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 高二年級上冊期中考試語文匯編:文言文閱讀_第1頁
北京市 高二年級上冊期中考試語文匯編:文言文閱讀_第2頁
北京市 高二年級上冊期中考試語文匯編:文言文閱讀_第3頁
北京市 高二年級上冊期中考試語文匯編:文言文閱讀_第4頁
北京市 高二年級上冊期中考試語文匯編:文言文閱讀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0北京高二語文上學期期中匯編:文言文閱讀

一.文言文閱讀(共9小題)

1.(2020秋?西城區校級期中)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題。

曹彬,字國華,彬始生周歲,父母以百玩之具羅于席,觀其所取。彬左手持干戈,右手持俎豆,斯須取

一印,他無所視,人皆異之。

五年,使吳越,致命訖即還。私覿之禮,一無所受。吳越人以輕舟追遺之,至于數四,彬猶不受。既而

曰:“吳終拒之,是近名也。''遂受而籍之以歸,悉上送官。

初,太祖典禁旅,彬中立不倚,非公事未嘗造門,群居燕會,亦所罕預,由是器重焉,建隆二年,自平

陽召歸,謂曰:“我畸昔常欲親汝,汝何故疏我?”彬頓首謝曰:“臣為周室親,復忝內職,靖恭守位,猶恐獲過,

安敢妄有結交?”

七年,將伐江南。長鬧中,彬每緩師,冀煜歸服。城垂克,彬忽稱疾不視事,諸將皆來問疾。彬曰:“余

之疾非藥石所能愈,惟須諸公誠心自誓,以克城之日,不妄殺一人,則白愈矣.”諸將許諾。明日,稍愈。又明

日,城陷。煜與百余人詣軍門請罪,彬慰安之,待以賓禮,請煜入宮治裝,彬以數騎待宮門外,左右密謂彬曰:

“煜人或不測,奈何?"彬笑曰:“煜素懦無斷,必不能自引決。”煜之君臣,卒賴保全。

初,彬之總師也,太祖謂曰:“俟克李煜,當以卿為使相副帥潘美預以為賀。彬曰:“不然,夫是行也,

仗天威,遵廟謨,乃能成事,吾何功哉,況使相極品乎!”美曰:"何謂也?”彬曰:“太原未平爾。”及還,獻俘。

上謂曰:“本授卿使相,然劉繼元未下,姑少待之。“A既聞此語,美竊視彬微笑。上覺,遽詰所以,美不敢隱,

遂以實對。B上亦大笑,乃蜴彬錢二十萬。彬二曰:“人生何必使相,好官亦不過多得錢爾。”

咸平二年,被疾。上趣駕臨問,手為和藥,仍賜白金萬兩。六月薨,年六十九。上臨哭之慟。

(取材于《宋史?曹彬列傳》)

注:①覿(出):相見

(I)下列語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遂受而箱之衣柜籍:登記造冊

B.太祖年禁旅典:主管,掌管

C.副帥潘美頊以為賀預:參與,加入

D.年賜白金萬兩仍:于,又

(2)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的詞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項是

A.吳越人以輕舟追遣之彬慰安之,待以賓禮

B.觀其所取一無所受

C.汝巧故疏我吾他功哉

D.彬石總師也上臨哭之慟

(3)對下列文中語句的解釋,不得令文意的一項是

A.使吳越.致命訖即壞出使吳越.傳達旨意完畢即刻返31

B.吾終拒之,是近名也我如果一直拒絕收禮,就會得到好的名聲

C.請煜入宮治裝請李煜進入宮殿收拾行李

D.上覺,遽詰所以皇帝察覺了,急忙追問其中的緣故

(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A.曹彬拒絕借公務而取私利,不過他做人處事也講究變通,收卜禮品后如數上交

B.曹彬為官清正,對宋太祖不巴結逢迎,對同僚也不結黨營私,深得太祖的賞識。

C.曹彬突然稱病,意在要求部下破城后不妄殺一人。他尊重降者人格,以禮相待。

D.曹彬富有智慧,才能出眾,宋太祖雖然器重他,但是又心存戒備,并有所防范。

(5)請分析原文劃線部分語句中:美為什么微笑,這表明了他對曹彬怎樣的態度?上為什么大笑?這表明了他

對曹彬怎樣的態度?

A.既聞此語,美竊視彬微笑。

B.上亦大笑,乃賜彬錢二十萬。

2.(2020秋?海淀區校級期中)閱讀下面兩則文言文,完成問題。

子墨子言日:仁者之事,必務求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將以為法乎天下,利人乎即為,不利人乎即

止。且夫仁者之為天下度*也,非為其目之所美,耳之所樂,口之所甘,身體之所安。以此虧奪民衣食之財,仁者

弗為也。

民有三患:饑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勞者不得息,三者民之巨患也。然即當為之撞巨鐘、擊鳴鼓、彈

琴瑟、吹竽笙而揚干戚,民衣食之財將安可得乎?即我以為未必然也。今有大國即攻小國,有大家即伐小家,寇

亂盜賊并興,不可禁止也。然即當為之撞巨鐘、擊鳴鼓、彈琴瑟、吹竽笙而揚干戚,天下之亂也,將安可得而治

與?即我未必然也。是故子墨子曰:厚措?斂乎?萬民,以為大鐘、鳴鼓、琴瑟、竽笙之聲。以求興天下之利,除天

下之害,而無補也。是故子墨子曰:為樂非也。

(取材于《墨子?非樂》)

夫樂者樂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無樂樂則必發于聲音形于動靜而人之道聲音動靜性術之變盡是矣。

故人不能不樂,樂則不能無形,形而不為道,則不能無亂。先王惡其亂也,故制《雅》《頌》之聲以道之,使其

聲足以樂而不說,使其曲直、繁省、用肉,節奏,足以感動人之善心,使夫邪污之氣無由得接焉。是先王立樂之

方也,而墨子非之,奈何!

