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部編版九年級語文下冊第三單元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
本單元所選古詩文,或論述人生理性抉擇,或敘述不隈強暴的故事,或描述少年求學的
艱辛,或抒發壯志豪情,內涵豐富而深刻。
《魚我所欲也》對人的生死觀進行深入討論,強調“正義”比“生命”更重要,主張舍
生取義。
《唐雎不辱使命》寫的是唐雎完成使命的經過。
《送東陽馬生序》的作者敘述個人早年虛心求教和勤苦學習的經歷,勉勵青年人珍惜良
好的讀書環境,專心治學。
《詞四首》中的《漁家傲?秋思》表現了邊關將士們的英雄氣概及艱苦生活,意境開闊蒼
涼,形象生動鮮明;《江城子?密州出獵》抒發了作者渴望報效朝廷的壯志豪情;《破陣子?為
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表達了作者殺敵報國、收復失地的理想,抒發了壯志難酬、英雄遲暮
的悲憤心情;《滿江紅》曲折地反映了革命者參加革命前的復雜矛盾的心情。
“寫作”的內容是“布局謀篇”,旨在讓學生了解寫作時布局和謀篇的原則和方法。
“名著導讀”以《儒林外史》為例,講解了閱讀諷刺作品的方法。
“課外古詩詞誦讀”提供了四首詞,旨在進一步增強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提高文化品
位和審美情趣。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了解作家、作品,掌握文言常用詞語的意義和用法,理解文言句式。
2.把握作品內容,體會寫作技巧,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欣賞文中優美的語言,培養文言文語感,能夠理解、品讀經典篇章。
過程與方法
1.反復誦讀,掌握文中重點實詞、虛詞的含義,辨析幾種常見的文言現象。
2.借助工具書,自主翻譯文言文,理清文章層次,把握文章的大意。
3.理解文言文記敘(論述,的順序、詳略,體會文章優美、精練的語言,品味詩歌中的意
境。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能夠運用歷史眼光審視作品的當代意義。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把握作品內容,體會寫作技巧,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品味優美的語言,領會文章豐富的內涵。
教學措施
1.反復誦讀,品味文章語言。本單元為古詩文單元,應重點培養學生的文言語感。在
本單元的教學活動中,要引導學生在疏通文意的基礎上反復誦我,感受古詩文的語言特點。
學習詩歌時,要引導學生在理解主旨的基礎上,在反復誦讀中發揮想象和聯想,勾勒出詩歌
描繪的畫面,感受詩歌的意境,結合作者的生平及創作背景,感受作者所表達的情感。
2.積累文言文知識。教學中,有意識地提醒學生識記重要文言文知識,如實詞、虛詞、
通假字、古今異義詞、一詞多義、特殊句式等,融合以前積累的文言知識分類對比識記。可
設置課外文言文對比閱讀,進行課堂訓練,讓學生學以致用,鞏固知識。
3.小組合作,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在學生掌握文章內容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挖掘文章
的重難點問題,分小組合作討論,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借助多媒體設施,創設古詩文
教學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在參與中感受中國古代文化的魅力。
4.教學過程中應各有側聿:《魚我所欲也》里點引導學生學習作者的論證方法,品味《孟
子》這一散文的語言特點,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唐雎不辱使命》引導學生通過分
析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等,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體會《戰國策》的語言風格,準確理
解“潛臺詞”:《送東陽馬生序》主要引導學生學習對比手法,正確看待苦和樂。《詞四首》
主要引導學生品味文章語言,感受作者的情感。
課時安排
《魚我所欲也》2課時
《唐雎不辱使命》1課時
《送東陽馬生序》2課時
《詞四首》2課時
寫作1課時
名著導讀1課時
課外古詩詞誦讀1課時
9魚我所欲也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枳累重點實詞、虛詞的意義和用法,對文中的其他實詞和虛詞進行一般的學習和復
習。
2.了解本文運用比喻和正反對比論證的方法。
3.了解孟子“舍生取義”的道德主張。
過程與方法
在誦讀中品味《孟子》這一散文的語言藝術,探究作者是怎樣提出中心論點并展開論證
的。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理解文中的“義”“本心”的內涵,把握本文的主旨。
教學難點
理解孟子所提倡的“舍生取義”的現實內涵。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新課導入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這是兩「多年前孟子所說
的?句話。大丈夫為什么能夠這樣呢?學了今天的這篇課文,同學們可能會找到一些答案。
二、自主預習
1.作者介紹
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鄒(今山東鄒縣)人,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
育家,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稱。他生活在兼并戰爭
激烈的戰國中期,政治上主張“法先王”。在孔子的“仁”學基訓上,提出了系統的“仁政”
學說,主張行“仁政”以統一天下,曾游說梁、齊等諸侯國君,均不見用。退而與弟子萬章、
公孫丑等著書立說。其言論和行動的記載,保留在《孟子》一書中。此書不僅是儒家的重要
學術著作,也是我國古代極富特色的散文專集。其文氣勢充沛,感情洋溢,邏輯嚴密,既滔
滔雄辯,又從容不迫,尤長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與語言說明復雜的道理。孟子對后世散
文家韓愈、柳宗元、蘇軾等影響很大。
2.背景資料
孟子主張人性是善的,他認為人生而具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
只要不使這些“善心”喪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備“仁義禮智”,本文就是從這種理論出發,
闡明了義重于生、義重于利和不義可恥的道理,提出“舍生取義”的主張。孟子認為,如果
把生命看得比義更重要,就會做出各種不義的事情來。他對比了兩種生死觀,贊揚了那些重
義輕生、舍生取義的人,斥責了那些茍且偷生、見利忘義的人,告誡人們要辨別義和利,不
要失去“本心”。
3.立體知識
議論文是以議論為主要表達方式,通過擺事實,講道理,直接表達作者的觀點和主張的
常用文體。議論文分為立論文和駁論文兩大類型。議論文包括論點、論據、論證三個要素。
論點要鮮明,論據要充分,論證要合理,語言要準確、精練、有嚴密的邏輯性。論據分為事
實論據和道理論據。論證方法主要有舉例論證、道理論證、對比論證、比喻論證等。
4.檢查預習
(1)重難字
^(jian)草得(gbu)
呼患(bi)一簞食(d云n)
一豆普(gEng)型(fU)
i^(cu)妻孝(qi6)
(2)通假字
①故患有所不辭(bi)也(“辟”同“避”,躲避)
②萬鐘則不辯(bian)禮義而受之(“辯”同“辨”,辨別)
③所識窮乏者得(亞)我與(濁(“得”同“德”,感恩,感激;“與”同“歟”,語氣詞)
④鄉(xiAng)為身死而不受(”鄉”同"向”,先前、從前)
(3)古今異義詞
[古義:能夠用來。例: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今義:表示可能或能夠。
「古義:指示代詞,這。例:是亦不可以己乎?
