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張家口地區2024-2025學年高一3月月考語文試題(原卷版+解析版)_第1頁
河北省張家口地區2024-2025學年高一3月月考語文試題(原卷版+解析版)_第2頁
河北省張家口地區2024-2025學年高一3月月考語文試題(原卷版+解析版)_第3頁
河北省張家口地區2024-2025學年高一3月月考語文試題(原卷版+解析版)_第4頁
河北省張家口地區2024-2025學年高一3月月考語文試題(原卷版+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河北省張家口地區2024-2025學年高一3月月考語文試題注意事項:1.考試時間為150分鐘,滿分150分。2.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相應的位置。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現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文字,完成小題。材料一:黃河是中國第二大河流,但黃河源頭很小,流量也不大,水量僅為長江水量的1/20,盡管如此,為什么還是被稱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為宗,地位尊崇。從歷史上看,《山海經·西山經》有“河出昆侖”之說;《尚書·禹貢》第一次在古代中國版圖上定位了禹河故道的地理坐標;《漢書·溝洫志》中進一步把黃河尊為百川之首。也就是說,黃河在中國境內“七大水系”中享有獨特的歷史地位。中華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上,黃河流域地區有3000多年是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黃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帶,自然條件優越,成為許多朝代“定都”的核心地區。同時,最具代表性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許多都是在黃河流域誕生和發展完善的。代表古代先進物質文明的農耕種植技術、天文歷法、數理算術等均率先在黃河流域高度發展,誕生在黃河流域的“四大發明”更是對世界文明進程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河圖洛書”文化思維的生發、周易理論體系的形成、儒家思想的發生發展等大都發生在黃河流域,其精神文化塑造了中華文明的基本品格,深刻影響著中華民族的民族心理與性格。誕生在黃河流域的《詩經》《易經》《尚書》《春秋》《禮》以及《論語》《墨子》《孟子》《老子》《莊子》《荀子》等元典,是中華文明的精髓,對后世影響深遠。黃河文化具有崇高的歷史地位,是中華文明體系形成的發端和源頭。在中華民族形成發展過程中,黃河文化一直影響著中華民族的發展歷程,其不僅是流域文化,更是國家文化和民族文化,是增強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載體。早期文明與黃河流域的夏商周王朝文明基本上是互為一體的,在“滿天星斗”中,黃河文明始終處于重要地位。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以中原王朝為核心的大一統觀念。這樣的“大一統”,保障了國土一統、政令一統、文化向心和民族自信。黃河流域處于農耕文明與草原文明交流互動的獨特地理中樞,是推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大熔爐,是形成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重要的區域空間。農耕文明與游牧文明、中原文化與草原文化、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在黃河流域的交流融合,塑造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形成發展的重要時空場景,孕育形成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總體格局,促成了崇尚“大一統”的社會主流意識,筑牢了“萬姓同根,萬宗同源”的民族文化認同,彰顯出中華民族“和為貴”“求大同”的獨特精神標識。(摘編自《黃河——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材料二:黃河文化是中華民族之根。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許多遠古時期的文化遺址都集中在黃河流域。炎帝與黃帝的融合、黃帝與蚩尤之戰、嫘祖養蠶繅絲、堯禪位給舜、鯀禹治理水災、后稷教民稼穡等神話傳說都與這里有關。依據大量考古發現和古典文獻記載,無可辯駁地證明黃河流域是中華文明起源的主要區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源頭。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產生于黃河流域的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四大“自源”文字之一,也是其中一直沿用至今的文字。黃河文化中的儒家思想浸潤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構成了中華民族精神生活的重要內容。造紙術、指南針、火藥及印刷術四大發明也都誕生于黃河流域。制定落實黃河文化的發展規劃。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是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這個重大國家戰略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文化和旅游部、國家文物局、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印發了《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規劃》。加強相關扶持政策的制定與實施,注重政策措施的系統性、協同性、操作性,為黃河文化的保護和發展提供政策紅利。推進黃河文化遺產的保護。加大黃河流域瀕危文物搶救保護力度,實施一批古建筑保護搶險工程。健全和完善黃河流域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體系,建設一支專業的非遺專家和人才隊伍,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產權制度。提升黃河文化的研究水平。整合黃河流域內歷史、政治、哲學、文學、法律、經濟等領域的相關科研力量,加強黃河文化資源挖掘及深度研究,充分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講好“黃河故事”。開展黃河文化的宣傳普及。要綜合運用報紙、書刊、電臺、電視、互聯網、微信、微博等載體,融通多媒體資源,統籌宣傳、文化、文物、旅游等力量,創新表達方式,加強優秀黃河文化藝術作品的傳播推廣,擴大黃河題材優秀文化藝術作品的影響力。要從黃河傳統文化中提煉題材、獲取靈感、汲取養分,推出一批精品力作,以耳濡目染的方式,將黃河文化植入人們心中。推進黃河文化旅游融合發展。打造以黃河文創產品開發、黃河景區提升、旅游線路策劃、現代農業發展等為核心的黃河流域旅游市場龍頭企業,引導游客通過文化旅游的方式不斷感知黃河文化的獨特魅力。(摘編自《大力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黃河在許多古代典籍中早有記載,都被奉為百川之首,地位尊崇。B.能代表中華文明精髓的儒家、道家、墨家的經典產生于黃河流域。C.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與黃河流域處于地理中樞位置關系密切。D.