故樂在宗廟之中,君臣卜下同聽之.則莫不和:閨門戶內,父子兄弟同聽才.則莫不和:鄉里族長方中,

長少同聽之,則莫不和。故樂者,審一以定和者也,比物以飾節者也,合奏以成文者也,足以率一道,足以治萬

變。是先王立樂之術也,而墨子非之,奈何!

故聽其《雅》《頌》之聲,而志意得()焉;執其干或,習其俯仰屈伸,而容貌得()焉:行其

綴兆,要其節奏,而行列得()焉,進退得齊焉。故樂者,出所以征誅也,入所以揖讓也。……夫聲樂之入

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樂中平則民和而不流,樂肅莊則民齊而不亂。民和齊則兵勁城固,敵國不敢嬰也。如是,

則百姓莫不安其處,樂具鄉,以至足其上矣。然后名聲于是白,光輝于是大,四海之民莫不愿得以為師。是土者

之始也。

(取材于《荀子?樂論》)

(1)下列對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且夫仁者之為天下度也度:法度

B.使其聲足以樂而不迎流:放縱

C.曲直、繁省、胸肉、節奏廉:清亮

D?其化人也速化:教化

(2)卜列各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厚措斂乎?萬民何不慮以為大尊浮乎江湖

B.形畫不為道裂地加封之

C.使其聲足以樂而不流蜒填以為器

D.夫聲樂考入人也深人之?有是四端也

(3)選擇合適的詞語,填在文中括號處,正確的一項是

A濠雅變

B.豪莊變

C.廣雅正

D.r莊正

(4)文中畫線的句子斷句最恰當的一項是

A.夫樂者/樂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無樂/樂則必發于聲音/形于動靜/而人之道/聲音動音/性術之變/盡是

矣。

B.夫樂者/樂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無樂/樂則必發于聲音/形于動靜/而人之道/聲音動靜/性術之變盡是矣。

C.夫樂者/樂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放人不能無娛樂/則必發于聲音/形于動靜/而人之道聲音動靜/性術之變盡是矣。

D.夫樂者/樂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無樂/樂則必發于聲音/形于動靜/而人之道聲音/動靜性術之變/盡是矣。

(5)下列對文意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墨子認為音樂不具有實用價值和審美價值,所以開展音樂活動是錯誤的。

B.荀子認為人的情感變化表現在音樂之中,這種表現必須進行引導才能避免禍亂。

C.《樂論》從設置音樂的原則和方法兩個角度批駁了《非樂》的觀點。

D.荀子認為音樂感化可使家庭內部相愛相親,朝廷上下相慕相敬,天下百姓歸順服依。

(6)將下面的句子譯為現代漢語。

民和齊則兵勁城固,敵國不敢嬰也。

(7)結合文本,談談墨子和荀子對待音樂的見解有何不同。你更贊賞誰的觀點?請簡述理由。

3.(2020秋?豐臺區期中)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

兼愛

《墨子》

圣人以治天下為事者也,必知亂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亂之所自起,則不能治。譬之如醫之攻人之

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則弗能攻。治亂者何獨不然?必知亂之所自起,焉能治

之;不知亂之所自起,則弗能治。

圣人以治天下為事者也,不可不察亂之所自起。當察亂何自起?起不相愛。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謂亂也。

子自愛,不愛父,故虧父而自利;弟自愛,不愛兄,故虧兄而自利;臣自愛,不愛君,故虧君而自利。此所謂亂

也。雖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謂亂也。父自愛也,不愛子,故虧子而自利;兄自

愛也,不愛弟,故虧弟而自利;若自愛也,不愛臣,故虧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愛。雖至天下之為盜賊者,

亦然。盜愛其室,不愛異室,故竊異室以利其室;賊愛其身,不愛人,故賊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愛。

雖至大夫之相亂家、諸侯之相攻國者,亦然。大夫各愛其家,不愛異家,故亂異家以利其家;諸侯各愛其國,不

愛異國,故攻異國以利其國。天下之亂物,具此而已矣。

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愛。若使天下兼相愛,愛人若愛其身,猶有不孝者乎?視父兄與君若其身,惡施

不孝?猶有不慈者乎?視弟子與臣若其身,惡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猶有盜賊乎?視人之室若其室,誰竊?視

人身若其身,誰賊?故盜賊有亡。猶有大夫之相亂家、諸侯之相攻國者乎?視人家若其家,誰亂?視人國若其國,

誰攻?故大夫之相亂家、諸侯之相攻國者有亡。若使天下兼相愛,國與國不相攻,家與家不相亂,盜賊無有,君

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則天下治。

故圣人以治天下為事者,惡得不禁惡而勸愛?故天下兼相愛則治,交相惡則亂。故子墨子日不可以不勸

愛人者,此也。

(1)下列旬子中的加點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譬之如醫之攻人之疾者然攻:治療

B.故虧父而自利虧:使受損失

C.雖至大夫之相亂穿家:家庭

D.惡得不禁惡而利愛勸:鼓勵

(2)下列句子中加點詞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項是

A.8能治之兩月亡鄭以陪鄰

B.臣子之不孝君父人之有是四端也

C.故攻異國以*利其國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D.若使天下兼相愛若屬皆且為所虜

(3)下列對本文內容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第一段作者提出,圣人以治天下為己任,就要知道動亂的根源,否則就達不到目的。

B.墨子認為正是由于人們“不相愛”,才造成倫理崩壞、搶劫偷盜、諸侯攻伐的現實。

C.墨子認為只要人們“兼相愛”,就能消除亂象,使“君臣父子皆能孝慈”,天下大治。

D.文章運用正反對比和例證法,由淺入深地論證了“天下兼相愛則治,交相惡則亂

(41將下面語句譯為現代漢語。

①賊愛其身,不愛人,故賊人以利其身。

②視弟子與臣若其身,惡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

4.(2020秋?豐臺區期中)閱讀下面《論語》中的文字,回答問題。

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季

氏》〕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公冶

長》)

(1〕請結合“巧言、令色、足恭”“看怨而友其人",說說損友的表現有哪些?

