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新高考Ⅰ卷——2025屆高考語文4月模擬預測卷考試時間:150分鐘滿分:150分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現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音樂蘊含著哲學本原思想,這是我國古代樂論特為關注的一個核心問題。我國古代音樂美學思想可以追溯到史前時期,支配這一時期審美意識的,不是商周以后的理性哲學,而是更為原始的本原哲學,以及由此形成的巫術文化。音樂是一種神秘的藝術,它的音律能與天地自然相接。正是基于這樣的認識,對于音樂的作用,古人往往并不看重它的審美愉悅性,而把通神致用的功能放在首位?!读凶?湯問》篇記載戰國時期陰陽家鄒衍來到北方,見其地冰寒不生五谷,便吹律使天氣回暖,于是禾苗得以生長。古今評論對這一類傳說常常不予認同,認為其不符合科學道理,然而若從陰陽律學的角度看待它,其中的哲學意蘊就會顯露出來。這種理念看似抽象,處于形而上學的思辨當中,但是在音樂的表現中則充滿著一種原始郁勃的生命意態。由于音樂本于自然,因而音樂的至高境界也與自然天道相通,古代樂論涉及的音樂起源和音樂審美等問題,大都體現出遼遠博大的宇宙意識,人們對音樂的鑒賞,也以把握這種形而上的思想意旨為最高境界。音樂的本體在于它的形而上屬性,也在于人類生命體的內在規律。它暗合生命節律,是自然美的最高體現。在西方美學史上,處于自然哲學階段的古希臘美學,關注的就是藝術的本原問題,其美學思想注重對事物外在形式的研究。畢達哥拉斯學派以數的原則去解釋宇宙中的一切現象,認為世界萬物最基本的元素就是“數”,美的事物就是體現著適當的數量關系的事物,事物本身必須符合和諧的數的比例。在音樂美的認識上,畢達哥拉斯認為,物質之間對立因素的和諧統一是音樂形成的主要原因,它代表宇宙和諧的原理,也符合人的欣賞規律,所以它能給人帶來美感。與西方美學傳統不同,在我國古代,聲音之道被哲學家納入了“陰陽五行”學說的范疇,古人運用陰陽學說解釋音樂的起源,并把它同人體相對應來談其養生意義,認為音樂順應宇宙萬物陰陽相生、動靜相應的規律?!瓣庩栁逍小睂W說把人體作為宇宙自然的對應物,陰陽消息與人的心理結構會產生全息的感應,這在古人對音樂起源的描述中就能體現出。音樂源于生產實踐需要,為的是疏導人體陰陽兩氣失調的現象,這表明古人對陰陽之氣有自己的理解?!皻狻笔俏覈軐W本原論的基始范疇,它是生成宇宙萬物的最基本成分,古人認為音樂的產生也是宇宙自然氣化的結果?!抖Y記。樂記》對此有具體的描述:“天高地下,萬物散殊,而禮制行矣。流而不息,合同而化,而樂興焉?!边@對文藝創作的“物感”說極有影響,“物感”說體現了“天人合一”的詩性境界,即主體在與客體互感互動的直觀活動中傾聽自然的回響。正是由于具有這樣的特點,所以音樂能夠深主人心,化感性情,在主體接受過程中,人的情感也在悄然地發生變化。關于音樂的作用,西周的統治者歷來重視德治,注重以禮樂作為思想統治的重要手段。音樂的教育功能關鍵在于“治心”,即消除人的內在欲望和外在的誘惑,使之歸于“禮”,這就把音樂的本原放在人的心性基礎之上了。音樂能夠為社會的道德教化而經治人心,這是由它的本原基點所生發出來的社會功能,反映了音樂的宗旨是“美善相樂”,倡導人與天地和樂的人格美。我國先秦的樂論,一般以“樂”代指綜合性的藝術形式,它在社會的運用中是指禮樂。談到音樂的社會政治作用,為什么還會聯系到哲學本原的概念?我們首先應該認識到,中國古代的自然哲學與政治哲學是緊密聯結在一起的,具體的途徑是把社會現實的存在同天道自然聯系到一起,把宇宙自然的最高法則與人類社會的政治規范相聯系,從派生萬物的本根上尋找社會制度存在的合理性根據。正是由于這樣的哲學思想基礎,所以我國古代哲學十分注重對“本原”性、“本根”性概念的闡釋,并通過這些哲學概念將社會政治道德觀念融注到其中。儒家學派注重“天道”在人類社會中的體現,把天道轉化為社會禮儀規范,依此對人們的文藝活動加以約束。儒家的禮樂是天、地、人三者間相互溝通的紐帶,社會政治思想要通過樂教影響人心來加以實現?!抖Y記。樂記》云:“若夫禮樂之施于金石,越于聲音,用于宗廟社稷,事乎山川鬼神?!边@是雅樂的根本功能,《詩經》中的《周頌》、《樂府詩集》中的郊廟歌辭都是這種祭祀音樂的典型代表??傊?,中國古代的音樂理論,正是由于看到了它“上接天道的形上根源,從而給予音樂至高無上的文化地位”。這種思想對后世的影響是多方面的,不僅涉及音樂的神秘起源和地位,也關系到如何認識音樂的社會作用,強調音樂移風易俗、陶冶性情等倫理教化功能。(摘編自王少良《中國古典音樂的哲學本原思想》)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3分)A.自史前時期以來,本原哲學和巫術文化就一直支配音樂美學思想,這是古代樂論關注的核心問題。