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生物一輪復習第九單元第31講群落的結構和演替講義含解析必修3_第1頁
2024年高考生物一輪復習第九單元第31講群落的結構和演替講義含解析必修3_第2頁
2024年高考生物一輪復習第九單元第31講群落的結構和演替講義含解析必修3_第3頁
2024年高考生物一輪復習第九單元第31講群落的結構和演替講義含解析必修3_第4頁
2024年高考生物一輪復習第九單元第31講群落的結構和演替講義含解析必修3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PAGE13第31講群落的結構和演替[考綱明細]1.群落的結構特征(Ⅰ)2.群落的演替(Ⅰ)3.試驗:土壤中動物類群豐富度的探討4.試驗:探究水族箱(或魚缸)中群落的演替課前自主檢測推斷正誤并找到課本原話1.群落的物種組成是區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P72—正文)(√)2.一種生物以另一種生物作為食物稱為捕食,捕食是不同物種之間的關系。(P73—圖4-10)(√)3.群落的空間結構包括水平結構和垂直結構。(P74—正文)(√)4.群落的垂直結構顯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陽光等環境資源的實力。(P74—正文)(√)5.土壤中小動物類群豐富度的調查常采納標記重捕法。(P75—探究)(×)6.誘蟲器主要是利用土壤動物避光、避高溫、趨濕的習性采集。(P76—探究)(√)7.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個群落被另一個群落代替的過程就叫做演替。(P78—正文)(√)8.在沙丘、火山巖、火災過后的草原、棄耕的農田上進行的演替屬于初生演替。(P80—正文)(×)9.人類活動往往會使群落演替根據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進行。(P81—正文)(√)真題重組推斷正誤(1)(2024·全國卷Ⅱ)天敵與山鼠之間的種間關系是捕食。(√)(2)(2024·全國卷Ⅲ)若鷹遷入蟬、螳螂和黃雀所在的樹林中,捕食黃雀并棲息于林中,則會導致該樹林中蟬及其天敵的數量增加。(×)(3)(2024·全國卷Ⅲ)豐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種數目的多少。(√)(4)(2015·全國卷Ⅰ)草本階段比灌木階段的群落空間結構困難。(×)(5)(2013·全國卷Ⅱ)草原生物群落的空間結構包括垂直結構和水平結構。(√)(6)(2014·全國卷Ⅰ)光裸巖石上的演替為初生演替,從森林被全部砍伐后的地方起先的為次生演替。(√)(7)(2014·全國卷Ⅰ)次生演替到相對穩定的森林階段所需時間短,因為形成森林須要肯定土壤條件。(√)學問自主梳理一、群落的概念及特征1.概念:同一時間內聚集在肯定區域中各種eq\o(□,\s\up5(01))生物種群的集合。強調該區域中eq\o(□,\s\up5(02))全部生物,包括全部植物、動物、eq\o(□,\s\up5(03))微生物。2.特征:eq\o(□,\s\up5(04))物種組成、種間關系、空間結構、群落的演替。4.群落的種間關系(1)連線群落中生物的種間關系答案①—c—Ⅲ②—b—Ⅳ③—d—Ⅰ④—a—Ⅱ(2)“四種”種間關系的比較二、群落的空間結構1.概念:在群落中,各個eq\o(□,\s\up5(01))生物種群分別占據了不同的空間,使群落形成肯定的空間結構。2.類型[特殊提示]1.種內斗爭≠種間競爭同種生物以同種的幼體為食,或同種生物之間對資源和空間的爭奪都為種內斗爭;不同種生物之間對資源和空間的爭奪就是競爭。簡潔記為:“同斗爭,異競爭”。例如大魚吃小魚,若為同一物種則為種內斗爭,若為不同物種,則為捕食。2.競爭≠捕食競爭是爭奪資源、空間等生活條件而發生的斗爭,不干脆獲得食物;捕食則是一種生物以另一種生物為食,目的是獲得食物以維持自身生存。另外,兩種生物以同一植物為食,但取食的部位不同并不構成競爭關系,例如:人吃玉米子粒,而牛吃秸稈。[特殊提示]1.“竹林中的竹子凹凸錯落有致”不屬于群落的垂直結構,竹林中的竹子是種群,不具有群落的空間結構。2.水體中植物的垂直分布主要是由光照引起的分層現象,屬于群落的垂直結構。3.高山上植物的分布取決于溫度,從山頂到山腳下,分布著不同的植物類群,屬于植被的垂直地帶性分布,不屬于群落的垂直結構。3.群落結構的形成緣由與意義(1)形成緣由:在長期eq\o(□,\s\up5(07))自然選擇基礎上形成的對環境的適應。