(2)這兩則闡明了孔子擇友的標準,請就其中一點,聯系實際,談談你的理解。

5.(2020秋?平谷區校級期中)閱讀下面的文段,完成各題

仲由字子路,卞人也。少孔子九歲。

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雞,佩暇豚,陵暴孔子。孔子設禮稍誘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質,因門

人請為弟子。

子路向:“君子尚勇乎?”孔子曰:“義之為上。君子好勇而無義則亂,小人好勇而無義財盜。”

子路有聞,未之能行,唯恐有聞。

孔子曰:“片言可以折獄者,其由也與!”“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衣敝縊

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季康子問:“仲由仁乎?"孔子曰:“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不知其仁。”

子路為季氏宰,季孫問曰:“子路可謂大臣與?”孔子曰:“可謂具臣矣。”

子路為蒲大夫,辭孔子。孔子曰:“蒲多壯士,又難治。然吾語汝:族以敬,可以執勇;寬以正,可以比

眾;恭正以靜,可以報上。”

初,衛靈公有寵姬曰南子。一公太子黃以得過南子懼誅出奔及靈公卒而夫人欲立公子郢郢不肯曰亡人太

子之子輒在于是衛立輒為君懸為出公。出公立十二年,其父簧簧居外,不得入。子路為衛大夫孔悝之邑宰。黃月責

乃與孔悝作亂,謀入孔悝家,遂與其徒襲攻出公。出公奔魯,而黃順入立,是為莊公。方孔悝作亂,子路在外,

聞之而馳往。遇子羔出衛城門,謂子路日:“出公去矣。而門已閉,子可還矣,毋空受其禍。“子路曰:“食其食者

不避其難。“子羔卒去。有使者入城,城門開,子路隨而入。造賈脾,贊順與孔悝登臺。子路曰:“君焉用孔悝?

請得而殺之。費般弗聽。于是子路欲燔臺,黃隕懼,乃下石乞、壺腐攻子路,擊斷子路之纓。子路日:“君子死

而冠不免。”遂結纓而死。

孔子聞衛亂,曰:“嗟乎,由死矣!”已而果死。故孔子曰:“自吾得由,惡言不聞于耳。”是時子貢為魯使

于齊。

(節選自《史記?仲尼弟子列傳》,有刪改)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靈公太子費聘得過/南子懼誅出奔/及靈公卒/而夫人欲立公子郢/郢不肯/日/亡人太子之子輒在/于是衛立/輒為君/

是為出公

氏靈公太子費聯得過/南子懼誅/出奔及靈公/卒而夫人欲立公子郢/郢不肯/日/亡人太子之子輒在/于是衛立輒為君/

是為出公

C.靈公太了?賈順得過南了?/懼誅出奔/及靈公卒/而夫人欲立公了?郢啷不肯/曰/亡人太子之了輒在/于是衛立輒為君/

是為出公

D.靈公太子賈麟得過南子/懼誅/出奔及靈公/卒而夫人欲立公子郢/郢不肯/曰/亡人太子之子輒在/于是衛立/輒為君/

是為出公

(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子路性情粗野,剛直好勇。他曾經欺侮孔子,后來被孔子以禮誘導,最終拜孔子為師。

B.子路自尊自信,不慕虛榮。孔子認為子路即使穿著破舊袍子和穿著皮衣的人站在一起,也不會感到羞愧。

C.子路精于政事,能力出眾。孔子贊揚子路有仁德,可以治理擁有千輛兵車的國家的軍政事務C

D?子路盡忠職守,不避危險。衛國政亂時,子羔勸他不要進城,子路以“不避其難”為由拒絕了,最終玉碎當場。

6.(2020秋?平谷區校級期中)閱讀下面的短文及《五石之瓠》,完成各題。(前半部分為選擇性必修上《五石之瓠》

原文)

惠子日:“吾有大樹,人謂之樗;其大本擁腫而不中繩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規矩。立之涂,匠者不顧。

今子之言,大而無用,眾所同去也。”莊子曰:“子獨不見貍獨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東西跳梁,不辟高下,

中于機辟,死于罔罟。今夫摩牛,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為大矣,而不能執鼠。一子有大樹患其無用何丕樹之于

無砥之紅妻之裳彷徨壬無為其惻逍遙爰寰皿甚上不天斤斧,物無害者,無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節選自《莊了?逍遙游》)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今子有大樹患/其無用/何不樹之于無何有之鄉/廣莫之野/彷徨乎無為其側/逍遙乎寢臥其下/

B.今子有大樹患/其無用/何不樹之/于無何有之鄉/廣莫之野/彷徨乎無為其側/逍遙乎寢臥其下/

C.今子有大樹/患其無用/何不樹之/于無何有之鄉/廣莫之野/彷徨乎無為/其側逍遙乎/寢臥/其下/

D.今子有大樹/患其無用/何不樹之于無何有之鄉/廣莫之野/彷徨乎無為其側/逍遙乎寢臥其下/

(2)下列對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惠子”即惠施,莊子的朋友,先秦時期的杰出代表人物,是合縱抗秦的最主要的組織人和支持者。他主張魏

國、齊國和楚國聯合起來對抗秦國,并建議齊、魏互尊為王。

B「魏王”即魏惠王。由于魏國曾定都大梁,所以魏國也稱為梁國,因此魏惠王即《寡人之于國也》中的梁惠王。

C.“石”即“禾石”,古代重量單位,相當于一百二十斤(擔)。秦漢時期度量衡制度中的“衡制”:銖、兩、斤、鈞、

石。1石=4鈞,1鈞=30斤,1斤=8兩,1兩=24銖。

D.“樽”指腰舟,可以捆在腰間漂浮在水上。古人以瓠系于腰間,用以渡水。

(3)下面對文章有關內容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惠子以“大瓠之種”為比喻,其實是要說在紛亂的現實社會中,有一些人懷有才能卻無法施展。

