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一章國際收支
第一節國際收支的基本涵義
一、國際借貸和國際收支
國際經濟交易一旦發生,就會引起各種債權債務關系以及與之相聯系的貨幣支付。例如,一國居民出口一批商品,由此就獲得了一筆對外債權,而進口一批商品則會發生一筆對外債務。在國際金融學中,我們對這種國際間的債權債務關系用國際借貸(BalanceofInternationalIndebtedness)這一術語予以表示。所謂國際借貸是指一國在一定日期(例如,某年某月某日,一般為年底)對外債權債務的綜合情況。國家外匯管理局會按季度發布中國國際投資頭寸表,該表主要體現了我國對外金融活動形成的債權債務關系,沒有包含貨物和服務往來形成的債權債務關系。鑒于貨物和服務往來形成的債權債務關系通常會在短期里了結,而且部分會通過金融性的貿易融資得到反映,因此,國際投資頭寸表的內容可以大致說明我國的國際借貸狀況。
國際間的債權債務關系必須在一定時期內清算、結算,債權國應收入貨幣,了結其對外債權;債務國應支付貨幣,清償其對外債務。這種清算、結算或支付就形成了國際收支(InternationalBalanceofPayments)。所以,國際收支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一國在一定時期內(通常為1年,也可自某年某月某日至某年某月某日)的對外收入和支付的情況。因此,國際借貸是產生國際收支的原因,國際借貸的發生,必然會形成國際收支。由此可見,國際借貸和國際收支雖然是兩個密切相關的概念,但其涵義卻有很大的差異。除了這種因果差異以外,國際借貸和國際收支的第二個差異是,從時間序列的角度看,前者表示的是一定時點(apointoftime),后者表示的是一定時段(aperiodoftime)。國際借貸和國際收支的第三個差異是,前者表示一國對外債權債務的余額,即最終結果,是一種“存量”(stock),后者是指一國對外收付的累計結果,是一種“流量”(flow)。此外,這兩個概念包括的范圍也不同。除了國際借貸以外,僑民瞻家匯款、饋贈等單邊轉移行為也會導致國際收支(支付)現象,但并未發生債權債務關系,因而不包括在國際借貸范圍之內。所以,國際收支的范圍要比國際借貸的范圍更加寬泛。
國際收支是一個歷史的概念,其外延隨著國際經濟交易的發展而不斷豐富。國際收支概念最初起源于17世紀初期。當時國際經濟往來的基本形式是貨物貿易,位居經濟學主流的重商學派(mercantilist)把國際收支簡單地解釋為一個國家的對外貿易差額,即貿易收支(BalanceofTrade)。這反映了資本主義形成時期貨物交易在國際經濟往來中占統治地位的狀況。
在這以后很長一段時期內,國際金融界一直通行這一概念。即使在現代經濟條件下,由于貨物貿易仍然在國際經濟往來中占有重要地位,人們有時還會以貿易收支指代國際收支,因此,狹義的國際收支就僅僅指這種貿易收支。
貿易收支:實體經濟的主要體現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后,由大規模移民形成的僑匯和戰爭賠款構成的單邊轉移、國際投資導致的資本流動,使國際經濟交易的形式明顯增多。此外,金本位制度開始解體,黃金逐步退出流通領域,紙幣流通日益盛行,外匯已成為國際貿易、國際結算和國際投資的主要支付手段。這使得外匯收支的重要性與日俱增,這時,各國通行的國際收支概念就由貿易收支推廣到了外匯收支,即把所有涉及外匯收付的內容都包括在內。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國際收支概念又有了新的發展。由于國與國之間政治、經濟和文化等方面的往來更加頻繁和廣泛,貿易方式更加靈活,各種形式的對銷貿易,如易貨貿易、互購貿易、回購貿易、補償貿易和記賬貿易迅速發展,而這些貿易方式并不涉及外匯收支,于是,為了完整考察一國的對外經濟活動,就必須把不發生外匯收支的交易也納入國際收支的范疇,由此形成了以所有國際經濟交易為外延的國際收支概念。
按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定義,國際收支是在一定時期內,一個經濟實體(economicentity,economy)的居民同非居民之間所發生的全部經濟往來的系統記錄。在這里,“經濟實體”是指作為單獨財政結算單位的國家或地區;“居民”(Resident)是指在這個經濟實體的境內居住1年以上的政府機構、個人、企業和事業單位,否則即為非居民(Non-resident)。但是一個國家的外交使節、駐外軍事人員,盡管在另一個國家居住1年以上,仍是派出國的居民,是居住國的非居民,因為其收入來源主要是派出國而不是居住國。一個企業的國外子公司是其所在國的居民,是其母公司所在國的非居民。外管局定義:
中國居民是指:(一)在中國境內居留1年以上的自然人,外國及香港、澳門、臺灣地區在境內的留學生、就醫人員、外國駐華使館領館外籍工作人員及其家屬除外;(二)中國短期出國人員(在境外居留時間不滿1年)、在境外留學人員、就醫人員及中國駐外使館領館工作人員及其家屬:(三)在中國境內依法成立的企業事業法人(含外商投資企業及外資金融機構)及境外法人的駐華機構(不含國際組織駐華機構、外國駐華使館領館);(四)中國國家機關(含中國駐外使館領館)、團體、部隊。
例如,美國通用電氣公司在新加坡的子公司是新加坡的居民、美國的非居民。該子公司與母公司的業務往來是新加坡和美國之間的國際經濟交易,因而須納入國際收支范疇。國際性機構如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不屬于任何國家的居民,而是所有國家的非居民。居民與非居民身份的劃分以1年作為期限并無嚴格的理論依據,是人為的設定。其出發點是,在一個經濟實體長期存在的個人和法人,其主要的經濟交易都發生在該實體之內,因而不能視為國際經濟交易。 二、國際收支的重要性
國際收支概念從僅僅指簡單的貿易收支發展到把全部國際經濟交易都包括在內,充分說明了國際收支的重要性與日俱增。
早期的重商學派認為,一國的出口若大于進口,由此產生的貿易順差可導致對外凈收入,作為貨幣的金銀就會流入,貨幣供應量相應增加,利率隨之下跌,這有助于促進投資和經濟增長。在這一理論的指導下,各國政府都比較重視國際收支,并以爭取國際收支順差作為制定貿易政策的出發點。
后來,古典學派強調在金本位制度下,黃金的流入和流出可對國際收支起自動調節作用,政府無需對國際收支進行調節。而且這一時期盛行自由貿易,一些西方國家通過對殖民地及附屬國的出口使其國際收支始終處于順差,因而對國際收支問題不予重視。
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國際收支問題再度引起人們的關注,因為大規模短期資金流動與巨額戰爭賠款轉移,由此造成的國際收支嚴重失衡對各國經濟產生了十分不利的影響。此外,1929~1933年世界性的經濟大蕭條,迫使各國相繼放棄金本位制度,國際經濟關系陷入了極度的混亂之中。各國為了維護本國利益,競相實行貿易管制、復匯率制度、貨幣貶值等措施,以實現國際收支平衡。
