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部分高中協作體2024-2025學年高三下學期4月期中聯考語文試題及答案_第1頁
湖北省部分高中協作體2024-2025學年高三下學期4月期中聯考語文試題及答案_第2頁
湖北省部分高中協作體2024-2025學年高三下學期4月期中聯考語文試題及答案_第3頁
湖北省部分高中協作體2024-2025學年高三下學期4月期中聯考語文試題及答案_第4頁
湖北省部分高中協作體2024-2025學年高三下學期4月期中聯考語文試題及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本試卷共8頁,全卷滿分150分,考試用時150分鐘。注意事項:1、答題前,請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考場號、座位號填寫在試卷和答題卡上,并將準考證號條形碼粘貼在答題卡上的制定位置。2、選擇題的作答: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寫在試卷、草稿紙和答題卡上的非答題區域均無效。3、非選擇題作答:用黑色簽字筆直接答在答題卡對應的答題區域內,寫在試卷、草稿紙和答題卡上的非答題區域均無效。4、考試結束后,請將答題卡上交。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現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材料一先秦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陰陽、名六家屬第一流的大學派。漢以后,法、陰陽、名三家,其基本思想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為獨立學派;墨家中絕,唯有儒、道兩家長期共存,互相競爭,互相吸收,形成中國傳統文化中一條縱貫始終的基本發展線索。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多元成分中,儒家和道家是主要的兩極,形成鮮明的對立和有效的互補。兩者由于處處相反,因而能夠相輔相成,給予整個中國傳統文化以深刻的影響。儒家的人生觀,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業為價值取向,內以修身,充實仁德,外以濟民,治國平天下,這便是內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態度是積極進取的,對社會現實強烈關切并有著歷史使命感,以天下為己任,對同類和他人有不可自已的同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不與濁俗同流合污,在生命與理想發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時,寧可殺身成仁,舍生取義,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生觀,以超越世俗人際關系網的羈絆,獲得個人內心平靜自在為價值取向,既反對心為形役,逐外物而不反,又不關心社會事業的奮斗成功,只要各自順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擾,必然自為而相因,成就和諧寧靜的社會。其人生態度消極自保,以免禍全生為最低目標,以各安其性命為最高目標。或隱于山林,或陷于市朝,有明顯的出世傾向。儒家的出類拔萃者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為清修隱者。儒、道兩家的氣象不同,大儒的氣象似乎可以用“剛健中正”四字表示,就是道德高尚、仁慈親和、彬彬有禮、忠貞弘毅、情理俱得、從容中道、和而不同、以權行經等等,凡事皆能觀研深究,以求合理、合時、合情,可謂為曲踐乎仁義,足以代表儒家的態度。古者有儒風、儒士、儒雅、儒吏、儒將等稱謂,皆寓道德學問有根底、風度溫文爾雅之意。道家高士的氣象似可用“涵虛脫俗”四字表示,就是內斂不露、少私寡欲、清靜自守、質樸無華、超然自得、高舉遠慕、留戀山水等,富于詩意,富于山林隱逸和瀟灑超脫的風味。我們也發現注重歸真返璞,羨慕赤子般的天真或天機,保持人的真性情,厭惡人世的繁文縟節、權詐智巧,是老莊的特色。古者有道人、道真、道眼、道貌、道學等稱謂,皆寓不同凡俗、領悟至道、風度超脫之意。