B.主子用“不龜手之藥”的故事來批評惠子的觀點,指出有才能的人在施展自己的才華時可能是方法不對,用錯

了萬向,而小是“才能”本身的錯誤。

C.惠子乂用大樹的比喻進一步中述自己的觀點,大樹的遭遇是“立之涂,匠者不顧“,而莊子同意他“大了就沒有

用處''的說法,這樣大家就只有一同離開這個世界了。

D.莊子繼續反駁惠子的觀點,指出“無用”即是一種“逍遙”,在那遠離塵世的地方,精神可以自由自在、無憂無

慮,比那些耍小聰明而不免于死亡的“貍混”強多了。

7.(2020秋?平谷區校級期中)閱讀下面的短文,完成各題v

子墨子言曰:“仁人之所以為事者,必興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為事者也。然則天下之利何也?

天下之害何也?子墨子言曰:“今若國之與國之相班,家之與家之相篡,人之與人之相賊,君臣不惠忠,父子不

慈孝,兄弟不和調,此由天下之害也。”

既以非之,何以易之?子墨子言曰:“以兼相愛交相利之法易之。”然則兼相愛交相利之法將奈何哉?子

墨子言:’‘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視其身。是故諸侯相愛則不野戰,家主相愛則不

相篡,人與人相愛則不相賊;君臣相愛則惠忠,父子相愛則慈孝,兄弟相愛則和調。天下之人皆相愛,強不執弱,

眾不劫寡,富不侮貧,貢不敢賤,詐不欺愚,凡天下禍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愛生也,是以仁者譽之。”

然而今天下之士君子曰:“然,乃若兼則善矣。雖然,天下之難物于故也。”

子墨子言曰:“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識其利,辯其害故也。昔者晉文公好士之惡衣,故文公之臣皆群羊之

裘,韋以帶劍,練帛之冠,入以見于君,出以踐于朝。是其故何也?君說之,故臣為之也。昔者楚屢王好士細要,

故靈王之臣皆以一飯為節,脅息然后帶,扶墻然后起,比期年,朝有釐黑之色,是其故何也?君說之,故臣能之

也。昔越王勾踐好士之勇,教馴其臣,私令人焚舟失火,試其士曰「越國之寶盡在此!'越王親自鼓其士而進之。

士匣鼓音,破萃亂行,蹈火而死者左右百人有余。越王擊金而退之。”

是故子墨子言曰:“乃若夫少食惡衣,殺身而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難也,若茍君說之,則眾能為之,

況兼相愛,交相利,與此異矣,夫愛人者,人亦從而愛之;利人者,人亦從而利之;惡人者,人亦從而惡之;害

人者,人亦從而害之。此何難之有焉,特上不以為政而士不以為行故也。今天下之君子,忠實欲天下之富而惡其

貧,欲天下之治而惡其亂,當兼相愛,交相利。此圣王之法,天下之治道也,不可不務為也。”

(《墨子?兼愛中》,有刪節)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家之與家之相事篡:劫奪

B.人之與人之相越賊:偷竊

C.何以考之易:改變

D.助息然后帶脅:收斂

(2)下列句子中劃線的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

A.仁人之所幺為事者,必興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

強秦之酗不敢加兵于趙者,徒以吾兩人在也

B.凡天下禍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愛生也

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

C.昔者晉文公好士N惡衣

王無異于百姓之以王為愛也

D.忠實欲天卜.之事面惡其貧

夫趙強面燕弱,而君幸于趙王

(3)下面各項中每句話都能體現本文主旨的一項是

①君臣相愛則惠忠,父子相愛則慈孝,兄弟相愛則和調。

②強不執弱,眾不劫寡,富不侮貧,貴不敖賤,詐不欺愚。

③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識其利,辯其害故也。

④夫愛人者,人亦從而愛之。

⑤欲天下之治而惡其亂,當兼相愛,交相利。

⑥此圣王之法,天下之治道也,不可不務為也。

A.①②⑥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③④⑥

(4)下列對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中的“仁人''主要是指那些對他人懷有仁愛之心、實施仁政的人。

B.本文借第三自然段士君子的質疑展開論說,闡述了“兼愛”的可行性,說理嚴密,具有說服力。

C.“兼愛”的好處遠大于迎合君主所得到的好處。士君子沒有認識到這一點,這是識小利而不識大利。

D.本文第四自然段列舉事例進行論證,夾敘夾議,說理深入淺出。

8.(2020秋?平谷區校級期中)閱讀下面的短文,完成各題

兼愛

①天下之人皆不相愛,強必執弱,富必侮貧,貴必激賤,詐必欺愚。凡天下禍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愛生

也。是以仁者非之。

②既以非之,何以易之?子墨子言曰:以兼相愛、交相利之法易之。然則兼相愛、交相利之法將奈何哉?子墨子

言: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視其身。是故諸侯相愛則不野戰,家主相愛則不相篡,

人與人相愛則不相賊,君臣相愛則惠忠,父子相愛則慈孝,兄弟相愛則和調。凡天下禍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

愛生也。是以仁者智之。

③然而今天下之士君子曰:“然!乃若兼則善矣;雖然,天下之難物于故也⑴。“子墨子言曰:天下之士君子,特

不識其利、辯其故也。今若夫攻城野戰,殺身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難也。若君說之,則士眾能為之。昔者晉

