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九講結構主義結構主義更多的是一個方法論體系而不是統一的學派,是“關于世界的一種思維方式”,它強調事物的本質不在于事物本身,而在于我們在各種事物之間構造、然后又在它們之間感覺到的那種關系。
——霍克斯《結構主義和符號學》一、“結構主義”概述結構主義所要研究的中心課題,就是從混亂的現象背后找出秩序來。
——列維-斯特勞斯(一)“結構”定義結構:指一事物內部各個基本因素之間的總體的相互關系的穩定模式。它使各個基本因素構成一個整體,對內調整這些因素之間既相互聯系又相互對立的關系;對外則發揮其作為一個整體的功能。結構是能動的,它不斷利用新的外界因素來復制自身,從而使得原有的結構得到轉換與更新。結構主義力圖尋找到一切事物,尤其是社會現象中的不變的結構,并以這種結構來說明和解釋這些現象。結構主義認為,一切社會現象都是人的心靈的先天構造能力在不自覺的情況下構造而成的,言語、神話和親屬關系都是由人的這種先天構造能力無意識創造的。言語語言結構神話親屬關系親屬結構心靈的先天構造能力
神話結構(二)“結構主義”定義結構主義是20世紀人文社會科學“語言論”轉向的產物之一。它源于20世紀初瑞士語言學家索緒爾的語言學理論,經過在俄國和捷克的流傳與發展于二戰后的法國蓬勃興起,20世紀60、70年代成為法國風行一時的哲學和人文科學思潮,隨即影響整個歐美及世界。結構主義認定,各類文化和產品最終都被語言結構所塑造,因而力圖用結構、規律、代碼及系統等概念,來揭示社會系統或文化世界里的各種深層規則。其基本思路、理論假設和批評實踐都極大地影響了
20世紀下半葉的文學與文學批評。結構主義主要包括三大分支,即結構主義語言學、結構主義人類學、結構主義文學批評。(三)結構主義批評的基本原則1、摒棄主體,標舉關系2、形式即價值3、無信息的規則1、摒棄主體,標舉關系
結構主義注重非個人的系統,它認為整個世界是由各種因素按一定方式結合而成的結構整體,人的作用、人的價值是在關系系統中確立的。2、形式即價值
巴爾特:“敘述的形式,新生的結構主義將其作為自己的首要課題之一”。將敘事文中的敘述方式和原稱為作品內容的情節、人物、環境均視為敘事文形式系統的有機組成部分,都可以作分割的、非連續性的分析。3、無信息的規則
“人們把文學看成是無規則的信息的時間夠長了,現在有必要把它當作是無信息的規則來看了。”
——熱奈特倡導共時研究推崇分類法二、理論背景1、索緒爾語言學理論對“共時性”的強調引發了詩學研究范式的轉換《普通語言學教程》——對傳統語言學的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作了革命性改造。(1)索緒爾生平索緒爾(FerdinanddeSaussure,1857-1913)出生于瑞士日內瓦。年輕時在瑞士和德國求學,后來在法國高等研究學院講授語言學,建立了語言學的法蘭西學派。1891年起在日內瓦大學任教。從1906年起,索緒爾開始講授“普通語言學”課程,提出了他的語言學新觀點,即人們所公認的結構主義語言學模式。這一時期的講課內容,在索緒爾逝世后來由其學生加以整理,以《普通語言學教程》(CourseinGeneralLinguistics)為名出版。將人類的語言活動分成兩大類:語言和言語語言符號由能指和所指構成共時語言學和歷時語言學
能指語言[
所指語言{
言語
