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在重大自然災害事件中所發揮的救災作用研究_第1頁
新媒體在重大自然災害事件中所發揮的救災作用研究_第2頁
新媒體在重大自然災害事件中所發揮的救災作用研究_第3頁
新媒體在重大自然災害事件中所發揮的救災作用研究_第4頁
新媒體在重大自然災害事件中所發揮的救災作用研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新媒體在重大自然災害事件中所發揮的救災作用研究基于2021年河南暴雨事件的案例分析一、研究概要二、重大自然災害事件中媒介救災運用變化三、

2021年河南暴雨中的新媒體救災亮點四、總結展望CONTENTS目

錄PART

1研究概要2021年7月20日至7月21日,河南中北部出現大暴雨,鄭州、新鄉、開封、周口、洛陽、焦作等地日雨量突破有氣象記錄以來歷史極值。由于遭遇罕見持續強降雨,鄭州市多處工程出現險情,市區出現嚴重

內澇,并有部分地區引發山洪、泥石流和山體滑坡自然災害。據河南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行的新聞發布會通報,截至8月2日

12時,河南省共有150個縣(市、區)、

1663個鄉鎮、

1453.16萬人

受災,此次特大洪澇災害已致302人遇難,

50人失蹤。在此次河南暴雨災害事件中,無論是政務機構、媒體機構,還是主流

互聯網平臺,都積極運用新媒體技術和工具,報道新聞,傳播信息,充分發揮新媒體的社會價值協助救災,這也是本報告所要研究的內容。河南暴雨災害事件概述研究背景本研究從重大自然災害事件中媒介救災運用的變化這一主題出發,對媒介運用的演變進行梳理,并指出重大自然災害事件中媒介運用在新媒體時代下的變化。以2021年河南暴雨事件為例,從政務機構、主流媒體機構、互聯網平臺和新媒體用戶等不同主

體,從圖文、直播、短視頻等各種內容形式,盤點新媒體在此次事件中的救災亮點,以研究新

媒體技術在重大自然災害事件中體現的社會價值。通過總結新媒體在此次救災中發揮的優勢和存在的不足,對搭建和完善新媒體救災模式和體系以防患于未然具有重要意義。此外,本研究有利于進一步挖掘新媒體的社會貢獻,為推動國家

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提供思路。研究意義重大自然災害事件中媒介救災運用變化2PART19世紀40年代-2000年以報刊傳播為主階段有利于深度報道,具有權威性,但對于突發性事件來說具有時間滯后性和空

間限制。1957年-2005年以廣播傳播為主階段具有權威性又不乏親和力,相對其他傳統媒體更加靈活、快速;對于受災地區和基礎設施較差的鄉鎮地區,廣播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信息傳播與通信功能的雙重體現。1958年-2010年以電視傳播為主階段視聽結合、直觀性強:電視報道迅速及時,公開透明,形成了強大的信息流,使受眾直觀感受事件現場;“綜合”型報道,實現了合理和人性化的表達。1995年-2010年以網絡傳播為主階段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的過渡階段,互聯網在重大自然災害事件中反應迅速、傳播范圍廣;發揮自下而上的公眾力量,信息傳播的全民化逐漸加深。2011年至今以移動互聯傳播為主階段報道內容和形式多元化;媒體融合,移動互聯網平臺加速官方信息的傳播速度,擴大傳播范圍;公眾參與、多人協同,各種小程序、H5等工具助力收集公眾需求信息,有效幫助救援救災。從廣播到電視到互聯網再到移動互聯網在重大自然災害事件中,媒介運用從單一到多元、從分

散到融合,展現出平臺化、智能化的特征,并體現出多

方合作、多人協同、公共參與的發展趨勢。媒介運用的路徑演變1987年6月24日至7月4日《中國青年報》刊登三篇整版調查性報道《紅色的警告》、《黑色的詠嘆》和《綠色的悲哀》。這組系列式報道從多層次、多角度報道了火災的前因后果及教訓,為公眾貢獻了完整真實的事件過程。該系列全景式、回顧性的重大事件報道,成為本次重大災害事件的典型新聞報道案例,也成為了中國災難新聞報道的里程碑。1987年5月6日,黑龍江省大興安嶺地區的西林吉、圖強、阿木爾、塔河4個林業局所屬的幾處林場同時起火,