[今義:對;正確(跟“非”相對)。
一[古義:古代盛食物的一種容器。例:一簞食,一豆羹。
旦[今義:指豆類作物。
(4)一詞多義
二者不可科兼(得到,擁有)
所識窮乏者將我與(同“德”,感恩、
感激).
(故不為茍,也(取得)
‘舍生而取義者也(生命,名詞)
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獲得生命,
.動詞)
(所識窮乏者得我與(同“歟”,語氣詞)
與<,
[呼爾而與之(給,動詞)
(5)文言虛詞
(舍生而取義者也(表并列)
[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表轉折,去U)
(所欲有甚于生者(比)
于1萬鐘干我何加焉(對)
「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連詞,那
.么)
則《得之則生(連詞,就)
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連詞,表假
<設)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結構助詞,的)
人皆有之(代詞,它,文中指羞惡的本心)
得々則生(代詞,它,文中指一簞食、一豆羹)
之《呼爾而與之(代詞,他,文中指行道之人、乞人)
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本(代詞,它,文中指,優厚的俸祿)
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代詞,它,文中指接受俸祿的行為)
、此之謂失其本心(助詞,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6)文言句式
①判斷句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也”,表判慚。)
②省略句
鄉為身死而不受。(“為”后面省略介詞賓語“禮義”,“受”后面省略賓語“施舍”。)
三、朗讀指導
1.所欲/有甚于生者
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3.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
4.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
3.今/為所識方乏者得我:而為之
6.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
7.是/亦不可以己乎
四、疏通文意
1.重點詞語解釋
欲:喜愛。
得兼:兩種東西都得到。
舍:舍棄。
取:選取。
其:勝于。
茍得:茍且取得,文中是“茍且偷生”的意思。
患:禍患,災難。
辟:同“避”,躲避。
如使:假如,假使。
得生:保全生命。
非獨:不只,不僅。非,不。獨,僅。
心:思想。
呼爾:呼喝(輕蔑地,對人不尊重)。
行道之人:(饑餓的)過路的行人。
蹴:踩踏。
萬鐘:文中指高位厚祿。鐘,古代的一種量器,六斛四斗為一鐘。
何加:有什么益處。何,介詞結構,后置。
得我:感激我。得:同“德”,感激。
與:同“歟”,語氣助詞。
鄉:同“向”,原先,從前。
本心:本性。
2.重點句子翻譯
(1)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東西:道義也是我所想要的東西。這兩樣東西不能同時得到,(我)
會舍棄生命而選取道義。
(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如果人們沒有比生命更想要的東西,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
(3)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不僅僅是攝人有這種思想,每個人都有這種思想,只不過隴人能夠不丟失笑了.
(4)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如果)沒有禮貌地吆喝著洽人(吃),就是過路的饑餓的人都不會接受;踩踏了給人家,
即使是乞丐也因輕視而不肯接受。
(5)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
高位的俸祿如果不分辨是否合乎道義就接受了,那么這種高位厚祿對我有什么益處!
五、合作探究
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所欲有甚于生者”中“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
答案示例:這里的“所欲”應指正義的事業,如為了文化的傳承,為了社會和諧,為了
別人的安危等。
2.“所惡有甚于死者”中“所惡”可以指哪些事情?
答案示例:這里的“所惡”應指不正義的、不合法的、不道德的事情,如貪污受賄、濫
用職權、殺人放火等。
3.“故患有所不辟”中“患”指什么?
答案示例:指遭到迫害,遇到生命危險等。
4.文中哪句話可以概括全篇大意?
答案示例: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尋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5.從第1自然段看,作者為什么可以“舍生”并不去做“不義”之事?
答案示例:國為作者所喜愛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慶惡的有甚于死亡的,所以他為了
“義”可以“舍生”,即使死掉也不做“不義”之事。
六、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們了解了課文內容,疏通了文意,下?節課,我們來探究文章的主題和寫作
特色。
七、練習設計
請完成本課對應訓練。
第二課時
一、課前復習
朗讀課文,熟讀成誦。
二、新課導入
這一節課,我們進一步來探究文章的主要內容、主題和寫作特色。
三、合作探究
(一)精讀課文,內容探究
1.文章開頭寫“魚”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用魚和熊掌這些通俗易懂的事物類比,引人入勝,引出“舍生取義”的中心
論點。
教師點撥:魚和熊掌這兩樣東西的價值不同,魚低賤而熊堂珍貴。如果二者不能同時得
到,必然舍棄魚而選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義的價值也不同,正義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
者不能同時得到的情況下,必須舍棄生命選取正義。這里運用7類比推理,提出了“舍生取
義”的中心論點。
2.在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簞食,一豆羹”關系人的生死時,“行道之人”和“乞人”
為什么“不受”?舉這一事例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不受”的原因是有“羞惡之心”,認為“義”重于“生”。
作用:通過事實證明“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升襯托出“萬鐘則不辯禮義而
受之”的錯誤。
3.“萬鐘”''一簞食,一豆羹"‘'義"三者部一個更重要?