文公好士之惡衣,故文公之臣皆祥羊之裘⑵,韋以帶劍,練帛之冠,入以見于君,出以踐于朝。是其故何也?君

說之,故臣為之也。昔者楚靈王好士細要⑶,故靈王之臣皆以一飯為節,脅息卬然后帶,扶墻然后起。比期年,

期有薰黑之色。是其故何也?君說之,故臣能之也。昔越王勾踐好士之勇,教馴其臣,私令人焚月失火,試其士,

曰:“越國之寶盡在此!”越王親自豉其士而進之,士聞鼓音,破碎夕亂行,蹈火顧死者左右百人有余。越王擊金

而退之。

④是故子墨子言曰:乃若夫少食惡衣,殺身而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難也。若茍君說之,則眾能為之。況兼相

愛、交相利,與此異矣!夫愛人者,人亦從而愛之;利人者,人亦從而利之;惡人者,人亦從而通之:害人者,

人亦從而害之。此何難多有焉?特士不以為政,而士不以為行故也。

(取材于《墨子?兼愛》,有刪節)

[注](1)“雖然”句謂:這樣雖然好,但卻是天卜難以辦到的事。(2)群(zang)羊之裘:羊皮做的樸素衣服。(3)

要:通“腰”。(4)脅息:屏氣。(5)碎:通“萃”,軍隊行列。

(1)對加點字的解說,卷七的一項是一

A.貴必敢賤敖:通“傲二傲視

B.若君詡之說:通“悅、',喜歡

C.朗有焦黑之色朝:讀zh配,早晨

D.人亦從而晉之惡:讀wti,憎惡

(2)下列各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是以仁者非考此何難之有焉

B.何以易之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C.凡天下禍篡怨恨可使毋起拿昔百晉文公好士?之惡衣

D.蹈火加死者左右百人有余加士不以為行故也

(3)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視人之國若視其國

看待別的國家如同看待自己的國家

B.特不識其利、辯其故也

只是沒有認識到它的好處、辨清它的道理

C.牧靈王之臣皆以一飯為節

所以楚靈王的大臣都為了節約而只吃一頓飯

D.越王親自鼓其士而進之

越王勾踐親自擊鼓來激勵他的武士奮進

(4)下列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子墨子,,前一個,,子,,字,是對墨子的尊稱,可譯為“先生”。

B.墨家學派在先秦曾盛極一時,其核心學說有“兼愛”“非攻”等。

C.晉文公即《燭之武退秦師》中的“晉侯”,課文出自《戰國策》。

D.“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說的是越王勾踐忍辱兔國的故事。

9.(2020秋?昌平區校級期中)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

劉玄佐,滑州匡城人。少倜蕩,不自業,為縣捕盜,犯法,吏笞辱幾死,乃亡命從永平軍,稍為牙將。大歷

中,李靈耀據在州反,玄佐乘其無備,襲取宋州,有詔以州遂隸其軍,節度使李勉即卷著刺史。

德宗建中初,進兼御史中丞,充宋、亳、潁節度使。0t至納賽至道以徐州歸納急攻之詔直佐掇然破納縣鈕

苴力馀或東南餉澧乃迪進圍避州徊濮陽置工fi隆其堂援遂通避陽津遷檢校兵部尚書、兼曹濮觀察、汴滑都統副使。

李希烈之反,玄佐與李勉、陳少游、哥舒曜聯兵屯淮、汝,數困賊。帝在奉天,垂意關東,乃詔檢校尚書左

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希烈攻陳州,玄佐救之,希烈走,遂進取汴州。詔加汴宋節度使、陳州諸軍行營都統。

玄佐本名洽,至是賜名以尊寵之。入朝,復兼北庭兵馬副元帥、檢校司徒。

性豪縱,輕財好厚賞,故下益困。汴自李忠臣以來,士卒驕,不能自還,至玄佐彌甚。其后殺帥長,大鈔劫,

犯于利而然也。玄佐貴,母尚在,賢婦人也。常月織純一嘲,示不忘本。數教敕玄佐盡臣節。見縣令走廷中白事,

退,戒日:"長吏恐懼卑甚,吾思而父吏于縣,亦當爾。而居高當之,可安乎?”玄佐感悟,故待下益加禮。

汴有相國寺,或傳佛軀汗流,玄佐自往大施金帛,于是將吏、南舅奔走輸金錢,惟恐后。卜日,玄佐敕止,

籍所入得巨萬,因以贈軍,其權話類若此。初,李納遣使至汴,玄佐盛飾女子進之,厚饋遺,皆得其陰謀,故納

最憚之。所寵吏張士南及假子樂士朝贊皆銀萬;而士朝私玄佐嬖妾,懼事覺,酰玄佐,死,年五十八,贈太傅,

謚E壯武。

始,玄佐養子士干與士朝皆來京師,士干知玄佐死無狀,遣奴持刀紿為吊,入殺士朝于次。帝惡其專,亦賜

士干死。

(選自《新唐書?列傳第一百三十九》,有刪改)

(1)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對李納叛李洎/以徐州歸/納急攻之/詔玄佐援/消大破納兵/斬首萬馀級/東南餉漕乃通/進圍濮州,徇濮陽/皆下/

再降其守將,遂通濮陽津/

B.時李納叛/李治以徐州歸納/急攻之/詔玄佐援治/大破納兵,斬首萬馀級凍南餉漕乃通/進圍濮州/徇濮陽/皆下/

再降,其守將遂通濮陽津,

C.時李納叛/李消以徐州歸/納急攻之/詔玄佐援消,大破納兵/斬首萬馀級/東南餉漕乃通/進圍濮州,徇濮陽/皆下

/再降其守將/遂通濮陽津/

D.對李納叛李濤/以徐州歸納/急攻之/詔玄佐援/淆大破納兵/斬首萬馀級/東南餉漕乃通/進圍濮州/徇濮陽/皆下/再

降其守將/遂通濮陽津/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表”是古代的一種文體,指臣子寫給皇帝的書信或奏章;作為公文,它只能陳述自己的政治主張,不能用來

抒發個人情感。

B.“汴州”是古地名,也稱梁、汴,又稱汴梁,簡稱汴,中國七大古都之一,為八朝古都,即“直把杭州作汴州”