B.用陰陽律學闡釋音樂起源和音樂審美等問題,體現出遼遠博大的宇宙意識,顯露了音樂的哲學意蘊。C.相較于音樂的形而上屬性,人們更在意它所體現的人體的內在規律,借助這個規律可以促進養生。D.我國古代哲學將哲學概念滲透進社會政治道德觀念中,是因為其很重視闡釋本原性、本根性概念。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音樂具有眾多功能,古人認為音樂的音律能與天地自然相接,從而實現通神致用,如鄒衍曾吹律使天氣回暖。B.中西方哲學家都關注了音樂的起源問題,但其觀點有所不同,如畢達哥拉斯就認為物質的對立統一才是音樂產生的原因。C.古人認為音樂的產生與人體的陰陽兩氣有關,又是宇宙自然氣化的結果,二者互相滲透、互相影響,催生了“物感”說。D.儒家認為禮樂是天、地、人的連接點,可以溝通天道,作用于人心,使人們符合社會禮儀規范,從而實現社會政治思想。3.下列選項,不能支撐文中“音樂蘊含著哲學本原思想”觀點的一項是()(3分)A.大樂與天地同和,大禮與天地同節。B.大人舉禮樂,則天地將為昭焉。C.音樂之所由來者遠矣,生于度量,本于太一。D.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4.請簡要分析本文的論證結構。(4分)5.某市宣傳部門擬在“五一”國際勞動節期間,為全市智能音樂系統增設“禮贊勞動”專題模塊,請結合原文,簡要說明這種公共音樂服務的文化依據。(6分)(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9題。百鳥朝鳳(節選)肖江虹過了河,父親蹲下來給我整了整衣衫,我的對襟短衫是母親兩個月前就做好的,為了讓我穿上看起來老成一些,還特地選了藏青色。聽母親說,父親想讓我做一名嗩吶匠其實并不完全為了錢。母親說父親年輕時也想做一名嗩吶匠,可把方圓百里的嗩吶匠師傅都拜遍了,父親還是沒有吹上一天的嗩吶,人家師父說了,父親這人鬼精鬼精的,不是吹嗩吶的料。許多年過去了,本以為時間早就已經讓父親的理想像深秋的落葉般腐化成泥了,可事實并不是這樣。翻過大陰山,就能看見土莊了。那就是我未曾謀面的師傅的家。父親的運氣比想象中要好,土莊名聲最顯赫的嗩吶匠今天正好在家。我未來師傅的面皮很黑。他從屋子里踱出來的時候燃了一袋旱煙,煙火吱吱地亂炸。我很緊張,怕那點星火把他自己給點燃了。焦師傅,我叫游本盛,這是我兒子游天鳴,打鳴的鳴,不是明白的明。①父親弓著腰,踩著碎步向屋檐下的黑臉漢子跑過去,跑的過程中又慌不迭地伸手到口袋里摸香煙,眼睛還一直對著一張黑臉行注目禮。可憐的父親在六七步路的距離里想干的事情太多了,他又缺乏應有的鎮定,這樣先是左腳和右腳打了架,接著身體就筆直地向前撲倒,跌了一嘴的泥,香煙也脫手飛了出去,不偏不倚地降落在院子邊的一個水坑里。我的心一緊,趕忙速去把父親扶起來,父親甩開我扶他的手,說扶我干什么?快去給師傅磕頭??!我沒有聽父親的,畢竟我認識父親的時間比認識師傅的時間要長,于情于理都該照看剛從地上爬起來的水莊漢子。主意打定,我仍然不屈不撓地挽著父親的手臂,我抬起頭,父親的額頭上有新鮮的創口,殷紅的血珠正爭先恐后地滲出來,我一陣心酸,眼淚就下來了。師傅擺擺手,說:②磕頭?磕什么頭?他為什么要給我磕頭?這個頭不是誰都能磕的。父親啞然,很難堪地從水坑里撿起香煙,抽出一支來,香煙身體暴漲,還濕答答地落著淚。這?父親伸出捏著香煙的手為難地說。嗩吶匠揚了揚手里的煙鍋子說,我抽這個。三個人就僵立著,誰都不說話,主要是不知道說什么。還是嗩吶匠坦然,不管怎么說這始終是他的地盤,所以他的面目始終都處于一種松弛的狀態,他看了看天空,我也看了看天空,他肯定覺得今天是個好天氣,我也覺得今天是個好天氣。太陽像個剛煎好的雞蛋,有些耀眼。他終于開口了。哪個莊子的?他問話時既不看我,也不看父親,但父親對他的傲慢欣喜如狂。父親往前走了兩步,說:水莊的,是游叔華介紹過來的。父親把游叔華三個字作了相當夸張的重音處理。游叔華是我的堂伯,同時也是我們水莊的村長。③我聽見嗩吶匠的鼻子里有一聲細微的響動,像鼻腔里爬出來一個毛毛蟲。他繼續低頭吸煙,仿佛沒有聽見父親的話,父親就沮喪了。多大了?嗩吶匠又問。我的嘴唇動了動,剛想開口,父親的聲音就響箭般地激射過來:十三歲。比我準備說的多出了兩歲。怕嗩吶匠不相信,父親還作了補充:這個月十一就十三歲滿滿的了。嗩吶匠的規矩你是知道的,十三是個坎兒。嗩吶匠說。知道知道。父親答。這娃看起來不像十三的啊。嗩吶匠的眼睛很厲害。這孩子是個娃娃臉,自十歲過來就這樣兒,不見熟。嗯!嗩吶匠點了點頭??匆妴顓冉潮砹藨B,父親的眉毛驟然上揚,他跑到屋檐下戰戰抖抖地問:您老答應了?哼!還早著呢!我原本以為做個嗩吶匠是件很容易的事情,拜個師,學兩段調兒,就算成了??烧昭巯碌那樾蝸砜矗赖肋€真不少呢。院子里擺了一張桌子,桌子上放了一個盛滿水的水瓢,水瓢是個一分為二的大號葫蘆。嗩吶匠遞給我一根一尺來長的蘆葦稈。用蘆葦稈一口氣把水瓢里的水吸干,不準換氣。