答案示例:“萬鐘”指高位厚祿,是身外之物:“一簞食,一豆羹”決定的是生命,它
比“萬鐘”更重要。但二者與“義”比起來,“義”最為重要。
4.那些“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的人當初寧可餓死也不愿受辱,現在卻為了身外之
物而不顧廉恥,孟子認為這是什么原因?
答案示例:“此之謂失其本心。”孟子認為,這種人原來也有舍生取義之心,后來因為
貪求利祿而喪失了。
5.”此之謂失其本心”的“本心”指什么?有的人為什么會失去“本心”?
答案示例:“本心”是“我固有之”的“羞惡廉恥”之心,即''義"(“善”的本性)。
人失去“本心”的原因是“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即貪戀身外之時,
為自己謀取私利。
6.本文的論點是什么?是怎樣提出來的?為什么不直接提出來?
答案示例:論點:“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
也。”這個論點是由“魚”和“熊掌”的比喻引出來的。先設比諭而后提出論點,由此及彼,
由淺入深,引出‘‘生”與“義”的論邀來,自然、明晚。
7.文中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有什么作用?請舉例說明。
答案示例:文中運用了比喻、對比、排比的修辭手法,加強了說理的邏輯性。
比喻:“舍魚而取熊掌”是一個巧妙而貼切的比喻,它恰當地說明了人們在自己所喜愛
的兩件事物不能同時兼得的情況下,就必然擇優而取。“一革食,一豆羹”也是比喻,說明
飲食對饑餓者雖然重要,但不合乎禮義也寧死不食,從而證明:“義”重于“生”,突出了
主題。
對比:生和義相比.義比生更可貴:死與不義相比.不義比死史可浜.又用假設方式與
事實進行對比,贄揚了舍生取義的人。最后用“不食嗟來之食”與“不辯禮義而受萬鐘”進
行對比,贊揚了舍生取義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貪圖榮華富貴而不顧禮義廉恥的權貴們,起
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排比:“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既有助于逐層深入分析,
又能增強文章的氣勢和論辯力量。
(二)品讀課文,句段賞析
品味“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
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己乎?”
答案示例:綜合運用了排比、對比、反問的修辭手法,寫出了一些人在窮困危急的情況
下可以拒絕別人的施舍,而在和平安寧的社會環境中卻見利忘義的事實,擺出同一人今昔判
若兩人的表現,突出了這種現象的嚴重性,引人深思,表達了孟子對這種做法的堅決否定,
從反面說明了“萬鐘”亦不應受之,應以“義”為重,再次印證了“舍生取義”這一中心論
點,增強了文章的氣勢和雄辯力量。
(三)熟讀課文,主旨探究
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答案示例:本文闡明了義重于生、義重于利和不義可恥的道理,提出了“舍生取義”的
中心論點。作者通過對比兩種人生現,贊揚了那些重義輕生、舍生取義的人,斥責了那些茍
且偷生、見利忘義的人,告誡人們不講禮義而貪求富貴的行為是不可取的。
(四)賞讀課文,鑒賞評價
1.第2自然段是怎樣圍繞論點逐層論述的?
答案示例:第I自然段提出“生與義不可得兼,則舍生取義”的論點并正反論證后,第
2自然段接著舉例說明,人即受在饑餓時仍有羞惡之心,自古以來就有寧死不食''嗟來之食"
的人。然后,文幸陡然一轉,“鄉為身死而不受”,現在“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義是
為了什么呢?難道是“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先前為了“義”可以
“舍生”,現在卻為了高官厚祿和物質享受就舍掉了“義”,這種行為不是應該停止嗎?最
后點明這種“舍義取利”行為的原因正是喪失了“本心”,再一次勸勉人們保持“本心”不
我,重視“義”。
2.我們該如何評價《魚我所欲也》一文的思想內容?
答案示例:義的價值高于生命,人應該有舍生取義的精神,這一觀點在戰國時代有積極
作用,對后世知識分子的精神修養也有極大的影響。如蘇式、岳飛、鄧世昌、朱自清、聞一
多。但孟子“舍生取義”的觀點的根據是唯心主義的性善論,他的說理僅止于是否喪失“本
心”,有明顯的局限性。
3.本文的寫作特色是什么?
答案示例:善用比喻■和舉例論證c文聿一開始便以“魚”喻“生",以“熊掌"喻"義”,
自然引出文章的題旨——舍生取義。這種以一般的生活經瞼作比喻進行論證的方法,能把抽
象而深刻的道理說得十分淺顯明白,又十分形象生動,引人入勝。文中還以''行道之人”不
受“呼爾”之食和乞人不受“蹴爾”之食為例,更加深入地論述了“舍生取義”是人共有的
本心,使文章的懣旨不斷深化。
正反論證,層次清晰。文幸的第1自然段在論述“生死”問題與“義”發生矛盾,應該
舍生取義時,就先從正面論述了義重于生的道理,又從反面論述了不義重于死的道理,從而
深刻地闡明了舍生取義是人之本性的道理。又如,作者在第2自然段以乞人不受不義之食為
例,從正面論證了舍生取義是人之共性;又以“萬鐘”雖好也不能接受為例,從反面論證了
含義取利是喪失“本心”。論證極為嚴密,說理極為深刻,層次十分分明。
(五)課外拓展,對比延伸
《魚我所欲也》中“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與下文表達了同樣的觀點。你
認為兩文中的“義”的內涵是什么?今天我們還有堅持的必要嗎?為什么?
