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國高等教育自學考試試題_第1頁
2024年全國高等教育自學考試試題_第2頁
2024年全國高等教育自學考試試題_第3頁
2024年全國高等教育自學考試試題_第4頁
2024年全國高等教育自學考試試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全國4月高等教育自學考試課程與教學論試題課程代碼:00467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30小題,每題1分,共30分)在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種是符合題目規定的,請將其代碼填寫在題後的括號內。錯選、多選或未選均無分。1.在非指導性教學中,教師的身份是()。A.先知者B.管理者C.增進者D.指導者2.“中間語言”概念的提出者是()。A.加涅B.布魯納C.施瓦布D.奧蘇伯爾3.贊科夫發展性教學理論的教學原則是()。A.藝術性與科學性統一,理論與實踐統一,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統一,教師主導與學生積極統一,集體與個別統一B.直觀原則,愛好原則,活動原則,因材施教原則,可接受性原則C.高難度,高速度,理論知識起主導作用,使學生理解學習過程,使全體學生都得到發展D.教學與訓育統一,問題處理學習與系統學習統一,形式訓練與實質訓練統一,主體與客體統一,認知與情感統一4.范例教學中“范例”的基本特性是()。A.基本性,基礎性,范例性B.學術性,科學性,范例性C.情境性,理解性,范例性D.發明性,積極性,范例性5.“指向教育的總體方向,體現的是普遍的、總體的、終極的教育價值”,這是指()。A.課程與教學目的B.教育目的C.教育目的D.培養目的6.教育目的具有層次構造;教育目的要以學生詳細的、外顯的行為來陳說;教育目的超越了學科內容。這三個經典特性是屬于()。A.布盧姆等人的“教育目的分類學”的特性B.艾斯納的體現性目的的特性C.斯騰豪斯等人的生成性目的的特性D.老式的普遍性目的的特性7.在第三次技術革命和信息時代,科學與技術的關系體現為()。A.主導與依附的關系B.平等與共存的關系C.對等與融合的關系D.獨立與對等的關系8.“學校課程不停建構出新的社會生活經驗”,持這種觀點的是()。A.被動適應論B.積極適應論C.滯後論D.超越論9.“教學設計是一種持續發明的過程,指向于人的解放”,教學設計的這種特性反應的課程實行取向是()。A.忠實取向B.互相適應取向C.課程創生取向D.實踐取向10.在課程開發或課程實行還在發展或完善過程中所采用的評價,是()。A.形成性評價B.總結性評價C.診斷性評價D.游離性評價11.美國的評價專家古巴和林肯把課程與教學評價的發展歷史分為四代,其中認為“評價在本質上是描述教育成果與教育目的相一致的程度”的是()。A.第一代評價B.第二代評價C.第三代評價D.第四代評價12.“以所有與方案有利害關系或切身利益的人所關懷的問題為中心的一種評價模式”,這種評價模式是()。A.差異模式B.目的到達模式C.外貌模式D.回應模式13.當今時代,世界各國的課程改革都非常重視“選修制”、“經驗課程”、“綜合課程”,這種重視實際上體現了當今世界課程改革的一種共同趨勢,即即追求()。A.國際性與民族性的內在統一B.平等與高質量的內在統一C.科學世界與生活世界的內在統一D.教師主體與學生主導的內在統一14.按照斯皮羅等人的觀點,隨機訪問教學作為一種教學途徑,更適合于()。A.初級學習B.中級學習C.高級學習D.以上都適合15.目前中國社會所面臨的許多教育熱點問題,如“重點中學”存廢問題、擇校問題、義務教育階段經費籌措問題等都反應了人們已開始自覺追求()。A.教育質量B.教育地位C.教育公平D.受教育權16.泰勒認為,有效組織學習經驗的三個原則是()。A.獨立性、序列性和整合性B.持續性、層次性和整合性C.