宣傳普及黃河文化是大力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的一種重要舉措。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兩則材料都依據古代文獻,證明黃河流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源頭。B.四大發明誕生于黃河流域,增強了中華民族文化自信;“和為貴”“求大同”的觀念是民族自信的保障。C.《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規劃》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為沿黃地區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政策支持。D.提高黃河文化影響力,需要創新表達方式,綜合運用多種媒體形式,統籌各方資源。3.下列選項,最適合作為論據來支撐材料一觀點的一項是()A.大禹治水的英雄故事表現出了中華民族“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高尚情操。B.沿黃九省區開展黃河文化遺產的整體性、搶救性和預防性保護工作。C.山西省規劃設計出一批“山西世界文化遺產旅游線”等專題研學旅游線路。D.黃河上游雪山草地,中游千溝萬壑,下游田疇連綿,可謂“十里不同景,百里不同俗”4.材料二論述內容上與材料一有何相同之處?又有何不同之處?請簡要概括。5.黃河為什么被稱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請結合材料簡要分析。(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湘江一夜(節選)周立波一九四五年七月下旬的一個晚上,吃罷夜飯,八路軍一支軍隊的前衛部隊從湘東的山區出發,越過一個大坡,往湘江急進。迷蒙的月色籠罩著村莊、樹叢、水田和茅封草長的田塍路,也照出了映在田邊的急移的人影。司令員董千帶著一群人到達一個老墈底下。這里就是前沿指揮所。“敵人離我們好遠?”董千拿起望遠鏡,瞭望朦朧的南面。“就在前邊村子里。”大隊長指著遠處一片墨黑的地方。“敵人為什么不開火,也不前進?”董千沉思一陣說,“鬼崽子們還沒有摸清我們的企圖。”一片蛙鳴里,從南邊地面傳來一種響動,那是鐵鍬挖掘泥土和沙石的聲音,董千判斷說:“挖掩體。看樣子,鬼崽子們是采取守勢。”董千大手一揮命令大隊長:“去攻打東邊公路的碉堡,吸引他們注意通往長沙的公路。”不久,機槍聲大作。手榴彈的爆炸,激蕩著夜空。敵人的炮火越來越熾烈,他們不光是對準公路,而是向東、西、北三個方向盲目狂轟了。敵機在天空吼叫。聽到敵機下蛋的刺耳的噪音,警衛員寶古佬猛一下子把董千推倒在高墈底下的蕎麥田里,自己撲到他身上。一顆炸彈落在墈上水田里,一陣泥雨落在寶古佬的肩背上。飛機還在近處低空盤旋著。董千暴怒地把寶古佬掀開,爬上高墈,對戰士們揮手叫道:“散開,躺倒,不要驚慌,不要亂跑。輕重機槍向天空瞄準。”警衛員們爬上墻來,拉司令員下墈。董千叫道:“走開。”“你得下去。”警衛員的嗓音也不小。這時候,通訊員向董千報告,大部隊擺渡完畢。董千問道:“門虎他們呢?”“還沒有回來。”通訊員回答。司令部的人都知道,董千蠻喜歡門虎。這個虎背熊腰的漢子,年紀還只有二十五歲,戰斗經驗卻很多,而且,干啥都有那么一股勁。對他來說,好像什么困難和危險都不在話下。他和他的隊員們偵察敵情,既大膽,又細心,得來的情報相當準確。他的責任心很強,司令員交下的任務,他總是千方百計去完成,從不打折扣。“帶信過去,叫過了河的同志們就地休息,我這里也快收攤子。”夜氣涼如水,月亮偏西了。船飛快地前進,層層水浪活騰地沖擊船頭,發出節奏均勻的柔和悅耳的音響。河西河面,一片平靜。董千看看倒映了月亮和星星搖漾的光亮的水波,微笑對張參謀說道:“將來,等到太平了,我要再到這里來,看看這河水,這月亮和星光的倒影。小張,你懂詩嗎?”“詩?我不懂。”小張坦率地回答。“到了那時候,”司令員困極了,說到這里,打個呵欠。“什么時候?”小張詢問。“人民當權的時候。”董千說。突然,從上游傳來了汽艇的馬達聲。在水上突然碰到了敵人,氣氛一時有一點緊張。船上的人把大小槍支都壓上子彈。正在這時,上游傳來手榴彈的一聲巨響和一陣槍炮聲,接著又是幾響手榴彈。隨后,大河上下,一片寂靜,汽艇的馬達也啞巴了。董千的困勁給這意外的情況攆得無影無蹤了。船靠了岸。司令部的炊事員老伍提著一條魚,笑瞇瞇地走過來,送給董千看。渡江順利。過了河,很快要進到山區,敵人奈何不得了。部隊將一路滔滔,按照中央的部署,直趨粵境。想起這些,董千很愉快,他興致淋漓地跟老伍說道:“去,我幫你去燒魚。”沒多久,魚燒好了。正在這時候,一個便衣莽漢闖到了大門口。“什么事呀?”“門虎他……”“快說!”董千著急地緊催。“咱們船跟敵艇遭遇。”便衣偵察員繼續說道,“門虎說,‘不能叫它下去。咱部隊正在擺渡。’他叫艄公把船打橫,攔住敵艇,隨手摔了一個手榴彈,機器啞了,敵艇歪了。鬼子們還擊。他……”便衣大漢用手捂住臉,泣不成聲,斷斷續續說,“咱們隊長,他……英勇……犧牲了。”后邊的話,董千還沒有聽完,就暴跳起來,往桌面上猛一巴掌,盆盆碗碗,調羹杯子,震得狂翻亂跳。司令員一陣狂風一樣地沖出堂屋,怒聲叫道:“都給我走開。出發,立刻出發。”他沖出瓦屋的大門,一人一騎,飛奔前進。堂屋里,馬燈下,老伍在收拾桌面。眼瞅著躺在桌上的被冷落的大鯉魚,聲調低沉地說道:“魚呵,你真不趕巧。”七月早晨的南風,略有些涼意。道路兩邊的山里,滴著露水的通紅的山花,爍眼地點綴在青翠的松樹、楠竹和柞木的中間。這一天,行軍六十里,董千沒有開口說過話。張參謀后來回憶這段路程說:“司令員看見了路西一拱黃土新墳,連忙把臉轉到東邊去。由于一種痛心的聯想,在早晨的陽光里,司令員的眼角掛著一顆顆淚珠。”但是這一點,沒有第二個人證實。也許,正是張參謀自己的眼睛被淚水蒙住了吧?寶古佬不但沒有看見這事情,還堅持說:“我們的司令員是一條硬漢。他從不掉眼淚,也從不嘆氣,脾氣倒是有一些,那是不假。”到了宿營的村莊,董千才開口,他高聲叫道:“張參謀,叫他們趕快架起電臺,向延安通報。”跳下騾子,他接著吩咐,“你給我們起個草,報告毛主席。稿子送政委和副政委看看。”張參謀奉命電報的內容是:“主席:已渡湘江。正經湘中,往湘南粵北戰斗前進。董、王、王。”(有刪改)6.下列對這篇小說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開頭的自然環境描寫,交代了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烘托出靜謐的氣氛,為司令員的準確觀察作鋪墊。B.董千在危急時刻發出的戰斗指令,用語簡短有力,顯示了一個指揮員臨危不亂、指揮若定的大將風度。C.小說對門虎沒有進行正面描寫,通過偵查員的匯報,從側面塑造了一個機智勇敢、勇于擔當的英雄形象。D.小說描寫抗戰勝利前夕八路軍某前衛部隊一夜之間躍過敵湘江防線的戰斗,表現出沉雄、壯美的風格。7.關于小說以電報為結尾,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電報的內容,暗示戰斗的勝利,彰顯了人民軍隊無往不勝的戰斗風采。B.電報句式簡勁有力,流露出董千所部完成黨中央戰略部署的強烈自豪。C.這個結尾,完成了英雄人物的刻畫,進一步深化了小說的主題思想。D.這個結尾,表明司令員董千已完全從戰友犧牲的痛苦中解脫出來,投入新的工作。8.張參謀回憶,見到戰士們的新墳,司令員“眼角掛著一顆顆淚珠”;但是寶古佬堅持說司令員“從不掉眼淚”。小說為什么要有這種看似矛盾的描寫?請簡要分析。9.小說是怎樣敘述“八路軍渡湘江”戰役的,這樣寫有什么好處?請簡要分析。二、古代詩文閱讀(37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2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材料一:曰:“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何以異?”曰:“挾太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是誠不能也。為長者折枝,語人曰:‘我不能。’是不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挾太山以超北海之類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類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于掌。