子墨子曰:“萬事莫貴于義。今謂人曰:'予子冠履,而斷子之手足,子為之乎?‘必不
為。何故?則能履不若手足之貴也。又日:'予子天下,而殺子之身,子為之乎?’必不為。
何故?則天下不若身之貴也。爭一言以相殺,是義貴于其身也。故日:萬事莫貴于義也。”
(選自《黑子?貴義》)
答案示例:“義”的內涵:萬事莫貴于義。“義”是正義,是有利于人民、民族、國家
的大義。任何時候,我們都應該堅持人民(國家)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則,所以我們今天還應
該堅持。
四、課堂小結
孟子性善,自認為“羞惡之心,人皆有之”,人就應該保持善良的本性,加強平時的修
養及教育,不做有悖禮義的事。孟子的這一思想,被認為是中華民族傳統道德修養的精華,
影響深遠。
五、練習設計
請完成本課對應訓練。
六、板書設計
r比喻論證,提出論點?舍生而取義
r甚于生者,不為茍得]
甚于死者,患不辟也
邏輯推理v?由因推果
魚我所欲也<莫甚于生,何不用也、,贊揚舍生取義斥責見利忘
何不為也J
i莫甚于死,
嗟來之食
舉例論證正反對比
V萬鐘俸祿
義
10*唐雎不辱使命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識記文學常識,積累掌握重點實詞、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2.揣摩通過在矛盾沖突和對比中表現人物性格的寫法。
過程與方法
1.分角色朗讀課文,體會用語言、神態描寫來刻畫人物形象的寫作手法。
2.聯系生活探討唐雎這種不畏強暴、敢于斗爭、善于斗爭的精神在今天的現實意義。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受語言交鋒的機智與藝術,培養國家尊嚴意識和不畏強暴的精神。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積累掌握重點實詞、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教學難點
揣摩通過在矛盾沖突和對比中表現人物性格的寫法,準確理解外交辭令中隱藏的“潛臺
詞”。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俗話說“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頭”,但有一個人偏不這樣,他就是戰國時安陵國的使
者唐雎。今天,我們就來看看他面對威武四方的秦士,是如何做到“人在屋檐卜,偏偏不低
頭”的。
二、自主預習
1.背景資料
戰國時期的最后十年,秦以秋風掃落葉之勢相繼剪滅各諸侯國,前230年滅韓,前225
年滅魏。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區,秦企圖用“易地”的政治騙局不戰而屈人之兵(秦人往往借
遷移之名行滅國之實),由此引起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國一事。
2.知識鏈接
《戰國策》是西漢末年劉向根據戰國史書整理而成的一部國別體史書。全書載錄了戰國
時各國政治、軍事、外交等方面的歷史事件,壟點記錄了眾多某臣策士的策論。
3.文體知識
傳記是一種常見的文學形式。主要記述人物的生平事跡,根據各種竹面的、口述的回憶、
調查等相關材料,加以選擇性的編排、描寫與說明而成。包括一般的傳記、自傳、評傳、人
物小傳、人物特寫、回憶錄、年譜、小說化的傳記,等等。傳記和歷史關系密切,某些寫作
年代久遠的傳記常被人們當作史料看待。
從創作方法看,有的傳記以記敘翔實的史實為主,用語比較平實,稱為“歷史性傳記”:
有的傳記多用形象化手法,描述人物的生活經歷、精神風貌及其活動的歷史背景等,以史實
為依據,但又不排斥某些聯想性的文學描寫,稱為“傳記文學”。傳記一般不虛構,紀實性
是傳記的基本要求。
4.檢查預習
(1)重難字
唐雌(jii)怫然(fii)
免冠徒躅(xiM)以頭檢地(q話ng)
韓儡(guf)休談(jin)
維素(gAo)色璉(n4o)
寡人頓yii)
(2)通假字
①故不錯(cub)意也(“錯”同“措”,安放)
②倉(由19)鷹擊于殿上(“倉”同“蒼”,青色)
(3)古今異義詞
f古義:只,僅僅。例:豈直五百里戰?
1今義:不彎曲。
,古義:吉祥。例:休衩降于?天。
今義:常用作休息。
(古義:屈服。例:秦三色撓。
[今義:輕輕地抓。
(古義:道歉。例;長蹌而謝之。
切#*
I今義:感謝或凋落。
’占義:即使這樣。例:里顰,受地于先王。
雖然《今義:連詞,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往往有“可是、但是”等跟它呼應,
、表示承認甲事為事實,但乙事并不因為甲事而不成立。
(古義:只,僅僅。例:徒以有先生也。
徒.
I今義:徒弟,學生。
[古義:交換。例: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易1今義:容易。
(4)一詞多義
J亦免冠徒跣(裸露,動詞)
徒]便以有先生也(只,僅僅,副詞)
此庸夫之轡也,非士之怒也(發怒,
怒,動詞)
,懷爸未發(憤怒,名詞)
(秦王使人謂安陵君F1(派遣,動詞)
使《,
[安陵君因使唐雎倭于奏(出使,動詞)
J輕寡人與(同“歟”,疑問語氣助詞)
與i與臣而將四矣(加上,動詞)
(雖然,受地于先王(這樣,代詞)
“1秦王怫然怒(……的樣子,形容詞詞尾)
(5)詞類活用
①且秦求韓亡魏(動詞的使動用法,使……滅亡)
②請廣于君(形容詞作動詞,擴充)
③稱寡人與(形容詞作動詞,輕視)
④停尸二人,回血五步(均為動詞的使動用法,使……伏,使……流)
⑤天下緬奉(名詞作動詞,穿喪服)
(6)文言虛詞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介詞,用)
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介詞,憑借)
以君為長者(介詞,把)
(徒以有先生也(介詞,因為)
〃而君以五十里本地存者(結構助詞,的)
愿終守衛(代詞,指代安陵的國土)
之《夫專諸之刺王僚也(助詞,用于主謂
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長跪而謝石FI(代詞,指唐雎)
(7)文言句式
①判斷句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者,……也”表判斷。)
②省略句
受地于先王,愿終守之。(句首省略主語“吾”。)
③倒裝句
a.受地于先王。(狀語后置,正常語序是“于先王受地”。)
b.請廣于君。(狀語后置,正常語序是“于君請廣”。)
三、疏通文意
1.重點詞語解釋
不辱使命:意思是完成了出使的任務。辱,辱沒、辜負。
使:派遣,派出。
謂……曰:對……說。
欲:想。
以:用。
守?守護“
易:交換。
直:只,僅僅。
怫然:憤怒的樣子。
布衣:指平民。古代沒有官職的人都穿布衣服,所以稱布衣。
徒:光看。
搶:撞。
庸夫:平庸無能的人。
±:文中指有才能有膽識的人。
若:如果。
編素:白色的絲織品,文中指穿喪服。
色撓:神色變得沮喪。撓,屈服。
諭:同“喻”.明白.懂得C
者:原因。
2.重點句子翻譯
(1)安陵君其許寡人!