(2)主要理論觀點能指(signifier)與所指(signified)索緒爾認為,語言就是由記號(或符號sign,不是code)組成的體系。在索緒爾看來,語言中的任何一個詞都是一個記號,而語言就是作為一個記號系統發揮作用的。他把記號劃分為兩個組成部分:“能指”與“所指”。能指構成了記號的物質方面:在口語中,能指就是說出來的或聽得到的聲音;在書面語中,能指就是字里行間的標記。所指構成記號的思維方面,也就是記號的意義。語言(langue/language)與言語(parole/speech)索緒爾認為,言語是個人現象,而語言是社會現象;言語是個人所說的話,而語言則是一個體系,是一個先驗的結構,它決定了言語。在人們日常以語言為媒介進行溝通的時候,語言是他們必須遵循的整體規則;言語則是單個的言說者在現實生活里所使用的系統。(例:“特”-“賊”:這里的秋天特/賊漂亮。)共時性(synchrony)與歷時性(diachrony)索緒爾把語言的共時性與歷時性區別開來,強調共時性研究的重要性。共時性是從事物一個時間內的橫斷面來進行研究,從語言的角度來說,就是研究語言的靜態結構。共時性研究則側重于同一時間內某一語言系統中各種語言現象之間的關系,特別是研究它們同整個語言系統的關系。索緒爾的共時性語言學認為,人的理性有一種先驗的結構,它在意識中支配人的行為,所以,一種由人類行為構成的社會現象,不管它在表面上如何,都蘊含著一定的結構,這種結構支配這些現象的性質和變化。
其一,索緒爾對語言和言語的劃分引發出結構主義重分析結構的方法。索緒爾認為語言是第一性的,而言語是第二性的。語言是社會性的,是一種抽象記憶的產物,語言優于言語,言語的意義源于語言;語言不是如詞典式的集合,而是一個整體,一個系統,一種規則的軀干,它是各種因素間關系的系統。而言語是個別性的,是創造的產物,是種受經驗控制的線性形式,是一個特定制造的事件。(3)索緒爾對結構主義的三大影響索緒爾對語言和言語的劃分,引發了結構主義一個無處不在的法則:“結構主義者的最終目標是永恒的結構:個人的行為、感覺和姿態都納入其中,并由此得到它們最終的本質。”
它也表明了結構主義的一個基本思想:語言——即系統——是一種自主的、內在化的、自我滿足的體系,它不與外界的實體的事物發生關系。其二,索緒爾對能指和所指的區分引發了結構主義對“意義”的追求。與實證主義方法論的要求相比,結構主義者更感興趣的是事實背后的意義,而不是事實本身。這是因索緒爾視語言自身是個符號系統引發而來的。索緒爾認為,聲音和書寫形式僅是傳遞意義的符號,任何符號如果沒有意義,它就不是語言。索緒爾視語言為一種符號系統也引發結構主義的一個基本思想:意義的構成只取決語言的各種關系(句段關系和聯想關系),所謂語言,就是一個個相互依賴的要素(亦即能指/所指)所組成的符號系統。其三,索緒爾對共時分析的追求引出了在特定時空中的定性研究法。共時分析是結構主義者最喜歡用的分析方法之一。結構主義的另一個基本思想也包含其中,即語言符號的識別,只能借助于它與其他語言符號的關系和差異。2、維柯《新科學》對人文現象普遍公式的尋找與建立“人的物理學”的努力《新科學》:“這一點值得驚訝,中國和瑞典這兩個民族相隔那么久又那么遠,竟用同樣的詩性方式去思考和表達自己。”(驚人對應:2012瑞典詩人論壇)3、追求“深度模式”的詩學傳統(柏拉圖-黑格爾)4、當代西方人的主體性面臨消解的現狀(神——人——結構)三、結構主義的主要特征(一)一般性泛學科特征1、皮亞杰《結構主義》中的三大概括(1)整體性:結構整體中各元素之間是有機聯系的;(2)轉換功能:結構內部存在具有構成作用的規律、法則;(3)自我調節功能:結構具有自身調節機制,相對封閉與獨立2、列維-斯特勞斯關于結構的四點說明:1、結構中任一成分的變化都會引起其他成分的變化;(人體-“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錯誤)2、對任一結構來說,都有可能列出同類結構中產生的一系列變化;(魯迅諷張資平小說;瓊瑤小說)3、由結構能預測出某一種或幾種成分變化時,整體會有什么反應;(《一法通萬法通》;金庸小說)4、結構內觀察到的事實,應當可以在結構內提出解決。(例:機械維修)3、追求二元對立為基礎的深度模式的構建結構主義者往往將結構分為表層與深層兩種,他們所說的結構主要是后者。成對概念:語言-言語;能指-所指;歷時-共時(二)結構主義詩學的自身特征1、尋求批評的恒定模式研究思路:假定結構/借用模式——分析文本2、強調文學研究的整體觀羅蘭·巴爾特:“結構主義的人把真實的東西取來,予以分解,然后重新予以組合。”