《詩》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舉斯心加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者,無他焉,善推其所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獨何與?權,然后知輕重;度,然后知長短。物皆然,心為甚。王請度之!”(節選自《齊桓晉文之事》)材料二: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兇,則移其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內,河東兇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對曰:“王好戰,請以戰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莩而不知發,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節選自《孟子·梁惠王上》)10.材料二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或A百步B而后止C或五十步D而E后止F以五十步G笑百步H則何如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王請度之”與“請以戰喻”兩句中的“請”意義不同。B.兇,谷物收成不好。與《齊桓晉文之事》的“兇年免于死亡”的“兇”字義相同。C.河內,黃河以北的地方。“河”字與《鴻門宴》“將軍戰河北”的“河”字義相同。D.衣,名詞活用為動詞。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的“風乎舞雩”的“風”字的用法不相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孟子認為統治者可以德及禽獸卻沒有德及百姓,是“不為”非“不能”,提出推行恩德從而保有天下的主張。B.孟子認為對于上層貴族奢靡浪費,黎民饑寒交迫社會現實,作為統治者的梁惠王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C.孟子提出尊重自然規律,合理利用資源,反對過度開發,這與當今社會倡導的可持續發展理念極其相似。D.兩則材料中,孟子向梁惠王闡述了相同的政治主張,即施行仁政,描繪了相同的政治藍圖,即王道之始。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2)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14.漢代趙岐在《孟子題辭》中說孟子文章“長于比喻”,請結合兩則材料就此進行簡要的分析。(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小題。聽鄰家吹笙郎士元鳳吹聲如隔彩霞,不知墻外是誰家。重門深鎖無尋處,疑有碧桃千樹花。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第一句寫笙曲超凡脫俗,“鳳吹”寫笙聲清越,“隔彩霞”烘托出笙樂的明麗絢爛。B.首句與白居易“如聽仙樂耳暫明”都用了比喻手法,但前者比后者更高妙。C.第二句承上啟下,不僅點了題,同時也間接地表現了笙樂的吸引力。D.這首詩用視覺形象寫聽覺感受,就奏樂環境作幻想,“通感”運用別具一格。16.請從虛實結合的角度對詩中三四兩句進行分析。(三)名句名篇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孔子認為子路述志態度不夠謙虛,用“________,________”兩句進行了批評。(2)李清照借“菊”表達豐富的情感,“人比黃花瘦”抒發了她對丈夫的相思之情,而在《聲聲慢》中,菊花則是“________,________”的形象,寄托了她滿腹的愁緒。(3)李白詩歌豪放飄逸,擅長夸張使用“百”“千”“萬”等數量詞給人強大的沖擊力與感染力,請你寫出具有這一特點的兩句“________,________”。三、語言文字運用(本題共5小題,18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當代中國繪就了波瀾壯闊的社會進步畫卷,橋梁建設是其中A的一筆。作為世界上設計、建造橋梁最多的企業,中國中鐵建造了一大批世界級橋梁。翻山、越江、跨海,讓無數天塹變為通途,向世界展示“中國橋梁”這張閃亮的名片。發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脈的長江滋養了兩岸人民,但同時也(甲),使長江成為難以逾越的“天塹”。1957年10月15日,新中國第一座公鐵兩用長江大橋——武漢長江大橋通車,拉開了中國現代化橋梁建設的序幕。2018年,全長55公里的港珠澳大橋正式開通,新的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誕生。港珠澳大橋在百萬中國橋梁中,以氣貫長虹的“中國跨度”,創造了眾多“中國之最”“世界之最”而堪稱佼佼者。2021年6月,伴隨與西藏首條電氣化鐵路——拉林鐵路通車的同時,藏木雅魯藏布江雙線特大橋更是同步投入運營。這是世界上跨度最大、海拔最高的鐵路鋼管混凝土拱橋,“復興號”動車組跨越雅江阻隔,首次駛入世界屋脊。(乙),還有許多造型迥異的小型橋梁如B般涌現在城市角落,它們線條優美、極具特色,便利了交通、裝點了市容,更點亮了城市煙火。一座座大橋見證著交通強國建設的鏗鏘步伐,勾勒出中國發展的堅實足跡。18.文中第一段用“名片”比喻“中國橋梁”。除了中國橋梁,可以作為中國名片的還有很多,請以“名片”為喻體寫一個句子。要求語意完整,比喻貼切,表達流暢。19.在文中畫橫線處填寫恰當的成語。20.請在文中括號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8個字。21.請將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改成幾個較短的語句。可以改變語序、少量增刪詞語,不得改變原意。22.文中畫橫線的句子有語病,請進行修改,使語言表達準確流暢。可以少量增刪詞語,不得改變原意。四、寫作(60分)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人們越來越重視對傳統的守護與傳承。《清明上河圖》參觀門票千金難求,3D投影便打造出了虛擬世界,帶領人們足不出戶便置身其中;《我在故宮修文物》更是利用互聯網帶領人們線上探索故宮深處;LED背景屏上,寫意水墨點染古典意境,使古典舞再次走進人們視野,收獲無數好評。現代科技將傳統文化展現在人們視野中,將其擁入頂流行列,使其迎來光明盛世,增強了人們對傳統文化的熱愛。請結合材料寫一篇文章,體現你的感悟與思考。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河北省張家口地區2024-2025學年高一3月月考語文試題注意事項:1.考試時間為150分鐘,滿分150分。2.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相應的位置。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現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材料一:黃河是中國第二大河流,但黃河源頭很小,流量也不大,水量僅為長江水量的1/20,盡管如此,為什么還是被稱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為宗,地位尊崇。從歷史上看,《山海經·西山經》有“河出昆侖”之說;《尚書·禹貢》第一次在古代中國版圖上定位了禹河故道的地理坐標;《漢書·溝洫志》中進一步把黃河尊為百川之首。也就是說,黃河在中國境內“七大水系”中享有獨特的歷史地位。