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2024年高考歷史一輪復習第一部分第一單元古代中華文明的起源與奠基-先秦第3講先秦時期的思想與科技文化課后作業含解析人民版_第1頁
通史版2024年高考歷史一輪復習第一部分第一單元古代中華文明的起源與奠基-先秦第3講先秦時期的思想與科技文化課后作業含解析人民版_第2頁
通史版2024年高考歷史一輪復習第一部分第一單元古代中華文明的起源與奠基-先秦第3講先秦時期的思想與科技文化課后作業含解析人民版_第3頁
通史版2024年高考歷史一輪復習第一部分第一單元古代中華文明的起源與奠基-先秦第3講先秦時期的思想與科技文化課后作業含解析人民版_第4頁
通史版2024年高考歷史一輪復習第一部分第一單元古代中華文明的起源與奠基-先秦第3講先秦時期的思想與科技文化課后作業含解析人民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PAGE6第3講先秦時期的思想與科技文化課后作業一、選擇題1.(2024·浙江金麗衢十二校聯考)春秋戰國時期人才流淌非常頻繁,如:孫武,齊人,后為吳將軍;荀子,趙國人,游學于齊,三任“稷下學宮”“祭酒”;商鞅,衛人,西入秦,行變法令,相秦十年;李斯,楚人,為秦廷尉,丞相。由此可見,當時的人才流淌()A.導致諸侯爭霸局面的形成B.促進百家爭鳴現象的出現C.促使井田制向小農經濟演進D.推動了新、舊社會的轉型答案D解析諸侯為了爭霸而延攬人才,推動人才流淌,諸侯爭霸是人才流淌的緣由,故A項錯誤;百家爭鳴現象的出現是春秋戰國時期政治經濟共同作用的結果,故B項錯誤;C項與材料所述不符,解除;材料表明,春秋戰國時期人才流淌非常頻繁,且各國任用他國人才做官,推動了貴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轉變,故D項正確。2.(2024·華中師大附中月考)周公將從遠古到殷商的禮儀進行了大規模的整理、改造和規范化,孔子也一再強調自己“夢見周公”“吾從周”。但后世普遍認為儒家思想的開創者是孔子而非周公,這主要是基于孔子()A.將血緣紐帶注入到政治秩序之中B.更加留意等級規范和尊卑秩序C.將禮樂制度改造為封建統治秩序D.高揚道德自覺并關注人倫親情答案D解析將血緣紐帶注入到政治秩序之中是指分封制與宗法制互為表里,出現于西周而不是孔子所為,故A項錯誤;更加留意等級規范和尊卑秩序也是指分封制與禮樂制度下等級秩序森嚴,是孔子從周的表現而不是儒家思想核心,故B項錯誤;將禮樂制度改造為封建統治秩序的是董仲舒的三綱五常,故C項錯誤;孔子儒家思想既關注了人文道德,也關注了血緣親情,故D項正確。3.(2024·中原名校聯考)戰國時期齊宣王多次向孟子問政,甚至像齊伐燕這樣的重大決策,也向孟子征求看法。后因彼此政見不合,孟子要離開齊國,齊宣王還盡量挽留他。這反映出()A.齊國學術氛圍日漸寬松B.孟子的思想在齊國受排斥C.儒學無法迎合社會須要D.士階層的社會地位受重視答案D解析材料未反映戰國時期齊國政治氛圍的寬松,故A項錯誤;材料“彼此政見不合”是孟子離開齊國的緣由,與其思想受排斥無關,故B項錯誤;材料“齊宣王多次向孟子問政”反映出儒家思想仍舊受到統治者的重視,故C項錯誤;由齊宣王“向孟子問政”“重大決策也向孟子征求看法”可知,D項正確。4.(2024·衡水中學摸底)荀子“講學于齊、仕宦于楚、議兵于趙、議政于燕、論風俗于秦”。孔子不入秦,荀子卻對秦政、秦俗多予褒獎,同時也指責其“無儒”。這說明荀子()A.違反了儒學的基本信念B.關注現實充溢事功精神C.實現了儒法的完備結合D.政治訴求有志向化傾向答案B解析荀子論風俗于秦,是關注秦國的社會現實及民情,指責其“無儒”則是為了儒學的發展須要,因此帶有肯定的事功精神,故B項正確。儒學是有關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學問,荀子關注秦國的社會民情,并沒有違反儒學的基本信念,解除A項;材料沒有涉及法家思想,解除C項;材料中沒有談及荀子的政治訴求是什么,故D項錯誤。5.(2024·江蘇南京模擬)《莊子·天道篇》:“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荀子·天論》:“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兇。”