持續性、序列性和整合性D.持續性、序列性和復雜性17.根據施瓦布等人的觀點,學科構造指的是()。A.學術構造與心理構造的統一B.學術構造與句法構造的統一C.實質構造與句法構造的統一D.實質構造與心理構造的統一18.在歷史上第一次揭示了“教學的教育性”規律,第一次把教學與道德教育統一起來的教育家是()。A.夸美紐斯B.盧梭C.洛克D.赫爾巴特19.科學化課程開發理論的奠基者、開創者是()。A.博比特B.查特斯C.哈裏斯D.泰勒20.“教之于學就如同賣之于買”,這句話闡明()。A.教不一樣于學B.學不一樣于教C.教與學是互相獨立的兩項活動D.教與學是互相依賴、對立統一的21.泰勒模式的深層價值取向是()。A.技術愛好B.實踐愛好C.解放愛好D.實踐理性22.最早提出“curriculum”(課程)一詞的教育家是()。A.洛克B.康德C.斯賓塞D.杜威23.杜威提出實現課程與教學統一的詳細途徑是()。A.經驗B.活動C.做中學D.積極作業24.理論化、系統化的教學論確立的標志是()。A.拉特克稱自已的新的教學技術為“教學論”B.赫爾巴特出版《一般教育學》C.盧梭出版《愛彌兒》D.夸美紐斯出版《大教學論》25.認為“教學就是從外部對心靈進行塑造”的教育家是()。A.盧梭B.夸美紐斯C.赫爾巴特D.杜威26.“將所選出的課程要素根據學科的邏輯體系和學習者身心發展階段由淺至深、由簡至繁地組織起來”,這指的是課程組織的()。A.持續性B.階段性C.整合性D.次序性27.“美德即知識”命題的提出者是()。A.柏拉圖B.孔子C.蘇格拉底D.亞裏士多德28.以“把一切事物教給一切人類”為理論基礎的課程形態是()。A.“原因課程”說B.“泛智課程”說C.赫爾巴特主義課程論D.功利主義課程論29.“誰的知識最有價值”的提出者是()。A.斯賓塞B.吉魯C.阿普爾D.威利斯</P>30.在“未來中心教育”理念的基礎上,布拉梅爾德提出了()。A.STS課程B.環境教育課程C.國際理解教育課程D.輪形課程二、簡答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題6分,共30分)31.簡述布魯納的發現學習的基本特性。32.什么是課程與教學目的?確定課程與教學目的的基本環節是什么?33.怎樣理解教學措施的本質?34.支架式教學的含義與基本特性是什么?35.簡述程序教學的含義與教學設計的原則。三、論述題(本大題共2小題,每題12分,共24分)36.論述課程實行的三種取向,并分析新課程改革中教師應怎樣實行課程。37.比較課程與教學評價的三種基本取向,并談談對改善我國課程與教學評價有哪些啟示。四、材料分析題(本大題16分)38.在《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多次提到綜合課程問題。如“變化課程構造過于強調學科本位、科目過多和缺乏整合的現實狀況,整體設置九年一貫的課程門類和課時比例,并設置綜合課程,以適應不一樣地區和學生發展的需求,體現課程構造的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小學階段以綜合課程為主。小學低年級開設品德與生活、語文、數學、體育、藝術(或音樂、美術)等課程;小學中高年級開設品德與社會、語文、數學、科學、外語、綜合實踐活動、體育、藝術(或音樂、美術)等課程。”請結合實際分析在我國為何要倡導綜合課程?根據上述材料闡明在實際工作中應怎樣貫徹綜合課程。7月高等教育自學考試課程與教學論試題課程代碼:00467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30小題,每題1分,共30分)在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種是符合題目規定的,請將其代碼填寫在題後的括號內。錯選、多選或未選均無分。1.課程作為獨立研究領域誕生的標志是美國著名教育家博比特在19出版的()A.《怎樣編制課程》B.《課程》C.《課程編制》D.《理解課程》2.被譽為“現代課程理論的圣經”是著作()A.