嗩吶匠對我說。我看了看父親,又看了看嗩吶匠,嗩吶匠一臉嚴肅,而父親對著我一個勁兒地點頭,牙咬得緊緊的,他的鼓勵顯得格外艱苦卓絕。我把蘆葦稈伸進水里,又看了看他們兩個人。嗩吶匠的眼神和父親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自然而平靜,像我面前的這瓢水。我提了提氣,低頭把蘆葦稈含住,然后一閉眼,腮希子一緊,一股清涼頓時排山倒海地涌向喉嚨。我睜開眼,看見瓢里的水正急速地消退,開始我還信心滿滿的,等水消退到一半的時候;氣就有些喘不過了,水剩下三分之一時,連腦袋也開始發暈了,胸口也網得難受。快,快,快,不多了。是父親的聲音,像從天外傳來的。終于,我一屁股坐倒在地,仰著頭大口地喘氣。我又看見太陽了,是個煎煳的雞蛋。等太陽重新變成黃色,我聽見父親在央求嗩吶匠。您老就收下他吧!父親帶著哭腔說。他氣不足,不是做嗩吶匠的科子。這時候我看見父親過來了,他含著眼淚,咬牙切齒地抄起桌上的水瓢,劈頭蓋臉地向我猛砸下來。你個娃子,連瓢水都吸不干,你還有啥能耐?水瓢正砸在我腦門上,我仿佛聽見了骨頭炸裂的聲音。④我高喊一聲。你面倒下,太陽不見了,只有一些紛亂的蛋黃,還打著旋地四處流淌。我努力睜開眼,又看見了父親高高揚起的水瓢。正當我萬分驚懼的時候,我看見了一只手。那只手牢牢攥住了父親的手腕。好多年后師傅對我說,你知道當初我為什么收你為徒嗎?是因為你的眼淚。我說什么眼淚?師傅說你父親跌倒后你扶起他時掉的那滴眼淚。父親走了,看著他離開的背影我頓時有一種無助的感覺,以往天天看見他,沒覺得他有多重要。現在才發現,他就像一棵樹,為我擋風遮雨,等有一天自己離開了這棵大樹,才發覺雨淋在身上是冰濕的,太陽曬在臉上是烤人的。(有刪改)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第二段借母親之口交代了父親年輕時拜師的經歷,說明了父親想讓“我”學嗩吶有多重原因。B.父親將“游叔華”作了夸張的重音處理,想借村長的名號來達成目的,表現出他鬼精的一面。C.父親在師傅問及“我”的年齡時搶先多報了兩歲,這一細節體現了父親對拜師規矩十分了解。D.“我”跟隨父親拜師時以為吹嗩吶是件容易的事,當得知還要做吸水測試時心中有些后悔。7.對文中畫線句子的分析與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句子①中“弓”“踩”“跑”“伸”“摸”等一連串的動作,淋漓盡致地刻畫出父親求人時的卑微和緊張。B.句子②連用三個問句,語意一步步明確深入,語氣也越來越強烈,突出表現了師傅此時沒有收徒打算。C.句子③中“我”將嗩吶匠鼻腔的細微響動形容成毛毛蟲在爬,運用通感,表現出兒童天馬行空的想象力。D.句子④運用借喻,照應了前文的“剛煎好的雞蛋”“煎煳的雞蛋”,生動展現了“我”此時的頭暈目眩。8.“我”拜師過程中對焦師傅的稱呼從前半部分的“未曾謀面的師傅”“未來師傅”“師傅”,變為后半部分的“嗩吶匠”,這一變化體現了“我”怎樣的心理?(4分)9.有人認為小說最后一段顯得累贅,應該刪去,也有人認為不應刪去。你贊同哪種看法?請簡要說明理由。(6分)二、古代詩文閱讀(37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2分)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10~14題。材料一:公都子問曰:“鈞是人也,或為大人,或為小人,何也?”孟子曰:“從其大體為大人,從其小體為小人?!痹唬骸扳x是人也,或從其大體,或從其小體,何也?”曰:“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則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此天之所與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則其小者弗能奪也。此為大人而已矣?!保ü澾x自《孟子。告子上》)材料二:治國者,分已定,則主相、臣下、百吏各謹其所聞,不務聽其所不聞;各謹其所見,不務視其所不見。所聞所見誠以齊矣則雖幽閑隱辟百姓莫敢不敬分安制以化其上是治國之征也。主道治近不治遠,治明不治幽,治一不治二。主能治近則遠者理,主能治明則幽者化,主能當一則百事正。夫兼聽天下,日有余而治不足者,如此也,是治之極也。(節選自《荀子?王霸》,標點有改動)材料三:甚矣,耳目之為天下禍福也。《洪范》五事【注】了,為皇極之用,治亂之所由出,狂圣之所由分,風雨之所由作,五福六極之所由致。故顏淵問仁,孔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夫視聽期于聰明而已,何與于禮。非禮勿視,非禮勿聽,是禮也,何與于仁。曰:視聽不以禮,則聰明之害物也甚于聾瞽。何以言之?