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某校2024-2025學年八年級上學期期末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1頁
天津市某校2024-2025學年八年級上學期期末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2頁
天津市某校2024-2025學年八年級上學期期末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3頁
天津市某校2024-2025學年八年級上學期期末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4頁
天津市某校2024-2025學年八年級上學期期末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八年級歷史學科

第I卷

一、單選題:本大題共25小題,共50分。

1.考古工作者在重慶市巫山縣發掘出人類下領骨、牙齒等化石,經研究這些遺物代表了一種直立人的新亞

種,一般稱之為“巫山人”。這反映出()

A.自然環境對古人類有重要影響B.化石是研究古人類的重要證據

C.巫山人可以制作獸骨等藝術品D.我國農業生產具有悠久的歷史

【答案】B

【解析】

【詳解】根據題干可知,考古學家通過發掘出人類下領骨、牙齒等化石,推斷出“巫山人”屬于一種直立人的

新亞種,說明化石是研究古人類的重要證據,B項正確;題干沒有涉及自然環境,排除A項;題干只涉及

發掘出人類下領骨、牙齒等化石,沒有提及用獸骨制作藝術品,排除C項;題干沒有提及農業生產發展情

況,排除D項。故選B項。

2.楊寬在《戰國史》一書中寫道:“從山西出土的青銅牛尊看,春秋后期的牛都已穿有鼻環,說明牛已被

牽引來從事勞動。”圖片說明,春秋時期經濟迅速發展的原因有()

A.土地大面積開墾B.牛耕的廣泛推廣

C.各個諸侯國進行改革D.青銅器用于農耕

【答案】B

【解析】

【詳解】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的是春秋時期生產工具的進步知識點。題干提供了關鍵信息“青銅牛尊”、

“春秋時期經濟迅速發展的原因”,結合課本所學分析,我國至遲在春秋末年己經使用牛耕,戰國時期牛耕進

一步推廣,牛耕是我國農業發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故答案為B。

考點:新人教版七年級歷史上冊?國家的產生和社會的變革?大變革時代

3.《史記》記載,陳勝、吳廣前往成邊,在漁陽為大雨所阻,按法律應該斬首,情急之下,揭竿而起。但

據1975年湖北云夢出土秦簡記載,因大雨延期,根本不會斬首。由此可見

A.史學研究需要多重證據B.《史記》內容均需考古證實

C.歷史真相永遠無法還原D.秦簡記載內容完全真實可信

【答案】A

【解析】

【分析】

【詳解】根據材料“《史記》記載,陳勝、吳廣前往成邊,在漁陽為大雨所阻,按法律應該斬首,情急之

下,揭竿而起。但據1975年湖北云夢出土秦簡記載,因大雨延期,根本不會斬首。”可知,材料從不同角

度論述了陳勝、吳廣起義,由此可見,史學研究需要多種證據,A項正確;《史記》內容均需考古證實與

材料無關,排除B項;C項說法本身錯誤,排除C項;D項說法太絕對,排除D項。故選A項。

【點睛】

4.下圖為中國古代時間軸圖,其中階段②的特征是

先秦時期明清時期

①②③④

?--―?——?——?——?-------->->

公元前221年220年581年907年1368年1840年

A.統一多民族國家建立與鞏固

B.早期人類與文明起源

C.奠定了現代中國版圖的基礎

D.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

【答案】D

【解析】

【詳解】依據題干信息結合所學可知,階段②是在魏國建立后到隋建立之前的時間段,即三國兩晉南北朝時

期。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我國封建國家分裂,政權交替頻繁;北方戰亂頻繁,民族融合加強;南方相對穩定,

江南經濟發展;科技發展,佛教盛行。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我國的歷史特征是政權分立和民族融合,故D符

合題意;統一多民族國家建立與鞏固、早期人類與文明起源、奠定了現代中國版圖的基礎與題干無關,故

ABC不合題意。故本題選D。

【點睛】

5.某歷史學習興趣小組對戰國時期的歷史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他們擬定了以下研究主題,其合適的是