(2)意義:利于群落整體對eq\o(□,\s\up5(08))自然資源的充分利用。三、群落的演替1.圖解群落演替的兩種類型2.自然群落演替的特征四、土壤小動物類群豐富度的探討1.土壤小動物的作用:對動植物eq\o(□,\s\up5(01))遺體的分解起著重要的eq\o(□,\s\up5(02))協助作用。2.取樣:eq\o(□,\s\up5(03))取樣器取樣。3.采集(1)誘蟲器誘蟲器中的電燈是發揮作用的主要裝置,誘蟲器利用土壤動物具有eq\o(□,\s\up5(04))趨暗、趨濕、避高溫的習性,使土壤動物遠離光源、熱源。(2)吸蟲器吸蟲器中的紗布作用是防止吸氣時將土壤小動物吸走。4.視察和分類可借助放大鏡、實體顯微鏡視察,借助動物圖鑒分類。5.統計和分析:用eq\o(□,\s\up5(05))記名計算法和eq\o(□,\s\up5(06))目測估計法統計。4.草坪和樹林中的動物都有分層現象。[特殊提示]1.演替并不是“取而代之”。演替過程中一些種群取代另一些種群,是一種“優勢取代”而非“取而代之”。2.演替是“不行逆”的。但人類活動可使其不按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進行。3.群落演替到與環境處于平衡狀態時,就以相對穩定的群落為發展的頂點,此時群落內物種組成處于動態改變。4.并不是全部群落都可以演替到森林階段。如干旱地區,一般只能演替到草原或低矮灌木階段。考點題型突破考點eq\o(\s\up17(),\s\do1(1))群落的結構題型一種間關系的推斷1.下圖甲、乙、丙分別表示在有限空間內培育(或飼養)兩種生物的試驗結果,下列相關的敘述錯誤的是()A.豆科植物與根瘤菌的種群數量改變關系如圖甲所示B.圖乙中b生物對a生物的進化有害無益C.甲、乙、丙分別表示的是互利共生、捕食、競爭關系D.圖丙中試驗初期,競爭與種內互助并存,后期X的種內斗爭加劇答案B解析甲圖是互利共生的關系圖,豆科植物和根瘤菌是此關系,A正確;乙圖是捕食關系圖,兩種生物能共同進化,B錯誤;丙圖是競爭關系圖,初期種內互助與種間斗爭都會存在,后期因與X競爭的種群消逝,X種群數量增大,X種內斗爭會加劇,C、D正確。題后歸納1.寄生與捕食關系的辨析寄生者在寄主那里吸取的養分物質一般是寄主體內的汁液、血液或寄主從外界環境中攝取的養分物質,假如是吃掉整個“寄主”或“寄主”的某一部分,則是捕食關系。如:蚊子與人為寄生關系,蝗蟲與青草為捕食關系。捕食關系中,捕食者一般不會導致被捕食者滅亡;寄生關系中,寄生生物一般不會導致寄主死亡。這都與長期的自然選擇有關,在相互選擇的作用下,捕食者與被捕食者、寄生者與寄主長期共存。2.寄生與腐生的區分寄生是從活的生物體內獲得養分物質;腐生是從死的生物體內獲得養分物質。病毒均營寄生生活。3.快速推斷捕食曲線中的被捕食者[1-1]熱帶雨林中,常可見所謂的“絞殺”現象,即某些大型藤本纏繞在高大的喬木之上,依靠喬木支撐爬到雨林高層接受陽光漸漸長大,最終將喬木纏死。這種藤本與喬木的關系可稱之為()A.共生B.競爭C.寄生D.捕食答案B解析依題意可知,某些大型藤本與高大的喬木相互競爭陽光等資源,二者存在競爭關系。[1-2]下圖為某桑園引入暴獵蝽后,桑毛蟲和暴獵蝽種群數量改變曲線。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A.引入暴獵蝽后,桑毛蟲種群的環境容納量減小B.b點時,暴獵蝽種群增長速率最大C.c點時,食物限制了暴獵蝽的數量增長D.暴獵蝽與桑毛蟲之間為競爭關系答案D解析由題圖可知,引入暴獵蝽后,桑毛蟲種群數量削減至肯定水平,故桑毛蟲環境容納量變小,A正確;b點時,暴獵蝽種群數量增長得最快,故增長速率最大,B正確;c點時暴獵蝽數量達到最多,限制其數量增長的因素是食物,C正確;由圖中桑毛蟲和暴獵蝽的種群數量改變狀況可知,暴獵蝽與桑毛蟲之間為捕食關系,D錯誤。題型二群落結構的種類及成因分析2.(2024·成都金堂中學高三月考)下列關于森林群落垂直結構的敘述,錯誤的是()A.群落中的植物具有垂直分層現象B.喬木層的疏密程度不會影響草本層的水平結構C.動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層與植物的分層有關D.群落中的動物具有垂直分層現象答案B解析群落中的植物因受光照的影響具有垂直分層現象,A正確;喬木層的疏密程度會影響草本層的水平結構,B錯誤;動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層與植物的分層有關,C正確;群落中的動物因受食物和棲息空間影響也具有垂直分層現象,D正確。3.下圖中A、B、C分別代表山地、森林、海洋三個不同的自然區域內植物的分布狀況。