明之過也,則無所不視,掩人之私,求人之所不及;聰之過也,則無所不聽,浸潤之譖或行焉。此其害,豈特聾瞽而已哉!故圣人一之于禮,君臣上下,各視其所當視,各聽其所當聽,而仁不可勝用也。太甲之復辟也,伊尹戒之曰:“視遠惟明,聽德惟聰。”何謂遠?何謂德?探夜光于東海者,不為鯢桓而回網羅;求合抱于鄧林者,不以徑寸而枉斧斤。茍志于遠,必略近矣。故子張問明,孔子既告之以明,又告之以遠。由此觀之,視不及遠者,不足為明也。梁惠王問利于孟子,孟子告以仁義。曰:“王何必日‘利’。”夫言利者,其言未必不中也,然君子不聽,曰“言利者,必小人也”。聽其言必行其事,行其事必近其人,小人日近,君子日疏,求國無危,不可得也。凡言茍出于利,雖中,小人也,況不中乎。茍出于德,雖失,猶君子也,況不失乎。由此觀之,聽不主于德者,非聰也。(節選自《蘇軾文集》)[注]《洪范》五事:指貌、言、視、聽、思五種對君王行為的規范。10.材料中畫框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勾選相應位置。(3分)所聞所見誠A以齊矣B則雖幽閑C隱辟D百姓莫敢不敬E分安F制以化其上G是治H國之征也。11.下列對材料中加粗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鈞是人也”與《齊桓晉文之事》“吾力足以舉百鈞”中的“鈞”意思不同。B.“甚矣,耳目之為天下禍福也”與《岳陽樓記》“吾誰與歸”的倒裝類型不同。C.“夫視聽期于聰明而已”與《蘭亭集序》“終期于盡”中的“期”意思相同。D.“而仁不可勝用也”與成語“喜不自勝”“不勝其煩”中的“勝”意思不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孟子認為心會思考,是上天賜予的重要器官,君子和小人的區別就在于君子會將心的重要性置于耳目器官之前。B.材料二認為君主處理好關鍵的、主要的問題,其他問題會迎刃而解,這種治理方式既能提高效率,又能確保國家穩定。C.材料三先以一連串的排比強調了耳目視聽對國家治理的重要性,接著通過層層設疑來具體闡釋問題,環環相扣。D.材料三認為目過于明會導致無所不視,耳過于聰會導致無所不聽,過猶不及,它們的危害和聾了瞎了沒什么區別。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1)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則引之而已矣。(2)凡言茍出于利,雖中,小人也,況不中乎。14.材料二和材料三都提到君臣上下應按其身份“視聽”,但效果不同。請簡要概括。(5分)(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詞,完成15~16題。離亭燕張昪①一帶江山如畫,風物向秋瀟灑。水浸碧天何處斷?霽色冷光相射。蓼嶼荻花洲,掩映竹籬茅舍。云際客帆高掛,煙外酒旗低亞②。多少六朝興廢事,盡入漁樵閑話。悵望倚層樓,寒日無言西下。【注】①張昪(992-1077):字果卿,一生經歷了北宋由真宗到神宗國運漸衰的過程,這首詞是他辭官退居金陵(南京)后所作。②低亞:低垂。15.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秋日之景本應蕭瑟凄涼,但詞人以“瀟灑”反彈琵琶,突出金陵一帶景物明凈澄澈。B.上片中,詞人描繪遠近景物,以動景與靜景互相映照,構成了一幅爽朗宏闊的畫面。C.下片視線由遠及近自然收回,觸目之處,客帆、酒旗似乎都在訴說王朝的興衰更迭。D.“漁樵閑話”承“竹籬茅舍”的靜謐環境而來,又為下句詞人登樓“悵望”作鋪墊。16.試賞析結尾兩句“悵望倚層樓,寒日無言西下”的藝術特色。(6分)(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歸有光《項脊軒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借枇杷樹的生長變化表達對亡妻的深切悼亡之情。(2)小明看到杭州西湖邊商店櫥窗里陳列的珠玉配飾和精美漢服,不禁想起柳永《望海潮》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3)古人常在詩詞中通過引述歷史人物的功或過來抒發感慨,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三、語言文字運用(18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題。2025年全國兩會期間,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主任雷海潮在記者會上7分鐘“聚焦腰圍”的發言登上熱搜。這條被戲稱為“史上最硬核健康提醒”的新聞折射出我國“肥胖問題”十分嚴峻,采取行動已A___________。