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1頁(共1頁)2025年高考備考生物復習之生態系統及其穩定性一.選擇題(共10小題)1.(2024?梅縣區校級模擬)垃圾分類有利于變廢為寶,減少環境污染。如圖為分類后餐廚垃圾資源化處理的流程設計。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為保證堆肥體中微生物的活性,不宜對堆肥體進行翻動 B.X中需要添加合適的菌種,才能產生沼氣 C.添加的木屑有利于堆肥體通氣,還可作為某些微生物的碳源 D.壓榨出的油水混合物可再加工,生產出多種產品,實現物質的循環再生2.(2024?道里區校級四模)圖示a、b、c、d分別代表森林、草地、海洋(湖泊)和河流生物群落能量流動情況。下列關于該系統的相關內容敘述正確的是()A.輸入四個生態系統的能量均來源于NPP B.圖示生態系統均參與生物圈的碳循環過程 C.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由群落內的所有生物構成 D.森林生態系統與外界僅有物質交換沒有能量交換3.(2024?朝陽區校級模擬)為了緩解溫室效應,中國將逐步實現碳達峰(CO2排放量達到峰值),碳中和(CO2排放量與減少量相等)。下列相關分析正確的是()A.大氣中CO2的迅速增加是造成酸雨、臭氧層空洞、溫室效應的主要原因 B.在生態系統的各組分之間碳循環主要以含碳有機物的形式進行 C.碳達峰時大氣中CO2的濃度沒有達到最大 D.④代表的生理過程為呼吸作用4.(2024春?鼓樓區校級期末)以下有關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的說法,正確的是()A.生態系統的結構是指無機環境和生物群落 B.生態系統需要不斷得到來自系統外的能量補充,以便維持生態系統的正常功能 C.桑基魚塘生態系統與普通稻田生態系統相比,實現了能量的循環利用 D.生態系統中同一營養級的生物可以有多種,但是每一種生物只能位于一個營養級中5.(2024春?金華期末)生活在高緯度森林的肉食性哺乳動物相對于低緯度森林的肉食性哺乳動物需要更大的領地才能維持其生存。從能量流動角度分析,高緯地區的肉食性哺乳動物要更大領地的原因不包括()A.高緯度地區森林總初級生產量較小 B.高緯度地區森林凈次級生產量較小 C.高緯度地區森林流向分解者的能量較少 D.高緯度地區森林營養結構較簡單6.(2024春?重慶期末)禽糧互作是一種適合北方農區有機玉米地散養柴雞的方法,讓雞自由覓食昆蟲、嫩草、腐殖質等,人工科學補料為輔。通過養雞控制“害蟲”和“雜草”對農作物的危害,減少或杜絕農藥的使用,利用雞糞提高土壤肥力,間接保證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下列說法錯誤的是()A.禽糧互作調整了該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流動關系 B.生產者固定的能量不是流經該生態系統的總能量 C.該模式充分利用了農田的空間資源,提高了能量傳遞效率 D.通過養雞控制“害蟲”和“雜草”對農作物的危害屬于生物防治7.(2024春?撫州期末)我國提出2030年碳達峰和2060年碳中和的目標,為人類的共同命運承擔起大國責任。碳達峰是指碳排放達到峰值,之后一直穩定在峰值以下水平或逐年遞減的情形;碳中和是指通過自然的植物光合作用、人工的造林活動等方式固碳,抵消人為活動產生的碳排放。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碳循環是指CO2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環境間循環的過程 B.生態系統CO2的釋放只來自于動植物的呼吸作用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C.碳中和的結果是實現CO2的排放速率和吸收速率達到平衡 D.實現“碳中和”可以減少酸雨等全球性環境污染問題8.(2024春?安順期末)生物富集作用是指某些難以降解的重金屬元素或化合物在生物體內大量積累的現象。由于工業污水排放導致某地出現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有關部門對當地幾種生物體內殘留的有機汞含量進行檢測,結果如下表所示。下列分析正確的是()生物體ABCDE有機汞濃度ppm0.0570.51680.39A.這幾種生物最可能的食物關系是D→B→C→E→A B.有機汞在當地參與物質循環過程與碳循環不相同 C.有機汞被生物體吸收后不易排出,因此循環不具有全球性 D.為減少生物富集作用,應嚴格禁止使用含汞的工業制品9.(2024?海淀區校級模擬)白洋淀是雄安新區最主要的水資源承載體,由于歷史原因,白洋淀富營養化嚴重并失去自凈能力。為此,研究人員設計了一套原位生態修復方案,取得了顯著的效果。下列修復方案中,目標與措施匹配不正確的一組是()目標措施A分解底泥有機物,減少N素進入水體投放需氧微生物菌劑,將有機物分解為B吸附懸浮顆粒物,吸收N、P無機鹽構建沉水植物功能群C完善食物鏈,穩定生態系統增加水生動物,加快物質循環D增加溶解氧,促進分解者代謝和增殖人工曝氣推動水體表面和垂向流動A.A B.B C.C D.D10.(2024春?連云港期末)生態系統碳匯是指降低大氣中二氧化碳的過程、活動或機制。碳循環是實現“固碳增匯”的重要基礎。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A.無機碳通過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進入生物群落 B.減少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可提高生態系統碳匯,消除溫室效應的形成 C.推進天然林資源保護能提高生態系統的碳匯能力 D.秸稈還田能提高土壤碳儲量,松土能加快CO2釋放從而利于作物生長二.多選題(共5小題)(多選)11.(2024?遼寧開學)建立人工濕地公園(如圖)是解決城市水污染的新思路,公園中的生物有挺水植物蘆葦、浮游植物綠藻以及沉水植物黑藻,季節性的變化對濕地凈化功能有一定的影響。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輸入人工濕地的總能量有植物固定的太陽能和生活污水所含有機物中的化學能 B.季節性變化可以通過改變植物體內相關酶的活性影響濕地凈化功能 C.人工濕地建立后物種豐富度逐年增加,群落發生的是次生演替 D.人工濕地還可作為旅游區開放,體現了生物多樣性的間接價值(多選)12.(2023春?讓胡路區校級月考)稻鴨共作農業模式是一種常見的生態農業模式,下列說法錯誤的是()A.鴨子可能占據第二、第三營養級 B.水稻錯落有致,體現了群落的垂直結構 C.鴨子的糞便代替了肥料,將能量返還給水稻 D.鴨子捕食害蟲,不一定獲得害蟲20%的能量(多選)13.(2023秋?新鄉期末)某草原生態系統的部分生物之間的食物關系如圖所示。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每條食物鏈均以生產者為起點,以不能被捕食的動物為終點 B.該食物網中相鄰兩種生物之間一定存在捕食和種間競爭關系 C.鷹的食物有多種,在該食物網中屬于第三、四、五營養級 D.若蛇的數量減少,則鷹的數量會持續減少,蛙的數量可能會增加(多選)14.(2024?江蘇模擬)在對一草原生態系統中的害蟲進行消殺時,工作人員噴施了易在生物體內殘留的殺蟲劑M。一段時間后,檢測到草原土壤,多種草本植物、食草動物、食肉動物體內M的平均值,含量如圖所示。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A.圖中草本植物、食草動物、食肉動物之間只能構成一條食物鏈 B.草本植物有一年生和多年生之分,可推測多年生草本植物中M含量可能更多 C.消殺害蟲調整了能量流動的方向,提高了能量傳遞效率 D.隨著草原群落逐漸演替為森林群落,草原中的優勢種占據的生態位變寬(多選)15.(2023秋?棗莊期末)領域是指由個體、家庭或其他社群單位所占據,并積極保衛不讓同種其他成員入侵的空間。如圖表示鳥類領域面積與體重、食性的關系。下列說法錯誤的是()A.每類鳥所占據的領域就是其生態位 B.草食性鳥類處于食物鏈的第二營養級 C.某領域中的所有食蟲鳥構成一個群落 D.各類鳥體重越大所占有的領域也一定越大三.判斷題(共5小題)16.物質循環中的“物質”指的是組成生物體的各種化合物。(判斷對錯)17.沼渣、沼液可肥田,使能量流向農作物,避免了能量的浪費.(判斷對錯)18.物質循環發生在生物群落與非生物環境之間。(判斷對錯)19.細菌在生態系統中可能是生產者,也可能是消費者或分解者。(判斷對錯)20.“心猿意馬”不屬于生態系統的信息傳遞。(判斷對錯)