據此推斷下列選項中正確的是()A.溫度是造成這三個區域內植物分布存在巨大差異的主要生態因素B.A處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著不同的植物類群,這說明群落具有垂直結構C.C處植物的分層現象主要是因為光照的影響D.影響B處植物出現明顯分層現象的主要因素是水分答案C解析溫度是造成高山植物垂直分布的主要生態因素,而森林和水域生物群落的分層現象主要是受光照的影響,A、D錯誤,C正確;A處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著不同的植物類群,不屬于群落的垂直結構,B錯誤。學問拓展區分“高山植被分布”與“群落垂直結構”(1)高山植被的垂直分布是由于隨海拔高度上升,溫度下降明顯,從而導致不同海拔高度植被分布不同,從低到高依次為闊葉林→針葉林→高原草甸→苔原。(2)高山植被分布不屬于群落垂直結構,因為在每一個自然區域地段,均具有自然群落,而每一個群落都有各自的垂直結構與水平結構。如圖所示。考點eq\o(\s\up17(),\s\do1(2))群落的演替題型群落的演替1.(2024·江蘇高考)下圖是某處沙丘發生自然演替過程中的三個階段,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從形成沙丘起先發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B.階段Ⅰ的沙丘上草本植物占優勢,群落尚未形成垂直結構C.階段Ⅰ與Ⅱ的沙丘上生長的植物種類完全不同D.階段Ⅲ沙丘上的群落對外界干擾的反抗力穩定性最強答案D解析從形成沙丘起先發生的演替是初生演替,A錯誤;階段Ⅰ的沙丘上草本植物占優勢,群落結構比較簡潔,但已經形成垂直結構,B錯誤;階段Ⅱ由階段Ⅰ演替而來,兩個階段沙丘上生長的植物種類部分相同,C錯誤;和階段Ⅰ、Ⅱ相比,階段Ⅲ沙丘上的群落結構困難,對外界干擾的反抗力穩定性最強,D正確。技法提升區分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1-1]如圖表示兩個群落的演替過程,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甲可表示從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起先的演替B.若時間允許,甲肯定能演替到相對穩定的森林階段C.乙群落的演替也屬于自然界存在的一種演替類型D.第N年,甲、乙的群落結構肯定相同答案C解析甲表示初生演替,而從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起先的演替為次生演替,A錯誤;若環境條件不利,即使時間允許,甲也不肯定能演替到相對穩定的森林階段,B錯誤;乙群落的演替也屬于自然界存在的一種演替類型,C正確;第N年,甲、乙的群落中物種豐富度相同,但甲、乙群落結構不肯定相同,D錯誤。[1-2]亂石窯裸地上的群落演替過程如下圖所示。據圖分析正確的是()A.亂石窯裸地與人工砍伐后的闊葉林上發生的演替種類相同B.相同群落發生的群落演替演化的群落類型相同C.雜木植物群落的物種豐富度大于闊葉林群落D.上述演替中,養分結構趨于困難,有機物總量增多答案D解析亂石窯裸地發生的演替為初生演替,人工砍伐后的闊葉林有土壤、植被等條件,其上發生的演替屬于次生演替,A錯誤;從圖形分析,雜木植物群落在山坡地帶和凹谷地帶由于環境因素不同,發生不同方向的演替,B錯誤;雜木植物群落向闊葉林群落演替過程中物種豐富度增大,C錯誤;無論是亂石窯裸地→…→針闊混交林群落和闊葉林群落的初生演替,還是砍伐后的闊葉林上發生的次生演替,演替過程中都是養分結構越來越困難,植物種類和數量增多,有機物總量增多,D正確。試驗eq\o(\s\up17(),\s\do1(14))土壤中小動物類群豐富度的探討1.下列關于試驗“土壤中小動物類群豐富度的探討”的說法中,正確的是()A.對于無法知道名稱的小動物,可忽視,不必記錄下它們的特征B.豐富度的統計方法有兩種:一是取樣器取樣法;二是目測估計法C.為了調查不同時間土壤中小動物豐富度,可分別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塊的土樣進行調查D.很多土壤小動物有較強的活動實力,可采納標記重捕法調查土壤小動物類群豐富度答案C解析對于無法知道名稱的小動物,不行忽視,應記錄下它們的特征,A錯誤;豐富度的統計方法有兩種:一是記名計算法,二是目測估計法,B錯誤;為了調查不同時間土壤中小動物豐富度,可分別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塊的土樣進行調查,C正確;由于土壤小動物身體微小,活動實力強,不能用樣方法和標記重捕法調查豐富度,可采納取樣器取樣的方法進行調查,D錯誤。