當前,中國老百姓健康的首要危險因素為慢性病,這當中諸如高血壓、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脂肪肝等常見慢性病,(甲)。這表明,肥胖已成為危害個人身體健康的重要因素,因此每個人都要做好管理自己體重的“第一責任人”。評估體重狀況,可以用好BMI(身體質量指數)和腰圍“兩把尺子”,定期□測體重。管理體重,則要從“管住嘴”“邁開腿”開始行動,(乙),也要選擇自己感興趣且適合的體育運動多鍛煉,把對體重數字的關心轉化為對生活節奏的把控。當然,體重管理,不能僅靠B___________,也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從推廣“一秤一尺一日歷”、營造體重管理的良好環境,到建設全民健身場地設施、豐富全民健身賽事活動供給;從為受體重問題困擾的居民提供個性化服務,到持續做好有關慢性病防控和體重管理方面知識的宣傳……當下,我們正在合力將體重管理從“治已病”提升到“”,推動“以治病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為中心”轉變,目標就是從源頭預防和控制相關疾病。18.請在文中畫橫線處填入恰當的成語。(2分)19.請在文中括號內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0個字。(4分)20.文中“第一責任人”和“兩把尺子”的引號作用有何不同?(4分)21.文中第二段方框處填“監”或“檢”哪個字效果更好?請說明理由。(4分)22.出于表達需要,我們常會根據語境造新詞。文中畫框處缺少內容,請造一個新詞填入畫框中,并給出理由。(4分)四、寫作(60分)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自知是認識自我,自洽是平衡內心,自律是約束行為,這三者是治愈自我的三劑解藥。以上材料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請寫一篇文章。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B解析:A項,“自史前時期以來,本原哲學和巫術文化就一直支配音樂美學思想”曲解文意,根據第1段中的“我國古代音樂美學思想可以追溯到史前時期,支配這一時期審美意識的……是更為原始的本原哲學,以及由此形成的巫術文化”,可知文章只是說本原哲學和巫術文化在史前時期支配著音樂美學思想,并不代表其從史前時期至今一直如此。C項,“相較于音樂的形而上屬性,人們更在意它所體現的人體的內在規律”于文無據,根據原文第3段中的“音樂的本體在于它的形而上屬性,也在于人類生命體的內在規律”“古人運用陰陽學說解釋音樂的起源,并把它同人體相對應來談其養生意義”,可知原文并未將人們對二者的態度進行對比。D項,“是因為其很重視闡釋本原性、本根性概念”強加因果,根據原文第6段中的“正是由于這樣的哲學思想基礎,所以我國古代哲學……并通過這些哲學概念將社會政治道德觀念融注到其中”,可知選項前后句之間是并列關系,而非因果關系。2.答案:C解析:3.答案:D解析:首先要理解“音樂蘊含著哲學本原思想”這一觀點,根據第2段中的“它的音律能與天地自然相接”“音樂的至高境界也與自然天道相通”、第4段中的“音樂的產生也是宇宙自然氣化的結果”、最后一段中的“正是由于看到了它‘上接天道的形上根源,從而給予音樂至高無上的文化地位’”,可知這句話指的是音樂與自然天道相關,然后分析各選項。選項理解分析能否支撐A意為“偉大的音樂與天地保持和諧,偉大的禮儀與天地萬物保持同樣的節序”,說明音樂順應天地。能B意為“圣人推行禮樂,天地就會變得光明”,強調音樂能對天地產生作用,說明音樂與自然相通。能C意為“音樂的由來久遠,它產生于度量法則,根源于混沌的太一”,“太一”指宇宙萬物的本原、本體,說明音樂的根源是宇宙天地。能D意為“一切音樂的產生,都源于人的內心。人們內心的活動,是受到外物影響的結果”,強調音樂與人心、外物之間的關系。不能4.答案:①本文采用“總—分—總”的論證結構,邏輯清晰,層次分明。②文章首先明確提出“音樂蘊含著哲學本原思想”的觀點,③然后從“音樂的本體”和“音樂的社會作用”兩個層面進行闡述,④最后總結音樂至高無上的文化地位與其蘊含哲學本原思想有關。解析:題干要求“簡要分析本文的論證結構”,首先要明確文章每段的中心內容,然后將同一層次的內容進行合并,最后分析得出文章的論證結構,按邏輯順序作答即可。從各段的內容來看,第1段是提出觀點,即“音樂蘊含著哲學本原思想”;第2—7段屬于具體分析,根據第3段中承上啟下的“音樂的本體在于它的形而上屬性,也在于人類生命體的內在規律”和第5段中領起下文的“關于音樂的作用,西周的統治者歷來重視德治,注重以禮樂作為思想統治的重要手段”,可知第2—4段從音樂的本體層面分析,第5—7段從音樂的社會作用層面分析;第8段總結,揭示了音樂至高無上的文化地位與其上接天道有關??