《潛在課程論》B.《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C.《現代課程論》D.《實踐:課程的語言》3.在施瓦布看來,課程是由教師、學生、教材、環境四個要素所構成的。這四個要素間持續的互相作用便構成了“實踐性課程”的基本內涵。其中“實踐性課程”的中心是()A.教師B.學生C.教材D.環境4.理論化、系統化教學論確立的標志是()A.《一般教育學》B.《大教學論》C.《教育論》D.《教育漫話》5.“我想不到有任何‘無教學的教育’,正如在相反方面,我不承認有任何‘無教育的教學’。”以上表述揭示的教學原則是()A.教學的教育性B.教學的直觀性C.教學的循序漸進D.教學的因材施教6.那些在課程變革過程中被學校和社會故意或無意排除于學校課程體系之外的課程,稱為“虛無課程”。這是思索課程問題的一種獨特視角,由美國課程論專家提出,他是()A.古德萊德B.艾斯納C.斯騰豪斯D.奧利瓦7.在泰勒看來,課程開發的出發點是()A.確定教育目的B.選擇教育經驗C.組織教育經驗D.評價教育計劃8.與課程教材的構造體系相匹配,在教學設計上,布魯納主張()A.接受學習B.發現學習C.故意義學習D.處理問題學習9.原有觀念在概括程度、包攝范圍上高于要學習的新觀念,新學習的觀念被納入較高的上位觀念,并與之發生互相作用,此類學習是()A.上位學習B.下位學習C.并列學習D.結合學習10.許多教育心理學家曾對講解式教學與發現式教學展開了對比試驗研究,成果表明兩種模式各有利弊。但一般的見解是,課堂教學應以()A.發現式學習B.講解式教學C.合作學習D.自主式學習11.與老式教學論中那種只重視智力或知識的發展相比,贊可夫的教學新體系實現了教學目的上的轉換,這就是教學應著眼于學生的()A.一般發展B.特殊發展C.全面發展D.個性發展12.人本主義教育家在教育目的上為之心儀的目的是()A.發明性發展B.潛能的發揮C.人格的完善D.自我實現13.斯騰豪斯所提出的“生成性目的”在價值取向上實際是追求()A.技術理性B.實踐理性C.解放理性D.工具理性14.通過語言而提醒課程內容的教學措施,被稱為()A.示范B.顯示C.展示D.口述15.提出“任何學科都可以用在智育上是誠實的方式,有效地教給任何發展階段的任何小朋友”的教育家是()A.奧蘇貝爾B.贊科夫C.布魯納D.皮特斯16.在一定教育價值觀的指導之下將所選出的多種課程要素妥善組織為課程構造,使多種課程要素在動態運行的課程構造系統中產生合力,以有效實現課程目的,這就是()A.課程要素B.課程組織C.課程構造D.課程目的17.將所選出的多種課程要素在不一樣學習階段予以反復,這種課程組織的原則稱為()A.持續性B.次序性C.整合性D.螺旋性18.以文化知識(科學、哲學、藝術)為基礎,按照一定的價值原則從不一樣知識領域或學術領域選擇一定的內容,根據知識的邏輯體系將所選出的知識組織為學科。這種課程類型稱為()A.要素課程B.綜合課程C.經驗課程D.學科課程19.將一門學科的內容按照邏輯體系組織起來,其前後內容基本上不反復。用這種方式組織起來的課程稱為()A.直線式課程B.螺旋式課程C.顯性課程D.隱性課程20.現代個別化教學組織的范例是()A.道爾頓計劃B.文納特卡計劃C.先行計劃D.凱勒計劃21.凡課程及對應的教學在故意識的教育安排下所發生的一切變化,都可稱為()A.課程計劃B.課程變革C.課程實行D.課程采用22.課程實行的過程就是忠實地執行課程變革計劃的過程,這是課程實行的()A.拒絕取向B.互相適應取向C.忠實取向D.課程創生取向23.在課程開發或課程實行還在發展或完善過程中時所采用的評價,稱為()A.目的本位評價B.目的游離評價C.形成性評價D.總結性評價24.對課程或教學計劃實際效用的評價,稱為()A.效果評價B.內在評價C.質的評價D.量的評價25.把課程視為“符號表征”,課程研究的目的是理解課程“符號”所負載的價值觀,這種課程研究的范式稱為()A.課程開發范式B.課程理解范式C.課程反思范式D.課程發展范式26.