引起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嚴重的一次特大森林火災,震驚國內外。

28個晝夜的燃燒,使漠河縣、塔河縣境內相繼受災。案例:

1987年大興安嶺火災參考文獻:中青在線.大興安嶺特大火災30周年記者葉研談“三色報道”[EB/OL].http://news.cyol.com/content/2017-05/06/content_

16036775.htm.《紅色的警告》(1987年6月24日)《黑色的詠嘆》(1987年6月27日)《綠色的悲哀》

(1987年7月4日)1998年6月至8月,長江、嫩江、松花江等全流域地區出現少見的持續性強降雨,長江流域發生了繼1954年以來又一次全流域性大洪水。包括受災最重的江西、湖南、湖北、黑龍江四省,全國共有29個省(區、市)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洪澇災害,受災面積3.18億畝,成災面積1.96億畝,

受災人口2.23億人,死亡4150人,倒塌房屋685萬間,直接經濟損失達1660億元。《武警部隊聞

”汛“而動備受稱贊》(《人民日報》7月12日)敘事視角:人物限知視角運用敘事眼光與敘事聲音一致的記者現場出

境報道方式,提升了敘述質量,也增加了新

聞的現場感和感染力。《全軍抗洪搶險慶功表彰大會隆重舉行》(《人民日報》10月9日)聚焦對象:政府主導關注政府的主導措施,軍隊、干部、群眾

的抗災救災行為,塑造抗災救援中的

“英

雄”形象。話語模式:展現抗災救災主題新聞報道充滿集體英雄主義言說,具有宣傳

性、鼓舞性特點,新聞媒體在災難報道中的

信息傳遞和輿論監督功能較為薄弱。案例:

1998年長江洪水事件參考文獻:程前.我國電視媒體災害報道的話語轉型——以中央電視臺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三次重大災害事件報道為例[J].電視研究,2011(01):51-54.?

媒體“角色回歸”,極大提升主流媒體的公信力。媒體牽線使政府和公眾之間產生良性互動,其作為社會公器的作用十分

鮮明。以“4.20”新聞發布會為轉折點,政府通過主流媒體發布官方信

息,重視信息公開化、信息透明化,原本無序的人際傳播與大眾傳播充

分滲透和互動,從而遏制有害信息。?

媒體發揮創新報道精神,有效推進新聞體制改革。非典報道全面刷新傳播環境,政府對新聞改革全力支持。事件報道中,

媒體表現出強烈的獨立精神,努力開辟信源,為公眾提供多方位信息,

產生強大生機與活力。媒體多視點的報道,觸發新聞的深層改革。“SARS”是指“嚴重性呼吸系統綜合征”

,俗稱“非典型肺炎”

,簡稱“非典

““SARS”事件于2002年在中國廣東發生,并擴散至東南亞乃至全球,直至2003年中期疫情才被逐漸消滅的一次全球性傳染病疫潮。媒體在此次重大事件中表現的得與失,對于中國在新世紀進行的新聞體光明日報報道《你好!非典熱線——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非典資訊熱點側記》案例:

2003年SARS事件參考文獻:張君昌,鄭妍.媒體輿論與全民動員——中國傳媒抗擊非典報道全景透視[J].現代傳播,2003(06):23-28.央視非典疫情特別節目

《東方時空·非常時期》制改革和創新具有極其寶貴的價值。?信息傳播迅速:事件發生56秒之后,天涯論壇上就有人貼出了詢問是否地震的帖子。7分鐘之后,百度“地震”貼吧中就出現了“四川地區發生地震”的帖子。

在半個小時左右,各大門戶網站也紛紛發布有關地震的消息。?

信息傳播全面:借助網絡傳播渠道,

信息源更加廣泛,

發布內容更加全面、多元。?