2025年高考備考生物復習之生態系統及其穩定性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一.選擇題(共10小題)1.(2024?梅縣區校級模擬)垃圾分類有利于變廢為寶,減少環境污染。如圖為分類后餐廚垃圾資源化處理的流程設計。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為保證堆肥體中微生物的活性,不宜對堆肥體進行翻動 B.X中需要添加合適的菌種,才能產生沼氣 C.添加的木屑有利于堆肥體通氣,還可作為某些微生物的碳源 D.壓榨出的油水混合物可再加工,生產出多種產品,實現物質的循環再生【考點】物質循環.【專題】模式圖;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答案】A【分析】生態系統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動、物質循環和信息傳遞,三者缺一不可;物質循環是生態系統的基礎,能量流動是生態系統的動力,信息傳遞則決定著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的方向和狀態;信息傳遞是雙向的,能量流動是單向的,物質循環具有全球性。【解答】解:A、為保證堆肥體中微生物的活性,可以對堆肥體進行翻動以提供充足氧氣和營養,A錯誤;B、X中需要添加合適的菌種來分解有機物才能產生沼氣,B正確;C、添加的木屑有利于堆肥體通氣,木屑也可作為某些微生物的碳源,C正確;D、壓榨出的油水混合物可再加工,生產出多種產品,有利于實現物質的循環再生和能量的多級利用,D正確。故選:A。【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生態工程的實例和發展前景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掌握,難度適中。2.(2024?道里區校級四模)圖示a、b、c、d分別代表森林、草地、海洋(湖泊)和河流生物群落能量流動情況。下列關于該系統的相關內容敘述正確的是()A.輸入四個生態系統的能量均來源于NPP B.圖示生態系統均參與生物圈的碳循環過程 C.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由群落內的所有生物構成 D.森林生態系統與外界僅有物質交換沒有能量交換【考點】能量流動的概念和過程.【專題】模式圖;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答案】B【分析】生態系統中能量的輸入、傳遞、轉化和散失的過程,稱為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地球上幾乎所有的生態系統所需要的能量都來自太陽。【解答】解:A、輸入生態系統的能量是生產者同化的能量,依題意,NPP表示生產者的凈初級生產量=同化量﹣呼吸作用。因此,輸入四個生態系統的能量不只來源于NPP,還包括生產者的呼吸量,A錯誤;B、圖示四個生態系統均由生產者、消費者及分解者三種生物成分組成,四個生態系統的生物成分都會與大氧進行二氧化碳交換,且碳循環具有全球性,因此,圖示生態系統均參與生物圈的碳循環過程,B正確;C、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由群落內的所有生物及這些生物生活的無機環境組成,C錯誤;D、地球上幾乎所有的生態系統所需要的能量都來自太陽,森林生態系統從環境獲得太陽能并向環境輸出熱能。森林生態系統也能與外界交換物質,因此,森林生態系統與外界即有物質交換也有能量交換,D錯誤。故選:B。【點評】本題考查能量流動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和判斷能力,具備運用所學知識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是解答本題的關鍵。3.(2024?朝陽區校級模擬)為了緩解溫室效應,中國將逐步實現碳達峰(CO2排放量達到峰值),碳中和(CO2排放量與減少量相等)。下列相關分析正確的是()A.大氣中CO2的迅速增加是造成酸雨、臭氧層空洞、溫室效應的主要原因 B.在生態系統的各組分之間碳循環主要以含碳有機物的形式進行 C.碳達峰時大氣中CO2的濃度沒有達到最大 D.④代表的生理過程為呼吸作用【考點】碳循環過程與溫室效應.【專題】模式圖;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答案】C【分析】分析圖示:A表示次級消費者,B表示初級消費者,C表示生產者,D表示分解者;①②③表示呼吸作用,④表示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⑤表示分解作用(或呼吸作用),⑥表示捕食,⑦表示大量燃燒。【解答】解:A、二氧化硫等氣體的釋放是造成酸雨的主要原因,氟利昂等制冷劑的使用造成臭氧層空洞,A錯誤;B、碳循環在生物群落內部主要以含碳有機物的形式進行,在生物群落與無機環境之間主要以CO2的形式進行,B錯誤;C、碳達峰時只是CO2排放量達到峰值,之后排放量逐漸降低,但是大氣中CO2濃度還在上升,C正確;D、④表示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D錯誤。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碳循環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和判斷能力,運用所學知識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是解答本題的關鍵。4.(2024春?鼓樓區校級期末)以下有關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的說法,正確的是()A.生態系統的結構是指無機環境和生物群落 B.生態系統需要不斷得到來自系統外的能量補充,以便維持生態系統的正常功能 C.桑基魚塘生態系統與普通稻田生態系統相比,實現了能量的循環利用 D.生態系統中同一營養級的生物可以有多種,但是每一種生物只能位于一個營養級中【考點】食物鏈與食物網.【專題】正推法;生態系統.【答案】B【分析】1、生態系統的結構是指組成成分(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和營養結構(食物鏈和食物網)。2、能量流動的特點是單向流動、逐級遞減。3、生態工程能實現物質的循環利用和能量的多級利用。【解答】解:A、生態系統的結構是指組成成分和營養結構,A錯誤;B、由于能量流動的特點是單向流動、逐級遞減,因此生態系統需要不斷得到來自系統外的能量補充,以便維持生態系統的正常功能,B正確;C、桑基魚塘生態系統與普通稻田生態系統相比,實現了能量的多級利用,能量不能循環利用,C錯誤;D、生態系統中同一營養級的生物可以有多種,一種生物也可能位于多個營養級,D錯誤。故選:B。【點評】本題考查生態系統的相關知識,要求考生識記生態系統的結構,掌握生態系統的功能,尤其是能量流動的特點,能結合所學的知識準確答題。5.(2024春?金華期末)生活在高緯度森林的肉食性哺乳動物相對于低緯度森林的肉食性哺乳動物需要更大的領地才能維持其生存。從能量流動角度分析,高緯地區的肉食性哺乳動物要更大領地的原因不包括()A.高緯度地區森林總初級生產量較小 B.高緯度地區森林凈次級生產量較小 C.高緯度地區森林流向分解者的能量較少 D.高緯度地區森林營養結構較簡單【考點】能量流動的概念和過程.【專題】正推法;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答案】C【分析】1、一個營養級(非最高營養級)生物所同化的能量其去向有:①通過呼吸作用以熱能形式散失;②被下一營養級生物同化;③被分解者分解;④部分未被利用。2、能量在生態系統中沿食物鏈和食物網單向流動、逐級遞減。【解答】解:A、總初級生產量是指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所固定的能量或所合成的有機物質。所有的消費者都直接或間接地利用總初級生產量,高緯度地區森林大多為針葉林,低緯度地區森林大多為熱帶雨林,針葉林的總初級生產量小于熱帶雨林的,因此高緯地區的肉食性哺乳動物相對于低緯度地區的需要更大的領地,不符合題意,A錯誤;B、凈初級生產量指在初級生產量中,有一部分被植物的呼吸消耗,剩下的用于植物的生長和繁殖的量。高緯度地區森林凈次級生產量小于低緯度地區森林的,因此高緯地區的肉食性哺乳動物相對于低緯度地區的需要更大的領地,不符合題意,B錯誤;C、高緯度地區森林流向分解者的能量較少,則哺乳動物能利用的能量較多,需要的領地小,與題干不符,符合題意,C正確;D、高緯度地區森林大多為針葉林,營養結構較簡單,生物種類少,因此高緯地區的肉食性哺乳動物相對于低緯度地區的需要更大的領地,不符合題意,D錯誤。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要求考生識記生態系統中能量流動的過程,掌握能量流動的特點,能結合所學的知識準確答題。6.(2024春?重慶期末)禽糧互作是一種適合北方農區有機玉米地散養柴雞的方法,讓雞自由覓食昆蟲、嫩草、腐殖質等,人工科學補料為輔。通過養雞控制“害蟲”和“雜草”對農作物的危害,減少或杜絕農藥的使用,利用雞糞提高土壤肥力,間接保證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下列說法錯誤的是()A.禽糧互作調整了該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流動關系 B.生產者固定的能量不是流經該生態系統的總能量 C.該模式充分利用了農田的空間資源,提高了能量傳遞效率 D.通過養雞控制“害蟲”和“雜草”對農作物的危害屬于生物防治【考點】研究能量流動實踐意義;能量流動的概念和過程.【專題】正推法;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答案】C【分析】題意分析,禽糧互作模式,充分利用農田空間,提高耕地利用率,該模式利用了循環、整體的生態學原理,使能量朝著有益于人類的方向流動。