兩者都強調()A.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B.順應自然,無為而治 C.世間萬物都是相對的D.天人感應,天人合一答案A解析由材料“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天行有常”“應之以治則吉”可知,A項正確;無為而治與《荀子·天論》不符,故B項錯誤;C項是道家的辨證觀點,與材料《荀子·天論》的樸實唯物論不符,故錯誤;D項是西漢董仲舒的思想,故D項錯誤。6.(2024·百校聯盟摸底)春秋戰國時期,有思想家認為天地當然是化育萬物之本,但假如萬物不經君主圣人整治梳理,只能以散漫的形式存在,只有經過君主圣人之功,萬物,特殊是人類,才能各得其所,井然有序。由此可見,這一相識()A.是諸子學說趨向統一的體現B.為專制制度供應了有力支持C.表明儒家思想得到普遍認同D.意味著百家爭鳴的基本結束答案B解析春秋戰國時期,諸子思想出現融合現象,但沒有趨向統一,故A項錯誤;“只有經過君主圣人之功……才能……井然有序”抬高了君主的地位,故B項正確;材料中較多體現的是法家思想,故C項錯誤;D項史實錯誤,故解除。7.(2024·湖南長郡中學摸底)《墨子·公孟》中舉出儒家“足以喪天下”的諸多情形:堅持厚葬,父母死后實行三年之喪,奢侈了人民的財寶和精力;強調音樂,造成同樣后果;信任前定命運,造成人們懶散。這反映出()A.儒家不受重視的根源B.墨家代表平民階級C.儒墨關注點存在差異D.墨子主見經世致用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墨家反對儒家的厚葬、鋪張奢侈和懶散,這說明其代表一般勞動者的利益,故B項正確。A項史實錯誤,與材料主旨不符,故解除;儒墨都關注社會問題,只是各自的解決方法不一樣,解除C項;材料反映的不是經世致用主見,解除D項。8.(2024·四川射洪中學開學考)戰國后期,諸子思潮激蕩,交互影響。例如墨者習儒者之學,老莊、申韓學術頗有互通之處……調和折衷之思潮漸漸成熟。呂氏春秋之編纂可視為先秦思潮發展的結局。這種思想局面折射出()A.經濟轉型、走向統一B.相互學習、相互融合C.思想困難、流派林立D.諸侯爭霸、禮崩樂壞答案B解析從材料“交互影響”“墨者習儒者之學”“頗有互通之處”可知B項正確。材料反映的主要是思想問題,而不是經濟問題,故解除A項;C項與材料主旨不符,解除;D項是春秋時期的政治特點,與材料不符,解除。9.(2024·江西宜春五校聯考)春秋戰國時期,孔子主見“仁”和“禮”,法家強調“法”和“刑”,老子強調自然的靜態平衡,墨子主見“愛無差等”,雜家主見“治國公允”“為民謀利”,這些主見的共同之處是()A.重視協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B.重視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C.都闡釋各自的“和諧”思想D.都主見“禮”“法”并用答案C解析結合所學學問可知,道家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并沒有主見協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故A項解除;儒家、法家、墨家、雜家重視協調的都是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并不是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故B項解除;材料中各家的主見都反映出“和而不同”的理念,都闡釋了各自的“和諧”思想,故C項正確;依據材料可得出儒家主見禮,法家主見法,但這并不是他們的共同之處,故D項解除。10.(2024·天一大聯考)據《左傳》記載,公元前510年,各國諸侯為周王筑城,動土前,對工城的長、寬、高連溝洫在內的土石方及人工、材料,甚至各國勞動力的來回里程和所需干糧的數量,都計算得精確周到,使工程得以提前完成。這一記載說明當時()A.諸侯聽命于周天子B.科學技術有了顯著的進步C.人民受到殘酷剝削D.