儒家是忠良的氣質與風度,道家是院士的氣質與風度。(摘編自《儒家與道家人生氣象》)材料二儒、道兩家主張雖多有不同,各有偏重,但在力主“和”與“和諧”這一點上卻中和,守靜篤”“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和則生萬物等等。儒家學說和道家思想都是開放性的,不是封閉的思想體系,它們隨著歷史的前進而不斷地豐富和發展。漢代,佛教從印度傳入了中國,起初,確曾因我國囿于“夷夏之辨”一度顯得煢煢孑立。但經過了一番與儒、道的碰撞、辯駁、演變、磨合,外來的佛教漸漸中國化,到了隋唐,就逐漸實現了儒、道與佛的融合,達到了三教合一,共同形成了中國恢宏獨特的傳統文化。這也是世界各國思想歷史上未有先例的一大“典型”。之所以能達到這一點,關鍵在于儒家學說和道家思想這兩個中華原創文化,具有博大的包容性,是堅強的“胃”,能把域外文化,如佛教,消化吸收為中國化的佛教。所以,史學大師陳寅恪早就指出:中國傳統文化之精髓是“道家的真精神,新儒家的舊途徑”。故此,我們認為“國學”的根基是儒道互補,缺一不可,而那種把“國學”只看作孔孟創立的儒家學說一家獨踞的認識,是有重大偏頗的。缺了老子創立的道家思想的補充,儒家獨腳難撐“國學”這臺戲。儒、道兩家,還要加上佛教,三足鼎立才能站穩立牢。(摘編自韓秉方《儒道互補——國學之根基》)材料三在殷周之際,中華傳統文化由“神本”轉向“人本”,人道主義思潮從而出現。這為儒、墨、道、法等諸子百家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來源,也規定了此后中華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在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中,儒、道兩家最具代表性。儒家致力于以“仁”為核心,構建“仁”“禮”相輔互動的理論,道家更強調“道法自然”,秉持“身國同構、經國理身”的理念,認為文明的發展要注意克服虛偽性和工具化的傾向。儒、道兩家雖然對社會和人生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其思想的核心都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諧社會與美好人生。儒、道兩家在“人本”的共同價值追求的基礎上相融互補,達到辯證統一,也為容納和吸收外來的佛教準備了思想文化條件。(摘編自洪修平《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追求》)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3分)()A.漢以后,儒、道吸收法、陰陽、名三家的基本思想,不再成為獨立學派。B.儒、道兩家的人生觀是截然不同的,前者是積極的,后者是消極的。C.儒、道兩家的氣象不同,清凈自守、超然自得屬于道家氣象。D.儒、道兩家在力主“和”與“和諧”這一點上的主張是不同的。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佛教自漢代從印度傳入中國后,漸漸中國化,到了隋唐,就逐漸實現了儒、道與佛的融合。B.儒家、道家和佛教經過不斷的融合,共同形成了中國恢宏獨特的傳統文化。C.儒道能夠形成我國獨特的傳統文化,所以儒家學說和道家思想才具有博大的包容性。D.“國學”的根基是儒道互補,缺一不可,因此那種把“國學”只看作孔孟創立的儒家學說的一家之言是有重大偏頗的。3.下列選項,不能作為論據來論證“道家”思想的一項是(3分)()A.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D.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4.請概括材料三的論證思路。(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春秋戰國時期文化呈現百家爭鳴之象,然而隨著歷史的發展,只有儒家和道家不斷發揚光大。請結合材料,闡述其原因。(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9題。牽手范小青曾明的眼睛不是一下子壞了的,他先是得了一種眼病,醫生就預言曾明的眼睛不行了。最后曾明真的成了一個盲人。在黑暗的世界中生存下去,這就是曾明必須選擇的路。