信息傳播全民化:信息接收者也是信息的傳播者,信息傳播的全民化加深。?注重信息公開:政府信息全面公開,媒體及時透明報道的局面出現,這樣的局面

也極大地尊重了廣大受眾的知情權。?使用民生語匯:鏡頭聚焦救災行動中的人和受難者,

“人”和“生命”成為貫穿

新聞話語的主線。?聚焦人物平民化:關注民間“小人物”和民間“英雄”

,體現生命真實性。北京時間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四川汶川發生震驚中外的強烈地震,地震震級達到8級,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破壞性最強、波及范圍最廣、災害損失最重、救災難度最大的一次地震。在四川地震時期,我國社會上存在的新的傳播媒介主要包括手機、網絡論壇、

QQ聊天工具、博客、

飛信等,由這些新興媒介創造出新的傳播環境影響社會公眾的信息需求轉變,形成了一定的傳播特點。案例:

2008年5.12汶川地震汶川地震“敬禮娃娃”感人一幕天涯論壇網友發帖參考文獻:賀云鵬.淺談新媒介對突發事件新聞報道環境的改變——以5·12汶川地震事件為例[J].理論觀察,2014(05):95-96.傳統媒體新媒體隨著新媒體技術的發展,在自然災害、突發事件報道

中,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就同一事件的報道具有明顯差

異。新媒體傳播快、互動多,而傳統媒體卻有新媒體

欠缺的權威性。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在重大自

然災害類突發事件報道中形成良性互動,是當前重大

自然災害事件報道的鮮明特點。傳統媒體優勢在于權威和

深度,新媒體在于傳播速

度與受眾廣度。二者既是

競爭,更是互補。傳統媒體吸取新媒體經

驗,將民眾聲音與官方

話語相結合,增強民間

話語權。傳統媒體聯合新媒體,迅

速發布信息、引導正能量

輿論,塑造公眾理性認知、

安撫民心。新舊媒體融合:良性互動媒介運用的路徑演變丁香醫生直播短視頻圖文音視頻H5移動客戶端新媒體時代下的變化發布

渠道新興媒體技術帶來的變化內容

生產產品形態媒體機構政務機構社交媒體短視頻平臺自媒體用

戶新媒體技術應用使得重大自然災害事件報道,成為權威信息的“放大器”,

個體信息的“聚集器”,政府-媒體-公眾三方互動的“鏈接器”,對于協助

維持公眾心理穩定,推進災害應對處理速度,總結應對經驗,推進機制改進

等都帶來積極作用。新媒體在重大自然災害事件中表現出了快速傳播訊息的時效性、身在第一現場的接近性、多元視角的真實性、廣泛引發關注的顯著性和多種技術表現形式的

可讀性,提升了重大突發事件的影響力及其新聞價值。新聞價值社會價值新媒體放大了新聞價值和社會價值新媒體時代下的變化以公眾互動為補充,協同推進信息高效傳播。以政務公開為核心,提供權威信息源。態表現過程體現為政務機構、媒體機構與公眾

間的信息互動。2

以媒體融合為手段,有效互動溝通。新媒體在突發事件中的動新媒體時代下的變化132021年河南暴雨中的新媒體救災亮點3PART事前預警期:提早防范,

引起重視政務新媒體體現國家治理能力體系現代化建設成效7月19日鄭州氣象局官方微博@鄭州氣象連續

發布多條鄭州暴雨預警,實時更新氣象情況。7月20日河南氣象局抖音、微博官方賬號”河南氣象“發布多條暴雨及地質災害預警。救援期:政務部門發布信息,科普知識政務部門通過微博視頻號、微信視頻號、抖音短視頻平臺發布短視頻,公布河南暴雨氣象最新動態、自救知識、專家科普氣象知識等信息。政務新媒體體現國家治理能力體系現代化建設成效中央氣象臺自制數據新聞,