()

A.新舊交替:社會劇烈變革的時代B.反抗暴秦:寧有種乎的悲壯吶喊

C.儒家學說:奠定傳統文化的根基D.逐鹿天下:爭奪帝位的楚漢之爭

【答案】A

【解析】

【分析】

【詳解】結合所學可知,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春秋戰國的經濟發展趨勢是奴隸制的國有土地制度井田

制的瓦解和私田的產生與發展。戰國時期的各國變法逐步確立了封建制度。因此戰國時期是社會劇烈變革

的時代,故A項符合題意,BCD項不符合題意,故選A。

6.我國古代儒家主張“仁”“信”、墨家主張"兼愛”、法家主張以"法"治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

有“和諧”“誠信”“友善”“法治”等內容。這表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A.照搬了春秋戰國時期的思想B.是現代中國建設的經驗總結

C.植根于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D.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產物

【答案】C

【解析】

【詳解】根據材料“我國古代倫家主張‘仁、信';墨家主張‘兼愛'、法家主張以治國;社會主義核

心價值觀中有‘和諧、誠信、友善、法治’等內容”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植根于我國優秀

的中華傳統文化。故C正確。ABD不符合題意,故排除ABD項。故選C。

7.”……社會比較安定,百姓富裕起來。國家糧倉豐滿,新谷子壓著陳谷子,一直堆到倉外;府庫里的大

量銅錢,多年不用,穿錢的繩子爛了,散錢多得無法計算。”這則材料描述的景象是()

A.秦統一全國B.文景之治C.大變革的時代D.光武中興

【答案】B

【解析】

【詳解】根據所學可知,西漢初年統治者吸取秦亡教訓,減輕農民的賦稅徭役、兵役和賦稅負擔,注重農

業生產發展。文帝和景帝獎勵努力耕作的農民勸誡百官關心農桑,提倡節儉,并以身作則,重視“以德化

民”。文景時期,社會比較安定,百姓富裕,社會比較安定,國家的糧倉豐滿,歷史上稱這一時期的統治

為“文景之治”,B項正確;秦朝實現統一之后實行暴政,百姓并不富裕,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是經濟

的恢復與發展,不涉及大變革,排除C項;光武中興指的是東漢光武帝劉秀統治時期出現的治世,與材料

不相符,排除D項。故選B項。

8.清乾隆十年,全國人口約1.7億人,到乾隆五十年約達到2.9億人。對此,朝廷要求廣種晉薯等高產作

物。可見,朝廷的這一舉措是為了()

A.促進商業繁榮B.發展手工業

C.緩解人口壓力D.抑制土地兼并

【答案】C

【解析】

【詳解】依據題干“清乾隆十年,全國人口約L7億人,到乾隆五十年約達到2.9億人清乾隆十年,全國

人口約1.7億人”和所學知識,可知當時人口增長過快,這造成了人地矛盾尖銳,因此朝廷要求廣種高產

作物顯然是為了提高糧食產量、緩解人口壓力,C項正確;題干反映的是清朝發展農業的舉措,與商業、

手工業發展并沒有直接關聯,排除AB項;題干沒有反映清朝前期土地兼并的問題,重點反映的是人口過

快增長,排除D項。故選C項。

9.孟元老所著《東京夢華錄》和張擇端所畫《清明上河圖》反映了同一座都市商業繁榮的景象。這座都市

A.唐代長安B.北宋開封C.南宋臨安D.元代大都

【答案】B

【解析】

【詳解】北宋畫家張擇端的畫《清明上河圖》描寫了北宋首都東京(開封)汴河沿岸的風光,北宋都城開封,

是當時著名的商業中心,《清明上河圖》是汴京(開封)當年繁榮的見證,人物栩栩如生,北宋的城市面貌

和當時各階層人民的生活躍然紙上,真實形象地再現了開封作為商業城市的繁華景象,代表了宋代社會風

俗畫的最高成就。據題干關鍵信息''孟元老所著《東京夢華錄》和張擇端所畫《清明上河圖》反映了同一座

都市商業繁榮的景象”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座都市是北宋開封。B符合題意;ACD不符合題意。故選B。