中華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上,黃河流域地區有3000多年是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黃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帶,自然條件優越,成為許多朝代“定都”的核心地區。同時,最具代表性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許多都是在黃河流域誕生和發展完善的。代表古代先進物質文明的農耕種植技術、天文歷法、數理算術等均率先在黃河流域高度發展,誕生在黃河流域的“四大發明”更是對世界文明進程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河圖洛書”文化思維的生發、周易理論體系的形成、儒家思想的發生發展等大都發生在黃河流域,其精神文化塑造了中華文明的基本品格,深刻影響著中華民族的民族心理與性格。誕生在黃河流域的《詩經》《易經》《尚書》《春秋》《禮》以及《論語》《墨子》《孟子》《老子》《莊子》《荀子》等元典,是中華文明的精髓,對后世影響深遠。黃河文化具有崇高的歷史地位,是中華文明體系形成的發端和源頭。在中華民族形成發展過程中,黃河文化一直影響著中華民族的發展歷程,其不僅是流域文化,更是國家文化和民族文化,是增強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載體。早期文明與黃河流域的夏商周王朝文明基本上是互為一體的,在“滿天星斗”中,黃河文明始終處于重要地位。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以中原王朝為核心的大一統觀念。這樣的“大一統”,保障了國土一統、政令一統、文化向心和民族自信。黃河流域處于農耕文明與草原文明交流互動的獨特地理中樞,是推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大熔爐,是形成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重要的區域空間。農耕文明與游牧文明、中原文化與草原文化、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在黃河流域的交流融合,塑造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形成發展的重要時空場景,孕育形成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總體格局,促成了崇尚“大一統”的社會主流意識,筑牢了“萬姓同根,萬宗同源”的民族文化認同,彰顯出中華民族“和為貴”“求大同”的獨特精神標識。(摘編自《黃河——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材料二:黃河文化是中華民族之根。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許多遠古時期的文化遺址都集中在黃河流域。炎帝與黃帝的融合、黃帝與蚩尤之戰、嫘祖養蠶繅絲、堯禪位給舜、鯀禹治理水災、后稷教民稼穡等神話傳說都與這里有關。依據大量考古發現和古典文獻記載,無可辯駁地證明黃河流域是中華文明起源的主要區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源頭。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產生于黃河流域的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四大“自源”文字之一,也是其中一直沿用至今的文字。黃河文化中的儒家思想浸潤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構成了中華民族精神生活的重要內容。造紙術、指南針、火藥及印刷術四大發明也都誕生于黃河流域。制定落實黃河文化的發展規劃。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是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這個重大國家戰略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文化和旅游部、國家文物局、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印發了《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規劃》。加強相關扶持政策的制定與實施,注重政策措施的系統性、協同性、操作性,為黃河文化的保護和發展提供政策紅利。推進黃河文化遺產的保護。加大黃河流域瀕危文物搶救保護力度,實施一批古建筑保護搶險工程。健全和完善黃河流域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體系,建設一支專業的非遺專家和人才隊伍,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產權制度。提升黃河文化的研究水平。整合黃河流域內歷史、政治、哲學、文學、法律、經濟等領域的相關科研力量,加強黃河文化資源挖掘及深度研究,充分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講好“黃河故事”。開展黃河文化的宣傳普及。要綜合運用報紙、書刊、電臺、電視、互聯網、微信、微博等載體,融通多媒體資源,統籌宣傳、文化、文物、旅游等力量,創新表達方式,加強優秀黃河文化藝術作品的傳播推廣,擴大黃河題材優秀文化藝術作品的影響力。要從黃河傳統文化中提煉題材、獲取靈感、汲取養分,推出一批精品力作,以耳濡目染的方式,將黃河文化植入人們心中。推進黃河文化旅游融合發展。打造以黃河文創產品開發、黃河景區提升、旅游線路策劃、現代農業發展等為核心的黃河流域旅游市場龍頭企業,引導游客通過文化旅游的方式不斷感知黃河文化的獨特魅力。(摘編自《大力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黃河在許多古代典籍中早有記載,都被奉為百川之首,地位尊崇。B.能代表中華文明精髓的儒家、道家、墨家的經典產生于黃河流域。C.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與黃河流域處于地理中樞位置關系密切。D.宣傳普及黃河文化是大力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的一種重要舉措。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兩則材料都依據古代文獻,證明黃河流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源頭。B.四大發明誕生于黃河流域,增強了中華民族文化自信;“和為貴”“求大同”的觀念是民族自信的保障。C.《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規劃》從全局和戰略高度,為沿黃地區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政策支持。D.提高黃河文化影響力,需要創新表達方式,綜合運用多種媒體形式,統籌各方資源。3.下列選項,最適合作為論據來支撐材料一觀點的一項是()A.大禹治水的英雄故事表現出了中華民族“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高尚情操。B.沿黃九省區開展黃河文化遺產的整體性、搶救性和預防性保護工作。C.山西省規劃設計出一批“山西世界文化遺產旅游線”等專題研學旅游線路。D.黃河上游雪山草地,中游千溝萬壑,下游田疇連綿,可謂“十里不同景,百里不同俗”。4.材料二在論述內容上與材料一有何相同之處?又有何不同之處?請簡要概括。5.黃河為什么被稱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請結合材料簡要分析。【答案】1.A2.B3.A4.①相同處:兩則材料都論述了為什么黃河文化是中華文化之根。②不同之處:材料二還論述了如何保護傳承黃河文化。5.①黃河文化具有崇高的歷史地位,是中華文明體系形成的發端和源頭。