安陵君一定要答應我啊!
(2)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
即使是方圓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換,更何況只是這五百里的土地呢?
(3)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耳。
平民發怒,也不過就是摘掉帽子,光著腳,把頭往地上撞罷了。
(4)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曰。
秦王變了臉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說。
(5)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但安陵卻憑借方圓五十里的土地保全下來的原因,只是因為有先生您啊!
四、合作探究
(一)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唐雎出使秦國的使命是o文題的意思是。
答案示例:粉碎秦王妄圖吞并安陵君土地的企圖唐雎完成了自己出使的任務
2.唐雎出使秦國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示例:因為秦王提出以大易小,妄圖吞并安陵君的土地。安陵君不答應,秦王不高
興,所以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國。
3.秦王初見唐雎時,是以一種什么樣的語氣對唐雎說話的?唐雎乂是怎樣勸說秦王的?
答案示例:泰王顯得很驕橫,以一種指責的語氣對待唐雎。唐雎以同安陵君保持一致的
理由,義正詞嚴地反取了秦王,有理也有禮。
4.秦王一開始接受了唐睢的勸告嗎?他有什么反應?
答案示例:秦王一開始沒有接受唐雎的勸告,而是怫然大怒,并以“天子之怒”來威脅
唐雎。
(二)精讀課文,內容探究
1.秦土說“火韓亡魏”“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逆寡人”“輕棄人與”,表現
了秦王怎樣的性格特點?
答案示例:表現了秦王的驕橫。他言辭奸詐,實際是恃強凌弱,不可一世,完全的強盜
邏輯,根本不把其他人放在眼里。委婉中露出脅迫之意。
2.唐雎面對“天子之怒”,是什么反應?這體現了唐雎的什么性格特點?
答案示例:凜然不懼,針鋒相對,并以“士之怒”的例子以自比。這體現了他不畏強暴
的英雄氣概和完成使命的責任感。
3.唐雎以“十之怒”反擊秦干的“天子之怒”時,為什么要引出專諸、聶政、要離行
刺的故事?
答案示例:表明自己要效法他們,同時表達了要跟秦王斗爭到底的決心。
4.唐雎以“士之怒”反擊秦王的“天子之怒”,并效仿“三士”欲刺秦王,產生了怎
樣的結果?請用自己的話簡要回答。
答案示例:迫使秦王屈服;不辱使命,保全了安陵國。
5.“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的原因是什么?這對表現唐雎有何作用?
答案示例:原因是秦王怕出現“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緒素”的局面。從側面襯托
了唐雎有勇有謀、膽識過人、忠心愛國的優秀品質。
(三)品讀課文,句段賞析
外交辭令往往委婉含蓄,意在言外,隱藏著豐富的“潛臺詞”,聽話者只有凝神諦聽,
用心揣摩,方能領會說話者的真實意圖。試結合語境體會下列句子的“潛臺詞”。
(1)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萬,流血千里。”
(2)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懷怒未發,休衩降于天,與臣而將四矣。
答案示例:(1)你最好是將你們的土地奉送給我,惹我發怒的話,你們國家可要遭殃了。
(2)我將要效法他們三人,與你同必于盡。
(四)熟讀課文,主旨探究
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答案示例:文章通過記敘唐雎出使泰國,與秦王進行外交斗爭的經過,表現了唐雎維護
國土的嚴正立場和不畏強暴、敢于斗爭的布衣精神,從而揭示了弱國安陵能夠在外交上戰勝
強秦的原因。文章也揭露了秦王驕橫欺詐、外強中干、色厲內荏的本質。
(五)賞讀課文,鑒賞評價
本文是如何在矛盾沖突中展示人物性格的?