二次大戰以后,由于國際經濟的一體化趨勢日趨增強,各國之間的經濟關系日益密切,國內經濟對國際經濟的依賴也更為突出,國際收支狀況對國內經濟的影響愈益顯現。同時,隨著凱恩斯主義的流行,西方國家加強了政府對宏觀經濟的管理,國際收支成為宏觀經濟管理的主要目標之一。1960年代后,美元與英鎊不斷發生危機,國際間投機性短期資金流動頻繁,再加上1970年代的兩次石油危機,導致西方國家不斷出現國際收支危機。所有這一切使得當今各國對國際收支重要性的認識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一個國家的國際收支情況只有通過具體的統計數字才能得到切實的體現,這就涉及到國際收支平衡表(BalanceofPaymentsStatement)。國際收支平衡表是反映一個經濟實體在一定時期內(如年度、半年度或季度)以貨幣單位表示的全部對外經濟往來的一種統計表。所以,國際收支平衡表實際上是國際收支的外在表現形式。國際收支平衡表是按照復式記賬的原理編制的。按照這種記賬原理,一切收入項目或負債增加、資產減少的項目都列為貸方(credit),或稱正號項目(plusitems),以“+”號表示;一切支出項目或資產增加、負債減少的項目都列為借方(debit),或稱負號項目(minusitems),以“-”號表示。每一筆交易都須同時記錄相應的借方和貸方,金額相等。因此,原則上,國際收支平衡表全部項目的借方總額與貸方總額總是相等的,其凈差額為零。
但實際上,國際收支平衡表每一具體項目的借方和貸方(即收入和支出)卻是經常不平衡的,收支相抵總會出現一定的差額。當收入大于支出,即貸方數額大于借方數額時,差額為正數(+),我們稱之為順差(Surplus);反之,當支出大于收入,即貸方數額小于借方數額時,差額為負數(-),這表示逆差(Deficit)。各項目收支差額的總和,便是國際收支總差額。
二、國際收支平衡表的主要內容
國際收支平衡表包括的內容按經濟性質分為經常項目、資本項目和平衡項目三大類,每一大項目可再分為一些分支項目(sub-accounts)。
(一)經常項目
經常項目(CurrentAccount)是國際收支平衡表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項目,主要記載表現為貨物和服務的國際交易。該項目又可細分為貿易收支(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收益(初次收入)和轉移收支(二次收入)等項目。
經常項目的收入記貸方,支出記借方 l.貨物(MerchandiseTrade),又稱為有形貿易收支(VisibleTrade),指貨物的進出口。它是國際收支中一個最重要的項目。
按國際收支統計的原理,出口記入貸方,進口記入借方。 2.服務貿易(ServiceTransaction),又稱無形貿易收支(InvisibleTrade),主要包括以下幾個項目:
(1)運輸。即貨運、客運、港口、倉儲、郵電等費用的收入和支出,通稱貿易從屬費用。
(2)旅游。指旅游者和其他訪問者在外國旅游時所支付的費用,如食宿、交通運輸和娛樂費用。
(3)銀行和保險業務收支。指銀行及保險業從外國得到的收入和對外國的支出。在銀行業務中計列利息和手續費的收入和支出,在保險業務中計列貨物保險、人壽保險等各種保險的保險費、保險額的收入和支出。
(4)軍事支出。指在國外的軍隊開支,包括食品、電力、運輸及在國外需要的供應品,其中并不包括運往外國的供應品和設備。
(5)政府往來。如使領館經費支出、外交人員個人支出等。
(6)其他服務收支。如辦公費、專利使用費、廣告宣傳費、簽證費及其他租賃費等。
服務收入記貸方,支出記借方。
3.收益,包括職工報酬和投資收益。投資收益由兩個組成部分:一是國際直接投資產生的收益,如股息、紅利及利潤的收支,二是國際間接投資如延期付款、信用貸款、證券投資、外債等的利息收支。
本國從國外獲得收益記貸方,外國從本國獲得收益記借方4.經常轉移(currenttransfer),即轉移收支(transferpayment),是指不發生償還或收益報酬的單邊支付,是無對等的交易,所以又稱單邊轉移(unilateraltransfers),或不償還的轉移(unrequitedtransfers),如貨物、服務、現金等的單方面轉移。在民間方面,有僑民匯款、養老金、宗教團體、教育機構、財團法人捐贈錢款物資,各種獎金及獎學金等;在政府方面,有對外經濟和軍事援助、戰爭賠款、沒收走私貨物、政府間的饋贈、捐款及稅款等。
收入記貸方,支出記借方
上述4個項目差額的總和就是經常項目差額。
(二)資本(和金融)項目
資本項目(CapitalAccount)主要記錄表現為資金形態的資本流出(借方)和流入(貸方)情況,可分為長期資本和短期資本兩大類。
1.長期資本(Long-termCapital)
長期資本指期限在1年以上或未規定期限(如股票)的資本。它又可分為政府長期資本和私人長期資本。2.短期資本(Short-termCapital)
短期資本指期限為1年或1年以下的資本,也可分為政府短期資本和私人短期資本。短期資本流動主要包括進出口信貸、套匯套利交易、跨國公司的資金調撥、金融機構的頭寸調整,以及資本外逃和投機性資金流動等。短期資本流動,尤其是游資,其流動性很強,經常在國際間頻繁轉移,是造成國際金融局勢動蕩的重要因素。資本流入(capitalinflow)是指資本從國外流入國內,它意味著本國對外國的負債增加,或外國對本國的資產增加,或本國在外國的資產減少,或外國對本國的負債減少。
資本流出(capitaloutflow)是指資本從國內流向國外,它意味著本國在國外的資產增產,或本國對外國的負債減少,或外國在本國的資產減少,外國在本國的負債增加。在投資方面,資本項目記錄的是本金在國際間的轉移,至于投資收益,則因其不斷形成,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和經常性,故而列入經常項目,并不反映在資本項目中。
例:外資企業利潤再投資的記錄:
貸:來華直接投資(資本項目)
借:收益(經常項目)
我國的國際收支狀況
國際投資頭寸表
2012年4月24日《國際金融報》:
中國外匯投資研究院院長譚雅玲對記者表示,“雖然經常項目順差不小,但凈資產還是減少,說明國內投資沒有渠道,資本外流。這也是市場的正常反應,熱錢撤離,債權外流。”/zOlyq2N
課堂討論:資本外流是否導致我國債權外流和凈資產減少?(三)平衡或結算項目
平衡或結算項目(BalancingorSettlementAccount)包括官方儲備和凈誤差與遺漏。
l.儲備資產
又稱官方儲備,是一個國家的貨幣當局,即專門負責貨幣金融事務的政府部門,包括財政部、中央銀行(簡稱央行)、外匯管理部門等持有的可用于對外支付的資產及其對外債權。一國的官方儲備主要包括4個組成部分:即黃金、外匯、特別提款權和在IMF的儲備頭寸。
一個國家的國際收支出現順差時,其對外收入大于支出,這部分差額就會轉化為官方的儲備資產;而在逆差時,由于收入小于支出,政府就必須動用相應數量的官方儲備對外支付,導致官方儲備的減少。可見,官方儲備的一個重要功能就是平衡國際收支。官方儲備的增減是國際收支數量變化的結果。
2.凈誤差與遺漏
這是一個人為設立的平衡項目,用于軋平國際收支平衡表中借貸兩方的總額。
國際收支平衡表中的統計數字出現錯漏是不可避免的,這是因為:
(1)資料來源不一。由于商務部、財政部、海關、稅務和銀行等各部門的統計口徑不一,導致匯總數字不符。如我國的進出口數據來自海關,直接投資(非金融領域)數據來自商務部,境外上市融資數據來自證監會,境外投資收益數據來自外管局。
(2)資料不全。有些國際經濟交易未經過對應的部門辦理,如走私及私自攜帶現鈔出入國境。
(3)資料本身錯漏。有關部門提供的統計數字也不能保證絕對準確無誤,有的僅僅是估算數字,也有錯漏。由于上述原因,國際收支平衡表的借貸方總額總會出現差額。
設立凈誤差與遺漏項目后,就可以將無法平衡的差額記入其中,用于軋平總的差額。
借方貸方差額
經常項目-80
資本項目100
平衡項目
官方儲備-15
誤差與遺漏?