10.圖片承載著鮮活的歷史。某班在進行研究性學習時搜集到以下圖片,與這些人物相關的歷史史實所反

映的主題是

張騫鑒真鄭和戚繼光

A.祖國統一B.中外交往C.民族團結D.抵抗侵略

【答案】B

【解析】

【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張騫通西域,為絲綢之路的開通奠定了基礎。鑒真東渡日本,促進了中日文

化交流。鄭和下西洋,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和地區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來。戚繼光抗倭屬于中外沖突。

因此,與圖片人物相關的歷史史實所反映的主題是中外交往,故B符合題意;祖國統一與鑒真東渡、鄭和

下西洋不符,排除A;民族團結與鑒真東渡、鄭和下西洋、戚繼光抗倭不符,排除C;抵抗侵略僅與戚繼

光抗倭相關,排除D。故選B。

11.隋唐時期,位于淮水沿岸的泗州、楚州(如圖)城市規模不斷擴大,經濟日益繁華,成為重要的商業

城市。這些城市的發展得益于()

f\W

揚州L溝

A.政治中心確立B.大運河的修建

C.市舶司的設置D.白銀普遍流通

【答案】B

【解析】

【詳解】根據材料“隋唐時期,位于淮水沿岸的灑州、楚州城市規模不斷擴大,經濟日益繁華,成為重要

的商業城市。”以及圖片所示,泗州位于通濟渠沿岸,楚州位于邪溝沿岸,再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隨著隋

朝大運河的開通,大運河從北到南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大運河的開通,加

強了南北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促進了運河沿線經濟和商業城鎮的發展,B項正確;隋唐時期的政

治中心是長安,材料中沒有體現政治中心的確立與運河沿岸城鎮發展的關系,排除A項;市舶司是管理對

外貿易的機構,與運河沿岸城鎮的發展無關,排除C項;白銀作為貨幣普遍流通是在明朝中期,排除D

項;故選B項。

12.在北宋中期,經濟最鼎盛成熟時期的宋神宗元豐年間(即公元1078年一公元1085年前后),我國城市

化率、城市人口比例竟達到驚人的30%以上。這一數據從側面反映了

A.宋朝農業的進步B.當時手工業十分興旺

C.商業和貿易的興盛D.“交子”的出現

【答案】C

【解析】

【分析】

【詳解】根據材料“我國城市化率、城市人口比例竟達到驚人的30%以上”,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體現

了宋代經濟的發展,商業和貿易的興盛促進了城市化率、城市人口比例的提高,C項正確;“城市化率、城

市人口比例的提高”不能反映農業、手工業的發展,排除AB項;“交子”的出現是商業和貿易的興盛的表現

之一,排除D項。故選C項。

【點睛】

13.順治時期,頒布“禁海令”,嚴厲限制海上貿易,又強迫山東至廣東沿海居民內遷數十里,不準商

船、漁舟“片帆出海”。材料反映清朝實行的政策是

A.重農抑商B.對外開放C.閉關鎖國D.重文輕武

【答案】C

【解析】

【詳解】據材料內容可知,清朝實施閉關鎖國。清朝實行的閉關鎖國政策對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動曾起到

過一定的自衛作用;導致國家的閉塞,使中國錯失了向西方學習先進的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術的機會,中國

逐漸落伍于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或使中國落后于西方),C符合題意,B排除;材料沒有涉及重農抑商,

A排除;北宋時期實行重文輕武政策,D排除。故選擇C。

14.趙秉忠狀元卷是明萬歷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狀元趙秉忠的殿試卷,試卷主要闡述了改善吏治、興