梢娢恼虏扇×丝偡挚偟恼撟C結構,層次清晰,邏輯嚴密。據此進行歸納即可得出答案。5.答案:①音樂可以陶冶情操,使人們產生審美愉悅,進而深主人心,化感性情。②音樂可以經治人心,使之歸于“禮”,有助于強化社會的道德教化和禮儀規范。③音樂是天道在人類社會中的體現,借樂教可以強化社會政治思想。解析:題干要求該市宣傳部門在“五一”國際勞動節期間增設“禮贊勞動”專題模塊這一公共音樂服務的文化依據,其實就是要從文中篩選音樂的功能。從第2段中的“對于音樂的作用,古人往往并不看重它的審美愉悅性,而把通神致用的功能放在首位”和第4段中的“正是由于具有這樣的特點,所以音樂能夠深主人心,化感性情,在主體接受過程中,人的情感也在悄然地發生變化”,可提煉出答案第①點;從第5段中的“音樂的教育功能關鍵在于‘治心’……音樂能夠為社會的道德教化而經治人心”,可提煉出答案第②點;從第6段中的“中國古代的自然哲學與政治哲學是緊密聯結在一起的……從派生萬物的本根上尋找社會制度存在的合理性根據”和第7段中的“儒家學派注重‘天道’……依此對人們的文藝活動加以約束……社會政治思想要通過樂教影響人心來加以實現”,可提煉出答案第③點。6.答案:D解析:“心中有些后悔”錯誤,根據文中的“我原本以為做個嗩吶匠是件很容易的事情……道道還真不少呢”,可知文中只是表現出“我”對于拜師學嗩吶流程的繁復感到驚訝,“而父親對著我一個勁兒地點頭”也讓“我”鼓起勇氣開始吸水,沒有說“我”對此感到后悔。7.答案:B解析:“突出表現了師傅此時沒有收徒打算”錯誤,根據橫線后的“這個頭不是誰都能磕的”,以及后文父親和師傅的對話、對“我”吸水的測試,可知師傅只是覺得還沒有測試資質,不到磕頭的時候,看不出他此時有沒有收徒打算。8.答案:①前半部分為敬稱,體現出“我”對接受父親安排拜師學嗩吶這件事的懵懂順從以及對師徒關系的模糊期待。②后半部分變為職業稱謂,體現了“我”對師傅態度傲慢的抵觸以及經歷嚴苛考驗后對其產生了畏懼與疏離。解析:第一步:定位關鍵信息解答此題,首先應找到題干中提到的稱呼,從而明確稱呼變化的文本節點。閱讀全文可知,“嗩吶匠揚了揚手里的煙鍋子說,我抽這個”這段內容是前后兩部分的分界點。第二步:結合原文具體分析從“父親蹲下來給我整了整衣衫”“父親想讓我做一名嗩吶匠”“我原本以為做個嗩吶匠是件很容易的事情,拜個師,學兩段調兒,就算成了”來看,一開始父親帶“我”拜師時“我”是懵懂順從的,以為拜師會很順利,所以“我”稱他為“未來的師傅”等,對他比較尊敬,對拜師學藝也有模糊的期待。從父親為焦師傅準備了煙,他卻說自己抽煙鍋子,以及“他問話時既不看我,也不看父親,但父親對他的傲慢欣喜如狂”“我聽見嗩吶匠的鼻子里有一聲細微的響動……仿佛沒有聽見父親的話”“可照眼下的情形來看,道道還真不少呢”“開始我還信心滿滿的……胸口也悶得難受”來看,師傅的傲慢令“我”感到不適,后來“我”經歷了拜師的嚴苛考驗,內心對他產生畏懼、不再親近,而是有些疏離,所以稱他為“嗩吶匠”9.答案:示例一:應該刪去。①小說以“去拜師—拜師—拜師成功”為敘事線索,情節完整,核心矛盾在于能否拜師成功,最后一段多余。②刪去后更能凸顯師傅收“我”為徒的真正原因,表明師傅看重德行勝過天賦,使師傅形象更加立體。③刪去后以多年后“我”才得知拜師成功的原因結尾,以“那滴眼淚”戛然而止,給小說增添無窮韻味。示例二:不應該刪去。①小說由“我”跟著父親去土莊拜師開篇,由父親離開土莊結尾,首尾圓合,結構嚴謹。②最后一段中父親像樹為“我”遮風擋雨的描述與前文父親精明、急躁的形象形成反差,凸顯了父愛溫情,使父親形象更加立體。③最后一段由“好多年后”重新回歸對當下的敘述,形成時空交錯,使童年視角與成人視角交織,使敘述更為多變。解析:本題是一道開放性探究試題,作答“應該刪去”或“不應該刪去”都可以,只要言之有理即可。若答“應該刪去”,那么就應該分析以“好多年后師傅對我說”這一段結尾的妙處;若答“不應該刪去”,那么就應該分析以“父親走了”這一段結尾的妙處。分析時可從段落內容本身的作用、小說情節、人物形象、小說主旨、閱讀效果以及敘述視角或順序等角度分析。10.答案:BDG解析:“所聞所見”為主語,“誠以齊矣”為謂語,大意為所聞所見如果已經和等級一致了,語意通順,結構完整,故A處不斷而B處斷開;“則”“雖”均為連詞,連用表讓步,意為那么即使,“幽閑隱辟”為地點狀語,“百姓”為“莫敢不敬分安制以化其上”的主語,“則雖……百姓莫敢不”構成復句結構,“百姓”前即D處應斷開;“莫敢不”為雙重否定表肯定,“敬分”與“安制”都是動賓結構,中間E、F處不應斷開,“以化其上”是“敬分安制”的目的狀語,故應在G處斷開;“治國之征”意為治理國家得當的證明,“是……也”是判斷句的標志,故應在“是”前面斷開,“治國”之間不應斷開。11.答案:C解析:A項正確,“鈞是人也”中的“鈞”同“均”,意為同樣,“吾力足以舉百鈞”中的“鈞”為古代重量單位,三十斤為一鈞,二者意思不同。