②黃河文化是增強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載體。③黃河筑牢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精神標識。【解析】【導語】這篇文章通過兩則材料,深入探討了黃河作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的歷史地位和文化意義。材料一從歷史文獻、文明起源、文化傳承等角度,闡述了黃河在中華文明形成中的核心作用,強調了其作為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地位。材料二則聚焦于黃河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提出了具體的規劃和措施,強調了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兩則材料相輔相成,既展示了黃河的歷史厚重感,也突出了其在當代的戰略價值,共同構建了黃河作為中華民族精神象征的完整敘事。【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篩選整合信息,概括文章要點的能力。A.“都被奉為百川之首”錯誤,原文為“《漢書?溝洫志》中進一步把黃河尊為百川之首”。故選A。【2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根據材料進行判斷、推理的能力。B.“‘和為貴’……的觀念是民族自信的保障”錯誤,偷換概念。原文是“這樣的‘大一統’,保障了國土一統、政令一統、文化向心和民族自信”,說明“大一統”的觀念才是民族自信的保障。故選B。【3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論點、論據、論證方法的能力。材料一主要論述黃河被稱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的原因,強調黃河在歷史地位、文化根源、民族融合等方面的重要性。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體系形成的發端和源頭,對中華民族的發展歷程影響深遠,是增強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載體,促進了民族文化認同等。A.大禹治水的英雄故事表現出了中華民族“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高尚情操。大禹治水是與黃河緊密相關的重要歷史傳說,而這種“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高尚情操是中華民族精神文化的一部分,且大禹治水故事與黃河流域緊密相連,體現了黃河文化對中華民族精神的塑造,能夠支撐材料一關于黃河文化重要性及黃河是中華民族母親河的觀點。B.沿黃九省區開展黃河文化遺產的整體性、搶救性和預防性保護工作。這主要說的是對黃河文化遺產的保護行動,并非在闡述黃河被稱為中華民族母親河的原因,與材料一的觀點關聯性不大。C.山西省規劃設計出一批“山西世界文化遺產旅游線”等專題研學旅游線路。此選項重點在于山西省對旅游線路的規劃,側重于旅游方面,不能直接體現黃河被稱為中華民族母親河的原因,無法有力支撐材料一觀點。D.黃河上游雪山草地,中游千溝萬壑,下游田疇連綿,可謂“十里不同景,百里不同俗”。該選項描述的是黃河不同流域的自然景觀和風俗差異,沒有涉及黃河文化對中華民族的重要意義,不能支撐材料一觀點。故選A。【4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比較,概括要點的能力。①相同之處:兩則材料都聚焦于黃河文化與中華文化根源的緊密聯系。材料一通過追溯歷史文獻,如《山海經》《尚書》《漢書》等對黃河的記載,強調其在中國“七大水系”中獨特的歷史地位;指出黃河流域長期作為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孕育了眾多先進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像農耕種植技術、天文歷法、“四大發明”以及諸多思想元典等,以此說明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體系形成的發端和源頭。材料二則依據考古發現與古典文獻記載,表明遠古文化遺址集中于黃河流域,眾多神話傳說與之相關,論證了黃河流域是中華文明起源的主要區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源頭,即黃河文化是中華文化之根。②不同之處:材料二在闡述黃河文化是中華文化之根的基礎上,進一步論述了如何保護傳承黃河文化。具體包括制定落實黃河文化發展規劃,印發相關規劃并加強政策扶持;推進黃河文化遺產保護,加大瀕危文物搶救力度,完善非遺名錄體系等;提升黃河文化研究水平,整合科研力量深入挖掘其時代價值;開展黃河文化宣傳普及,運用多種載體創新表達方式;推進黃河文化旅游融合發展,打造相關龍頭企業等內容,為保護傳承黃河文化提供了具體路徑。【5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篩選整合信息,歸納概括要點的能力。①在中華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上,黃河流域有3000多年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眾多朝代在此定都。最具代表性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多誕生于黃河流域,如先進的農耕種植技術、天文歷法等,“四大發明”影響深遠。“河圖洛書”文化、周易理論、儒家思想等也在此形成發展,其精神文化塑造了中華文明基本品格。《詩經》等元典更是中華文明精髓。許多遠古文化遺址集中于此,諸多神話傳說與之相關,大量考古和文獻證明黃河流域是中華文明重要源頭。②黃河文化影響中華民族發展歷程,其不僅是流域文化,更是國家和民族文化。產生于黃河流域的漢字沿用至今,儒家思想浸潤國人,四大發明也誕生于此,這些都彰顯了黃河文化對增強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作用。③黃河流域處于獨特地理中樞,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大熔爐,其促進了多元文化交流融合,塑造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促成崇尚“大一統”的主流意識,筑牢“萬姓同根,萬宗同源”的民族文化認同,彰顯“和為貴”“求大同”的獨特精神標識。(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湘江一夜(節選)周立波一九四五年七月下旬的一個晚上,吃罷夜飯,八路軍一支軍隊的前衛部隊從湘東的山區出發,越過一個大坡,往湘江急進。迷蒙的月色籠罩著村莊、樹叢、水田和茅封草長的田塍路,也照出了映在田邊的急移的人影。司令員董千帶著一群人到達一個老墈底下。這里就是前沿指揮所。“敵人離我們好遠?”董千拿起望遠鏡,瞭望朦朧的南面。“就在前邊村子里。”大隊長指著遠處一片墨黑的地方。“敵人為什么不開火,也不前進?”董千沉思一陣說,“鬼崽子們還沒有摸清我們的企圖。”一片蛙鳴里,從南邊地面傳來一種響動,那是鐵鍬挖掘泥土和沙石的聲音,董千判斷說:“挖掩體。看樣子,鬼崽子們是采取守勢。”董千大手一揮命令大隊長:“去攻打東邊公路的碉堡,吸引他們注意通往長沙的公路。”不久,機槍聲大作。手榴彈的爆炸,激蕩著夜空。敵人的炮火越來越熾烈,他們不光是對準公路,而是向東、西、北三個方向盲目狂轟了。敵機在天空吼叫。聽到敵機下蛋的刺耳的噪音,警衛員寶古佬猛一下子把董千推倒在高墈底下的蕎麥田里,自己撲到他身上。一顆炸彈落在墈上水田里,一陣泥雨落在寶古佬的肩背上。飛機還在近處低空盤旋著。董千暴怒地把寶古佬掀開,爬上高墈,對戰士們揮手叫道:“散開,躺倒,不要驚慌,不要亂跑。輕重機槍向天空瞄準。”警衛員們爬上墻來,拉司令員下墈。董千叫道:“走開。”“你得下去。”警衛員的嗓音也不小。這時候,通訊員向董千報告,大部隊擺渡完畢。董千問道:“門虎他們呢?”“還沒有回來。”通訊員回答。