邦治國的對策。趙秉忠狀元卷是青州博物館的鎮館之寶。該卷的內容一定會涉及()

A.科技成就B.文學藝術C.詩詞歌賦D.“四書”“五經”

【答案】D

【解析】

【詳解】根據材料信息,明萬歷二十六年屬于明朝時期,明朝的科舉考試主要考察《四書》、《春秋》、

《詩經》等典籍的內容與理解,科舉考試的內容主要是八股文,故該卷的內容一定會涉及“四書”“五經”,

D項正確;根據所學知識,明朝的科舉考試考察《四書》、《春秋》、《詩經》等典籍的內容與理解,主要為

儒家思想,科技成就、文學藝術、詩詞歌賦與明朝科舉主要考察內容不符,排除ABC項。故選D項。

15.歷史學家黃仁宇先生在《資本主義與二十一世紀》一書中以“外事之刺激”和“中國的反應”來分析

近代前期中國的變化。以下是某同學對此整理制作的表格,其中有誤的是()

項目

“外事之刺激”“中國的反應”

選項

清政府雖戰敗而無意改革,對不平等條約反應

?鴉片戰爭

②第二次鴉片戰爭知識分子階級洗心革面,改革及于文化與思想

企圖君主立憲,創制新法律,編制預算,改革教

③甲午中日戰爭

④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否定兩千年來政治體系

A①B.②③D.@

【答案】B

【解析】

【詳解】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后,地主階級中洋務派學習西方的技術,掀起了洋務運動,洋務運動只是器物

層面的探索,不是文化與思想的探索,②錯誤,B項符合題意;A、C和D項的史實和反應均是正確的表

述,排除A、C和D項。故選B項。

16.中國近代史是一部不斷探索的歷史。下列選項與之關聯正確的是

A.中國近代化的開端一洋務運動B.民主與科學的洗禮一戊戌變法

C.反帝反封建的完成一辛亥革命D.民主共和的實現一新文化運動

【答案】A

【解析】

【詳解】依據題干和所學知識,19世紀六七十年代,清朝洋務派官員開展了洋務運動,創辦了一批近代軍

事、民用工業,是中國近代化的開端,A正確;“民主與科學的洗禮”對應的是新文化運動,B排除;辛

亥革命并沒有徹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革命果實被袁世凱竊取,C排除;“民主共和的實現”對

應的是辛亥革命,D排除。故選A。

17.下圖所示史料反映的中國近代歷史發展趨勢是()

繪1

不i

此心

1t^4<的

訪$

4<?

?噂

S之|

1治

0f方^

酉2

向柚

^向4

£即

1落?

Z后

由-

一君

大H

k五

**<帆

4出

r于s

2?儂

lf目

由#安K

3K亦

欠s?-

私&

下?4

r4界

w*十

ftr北

*;

?;企it

tKil為

*i^息+

工F

A方

吊<

3人

&典

i*及"-*^t

¥土

c向

-工*.

r於

ijt民-

*1仔

-鼻

H林

.身

k{\率

大<

k大

史A4

大w

-??牛

*.始

也itt'

<前

f/山

也?.

時$A

t/衣f

內^

A修

-耳

R閾

ff附

a*方

&兀

af子"

艮1

款/.t

n法w

4答

超有

i祖

.治*

知ft.

火M

-安<

J玖*

索曳

*甘f

4根

力Aa

北*

密'fr%

iA作

-n笏

假?

《清帝退位詔書》

KSS

-u

w二B。

-/■cBc

A-

二m

X人a

??

?J箕

M面

:CCAl

T掌M?r

M?

A;

AAJ

SM人

悻A

Z性

fsB

to?1.口

fM否

tA

?