B項正確,“甚矣,耳目之為天下禍福也”為主謂倒裝,正確語序為“耳目之為天下禍福也,甚矣”,“吾誰與歸”為賓語前置,正確語序為“吾與誰歸”,二者倒裝類型不同。C項錯誤,“夫視聽期于聰明而已”中的“期”意為期望、要求,“終期于盡”中的“期”意為至、及,二者意思不同。D項正確,“而仁不可勝用也”中的“勝”意為盡,“喜不自勝”“不勝其煩”中的“勝”意為經得住,二者意思不同。12.答案:D解析:13.答案:(1)耳朵眼睛這樣的器官不會思考,就會被外物蒙蔽,當這些器官與外物接觸時,就會被外物引導罷了。(2)凡是所說的話如果出于私利,即使言語適當,也是小人,更何況言語不適當。14.答案:①材料二:如果君主、宰相、大臣、百官等治理國家的人各司其職,君主就能夠全面治理天下,從而達到治理的最高境界。②材料三:如果君臣上下符合“視聽以禮”的規范,就可以避免“視過于明、耳過于聰”的危害,從而產生無窮無盡的仁德。解析:解答此題,首先應分別從材料二和材料三中找到與“君臣上下應按其身份視聽?”相關的內容,然后結合上下文分析其會產生的效果。材料二在開頭提到了“治國者,分已定,則主相、臣下、百吏各謹其所聞,不務聽其所不聞;各謹其所見,不務視其所不見”,結合后文中的“則雖幽閑隱辟……是治國之征也”“主道治近不治遠……如此也,是治之極也”,可以分析出君臣上下如果按各自的身份去看去聽,實現各司其職,那么君主就能對天下實行全面治理,從而達到最高境界,由此可得出答案①。材料三在中間部分提到“君臣上下,各視其所當視,各聽其所當聽”,結合前后文的論述,可知前文介紹了視聽行為不合乎禮的規范時所產生的耳聰目明的嚴重危害,后文又提到了“而仁不可勝用也”,可以分析出君臣上下的視聽如果符合規范,那么“視過于明、耳過于聰”的危害就可以避免,仁德也會無窮無盡,由此可得出答案②。[參考譯文]材料一:公都子問道:“同樣是人,有人成為君子,有人成為小人,為什么呢?”孟子說:“滿足身體重要部分的就成為君子,滿足身體次要部分的就成為小人?!惫甲诱f:“同樣是人,有人滿足身體的重要部分,有人滿足身體的次要部分,為什么呢?”孟子說:“耳朵眼睛這樣的器官不會思考,就會被外物蒙蔽,當這些器官與外物接觸時,就會被外物引導罷了。心這樣的器官會思考,思考了就能有所收獲,不思考就沒有收獲。這是上天給予我們的,先確立心這樣的重要器官,那么次要器官就不會被誘惑走了。這樣就成為君子了。”材料二:治理國家的人,等級已經確定,那么君主、宰相、大臣、百官就應各自謹慎地對待自己聽到的,不致力于聽到自己不應該聽到的;各自謹慎地對待自己看見的,不致力于看見自己不應該看見的。所聽到的、所看見的如果已經和等級一致了,那么即使在幽遠偏僻的地方,百姓也不敢不安守本分、遵守制度來順從君主,這就是治理國家得當的證明。君主的治理之道是治理近處的事而不治理遠處的事,治理明處的事而不治理暗處的事,治理一件根本的大事而不治理各種小事。君主能夠治理好近處的事那么遠處的事就會得到治理,君主能夠治理好明處的事那么暗處的事就會發生變化,君主能恰當處理一件根本的大事那么各種小事就會得到整治。君主全面治理天下,每天都會有空閑而治理的事少得不夠做,像這樣,就是治理的最高境界了。材料三:耳目對于天下禍福的影響太大了?!逗榉丁分忻病⒀?、視、聽、思五種行為規范,是君主統治天下的準則,是社會安定還是混亂的源頭,是區分狂妄還是圣明的標準,是風雨興起的緣由,是五福(長壽、富貴、康寧、修德、善終)和六極(短命夭折、疾、憂、貧、惡、弱)產生的原因。所以顏淵請教如何行仁的時候,孔子說:“不合乎禮的不要看,不合乎禮的不要聽,不合乎禮的不要說,不合乎禮的不要做?!庇醚劬?、耳朵聽期望的是耳聰目明罷了,與禮有什么關系。不合乎禮的不要看,不合乎禮的不要聽,這是禮的要求,與仁有什么關系?;卮鹫f:如果所見所聽不按照禮的規范,那么耳聰目明的危害比聾了瞎了還要嚴重。為什么這樣說呢?如果一個人視力太敏銳,就會無所不看,甚至會掩蓋別人的隱私,追求別人所達不到的東西;如果一個人聽力太靈敏,就會無所不聽,如水一般緩緩滲透的誣陷或許就會大行其道。它們的危害,難道僅僅是聾了和瞎了能比的嗎!所以圣人用禮的規范來統一行為,君臣上下,各自只看他們應該看的,各自只聽他們應該聽的,這樣仁德就會無窮無盡。太甲復位時,伊尹告誡他說:“看得長遠才能明察,聽有德行的話才能明審。”什么是長遠?什么是有德行?那些在東海尋找夜明珠的人,不會因為小魚盤桓就收回捕網;在樹林中尋找合抱之木的人,不會因為直徑一寸的小樹枝就浪費斧頭去砍伐。如果有志于長遠,必然會忽略近處。所以子張詢問什么是明的時候,孔子既告訴他什么是明,又告訴他什么是遠。由此來看,目光不能看到遠處,就稱不上明察。梁惠王向孟子詢問利國的事,孟子告訴他要施行仁義。孟子說:“大王何必談論‘利’呢?!蹦切┱務摾娴娜耍麄兊难哉撐幢夭贿m當,但是君子不聽他們的話,說“談論利益的人,必定是小人”。