借方貸方差額
經常項目-80
資本項目100
平衡項目
官方儲備-15
誤差與遺漏-5
合計0
按國際收支平衡表的編制原理,官方儲備屬于資產項目,因而其增加用負號(-)表示,而減少則以正號(+)表示。
借方(—)
貸方(+)進口100(支出項目)
出口
80(收入項目)銀行存款80(資產增加)100(資產減少)延期收款80(資產增加)
延期付款
100(負債增加)合計180180單邊轉移
1、收到現金捐贈
銀行存款-100(資產增加)
單邊轉移+100(收入增加)
2、收到實物捐贈
進口-100
單邊轉移+100
所以,每個項目并不是獨立的,相互之間有密切的聯系。這種聯系還表現在各個項目差額可以相互抵補,如服務收支順差可以抵補貿易收支逆差,資本項目順差可抵補經常項目逆差,等等。
我們通過下面列出的一張標準的國際收支平衡表可以更直觀地了解國際收支平衡表的原理和內容。
以上介紹的是編制國際收支平衡表的基本原理,實際上,各國往往根據本國的特定情況和習慣按自己的分類編制國際收支平衡表。
IMF為了比較各成員國的國際收支狀況,于1948年首次頒布了《國際收支手冊》,要求成員國按統一的統計口徑和格式報送國際收支平衡表,并于1950年、1961年、1977年、1993年和2008年修訂再版。
《國際收支手冊》(第五版,1993版),對各個項目的分類進行了較大調整,基本內容如下:1.經常項目
該項目主要包括:(1)貨物;(2)服務;(3)收益;(4)經常轉移。
2.資本與金融項目
該項目主要包括:(1)資本項目(資本轉移和非生產性、非金融性資產收買和放棄);(2)金融項目(直接投資、證券投資、其他投資和儲備資產)。
3.誤差與遺漏項目
國際收支手冊第六版
從2015年起,我國國家外匯管理局開始按照《國際收支和國際投資頭寸手冊》第六版,即2008年版編制和發布國際收支平衡表(參見國家外匯管理局官網)。與之前相比,主要變化是:
(1)將儲備資產納入金融賬戶統計,并在金融賬戶下增設“非儲備性質的金融賬戶”,與原金融項目包含的內容基本一致;
(2)項目歸屬發生變化,如將經常項目下的轉手買賣從原服務貿易調整至貨物貿易統計,將加工服務(包括來料加工和出料加工)從原貨物貿易調整至服務貿易等;(3)項目名稱和細項分類有所調整,如將經常項目、資本項目和金融項目等重新命名為經常賬戶、資本賬戶和金融賬戶,將收益和經常轉移重新分別命名為初次收入和二次收入等;
(4)金融項目用資產和負債而不是借方和貸方表示;
(5)借方項目和資產項目用負值表示。這種分類方法把官方的儲備資產與非官方的直接投資和證券投資等經濟交易合在一起,統稱資本與金融項目,不利于區別和分析這兩種不同性質的現象。因此,國際學術界在對國際收支進行分析和研究時往往把儲備資產從資本與金融項目中剔除,形成狹義的資本與金融項目,而且仍然簡稱為資本項目。我國公開發布的國際收支平衡表也采取這樣的分類方式(見表1-1)。本書后文所謂的資本項目就是指剔除了儲備資產后的資本與金融項目。
第三節國際收支的平衡
一、國際收支不平衡的概念
國際收支平衡表從其編制原理來看,在某種程度上總是平衡的,其平衡的表現有兩個方面:(1)由于采取復式記賬原理,因此,國際收支平衡表的借方總額和貸方總額總是相等的。(2)由于設立了平衡項目,由此,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的合計差額最終總是可以通過官方儲備的增減和誤差與遺漏項目得到平衡,以至最終的賬面差額必然為零。
從另一方面看,國際收支又常常是不平衡的,其不平衡的表現也有兩個方面:(1)國際收支平衡表中的各個項目一般是不平衡的,總會出現一定的差額。(2)撇開國際收支賬面上的表象的平衡,一國的國際收支在性質上仍然可能是不平衡的。為了把握國際收支在性質上是否平衡我們首先要把國際經濟交易劃分成自主性交易和調節性交易。
所謂自主性交易,又稱事前交易,是指事前純粹為達到一定的經濟目的,如降低成本,增加收益而主動進行的交易。調節性交易,又稱事后交易,是有關國家的政府為了彌補自主性交易各項目所發生的不平衡而直接進行,或通過各種政策措施致使經濟主體,如企業和個人所進行的交易。
將所有國際經濟交易劃分為自主性交易和調節性交易,可作為判斷國際收支性質上是否平衡的依據。一國國際收支中的自主性交易如果達到平衡,不需要作事后調節,則我們可認為該國的國際收支在性質上是平衡的。如果一國的自主性交易出現不平衡,只是在采取了調節性交易后才實現了平衡,那么,由于這種賬面上的、形式上的平衡是虛假的、暫時的,缺乏牢固的基礎,不能長久維持,因此其國際收支在性質上仍然是不平衡的。
按交易性質判斷國際收支性質上是否平衡固然具有理論上的精確性,但在實際上有時卻很難區分不同的交易。例如國際收支逆差國政府常常會對順差國政府施加一定的壓力,要求其采取有效措施促使其本國企業增加從該逆差國的進口。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往往無法確認究竟哪一筆進口是由于政府行為所造成的調節性交易。
在實際應用中通常采取的一種粗略的方法,是把不同類別的國際經濟交易按自主性程度由高到低排列,并在中間劃一道橫線,將線上項目(itemsabovetheline)近似地看作自主性交易,線下項目(itemsbelowtheline)則近似地看作調節性交易。由此可得出考察國際收支性質上是否平衡的四個口徑:
(一)貿易差額(TradeBalance)
一些對自主性交易性質的尺度把握十分嚴格的學者認為,判斷交易性質的橫線應該劃在貿易收支下方,因為貿易往來通常都是出于自然的經濟原因,其中的調節性交易所占比重最小,所以,只有貿易收支才能在總體上反映一國的自主性交易的狀況。如果一國的貿易收支出現嚴重的不平衡現象,那么不管其他項目的收支是否平衡,其國際收支在性質上可以說是不平衡的。
此外,從貿易收支另一方面的重要性來看,雖然其僅是整個國際收支的一個組成部分,不能完全代表國際收支整體,但是對許多國家來說,貿易收支在全部國際收支中所占的比重相當大。因此,為了簡便起見,可將貿易收支作為國際收支的近似代表。貿易收支往往能綜合地反映一國的產業結構、產品質量和勞動生產率狀況,是實體經濟的重要體現。雖然一些西方發達國家的資本項目所占比重很大,但仍然十分重視貿易差額。不少經濟學家認為,以資本項目的差額彌補貿易收支差額的做法是不能持續維持的,因為資本流動是不穩定的,其流向終究會發生逆轉。許多國際收支調節理論也以貿易收支指代國際收支。
(二)經常項目差額
不少對自主性交易性質的認定持寬松態度的學者則把界限劃在經常項目下方,其依據是,除了貿易以外,國際間的服務往來和投資收益一般也是出于自然的經濟原因。而且,隨著服務貿易的迅速發展,其在整個國際收支中的地位呈上升趨勢,有些國家的對外經濟甚至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服務貿易和投資收益。因此,以經常項目差額來考察一國的國際收支是否達到性質上的平衡更為全面。