【解答】解:A、禽糧互作調整了該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流動關系,使能量朝著有益于人類的方向流動,A正確;B、流經該農業生態系統的總能量是生產者固定的全部太陽能和人工投入的能量,B正確;C、此種模式充分利用了農田空間,提高了能量利用率,但不能提高營養級間的能量傳遞效率,C錯誤;D、通過放養雞控制“害蟲”和“雜草”對農作物的危害屬于生物防治,該防治方法的優勢是不污染環境,且效果持久,D正確。故選:C。【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掌握,難度適中。7.(2024春?撫州期末)我國提出2030年碳達峰和2060年碳中和的目標,為人類的共同命運承擔起大國責任。碳達峰是指碳排放達到峰值,之后一直穩定在峰值以下水平或逐年遞減的情形;碳中和是指通過自然的植物光合作用、人工的造林活動等方式固碳,抵消人為活動產生的碳排放。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碳循環是指CO2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環境間循環的過程 B.生態系統CO2的釋放只來自于動植物的呼吸作用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C.碳中和的結果是實現CO2的排放速率和吸收速率達到平衡 D.實現“碳中和”可以減少酸雨等全球性環境污染問題【考點】碳循環過程與溫室效應.【專題】正推法;生態系統.【答案】C【分析】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1)概念:組成生物體的碳、氫、氮、磷、硫等元素,都在不斷進行著從非生物環境到生物群落,又從生物群落到非生物環境的循環過程,這就是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這里的生態系統指生物圈。(2)特點:①全球性;②物質循環往復運動。【解答】解:A、碳循環是指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環境間循環的過程,A錯誤;B、生態系統CO2的釋放來自于動植物的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和化石燃料的燃燒,B錯誤;C、碳中和的結果是實現CO2的排放速率和吸收速率達到平衡,實現CO2的“零排放”,C正確;D、實現“碳中和”可以減緩溫室效應,不能減少酸雨的發生,D錯誤。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碳循環的相關知識,要求考生識記碳循環的具體過程及特點,能理論聯系實際,運用所學的知識準確答題。8.(2024春?安順期末)生物富集作用是指某些難以降解的重金屬元素或化合物在生物體內大量積累的現象。由于工業污水排放導致某地出現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有關部門對當地幾種生物體內殘留的有機汞含量進行檢測,結果如下表所示。下列分析正確的是()生物體ABCDE有機汞濃度ppm0.0570.51680.39A.這幾種生物最可能的食物關系是D→B→C→E→A B.有機汞在當地參與物質循環過程與碳循環不相同 C.有機汞被生物體吸收后不易排出,因此循環不具有全球性 D.為減少生物富集作用,應嚴格禁止使用含汞的工業制品【考點】食物鏈與食物網;生物富集.【專題】數據表格;種群和群落.【答案】B【分析】生物體從周圍環境吸收、積蓄某種元素或難以降解的化合物,使其在機體內濃度超過環境濃度的現象,稱作生物富集。【解答】解:A、根據表格數據,生物體內有機汞的濃度從A到D是逐漸升高的。在生態系統中,重金屬等有害物質往往會在食物鏈中逐級積累,即濃度隨著營養級的升高而增加,這被稱為生物富集作用。因此,我們可以推斷出這幾種生物在食物鏈中的位置關系應該是營養級從低到高為A→E(C)→B→D,A錯誤;B、鉛、鎘、汞等一些重金屬是有害物質,這些物質一旦進入生物體內就會形成比較穩定的化合物,不易被生物體排出,從而積累在生物體內,它們的循環過程與碳、氮等元素的循環過程不同,B正確;C、有機汞可以通過各種途徑在群落和無機環境之間循環往復,形成全球性的循環過程,C錯誤;D、生物富集作用是指某些難以降解的重金屬元素或化合物在生物體內大量積累的現象。為了減少這種現象對生態系統和人類健康的危害,我們應該從源頭上控制這些有害物質的排放和使用。因此,合理利用含汞的工業制品是減少生物富集作用的有效措施之一,D錯誤。故選:B。【點評】本題考查食物鏈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和判斷能力,運用所學知識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是解答本題的關鍵。9.(2024?海淀區校級模擬)白洋淀是雄安新區最主要的水資源承載體,由于歷史原因,白洋淀富營養化嚴重并失去自凈能力。為此,研究人員設計了一套原位生態修復方案,取得了顯著的效果。下列修復方案中,目標與措施匹配不正確的一組是()目標措施A分解底泥有機物,減少N素進入水體投放需氧微生物菌劑,將有機物分解為B吸附懸浮顆粒物,吸收N、P無機鹽構建沉水植物功能群C完善食物鏈,穩定生態系統增加水生動物,加快物質循環D增加溶解氧,促進分解者代謝和增殖人工曝氣推動水體表面和垂向流動A.A B.B C.C D.D【考點】物質循環.【專題】正推法;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答案】A【分析】水體富營養化指的是水體中N、P等營養鹽含量過多而引起藻類植物、浮游植物及浮游動物大量繁殖,大量進行有氧呼吸導致水體溶解氧量下降,水質惡化,魚類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現象。【解答】解:A、白洋淀底泥中氧含量較少,不適合需氧微生物的生存,微生物將底泥中有機物分解為無機氮,增加了進入水體的N素,A錯誤;B、N、P元素作為植物生長所需的大量元素,沉水植物根部可吸收水體中N、P等無機鹽,降低水體中N、P等元素的含量,同時吸附懸浮顆粒物并促進懸浮顆粒物的降解,B正確;C、水生動物屬于消費者,增加該生態系統中消費者數量,可完善食物鏈,加快物質循環,提高生態系統穩定性,C正確;D、人工物質循環曝氣推動水體表面和垂向流動,增加水體中的溶解氧,促進分解者的細胞代謝和ATP供應,促進分解者的增殖,D正確。故選:A。【點評】本題考查物質循環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和判斷能力,具備運用所學知識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是解答本題的關鍵。10.(2024春?連云港期末)生態系統碳匯是指降低大氣中二氧化碳的過程、活動或機制。碳循環是實現“固碳增匯”的重要基礎。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A.無機碳通過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進入生物群落 B.減少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可提高生態系統碳匯,消除溫室效應的形成 C.推進天然林資源保護能提高生態系統的碳匯能力 D.秸稈還田能提高土壤碳儲量,松土能加快CO2釋放從而利于作物生長【考點】碳循環過程與溫室效應.【專題】正推法;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答案】B【分析】1、物質循環的概念:組成生物體的碳、氫、氧、氮、磷、硫等元素,都在不斷進行著從非生物環境到生物群落,又從生物群落到非生物環境的循環過程。2、碳的存在形式與循環形式:①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環境間:主要以二氧化碳形式循環。②在生物群落內部以含碳有機物形式傳遞。③在非生物環境中:主要以二氧化碳和碳酸鹽形式存在。3、碳進入生物群落的途徑:生產者的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4、碳返回非生物環境的途徑:生產者、消費者的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實質是呼吸作用)和化石燃料的燃燒。【解答】解:A、碳循環中無機碳二氧化碳通過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進入生物群落,A正確;B、減少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可減緩溫室效應的形成的過程,可提高生態系統碳匯,但不能消除已經形成的溫室效應,B錯誤;C、天然林保護是實現碳中和的重要措施,推進天然林資源保護能降低大氣中二氧化碳,從而提高生態系統的碳匯能力,C正確;D、秸稈還田能提高土壤碳儲量,松土能促進植物根系等的呼吸,加快CO2釋放從而利于作物生長,D正確。故選:B。【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碳循環過程與溫室效應的內容,要求考生識記相關知識,并結合所學知識準確答題。二.多選題(共5小題)(多選)11.(2024?遼寧開學)建立人工濕地公園(如圖)是解決城市水污染的新思路,公園中的生物有挺水植物蘆葦、浮游植物綠藻以及沉水植物黑藻,季節性的變化對濕地凈化功能有一定的影響。