司令部的人都知道,董千蠻喜歡門虎。這個虎背熊腰的漢子,年紀還只有二十五歲,戰斗經驗卻很多,而且,干啥都有那么一股勁。對他來說,好像什么困難和危險都不在話下。他和他的隊員們偵察敵情,既大膽,又細心,得來的情報相當準確。他的責任心很強,司令員交下的任務,他總是千方百計去完成,從不打折扣。“帶信過去,叫過了河的同志們就地休息,我這里也快收攤子。”夜氣涼如水,月亮偏西了。船飛快地前進,層層水浪活騰地沖擊船頭,發出節奏均勻的柔和悅耳的音響。河西河面,一片平靜。董千看看倒映了月亮和星星搖漾的光亮的水波,微笑對張參謀說道:“將來,等到太平了,我要再到這里來,看看這河水,這月亮和星光的倒影。小張,你懂詩嗎?”“詩?我不懂。”小張坦率地回答。“到了那時候,”司令員困極了,說到這里,打個呵欠。“什么時候?”小張詢問。“人民當權的時候。”董千說。突然,從上游傳來了汽艇的馬達聲。在水上突然碰到了敵人,氣氛一時有一點緊張。船上的人把大小槍支都壓上子彈。正在這時,上游傳來手榴彈的一聲巨響和一陣槍炮聲,接著又是幾響手榴彈。隨后,大河上下,一片寂靜,汽艇的馬達也啞巴了。董千的困勁給這意外的情況攆得無影無蹤了。船靠了岸。司令部的炊事員老伍提著一條魚,笑瞇瞇地走過來,送給董千看。渡江順利。過了河,很快要進到山區,敵人奈何不得了。部隊將一路滔滔,按照中央的部署,直趨粵境。想起這些,董千很愉快,他興致淋漓地跟老伍說道:“去,我幫你去燒魚。”沒多久,魚燒好了。正在這時候,一個便衣莽漢闖到了大門口。“什么事呀?”“門虎他……”“快說!”董千著急地緊催。“咱們船跟敵艇遭遇。”便衣偵察員繼續說道,“門虎說,‘不能叫它下去。咱部隊正在擺渡。’他叫艄公把船打橫,攔住敵艇,隨手摔了一個手榴彈,機器啞了,敵艇歪了。鬼子們還擊。他……”便衣大漢用手捂住臉,泣不成聲,斷斷續續說,“咱們隊長,他……英勇……犧牲了。”后邊的話,董千還沒有聽完,就暴跳起來,往桌面上猛一巴掌,盆盆碗碗,調羹杯子,震得狂翻亂跳。司令員一陣狂風一樣地沖出堂屋,怒聲叫道:“都給我走開。出發,立刻出發。”他沖出瓦屋的大門,一人一騎,飛奔前進。堂屋里,馬燈下,老伍在收拾桌面。眼瞅著躺在桌上的被冷落的大鯉魚,聲調低沉地說道:“魚呵,你真不趕巧。”七月早晨的南風,略有些涼意。道路兩邊的山里,滴著露水的通紅的山花,爍眼地點綴在青翠的松樹、楠竹和柞木的中間。這一天,行軍六十里,董千沒有開口說過話。張參謀后來回憶這段路程說:“司令員看見了路西一拱黃土新墳,連忙把臉轉到東邊去。由于一種痛心的聯想,在早晨的陽光里,司令員的眼角掛著一顆顆淚珠。”但是這一點,沒有第二個人證實。也許,正是張參謀自己的眼睛被淚水蒙住了吧?寶古佬不但沒有看見這事情,還堅持說:“我們的司令員是一條硬漢。他從不掉眼淚,也從不嘆氣,脾氣倒是有一些,那是不假。”到了宿營的村莊,董千才開口,他高聲叫道:“張參謀,叫他們趕快架起電臺,向延安通報。”跳下騾子,他接著吩咐,“你給我們起個草,報告毛主席。稿子送政委和副政委看看。”張參謀奉命電報的內容是:“主席:已渡湘江。正經湘中,往湘南粵北戰斗前進。董、王、王。”(有刪改)6.下列對這篇小說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開頭的自然環境描寫,交代了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烘托出靜謐的氣氛,為司令員的準確觀察作鋪墊。B.董千在危急時刻發出的戰斗指令,用語簡短有力,顯示了一個指揮員臨危不亂、指揮若定的大將風度。C.小說對門虎沒有進行正面描寫,通過偵查員的匯報,從側面塑造了一個機智勇敢、勇于擔當的英雄形象。D.小說描寫抗戰勝利前夕八路軍某前衛部隊一夜之間躍過敵湘江防線的戰斗,表現出沉雄、壯美的風格。7.關于小說以電報為結尾,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電報的內容,暗示戰斗的勝利,彰顯了人民軍隊無往不勝的戰斗風采。B.電報句式簡勁有力,流露出董千所部完成黨中央戰略部署的強烈自豪。C.這個結尾,完成了英雄人物的刻畫,進一步深化了小說的主題思想。D.這個結尾,表明司令員董千已完全從戰友犧牲的痛苦中解脫出來,投入新的工作。8.張參謀回憶,見到戰士們的新墳,司令員“眼角掛著一顆顆淚珠”;但是寶古佬堅持說司令員“從不掉眼淚”。小說為什么要有這種看似矛盾的描寫?請簡要分析。9.小說是怎樣敘述“八路軍渡湘江”戰役的,這樣寫有什么好處?請簡要分析。【答案】6.C7.D8.兩人看似矛盾的說法形成鮮明對比,使人物形象更加豐滿,立體化。張參謀的回憶表現了董千在失去親密戰友時的無比真摯、深切的哀悼之情,寶古佬的說法則表現了一個指揮員平日的堅毅頑強。9.①故事情節集中在“湘江一夜”,集中在一次戰役一個橫截面展開,情節緊湊。②情節設計巧妙,前有伏筆后有照應,如“躺在桌上的被冷落的大鯉魚”與上文要殺魚慶祝相照應,結構嚴謹。(偵查員對門虎犧牲經過的講述照應了上文渡江轉危為安。)③戰斗場景與生活場景相交織,有張有弛,波瀾起伏。【解析】【導語】《湘江一夜》以細膩的筆觸描繪了八路軍在抗戰勝利前夕的緊張戰斗。通過董千司令員的指揮與門虎的英勇犧牲,展現了人民軍隊的堅定意志與無畏精神。小說以電報結尾,簡潔有力,既彰顯了戰斗的勝利,也深化了主題。張參謀與寶古佬的對比描寫,揭示了董千內心復雜的情感,使人物形象更加立體。【6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小說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的能力。C.“小說對門虎沒有進行正面描寫”錯誤,文中“這個虎背熊腰的漢子,年紀還只有二十五歲,戰斗經驗卻很多,而且,干啥都有那么一股勁”等內容,直接刻畫了門虎的形象,是正面描寫。故選C。【7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表明司令員董千已完全從戰友犧牲的痛苦中解脫出來”錯誤,小說以電報結尾,主要是為了體現部隊完成渡江后的情況以及向延安匯報,雖然表明董千投入到新的工作中,但不能說明他已完全從戰友犧牲的痛苦中解脫出來。故選D。【8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重要情節、語段的作用的能力。對比手法:張參謀回憶司令員“眼角掛著一顆顆淚珠”,寶古佬堅持說司令員“從不掉眼淚”,兩人的說法形成鮮明對比。體現人物情感:張參謀的回憶表明董千在面對戰友犧牲時,有著真摯、深切的哀悼之情,展現出他重情重義的一面。突出人物性格:寶古佬的說法強調了董千作為指揮員平日的堅毅頑強,在戰士們眼中,他是一條硬漢,不輕易表露脆弱。這種看似矛盾的描寫,使人物形象更加豐滿立體,既展現了董千的鐵血柔情,又突出了他的剛強堅毅。【9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體裁特征及表現手法的能力。①情節集中:故事情節集中在“湘江一夜”,選取了戰役的一個橫截面展開,將戰斗過程、人物活動等集中在一個晚上呈現,使情節緊湊,不拖沓,讓讀者能夠集中精力感受戰役的緊張氛圍。②伏筆與照應:小說情節設計巧妙,多處運用伏筆與照應。如“躺在桌上的被冷落的大鯉魚”與上文董千要幫炊事員燒魚慶祝相照應,偵查員對門虎犧牲經過的講述照應了上文渡江轉危為安,使小說結構嚴謹,增強了故事的邏輯性和可信度。③場景交織:戰斗場景與生活場景相交織。既有激烈的戰斗場面描寫,如攻打碉堡、敵機轟炸等,又有渡河時的平靜以及燒魚等生活場景的描繪,使小說有張有弛,波瀾起伏,避免了單一的戰斗描寫帶來的單調感,豐富了小說的內容。二、古代詩文閱讀(37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2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材料一:曰:“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何以異?”曰:“挾太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是誠不能也。為長者折枝,語人曰:‘我不能。’是不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挾太山以超北海之類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類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于掌。