曾明被介紹到街道辦的福利工廠去工作,往一塊小小的金屬板上輾螺絲。上班的時候,把一臺收音機開著,節目很豐富,多半是直播形式的,盲人們常常放下手里的活,給電臺打熱線電話,曾明很快就被吸引,覺得生活有意味得多了。輾螺絲對曾明來說,真是小菜一碟,進廠不多久,就已經很熟練。有一天曾明起身去方便,不小心和鄰近的老陶撞了一下,金屬板翻到了一處,他們一起蹲下來揀金屬板。才揀了幾十只,曾明就再也摸不著了,便有些急,道:“我做了一百只了,怎么只有這一點點?”老陶隨口回道:“這么湊巧哇,剛好一百。”“我數到一百,才起身去上廁所。”幾個人笑了起來,曾明道:“你們的意思,是我瞎說?”沒人回答曾明的問題,曾明便起身找負責人,負責人聽了,也是一笑,道:“算了,又不計件,不要計較了吧。”“凡事總有個道理。”“扯不上,工資又不掛鉤……”曾明再沒有說話。晚上回家聽電臺節目,曾明打了一個熱線電話,把事情說了,主持人告訴他,這算是一種病態心理,解除的最好辦法,就是找人傾訴。主持人告訴曾明,曾明住處不遠的另一條街上,有一位在街道辦事處做調解的劉主任,建議曾明找那位劉主任說說,劉主任是調解戰線的先進。曾明在某一天果真找到那地方去,人們把他引到主任的辦公室時,曾明聽到劉主任正在調解民事糾紛,他聽主任說得在情在理,很快就把當事雙方說通了,高興而去。曾明聽到喝水的聲音,接著劉主任問他:“你是不是我們這個街道的?”“是,是電臺的主持人叫我來的。”“是小丁吧,他常常介紹人來我這里。”曾明就把事情說了,說罷卻有好一陣沒有聽到劉主任的聲音,只覺得周圍有一種沉靜壓抑的氣氛,曾明還以為劉主任出去了呢,忍不住問道:“你在嗎?”劉主任說:“我在……”停頓一下,問道:“你是盲人?”曾明心下有些奇怪,但并沒有往深里想,只是點頭道:“是的,得了一種奇怪的眼病,醫不好。”“這么說來,你失明的時間不很長?”在曾明的感覺中,劉主任的聲音好像離得很遠。“半年吧。”“你……”劉主任又停頓了一下,問道:“你失明以后,做夢嗎?”曾明愣了一下,搖了搖劉主任又問一遍:“你失明以后,做夢嗎?”“沒,好像沒有夢見過什么。”他不明白劉主任問他這個做什么,或許是一種心理治療。“盲人做夢,若能看見東西,古時候稱作天眼開。”曾明想了想,說:“那恐怕說的是先天的盲人吧,像我們這樣,應該是能做夢的,人若盲了,已經夠痛苦,若連夢也做不起來,那就更慘,不能這么不公平吧。”“我想也是,只是盲人不做夢,這是事實呀。”“你怎么知道?”劉主任沒有回答曾明的這個問題,卻回到了曾明的主題上,說:“你心中的這股氣,其實不是對著老陶的,你說是不是?從根本上說你對于自己的失明一直郁悶不平,看起來你已經適應了失明以后的生活,其實你并沒有適應,你還需要繼續適應……”曾明打斷劉主任的話:“沒有失明的人,怎么能夠體驗失明人的滋味,就像你,怕是不能體諒我的心情吧。”劉主任笑了一下,說:“也許吧……我問你一個問題,你說,在盲人中,是先天的盲人更痛苦呢,還是后天的失明更痛苦?”曾明一時回答不出來。劉主任說:“這個問題我總是想不明白,我總是在想……”下面的話被一陣人聲打斷,有人進來說道:“劉主任,又來人了。”曾明知道劉主任有工作了,便站起來道:“劉主任,你忙,我先走了,過日我再過來就是。”劉主任說:“好,我領你出去。”就有一只熱乎乎的手伸過來。一路過來,劉主任沒有和曾明說話,曾明再一次感受到在劉主任辦公室里感覺到的那種沉靜壓抑。曾明繼續到福利廠上班,大家和他仍像以前一樣親切,好像誰都不記得曾經有過一絲不愉快的事情。一天夜里,曾明做了一個夢,夢見劉主任對他說:“你怎么不來了?我很想你。”醒來后,曾明的心里有些不寧。過了幾天,他又到劉主任那里去,這一回曾明只讓人把他引到走廊端頭,他自己沿著走廊,很快摸到了劉主任的辦公室,進去,劉主任說:“我已經聽到了你的腳步聲。”曾明說:“你的耳朵真好。”劉主任說:“你來得正好,今天是我的休息日,我們一起出去走走好嗎?”“到哪里?”“到那地方你就知道。”一只熱乎乎的手伸過來,曾明的手被那只手牽著,他們一起往外走,以曾明的感覺,好像到了一個類似公園的地方。“你聽到了什么?”“鳥叫,很多很多的鳥。”劉主任笑了,說:“是的,他們都在這里遛鳥,今天比賽。”曾明說:“比什么?”“比鳥的叫聲。”在一片嘰喳的鳥鳴聲中,曾明突然感覺到自己內心一片明亮,劉主任的熱乎乎的手又伸過來牽住了他的手,說:“走,我們上那邊看看去。”他們牽著手走了幾步,曾明聽到身邊有人在說話,他們說,瞧,兩個瞎子手牽著手在走路(有刪改)6.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3分)()A.曾明主動給電臺的主持人打熱線電話,不僅是為了發發牢騷,實際上他已經意識到自己存在著嚴重的心理問題。