中的“汴州”。

C.“端”是古代布帛的一種長度單位,二丈或六丈為“一端”;“端”在古代也指一種禮服,“端章甫,愿為小相焉”

句中“端”就指禮服。

D.“商賈”是商人的統稱。古代有“行商坐賈”的說法,商是流動著販賣商品的人,賈是開店鋪賣東西的人,二字

連莊,泛指做買賣的人。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劉玄佐倜儻不羈,性情豪縱。他少年時期行為放蕩。不事產業;發達以后,輕財好賞,因此汴州士兵變得貪

財而又驕橫。

B.劉玄佐平叛立功,獲得尊寵。他平定李納有功,晉升檢校兵部尚書等職,打敗李希烈,加官汴宋節度使等職,

并被皇帝賜名。

C.劉玄佐孝敬母親,聽從教誨。他母親多次告誡他要恪守為臣之道,他忠了朝廷;他母親勸告他禮待屬下官員,

他奉行唯謹。

D.劉玄佐馭下不嚴,結局可悲。他不嚴格管理軍隊,結果他的士兵常常犯法亂紀;他對干兒子過分寵信,結果

被其用酒鴆死。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K吏恐懼卑甚,吾思而父吏于縣,亦當爾。而居高當之,可安乎?

②十日,玄佐敕止,籍所入得巨萬,因以贍軍,其權誦類若此。

2020北京高二語文上學期期中匯編:文言文閱讀

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

一.文言文閱讀(共9小題)

1.(2020秋?西城區校級期中)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題。

曹彬,字國華,彬始生周歲,父母以百玩之具羅于席,觀其所取。彬左手持干戈,右手持俎豆,斯須取

一印,他無所視,人皆異之。

五年,使吳越,致命訖即還。私覿之禮,一無所受。吳越人以輕舟追遺之,至于數四,彬猶不受。既而

曰:“吳終拒之,是近名也。'‘遂受而籍之以歸,悉上送官。

初,太祖典禁旅,彬中立不倚,非公事未嘗造門,群居燕會,亦所罕預,由是器重焉,建隆二年,自平

陽召歸,謂曰:“我畸昔常欲親汝,汝何故疏我?“彬頓首謝曰:“臣為周室親,復忝內職,靖恭守位,猶恐獲過,

安敢妄有結交?”

七年,將伐江南'長圍中,彬每緩師,翼煜歸服。城垂虎,彬忽稱疾不視事,諸將皆來問疾。彬日:'、余

之疾非藥石所能愈,惟須諸公誠心自誓,以克城之日,不妄殺一人,則自愈矣。”諸將許諾。明日,稍愈。又明

日,城陷。煜與百余人詣軍門請罪,彬慰安之,待以賓禮,請煜入宮治裝,彬以數騎待宮門外,左右密謂彬曰:

“煜人或不測,奈何?“彬笑曰:“煜素懦無斷,必不能自引決。''煜之君臣,卒賴保全。

初,彬之總師也,太祖謂曰:“俟克李煜,當以卿為使相。”副帥潘美預以為賀。彬曰:“不然,夫是行也,

仗天威,遵廟謨,乃能成事,吾何功哉,況使相極品乎!”美曰:“何謂也?”彬曰:“太原未平爾。”及還,獻俘。

上謂曰:“本授卿使相,然劉繼元未下,姑少待之。“A既聞此語,美竊視彬微笑。上覺,遽詰所以,美不敢隱,

遂以實對。B上亦大笑,乃賜彬錢二卜萬。彬退曰:“人生何必使相,好官亦不過多得錢爾。”

咸平二年,被疾。上趣駕臨問,手為和藥,仍賜白金萬兩。六月薨,年六十九。上臨哭之慟。

(取材于《宋史?曹彬列傳》)

注:①覿(di):相見

(1)下列語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C

A.遂受而籍之衣柜籍:登記造冊

B.太祖典禁旅典:主管,掌管

C.副帥潘美預以為賀預:參與,加入

D.仍賜白金萬兩仍:于,乂

(2)卜列各組語句中,加點的詞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項是上

A.吳越人以輕舟追遣之彬慰安之,待"賓禮

氏觀其所取一無所受

C.汝巧故疏我吾何功哉

D.彬之總師也上臨哭々慟

(3)對下列文中語句的解釋,不得令文意的一項是_____

A.使吳越,致命訖即還出使吳越,傳達旨意完畢即刻返回

B.吾終拒之,是近名也我如果一直拒絕收禮,就會得到好的名聲

C.請煜入宮治裝請李煜進入宮殿收拾行李

D.上覺,遽詰所以皇帝察覺了,急忙追問其中的緣故

(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A.曹彬拒絕借公務而取私利,不過他做人處事也講究變通,收下禮品后如數上交。

B.普彬為官清正,對宋太祖不巴結逢迎,對同僚也不結黨營私,深得太祖的賞識。

C.曹彬突然稱病,意在要求部下破城后不妄殺一人。他尊重降者人格,以禮相待。

D.曹彬富有智慧,才能出眾,宋太祖雖然器重他,但是乂心存戒備,并有所防范。

(5)請分析原文劃線部分語句中:美為什么微笑,這表明了他對曹彬怎樣的態度?上為什么大笑?這表明了他

對曹彬怎樣的態度?