聽了小人的話必定會按照他的話行事,按照他的話行事必定會親近他這個人,日漸親近小人,日漸疏遠君子,想要國家沒有危險,是不能實現的。凡是所說的話如果出于私利,即使言語適當,也是小人,更何況言語不適當。如果出于道德,即使言語有錯,仍然是君子,更何況言語沒有錯。由此看來,用耳聽卻不受道德支配的人,不是真正的明審。15.答案:C解析:C.“下片視線由遠及近自然收回”說法有誤。下片“云際客帆高掛,煙外酒旗低亞”是遠景,并未收回視線。詞人通過“客帆”“酒旗”等意象,引出“多少六朝興廢事,盡入漁樵閑話”的感慨,但并未直接說這些景物在“訴說”興衰,而是通過漁樵閑話間接表達。故選:C。16.答案:①結構上,運用了以景結情的手法,收束全詞。②抒情方式上,詞人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以景襯情),“寒日無言西下”營造出寂靜、蕭瑟、凄涼的氛圍(意境),隱含對六朝興廢的感慨和對國事的憂慮。③形象塑造上,通過“悵望”“倚層樓”的動作描寫,形象描繪出詩人悵惘、孤獨的形象。④修辭手法上,賦予“寒日”以人的“無言”特征,擬人手法使自然景物更具生動性和人情味,烘托出詩人的孤寂苦悶,增添了詩歌的意蘊和韻味。⑤表達效果上,含蓄深沉,藝術感染力強,留給讀者無限的想象空間。17.答案:(1)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2)市列珠璣;戶盈羅綺(3)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杜甫《蜀相》)/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辛棄疾《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解析:(1)亭;(2)璣,綺;(3)嘉,鍪。18.答案:A刻不容緩;B單打獨斗/孤軍奮戰解析:A處,根據橫線前的“十分嚴峻”和“采取行動”,可知此處說的是肥胖問題很急迫、嚴重,需要立刻采取行動,因此可填寫“刻不容緩”之類的成語。B處,根據橫線后的“也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可知此處是說體重管理靠個人發力,故應填寫與“全社會共同參與”意思相反的成語,如“單打獨斗”“孤軍奮戰”之類的成語。19.答案:甲:都和肥胖有一定關系;乙:既要科學控制飲食解析:甲處,此處語境說我國肥胖問題十分嚴峻,括號前說當前百姓健康的首要危險因素為慢性病,接著又列舉了幾種常見慢性病,結合“這表明,肥胖已成為……”,可推測此處應該說的是慢性病與肥胖有關,故可填“都和肥胖有一定關系”之類的內容。乙處,括號前說管理體重要從“管住嘴”和“邁開腿”兩個方面進行,再根據括號后的“也要選擇自己感興趣且適合的體育運動多鍛煉”,可知此處對應的應是“管住嘴”,故可填“既要科學控制飲食”之類的內容。20.答案:①“第一責任人”的引號表特定稱謂,賦予抽象概念以具體身份標識,強調了個體在管理體重上的重要責任;②“兩把尺子”的引號表特殊含義,將BMI和腰圍比喻為具體測量工具,增強表現力。解析:此題要求對比“第一責任人”與“兩把尺子”的引號作用有何不同,那么就要結合語境具體分析。“第一責任人”在語境中用來強調個體在管理自己體重上的主體責任,因此應該是以引號賦予抽象概念特定的身份標識,作用是表特定稱謂?!皟砂殉咦印痹谡Z境中指的是BMI和腰圍,這里將BMI和腰圍比作測量工具,通過比喻增強了表現力,作用是表特殊含義。21.答案:“監”效果更好。理由:①“監測”指監視檢測,強調持續性、干預性,與原文定期觀察體重進行體重管理的科學要求契合;②而“檢測”指檢驗測定,更突出檢查、檢驗之意,不符合原文提到的“定期”評估體重狀況的語境。解析:解答此題,首先要弄清楚“監測”和“檢測”的含義?!氨O測”指監視檢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結對創先協議書
- 留學委托協議書
- 電車保價協議書
- 男士入贅協議書
- 簽約養護協議書
- 簽訂退房協議書
- 菲俄派遣協議書
- 意難忘王母撕掉協議書
- 電腦合伙協議書
- 環境影響協議書
- 智能教育技術驅動的個性化學習路徑優化研究
- 基層治理現代化視角下“楓橋經驗”的實踐路徑與創新研究
- 通信光纜租用協議合同書
- 2024-2025部編版小學道德與法治一年級下冊期末考試卷及答案(三套)
- 醫療救助資金動態調整機制-洞察闡釋
- 籃球培訓報名合同協議
- 自考00061國家稅收歷年真題及答案
- 公共組織績效評估-形考任務一(占10%)-國開(ZJ)-參考資料
- 冠狀動脈介入診斷治療
- 高效催化劑的開發與應用-全面剖析
- 冀少版(2024)七年級下冊生物期末復習知識點填空練習題(無答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