答案示例:泰王啟政在“滅韓亡魏”之后,雄視天下。“安陵君其許寡人”,這種命令
式的口吻,既表現了他的強橫無禮,又表現了他對安陵君的較蔑。當唐雎出使來秦,秦王便
增加了脅迫威逼的氣勢:“且秦滅韓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
也。”秦王恃強凌弱,不可一世的嘴臉漸露猙獰:“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面對秦王
的盛氣淫威,唐雎則寸步不讓,據理力爭:“雖十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秦王被激
怒,于是以“天子之怒”相威脅,而唐雎則針鋒相對,以“布衣之怒”奮起抗爭。在尖銳的
矛盾沖突中展示了人物的性格特點。
(六)課外拓展,對比延伸
閱讀下面的短文,分別概括唐雎和鄭同的性格特點,說說同為勸諫君王,唐雎和鄭同的
勸諫方式有何不同。
鄭同北見趙王。趙王日:“子南方之傳士也,何以教之?"鄭同日:“臣南方草鄙之人
也,何足問?雖然,王致之于前,安敢不對平?臣少之時,親叁教以兵c"初王日:“寡人
不好兵。”鄭同因撫手仰天而笑之日:“兵固天下之狙喜也,臣故意大王不好也。臣亦嘗以
兵說魏昭王,昭王亦曰:'容人不喜。'臣曰:'王之行能如詳由乎?許由無天下之累,故
不受也。今王既受先王之傳:欲宗廟之安乎?'王曰:'然。'臣曰:'今有人持萬金之財,
時宿于野,內無孟賁之威,外無弓弩之御,不出宿夕,人必危之矣。'今有強貪之國,臨王
之境,索王之地,告以理則不可,說以義則不聽。王非戰國守圉之具,其將何以當之?王若
無兵,鄰國得志矣。"趙王曰:“家人請奉教。”
(選自《戰國策?趙策三》,有刪改)
答案示例:性格特點:唐雎有勇有謀、不畏強暴、敢于獻身,正氣凜然;鄭同有謀有略、
善于辭令、機智聰慧,謙虛文雅。勸諫方式:唐雎針鋒相對,直言相諫;鄭同迂回曲折,委
婉勸諫。
五、課堂小結
本文內容精彩,情節完整,引人入勝:人物形象生動,秦王的色厲內荏、前倨后恭,唐
雎的不畏強暴、英勇沉著,都寫得栩栩如生。
六、練習設計
請完成本課對應訓練。
七、板書設計
‘開端:臨危出使、
唐雄不J發展:沉著應對[機智勇敢地
辱使命高潮:針鋒相對完成任務
1〔結局:長跪而謝,j
11送東陽馬生序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積累文言詞匯,掌握常用的文言實詞、虛詞。
2.了解作者及本文文體特征,理解本文對比手法的運用,體會其獨特的表達效果。
3.理解本文作者執著的求學之志和殷殷勸勉之情。
過程與方法
1.以朗讀貫穿全文,帶動學生通過朗讀理解文意。
2.引導學生在通讀全文、整體感知的基礎上,掌握重點字詞和句子,然后,由字詞理
解到內容理解,把握文章的中心觀點,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習古人專心求學、刻苦自勵的精神。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掌握常用的文言實詞、虛詞。
教學難點
理解木文對比手法的運用,體會其獨特的表達效果。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新課導入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難,從來紈綺少偉男。”孟子也說:“夫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這些都說明了苦難并非
全是壞事。只要我們善于化苦難為動力,則苦難就會成為成功的墊腳石。今天我們來學習宋
源的《送東陽馬生序》。
二、自主預習
1.作者介紹
宋濂(1310—1381),字景潦,號潛溪,浦江(現在浙江義烏)人。明初散文家。明太祖朱元
璋稱他為“開國文臣之首”,明朝開國元勛劉基贊許他“當今文章第一”,當世四方學者稱
他為“太史公”。著有《宋學士文集》。
2.知識鏈接
本文是一篇財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贈言”的意思。作為文章的體
裁,序有書序和贈序之分。書字相當于前言后記,一般是介紹作家的生平,或成書過程與宗
自,為閱讀和評價作品提供一定的參考資料,或給以必要的引導,而增序與H序的性質不同,
它始于唐朝,文人之間以言相贈,表達離別時的某種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論,闡明某些觀
點,相當于議論性散文。
3.檢查預習
(1)重難字
喀學(Shi)硯冰(y豆n)
啊%)g(d?i)
逾約(yif)碩師(shiiC)
叩問(kbu)—(chiduo)
像(si)¥(zu)
負隼(qi@)曳屣(xi)
跳裂。皿)峻人(ylng)
率(qin).繡(qD
容星(xiti)坤然(網
軍袍(yCin)耄老(n位o)
謬稱(mid)廛稍(Hn)
凍像(曬)用(2
嬖(zhi)次(di)
(2)通假字
①四支⑵H)僵勁不能動(“支”同“肢",肢體)
②同舍生皆被(pi)綺繡(“被”同"披",穿)
(3)古今異義詞
古義:借。例:每便借于臧書之家。
假]今義:虛偽的:不真實的;偽造的:人
.造的(跟“真”相對)。
[古義:跑。例:本送之。
走]今義:行走,走路。
(古義:更加。例:益慕圣賢之道。
今義:好處。
古義:快走。例:嘗趨百里外。
趨,
I今義:趨向。
古義:身邊。例:余立侍在審。
左右
今義:大約。
,(古義:熱水。例:媵人持湯沃港。
湯{'
[今義:湯水。
」古義:最終。例;卒獲有所聞。
I今義:兵。
古義:兩次。例:主人日再食。
再
今義:表示又一次(有時專指第二次)。
(4)一詞多義
J色愈恭,禮愈軟形容詞,周到)
至i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動詞,到)
J益舉圣賢之道(仰慕)
泉略無爭艷意(羨慕)
(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句)
從(.
I當余之叢師也(跟從)
J每假借于藏干之家(書籍,名詞)
書1撰長節以為贄(名詞,信)
、/益恭圣賢之道(學說,名詞)
道]余故道為學之難以告之(說,動詞)
(援疑質理(詢問,動詞)
質《,
[非天質之卑(資質,名詞)
(5)詞類活用
①殿白玉之環(名詞作動詞,腰佩)
②手自第錄(手,名詞作動詞,動手;筆,名詞作狀語,用筆)
③主人U再食(名詞作狀語,每天)
④余則緝膽服聲處其間(名詞作動訶,穿著破舊的衣服)
⑤無野膽滋味之享(形容詞作名詞,新鮮肥美的食物)
⑥父母岑有裘葛之遺(名詞作狀語,每年)
(6)文言虛詞
〃俯身傾耳以請:無從致書以觀(連
詞,表目的,來、用來)
以《以衾擁覆(介詞,用)
以中有足樂者(連詞,因為)
、計日以還(表修飾,不譯)
每假借于藏書之家(助詞,的)
弗Z怠(代詞,指“筆錄”這件事)
當余之從師也(助詞,取消句子的獨
(立性,不譯)
(7)文言句式
①倒裝句
a.弗之怠。(賓語前置,正常語序為“弗怠之”。)
b.每假借于藏書之家。(狀語后置,正常語序為“每于藏書之家假借"。)
②省略句
乂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句前省略主語“余”,“與”后省略賓語“余”。)
三、疏通文意
1.重點詞語解釋
嗜學:愛好讀書。
致:得到。
假借:借。
弗之息:即“弗怠之”,不懈息,不放松讀書。弗,不。之,指代抄書。
走:跑,文中意為“趕快”。
逾約:超過約定的期限。
既:已經,到了。
加冠:古代男子到二十歲時,舉行加冠(束發戴帽)儀式,表示已成年。
嘗:曾。
趨:疾走,跑。
鄉之先達:當地在道德學問上有名望的前輩.