B.知道曾明是個盲人后,劉主任并沒有改變自己調解糾紛時的慣常做法,這說明劉主任對人一視同仁,維護他人尊嚴。C.“是先天的盲人更痛苦呢,還是后天的失明更痛苦?”這個問題的提出與引發的思考,構成了小說的基調與主題。D.相比于盲人生活的不便,小說更側重于描寫他們精神上面臨的困惑,也體現出對殘疾人心理問題的理解與關注。7.下列對小說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工人經常給電臺打熱線電話,寫出了福利工廠相對寬松的工作環境,也為后面的故事埋下了伏筆。B.小說通過曾明與老陶口角這個偶發事件,具體展現了“在黑暗的世界中生存下去”的現實問題,由小及大,構思自然。C.第一次見劉主任時,曾明“覺得周圍有一種沉靜壓抑的氣氛”,這寫出了盲人心理上的敏感。D.小說語言平實、質樸、簡潔,這種語言風格體現著作者對盲人世界的認識,看似平淡,實則很有韻味。8.小說直至最后才交待劉主任是個盲人,但前文已有多處細節予以暗示,請找出相關細節。(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小說從曾明的角度講述故事,有怎樣的藝術效果?請結合小說簡要分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材料一:太史公曰余讀孟子書至梁惠王問何以利吾國未嘗不廢書而嘆也。曰:嗟乎,利誠亂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于利而行,多怨”①。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異哉!材料二: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將何以利吾國乎?”孟子曰:“仁義而已,何必曰利。”夫利有二:有貨財之利,有安吉之利。惠王曰“何以利吾國”,何以知不欲安吉之利, 《尚書》曰:“黎民亦尚有利哉?”皆安吉之利也。行仁義,得安吉之利。孟子不必。且語 問惠王:“何謂‘利吾國’。”惠王言貨財之利,乃可答若設③。今惠王之問未知何趣,孟子 徑答以貨財之利。如惠王實問貨財,孟子無以驗效也;如問安吉之利,而孟子答以貨財之利,失對上之指,違道理之實也。材料三:夫言有大而非夸。達者信之,眾人疑焉。孟子曰:“禹抑洪水,孔子作《春秋》,而予距楊④、墨。”蓋以是配禹也。文章之得喪,何與于天!而禹之功與天地并,孔子、孟子以空言配之,不已夸乎。自《春秋》作而亂臣賊子懼,孟子之言行而楊、墨之道廢,天下以為是固然而不知其功。孟子既沒,有申、商、韓非之學,違道而趣利,殘民以厚主,其說之陋也,而士以是罔其上。上之人僥幸一切之功,靡然從之。而世無大人先生如孔子、孟子者,推其本末,權其禍福之輕重,以救其惑,故其學遂行。秦以是喪天下,陵夷至于勝、廣、劉、項之禍,死者十八九,天下蕭然。洪水之患,蓋不至此也。方秦之未得志也,使復有一孟子,則申、韓為空言。作于其心,害于其事,作于其事,害于其政者,必不至若是烈也。使楊、墨得志于天下,其禍豈減于申、韓哉?由此言之,雖以孟子配禹可也。八卦之一,代表天。③設:根據文意,疑“言”之誤。④楊:楊朱,戰國時期道家學派的代10.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太史公曰A余讀孟子B書C至D梁惠王問E何以利F吾國G未嘗不廢H書而嘆也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常防其原也”與《伶官傳序》中的“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中的“原”意思不同。B.“利見大人”與《墨子·兼愛》中的“故賊人以利其身”中的“利”用法相同。C.《春秋》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是中國古代儒家典籍“六經”之一。D.“靡然從之”與蒲松齡《聊齋·促織》中的“靡計不施”中的“靡”意義、用法都不相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孔子認為,為追逐“利”而行動,就會招致很多怨恨;司馬遷進一步發展孔子觀點,認為謀利的確是一切禍亂產生的開始。B.在覯見梁惠王的時候,面對著梁惠王關于“利”的發問,孟子并沒有正面回答,而是另起爐灶,提出了關于仁義的話題。C.王充認為“利”既可以指貨財之利,也可以指安吉之利,并且通過《易經》《尚書》引文解釋字義,來為自己的刺孟張本。