受到多家媒體轉發河南氣象:專家解讀暴雨成因中央氣象局科普自救知識鄭州市委市政府官方政務移動客戶端

鄭州發布,運用圖文、音頻、短視頻等形式,對一線救災情況進行詳細報道,包括

救災人員個人專訪、救災過程中的感人故事等,贊美在此次

暴雨事件中做出貢獻的團體和個人,

傳遞正能量,樹立公眾救援期:政務部門及時報道,傳遞正能量政務新媒體體現國家治理能力體系現代化建設成效信心。針對網友“暴雨應急救援期間,鄭州交警對違反尾號限行的車輛不抓拍不處罰,對不按規定停放的車輛不貼條處罰”信息存疑,官微@鄭州交警及時回應。網友接力轉發@政務官微,

傳遞路段危險信息,@鄭州交警及時回應,感謝網

友提供的路況信息。政務官微與求助微博互動,安撫公眾情緒。鄭州交警、河南共青團、鄭州市委宣傳部等政務部門微博賬號及時、精準核實并回應公眾需求,體現政務部門的“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價值取向。救援期:政務部門積極回應公眾需求政務新媒體體現國家治理能力體系現代化建設成效政務部門關注事件輿論,發現不實言論,聯系各方進行核實、辟謠,及時清理有害信息,阻斷謠言擴散,維護輿論秩序。救援期:政務部門及時核實信息及辟謠政務新媒體體現國家治理能力體系現代化建設成效鄭州市委宣傳部官方微信公眾號“鄭州發布”,對鄭州地鐵5號線“7.20事件”、災后重建、民生問題等事件進行及時回應和解決。災情平穩期:信息公開,輿論回應政務新媒體體現國家治理能力體系現代化建設成效發揮權威優勢進行全媒體報道傳統媒體在重大自然災害事件中承擔社會“瞭望者”的責任,在保障新聞真實性和客觀性的同時,聯合新媒體平臺提升突發新聞的時效性。既要滿足公眾的知情權,又要維護正常的社會及救災秩序,引導各方面

妥善處理事件、解決問題。媒體融合發揮在突發事件下的權威和穩定民心作用多種形式:人民日報官方微博結合圖文、直播和短視頻等多種形式

,更新受災情況、發布救援信息、

科普防災知識。客戶端聯動微博:人民日報客戶端開啟緊急求助通

道,并發揮微博與用戶實時互動的功能,廣泛擴散。媒體融合發揮在突發事件下的權威和穩定民心作用人文關懷:央視新聞主持人海霞,在進行播報時,用充滿溫度的報道喚起大眾情感認同,傳遞出“風雨面前我們一起扛”的正能量。新聞短評:”提升基礎設施應‘極’能力“的短視頻,傳達了中央抗災救災指示,呼吁各地提升預報預警能力,加強了應對能力。媒體融合發揮在突發事件下的權威和穩定民心作用全國廣播電臺新媒體:災情報道關注度升高7月20日至22日期間,全國廣播電臺發布河南災情

相關微信公眾號推文1152篇、微博7644篇、抖音

作品1410個,合計發布災情相關報道達10206篇。7月21日各平臺用戶對廣播電臺災情相關報道的關

注度達到最高,微信端單日累計閱讀量達到357.2

萬、微博端單日累計互動量達57.9萬、抖音平臺單

日累計互動量達到2646.9萬。(數據來源:賽立信廣播融媒體云傳播效果數據)鄭州廣電全媒抖音號發布“鄭州市民協力拉出暴雨被困者”短視頻累計獲得645.4萬的點贊量(截至7月22日)中央廣電總臺中國之聲微信公眾號發布文章《河南暴雨中有人遇險,一群陌生人拼死相救……》媒體融合發揮在突發事件下的權威和穩定民心作用河南地方媒體官方微博:事前預警災情直擊媒體融合發揮在突發事件下的權威和穩定民心作用河南日報、大河報:事前預警

河南商報、大河報、河南衛視:公開災情河南地方媒體客戶端:開通互助捐助通道河南廣播電視臺新聞客戶端大象新聞APP,在救災過程中及時開通“河南暴雨互助通道”,匯總并實