(三)基本差額
有的學者認為,長期資本相對于短期資本來說是一種比較穩定的非投機性資本流動。它以市場、利潤及獲取資源等為目的,因而在很大程度上也屬于自主性交易,并反映了一國在國際經濟往來中的地位和實力。因此,他們主張把判斷交易性質的橫線劃在長期資本下方,將經常項目差額和長期資本項目差額合在一起,稱為基本差額(BasicBalance)。基本差額能反映一國國際收支的基本狀況,所以成為許多國家,特別是那些長期資本流動規模較大的國家判斷和觀察其國際收支狀況的重要指標。
(四)官方結算差額
對自主性交易的尺度持最寬松態度的學者更是進一步把橫線挪到了私人短期資本下方。他們認為,私人的短期資本往來,包括投機資金的國際轉移,無非是出于避險獲利的目的,其決定因素仍然是國際經濟的基本結構和其他狀況,因而同樣可看作自主性交易。由此形成的基本差額再加上私人短期資本差額就構成了官方結算差額(OfficialSettlementBalance),
因為這一差額必須通過官方的短期借貸或官方儲備的相應變動才能得到平衡。
國際收支平衡的考察口徑
貿易收支
──────────→貿易差額
服務收支TradeBalance
收益
轉移收支
──────────→經常項目差額長期資本往來CurrentAccountBalance
──────────→基本差額
私人短期資本往來BasicBalance
──────────→官方結算差額
官方短期借貸OfficialSettlementsBalance
官方儲備
綜上所述,盡管一國的國際收支在賬面上始終是平衡的,但其各個項目卻總是不平衡的,尤其是從性質上來看,按不同的口徑進行考察,國際收支的不平衡是一種經常的現象,國際收支的平衡只能是一種偶然的現象。
二、國際收支不平衡的原因
如前所述,按不同的口徑來看,一國的國際收支在性質上經常是不平衡的。造成國際收支的這種性質上不平衡的原因固然十分繁多,但主要的原因則有以下四個方面: 1.經濟周期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由于經濟周期的影響,一國經濟會周而復始地出現繁榮、衰退、蕭條、復蘇等四個階段。周期的不同階段會對國際收支產生不同的影響。在繁榮時期,由于國內需求旺盛,進口相應增加,出口反而減少,國際收支可能出現逆差;而在蕭條時期,由于需求不足,進口就會下降,出口反倒上升,就會出現順差。隨著周期的階段性演變,這種不平衡現象也交替發生。這種因經濟周期引起的國際收支不平衡就稱周期性不平衡。 2.國民收入
隨著一國經濟增長率的高低變化,其國民收入也會相應增加或減少。有關的研究結果表明,一國的進口與國民收入之比,即進口傾向(PropensitytoImport)存在穩定的比率關系。因此,國民收入的增加引起的購買能力的上升會導致進口的增加。另外,服務、捐贈、旅游及投資等方面的對外支出也會因此上升。假定其他條件不變的話,其國際收支就可能出現逆差。這種由國民收入的變化而產生的國際收支不平衡就稱收入性不平衡(IncomeDisequilibrium)。
上財課題組(2016.7)測算,中國的出口和進口的收入彈性分別為4.4和1.2,因此,中國出口的恢復將主要取決于世界經濟回升和國際對中國產品需求的改善。
一國的進口增量與國民收入增量之比,即邊際進口傾向(MarginalPropensitytoImport)存在穩定的比率關系。因此,國民收入的增加引起的購買能力的上升會導致進口的增加。
△M
邊際進口傾向=———=C
△Y
C:Constant,常數
M
平均進口傾向=——
Y
3.貨幣價值
一國貨幣在國內的實際購買力的變動,也會影響其國際收支。當一國出現較嚴重的、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通貨膨脹時,國內的價格水平就會過度上升,致使其貨幣購買力明顯下降。這就導致其貨物和服務的出口競爭力減弱,出口必然減少。與此同時,國外的貨物和服務的價格則顯得相對低廉,進口由此受到鼓勵,致使國際收支出現逆差。這種由貨幣價值變化引起的國際收支不平衡就是貨幣性不平衡(MonetaryDisequilibrium),或稱價格性不平衡(PriceDisequilibrium)。
4.經濟結構
(1)產業結構
當一國的產業結構與整個世界的產業結構不相一致或不相協調時,其貨物和服務的出口就會發生困難,以至國際收支出現逆差。發展中國家由于歷史的和地理環境、自然資源、勞動力數量和質量、技術水平等方面的原因,主要生產農產品、礦產品、畜產品等初級產品,即使是制成品的生產方面也僅限于附加值和技術含量很低的產品。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世界經濟結構性變化的一個主要特征是對初級產品需求相對下降,而對制成品的需求急劇上升。由此造成國際市場上初級產品的價格上升速度極為緩慢,制成品的價格上升速度很快。
恩格爾法則
(theEngle'sLaw)
人們對初級產品的需求隨收入
的增加而減少。
PT制成品初級產品
許多發展中國家由于種種原因,未能及時將生產初級產品為主的經濟結構轉向制成品為主的經濟結構。面對日益惡化的貿易條件(TermsofTrade),這些發展中國家的初級產品的出口收入增加不多,而為了維持經濟增長所必需的原材料、能源、機械設備等進口制成品價格的大幅度上揚,使其進口支出猛漲,國際收支因而出現持續的逆差。
這里的貿易條件是指一定數量的出口商品能夠換取的進口商品的數量,其數學表達式為
T=PX/PM
式中,T表示貿易條件,PX表示出口商品的價格,PM表示進口商品的價格。
出口商品的價格變動率與進口商品的價格變動率之差可用來表示貿易條件的變動情況。
(2)宏觀結構
主要表現為內部經濟失衡,如儲蓄與投資的失衡。
上述由于國內產業結構與世界經濟結構發生錯位或內部經濟失衡而形成的國際收支不平衡就稱結構性不平衡(StructuralDisequilibrium)。
三、國際收支不平衡的對策
一國的國際收支如果發生暫時性的不平衡,即指短期的、由非確定或偶然因素引起的不平衡,那么這種不平衡一般程度較輕,持續時間不長,帶有可逆性,即不需要采取政策調節,不久便可自行得到糾正。但是,如果一國的國際收支不平衡屬于持續性不平衡,即由于一些根深蒂固的原因造成的,且屬巨額順差或逆差,那么這種不平衡沒有可逆性,必須采取相應的對策加以糾正。客觀地說,一國國際收支無論是出現持續性的巨額順差還是逆差,都對本國經濟有所不利。持續性的逆差會導致官方儲備的不斷流失,使國內經濟活動受到緊縮壓力,抑制經濟增長;