一種民族、一種文化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所形成的獨特的民族和文化個性,稱為()A.文化性B.國際性C.多元性D.民族性27.政府為保證國民的基礎學力、基本素質而開發的課程,稱為()A.校本課程B.學校課程C.國家課程D.個人課程28.規范的、擁有內在的邏輯系統的、從多種情境中抽象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稱為()A.理性知識B.構造性知識C.感性知識D.非構造性知識29.創設具有真實事件或真實問題的情境,學生在探究事件或處理問題的過程中自主地理解知識、建構意義,這種教學模式稱為()A.情境教學B.支架式教學C.灌輸教學D.隨機訪問教學30.以法國教育思想家盧梭、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齊、德國教育家福祿倍爾為代表,流行于歐洲拾八、拾九世紀的一種經驗課程思潮,稱為()A.現代人本主義經驗課程論B.浪漫自然主義經驗課程論C.批判經驗課程論D.經驗自然主義經驗課程論二、簡答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題6分,共30分)31.主體教育觀的內涵是什么?32.試述贊科夫發展性教學理論的教學原則。33.試述學術中心課程的內涵與基本特性。34.簡述隱性課程的特點。35.建構主義認識論的內涵是什么?三、論述題(本大題共2小題,每題12分,共24分)36.試分析布魯納的發現學習及其特性。37.學科課程與經驗課程各有哪些特性?兩者關系怎樣?談談目前我國教育實踐中學科課程與經驗課程方面的現實狀況。四、材料分析題(本大題16分)38.一位教師在講授《植物的果實》一課時,課前曾布置作業,規定學生把自已認為是果實的帶到教室裏來。學生帶來的有梨、蘋果、香蕉、花生、核桃、葵花子、胡蘿卜等。上課一開始,學生就對胡蘿卜是不是果實,進行了劇烈的爭論,雙方誰也說服不了誰,氣氛異常活躍。教師因勢利導地指出:“當你對一種事物拿不準的時候,你就拿一種和它類似的東西和它比較,看它們有哪些相似?哪些不一樣?答案就很輕易找出了。”他拿起一種蘋果和一種梨,問道:“它們有哪些東西相似?為何它們是果實呢?“都能吃。”一種學生回答。“能吃。對,但不一定所有果實都能吃。”教師說。“都是樹上長的。”又有一種同學說。“蘋果和梨都是樹上長的,但不是所有的果實都長在樹上,花草也有果實。”教師說。“都是開完花結的果。”又有一種同學說,教師立即加以肯定。“均有核兒”——一種學生猛然想起,脫口而出。“是嗎?那就要觀測它們的構造了。”教師說:“好,切開來研究研究。”切開後,教師問:“那核兒是什么?懂得嗎?”“是種子。”同學們回答。教師:“它的內部構造均有種子,種子是繁殖後裔的,那么種子以外這一大部分叫什么呢?”“叫果肉。”一種同學答。這時,教師總結:“對,平常我們叫它果肉,最外面一層叫皮,但科學的叫法,把種子以外的都叫果皮。”我們都懂得開花成果,果實均有兩部分,那就是果皮和種子。是不是果實,重要看裏面有無種子。又問:“胡蘿卜裏面有無種子呀?”“沒有種子,不是果實。”學生回答。試論述以上這個案例運用了什么樣的教學措施?這種教學措施的基本內涵是什么?結合材料分析這種教學措施有何價值?運用這種教學措施需要具有什么條件?全國4月高等教育自學考試課程與教學論試題課程代碼:00467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30小題,每題1分,共30分)在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種是符合題目規定的,請將其代碼填寫在題後的括號內。錯選、多選或未選均無分。1.如下屬于“課程開發科學化運動”初期代表的是()A.多爾B.麥克尼爾C.博比特D.阿普爾2.泰勒認為,為獲得恰當的教育目的,就需要對所得到的教育目的的有關資料進行兩次甄選,分別是()A.哲學的甄選和心理學的甄選B.學生的甄選和學科專家的甄選C.