時更新互助救援信息;開啟“大象公益捐助通道”,

號召公益捐助。媒體融合發揮在突發事件下的權威和穩定民心作用河南地方媒體官方微博:發揮地理優勢,挖掘本地特色

報道河南廣播電視臺“都市報道”頻道官方微博@都市報道:講述救災過程中催人淚下的平民英雄故事,為河南暴雨事件報道增添了平民視角。媒體融合發揮在突發事件下的權威和穩定民心作用在此次河南暴雨事件中,微博作為公共設施從一開始就在與時間賽跑,高效整合社會資源全面參與災情救援。微博在發布最新官方動態、災情救援、推進公益項目、破除謠言和表達公眾情緒等方面做出顯著貢獻,發揮出新浪微博:重大自然災害事件中的信息中樞微博的廣場式社交高效整合社會資源全面全程救援“公共輿論的基礎設施”作用,并向外界證明了微博自身的社會價值。7月21日19:00微博網友捐贈善款2000萬元,

14個救災項目已完成籌款目標7月21日凌晨支持短信發出求助微博7月22日晚公益機構已相繼發起30個救災項目,

18個項目已完成籌款目標7月20日上午熱搜一半以上為河南暴雨相關話題7月20日17:20#河南暴雨互助#通道建立,接入同城超話和話題,設立公益捐助入口7月20日8:00聯合河南媒體、政務機構面對當地用戶24小時推送最新災情提示和用戶救助信息微博的廣場式社交高效整合社會資源全面全程救援馳援河南微博與時間賽跑微博熱搜和超話:應急救援的標準動作微博平臺聯合@大象新聞等媒體開通#河南暴雨互助#求

助通道,超話社區單獨設立專區,并置頂熱搜最上方,

為救援信息集散地,共用戶發布獲取救援信息。7月21日

當天,累計共有9000多用戶將所困地址、人數、現狀等系

列情況發布,供外界傳播或聯系求援。微博及時建立專項小組進行救助信息的收集和傳遞:

24小

時內微博及時篩選超過2100條求助信息提報給相關救援力

量,以幫助受困群眾脫險。微博的廣場式社交高效整合社會資源全面全程救援截至7月22日11:00閱讀量85.2億討論量1947萬截至7月22日11:00閱讀量3億用戶發帖4524條河南暴雨相關話題占據大半熱搜微博熱搜和超話:用戶互助,民間力量的高效涌動微博的廣場式社交高效整合社會資源全面全程救援網友自發利用話題關注度創建賬號@河南暴雨互助實時幫擴求助帖@李仲龍2021發布中國賽艇皮劃艇協會水域救援隊聯系方式@A_何寶榮發布民宿避雨場地和聯系方式@N的反骨匯總微博網友發布的漏電漏氣地區聯合政務機構:組建政務微博協作群微博政務牽頭@鄭州發布、@河南共青團、@河南省應急管理廳、@河南消防等72個政務機構官

博,組建“河南暴雨政務

+微博協同作戰群”。該群打破各個政務機構之間的溝通壁壘,針對相關救災問題迅速響應,推動救災任務有序、精準進行。微博的廣場式社交高效整合社會資源全面全程救援政務微博協作群:河南暴雨政務

+微博協同作戰群微博的廣場式社交高效整合社會資源全面全程救援信息核實:

志愿者團隊核實超話救援信息,推動精準救援行動聯結溝通:

政務機構相互配合,提升工作效率推送轉發:

迅速傳播擴散官方權威災害情況和救災信息輿論監測:

針對不實信息迅速反應,遏制謠言傳播7月21日9:00

K226次列車停靠超過40小時,已斷糧斷水急需

救援。#K266次列車請求緊急救援#話題登上熱搜第1位,

受到

廣泛關注。

中國鐵路鄭州局集團有限公司鄭州車務段收到該信

息后立即組織救援。7月21日凌晨,鄭州鄭州大學第三附屬醫院停電,新生嬰兒ICU需要電力供應。用戶通過微博超話求助,

經過平臺聯動當地官方機

構求助,最后得到鄭州瑞卡福醫用氧有限公司提供的發電機。聯合政務機構:緊急求助迅速得到回應微博的廣場式社交高效整合社會資源全面全程救援開通#抗洪防汛馳援一線#捐贈通道在河南暴雨相關話題下,微博迅速設立公益捐助入口,開通“#抗洪