(浦安迪的《金瓶梅》研究)4、在文學符號學與敘事學上的深入研究3、追蹤文學深層結構(后稷與耶穌的誕生)四、主要代表先驅:普洛普法國學者群:“前四子”與“后四子”伊格爾頓的結構主義分析(一)弗拉基米爾·雅可夫列維奇·普洛普(VladimirPropp,1895-1970)20世紀著名語言學家、民俗學家、民間文藝學家、藝術理論家,是俄羅斯民間創作問題研究的杰出代表。1928年出版的代表作《民間故事形態學》不僅奠定了他的學術地位,而且因為在研究方法上與形式主義的相通之處而被俄國形式主義及后起的結構主義、敘事學等因為同調。《民間故事形態學》:
“童話具有兩重性:一方面,它千奇百怪,五彩繽紛,另一方面,它如出一轍,千篇一律。”
普洛普從100個童話中提取了31種功能作為童話故事的基本形態,分別用希臘字母和英文字母表示。這31種功能可以記錄和分析所有俄羅斯童話故事的結構。在每個童話中,功能的數目或多或少,但一般不超過31種,并且功能出現的秩序也不會改變。例如:βγδABC↑IK↓(注:童話《狼和小羊》的排列式)
普洛普采用的分析故事構成單位及其相互關系的方法,對其他敘事文的結構分析有重要的參照價值。他將故事中出現的動作簡化為一種符號的順列組合,超出表層的經驗描述。這種對故事情節的抽象研究為后來的敘事結構分析做出了可貴的嘗試。(二)“前四子”1、列維-斯特勞斯(《野性的思維》《結構人類學》[“儀式”]);2、福柯(《古典時代瘋狂史》[“話語”];《詞與物:人文科學考古學》[“檔案”-整整一個時代的話語])3、阿爾都塞(《保衛馬克思》[“意識形態”-個體及其存在條件之間的想象式關系][“意識形態國家機器”])4、拉康(《自我的語言》[“想象態”-前意識狀態][“鏡像段”])1、克勞德·列維-斯特勞斯
(ClaudeLévi-Strauss,1908-2009)早年就讀于巴黎大學,攻讀法律、哲學和心理學,廣泛閱讀過盧梭、弗洛伊德和馬克思的著作。大學畢業后在一所中學當了兩年教師。1934年赴巴西,任巴西圣保羅大學社會學教授。此后轉向人類學研究,并多次深入南美印地安部落進行人種學調查。1941年旅居美國,在紐約社會調查學院任教,1944年起任法國駐美國大使館文化參贊。1947年回法國后先后任巴黎大學社會人類學實驗室主任、巴黎人類博物館副館長和法蘭西學院社會學教授,1973年當選為法蘭西學院院士。代表作《親屬關系的基本結構》(1949年)《憂郁的熱帶》(1955年)《結構人類學》(1958、1973年)《野性的思維》(1962年)《神話集》(1964-1971)(1)理論關鍵詞一:未馴化的思維泰勒1871年發表《原始文化》一書,提出原始人的思維特點是“萬物有靈論”。他認為,原始人的思維是非常幼稚、非常迷信的,與現代人的思維存在著本質的差別。列維-布留爾在《原始思維》一書中否定以萬物有靈來概括原始人的思維特點。他認為原始人的思維與現代人的思維一樣,也是一種邏輯思維,只不過原始人的思維是以“原邏輯”為規則的思維。而現代人的思維則是一種以普通邏輯為規則的思維。但他同樣認為,原始思維與現代思維,存在著巨大的差異。馬林諾夫斯基寫過大量研究原始社會的著作,他認為,原始民族的思維方式是被生活中的基本需要所決定的。原始思維完全服從于實用的目的。列維-斯特勞斯反對上述人類學家的觀點,尤其批評原始人沒有抽象思維能力的觀點。他認為,原始思維與現代思維具有同樣的思維結構,這兩種思維方式在本質上是一致的。在原始部落中也大量存在著純粹的非功利性的和理性的思維活動。列維-斯特勞斯認為,不論是原始人還是現代人,頭腦中都同時存在兩種狀態的思維活動。一種是未馴化狀態的“野性的思維”,也就是所謂的原始思維(所謂未馴化,是指未曾受科學的規則所馴化);另一種是馴化狀態的思維,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抽象邏輯思維、科學思維。原始人的未馴化的思維和現代人的馴化的思維的具體操作過程存在差異:首先,原始人利用感性詞匯,用具體的概念而不是抽象的概念來展開推理,進行思維。其次,原始人的思維是以盡可能簡潔的方法來達到對宇宙的總體理解。原始人和現代人遵循著同樣的思維邏輯:首先,和現代人一樣,原始人的知識系統也是以最簡單的分類體系為基礎的。其次,原始人的象征體系也是符合邏輯的。許多原始部落的象征體系表面上看稀奇古怪,但仔細研究就會發現其中存在著內在的邏輯。(2)理論關鍵詞二:神話