D.蘇軾認為道家、墨家、法家思想禍患后世,是因沒有像孔子、孟子這樣有學識的前輩,推究本來,權衡禍福輕重,解答迷惑。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7分)(1)何以知不欲安吉之利,而孟子徑難以貨財之利也?(2)違道而趣利,殘民以厚主,其說之陋也,而士以是罔其上。14.司馬遷、王充、蘇軾對孟子的言論有不同看法。請結合三則材料加以概括。(4分)(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15~16題。丁督護歌云陽上征去,兩岸饒商賈。吳牛喘月①時,拖船一何苦。水濁不可飲,壺漿半成土。一唱督護歌,心摧淚如雨。萬人鑿盤石,無由達江滸。君看石芒碭②,掩淚悲千古。【注】①吳牛喘月:《世說新語》中曾記載,“南土多暑,而牛畏熱,見月疑是日,所以見月則喘”。②芒碭:大而多貌。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詩歌開篇將纖夫艱辛的勞動場景置于“兩岸饒商賈”的繁華背景之外。B.“吳牛喘月”點明了炎夏酷暑的時令,使“拖船一何苦”的嘆息更為沉痛。C.天氣酷熱難耐,纖夫們勞動強度又大,欲就河飲水,而水渾濁難以入口。D.“一唱督護歌”指的是纖夫們的拉船號子,歌聲凄切哀怨,與他們的處境互相映襯。16.《唐宋詩醇》認為,本詩“落筆沉痛,含意深遠……(此)李詩之近杜者”,結合本詩主題,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期中考試之后,小剛想選一句名言作為座右銘勉勵自己保持初心,他想起魏征在《諫太宗十隱喻詞人的人生追求和對內心明潔人生信條的秉持。三、語言文字運用(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材料,完成小題。公元前256年,蜀郡太守李冰帶領民眾開山鑿石,巧妙利用地形地貌,建造了魚嘴、寶再也不是一匹(A)的野馬。都江堰水利工程使廣袤的成都平原成為“水旱從人,不知饑饉”的“天府之國”。如今,歷史的厚重與現代的活力在這片土地上交相輝映,都江堰成了游客們的“網紅打卡點”、學生們的“研學課堂”。據2024年11月到都江堰旅游的朋友說,他們看到的不只是外江分流而下的岷江水,還有內江裸露的河床真容,以及用特制的竹籠、榪槎(用來擋水的三腳木架)、竹席、卵石、黃泥等筑成的臨時圍堰……這種平日難得一見的景觀,原來是都江堰為確保工程功能持續有效而進行的“歲修”。每逢冬春農閑之時,岷江水位下降,有利于修筑臨時圍堰。為降低成本,堰工們就地取材,用特有的“榪槎截流法”筑成臨時圍堰,對都江堰內江總干渠進行“體檢”和“治療”。每年一次,故稱之為“歲修”。歲修自宋以來傳承了數百年,保證了整個工程歷經2280余年依然發揮重要作用。“深淘灘,低作堰”是歲修的要領。①“深淘灘”是指河床淘沙要淘到一定深度,②淘到預先埋設在灘底的石馬的深度;③而“低作堰”是指修整飛沙堰時堰頂宜低,④便于排洪排沙,⑤達到“引水以灌田,分洪以減災”。⑥古人對水流規律的精準把握體現了這六字治水真言。到清明時節,為慶祝歲修完成,祈求(B)、生活富足,同時也為了紀念李冰父子,乙。經過歷史沉淀的“清明放水節”已被列入中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不少海內外朋友已經準備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趁“放水節”品讀青山古堰的時代畫卷。都江堰很安逸,很巴蜀,也很國際。18.請在文中括號內填入恰當的成語。19.文中第四段標序號的部分有兩處表述不當,請指出其序號并做修改,使語言準確流暢,邏輯嚴密,不改變原意。20.請在文中畫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2個字。21.下列選項中的加點詞,與最后一段中“巴蜀”一詞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項是()A.這家餐廳的裝修非常文藝,墻上掛滿了復古的畫作。B.這個連長太軍閥了,年紀不大,但脾氣不小。C.他這個人比電線桿子還電線桿子。D.他一邊喝茶,一邊百度著今天的新聞。22.小武在十一月完成了都江堰研學之旅,準備擬寫一份研學報告。以上文段是他收集到的資料,請據此為他寫一段提要,要求信息準確、語言流暢,不超過110字。