防汛馳援一線#”捐贈通道,網民紛紛伸出援之手,共同為河南暴雨

救災貢獻力量。7月21日晚間,在網友捐款之外,新浪宣布捐贈2000萬元,緊急馳

援災區。截至7月23日23:00,已收到175萬人次,共計3869.56萬

元善款支援救災。其中,

29個項目均已于各公益機構官方微博公布

救援工作及物資發放進展。微博的廣場式社交高效整合社會資源全面全程救援“退化”與價值回歸:短信發微博微博官方建議受災斷電區域用戶關閉手機網絡,開啟省電模式,可以短信聯系親朋或通過短信發出求助微博。受災斷電對通信網絡帶來影響,移動網絡從

5G跌落到

4G再跌落到

3G,甚至變成若有若無的僅可通信信號,微博主動引導群眾使用短信發出求救信號,對通信受阻區的救援帶來了積極作用。微博的廣場式社交高效整合社會資源全面全程救援微博網友

@奇跡奇緣在微博上分享了自己在鄭州地鐵“死里逃生”

的親身經歷。這位網友提及被消防員砸車廂玻璃救出,以及地鐵里

被困的人之間互相安慰、互相幫助的感人細節,觸動了很多網友。微博網友@射手女郎JINGS

分享“理發師放下剪刀馳援河南”

的感人故事,生動表現災害事件中的民間英雄形象,收到網友

的關注和點贊。公眾情緒的表達:救災中的感人故事,輸出正能量微博的廣場式社交高效整合社會資源全面全程救援“救命文檔”:公眾參與、多人協同的新方式上海財經大學的一名河南籍學生Manto,

自發組織志愿者團隊,

制作并運營救援信息收集Excel文檔《待救援人員信息》,刷爆

朋友圈。

截至7月21日21點,

文檔已經“自發”更新至第270多

版,訪問量高達250萬次,從最開始的一個需求表格,生長為“多用途”的民間抗洪資源對接平臺。由民間發起、公眾參與的線上救援,

充分展現了互聯網思維模

式下“普通人”的力量,提升了救援效率;另一方面,輕量工

具卻發揮出驚人的價值,基于互聯網,信息快速共享,多人協

同發布,體現了社會化網絡在社會事件中的傳播價值。基于微信群聊/朋友圈的圈層傳播及時傳遞互助信息一開始表格文檔只有求救信

息、救援者信息,多次不斷更新后,有了首頁、跳轉鏈

接,多種新子表、新功能。早期的救命文檔模板

“小分隊”開展線上救援建起的4個微信群,功能各異,每個群都有200-400人。多級傳播推動形成社交裂變,提升信息收集、傳播、應用的效率在此次河南暴雨事件中,大量用戶通過微信群聊和朋友圈,分享鄭

州地鐵視頻、暴雨災害情況和救援信息,部分公眾號也開始響應,

發布暴雨注意事項或自救指南等推送,引發社會輿論關注。基于微信群聊和朋友圈的圈層傳播和多級傳播形成的社交裂變,使

得“新聞傳播變成一個公眾共同參與的認識事物、揭示事物的過程”。此過程不僅提升了社會公眾對事件的關注度、提升信息收集

的效率,還使得多種信息匯聚、碰撞,推動了救援與被救援人群的

匹配,民間的力量被激活,民間信息與官方渠道的隔膜也被打通,

形成了救災的合力。基于微信群聊/朋友圈的圈層傳播及時傳遞互助信息直播報道直擊河南暴雨現場馳援河南的異地媒體與河南本地媒體第一時間開啟現場直播。媒體通過具有社交性和實時互動性的移動互聯網平臺進行長時間、多角度的沉浸式直播報道,帶給公眾空間體驗和臨場體驗,更加直觀展現事件現場,滿足社會公眾要在第一時間了解新聞現場的