一個神話,經過許多人的流傳,往往會產生許多該神話的變種。從表面上看,這些同一神話的各種變種之間似乎雜亂無章,沒有任何內在聯系,但是,一經分析就能發現,它們之間也有著由各種故事片段的重復所構成的內在結構。列維-斯特勞斯在《神話集》一書里,收集、整理并分析了800多個神話傳說,對它們一一進行了結構分析,在紛繁、混亂、荒誕、怪異和支離破碎的神話傳說中尋找它們的內在結構,從而使它們成為條理清楚,秩序井然并可理解的東西。他以古希臘三個著名神話為例——第一個是卡德摩斯神話,第二個是俄底浦斯神話,第三個是安提戈涅神話,認為這三個神話其實可以看作是一個。①卡德摩斯神話腓尼基國王阿革諾爾公主歐羅巴天神宙斯卡德摩斯得爾斐神廟阿波羅毒龍雅典娜忒拜②俄狄浦斯神話國王拉伊俄斯伊俄卡斯忒仆人(牧羊人)俄狄浦斯科林斯波呂玻斯克瑞翁斯芬克斯盲先知忒瑞西阿斯③安提戈涅神話安提戈涅伊斯墨涅克瑞翁玻呂尼克斯厄忒俄克勒斯列維-斯特勞斯認為,上述神話故事的深層結構就是兩種對立觀念的調和,即人類生長于土地,與人類生于男女血緣這兩個彼此沖突的觀念的調和。在許多原始人的信仰中,人類是從泥土中生長出來的。這是一種普遍的信念。但是,這種信念與人們天天所見的人類是從男女結合而生的實際經驗怎樣協調一致呢?神話試圖解決這個問題。在神話中,“堅持人類起源于土地”與“否定人類起源于土地”之間不可調和的尖銳對立,被轉換成“過分重視血緣關系”與“過分輕視血緣關系”之間那種可以相互伴隨的社會矛盾。這兩個二元對立被看作是彼此相當的,是同類的。既然親屬關系方面的二元對立是可以共存的,那么它就為人類起源問題上的對立雙方的共存提供一種解釋。所以,原始人明明知道人類起源于泥土的信仰與生活經驗不相符,但還是相信它。這就是神話的功能,具體地說,就是神話在解決人類思維所面對的矛盾與沖突時所具有的調和功能。(3)理論關鍵詞三:親屬關系親屬關系的四個基本成分:父子、兄妹、夫妻、舅甥(其他親屬關系都是從這四個基本成分中衍生出來)。在這四種關系中隱藏著深層結構。在幾乎所有的原始部落中,四種基本的親屬關系之間都存在兩類相互對立的原則:夫妻關系與兄妹關系之間的對立、父子關系與舅甥關系之間的對立——夫妻關系好,則兄妹關系不好;父子關系好則舅甥關系不好,反之也一樣。
父-子甥-舅兄-妹夫-妻美拉尼西亞+--+波利尼西亞-+-+新幾內亞+-+-高加索-++-所羅門-++-正如在神話故事中一樣,第一縱列與第二縱列之間,第三縱列與第四縱列之間是矛盾、對立的。而第一縱列與第三縱列屬于族親關系,第二縱列與第四縱列屬于姻親關系。因此,在這些親屬關系中隱藏著的實際上是族親與姻親之間的對立,而所以存在這種對立,是由于存在著以婦女為交換媒介的族與族之間的結構關系。人們無意識地形成的族與族之間的關系,構成了深層的親屬結構,親屬關系則是這種親屬的表現。(4)列維-斯特勞斯的神話研究