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輸入人工濕地的總能量有植物固定的太陽能和生活污水所含有機物中的化學能 B.季節性變化可以通過改變植物體內相關酶的活性影響濕地凈化功能 C.人工濕地建立后物種豐富度逐年增加,群落發生的是次生演替 D.人工濕地還可作為旅游區開放,體現了生物多樣性的間接價值【考點】能量流動的概念和過程;生物多樣性的內容和價值;群落演替的類型.【專題】模式圖;正推法;種群和群落;生態系統;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答案】ABC【分析】生物多樣性的價值:1、直接價值:指對人類的社會生活有直接影響和作用的價值,如:藥用價值、觀賞價值、食用價值和生產使用價值(野外收獲進入貿易市場)等。2、間接價值:一般表現為涵養水源、凈化水質、鞏固堤岸、防止土壤侵蝕、降低洪峰、改善地方氣候、吸收污染物,調節碳氧平衡,在調節全球氣候變化他的作用,主要指維持生態系統的平衡的作用等等。3、潛在價值:今天還未被利用的哪些物種在將來會有利用的價值。【解答】解:A、據圖分析,輸入人工濕地的總能量包括了植物固定的太陽能和生活污水所含有機物中的化學能,A正確;B、季節性變化會涉及溫度的改變,溫度會影響植物體內相關酶的活性影響濕地凈化功能,B正確;C、人工濕地建立后群落發生的是次生演替,演替過程中物種數目一般會增加,即物種豐富度逐年增加,C正確;D、人工濕地還可作為旅游區開放,體現了生物多樣性的直接價值,D錯誤。故選:ABC。【點評】本題主要考查能量流動、季節性變化、群落演替、生物多樣性的直接價值的內容,要求考生識記相關知識,并結合所學知識準確答題。(多選)12.(2023春?讓胡路區校級月考)稻鴨共作農業模式是一種常見的生態農業模式,下列說法錯誤的是()A.鴨子可能占據第二、第三營養級 B.水稻錯落有致,體現了群落的垂直結構 C.鴨子的糞便代替了肥料,將能量返還給水稻 D.鴨子捕食害蟲,不一定獲得害蟲20%的能量【考點】食物鏈與食物網;能量流動的概念和過程;群落的空間結構.【專題】正推法;生態系統.【答案】BC【分析】稻鴨共作農業模式:采用不打農藥、不施化肥,利用鴨旺盛的雜食性,吃蟲、除草,鴨稻共作技術新模式,生產出一種有益于人體健康大米。【解答】解:A、鴨子可以吃植物(草)、也可以吃小動物(蟲、蝦等),因此,可以位于第二、第三營養級,A正確;B、水稻是一個種群,不是群落,不能體現群落的垂直結構,B錯誤;C、鴨子糞便中的有機物被微生物分解成無機物,釋放大量熱能,熱能不能被水稻利用,不能返還給水稻,C錯誤;D、20%是指兩個營養級之間的同化量之比,害蟲不一定只被鴨捕食,鴨也不僅僅以害蟲為食,故鴨子捕食害蟲,不一定獲得害蟲20%的能量,D正確。故選:BC。【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生態農業和生態系統的功能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應用情況,能夠運用所學知識結合題中信息完成分析判斷。(多選)13.(2023秋?新鄉期末)某草原生態系統的部分生物之間的食物關系如圖所示。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每條食物鏈均以生產者為起點,以不能被捕食的動物為終點 B.該食物網中相鄰兩種生物之間一定存在捕食和種間競爭關系 C.鷹的食物有多種,在該食物網中屬于第三、四、五營養級 D.若蛇的數量減少,則鷹的數量會持續減少,蛙的數量可能會增加【考點】食物鏈與食物網;群落中生物的種間關系.【專題】模式圖;生態系統.【答案】BCD【分析】圖示食物網中,植物為食物網的起點,鷹是食物網的終點,其中鷹占有第三、四、五、六營養級。【解答】解:A、食物鏈和食物網是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它表示的是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食物聯系,食物鏈的寫法是:起點是生產者,依次是初級消費者→次級消費者→三級消費者→…終點是最高級別的消費者,中間用箭頭連接,箭頭總是指向捕食者,A正確;B、該食物網中相鄰兩種生物之間不一定存在種間競爭關系,如蛇和老鼠,B錯誤;C、鷹的食物有多種,在該食物網中屬于第三、四、五、六營養級,C錯誤;D、由于鷹的食物來源有多種,若蛇的數量減少,則捕食更多食蟲鳥和老鼠,食物鏈相對變短,可獲得更多能量,其數量會增加,蛙由于天敵減少,數量可能會增加,D錯誤。故選:BCD。【點評】本題考查食物鏈和食物網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和判斷能力,具備運用所學知識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是解答本題的關鍵。(多選)14.(2024?江蘇模擬)在對一草原生態系統中的害蟲進行消殺時,工作人員噴施了易在生物體內殘留的殺蟲劑M。一段時間后,檢測到草原土壤,多種草本植物、食草動物、食肉動物體內M的平均值,含量如圖所示。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A.圖中草本植物、食草動物、食肉動物之間只能構成一條食物鏈 B.草本植物有一年生和多年生之分,可推測多年生草本植物中M含量可能更多 C.消殺害蟲調整了能量流動的方向,提高了能量傳遞效率 D.隨著草原群落逐漸演替為森林群落,草原中的優勢種占據的生態位變寬【考點】食物鏈與食物網;研究能量流動實踐意義.【專題】正推法;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答案】ACD【分析】由圖分析可知,殺蟲劑M在該生態系統的營養級中呈現營養級越高,含量越多的特點,說明殺蟲劑M能夠被生物體吸收,但難以被降解排出,產生了生物富集現象。【解答】解:A、圖中草本植物、食草動物以及肉食動物可包含不同種類的生物,可能會構成多條食物鏈,A錯誤;B、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長時間比一年生草本植物更長,可從環境中吸收更多的物質,因此多年生草本植物中M含量可能更高,B正確;C、消殺害蟲可調整能量流動的方向,但不能提高能量傳遞效率,C錯誤;D、隨著群落的演替,原本的優勢物種逐漸喪失生存優勢,占據的生態位變窄,D錯誤。故選:ACD。【點評】本題考查能量流動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和判斷能力,具備運用所學知識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是解答本題的關鍵。(多選)15.(2023秋?棗莊期末)領域是指由個體、家庭或其他社群單位所占據,并積極保衛不讓同種其他成員入侵的空間。如圖表示鳥類領域面積與體重、食性的關系。下列說法錯誤的是()A.每類鳥所占據的領域就是其生態位 B.草食性鳥類處于食物鏈的第二營養級 C.某領域中的所有食蟲鳥構成一個群落 D.各類鳥體重越大所占有的領域也一定越大【考點】食物鏈與食物網;群落的概念和物種組成;群落的季節性和生態位.【專題】坐標曲線圖;種群和群落;生態系統.【答案】ACD【分析】種群指在一定時間內占據一定空間的同種生物的所有個體,食物鏈的起點為生產者,由曲線圖可知:體重相等的鳥類領域面積越大,可能其營養級越高。【解答】解:A、生態位是指一個物種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包括所處的空間位置,占用資源的情況以及與其他物種的關系等,研究食脊椎動物鳥類的生態位需要研究其天敵,A錯誤;B、草食性鳥類作為初級消費者,處于食物鏈的第二營養級,B正確;C、某地所有食蟲鳥不是一個物種,不能構成一個種群,C錯誤;D、據圖分析可知,一般體重大的鳥類需要同化的能量多,占有的領域更大,但是草食性鳥類體重與其占有的領域面積不成正相關,D錯誤。故選:ACD。【點評】本題考查食物鏈和食物網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和判斷能力,具備運用所學知識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是解答本題的關鍵。三.判斷題(共5小題)16.物質循環中的“物質”指的是組成生物體的各種化合物。(判斷對錯)【考點】物質循環.【專題】正推法;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答案】×【分析】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是指組成生物體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斷進行著從無機環境到生物群落,又從生物群落到無機環境的循環過程,特點是具有全球性和反復利用,物質循環伴隨著復雜的物質變化和能量轉化,并不是單純物質的移動。【解答】解: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指生物體的C、H、O、N、P、S等元素,而不是組成生物體的各種化合物。故答案為:×【點評】本題考查考生對物質循環概念的識記能力和理解能力。17.沼渣、沼液可肥田,使能量流向農作物,避免了能量的浪費.(判斷對錯)【考點】研究能量流動實踐意義.