需求。此外,針對此次事件有多方媒體以不同視角進行直播報道,

能在最大程度上還原現場。直播/短視頻式報道多視角立體化全景展現抗災進程直播/短視頻式報道多視角立體化全景展現抗災進程馳援河南的異地媒體奔赴河南進行一線直播報道央視新聞微信視頻號直播:

河南鄭州暴雨持續,多路記者直擊現場,于7月20日17點57分開啟。最早趕赴現場的新京報,早在7月20日

12點就開啟了直播:“直擊鄭州暴雨”。人民日報客戶端與人民網+客戶端開啟“直擊河南防汛現場”等多場直播。新華社兩場不同類型的直播:“新華社記者直擊鄭州暴雨夜現場”和“河南

省政府新聞辦召開“河南省防汛應急”新聞發布會”。直播/短視頻式報道多視角立體化全景展現抗災進程中國新聞網開啟直播:“直擊特大暴雨下的鄭州晚高峰”,展現暴雨中鄭州的交通路況。多角度立體化的直播報道河南地方媒體救援報道直播猛犸新聞、大象新聞等本地媒體及時進行救援報道,幫助當地民眾了解救災防護信息,讓更多關心河南

的網民了解最真實的救援情況。大象新聞移動客戶端、微信視頻號“防汛救災進行時·人民至上”24小時不間斷系列直播直播/短視頻式報道多視角立體化全景展現抗災進程猛犸新聞現場連麥直播5小時直播連麥觀看量953.7萬短視頻報道豐富報道角度?

短視頻PUGC模式,在結合短視頻主觀視角敘述、現場快拍快發、人情味足的特點后,加入媒體對信息的補充加工和進一步豐富,能夠發揮用戶力量,豐富突發性事件的報道視角,凸顯人文關懷,又照顧到真實客觀。?

直播的長視頻與碎片化短視頻結合,能夠立體化、

全景展現抗災進程。河南廣播電視臺官方新媒體平臺大象新聞在河南暴雨事件中支持拍客投稿,將用戶一手拍攝的現場短視頻進行簡單編輯(如添加字幕、音樂等)或深度

加工(加入電話采訪)后,發布到社交媒體、視頻號、客戶端等各個平臺。直播/短視頻式報道多視角立體化全景展現抗災進程通過微博、微信視頻號,客戶端

發布短視頻,聚焦報道河南各地

受災救災情況。其官方微博在災

情平穩后,發布#河南人感恩很直

接#系列短視頻,講述救災過程中

的感人故事,傳遞民族精神。創新短視頻形式,利用數據可視化+3D動畫技術生動展現河南地區降雨情況。直播/短視頻式報道多視角立體化全景展現抗災進程在此次河南暴雨事件中,以新浪新聞為代表的新聞資訊類客戶端,美團、高德地圖為代表的生活服務類客戶端以及以抖音為代表的短視頻客戶端,發揮聚合信息

服務、信息過濾、精準匹配的平臺優勢,為重大自然災害事件貢獻了必不可少的

救援力量。移動客戶端反應迅速,上線多種站內救災專題功能。

一方面,激發用戶力量,快速收集救災信息,利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技術推動救援精準化;另一方面,聯合官方背書,做好辟謠、知識科普工作,及時發布災情信息,優化輿論環境、維