A.既聞此語,美竊視彬微笑。

B.上亦大笑,乃賜彬錢二十萬。

【分析】(1)本題考查文言實詞的使用,除了在平時學習中多積累之外,我們還要注意結合句的上下語境,對實

詞的意義進行揣測。

(2)本題考查文言虛詞的意義與用法。做好這類題,前提是我們必須熟知整個文言句子的含義,還必須熟悉語

法。

(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翻譯文言句子的能力。要重點分析關鍵實詞理解是否正確。

(4)本題考查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注意將選項與原文作細致比較。

(5)本題考查考生篩選文章信息,解讀文本意圖的能力。要聯系全文以及上下文語境進行分析。

【解答】(1)C.預:提前,預先,譯文:副帥潘美預先祝賀他。

故選C。

(2)A.兩個"以''都是介詞,譯為“用

B.兩個“所”都是結構助詞,屬戶所+動詞”結構,把動詞變為名詞性結構。

C.兩個“何”都是疑問代詞,譯為“什么”。

D.前一個“之”,助詞,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后一個“之”,代詞,譯為“他”。

故選D。

(3)B.理解有誤,“吾終拒之,是近名也“譯為:對吳越人一直拒絕,就有點近乎沽名釣譽了,其中,“近名”,

是追求名聲的意思。

故選Bo

(4)D.“心存戒備.有所防范”錯誤。從文中來看,第三段說“由是器重焉”,并沒有說“心存戒備,有所防范”,

該信息于文無據。

故選Do

(5)“既聞此語,美窈視彬微笑”,這是潘美聽到皇上說“本授卿使相,然劉繼元未下,姑少待之”而笑,因為在此

之前曹彬已經說過“太原未平爾”,可見曹彬之前已經料到太祖不會兌現許諾的理由,此處潘美的笑中包含了對曹

彬的欽佩。“上亦大笑”,這是皇上聽了潘美所說之后的表現,太社被臣子猜透心思,此處的大笑中應含有自嘲和

對曹彬的賞識之意,因為后面說到“乃賜彬錢二十萬

答案:

(DC

(2)D

(3)B

(4)D

(5)①“美竊視彬微笑”:曹彬已經料到太祖不會兌現許諾,甚至預見到太祖要說的理由。潘美的會心一笑,表

達了對曹彬的欽佩。

②“上亦大笑”:太祖被臣下猜透了心思,其中含有自嘲和對曹彬的賞識。

參考譯文:

曹彬,字國華,周歲時,父母把許多玩具放在席子上,看他拿什么東西。他左手拿刀槍之類的玩具,右

手拿俎、豆之類的食器,i會兒拿了一枚印章,其他的都不看,人們都認為他與眾不同。

顯德五年,出使吳越,到使命完成就立即還朝。私見(覿:di)的禮物,一無所受。吳越人用小船追求送

禮給他,三番五次,還是不接受。不久乂說:“對吳越人一直拒絕,就有點近乎沽名釣譽了。最終還是接受了,

登記清楚后拿回來,全部交給官府。

早先,太祖掌管禁軍,曹彬并不依仗這種關系,除非公事不去太祖那里。大家聚會泗宴他也很少參與,

因此更加受到器重。建隆二年,太祖把他從平陽召回,和他說:“我過去一直想親近你,你為什么疏遠我?”曹彬

磕頭道歉說:“我作為周王室親屬,又忝列宮內職務,謹慎做好自己的事還唯恐有過錯,哪里敢多結交?”

七年,將討伐江南。長圍中,曹彬經常放緩了進攻的節奏,希望李煜降服。城將被攻克時,曹彬忽然稱

病不管事,諸將領都來探視病情。曹彬說:“我的病不是藥物能治好的,只須各位真心實意發誓,在攻下城池的

那一天,不亂殺一人,那么我的病就自然好了。”眾將領應承,一起焚香發誓。第二日,病情逐漸好轉。再下一

天日,城池被攻破。又到了第二天,城池淪陷。李煜和他的臣子百余人到軍門謝罪,普彬安慰他,用接待賓客的

禮節對待他。請李煜進宮備辦行裝,曹彬率領幾人在宮門外等候。左右私下對曹彬說:“李煜或許會有自殺。”曹

彬笑著說:“李煜一向懦弱沒有決斷,一定不能自殺。”李煜君臣,最終賴以保全。

起初,曹彬統領軍隊,宋太祖對曹彬說:“等到打敗李煜,應當讓做宰相J'副帥潘美預先祝賀他。曹彬說:

“不會這樣,這次征討,依仗天威,遵照皇上的妙計,才能取得勝利,我有什么功勞呢,何況宰相是多么重要的

位置啊!”潘美說:"為什么這樣說呢?“曹彬說:“太原還沒有平定''等到得勝回朝,獻上俘虜。皇.上對曹彬說:“本

來應授予你宰相職位,然而劉繼元還沒有打敗,姑且等一下吧。"聽到這句話后,潘美暗地里看著曹彬笑。皇上

發現了,立即問什么原因,潘美不敢隱瞞,于是據實回答。皇上也大笑,于是賜給曹彬二十萬錢。曹彬退朝后說:

“人生何必一定要做宰相,好官也不過是多得兒個錢罷了。”

咸平二年,曹彬病倒,皇帝駕臨親手為他調藥,乂賜給他一萬兩白金。六月去世,時年六十九歲。皇帝

親臨大聲痛哭。

【點評】掌握正確的閱讀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個步驟:

在考試過程中,不少的同學在讀完一遍文言文后就開始作答,這種做法是很不正確的。解答文言文題目,應遵循

三個步驟:

第一步;初讀全文,整體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穩住神,快速地瀏覽一遍。初步明涌“什么時間、什

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誰說了什么話”等等,讀懂個大概即可,因為高考作為選拔性的考試,要i遍把它全

部讀懂,很少人能夠辦到;

第二步:細讀題目,認真研讀字、詞、句,在這一步閱讀中,要杈據題干的要求,結合各選項的具體內容,

落實,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詞、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運用課內所學的知識(實詞、虛詞、活用、句式等),

解決完成較為容易的題目:

第三步:再讀全文,加深理解。這一步是要解決較難的題目,加深對文意的理解,又糾正前兩步中出現的偏差,

是一個深入和復核的過程。

2.(2020秋?海淀區校級期中)閱讀下面兩則文言文,完成問題。

子墨子言曰:仁者之事,必務求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將以為法乎天下,利人乎即為,不利人乎即