K?有

n;

*3

-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部分條文

A.從分裂走向統一B.從屈辱走向獨立

C.從專制走向民主D.從封閉走向開放

【答案】c

【解析】

【詳解】據題干“《清帝退位詔書》、《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和所學知識可知,《清帝退位詔書》結束清

朝260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統治,《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肯定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則,發

展趨勢是從專制走向民主,C項正確;《清帝退位詔書》結束清朝260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統治,沒有體現

國家分裂,排除A項;《清帝退位詔書》和《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都是1912年,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的性質沒有改變,從屈辱走向獨立說法錯誤,排除B項;《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肯定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制

度和民主自由原則,沒有體現出開放,排除D項。故選C項。

18.1945年8月重慶《大公報》發表社評《毛澤東先生來了》:“今于國家大勝利之日,一旦重行握手,真

是一幕空前的大團圓!”《大公報》評論的事件說明()

A.中國共產黨努力爭取和平民主B.日本被迫宣布無條件投降

C.國民黨進攻解放區,發動全面內戰D.國民黨在大陸的統治結束

【答案】A

【解析】

【詳解】根據“1945年8月重慶《大公報》發表社評《毛澤東先生來了》”并結合所學內容可知,材料描

述的是重慶談判。根據“一旦重行握手,真是一幕空前的大團圓”可知重慶談判是中共在努力爭取和平民

主,A項正確;重慶談判之前日本已經宣布無條件投降,排除B項;重慶談判時國民黨還沒有進攻解放區,

排除C項;1949年國民黨在大陸的統治才宣告結束,排除D項。故選A項。

19.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初三(2)班舉辦“致敬英雄”為主題的板報,下列可入選“抗日戰

爭”版塊的是

A.京漢鐵路工人領袖林祥謙B.八路軍副參謀長左權

C.秋收起義的總指揮盧德銘D.戰斗英雄黃繼光

【答案】B

【解析】

分析】

【詳解】根據所學可知在1931—1945年的抗日戰爭中八路軍副參謀長左權為抗擊日軍而壯烈犧牲,可入

選“抗日戰爭”板塊,故選B;A是1923年,是中共領導的工人罷工運動,排除;秋收起義是1927年八

七會議后舉行的,C錯誤;D是抗美援朝時期的戰斗英雄,排除。

20.以下是一位同學設計的年代尺,其主題是()

五四運動中國共產黨誕生南昌起義抗戰勝利解放戰爭勝利

—I______I________I___________I______I___>

1919年1921舁1927年1945年1949年

A.近代列強侵略B.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歷程C.工農武裝割據D.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興起

【答案】B

【解析】

【分析】

【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題干給出的這個年代尺中開始時間為1919年,這一年發生的五四運動,是

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而結束時間為1949年新中國成立,它標志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據此

可知這個年代尺反映的主題應該是新民主主義革命。B項正確;近代列強侵略是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

的,排除A項;1927年,毛主席率領部隊到達井岡山,工農武裝割據就此開始,排除C項;資產階級民

主革命興起指的是191年辛亥革命,排除D項。故選B項。

【點睛】

21.下側是外國資本在中國設立工廠數量變化圖。出現這一變化的原因是

A,允許外國公使進駐北京B.將總理衙門改為外務部

C.洋務運動中創辦大量民用企業D.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

【答案】D

【解析】

【詳解】根據題干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在1895年甲午中日戰爭后,清政府被迫簽訂了《馬關條約》,其

中規定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所以在1895年后外國資本在中國設立工廠數量激增。ABC項與題意

不符,D項符合題意,故選D。

22.詩言志,史鑄詩。下列詩句再現了中國近代史波瀾壯闊、跌宕起伏的重大歷史事件。若按照事件發生

的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①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②秋收時節暮云愁,霹靂一聲暴動

③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④枉自稱男兒,甘受倭奴氣,不戰送山河,萬世同羞恥

A.②①④③B.⑧①②④C.②④①③D.①③②④

【答案】A

【解析】

【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②“秋收時節暮云愁,霹靂一聲暴動”是毛澤東的《西江月?秋收起義》中的

詩句,描述的是1927年9月的秋收起義;①“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是毛澤東的《七律?