社會的甄選和學生生活的甄選D.教師的甄選和學生的甄選3.通過把事物、現象的通過與過程直觀地、動態地展現出來而進行教學的措施,被稱為()A.示范B.呈示C.展示D.口述4.確立了“同步誠實地尊重學科自身的邏輯和小朋友的心理邏輯”的課程形態是()A.活動課程B.學術中心課程C.科目本位課程D.隱性課程5.把課程分為理想的、正式的、理解的、運作的、經驗的五個不一樣層次的課程論專家是()A.古德萊德B.帕裏斯C.斯金納D.蘭德6.按照美國課程理論專家派納的觀點,20世紀70年代以來課程研究的范式正從“課程開發范式”轉變為()A.課程解讀范式B.課程理解范式C.課程實行范式D.課程評價范式7.范例教學的三個基本特性是()A.基本性、基礎性、范例性B.個體性、基礎性、范例性C.全員性、基本性、范例性D.基本性、全面性、范例性8.在非指導性教學中,教師的身份是()A.先知者B.管理者C.增進者D.指導者9.泰勒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曾指出,泰勒原理“是作為特定環境條件下的產物而形成的”。這裏的“特定環境條件”指的是()A.經濟大蕭條B.泰羅主義C.八年研究D.課程開發科學化運動10.“將所選出的課程要素根據學科的邏輯體系和學習者身心發展階段由淺至深、由簡至繁地組織起來”,這指的是課程組織的()A.持續性B.階段性C.整合性D.次序性11.教師與學生交往的主渠道是()A.課外活動B.課堂C.游戲D.提問12.從研究措施上來看,行動研究屬于()A.量的研究B.質的研究C.課堂研究D.試驗研究13.根據施瓦布等人的觀點,學科構造指的是()A.學術構造與心理構造的統一B.學術構造與句法構造的統一C.實質構造與句法構造的統一D.實質構造與心理構造的統一14.代表了評價發展方向的評價模式是()A.目的到達模式B.過程模式C.差異模式D.回應模式15.布盧姆認為,“教育目的分類學”應包括認知領域、動作技能領域和()A.情感領域B.思維領域C.意志領域D.思想領域來源:考試大-自考站16.功利主義課程論的重要代表是()A.巴格萊B.狄爾泰C.斯賓塞D.皮特斯17.“教學設計是一種持續發明的過程,指向于人的解放”,教學設計的這種特性反應的課程實行取向是()A.忠實取向B.互相適應取向C.創生取向D.實踐取向18.在第三次技術革命和信息時代,科學與技術的關系體現為()A.主導與依附的關系B.平等與共存的關系C.對等與融合的關系D.獨立與對等的關系19.以“社會發展和科學技術發展的失控所招致的生態系統的破壞和人類生存環境的急劇惡化”作為直接社會背景而產生的課程形態是()A.輪形課程B.環境教育課程C.國際理解教育課程D.STS課程20.1893年,以埃利奧特為首的美國“中等學校研究拾人委員會”基于充足的調查研究,正式倡導在中學開設()A.輪形課程B.STS課程C.經驗課程D.選修課程21.提出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的課程評價專家是()A.斯克裏文B.斯太克C.普羅沃斯D.萊斯22.奧蘇貝爾講解式教學的設計原則是()A.小步子原則B.高速度原則C.高難度原則D.逐漸分化原則23.杜威對課程與教學的整合以及他的整個實用主義認識論所追求的是一種()A.科技理性B.實踐理性C.工具理性D.解放理性24.《大學》中曾這樣規定教育宗旨:“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這種教育宗旨反應的是課程與教學目的的()A.普遍性目的取向B.生成性目的取向C.行為目的取向D.體現性目的取向25.目前,在我國學科課程的組織中仍然占主流的課程組織形式是()A.圓周式課程B.螺旋式課程C.逐漸深入課程D.直線式課程26.歷史上第一次揭示“教學的教育性”規律并把教學與道德教育統一起來的教育家是()A.夸美紐斯B.盧梭C.洛克D.赫爾巴特27.“學校課程不停建構出新的社會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