【專題】正推法;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答案】見試題解答內容【分析】生態系統能量流動的起點是生產者,因此輸入生態系統的總能量是生產者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陽能.能量流動的特點是單向流動,逐級遞減.生態農業使廢棄物資源化,實現了農業生態系統中物質循環再生和能量的多級利用.【解答】解:微生物能分解沼渣、沼液,故沼渣、沼液可肥田,使能量流向分解者.分解者分解產生的二氧化碳等物質能夠被農作物利用,實現了物質的循環利用,避免了物質的浪費.故答案為:錯【點評】本題考查了生態系統能量流動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考生的識記能力和理解所學知識要點,把握知識間內在聯系,形成知識網絡結構的能力;能運用所學知識,準確判斷問題的能力.注意沼渣、沼液中的能量不能流向農作物.18.物質循環發生在生物群落與非生物環境之間。(判斷對錯)【考點】物質循環.【專題】正推法;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答案】√【分析】物質循環指的是組成生物體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斷進行著從無機環境到生物群落,又從生物群落到無機環境的循環過程。【解答】解:根據物質循環的概念可知,物質循環發生在生物群落與非生物環境之間。故答案為:√【點評】本題考查物質循環的相關知識,比較基礎,只要考生識記物質循環的概念即可正確答題,屬于考綱識記層次的考查。19.細菌在生態系統中可能是生產者,也可能是消費者或分解者。(判斷對錯)【考點】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專題】正推法;生態系統.【答案】√【分析】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1)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無機環境):①無機物質;②有機物質:糖類、蛋白質等;③其他:陽光、熱能、壓力、pH、土壤等。(2)生產者:①綠色植物;②藍藻、光合細菌(一種能進行光合作用而不產氧的特殊生理類群原核生物的總稱,如紅螺菌、紫硫細菌、綠硫細菌、紫色非硫細菌等);③化能合成細菌:硝化細菌、硫細菌、鐵細菌、氫細菌等。(3)消費者:①大部分動物(但不是所有的動物);②非綠色植物(菟絲子等)、食蟲植物—豬籠草、茅膏菜、捕蠅草(食蟲植物屬于綠色植物,在生態上扮演生產者的角色,捕蟲時則屬于消費者。);③某些微生物(根瘤菌、炭疽桿菌、結核桿菌、釀膿鏈球菌、肺炎雙球菌、蟲草屬真菌等)、寄生生物(蛔蟲、線蟲、豬肉絳蟲、大腸桿菌等)、病毒(SARS病毒、禽流感病毒、噬菌體等)。(4)分解者:①大部分微生物(圓褐固氮菌、反硝化細菌、乳酸菌等細菌,酵母菌、霉菌、蘑菇、木耳、靈芝等真菌、放線菌);②一些動物(蚯蚓、蜣螂、白蟻、甲蟲、皮蠹、糞金龜子等)。【解答】解:細菌在生態系統中可能是生產者(如硝化細菌),也可能是消費者(如營寄生生活的細菌)或分解者(如腐生細菌)。故答案為:√【點評】本題考查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比較基礎,要求考生識記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掌握各生物成分的實例,能結合所學的知識做出準確的判斷。20.“心猿意馬”不屬于生態系統的信息傳遞。(判斷對錯)【考點】信息的種類、特點及其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專題】正推法;生態系統.【答案】√【分析】生態系統中信息的種類:(1)物理信息:生態系統中的光、聲、溫度、濕度、磁力等,通過物理過程傳遞的信息,如蜘蛛網的振動頻率.(2)化學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動中,產生了一些可以傳遞信息的化學物質,如植物的生物堿、有機酸,動物的性外激素等.(3)行為信息:動物的特殊行為,對于同種或異種生物也能夠傳遞某種信息,如孔雀開屏.【解答】解:“心猿意馬”形容心里東想西想,安靜不下來,并非是表達出來的信息,因此不屬于生態系統的信息傳遞。故答案為:√【點評】本題考查生態系統的信息傳遞,要求考生識記生態系統中信息的種類及實例,能結合所學的知識做出準確的判斷。
考點卡片1.群落的概念和物種組成【知識點的認識】(1)群落是在相同時間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種生物種群的集合。(2)區別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群落的物種組成。【命題方向】2019年9月,鄱陽湖水體面積與近十年同期平均值相比減小約29.1%。豐水期(7~8月)煙波浩渺、水天一色的湖面,如今已變成一片草原。相關敘述錯誤的是()A.鄱陽湖中所有的生物構成一個群落B.鄱陽湖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群落的物種組成C.豐水期可用標記重捕法調查鄱陽湖中魚類的豐富度D.夏季鄱陽湖濕地群落的空間結構會發生改變,這屬于群落的季節性分析:1、區別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群落的物種組成。2、群落的季節性:由于陽光、溫度和水分等隨季節而變化,群落的外貌和結構也會隨之發生有規律的變化。有些種類的植物在早春來臨時開始萌發,并迅速開花和結實,到了夏季其生活周期結束;另一些種類的植物則在夏季到達生命活動的高峰,從而導致群落在春季和夏季的物種組成和空間結構發生改變。解答:A、在同一時間內、占據一定空間的相互之間有直接或間接聯系的各種生物種群的集合是群落,鄱陽湖中所有的生物構成一個群落,A正確;B、群落的物種組成是區別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B正確;C、豐水期鄱陽湖中魚多,此時可用標記重捕法調查鄱陽湖中某種魚類的種群密度,但不可用標記重捕法調查鄱陽湖中魚類豐富度,C錯誤;D、由于陽光、溫度和水分等隨季節而變化,群落的外貌和結構也會隨之發生有規律的變化,這屬于群落的季節性,D正確。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群落的概念和物種組成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和判斷能力,運用所學知識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是解答本題的關鍵。【解題思路點撥】區別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群落的物種組成。2.群落中生物的種間關系【知識點的認識】一、群落中的生物關系:1、種內關系(同種生物個體與個體、個體與群體、群體與群體之間):(1)種內互助;(2)種內斗爭。2、種間關系(不同種生物之間的關系):(1)互利共生(同生共死):兩種生物長期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如豆科植物與根瘤菌;人體中的有些細菌;地衣是真菌和藻類的共生體。(2)捕食(此長彼消、此消彼長):一種生物以另一種生物為食的現象。如:兔以植物為食;狼以兔為食。(3)種間競爭(你死我活):兩種或更多種生物共同利用同樣的有限資源和空間而產生的相互排斥的現象。如:大小草履蟲;水稻與稗草等.(4)寄生(寄生者不勞而獲):一種生物從另一種生物(宿主)體液、組織或已消化的物質中獲取營養并通常對宿主產生危害。①體內寄生:人與蛔蟲、豬與豬肉絳蟲;②體表寄生:小麥線蟲寄生在小麥籽粒中、蚜蟲寄生在綠色植物體表、虱和蚤寄生在動物的體表、菟絲子與大豆。③胞內寄生:噬菌體與大腸桿菌等。(5)原始合作(互惠):兩種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時,雙方都受益,但分開后,各自也能獨立生活。例如海葵固著于寄居蟹的殼螺上。二、種間關系圖示類型曲線圖例箭頭圖例種間關系互利共生兩種生物生活在一起,彼此有利,相互依存,如地衣、根瘤、白蟻與鞭毛蟲等.捕食捕食者種群的數量和獵物者種群的數量呈周期性的波動,且捕食者數量高峰變動滯后于獵物者.競爭C代表共同的生活條件,結局有三,①兩種群個體間形成平衡;②A取代B;③二者在空間、食性、活動時間上產生生態位的分離.寄生A:寄生物;B:宿主寄生種群A得利,宿主種群B有害,寄生物一般比宿主小,如蛔蟲與人.【命題方向】題型一:根據種間關系曲線判斷類型典例1:(2013?石家莊二模)如圖表示某生態系統中甲、乙兩種群在一段時間內的數量變化情況.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A.甲乙兩種群間為捕食關系B.M時乙種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C.兩種群的數量變化說明了信息傳遞是雙向的D.兩種種群數量波動的幅度減小說明了該生態系統正在衰退分析:在表示捕食關系中的曲線中,有兩種方法判斷捕食者和被捕食者:一、被捕食者的種群數量相對較多,因此可以判斷圖中甲為被捕食者;二、被捕食者的數量呈現先增加者先減少的趨勢,捕食者的數量呈現后增加者后減少的趨勢.