四、寫作(60分)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本試卷現代文閱讀Ⅱ中提到,人應跟茶樹一樣不斷更新自己。在當下,青年更應不斷更新自己。以上材料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請寫一篇文章。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共8頁第8頁派”錯誤。由材料一可知,原文說的是“漢以后,法、陰陽、名三家,其基本思想誤。材料一第一段只是闡述兩者對整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影響,沒有指出各自的積極或消極。D項,“這一點上的主張是不同的”錯誤。由材料二“儒、道兩一,共同形成了中國恢宏獨特的傳統文化。這也是世界各國思想歷史上未有先例原創文化,具有博大的包容性,是堅強的‘胃’,能把域外文化,如佛教,消化吸收3.解析B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屬于儒家的思想言論,不能作為論據4.解析根據原文“在殷周之際,中華傳統文化由‘神本’轉向‘人本’,源,也規定了此后中華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可知,首先指出“人本”思想在中華傳統文化中占有重要的意義、地位和作用;根據原文“儒家致力于以‘身國同構、經國理身’的理念,認為文明的發展要注意克服虛偽性和工具化的傾向。儒、道兩家雖然對社會和人生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其思想的核心都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諧社會與美好人生”可知,然后以儒道兩家為例闡述它們雖因理論和理念不同導致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都體現了社會和諧、人生美好的“人本”思想;根據原文“儒、道兩家在‘人本’的共同價值追求的基礎上相融互補,達到辯證統一,也為容納和吸收外來的佛教準備了思想文化條件”可知,最后指出儒道可以在“人本”基礎上實現相融互補,達到辯證統一,具有包②然后以儒道兩家為例闡述它們雖因理論和理念不同導致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都體現了社會和諧、人生美好的“人本”思想;③最后指出儒道可以在“人本”不再成為獨立學派;墨家中絕,唯有儒、道兩家長期共存,互相競爭,互相吸收,形儒家和道家是主要的兩極,形成鮮明的對立和有效的互補。兩者由于處處相反,理念不同,既對立鮮明,又相融互補;根據原文“儒家學說和道家思想都是開放性和道家思想這兩個中華原創文化,具有博大的包容性,是堅強的‘胃’,能把域外文化,如佛教,消化吸收為中國化的佛教”可知,儒、道兩家思想都具有博大的包的理論,道家更強調‘道法自然’,秉持‘身國同構、經國理身’的理念,認為文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其思想的核心都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諧社會與美好人生。儒、道兩家在‘人本’的共同價值追求的基礎上相融互補,達到辯證答案①儒、道兩家思想理念不同,既對立鮮明,又相融互補;②儒、道兩家思想都具有博大的包容性和開放性,能使自身不斷豐富發展;③儒道思想的核心都是6.解析A項,“實際上他已經意識到自己存在著嚴重的心理問題”錯誤。文中對于金屬板的數量問題,曾明的同事和負責人或是開玩笑,或是敷衍了事,沒有給他合理的回答,他主動給電臺的主持人打熱線電話;“主持人告訴他,這算是一視同仁,維護他人尊嚴”錯誤。結合原文“從根本上說你對于自己的失明一直郁悶不平,看起來你已經適應了失明以后的生活,其實你并沒有適應,你還需要繼續適應……”和劉主任的話被曾明打斷后劉主任的反應,可知劉主任對曾明更加“是先天的盲人更痛苦呢,還是后天的失明更痛苦?”表現了劉主任面臨的困惑,7.解析D項,“體現著作者對盲人世界的認識”錯誤。平實、質樸、簡潔8.解析根據題干可知,需要從前文有關劉主任言談舉止的描寫中篩選他也是用的搖頭這一肢體語言,劉主任“看”不到,所以又問了一遍。③“我想也是,只是盲人不做夢,這是事實呀”暗示他是一個盲人,因為曾明是盲人,他失明后沒后天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