反之,持續性的巨額順差,又會導致本國貨幣匯率上升,削弱出口競爭力,或者會引起官方儲備的過多積累,這意味著放棄實際資源的使用權,引發通貨膨脹,有時還會產生并加深與其他國家之間的矛盾和沖突,形成貿易爭端。但相比較而言,逆差國由于直接面臨官方儲備減少的局面,因而較之順差國承受了更直接、更緊迫的調節壓力,否則,其官方儲備就可能徹底耗竭。因此,所謂的國際收支不平衡主要是指持續、巨額的逆差現象。
(一)國際收支的自動調節作用
古典學派的研究表明,市場經濟可通過一系列經濟變量,在所謂的“看不見的手”的作用下自動地由失衡轉向均衡。英國的學者大衛·休謨(DavidHume,1711-1776)在其1752年發表的《貿易收支》(TheBalanceofTrade)一書中對金本位條件下貿易收支,即狹義的國際收支的自動調節過程:“價格—金幣流動機制”(PriceSpecieFlowMechanism)作了完整的描述。在國際金本位制度的條件下,一國的國際收支(貿易收支)如發生逆差,則迫使該國貨幣匯率下跌至黃金輸出點而使黃金外流。黃金外流導致銀行準備金降低,從而使貨幣發行量減少,由此引起價格下跌,進而增強其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能力,因而促進出口,同時,國外價格水平的相對上升也抑制了進口。這樣,外來收入增加而對外支出減少,逐步消除逆差,使國際收支恢復平衡。
“價格-金幣流動機制”流程圖
國際收支逆差
黃金外流
通貨緊縮
價格下跌
出口增加,進口減少
國際收支平衡
國際收支逆差黃金外流貨幣供應下降價格下降出口增加進口減少國際收支順差貨幣供應上升黃金內流價格上升出口減少進口增加
在紙幣流通條件下,一國的國際收支已無法借助黃金的輸出入而自動調節,但在市場機制得到充分發揮的情況下,經濟的“內在穩定器”(InternalStabilizer)仍有一定的功效。例如,國際收支的逆差會引起外匯的供不應求,促使本國貨幣匯率下跌,進口價格相對上升,出口價格相對下降,導致出口增加,進口減少,國際收支由此改善。但在現代的不兌現紙幣本位制度中,由于金融資產的品種不斷增多,功能日益豐富,以至金融體系的復雜性愈益強化,更何況政府在宏觀經濟管理方面的作用也明顯加強,這使得國際收支自動調節的效果受到了極大的削弱。貨幣供應↓
利率↑
逆差外匯儲備↓
資金流入增加利率效應:改善資本項目收入效應:改善經常項目相對價格效應:改善經常項目減少國內支出收入↓
進口↓價格下降出口↑
進口↓資金流出增加
利率↓
貨幣供應↑
外匯儲備↑
順差增加國內支出收入↑
進口↑價格上升出口↓進口↑
(二)國際收支的調節手段
國際收支的調節(adjustment)是指一國政府,尤其是貨幣當局通過一定的政策措施使原有的國際收支變化趨勢得以逆轉,從而恢復平衡。
調節國際收支的政策措施從其作用途徑來看可劃分成兩大類型:
1、支出轉移政策(Expenditure-switchingPolicies)
這類政策主要是通過改變支出的流向,鼓勵用于購買貨物和服務的支出由國外轉向國內,最終改善國際收支。具體而言,這類政策包括:(1)調低本國貨幣匯率,使得經匯率折算以后,外國的貨物和服務的價格相對上升,本國貨物和服務的價格相對下降;
(2)采取復匯率制度(MultipleExchangeRateSystem),即對不同的交易實行不同的匯率,從而刺激某些商品的出口,限制某些商品的進口;(3)提高進口關稅,增加進口成本;(4)實行進口配額,限制進口數量,提供出口補貼等等。這類政策主要通過改變進出口商品的相對比價,借以提高出口商品的國際競爭能力,結果,出口收入增加,進口支出減少,國際收支由此得到改善。 2、支出增減政策(Expenditure-changingPolicies)
這類政策是通過增加或減少國民收入,以改變可用于購買商品和服務的支出數量。支出增減政策又可分成兩種,即支出增加政策(Expenditure-increasingPolicies),如擴張性的財政貨幣政策,以及支出減少政策(Expenditure-reducingPolicies),如緊縮性的財政貨幣政策等。在國際收支逆差時可采取支出減少政策,實行緊縮性的財政政策:減少政府支出,增加稅收;緊縮性的貨幣政策:減少貨幣供應量,提高利率。支出減少政策的核心是減少國民收入,迫使本國支出下降,用于進口的支出也相應下降。此外,隨著經濟緊縮,國內的價格水平也會降低,有助于刺激出口。最后,較高的利率水平還可吸引外國資本的流入,以獲取利息收益,使資本項目得到改善。
(三)平衡國際收支的融資手段
采取一定的調節措施雖然能使國際收支得到平衡,但由此可能產生經濟增長減慢、經濟衰退、失業增加、通貨膨脹、貿易條件惡化等副作用。因此,在有些情況下,尤其是國際收支逆差不很嚴重時,就可采取融資措施。
融資措施(finance)是指以籌措資金的方式來填補國際收支不平衡的缺口。這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內部融資(InternalFinance),即當一國持有充足的官方儲備時,可直接用官方儲備,或動員和集中國內居民持有的外匯來滿足對外支付的需要;另一個是外部融資(ExternalFinance),即通過從外國政府、國際金融機構或國際金融市場融通資金,以彌補國際收支逆差。融資措施雖然能暫時應付國際收支逆差,能由于其沒有改變國際收支的變動趨勢,因此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國際收支逆差問題,尤其是持續的巨額逆差。
(四)直接管制
直接管制(DirectControl)是政府通過強制性的行政手段,如法規和條例,對進出口和外匯買賣予以規定的做法。直接管制的出發點是限制涉及對外支付的交易,如進口和購買外匯;鼓勵涉及外來收入的交易,如出口和賣出外匯,從而達到改善國際收支的目的。對進出口的直接管制通常稱作貿易管制,而對外匯買賣、收支、存兌的直接管制則稱作外匯管制。在改善國際收支方面,直接管制由于不受時滯的影響,因而效果比較迅速和顯著。此外,直接管制措施的選擇性較好,可以根據不同的交易有針對性地予以限制或鼓勵,而不會累及其他交易。因此,對于因局部因素造成的國際收支逆差,直接管制措施具有很大的優越性。直接管制的缺陷在于其常常會扭曲市場機制,損害市場效率,不利于資源的有效配置。
而且,直接管制措施并未從根本上消除導致國際收支逆差的原因,由此形成的國際收支平衡只是表面上的平衡,“內隱逆差”依然存在,一旦取消管制,這種內隱逆差即刻就會轉換成“外顯逆差”。
最后,直接管制是改變國際競爭的力量對比的不公正手段,因而在限制進口的同時會使有關的國家出口受到不利影響,這些國家也會采取報復措施,相應限制進口,使直接管制的效能大打折扣。
如何理解國際收支不平衡
的可維持性(可持續性)?