解答:A、在捕食關系中,被捕食者呈現先增加者先減少的趨勢,捕食者呈現后增加者后減少的趨勢,因此圖中甲種群為被捕食者,乙種群為捕食者,故A正確;B、M點時,乙種群的數量呈現上升的趨勢,此時種群的出生率應大于死亡率,故B正確;C、圖中,甲種群增長時促進乙種群不斷增長,但是當乙種群增長大一定程度后就會抑制甲種群數量的增長,因此可以看出兩個種群之間的信息傳遞是雙向的,故C正確;D、兩種種群數量波動的幅度減小說明該生態系統逐漸趨于穩定,故D錯誤.故選D.點評:本題考查了種間關系中的捕食關系,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學知識的要點,把握知識間的內在聯系的能力;從題目所給的圖形中獲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題型二:種間關系和種內關系的綜合判斷典例2:農業生產中人們可通過防除農田的雜草而實現增產,農田中雜草與農作物的關系可能是()A.種間競爭B.種內競爭C.種內互助D.互利共生分析:種內關系包括:種內互助、種內斗爭.種間關系包括:互利共生、競爭、捕食、寄生等.解答:A、農田中雜草與農作物會共同爭奪有限的水、陽光、礦質營養等,它們之間屬于種間關系中的競爭,A正確;B、同種生物個體之間,由于爭奪食物,棲息地或其它生活條件而發生的斗爭叫做種內競爭,B錯誤;C、同種生物的個體或種群在生活過程中互相協作,以維護生存的現象叫做種內互助,C錯誤;D、互利共生是指不同生物之間相互依賴,彼此有利,如果彼此分開,則雙方或者一方不能獨立生存,D錯誤.故選:A.點評:本題考查了群落的種間關系,考生要能夠區分種內關系中的種內斗爭和種間關系中的競爭,難度不大,屬于考綱中識記層次的考查.【解題方法點撥】1、種內斗爭與競爭的區別:比較項目范圍實例種內斗爭同種生物的個體之間大鱸魚以小鱸魚為食競爭不同種生物個體之間大草履蟲與雙核小草履蟲混合放養后,大草履蟲因在食物中競爭失敗而死亡2、競爭和捕食的比較:(1)競爭關系可使劣勢物種滅絕,有利于優勢物種得到更多的資源與空間.(2)捕食關系是捕食者與被捕食者之間相互決定數量的種間關系,相互制約著雙方的數量,被捕食者一般不會因捕食的數量的增多而滅絕.3.群落的空間結構【知識點的認識】(1)群落的空間結構分為垂直結構和水平結構兩個方面。垂直結構表現為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顯的分層現象;水平結構表現為不同地段分布著不同的種群,同一地段也常呈鑲嵌分布。(2)群落中植物、動物在垂直方向上有分層現象的原因分別是:對光照的利用;食物和棲息空間(3)生物群落具有水平結構的原因有:地形的變化(如山地起伏)、土壤濕度和鹽堿度的差異、光照強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長條件的不同、人與動物的影響等。【命題方向】下列對不同生物群落空間結構的分析,正確的是()A.農田組成單一,其中的動物無分層現象,而森林中的動物有分層現象B.湖泊中深水區與淺水區的植物類型存在差異,體現的是群落的垂直結構C.竹林中的竹子高矮錯落有致,影響竹子群體垂直結構的主要因素是光照D.一座山的高海拔地段與低海拔地段植物類群分布差異主要與溫度有關分析:在群落中,各個生物種群分別占據了不同的空間,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間結構,群落的空間結構包括垂直結構和水平結構。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數群落都具有明顯的分層現象。由于地形的變化,土壤濕度和鹽堿度的差異、光照強度的不同和植物自身生長特點的不同,以及人和動物的影響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著不同的種群,同一地段上種群密度也有差異,他們常呈鑲嵌分布。解答:A、農田雖然組成單一,但是其中的動植物仍然有分層現象,只是不如森林中動物分層現象明顯,A錯誤;B、湖泊中深水區與淺水區的植物類型存在差異,是由于水平方向上水分條件、氧氣條件的差異引起的,因此體現的是群落的水平結構,B錯誤;C、竹林中的竹子為同一物種,不能體現群落的垂直結構,C錯誤;D、溫度對植物的分布有著重要影響,高海拔地段溫度較低,低海拔地段溫度相對較高,因此這兩個區域植物類群分布差異主要是由溫度引起的,D正確。故選:D。點評:本題考查群落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和判斷能力,運用所學知識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是解答本題的關鍵。【解題思路點撥】群落的水平結構需注意地形的變化,如海拔的高低和大陸架深淺,也屬于群落的水平結構。4.群落的季節性和生態位【知識點的認識】1、生態位:(1)概念:物種利用各種資源的幅度以及該物種與種群中其他物種關系的總和.(2)作用:決定生活在什么地方,而且決定于它與食物、天敵和其他生物的關系.(3)意義:它表示物種在群落中的地位、作用和重要性.2、基礎生態位:在生物群落中,能夠被生物利用的最大資源空間,稱做該生物的基礎生態位.3、現實生態位:由于存在著競爭,一般物種都不能夠占領基礎生態位.物種實際占有的生態位,稱為現實生態位.4、生態位寬度:生態位寬度又稱生態位廣度或生態位大小.一個物種所能利用的各種資源總和.當資源的可利用性減少時,一般使生態位寬度增加,例如在食物供應不足的環境中,消費者也被迫攝食少數次等獵物和被食者,而在食物供應充足的環境中,消費者盡攝食最習慣攝食的少數被食者.5、生態位重疊: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生態位相似的物種生活于同一空間時分享或競爭共同資源的現象.生態位重疊的兩個物種因競爭排斥原理而難以長期共存,除非空間和資源十分豐富.通常資源總是有限額,因此生態位重疊物種之間競爭總會導致重疊程度降低,如彼此分別占領不同的空間位置和在不同空間部位覓食等.在向某一地區引進物種時,要考慮與當地物種的生態位重疊的問題.外來物種總因數量有限、對環境尚未適應等原因處于競爭的弱勢,因此,如與當地物種生態位重疊過大將會導致引種失敗.【命題方向】生活在同一群落的各種生物所起的作用是明顯不同的,而每一個物種的生態位都同其他物種的生態位明顯分開的。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A.草原群落中生態位不同的生物不可能具有共同的天敵B.研究植物的生態位需要研究其種群密度、植株高度、出現頻率等特征C.生態位受食物、天敵等生物因素的影響,而與光照、溫度等非生物因素無關D.群落中每種生物都占據著相對穩定的生態位,是群落中生物與環境間協同進化的結果分析:生態位是指一個物種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包括所處的空間位置,占用資源的情況以及與其他物種的關系等。植物的生態位研究的內容包括在研究領域內的出現頻率,種群密度、植株高度以及與其他物種的關系等。動物的生態位包括:棲息地、食物、天敵以及與其他物種的關系等。解答:A、生態位不同的生物可能被同一種生物捕食,故草原群落中生態位不同的生物可能具有共同的天敵,A錯誤;B、研究某植物的生態位,通常要研究它在該區域內的出現頻率、種群密度、植株高度等,研究某動物的生態位,通常要研究棲息地、食物、天敵以及與其他物種的關系等,B正確;C、生態位受食物、天敵等生物因素的影響,且與光照、溫度等非生物因素也有密切的關系,即如果環境發生重大變化,則該生物的生態位可能會隨之改變,C錯誤;D、群落中每種生物都占據著相對穩定的生態位,是物種之間及生物與環境間協同進化的結果,D錯誤。故選:B。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生態位的內容,要求考生識記相關知識,并結合所學知識準確答題。【解題方法點撥】如果把“生態位”作進一步的解釋,那就是在大自然中,親緣關系接近的,具有同樣生活習性或生活方式的物種,不會在同一地方出現.如果它們在同一區域內出現,大自然將會用空間把它們各自隔開,如虎在山上行,魚在水中游,猴在樹上跳,鳥在天上飛;如果它們在同一地方出現,它們必定利用不同的食物生存,如虎吃肉,羊吃草,蛙吃蟲;如果它們需要的是同一種食物,那幺,它們的尋食時間必定要相互錯開,如獅子是白天出來尋食,老虎是傍晚出來尋食,狼是深夜出來尋食….在動物世界里沒有兩種物種的生態位是完全相同的,有些物種親緣關系接近或相似而使生態位部分重迭,這時就會現嚴酷的競爭,如一山不能容二虎.如果強者進入弱者的生態領域就會出現“龍陷淺灘受蝦戲,虎落平川遭犬期”的狀況;如果弱者進入強者的生態領域中就會出現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的狀況.因此,強者只能在自己的生態位上是強者,弱者也只能在自己的生態位上才能自由生存.5.群落演替的類型【知識點的認識】初生演替是指在一個從來沒有植被覆蓋的地面,或者是原來存在過植被、但被徹底消滅了的地方發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雖已不存在,但原有的土壤條件基本保留,甚至還保留了植物的種子或其他繁殖體的地方發生的演替。【命題方向】為研究河流中石塊群落的演替情況,將滅菌后的裸石置于河流中,統計石塊上不同時間新增物種數目變化情況。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該石塊群落的演替類型屬于次生演替B.該石塊群落在120天時演替至頂極狀態C.該石塊群落0﹣30天物種豐富度逐漸增加D.該石塊群落演替過程中優勢種保持不變分析:初生演替是指在一個從來沒有植被覆蓋的地面,或者是原來存在過植被、但被徹底消滅了的地方發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雖已不存在,但原有的土壤條件基本保留,甚至還保留了植物的種子或其他繁殖體的地方發生的演替。