《結構人類學》:神話具有“二重性”,表面看起來神話有很大的隨意性,但各種神話卻存在大致相似的結構。確定表面無秩序的神話的內在秩序成為神話研究的主要目標。與普洛普的不同:列維-斯特勞斯并不滿足于尋找神話的橫向組合鏈,而是力圖分析隱蔽在神話內部的縱向聚合的邏輯結構。基本認識:神話結構是由相應并互相對立的神話素構成。所有的神話都存在二元對立關系,無論神話怎樣衍變、發展,這種內在結構保持不變。換句話說,神話是處于二元對立之中并在無數變體里重復的概念系統。列維-斯特勞斯分析神話的基本步驟:①抽離出神話的基本成分——神話素;②按照二元對立的方式排列出神話素的組合方式;③顯示神話的深層結構。經典分析案例列維·斯特勞斯對《俄狄浦斯王》的分析希臘神話《俄狄浦斯王》大致情節女神歐羅巴為尋找繁衍的處女地從小亞細亞來到歐洲,途中被宙斯劫走。歐羅巴的戀人(也是其親哥哥)卡德摩斯為尋找妹妹也啟程前往歐洲,一路上斬妖除魔。其間卡德摩斯曾殺死過一條毒龍,為防止其復活而將龍的牙齒埋進土里。龍牙長出了一群武士,他們互相殘殺,最終剩下5人,為首的斯巴托率領眾人建立了忒拜國。后來忒拜國王中出現了一位叫拉布達科斯(“瘸子”)的,生下了一位叫拉伊俄斯(“左足有疾”)的兒子,這個兒子又生下了一位叫俄狄浦斯(“腫腳”)的兒子。巫師預言俄狄浦斯將會殺父娶母,因而被親生父母放棄。列維·斯特勞斯的神話分析:關鍵術語——“神話素”:
神話的最小組成單位。只有通過特定方式結合起來,“神話素”才能生成意義并發揮自己的功能。思路根源:管弦樂啟發1、2、4、7、8、2、3、4、6、8、1、4、5、7、8、1、2、5、7、3、4、5、6、812478234681457812573458第一步:分析《俄狄浦斯王》中的“神話素”:卡德摩斯尋找妹妹歐羅巴、卡德摩斯殺毒龍、武士自相殘殺、俄狄浦斯殺父、俄狄浦斯殺斯芬克斯、俄狄浦斯娶母、艾特奧克勒斯殺死弟弟波呂涅克斯、安提戈涅安葬其兄波呂涅克斯第二步:組合“神話素”卡德摩斯尋找妹妹歐羅巴卡德摩斯殺毒龍武士自相殘殺拉布達科斯=瘸子(?)俄狄浦斯殺父拉伊俄斯=左腿有病的(?)俄狄浦斯殺斯芬克斯俄狄浦斯=腳腫的(?)俄狄浦斯娶母艾特奧克勒斯殺死弟弟波呂涅克斯安提戈涅安葬其兄波呂涅克斯第三步:深層結構分析1、左起第一列:有血緣關系的親屬之間關系過于親密——對血緣關系估計過高;2、第二列:有血緣關系的親屬之間發生爭斗——對血緣關系估計過低;3、殺死怪物——怪物阻礙了人類從土里生長出來4、俄狄浦斯三代人姓名中的隱含意義趨同——通過行走不便強調人來自土里兩組二元對立:親屬關系的高估——低估;人與土地的隔離——親近列維·斯特勞斯神話結構分析的特點1、立足文本,從文本內部發掘結構模式2、從表層結構入手探索深層結構3、鮮明的二元對立思維4、已經表現出某種機械化特征2、阿爾都塞的結構主義馬克思主義路易斯·阿爾都塞(LouisArthusser,1918-1990),出生于阿爾及利亞。二戰時參加反法西斯戰爭,曾被德軍俘虜。戰后就讀于法國高等師范學校,畢業后留校任教。他是法國共產黨黨員,但是自從他加入共產黨時起,就與法共處于不斷的思想沖突之中。他反對法共的斯大林路線,對中共頗有好感。六十年代,他研究并歌頌文化大革命,對毛澤東極為欽佩,對文化大革命心馳神往。當“四人幫”被粉碎時,他感到無法理解并引發了自己的理論危機和精神危機。最后發瘋,竟然掐死了自己的妻子。(1)主要著作《保衛馬克思》(1969)《閱讀〈資本論〉》(1970)《列寧與哲學》(1971)《政治與歷史》(1972)《自我批評文集》(1976)(2)重讀馬克思阿爾都塞認為,科學、哲學史表明,新概念或新思想在涌現之初往往是經過喬裝打扮的,如果只是以一般的方式來閱讀,就不能脫去它的偽裝,也不能使書中沉默著的思想說話。馬克思的著作,尤其是《資本論》就是如此。這就是為什么迄今為止,《資本論》的大部分讀者都沒有超出表面評論的水平的原因。而只有“依據癥候的閱讀”才能揭示像馬克思那樣深刻的思想家在其著作中暗含的深層結構,把握其思想的本質。“依據癥候的閱讀”“依據癥候的閱讀”是從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理論中借用和引申出來的概念。弗洛伊德認為,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出現口誤,在睡夢中經常出現荒誕不經的夢境。這些現象實際上是人們的無意識所具有的復雜而隱藏著的結構所表現出來的癥狀。拉康的語義精神分析據此認為,人們沒有說出的東西,與已經說出的東西同樣重要。