《詩》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舉斯心加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者,無他焉,善推其所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獨何與?權,然后知輕重;度,然后知長短。物皆然,心為甚。王請度之!”(節選自《齊桓晉文之事》)材料二: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兇,則移其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內,河東兇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對曰:“王好戰,請以戰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莩而不知發,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節選自《孟子·梁惠王上》)10.材料二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或A百步B而后止C或五十步D而E后止F以五十步G笑百步H則何如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王請度之”與“請以戰喻”兩句中的“請”意義不同。B.兇,谷物收成不好。與《齊桓晉文之事》的“兇年免于死亡”的“兇”字義相同。C.河內,黃河以北的地方。“河”字與《鴻門宴》“將軍戰河北”的“河”字義相同。D.衣,名詞活用為動詞。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的“風乎舞雩”的“風”字的用法不相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孟子認為統治者可以德及禽獸卻沒有德及百姓,是“不為”非“不能”,提出推行恩德從而保有天下的主張。B.孟子認為對于上層貴族奢靡浪費,黎民饑寒交迫的社會現實,作為統治者的梁惠王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C.孟子提出尊重自然規律,合理利用資源,反對過度開發,這與當今社會倡導的可持續發展理念極其相似。D.兩則材料中,孟子向梁惠王闡述了相同的政治主張,即施行仁政,描繪了相同的政治藍圖,即王道之始。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2)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14.漢代趙岐在《孟子題辭》中說孟子的文章“長于比喻”,請結合兩則材料就此進行簡要的分析。【答案】10.CFH11.D12.D13.(1)敬愛自家的老人,從而推廣到(敬愛)別人家的老人;愛護自家的小孩,從而推廣到(愛護)別人家的小孩。(2)這種說法和拿著刀子刺人把人殺死后,卻說“殺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區別?14.材料一:孟子用“挾太山以超北海”與“為長者折枝”兩個比喻,把“不能”與“不為”區分得十分清楚明白。材料二: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形象地講清梁惠王所謂的“盡心于國”并不比鄰國之政好多少,實質沒有差別。【解析】【導語】這兩篇文言文選自《孟子》,通過對話形式展現了孟子的政治主張。材料一中,孟子通過“挾太山以超北海”與“為長者折枝”的比喻,區分了“不能”與“不為”,強調統治者應以仁政治國,推恩及民。材料二中,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批評梁惠王未能真正施行仁政,指出其治國之失。兩篇材料均體現了孟子“長于比喻”的特點,通過生動的比喻和類比,深刻揭示了仁政的重要性,展現了孟子對王道政治的追求與理想。【10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有人逃了一百步然后停下來,有的人逃了五十步然后停下來。憑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恥笑別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樣呢?“或百步而后止”與“或五十步而后止”兩句句式一致,分別獨立成句,兩句后CF處均應斷開;“則何如”表疑問句子,單獨斷開,其前H處應斷開。故選CFH。1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中的一詞多義現象的理解能力。A.正確。請/請允許我。句意:大王,請思量一下吧!/請讓我用戰爭做比喻吧。B.正確。句意:河內遇到饑荒。/在災荒年能夠避免餓死。C.正確。句意:河內(黃河以北)遇到饑荒。/將軍您在黃河以北作戰。D.錯誤,用法相同,均為名詞活用為動詞。穿/吹風。句意:五十歲的人就可以穿絲織品了。/在舞雩臺上吹吹風。故選D。【12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D.“向梁惠王闡述了相同的政治主張”“描繪了相同的政治藍圖”錯誤。材料一是孟子對齊宣王闡述,沒有描繪“王道之始”的政治藍圖。故選D。【13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第一個“老”和第一個“幼”均為形容詞用作動詞,敬愛/愛護;第二個、第三個“老”和第二個、第三個“幼”均為形容詞用作名詞,老人/孩子;“以及”,從而推廣到。(2)“是”,這;“何異于……”,狀語后置句,正常語序為“于……何異”;“非我也,兵也”,判斷句,“也”表判斷;“兵”,兵器。【14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藝術手法的能力。材料一:由“挾太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是誠不能也。為長者折枝,語人曰:‘我不能。’是不為也,非不能也”可知,“挾太山以超北海”喻客觀“不能”,“為長者折枝”喻主觀“不為”,清晰區分概念,讓齊宣王明白“不王”屬“不為”,為講“推恩”做鋪墊。材料二:從“王好戰,請以戰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可知,用“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梁惠王自認為“盡心于國”卻和鄰國本質相同,沒根本解決百姓問題,生動說明其“盡心”與鄰國無實質差別,為闡述“王道”做鋪墊。參考譯文:材料一:(齊宣王)說:“不肯去做的事和不能做到的事的表現,怎么區分呢?”(孟子)說:“(用胳膊)挾著泰山去跳過渤海,告訴別人說:‘我做不到。’這確實是做不到。向長輩彎腰作揖,告訴別人說:‘我做不到。’這是不肯做,而不是不能做。所以大王您沒有做到用王德來統一天下,不屬于(用胳膊)挾泰山去跳過渤海這一類的事;大王您沒有做到用王德來統一天下,屬于向長輩彎腰作揖一類的事。敬愛自家的老人,從而推廣到(敬愛)別人家的老人;愛護自家的小孩,從而推廣到(愛護)別人家的小孩。(照此理去做)要統一天下如同在手掌上轉動東西那么容易了。《詩經》說:‘(做國君的)給自己的妻子做好榜樣,推廣到兄弟,進而治理好一家一國。’說的就是把這樣的心施加到他人身上罷了。所以,推廣恩德足以安撫四海百姓,不推廣恩德連妻子兒女都安撫不了。古代圣人大大超過別人的原因,沒別的,善于推廣他們的好行為罷了。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廣到禽獸身上,而老百姓卻得不到您的功德,這是為什么呢?用秤稱,才能知道輕重;用尺量,才能知道長短,任何事物都是如此,人心更是這樣。大王,您請思量一下吧!”材料二:梁惠王說:“我對于國家,(算是)盡了心啦。河內遇到饑荒,就把那里的老百姓遷移到河東去,把河東的糧食轉移到河內;河東遇到饑荒也是這樣做。考察鄰國的政治,沒有像我這樣用心的。可是,鄰國的百姓并不見減少,我的百姓不見增多,這是為什么呢?”孟子回答說:“大王喜歡打仗,請讓我用戰爭做比喻吧。咚咚地敲響戰鼓,兩軍開始交戰,戰敗的扔掉盔甲拖著武器逃跑。