解答:A、初生演替是指在一個從來沒有植被覆蓋的地面,或者是原來存在過植被、但被徹底消滅了的地方發生的演替,故裸石上發生的演替是初生演替,A錯誤;B、由圖示可知,在前120天內,新增的物種數目隨時間的推移而逐漸減少(即物種數目在逐漸增加),在120天后新增物種數目為零,故裸石上的物種數量先逐漸增加,之后趨于穩定,但不能說明該石塊群落在120天時演替至頂極狀態,B錯誤;C、該石塊群落0﹣30天新增物種數目逐漸減少,但物種豐富度逐漸增加,C正確;D、該石塊群落演替過程中優勢種發生了變化,D錯誤。故選:C。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群落演替的類型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掌握,難度適中。【解題思路點撥】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起點不同,需要注意是區分。6.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知識點的認識】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有: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陽光、熱能、水、空氣、無機鹽等。生產者:自養型生物,主要是綠色植物,還包括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消費者:大多數動物,包括植食、肉食動物,雜食和寄生生物等。分解者:腐生生物,包括腐生的細菌、真菌、動物等。【命題方向】如圖表示某自然生態系統的部分碳循環過程,甲、乙、丙、丁分別表示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據圖判斷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甲是生產者,不全是植物B.丙在碳循環中的作用不可缺少C.甲、乙、丙、丁間的碳以有機物的形式流動D.圖中應添加從“大氣CO2”到“丁”的箭頭分析:題圖分析:圖示為生態系統中碳循環示意圖。分解者除了一個箭頭指向無機環境外,其他箭頭都指進來,因此丙為分解者;甲和乙為消費者,丁為生產者,圖中缺乏大氣中二氧化碳指向生產者丁的箭頭。解答:A、圖中丁代表生產者,不全是植物,也可代表硝化細菌等的化能合成作用的自養型生物,A錯誤;B、丙作為分解者在生態系統中不可缺少,若缺少分解者,則生態系統的尸體將要堆積如山,物質循環將不能正常進行,B正確;C、圖中甲、乙、丙、丁分別代表初級消費者、次級消費者、分解者、生產者,它們構成該生態系統的生物群落,碳元素在這些它們之間的流動是以含碳有機物的形式流動的,C正確;D、圖中缺少的生理過程是從“大氣CO2”到“丁”的箭頭,表示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D正確。故選:A。點評:本題結合圖解,考查生態系統的功能,要求考生識記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掌握各組成成分之間的關系,能正確分析題圖;識記生態系統中碳循環的具體過程,能結合所學的知識準確答題。【解題思路點撥】1、相互關系2、地位分析在生態系統中,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是生態系統中生物群落的物質和能量的最終來源,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的劃分是依據各自的代謝類型和在生態系統中的功能特征來決定的。即:根據某種生物在該生態系統中的功能特性分為三大類群:①生產者從新陳代謝的同化作用方面看屬于自養型,是生態系統的主要成分,是生態系統中唯一能夠把非生物物質和能量轉變成生物體內的物質和能量的生物。絕大多數進行光合作用,少數進行化能合成作用(如:硝化細菌、鐵細菌、硫細菌)。②消費者從新陳代謝的同化作用方面看屬于異養型,雖然存在著不同的級別,但是生態系統的非必要成分。主要指各種動物。不過有些寄生細菌,它們從活的生物體內吸取有機物,在生態系統中也扮演著“小型消費者”的角色,故寄生細菌屬于消費者。③分解者從新陳代謝的同化作用方面看屬于異養型,是生態系統的主要成分。主要包括應腐生生活的細菌和真菌,也包括一些腐食性動物(如:蚯蚓、蠅、蜣螂等),它們都能分解殘枝敗葉、尸體、糞便等有機物,故腐食性動物屬于分解者。總之,生態系統中的四種組成成分的相互關系是: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的作用是為各種生物提供物質和能量;生產者的作用是轉化物質和能量;消費者的作用是推動物質和能量在群落中的流動;分解者的作用是把物質和能量歸還到無機自然界。7.食物鏈與食物網【知識點的認識】(1)食物鏈:草→蝗蟲→蜘蛛→螳螂→食蟲鳥,其中的消費者類型及營養級類型:(2)書寫食物鏈應該注意的問題:A、起點一定是生產者,且要寫到最高營養級;B、相鄰營養級之間用箭頭連接且箭頭指向捕食者;C、食物鏈僅僅體現生產者、各級消費者之間的關系,不包括分解者、寄生者,以及陽光等非生物因素。【命題方向】有關食物鏈與食物網的敘述中,錯誤的是()A.處于食物鏈第一營養級的生物主要是植物B.食物鏈對有毒物質有富集作用C.食物鏈或食物網,越后端的生物數量越少D.沿食物鏈和食物網流動的能量最終來源于植物分析:解題可從食物鏈的概念、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和能量會沿著食物鏈和食物網流動、生物富集作用方面切入。解答:A、生態系統中的食物鏈和食物網,處于食物鏈第一營養級的生物主要是植物(生產者),該選項敘述正確。B、生物富集作用是指環境中一些有害物質(如重金屬、化學農藥等),通過食物鏈在生物體內不斷積累的過程。因為這些有害物質化學性質穩定,在生物體內是難以分解、無法排出的,所以隨著營養級的升高而不斷積累,危害最大的是這一食物鏈的營養級最高的消費者。該選項敘述正確。C、食物鏈是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關系,第一營養級為植物,數量最多,第二營養級為植食動物,數量次之,營養級越高,生物數量越少,該選項敘述正確;D、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和能量會沿著食物鏈和食物網流動的,能量最終來源于太陽光能,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固定太陽能,儲存在有機物中,該選項敘述錯誤;故選:D。點評:此題考查的知識點是食物鏈的概念、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和能量會沿著食物鏈和食物網流動、生物富集作用。【解題思路點撥】1、每條食物鏈的起點總是生產者,陽光不能納入食物鏈,食物鏈終點是不能被其他生物所捕食的動物,即最高營養級,食物鏈中間不能做任何停頓,否則不能算作完整的食物鏈。2、食物網中同一環節上所有生物的總和稱為一個營養級。3、同一種生物在不同食物鏈中可以占有不同的營養級。4、在食物網中,兩種生物之間的種間關系有可能出現不同的類型。5、食物網中,某種生物因某種原因而大量減少時,對另外一種生物的影響,沿不同食物鏈分析的結果不同時應以中間環節少為依據。6、食物網的復雜程度主要取決于有食物聯系的生物種類,而非取決于生物的數量。8.能量流動的概念和過程【知識點的認識】(1)生態系統中能量的輸入、傳遞、轉化和散失的過程,稱為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2)一個營養級(非最高營養級)生物所同化的能量其去向有:①通過呼吸作用以熱能形式散失;②被下一營養級生物同化;③被分解者分解;④部分未被利用【命題方向】有關生態系統中食物鏈與能量流動的敘述不正確的是()A.能量沿食物鏈流動是單向的B.食物鏈越長,最高營養級上的生物獲得的能量越少C.處于上一級的生物越多,處于下一級生物獲得的能量越少D.生物種類越多,生態系統中的食物鏈越多分析:在生態系統中,能量是沿著食物鏈、食物網流動的,并逐級遞減,每一個營養級能量的傳遞效率約為10~20%.食物鏈越長,最高營養級上獲得的能量越少,因此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是單向不循環的;能量是生態系統的動力,是一切生命活動的基礎,生態系統中的生物種類越多,食物鏈越多,食物網越復雜。解答:A、能量在沿著食物鏈和食物網傳遞時,具有單向性和逐級遞減的特點,A正確;B、在食物鏈中,營養級越高,能量散失越多,儲能越少,生物個體數量也越少,B正確;C、一般情況下,食物鏈各營養級之間能量的傳遞效率為10%﹣20%,獲得能量的多少與營養級別有關,與生物的數量無關,C錯誤;D、生態系統中生物的種類和數量越多,食物鏈和食物網越復雜,自動調節能力就越強,D正確。故選:C。點評:解此題的關鍵是理解掌握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解題思路點撥】一個營養級(非最高營養級)生物所同化的能量其去向有:①通過呼吸作用以熱能形式散失;②被下一營養級生物同化;③被分解者分解,④部分未被利用。故能量流動是不可逆的。9.