】A【解析】材料“權力是跟著土地走的,一旦一塊土地分封出去,無論它是大是小,權力就從封主那里轉移出去,轉到接受土地的人手里,這是西歐封建制度的最主要特點”強調領主權力的大小,顯示的是領主的獨立性,而這種獨立性不易形成強有力的集權統治,A項正確;

西歐民族國家形成與題干中的采邑制度無關,排除B項;

采邑制度下領主與附庸的權利義務是不相同,排除C項;

材料信息沒有涉及基督教會的地位,排除D項。

故選:A。

13.【答案】B【解析】繪畫的標題為“希望的毀滅”,“海上厚冰”象征自然力量,而“希望號”木船則象征人的力量,二者在圖中形成鮮明對比,意在強調理性的局限性,故B正確;木船不是工業革命的成果,故排除A;德國統一的希望并沒有毀滅,故排除C;現代主義興起于20世紀,故排除D。故選:B。

14.【答案】B【解析】根據地圖信息和“法西斯”可知,反映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的歐洲戰場圖,從蘇、美、英等軍隊進攻方向可以看出,當時的局勢已經出于二戰的反攻時期,故B項正確;

從材料中的“法西斯”可知,圖示反映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而非一戰,故A項錯誤;

納粹德國以“閃電戰”突襲歐洲是二戰全面爆發的標志,與圖中“蘇、美、英等軍隊進攻方向”不符,故C項錯誤;圖示信息不能體現“英德戰場成為抵抗納粹主要戰場”,故D項錯誤。

故選:B。

15.【答案】A【解析】工業革命增強了工業資產階級的實力,工業資產階級要求更多的政治權利,同掌握實權的封建力量或保守的金融資本產生越來越多的矛盾,通過反復斗爭,在1832年議會改革上得到了更多的席位,故A正確;BCD時間與結果不符,故BCD錯誤。故選:A。

16.【答案】D【解析】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美國從伊拉克撤軍、減少在阿富汗的美軍人數,體現了美國對外戰略的收縮,維護了國家利益,D項正確;

20世紀90年代,世界殖民體系崩潰,排除A項;

伊拉克是西亞國家,排除B項;

20世紀六七十年代,世界已出現多極化趨勢,排除C項。

故選:D。

17.【答案】【小題1】制度:分封制。史實:推行郡縣制。【小題2】不同:唐朝設置節度使,重外輕內;宋朝厲行中央集權,強干弱枝。后果:唐朝藩鎮割據;宋朝積貧積弱。【小題3】特點:管轄區域大;權力大但受中央節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