國際收支不平衡已達到的嚴重程度:貨幣當局必須采取對宏觀經濟可能產生巨大不利影響的政策才能實現國際收支的平衡
所謂可維持的國際收支差額,是指一定時期內,一國在不采用危害國內經濟目標的措施的前提下,國際收支差額可以被下一段時間內的國際收支反差額所彌補或者國際收支某個項目的差額可以被另一個項目的反差額所彌補。因此,只要國際收支差額是可維持的,則主動采取措施進行國際收支調節的緊迫性就降低了。
2010-10-16
上海證券報:
央行行長周小川近日在《中國金融》撰文指出,在改革轉軌時期,貨幣政策要立足于中國國情,把握好實現幣值穩定、經濟增長、充分就業、國際收支平衡四大目標之間的平衡點。第二章外匯與匯率
第一節外匯
一、外匯的概念
在通常情況下,一國的貨幣只能在該國境內使用,所以在國際經濟交易中至少有一方需要使用以外國貨幣表示的支付手段,由此就形成了外匯(ForeignExchange,簡稱Forex)的概念。從完整的角度來看,外匯具有動態(Dynamic)和靜態(Static)兩方面的涵義。
1979~82年進出口計價貨幣的比重單位:%資料來源:YoshioSuzuki,JunichiMiyake,andMitsuakiOkabeed,"TheEvolutionoftheInternationalMonetarySystem",1990,第178頁。出口進口美元本幣美元本幣美國98988585日本60.933.893.02.0德國7.282.333.142.8英國17762938法國11.662.428.735.8整個世界54.854.3
外匯的動態涵義是指把一國貨幣兌換成另一國貨幣的國際匯兌行為和過程,即藉以清償國際間債權債務關系的一種專門性經營活動。可見,外匯的動態涵義所強調的是外匯交易的主體,即外匯交易的參與者及其行為。外匯的靜態涵義則是指以外幣(外幣是外國貨幣的簡稱)表示的可用于對外支付的金融資產。靜態涵義所強調的是外匯交易的客體,即用于交易的對象。不過,在人們日常的經濟生活中最廣泛使用的是外匯的靜態涵義。
我國2008年8月5日修訂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匯管理條例》第三條對外匯的范圍作了這樣的規定:“本條例所稱外匯,是指下列以外幣表示的可以用作國際清償的支付手段和資產:
(一)外幣現鈔,包括紙幣、鑄幣;
(二)外幣支付憑證或者支付工具,包括票據、銀行存款憑證、銀行卡等;
(三)外幣有價證券,包括債券、股票等;
(四)特別提款權;
(五)其他外匯資產。”
根據以上有關外匯概念的描述,我們可以發現,外匯是包括外幣在內,但比外幣的范圍更廣的概念。
二、外匯的特征
根據外匯的定義,我們可以得出外匯的三個基本特征:
第一,外匯是一種金融資產。
所謂資產,是具有貨幣價值的財物或權利,或者說是用貨幣表現的經濟資源。資產可以是實物性的,即所謂的實物資產(PhysicalAssets),如土地、機器等,也可以是金融性的,亦即金融資產(FinancialAssets),如現金、存款、商業票據、有價證券等。既然外匯只能以貨幣形態得到表現,因此它必然屬于金融資產。所以,實物資產和版權、專利權等無形資產不能構成外匯。
第二,外匯必須以外幣表示。
少數國家的貨幣,如美國的美元由于種種特殊的原因而在國際間被普遍接受,因此,美國居民常常可以直接用美元對外支付。但美元對美國居民而言,顯然只是本幣(本幣是本國貨幣的簡稱),所以,盡管美元有時具有對外支付的功能,美國居民仍然不能由此將其看作外匯。第三,用作外匯的貨幣必須具有較充分的可兌性。
一國貨幣一般不能在另一國流通使用,因此,一種外幣(如英國英鎊)的持有者(如法國居民),就不得不將英鎊按一定的比率兌換成另一種貨幣,如加拿大元,以便對加拿大居民進行支付。顯然,如果一種貨幣不具有可兌性,即不能兌換成其他貨幣,則其對外支付的能力就幾近喪失,外國居民就不愿持有該種貨幣,其結果就是無以具有外匯的功能。貨幣可按其可兌性程度分成以下3類:
(l)完全的可自由兌換貨幣
(2)有限的或部分的可兌換貨幣
當一國政府對本幣兌換外幣的行為實行某些方面的嚴格限制時,該國的貨幣就成為有限的或部分的可兌換貨幣。這種限制通常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按居民身份實行限制,如外國居民可以自由兌換,本國居民則不能兌換;二是對與經常項目交易有關的貨幣兌換沒有限制,但對涉及資本項目交易的兌換仍施加限制。
(3)不可兌換貨幣
有些國家對貿易收支、服務收支和資本項目收支都實施嚴格的外匯管制,境內沒有外匯市場,所有本幣對外幣的兌換行為都須經過政府審批。這些國家的貨幣就是不可兌換貨幣。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為了促進國際經濟交易的發展,因而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協定》第八條“成員國的一般義務”中規定,各成員國不能對因經常項目交易而發生的貨幣兌換要求予以限制。我國自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來,對外經濟實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外匯管理方面,市場經濟體制也有了一定程度的發育,國際收支狀況不斷改善,外匯儲備迅速增加,因此,1996年11月27日,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戴相龍致函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正式宣布從1996年12月1日起接受《基金組織協定》第八條款,基本實現了經常項目交易的人民幣自由兌換,成為所謂的“第八條款成員國”。
但我國對少部分經常項目交易的兌換,如服務收支方面的出國旅游、留學和轉移支付方面的僑匯、捐贈等仍實行一定的限制。不過,隨著我國國際收支狀況的不斷改善和外匯儲備的增加,人民幣自由兌換的限制也在持續放寬,正在實現經常項目交易的完全自由兌換。同時,資本項目交易的人民幣自由兌換也在逐步推進。2007年8月20日外管局批準天津濱海新區開展境內個人直接對外證券投資業務試點,居民個人可以自有外匯或人民幣購匯直接對外證券投資,初期首選香港,俗稱“港股直通車”。上海證券報,2011-01-11
溫州日前發布《溫州市個人境外直接投資試點方案》,允許18周歲以上擁有溫州戶籍并取得因私護照者可赴境外投資。根據試點方案,投資者可以使用自有外匯資金、人民幣購匯以及經市外匯局核準的其他外匯資產來源等進行境外直接投資。投資者境外直接投資所得利潤可留存境外用于其境外再投資。
中國證券網
外匯管理局表示,“十二五”時期要積極穩妥地推進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進程,有序拓寬資本流出渠道。此外,我國還建立了“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制度”(QualifiedDomesticInstitutionalInvestor,QDII),允許境內金融機構在額度購匯,投資于境外金融市場;實行“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制度”(QualifiedForeignInstitutionalInvestor,QFII),允許境外金融機構在額度內用外匯兌換人民幣在我國證券市場進行投資。
2013年9月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成立,目標是在區內試行人民幣完全自由兌換。
貨幣的可兌性與金融市場開放雖然緊密相關,但在概念上并不相同。例如即使一國允許外國居民用外幣兌換本幣,但其金融市場仍然可以限制外國居民的參與。
不規范的文字表述:資本項目開放
嚴格的外匯定義的補充條件:
能不受限制地存入貨幣發行國的商業銀行的賬戶,以便進入國際結算過程。
第二節匯率
一、匯率的概念與標價
外匯的動態涵義引出了不同貨幣的折算問題,這就涉及到了匯率。匯率(ExchangeRate)是一個國家的貨幣折算成另一個國家貨幣的比率,即用一國貨幣所表示的另一國貨幣的兌換比率。換言之,匯率就是兩種不同貨幣之間的比價,它反映一國貨幣的對外價值。由于匯率為外匯買賣確定了標準,因而又稱外匯牌價,簡稱匯價,或外匯行市(ForeignExchangeQuotation)。
中國(的)匯率?
美國(的)匯率?