阿爾都塞則進一步發揮,認為一種理論的價值不在于理論所包含的特定命題中,即不在于其見之于文字的東西之中,也不在于一種理論的作者的意圖之中,而在于它的結構中,在于這種理論的提問方式中,也就是說,任何一種理論的價值,存在于它的理論框架中。“理論框架”理論框架:即使得一種理論能夠以特定的方式提出某些問題而排斥另一些問題被提出的潛在結構。一種理論的框架,把它的各種基本概念置于彼此的關系之中,并通過它在這種關系中的地位決定著每個概念的本質,這樣就給予每個概念以特殊的意義。它不僅支配著它所能提出的問題,以及它們必定在其中被提出的方式,而且支配著問題解決的方法。由于一個學說的理論框架不是以明顯的形式存在于它所支配的理論中的各種各樣的觀點、而是一種埋藏在這種學說中的無意識的結構,而且一種學說的理論框架往往又是復雜和矛盾的,包含著不同方面的位置錯亂,因此,在閱讀包括馬克思著作在內的著述時,就不能僅僅通過白紙黑字的表面論述去作文字上的簡單、直接的閱讀,而必須把它同話語的癥狀,例如空白、沉默、缺席等聯系起來,從而把這種學說的理論框架“從深處拖出來”。也就是說,我們應該從作者的話語中發現那些他沒有說過的東西,以找出那些決定這些話語癥狀的深層結構。(“不管你們信不信,反正我信了”)(3)對馬克思思想發展的解讀從依據癥候的閱讀法中可以發現,從青年馬克思到成熟時的馬克思之間,存在著一個認識論上的斷裂。這種斷裂從理論框架的角度來看表現為,青年馬克思的思想屬于意識形態,而成熟時的馬克思的思想則屬于科學。如果從時間上來看,則以馬克思寫作《德意志意識形態》的1845年為分界線。意識形態與科學在理論結構上有著本質的區別。所謂意識形態,就是一種為一定政治利益服務的觀念體系,如政治、法律、道德等觀念體系。它們都是有明顯階級性的,是為一定的階級利益服務的,受一定階級利益所支配,因而是非客觀的、非科學的。而科學則是一種沒有階級性,不受階級利益支配的客觀認識活動。(引申:實為立場的超越性的問題)意識形態不同于科學,是因為意識形態的實踐職能和社會職能壓倒了理論的或認識的職能,它并不提供給人們以恰當的認識工具和正確的知識。任何一門學說的發展,尤其是社會科學理論的發展,都有一個從意識形態到科學的認識論決裂問題,即理論框架的徹底改變問題。1845年之前,馬克思認為,歷史只是依靠人的自由和理性的本質,才能被理解。馬克思從人性異化和異化的回歸的角度,把當時的共產主義運動理解為一種指向人道主義目標的社會革命,認為共產主義通過對私有財產的克服,將使人重新真正占有自己的本質,也就是使人成為真正的人。但是,人道主義是一種非科學的意識形態,它不可能揭示社會生活的本質和社會關系發展的規律,也不可能找到實現這種學說本身的途徑。雖然人道主義的詞句能夠打動人心,但它不是對社會歷史的客觀知識,因而它不僅軟弱,而且是不可靠的。1845年后,馬克思開始同一切把歷史和政治歸結為人的本質的人道主義理論決裂,不再從人的本質和人的目標的角度來說明和解釋人類社會。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關于人的本質的意識形態論題讓位于科學的論題,這些科學論題在后來的發展中逐步成熟并得到了系統的闡述,從此,人道主義的問題再也沒有在馬克思著作中成為論述的對象。(4)理論上的反人道主義阿爾都塞認為,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明確指出,決定和識別社會形態的因素歸根結底不是虛無縹緲的人的本質或本性,不是抽象的人,甚至不是具體的人,而是生產關系。生產關系是一種雙重關系,即在人的集團與生產資料之間的關系上形成的人的集團之間的關系。當然,單個的人是生產關系的組成部分和活躍因素,但這首先是以他們在生產關系中的地位為條件的。他們在生產關系中活動,并非是由于他們是生產關系的組成部分,而是因為在生產關系中活動,才成為生產關系的組成部分。