有人逃了一百步然后停下來,有的人逃了五十步然后停下來。憑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恥笑別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樣呢?”梁惠王說:“不行。只不過沒有跑上一百步罷了,那也是逃跑啊。”孟子說:“大王如果懂得這個道理,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鄰國多了。”“不耽誤農業生產的季節,糧食就會吃不完。密網不下到池塘里,魚鱉之類的水產就會吃不完。按一定的季節入山伐木,木材就會用不完。糧食和水產吃不完,木材用不完,這就使百姓對生養死葬沒有什么不滿了。百姓對生養死葬沒有什么不滿,這是王道的開端。”“五畝大的住宅場地,種上桑樹,五十歲的人就可以穿絲織品了。雞、豬、狗的畜養,不要耽誤它們的繁殖時機,七十歲的人就可以吃肉食了。百畝大的田地,不要耽誤它的耕作時節,數口之家就可以不受饑餓了。認真地興辦學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愛兄長的道理講給百姓聽,須發花白的老人就不會背負或頭頂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歲的人能夠穿上絲織品、吃上肉食,百姓沒有挨餓受凍的,做到了這些而不能統一天下稱王的還從未有過。”“豬狗吃人所吃的食物,卻不知道制止;道路上有餓死的人,卻不知道開倉賑濟。百姓死了,就說:‘這不是我的過錯,是因為年歲不好。’這種說法和拿著刀子刺人把人殺死后,卻說‘殺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區別?大王不要歸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都會來歸順了。”(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小題。聽鄰家吹笙郎士元鳳吹聲如隔彩霞,不知墻外是誰家。重門深鎖無尋處,疑有碧桃千樹花。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第一句寫笙曲超凡脫俗,“鳳吹”寫笙聲清越,“隔彩霞”烘托出笙樂的明麗絢爛。B.首句與白居易“如聽仙樂耳暫明”都用了比喻手法,但前者比后者更高妙。C.第二句承上啟下,不僅點了題,同時也間接地表現了笙樂的吸引力。D.這首詩用視覺形象寫聽覺感受,就奏樂環境作幻想,“通感”運用別具一格。16.請從虛實結合的角度對詩中三四兩句進行分析。【答案】15.B16.實寫鄰家“重門深鎖”讓詩人無法追隨笙聲一探究竟,虛寫千樹碧桃盛開,一片絢麗景象。虛實結合,激發了讀者的想象,給人以如幻如真之感,寫出了笙聲的明媚、熱烈、歡快。【解析】【導語】這首詩通過“鳳吹聲如隔彩霞”描繪了笙聲的清越與超凡脫俗,以“重門深鎖無尋處”和“疑有碧桃千樹花”展現了聽者對音樂來源的遐想,虛實結合,既寫實景又寓幻想,表達了音樂之美與聽者的陶醉之情。【15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內容,鑒賞表達技巧的能力。B.“都用了比喻手法”錯誤,“鳳吹聲如隔彩霞”并沒有使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如隔彩霞”不是將笙聲比作彩霞,而是描述笙聲仿佛從彩霞那邊傳來,營造出一種虛幻、美妙的氛圍。“如聽仙樂耳暫明”將聽到的音樂比作仙樂,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故選B。【16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藝術手法的能力。詩的第三句“重門深鎖無尋處”為實寫。詩人被那美妙如來自仙境的笙聲所吸引,想要探尋吹笙之人究竟是誰、在何處,然而眼前所見的是鄰家那重重緊閉的門戶,將他阻擋在外,無法找到吹笙的源頭。這“重門深鎖”的現實場景,生動地表現出詩人急切探尋卻又無奈受阻的狀態,增添了一種神秘感。第四句“疑有碧桃千樹花”則是虛寫。由于無法找到吹笙之處,詩人便展開聯想和想象,覺得那美妙的笙聲背后,仿佛有千萬棵碧桃同時盛開,一片絢爛的景象。碧桃盛開象征著美好、繁盛,這里以虛景來烘托笙聲的美妙,使讀者仿佛能透過笙聲看到那一片絢麗的花海。這兩句虛實結合,實寫的“重門深鎖”為虛寫的“碧桃千樹花”做了鋪墊,而虛寫的“碧桃千樹花”又進一步烘托出笙聲的魅力。這種手法極大地激發了讀者的想象,讓讀者如同身臨其境,感受到一種如幻如真的美感。同時,通過這種虛實相生,也生動地寫出了笙聲的明媚、熱烈、歡快,使詩歌充滿了浪漫的色彩和藝術感染力。(三)名句名篇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孔子認為子路述志態度不夠謙虛,用“________,________”兩句進行了批評。(2)李清照借“菊”表達豐富的情感,“人比黃花瘦”抒發了她對丈夫的相思之情,而在《聲聲慢》中,菊花則是“________,________”的形象,寄托了她滿腹的愁緒。(3)李白詩歌豪放飄逸,擅長夸張使用“百”“千”“萬”等數量詞給人強大的沖擊力與感染力,請你寫出具有這一特點的兩句“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為國以禮②.其言不讓③.滿地黃花堆積④.憔悴損⑤.天臺四萬八千丈⑥.對此欲倒東南傾(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解析】【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默寫常見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錯字詞有:“憔悴”“蓬”。三、語言文字運用(本題共5小題,18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當代中國繪就了波瀾壯闊的社會進步畫卷,橋梁建設是其中A的一筆。作為世界上設計、建造橋梁最多的企業,中國中鐵建造了一大批世界級橋梁。翻山、越江、跨海,讓無數天塹變為通途,向世界展示“中國橋梁”這張閃亮的名片。發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脈的長江滋養了兩岸人民,但同時也(甲),使長江成為難以逾越的“天塹”。1957年10月15日,新中國第一座公鐵兩用長江大橋——武漢長江大橋通車,拉開了中國現代化橋梁建設的序幕。2018年,全長55公里的港珠澳大橋正式開通,新的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誕生。港珠澳大橋在百萬中國橋梁中,以氣貫長虹的“中國跨度”,創造了眾多“中國之最”“世界之最”而堪稱佼佼者。2021年6月,伴隨與西藏首條電氣化鐵路——拉林鐵路通車的同時,藏木雅魯藏布江雙線特大橋更是同步投入運營。這是世界上跨度最大、海拔最高的鐵路鋼管混凝土拱橋,“復興號”動車組跨越雅江阻隔,首次駛入世界屋脊。(乙),還有許多造型迥異的小型橋梁如B般涌現在城市角落,它們線條優美、極具特色,便利了交通、裝點了市容,更點亮了城市煙火。一座座大橋見證著交通強國建設的鏗鏘步伐,勾勒出中國發展的堅實足跡。18.文中第一段用“名片”比喻“中國橋梁”。除了中國橋梁,可以作為中國名片的還有很多,請以“名片”為喻體寫一個句子。要求語意完整,比喻貼切,表達流暢。19.在文中畫橫線處填寫恰當的成語。20.請在文中括號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8個字。21.請將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改成幾個較短的語句。可以改變語序、少量增刪詞語,不得改變原意。22.文中畫橫線的句子有語病,請進行修改,使語言表達準確流暢。可以少量增刪詞語,不得改變原意。【答案】18.示例:(1)高鐵已經成為中國一張閃亮的名片,向世界展示著中國速度。(2)DeepSeek橫空出世,震驚世界,是中國科技企業亮出的最耀眼的名片。19.A濃墨重彩B雨后春筍20.甲:阻隔著兩岸交通乙:除了一座座特大型的橋梁跨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