為了表示兩種不同貨幣之間的比價,先要確定用哪個國家的貨幣作為標準,由于確定的標準不同,因而便產生了兩種不同的匯率標價方法。
(一)直接標價法
直接標價法(DirectQuotation)又稱應付標價(GivingQuotation),是指一國以整數單位(如一、一百、一萬等)的外國貨幣為標準,折算為若干單位的本幣的標價法。在直接標價法下,外幣數額固定不變,匯率漲跌都以相對的本幣數額的變化來表示。一定單位的外幣折算的本幣增多,說明外匯匯率(ForeignExchangeRate)上升,或本幣匯率下降。
反之,一定單位外幣折算的本國貨幣減少,說明外匯匯率下跌,或本幣匯率上升。由此可見,在直接標價法下,匯率數值的上下起伏波動與相應的外幣的價值變動在方向上是一致的,而與本幣的價值變動在方向上卻是相反的。
(二)間接標價法
間接標價法(IndirectQuotation)又稱應收標價(ReceivingQuotation),是指一國以整數單位的本國貨幣(如一、一百、一萬等)為標準,折算為若干數額的外國貨幣的標價法。間接標價法的特點正好同直接標價法相反,即本幣金額不變,其折合成外幣的數額則隨著兩種貨幣相對價值的變化而變動。如果一定數額的本幣能兌換成更多的外幣,說明本幣匯率上升;反之,如果一定數額的本幣兌換的外幣數額減少,則說明本幣匯率下跌。
美國長期以來一直采用直接標價法,但在二次大戰后,隨著美元在國際結算和國際儲備中逐漸取得統治地位以及國際外匯市場的高速發展,為了與各國外匯市場上對美元的標價一致,美國從1978年9月1日起,除了對英鎊(以及后來的澳元和歐元)繼續采用直接標價法外,對其他貨幣一律改用間接標價法。我國對人民幣兌主要國際貨幣的匯率也采用直接標價法,但人民幣兌某些次要貨幣,如馬來西亞林吉特和俄羅斯盧布的匯率則采用間接標價法。
在間接標價法下,匯率數值的上下起伏波動與相應的外幣的價值變動在方向上剛好相反,而與本幣的價值變動在方向上卻是一致的。
直接標價法和間接標價法之間存在著一種倒數關系,即直接標價法下的匯率數值的倒數就是間接標價法下的匯率數值,反之亦然。人民幣兌美元匯率
由于在不同的標價法下,匯率漲跌的涵義恰恰相反,因此我們在談論某種貨幣匯率的變動時,必須說明具體的標價方法,否則就容易引起歧義。我們也可以在匯率之前加上外匯或本幣等限定詞,以說明外匯匯率或本幣匯率的變動情況,如外匯匯率上升或本幣匯率下跌。 按國際金融界的慣例,若對標價法不作特別說明,則通常是指采用了直接標價法。
在戰后興起的歐洲貨幣市場上由于銀行相互間買賣的都是外幣,沒有本幣,因此各種貨幣的報價都以美元作為基準,形成了所謂的美元標價法(Dollarquotation),其他貨幣之間的匯率則按照各自對美元的匯率進行套算得出。基準貨幣(BaseCurrency)
指一個“貨幣對”中作為被計價標的(標準)的貨幣。
套算匯率的定義
/terms/c/crossrate.asp
套算匯率,又稱交叉匯率,是
國際外匯市場上一種外幣(關鍵貨幣,keycurrency)與其他外幣的匯率,其功能是用來套算本幣與該種外幣的匯率。
/us/forex//home.action
套算匯率的應用
設美元為一國的關鍵貨幣,可按下式套算本幣與英鎊的匯率:
(本幣/英鎊)
=(本幣/美元)×(美元/英鎊)
已知基本匯率為6.3,國際外匯市場上美元對英鎊的匯率為
1英鎊=1.50美元
則本幣對英鎊的匯率便可通過上述公式套算而得,即
6.3×1.50=9.45
即1英鎊折合9.45個單位的本幣。
銀行買賣外匯:
買入匯率(買入價)
賣出匯率(賣出價)
注意直接標價與間接標價的區別
大額交易往往采取支付傭金的方式。
交易日(transactiondays)
工作日(workingdays)
營業日(businessdays)
周四、周五、周六、周日、周一現匯現鈔期匯
包含價格變動因素的雙邊實際匯率(bilateralrealexchangerate,BRER)可以下式表示:
P*
e=E──
P
其中,
e:實際匯率;
E:名義匯率;
P*:外國的價格(指數);
P:本國的價格(指數)。
由于價格數據無法獲得,因此實際計算時通常使用價格指數。
設1994年至1996年美元對人民幣的匯率始終為8.30元,同期美國和中國的消費價格指數(ConsumerPriceIndex,CPI)分別為106和127,1996年美元對人民幣的實際匯率按上式計算為:
8.30×(106/127)=6.93
這意味著同樣的1美元,在1996年雖然仍然能兌換8.30元人民幣,但其在中國只能買到相當于1994年價值6.93元人民幣的商品和服務。換言之,人民幣兌美元的實際匯率在這一時期出現了上升。
欲使1996年人民幣兌美元的實際匯率保持在1994年的水平,則可變換上述等式,求得名義匯率,即
P
E=e──=8.30×127/106=9.94
P*
亦即只有當人民幣對美元的名義匯率提高到9.94元時,才能使實際匯率與1994年相等。這說明實際匯率會隨名義匯率同步升降。
由此可得出的結論是:1996年的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相對于1994年出現高估。
影響經濟的因素是實際匯率而不是名義匯率。當我們討論名義匯率上升和下跌對經濟的影響時,我們所假定的是,實際匯率會隨之發生相應的變化。
影響實際匯率的3個因素:名義匯率、本國的價格水平、外國的價格水平。
注意標價法的差異!!!
有效匯率:
加權平均的多邊匯率
名義有效匯率:
不考慮價格對比的多邊匯率
實際有效匯率:
納入了相對價格變動因素
綜合衡量一國貨幣匯率的指標是實際有效匯率(realeffectiveexchangerate,REER)《國際金融研究》2007.4,P57
2006年7月《第一財經日報》選擇了美元、歐元等11種貨幣作為基礎進行測算發現,人民幣名義有效匯率在2005年下半年維持上升態勢,到2005年12月達到頂峰,自2006年1月起進入下降通道,到2006年7月,又基本回到匯改前的水平。《上海證券報》2007.7.23
據BIS公布的最新數據,2005年7月底~2007年6月底人民幣名義有效匯率上升4.2%,實際有效匯率上升4.41%,2007年上半年上升0.72%。
有效匯率通常采取間接標價,以便匯率變動與該種貨幣的價值變動保持同一方向。
/statistics/eer/index.htm
/releases/H10/Summary
/rmbei/index.html2012年01月05日國際金融報
陳凈:
經合組織國家(OECD)GDP增速每下降1%,將會拉低中國出口增速約3.5%(收入效應);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每上升1%,將會抑制中國出口約1.5%。按照這一比例,如果2012年OECD國家經濟僅增長0.8%,而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卻上升6.2%,則2012年中國出口增速將掉至個位數,僅為8.9%。
第三節匯率變動
一、影響匯率變動的主要因素
(一)利率
通常情況下,一國的利率水平較高,在該國表現為債權的固定收益類金融資產,如存款、貸款、存單、債券、商業票據等的收益率也相對較高。這就會吸引大量國外資金的流入,以投資于這些金融資產。結果,在外匯市場上,外匯的供應就急劇增加,從而導致本幣匯率的上升。
所以,各國利率的變化,尤其是國內外利差,是影響匯率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由于國際上追求利息收益的短期資本對利率的高低十分敏感,會對利率變動迅速作出反應,因此,利率對匯率的影響可在短期里很快發生作用。從各國的政府行為來看,提高利率往往成為穩定本國貨幣匯率,防止其大幅度下跌的重要政策手段。1992年9月16日英格蘭銀行賣出100億英鎊外匯,相當于其外匯儲備的40%,并將基準利率從10%提高到12%,再提高到15%。
9月17日上午英格蘭銀行宣布退出歐洲貨幣體系,實行浮動匯率,并將基準匯率回復到10%。
中外利率比較
(二)國際收支
國際收支的變化也是影響匯率的重要因素。一國國際收支發生順差,這意味著外匯收入大于支出,這在外匯市場就表現為需要賣出的外匯數量大于需要買進的外匯數量,亦即外匯供過于求,外匯匯率就會下跌。若為逆差,則該國對外國貨幣需求增加,外匯供不應求,外匯匯率隨之上升。可見,國際收支差額及其大小對匯率有很大的影響。但是,由于國際收支差額對匯率的影響須通過外匯市場上的供求狀況的變化才能逐步體現出來,這就需要一個時間過程。因此,國際收支對匯率具有中期的影響作用。匯率外匯數量0出口(外匯供應)進口(外匯需求)貿易收支(進出口)對匯率的影響匯率外匯數量0出口(外匯供應)進口(外匯需求)貿易收支順差(出口增加)對匯率的影響匯率數量0出口(外匯供應)進口(外匯需求)貿易收支逆差(進口增加)對匯率的影響
(三)價格水平
一國價格水平的上升,勢必削弱該國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能力,對出口不利,同時卻會鼓勵進口,這樣將造成進口增加,出口減少,使國際收支出現逆差,以至外匯市場出現外匯供不應求的現象,進而導致該國貨幣匯率下降。
由于價格水平的變動須通過國際收支,進而是外匯供求才能對匯率產生影響,況且價格水平的變動本身具有趨勢特征,因此,價格水平對匯率具有長期的影響,往往成為影響匯率變動趨勢的因素。
(四)貨幣當局的直接干預
由于匯率變動對一國的進出口貿易和資本流動等有著直接的影響,并轉而影響到國內的生產、投資和價格等,所以各國貨幣當局為了避免匯率波動,尤其是短期內的劇烈起伏波動對國內經濟造成不利影響,往往對匯率進行干預,即由貨幣當局在外匯市場上買賣外匯,當外匯匯率過高時賣出外匯,回籠本幣,而在外匯匯率過低時則買進外匯,拋售本幣,使匯率變動有利于本國經濟。這種干預有三種情況:一是在匯率變動劇烈時使它趨于緩和,二是使匯率穩定在某個水平上,三是使匯率上浮或下浮到某個比較合適的水平。貨幣當局的外匯干預削弱了匯率對外匯供求,進而對國際收支的調節作用,由此造成的國際收支差額則通過國際儲備的增減得以彌補(即融資)。
宣告效應(pronouncementeffect)
惡性循環(viciouscircle):
本幣貶值對價格水平的影響
本幣貶值出口減少進口增加出口增加,進口減少價格上升
一、價格效應
1、進口消費品價格上升形成增加工資的壓力,否則就意味著實際收入下降;
2、投資品investmentgoods
價格上升導致生產成本增加;
3、進口替代,非進口品價格上升;
4、通貨膨脹預期導致價格上升慣性:
預期的自我實現
Inflationfeedsitself.