止。且夫仁者之為天下度也,非為其目之所美,耳之所樂,口之所甘,身體之所安。以此虧奪民衣食之財,仁者

弗為也。

民有三患:饑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勞者不得息,三者民之巨患也。然即當為之撞巨鐘、擊鳴鼓、彈

琴瑟、吹竽笙而揚干戚,民衣食之財將安可得乎?即我以為未必然也.今有大國即攻小國,有大家即伐小家,寇

亂盜賊并興,不可禁止也。然即當為之撞巨鐘、擊鳴鼓、彈琴瑟、吹竽笙而揚干戚,天下之亂也,將安可得而治

與?即我未必然也。是故子墨子曰:厚措斂乎萬民,以為大鐘、鳴鼓、琴瑟、竽笙之聲。以求興天下之利,除天

下之害,而無補也。是故子墨子曰:為樂非也。

(取材于《墨子?非樂》)

夫樂者樂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無樂樂則必發于聲音形于動靜而人之道聲音動靜性術之變盡是矣。

故人不能不樂,樂則不能無形,形而不為道,則不能無亂。先王惡其亂也,故制《雅》《頌》之聲以道之,使其

聲足以樂而不旗,使其曲直、繁省、聯肉,節奏,足以感動人之善心,使夫邪污之氣無由得接焉。是先王立樂之

方也,而墨子非之,奈何!

故樂在宗廟之中,君臣上下同聽之,則莫不和;閨門之內,父子兄弟同聽之,則莫不和;鄉里族長之中,

長少同聽之,則莫不和。故樂者,審一以定和者也,比物以飾節者也,合奏以成文者也,足以率一道,足以治萬

變。是先王立樂之術也,而墨子非之,奈何!

故聽其《雅》《頌》之聲,而志意得()焉;執其干成,習其俯仰屈伸,而容貌得()焉:行其

綴兆,要其節奏,而行列得()焉,進退得齊焉。故樂者,出所以征誅也,入所以揖讓也。……夫聲樂之入

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樂中平則民和而不流,樂肅莊則民齊而不亂。民和齊則兵勁城固,敵國不敢嬰也。如是,

則百姓莫不安其處,樂其鄉,以至足其上矣。然后名聲于是白,光輝于是大,四海之民莫不愿得以為師。是王者

之始也。

(取材于《荀子?樂論》)

(1)下列對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一A

A.且夫仁者之為天下度也度:法度

B.使其聲足以樂而不頌流:放縱

C.曲直、繁省、朦肉、節奏廉:清亮

D.其傕人也速化:教化

(2)下列各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頊是一D

A.厚措斂乎萬民何不慮以為大尊浮乎江湖

B.形項不為道裂地加封之

C.使其聲足以樂而不流蜒填以為器

D.夫聲樂考入人也深人?有是四端也

(3)選擇合適的詞語,填在文中括號處,正確的一項是D

A.豪雅變

B.豪莊變

c.r雅正

D.r莊正

(4)文中畫線的句子斷句最恰當的一項是

A.夫樂者/樂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無樂/樂則必發于聲音/形于動靜/而人之道/聲音動靜/性術之變/盡是

矣。

B.夫樂者/樂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無樂/樂則必發于聲音/形于動靜/而人之道/聲音動靜/性術之變盡是矣。

C.夫樂者/樂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牧人不能無娛樂/則必發于聲音/形于動靜/而人之道聲音動靜/性術之變盡是矣。

D.夫樂者/樂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無樂/樂則必發于聲音/形于動靜/而人之道聲音/動靜性術之變/盡是矣。

(51下列對文意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一A

A.墨子認為音樂不具有實用價值和審美價值,所以開展音樂活動是錯誤的。

B.荀子認為人的情感變化表現在音樂之中,這種表現必須進行引導才能避免禍舌L。

C.《樂論》從設置音樂的原則和方法兩個角度批駁了《非樂》的觀點。

D.營子認為音樂感化可使家庭內部相愛相親,朝廷上下相慕相敬,天下百姓歸順服依。

(6)將下面的句子譯為現代漢語。

民和齊則兵勁城固,敵國不敢嬰也。

(7)結合文本,談談墨子和荀子對待音樂的見解有何不同。你更贊賞誰的觀點?請簡述理由。

【分析】(I)本題考查文言實詞的使用,除了在平時學習中多積累之外,我們還要注意結合句的上下語境,對實

詞的意義進行揣測。

(2)本題考查文言虛詞的意義與用法。做好這類題,前提是我們必須熟知整個文言句子的含義,還必須熟悉語

法。

(3)本題考查根據文意填充詞語的能力。要結合語境選出適合的字。

(4)本題考查文言斷句。解答該題可以根據文意、虛詞和結構判斷。

(5)本題考查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注意將選項與原文作細致比較。

(6)本題考查文言文翻譯的能力,解答時一定要先回到語境中,根據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然后思考命題

者可能確定的賦分點,首先要找出關鍵實詞、虛詞,看有無特殊句式,詞類的活用,運用“留”“刪”“調”“換”“補”

的方法,直譯為主,意譯為輔,并按現代漢語的規范,將翻譯出來的句子做適當調整,達到詞達句順。

(7)本題考查的是對文段內容的篩選和理解。找到相關內容,在仔細理解的基礎上,抓住關鍵信息,仔細概括。

【解答】(1)A.“度”解釋為“法度”錯誤,應為“考慮”。譯文;仁者替天下考慮。

故選A。

(2)A.介詞,相當于“于“,向;介詞,相當于“于”,在。

B.連詞,表假設,如果;連詞,表順承,然后。

C.連詞,表目的,用來;介詞,用。

D.均為結構助詞,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

故選D。

(3)承接“聽其《雅》《頌》之聲",那么意志胸懷就開闊了,應用“廣”;承接“習其俯仰屈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