2.如圖是“土壤中小動物類群豐富度的探討”試驗中常用的兩種裝置,下列敘述不正確的是()A.A裝置的花盆壁C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間留肯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氣流通B.B裝置通常用于對體型較小的土壤動物進行采集C.A裝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動物趨光、避高溫、趨濕的習性采集D.用B裝置采集的土壤動物可以放入體積分數為70%的酒精溶液中答案C解析由圖可知,A裝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動物趨暗、避高溫、趨濕的習性采集,其中的花盆壁C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間留肯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氣流通,便于小動物的采集,A正確,C錯誤;B裝置通常用于對體型較小的土壤動物進行采集,用B裝置采集的土壤動物可以放入體積分數為70%的酒精溶液中,B、D正確。方向真題體驗1.(2024·海南高考)在某一農田生態系統中,大面積單一種植某種農作物(甲)可導致害蟲A的爆發,改成條帶狀合理地間作當地另一種農作物(乙)后,乙生長良好,害蟲A的爆發也受到了抑制。對此,不合理的說明是()A.新的種間關系不利于害蟲AB.新的群落空間結構不利于害蟲AC.乙的出現使害蟲A的環境容納量下降D.乙和害蟲A存在相互抑制的競爭關系答案D解析由題目所給信息“間作當地另一種農作物(乙)后,乙生長良好,害蟲A的爆發也受到了抑制”可以干脆推出新的種間關系和群落空間結構對害蟲A是不利的且乙的出現使害蟲A的環境容納量下降,A、B、C正確;由題目所給信息“乙生長良好,害蟲A的爆發受到了抑制”可推斷出乙和害蟲A之間不存在相互抑制的競爭關系,D錯誤。2.(2024·海南高考)下列有關群落的敘述,錯誤的是()A.群落有垂直結構和水平結構B.演替是生物群落的特征之一C.群落中物種之間是相互聯系的D.群落是由空氣、水和生物組成的答案D解析群落的空間結構包括垂直結構和水平結構,A正確;群落特征包括物種豐富度、種間關系、空間結構、群落演替等,B正確;群落是肯定自然區域內全部生物個體的總和,不包括無機環境,C正確,D錯誤。3.(2015·全國卷Ⅰ)下列關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階段和灌木階段的敘述,正確的是()A.草本階段與灌木階段群落的豐富度相同B.草本階段比灌木階段的群落空間結構困難C.草本階段比灌木階段的群落自我調整實力強D.草本階段為灌木階段的群落形成創建了相宜環境答案D解析初生演替是指在一個從來沒有被植被覆蓋過的地面,或者原來存在過植被,但被徹底殲滅了的地方發生的演替,大致要經驗裸巖階段→地衣階段→苔蘚階段→草本階段→灌木階段→森林階段,灌木階段較高的灌木取代了部分草本植物,物種豐富度增加,A錯誤;物種豐富度增加,群落的空間結構更困難,B錯誤;物種豐富度增加,養分結構困難度加強,自我調整實力更強,C錯誤。4.(2015·四川高考)某放牧草地有一些占地約1m2的石頭。有人于石頭不同距離處,調查了蜥蜴個體數、蝗蟲種群密度和植物生物量(干重),結果見下圖。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隨著蝗蟲種群密度的增大,植物之間的競爭將會加劇B.蜥蜴活動地點離石頭越遠,被天敵捕食的風險就越大C.距石頭的遠近是引起該群落水平結構改變的重要因素D.草地上放置適量石頭,有利于能量流向對人類有益的部分答案A解析隨著蝗蟲種群密度的增大,禾草植物和非禾草植物生物量均削減,因此植物之間的競爭減弱,A錯誤;從柱狀圖可以看出,蜥蜴活動地點離石頭越遠,個體平均數越少,推想可能是因為離石頭越遠,蜥蜴被天敵捕食的風險就越大,B正確;石頭導致了地形、光照等改變,故距石頭的遠近是引起該群落水平結構改變的重要因素,C正確;草地上放置適量石頭,可限制蝗蟲等有害昆蟲數量,有利于能量流向對人類有益的部分,D正確。5.(2024·天津高考)大興安嶺某林區發生中度火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