長征》中的詩句,描述的是紅軍長征中的事件,長征發生在1934年10月至1935年10月;④“枉自稱男兒

,甘受倭奴氣,不戰送山河,萬世同羞恥”反映了抗日戰爭時期中國人民的憤慨情緒,抗日戰爭全面爆發

于1937年;③“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是毛澤東的《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中的詩句,

描述的是1949年4月人民解放軍渡過長江,解放南京的事件,A項正確;①應排在②之后,排除BD項;

④應排在①之后,排除C項。故選A項。

23.下圖是中國共產黨一大會址之一的嘉興南湖的游船,所以中共一大的精神被稱為“紅船精神”,下面

是對“紅船精神”的敘述正確的是:

A.開天辟地、敢為人先B.實事求是、敢闖新路

C.不畏艱險、艱苦奮斗D.永不停步,將革命進行到底

【答案】A

【解析】

【詳解】依據題干關鍵詞“中國共產黨一大會址之一的嘉興南湖”,結合所學可知,1921年7月23日,

中共一大在上海召開,由于敵人的搜查,大會轉移到浙江嘉興的一條游船是舉行。嘉興南湖的這條游船見

證了中國歷史上一件開天辟地的大事一一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中國共產黨成立是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

事,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了,故A符合題意;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體現了實事

求是、敢闖新路精神;紅軍長征體現了不畏艱險、艱苦奮斗、永不停步,將革命進行到底精神,故BCD選

項排除。故選Ao

24.1854年,英國外交大臣致函英國公使說:“為了適應外商對農業產品已增加的需要……新的貿易市場

尚待開發。”1856年,法國外長指示法國駐華代辦,強調“商業關系的推廣”。以上材料表明,英法發動

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目的是()

A.謀求鴉片貿易合法化B.獲取更多的戰爭賠款

C.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D.割占更多的中國領土

【答案】C

【解析】

【詳解】根據材料”為了適應外商對農業產品已增加的需要……新的貿易市場尚待開發”結合所學知識可

知,為了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侵略權益,1856年10月至1860年10月,英法聯軍為主兇,美俄兩

國為幫兇,對中國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因此英法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目的是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

C項正確;英法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目的是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而不是謀求鴉片貿易的合法化,排除

A項;英國與法國為了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而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不是為了獲得戰爭賠款,排除B項;

第二次鴉片戰爭的主要目的是為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不是為割占中國領土,排除D項。故選C項。

25.它是近代中國人創辦的第一個也是規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機構。它編輯出版多種中小學教科書、字典和

大批文化學術著作,促進了文化事業發展。它是1897年創辦于上海的()

A.中華書局B.新華書店C.生活書店D.商務印書館

【答案】D

【解析】

【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897年在上海創辦的商務印書館,是近代中國人創辦的第一個也是規模最

大的文化出版機構。它編輯出版多種中小學教科書、字典和大批文化學術著作,促進了文化事業發展。因

此,它是商務印書館,D項正確;此外,中華書局、開明書店、生活書店等,也是當時有影響的出版機

構,中國共產黨在根據地創辦的新華書店,成為出版發行進步書刊的重要陣地,但中華書局、新華書店、

生活書店均不是近代中國人創辦的第一個文化出版機構,與題干“近代中國人創辦的第一個也是規模最大

的文化出版機構”不符,排除ABC項。故選D項。

第II卷

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共50分。

26.為鞏固統治,有效治理國家,歷代政府進行了不懈的努力。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

材料一漢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議,規定諸侯王除由嫡長子繼承王位外,其余諸子皆在王國范圍內分

到封地作為侯國,由漢廷定封號。漢武帝把大的王國分為若干小侯國,封國越分越小,不復為中央政權的

威脅。同時武帝還利用各種機會對諸侯王實行削爵、奪地、除國。

?摘編自庫曉慧《從漢初制度看中央集權的逐步加強》

材料二

圖四

圖三

地區朝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