這樣一來,馬克思就奠定了歷史理論的基礎。歷史發展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性允許、也必須對它進行科學的經驗的分析,而不能訴諸人道主義的呼喚。馬克思進而全面地分析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結構,揭示了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所以,阿爾都塞認為,以歷史唯物主義為標志,成熟的馬克思的思想是一種“理論上的反人道主義”。在這種關于社會形態和歷史的科學理論中,根本不存在具有中心地位的人的概念。(反薩特)(三)“后四子”1、羅蘭·巴爾特2、格雷馬斯(《結構語義學》[“格雷馬斯矩陣”])3、茨維坦·托多洛夫(《散文詩學》)4、博瑞蒙羅蘭·巴爾特的文本結構分析關鍵術語一:“零度寫作”
寫作時作者應做到對作品的“零度”介入,即實現對自身主體性的遮蔽而服從于作品形式與結構的要求。關鍵術語二:敘事作品三層級
1、功能層:“功能”即最小敘事單位,構成了敘事作品最基本的層次。就規模而言,“功能”可以小到一個字詞(《金手指》“他拿起四只聽筒中的一只”中的“四”),也可以大到整部作品(意識流小說)。
2、行動層:又稱人物層,即有關人物關系的結構。但巴爾特所謂的人物不是一個生命體,而是行動的參與者,是一種身份,如施惠者、受惠者、輔助者、反對者等等。
3、敘述層:敘事文學的最高層次,是功能層與行動層相結合而形成的交流體系。敘述者不同于作者,也不同于全知全能的上帝式人物和作品中人物。關鍵術語三:“可讀文本”與“可寫文本”
1、可讀文本:以傳統寫實作品作品為代表,自身為統一的、自足的整體。
2、可寫文本:以現代的、激進的作品為代表,作品本身表現出某種“未完成性”,需要讀者參與意義的生產。關鍵術語四:結構主義動作:“分割”與“明確表達”
1、分割:尋找研究對象的基本構成元素,即“機動的部分”。
2、明確表達:發現與對象建立聯系的某種原則,通過對元素組合的規律性的了解,對作品的意義作出解釋。關鍵術語五:“快樂文本”與“極樂文本”
1、快樂文本:符合、滿足、允許歡快閱讀的文本,即產生舒適閱讀感的文本。(《亮劍》;“抗日神劇”)
2、極樂文本:給人以失落感的文本,對讀者的既定價值觀、記憶等發起挑戰、使讀者飽受煎熬的文本,但這種苦痛的閱讀體驗恰恰能夠為讀者帶來新生。(《少年維特之煩惱》)《S/Z》巴爾扎克《薩拉辛》(Sarasine)基本情節:贊比內拉是一個被閹割的男性歌手,擁有天籟之音和曼妙身姿。薩拉辛為其所迷墜入愛河。但和所有花花公子一樣,薩拉辛所迷戀的只是贊比內拉的身體,而非了解其靈魂。隨著兩人交往的深入,一切終于真相大白。薩拉辛無法承受愛而不得的打擊,更無法承受上流社會的羞辱與恥笑而選擇了自殺,贊比內拉選擇了殉情。巴爾特的分析第一步:將小說拆分為561個詞匯單位(意義單元),暗示《薩拉辛》只是一個能指的碎片的組合,與所指并無關系。第二步:支配文本能指碎片的五大符碼:1、闡釋性符碼:所有以各種方式提出并回答問題和說明事件的單位;2、語義素(能指符):關于詞語內涵的符碼;(法語Sarasine
最后一個“e”暗示著陰性;Z與“閹割”的對應)3、象征符碼:在文本中有規律地出現的、在人類文化發展中形成含義的意象模型;(太陽)4、行動性符碼:文本中合理確立行動結果的序列;5、文化性符碼:文化系統中形成的用來證實公理的符碼。第三步:細膩解讀(30頁-200頁)1、“S”:薩拉辛(SaraSine)-女性形態-輕柔聲色(發音)-女性氣質2、“Z”:贊比內拉(laZambinella)-男性傷疤-渾濁聲色(發音)-男性性格3、“/”:刪除-鏡子-墻-對照-界線-能指的傾斜性-縱聚合體的定位標志巴爾特的解構主義傾向:
重復閱讀并不對文本產生更深的認識,只是發現了文本的不同側面。(關于薩拉辛親吻贊比內拉的閱讀)(引申:《笑傲江湖》中的岳不群形象)巴爾特分析的特點:1、鮮明的“拆解-組合”思路;2、拒絕作者,堅守文本;3、思想活躍、想落天外4、多種理論的驚人組合(權力話語[福柯的前奏]、結構主義、文本理論、解構主義雛形、語義學、精神分析)伊格爾頓對結構主義研究模式的分析故事設定:
一個男孩與父親吵架后離開了家。中午時分,他開始步行穿過樹林,結果掉進一個深坑。父親開始外出尋找兒子。雖然他來到了坑邊,但因為坑很深很暗,因此他并未看到自己的兒子。這時候太陽上升到了頭頂,照亮了坑底。父親終于發現了兒子并將其救出。兩人和解并高高興興一起回家。意義的第一單元:“兒子與父親吵架”——低層反叛高層“穿過樹林”——居于“低”和“高”之間的“中”“男孩掉進坑內”——由“高”到“低”“太陽達到頂點”——由“低”到“高”整個結構:低——高——中——低——高意義的第二單元:“父親救出兒子并與之和解”——兒子到達地表(中);高層遷就低層;“步行回家”——居于“低”和“高”之間的“中”,即合適的中間狀態的完成整個結構:中——高——低——中整個敘事結構【低——高——中】——【低——高——中】——【高——低——中】五、推薦閱讀書目布洛克曼:《結構主義》,李幼蒸譯,商務印書館,1980年版。皮亞杰:《結構主義》倪連生、王琳譯,商務印書館,1985年版。列維-斯特勞斯:《結構人類學》,俞宣孟等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99年版。路易斯-阿爾都塞:《保衛馬克思》,顧良譯,商務印書館,1984年版。六、研究舉例泰戈爾《沉船》分析《沉船》的基本情節
法科大學生羅梅西與同學卓健德拉的妹妹漢娜麗妮相愛,但不得不奉父命娶一位素不相識的姑娘撒西娜。在迎親回家的路上,船隊在恒河中遇險,幸存的羅梅西與另一位姑娘卡瑪娜相遇。兩人相互誤會對方為自己剛剛成婚的伴侶。在明白卡瑪娜的身份之后,羅梅西將卡瑪娜送入寄宿學校讀書,在未告訴任何人實情的情況下,與漢娜麗妮訂婚。羅梅西的同學阿克謝發現了這個秘密,卓健德拉解除妹妹的婚約。羅梅西與卡瑪娜乘船西行,巧遇流浪兒烏梅西和好心的大叔卡克拉巴蒂。羅梅西給漢娜麗妮寫信告知實情,但漢娜麗妮已赴貝拿勒斯。烏梅西拾到這封信,用它包食物給卡瑪娜。卡瑪娜得知實情,離開暫住的加西波爾尋夫——教徒醫生納里納克夏,結果被貪心的女子納賓加麗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勞動合同續簽審批表
- 2025標準合同樣本:廣告制作合同示范文本
- 2025實習生合同協議書(帶封面模板)
- 2025年城市供水特許經營合同協議及注意事項(合同協議范本)
- 2025年遼寧省營口市中考二模語文試題
- 我眼中的計算機-計算機開機背后的故事
- 2025年助理物流師試題
- 2025年班主任德育工作個人總結模版
- 幼兒園趣味互動課件
- 2024年及2025年一季度上市銀行業績解讀:非息短期擾動業績基本面向好趨勢不變213mb
- 2025年安徽合肥東部新中心建設投資限公司招聘8人高頻重點提升(共500題)附帶答案詳解
- 水循環課件完整版本
- 2025年福建福州地鐵招聘筆試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2024年公司政工專業技術工作總結樣本(4篇)
- 2024年小學生航空航天知識競賽題庫附答案 (共150題)
- 2023新修訂版《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學習解讀
- 環境影響評價工程師之環評法律法規題庫及答案
- 教育系統后備干部考試題庫及答案
- DB36T 1899-2023 水運工程大臨建設指南
- 2025年公務員考試《行測》模擬題及答案(詳細解析)
- 2024員工質量意識培訓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