稍降辭色:言辭委婉些,臉色溫和些。辭色,言辭和臉色。
援疑質理:提出疑難,詢問道理。
叱咄:訓斥,呵責。
曳屣:拖著鞋子。
袋:被子。
日再食:每日供給兩頓飯。
饞然:光彩照人的樣子。
縣官:文中指朝廷。
非天質之卑:如果不是由于天資太低下。
以鄉人子:以同鄉之子的身份。
謁:拜見。
歸見:回家探望C
2.重點句子翻譯
(1)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于臧竹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
因為家中貧窮,無法得到書來看,常向藏書的人家求借,親手抄錄,約定日期送還。
(2)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H假余,余因得遍觀群竹。
抄寫完后,趕快送還人家,不敢稍稍超過約定的期限。因此人們大多肯將書借給我,我
因而能夠看各種各樣的書。
(3)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
(我)曾快步走(跑)到百里之外,拿著經書向當地有道德有學問的前輩求教。
(4)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
(我)提出疑難,詢問道理,低身側耳向他請教。
(5)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
因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興的事,(我)并不覺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
(6)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
他們中學業不精通、品德未養成的,不是天賦、資質低下,而是用心不如我這樣專一,
難道可以說是別人的過錯嗎?
四、合作探究
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文章主要寫了什么內容?用一句話概括。
答案示例:寫自己求學艱難和勤奮學習的經歷(勤奮艱苦的學習經歷)。
2.全文寫自己的學習經歷,是圍繞哪句話來寫的?
答案示例:“蓋余之勤且艱若此。”
3.文章從四個方面敘述了作者青少年時期求學的艱難,請你用簡潔的語言概括。
答案示例:幼時抄書之辛,成年叩問之難,從師奔走之艱,住讀生活之苦。
五、課堂小結
這一3課,我們已經感受到了宋濂學習的勤且艱。希望本文能給同學們帶來啟示。請同
學們課卜背誦課文,卜一節課,我們再來深入學習課文。
六、練習設計
請完成本課對應訓練。
第二課時
一、課前復習
復習本課重點實詞、虛詞。抽背課文。
二、新課導入
接卜來,我們繼續學習課文。
三、合作探究
(一)精讀課文,內容探究
1.作者是怎樣寫自己的求學經歷的?
答案示例:作者寫自己年輕時學習的根苦,主要寫了自己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態度。開篇
即點出學習上難以解決的矛盾:“家貧”和“嗜學”,由此引出了求學的艱難:常借書于人,
“手自筆案”,“天大米”而“弗之怠”,“定送之,不敢稍逾約”,因此得以“遍觀群書”。
苦無名師引導,“趨百里外”,從師叩問。經過作者的主觀努力,頑強拼搏,在付出了無數
艱辛的勞動,經歷了無數辛酸后,終于克服了學習上“無書”和“無師”的困難,獲得了知
識,成為飽學之士。作者特別渲染了從師求學的艱難:窮冬時節,穿行在深山大谷中,“足
膚欲裂而不知”“四支僵勁不能動”。生活上異常艱苦,粗茶淡飯一日也只有兩頓,穿的是
破衣舊袍。但這些都未能動搖作者求學的意志。在艱苦的學習生活中,作者怡然自樂,對同
舍生的豪麗生活毫不艷羨。精珅上的富足,戰勝了物質上的貧困。知識的積累、精神的充實,
是學子讀書的必備條件。作者最后以“勤且艱”總結了自己的學習生涯。
2.作者為什么要寫同舍生的衣飾華麗的情節?面對生活比自己好的同舍生,“余”抱
什么態度?
答案示例:通過對比,寫出自己生活的艱苦,突出自己學習勤奮。態度:''略無慕艷意”。
3.作者對“同舍生”的豪華生活毫不羨慕的原因是什么?聯系實際,談談你的感受或
體會。
答案示例:原因:作者從讀書中得到精神上的快樂,不在意生活的貧困(或:以中有足
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示例:現在的不少青少年特別講究吃穿,穿名牌衣服,戴首
飾,玩手機,無心向學。因此,我們應向作者學習:①排除不利于學習的環境的干擾:②在
物質上不盲目攀比;③堅定人生追求,刻苦勤奮學習。
4.作者為什么能克服種種困難,而“卒獲有所聞”?
答案示例:依靠希神力量——以中有足樂者。
5.結合全文,說說作者最終能夠學業有成的兒個條件。(各用四個字概括)
答案示例:①刻苦學習;②博覽群書:③虛心求教:④誠實守信;⑤尊敬老師。
6.本文作者勉勵馬生勤奮學習,并不講大道理,卻直接以自身經歷相告,這樣寫有什
么好處?