研究能量流動實踐意義【知識點的認識】研究能量流動的實踐意義有:①幫助人們將生物在時間、空間上進行合理配置,增大流入某個生態系統的總能量;②幫助人們科學規劃、設計人工生態系統,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③幫助人們合理調整生態系統能量流動關系,使能量持續高效地流向對人類最有益的部分。【命題方向】下列關于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的敘述,錯誤的是()A.太陽輻射到某一自然生態系統中的能量即為輸入生態系統的總能量B.從研究能量流動的實踐意義考慮,農田除草和合理放牧的目的相同C.充分利用作物秸稈等可以大大提高能量的利用率,實現能量的循環利用D.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的渠道都是食物鏈和食物網分析:研究能量流動的意義:可以幫助人們科學地規劃和設計人工生態系統,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合理調整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關系,使能量持續高效地流向對人類最有益的部分。解答:A、生產者固定的太陽能的總量為輸入生態系統的總能量,A錯誤;B、從研究能量流動的實踐意義考慮,農田除草和合理放牧的目的相同,均為合理調整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關系,使能量持續高效地流向對人類最有益的部分,B正確;C、充分利用作物秸稈等可以大大提高能量的利用率,而不能實現能量的循環利用,因為能量是單向流動的,C錯誤;D、食物鏈和食物網是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就是沿著這種渠道進行的,D正確。故選:AC。點評:本題考查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意在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和判斷能力,運用所學知識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解題思路點撥】研究能量流動的意義:可以幫助人們科學地規劃和設計人工生態系統,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合理調整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關系,使能量持續高效地流向對人類最有益的部分。10.碳循環過程與溫室效應【知識點的認識】(1)碳循環的主要形式是:碳循環的主要形式是CO2(2)CO2進入生物群落是通過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此外還有一些自養微生物的化能合成作用實現的。(3)生物群落中的碳以有機物形式存在。以有機物形式在群落內部流動。(4)碳以以CO2形式返回無機環境,返回無機環境的途徑有:動植物的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化石燃料的燃燒。(5)物質循環的特點:具有全球性;可以循環反復利用【命題方向】碳循環是生態系統中重要的物質循環類型,碳循環的過程受到影響,將會導致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引起溫室效應。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碳在生物群落和無機環境之間的循環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進行的B.重金屬也參與了物質循環,其循環過程與碳循環過程相同C.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主要與植被的減少及光合速率降低有關D.生產者是生態系統的基石,是自然群落中物質和能量的主要來源分析:碳循環,是指碳元素在地球上的生物圈、巖石圈、水圈及大氣圈中交換,并隨地球的運動循環不止的現象。生物圈中的碳循環主要表現在綠色植物從大氣中吸收二氧化碳,在水的參與下經光合作用轉化為葡萄糖并釋放出氧氣,有機體再利用葡萄糖合成其他有機化合物。有機化合物經食物鏈傳遞,又成為動物和細菌等其他生物體的一部分。生物體內的碳水化合物一部分作為有機體代謝的能源經呼吸作用被氧化為二氧化碳和水,并釋放出其中儲存的能量。解答:A、碳在無機環境中的主要存在形式是二氧化碳和碳酸鹽,在生物群落中的主要存在形式是有機物,因此在生態系統中,碳在生物群落與無機環境之間的循環不僅僅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進行,A錯誤;B、碳循環主要表現在綠色植物從大氣中吸收二氧化碳,在水的參與下經光合作用轉化為葡萄糖并釋放出氧氣,有機體再利用葡萄糖合成其他有機化合物。而重金屬,比如貢等有毒物質通過遷移和轉化從而發生物理、化學和生物化學等的變化形式來進行物質循環,B錯誤;C、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主要是由于煤和石油等化學燃料的大量燃燒,植被破壞等原因引起的,C錯誤;D、生產者是生態系統的基石,生產者能利用光能合成有機物,從而可以被生物所利用,是自然群落中物質和能量的主要來源,D正確。故選:ABC。點評:本題考查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有關知識,要求學生能夠分析題干獲取有效信息并能夠結合所學知識作答,對相關知識進行總結歸納并運用到實際問題的分析中是學習的竅門。【解題思路點撥】碳在無機環境中的主要存在形式是二氧化碳和碳酸鹽,在生物群落中的主要存在形式是有機物11.物質循環【知識點的認識】(1)碳循環的主要形式是CO2。(2)CO2主要通過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此外還有一些自養微生物的化能合成作用進入生物群落。(3)生物群落中的碳以有機物形式存在,以有機物形式在群落內部流動。(4)碳以CO2形式返回無機環境,返回無機環境的途徑有:動植物的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化石燃料的燃燒。【命題方向】如圖是物質循環示意圖,請據圖回答。(1)圖中①、②表示的生理過程分別是。(2)③過程主要是由腐生的細菌和真菌完成的,它們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是作為參加物質循環。(3)干草堆放很久了,會逐漸被分解,但如果被牛羊吃了,便會很快被分解,可見,動物能(“促進”或“抑制”)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4)過去為了保護人畜安全,牧民曾大規模獵殺狼,隨后野兔、草原鼠數量大增,與牛、羊爭草,加速草場退化。事實說明動物在維持中起到重要作用。(5)我市某精準扶貧對象割草養羊,自力更生。羊本身并不能分解草料中的纖維素,但其胃腸內生活著一些細菌,可以幫助羊消化纖維素,羊則為這些細菌提供生存場所和食物,從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作用看,說明細菌能和動物。分析:(1)一個完整地生態系統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是指影響生物生存的空氣、水等,而生物部分又由生產者(主要是綠色植物)、消費者(絕大多數動物)、分解者(主要是細菌、真菌)。(2)圖中①為呼吸作用;②為光合作用,③為分解作用,解答即可。解答:解:(1)綠色植物利用二氧化碳作原料進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使二氧化碳進入有機(生物)環境,植物和動物通過呼吸作用產生二氧化碳,使碳元素由生物體進入無機環境。圖中,①過程都能釋放出二氧化碳,所以代表呼吸作用;②過程能吸收二氧化碳,進行光合作用,所以圖中的①過程代表呼吸作用,②過程代表光合作用。(2)③過程主要是由腐生的細菌和真菌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租房合同樣本范文
- 2025建筑工人勞務派遣合同模板
- 2025技術咨詢合同書「正式版」
- 護理業務查房流程
- 臨床護理常規
- 人教版小學一年級語文上冊第一單元模擬試題
- 2025年藥理知識試題
- 核聚變:人類終極能源的鑰匙646mb
- 眶底骨折的臨床護理
- 保安押運工作者愛崗敬業心得體會模版
- 管道直飲水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
- 2024年個人信用報告(個人簡版)樣本(帶水印-可編輯)
- 生活中的趣味數學智慧樹知到期末考試答案章節答案2024年石河子大學
- 16J914-1 公用建筑衛生間
- JJG 1171-2019 混凝土配料秤-(高清現行)
- JJF1101-2019環境試驗設備溫度、濕度校準規范-(高清現行)
- 漢語拼音單韻母aoeiuü課件
- JJF(鄂) 86-2021 放射性氣溶膠監測儀校準規范(高清版)
- 蔬菜捆扎機機械部分的設計說明書
- 電力施工委托合同
- 腌臘肉制品生產車間工藝布置圖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