護輿論秩序。移動客戶端發揮信息服務聚合優勢凸顯科技救援力量4高德地圖“人機協同”聚合熱點信息,幫助用戶看清災情全貌新浪新聞開辟了“河南暴雨”相關專題,對災情情況進行了持續聚焦。在此次災害事件報道中,新浪新聞智能信息平臺發揮了重要作用。一方面,機器可以自動抓取全網線索,對線索進行結構性挖掘,進而輔助編輯發現汛情階段性的熱點信息;另一方面,通過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將關鍵新聞節點進行即時的梳理及整合,也能方便用戶了解災情近況。專題內,從汛情前期的“新鄉遭遇暴雨”、“親歷者回憶”、“搶險救援”到后期的“災后恢復”、“成立調查組”等信息緊貼用戶關注痛點,方面用戶快速了解災情全貌。新浪新聞客戶端以人為本,發揮智能信息平臺優勢移動客戶端發揮信息服務聚合優勢凸顯科技救援力量新浪新聞:大數據、智能賦能,提供高效汛情服務工具新浪新聞同時上線六大便民工具,用科技助力暴雨災區救援,彰顯智能信息平臺的社會價值與責任擔當。求助地圖、一鍵求助、互助信息:提供及時權威的救援信息,獲得救援隊聯系方式,附近避難點、臨時取水點。辟謠科普、新知問答:辟謠、專家解答關切問題。臺風動態:實時更新臺風“煙花”的動態,幫助周邊可能受影響的用戶做好應對準備。移動客戶端發揮信息服務聚合優勢凸顯科技救援力量美團上線河南緊急臨時安置酒店信息,包括2000多家商戶提供緊急避難服務;上線“加油河南,呵護寶寶”專題頁面,聯合愛心商家為河南地區的孕產婦、新生兒提供免費母嬰服務。移動客戶端發揮LBS技術優勢,聚合服務信息參與救援移動客戶端發揮信息服務聚合優勢凸顯科技救援力量移動客戶端發揮LBS技術優勢,聚合服務信息參與救援4高德地圖高德地圖標示出了附近積水的路段,點擊“積水”圖標即可進入該路段聊天室向附近

網友發布求救信息。移動客戶端發揮信息服務聚合優勢凸顯科技救援力量抖音熱榜置頂“河南暴雨專題”

內嵌

“暴雨尋人求助通道”和“河南暴雨互助直播間”

,用戶可以根

據相關提示填寫個人信息,也可以在直播間內發布

救援信息。開設#河南暴雨互助話題,用戶分享救援短視頻,

(包括當前情況、具體地址、救援需求、聯系方式

等)以幫助當地人民度過難關。展現平臺特點,站內提供暴雨求援渠道移動客戶端發揮信息服務聚合優勢凸顯科技救援力量微博的廣場式社交高效整合社會資源全面全程救援媒體融合發揮在突發事件下的權威和穩定民心作用傳統媒體:發揮權威優勢,進行全媒體報道河南地方媒體:運用新媒體渠道,事前預警、直擊災情政務新媒體體現國家治理能力體系現代化建設成效01事前預警:提早防范,引起重視救援期間:政務部門下場,引導維護輿論秩序災情平穩:信息公開,輿論回應03

微博熱搜和超話:應急救援的標準動作聯合政務機構:組建政務微博協作群,迅速回應救援“退化”與價值回歸:短信發微博公眾情緒的表達:救災中的感人故事,輸出正能量新媒體救災亮點小結02移動客戶端發揮信息服務聚合優勢凸顯科技救援力量新浪新聞客戶端:以人為本,發揮智能信息平臺優勢美團、高德地圖:移動客戶端發揮LBS技術優勢,聚合服務信息參與救援抖音:展現平臺特點,站內提供暴雨求援渠道直播/短視頻式報道多視角立體化全景展現抗災進程直播報道直擊現場:異地媒體與本地媒體第一時間開啟現場直播短視頻報道豐富報道角度:發揮用戶力量,彰顯人文情懷基于微信群聊/朋友圈的圈層傳播及時傳遞互助信息04“救命文檔”:公眾參與、多人協同的新方式多級傳播推動形成社交裂變,提升信息收集、傳播、應用的效率新媒體救災亮點小結0506PART

4總結展望新媒體在重大自然災害事件中反應迅速,能夠做到第一時間即時、準確、簡潔、高效的傳播救災信息,但由于碎片化的傳播特點,使其不能滿足系統性、深度性的新聞事件報道。因此,需要發揮專業媒體的“瞭望者”力量,創新報道角度,提升報道深度。南方周末和冰點周刊發布現場特稿

新京報評論多發表評論性報道創新報道角度,增加系統、深度報道提升媒體職業道德、用戶媒介素養媒體需要加強職業道德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