答案示例:以自身經歷相告,現身說法,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態度懇切,讓人易于接
受。
7.作者寫作這篇贈序的目的是什么?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答案示例:本文是一篇贈序.是作者寫給同鄉后學馬君刖的贈言c文章動之以情,睡之
以理,滿懷期望,態度懇切,勉勵馬生勤奮學習,成為德才兼備的人。
8.文中多處運用了對比手法,請找出來并說說有何作用。
答案示例:師生態度:自己與同舍生的生活情況:太學生們和自己的學習條件。作用:
表現了作者求學的艱難和勤奮。
(二)品讀課文,句段賞析
1.品味“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中的動詞。
答案示例:“趨、從、執、叩問”這些動詞,生動形象地表現出作者強烈的求知欲望。
2.品味“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
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
答案示例:運用動作和神態描寫,表現了作者對老師的尊放和對知識的渴求。
(三)熟讀課文,主旨探究
通過對比,作者告訴我們什么道理?
答案示例:作者說明了學習條件的好壞,對學習效果沒有淡定性的影響。成功的重要因
素是求學者的態度:要“勤且艱”,要勤奮,要能吃苦,要有恒心。
(四)賞讀課文,鑒賞評價
1.宋源用自己的求學經歷,告訴了馬生什么道理?時代不同了,宋源的求學精神,我
們還有哪些值得借鑒?
答案示例:在這篇文章里,宋藻以他的親身實踐和體會告訴馬生:學習必須勤奮刻苦。
學習的內容和目的在今天已有很大的差別,但他所講的道理對我們仍然具有啟發和教育意
義。作者那種不怕艱苦、勤奮好學、安貧樂道、不暮富貴的精神,他對馬生的熱情關懷和諄
諄教導的態度,以及他的誠實守信、尊師重教都是值得肯定的。
2.以“學習中的苦和樂”為話題,運用對比的方法,談談你的理解。
答案示例:現在的中學生,“讀書苦”幾乎成了他們的口頭禪。深諳了宋源之苦與累后,
我認為我們所謂的苦,簡直是微不足道的。宋源借書,抄書,而我們的書應有盡有,卻不曾
用心讀過;宋源百里之外求師,行深山巨谷中,還常“遇其叱咄”,而我們坐在明亮溫暖的
教室里,卻不一定“有所聞”:宋源受凍餒之苦,而我們卻衣來伸手,飯來張口,還用心不
專。這么優越的條件,卻不知珍惜,又何苦之有?
(五)課外拓展,對比延伸
《送東陽馬生序》與下文所談的都是為學之道,這兩篇文宣所說的道理,其共同之處有
哪些?不同之處有哪些?
人之為學,不日進則日退。獨學無友,則孤陋而難成。久處一方,則習染而不自覺。不
幸而在窮僻之域,無車馬之資,猶當博學審問,古人與稽,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幾可得十
之五六。若既不出戶,又不讀書,則是面墻之士,雖有子羔、反憲之賢,終無濟于天下。子
日:“十定之色,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c”夫以孔子之圣,猶須好學,令人
可不勉乎?
(節選自顧炎武《與友人書》)
答案示例:共同之處:①要勤勉好學,②做學問要與人研討交流(有能在一起研討交流
的志同道合者)。
不同之處:《送東陽馬生序》從為學之難的角度說勤勉,也談了尊師之道;短文談“為
學”不進則退的道理,講為學要認真鉆研,獨立思考,要出門學習(或開闊眼界)。
四、課堂小結
本文作者生動而具體地描述了自己借書求師之難、饑寒奔走之苦,并將自己的經歷與太
學生優越的條件加以對比,有力地說明學業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觀努力,不在天資的
高下和條件的優劣,這種認識在今天仍有借鑒意義。
五、練習設計
請完成本課對應訓練。
六、板書設計
r[師:辭色嚴厲,甚至叱咄1
師生態度小上外玨..._
I生:色愈恭,禮愈至
同舍生:衣飾華美,飲食鮮肥I
送東陽馬生序j生活情況作者:縊袍敝衣,日僅再食j對比
作者:借書抄書,奔走求師,生活艱辛,尊師力學
學習條件
今太學生:衣食豐足,有問必答,應有盡有,
12詞四首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背誦、默寫四首詞。
2.枳累文學常識,理解詞意,品味詞的語言風格,感知每苜詞的意境和思想感情。
過程與方法
1.反復誦讀,在誦讀中品味詞的意境美和語言美。
2.在了解詞的大意的基礎上,教師通過設疑、適時點撥,引導學生鑒賞關鍵詞、句,
結合時代背景、寫作背景體會作者的情感。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熱愛祖國傳統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皆趣。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感知每首詞的意境和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品味詞的語言風格。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漁家傲?秋思》
《江城子?密州出獵》)
一、新課導入
宋代,是詞發展的全盛時期。今天,我們來學習兩首宋詞:感受詞的魅力。
二、自主預習
1.作者介紹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謚文正。北宋政治家、文學家。他為政清廉,體恤民情,
剛直不阿,力主改革,屢遭奸佞誣謗,數度被貶。他工于詩文,語言精練暢達。其散文鮮明
剛健。有《范文正公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保定學院《信號與系統專業理論教學》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江西傳媒職業學院《人工智能科學計算》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武漢紡織大學外經貿學院《智能汽車傳感技術》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山東鋁業職業學院《EXCEL在財務中的應用》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華南農業大學《工程設計》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長春東方職業學院《表演技能訓練(三)》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云南國土資源職業學院《建筑工程BM算量軟件應用》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安徽新華學院《中學語文文體研究》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算法技術設計分析
- 原木風格室內設計談單要點解析
- 注冊驗船師通關秘籍2025
- 第十四屆全國交通運輸行業職業技能大賽(橋隧工賽項)備考試題庫(附答案)
- 2025初級社會工作師-《社會工作實務》考前沖刺備考速記速練300題-含詳解
- 全媒體運營師內容創作考題
- 《大學英語(二)》課件-The Pride of China
- GB/T 45251-2025互聯網金融個人網絡消費信貸貸后催收風控指引
- 道路交通安全評估體系-深度研究
- 體育產業信息技術應用提升計劃
- 2025年山東魯商誠正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招聘筆試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性別平等探討》課件
-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溶栓治療專家共識2024解讀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