數學學問有了肯定的發展答案D解析依據材料“周王筑城……對工城的長、寬、高連溝洫在內的土石方……來回里程和所需干糧的數量,都計算得精確周到”說明當時人們已經駕馭了許多方面的數學學問,故D項正確。A項材料無法體現,解除;材料未體現科學技術的顯著進步,B項錯誤;材料未體現人民受到殘酷剝削,C項錯誤。11.(2024·寧夏中衛月考)甲骨文中的一個“衣”字,在金文中衍生為表、袞、裹、裔、襄、褻、裕等十二個字,而甲骨文中的一個“食”字,在金文中也衍生為飴、養、饉、饗等十個字。這種文字的改變說明白()A.漢字書寫方式的改變B.古代社會生活的發展C.漢字運用的范圍擴大D.漢字從象形走向形聲答案B解析一個“衣”字、一個“食”字可以衍生為許多反映服裝、飲食的漢字,說明古代社會生活的發展改變,故B項正確。材料沒有反映A、C、D三項,故解除。12.(2024·四川德陽模擬)《詩經》中有10多首特地描述農業生產的詩篇,例如《豳風》,具體敘述了每月所從事的農務、采集、狩獵等活動。這些詩篇可以用來說明當時()A.農業技術取得突破B.農業生產受到關注C.小農經濟較為發達D.現實主義成為主流答案B解析描述農業生產的詩篇不能說明農業技術取得突破,故A項錯誤;描述農業生產的詩篇有10多首,說明當時的農業生產受到關注,故B項正確;小農經濟較為發達是在封建社會,故C項錯誤;《詩經》是現實主義的源頭,但此時現實主義沒有成為主流,故D項錯誤。二、非選擇題13.(2024·天津河東區一模)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孕育著民族的生命力、凝合力和創建力。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墨子》、《論語》與《韓非子》道德與功利等內容比較《墨子》《論語》《韓非子》信鬼神信亦不信不信鬼神兼相愛,交相利仁愛;由己及人無愛;利己信奉天意信奉天意不信天,信暴力反對奢侈禮:享受與節制張揚私欲崇奉圣人崇奉圣人反對崇圣尚賢能舉賢才不尚賢,以術御臣崇尚教化教罰并用崇尚法治材料二莊子的無為政治思想承傳于老子,“無為而無不為”。莊子和老子都主見無為而治,老子所講的“無為”主要是個政治概念,引申為一種治國之術,主見統治者不妄為,不擾民,清靜自然。到了莊子,無為思想則以自然性和超自然性為主要特色,“無為”思想慢慢脫去它的治世之義,演繹為一種無為適性的隱逸思想。(1)依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學問,概括春秋戰國時期的民本思想及墨家、法家在社會功利方面的主見。(2)依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學問,指出老莊的“無為思想”出現的背景。答案(1)民本思想:孔子“仁”“以德治民”,孟子“仁政”“民貴君輕”,荀子“君舟民水”,墨子“兼愛非攻”。主見:墨家:儉樸,反對奢侈,指責斗爭;法家:利己,張揚私欲,以法治國。(2)背景: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建立;國家分裂,諸侯爭霸,斗爭頻繁;統治者殘酷剝削,民不聊生,社會呈現出無序、混亂狀態。解析第(1)問,第一小問,結合材料一和所學學問列舉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見,同時墨子“兼愛非攻”也體現了民本的思想主見。其次小問,依據材料一《墨子》中的“反對奢侈”“非攻”和《韓非子》中的“無愛;利己”“張揚私欲”“崇尚法治”可以得出。第(2)問,結合所學學問可從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建立,國家分裂,諸侯爭霸,斗爭頻繁等角度入手作答;依據材料二“主見統治者不妄為,不擾民,清靜自然”可得出統治者殘酷剝削,民不聊生,社會呈現出無序、混亂狀態等。14.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有學者認為:“中華文化的創新精神貫穿了中國歷史發展的全過程,最能體現中華文化的生命力。”下面圖示從不同角度揭示了中華文化的創新精神。結合先秦時期所學思想文化學問,對上述觀點進行探討(說明:可以就圖示中的兩個或多個角度進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