二、數量效應
出口增加,進口減少導致總供應減少;
三、貨幣效應
外匯儲備增加導致本幣投放增加。
M2=mB
結論:本幣貶值具有擴張效應;本幣升值具有緊縮效應
討論:人民幣升值是否會導致資產泡沫2011-02-28上海證券報
廈門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和經濟參考報26日聯合發布“中國季度宏觀經濟模型(CQMM)”2011年春季預測報告,模型假設人民幣連續兩年平均對美元升值15%,模擬結果,CPI平均每年下降3%左右東方早報2011-04-24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巴曙松表示,未來通脹新動力將是輸入型通脹,“這個時期適當地加快升值,有助于抑制輸入型通脹。”
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胡曉煉本周亦撰文稱,“要增強匯率彈性,減緩輸入型通貨膨脹壓力。”第四節外匯管制
強制結售匯
1994年起,中國人民銀行對外匯指定銀行的結售匯周轉頭寸,即結售匯綜合頭寸的外匯數量實行限額管理,若銀行用于結售匯業務周轉的外匯資金超過核定的區間,則必須進入銀行間外匯市場進行平補,即賣出外匯;如果低于核定的區間,也可以通過銀行間外匯市場進行平補,即買入外匯。如果銀行間市場在整體上仍然不能平衡頭寸,則可通過央行的結售匯最終平衡頭寸。國家外匯管理局關于加強外匯資金流入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2013-05-09)
各銀行當月結售匯綜合頭寸下限=(上月末境內外匯貸款余額-上月末外匯存款余額×參考貸存比)×國際收支調節系數”。其中:中資銀行的參考貸存比為75%,外資銀行的參考貸存比為100%,國際收支調節系數為0.25。資本管制的主要表現:
IMF把涉及資本管制的現象劃分為43個項目,我國采取嚴格管制的主要集中在3個項目:(1)外商直接投資需要審批;(2)境外負債有嚴格限制;(3)跨境金融投資必須通過QFII和QDII獲得配額。外匯管制通常與本幣匯率高估有關,我國是特例。
反向管制:限制結匯;銀行以外匯繳納存款準備金
外匯管制的利弊
有利方面
(1)改善國際收支和穩定匯率的效果比較明顯;
(2)能充分利用供求價格彈性;
(3)保護本國嬰幼行業“InfantIndustry”
不利方面(1)匯率、稅收和補貼的最優值難以確定;(2)形成額外的行政管理費用;(3)容易產生腐敗、濫用權利和不負責任等官僚主義;(4)引起貿易伙伴國的報復;(5)市場機制扭曲;(6)不公平競爭。
第五節外匯風險管理
外匯風險的涵義
外匯風險是指以外幣定價或衡量的資產、負債、收入與支出以及未來經營活動中可能產生的凈現金流量,在用本幣表示其價值時因匯率波動而產生損失或收益的不確定性(uncertainty)。
意義:
1、即使有收益也存在風險;
2、為衡量風險提供了明確的統計尺度,如方差和標準差。
第三章外匯市場與外匯交易
第一節
外匯市場概述
外匯市場(foreignexchangemarket)是外幣供求雙方互相買賣不同貨幣的交易網絡、交易設施及其組織結構和制度規則的總和。
一、外匯市場的類型
有形外匯市場(具體的外匯市場)
無形外匯市場(抽象的外匯市場
)
外匯零售市場
外匯批發市場(狹義的外匯市場
)
外匯批發市場和外匯零售市場構成廣義外匯市場
頭寸(Position)
一筆有特定用途的資金及其數額大小。
敞口頭寸,openposition
頭寸裸露(暴露)
positionexposure
(cover)
多頭頭寸,頭寸過多
longposition
空頭頭寸,頭寸不足
shortposition
buylong,sellshort
l自由市場
l平行市場
l外匯黑市
l全球市場和地區市場
二、外匯市場參與者
l外匯指定銀行
l非金融機構
l個人
l經紀商
(1)直接交易:無經紀商
(2)間接交易:有經紀商
l非銀行金融機構
l中央銀行
l做市商
MarketMaker,又稱
Jobber
做市商,或坐市商,錯誤的翻譯:造市商
三、外匯市場的交易模式
競價驅動(指令驅動)
:集中交易
場內交易(共同動手方)
與交易所辦理清算和交割
詢價驅動(報價驅動):場外交易(OTC)
(一對一交易)
不與交易所辦理清算和交割詢價交易過程
A:GBP5MioA(銀行)詢價:GBP兌USD,金額500萬
B:1.6773/78B(銀行)報價:
價格為:GBP1=USD1.6773/78A:MyRiskA不滿意B的報價,在此價格下不作交易,
A可以在數秒內再次向B詢價。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狗狗褥瘡的護理
- 供熱單位行政工作總結和工作打算
- 車庫認購定金協議書
- 酒店廚房合同協議書
- 龍蝦攤位承包協議書
- 飾品木條轉讓協議書
- 酒店寄存免責協議書
- 包子鋪股份合同協議書
- 道路安全運輸協議書
- 個體戶餐飲股東協議書
- 心理健康課件主題班會
- 2025年家政服務行業考核考試試題及答案
- 美容診所合作協議書
- 2025年人教版小學一年級下學期奧林匹克數學競賽試卷(附答案解析)
- 江蘇省南通市2025屆高三三模語文試題(含答案)
- 護理6大核心制度
- 2025年滁州市軌道交通運營有限公司第二批次招聘31人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2025年高考英語考前熱點話題押題卷(新高考Ⅰ卷)-2025年高考英語模擬考試(解析版)
- 旅游退團協議書
- 浙江國企筆試題目及答案
- 線性代數中向量空間的概念與應用: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