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明顯現象反應的探究-2025年中考化學一輪復習講義_第1頁
無明顯現象反應的探究-2025年中考化學一輪復習講義_第2頁
無明顯現象反應的探究-2025年中考化學一輪復習講義_第3頁
無明顯現象反應的探究-2025年中考化學一輪復習講義_第4頁
無明顯現象反應的探究-2025年中考化學一輪復習講義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主題五科學探究與化學實驗

重難點突破04無明顯現象反應的探究

01考情透視?目標導航

02知識導圖?思維引航

03考點突破?考法探究

考點一二氧化碳與水的反應

考點二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鈉溶液的反應

考點三中和反應

04題型精研?考向洞悉

題型一二氧化碳與水的反應

>考向01設計對比實驗驗證生成物碳酸的存在

題型二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鈉溶液的反應

>考向01利用壓強差判斷反應物減少

>考向02證明有新物質生成

>考向03利用物質在水和乙醇中的溶解性不同判斷反應發生

>考向04測定溶液pH和溫度變化證明反應發生

>考向05多角度同時證明反應發生

?考向06數字化實驗

題型三中和反應

>考向01借助指示劑判斷反應是否發生

>考向02測定反應中溫度和pH的變化判斷反應是否發生

>考向03通過檢驗生成物證明反應發生

>考向04通過測定溶液電導率證明反應發生

?考向05利用反應物和生成物在乙醇中溶解度不同判斷反應是否發生

考情透視?目標導航

命題預測

無明顯現象反應的探究題型一般以實驗題和科學探究題為主,經數

在選擇題中考查。

知識導圖?思維引航

證明反應物減少或消失

化隱性為顯性檢驗有新物質生成

解題思路證明反應過程中有溫度、PH或其他方面(如電導率)的變化

.夠_設計實驗檢驗某物質是否存在:取少量試劑a(樣品)于試管中,加

口型俁取入一定量試劑b,若有現象X,則結論①;若有現象Y,則結論②。

①干燥的石蕊小花上噴水,不變紅,證明水不能使石蕊變紅

三個對比實驗②把干燥的小花進二氧化碳氣體中,不變紅,證明二氧化碳不能使石蕊變紅

二氧化碳與③把用水濕潤的石蕊小花放入二氧化碳氣體中,變紅,二氧化碳與水反應生

水的反應成酸性物質使石蕊變紅

結論:二氧化碳與水反應生成了酸性物質,使紫色石蕊試液變成紅色

方法1:取樣,加入過量稀鹽酸(稀硫酸),有氣泡產生

黑器瞿成方法2:取樣,加入氫氧化鈣或氫氧化鋼溶液,有白色沉淀產生

二氧化碳

與氫氧化方法3:取樣,加入氯化鈣或氯化鋼等可溶性鈣鹽或鋼鹽溶液,有白色沉淀產生

探鈉反應

驗證反應物(二氧化_向等體積的二氧化碳中加入等體積的水和氫氧化鈉溶液,比較液面

究碳)消失或減少上升的高度或軟塑料瓶變皰的成的或氣球大小的變化等。

丹〒劉洋_向氫氧化鈉溶液中滴入幾滴酚酥溶液,然后逐滴加入稀鹽酸,

「掃小刑法并不斷攪拌或振蕩,溶液由紅色逐漸變成無色

(1)向氫氧化鈉溶液中逐滴加入稀鹽酸,并同時測定-I

測定溶液

—溶液的pH,溶液由pH>7變成pHW7;fI

pH法(2)測定酸堿混合前后溶液的溫度,溶液溫度升高目“

中和反應

-測定溶液溫度法—測定酸堿混合前后溶液的溫度,溶液溫度升高

(1)向氫氧化鈉溶液中加入足量稀鹽酸后,加入可溶性銅鹽(或鐵

廣鹽、鎂鹽)溶液,觀察到無藍色(或紅褐色、白色)沉淀生成,說明氫

I物證反應物減_氧化鈉消失了;

少或消失

(2)向稀鹽酸中逐滴加入氫氧化鈉溶液,加入活潑金屬或碳酸鹽

I(或金屬氧化物和難溶性堿),觀察到無氣泡(或固體不溶解),說

明鹽酸消失了。

jwithxmind

考點突破?考法探究

解題思路

1.設計實驗證明反應發生的解題思路:化隱性為顯性

(1)證明反應物減少或消失

注意排除生成物對反應物鑒別的干擾。

(2)檢驗有新物質生成

注意生成物應具有反應物沒有的性質,從而排除反應物對生成物鑒別的干擾。

(3)證明反應過程中有溫度、pH或其他方面(如電導率)的變化

2.答題模板

設計實驗檢驗某物質是否存在:取少量試劑a(樣品)于試管中,加入一定量試劑b,若有現象X,則結論

①;若有現象Y,則結論②。

考點一二氧化碳與水的反應

考點梳理

1.驗證方法:對比實驗法

利用三個對比實驗,證明二氧化碳與水反應有新物質碳酸生成。

①干燥的石蕊②把干燥的小花③把用水濕潤的石蕊

實驗步驟

小花上噴水放進co?氣體中小花放入C02氣體

圖示

?

現象不變紅不變紅變紅

水不能使石蕊二氧化碳不能使石蕊變二氧化碳與水反應生

分析

變紅紅成酸性物質使石蕊變紅

C02不顯酸性,CO?與水反應生成了酸性物質

結論使紫色石蕊試液變成紅色

化學方程式:C02+H20=H2C03

■易混易錯

1.二氧化碳本身不能使石蕊變紅,是二氧化碳與水反應生成的碳酸才能使石蕊變紅。

針對訓練

1.【新考向】(2024?廣東江門?二模)某小組以“探究氣體制取和氣體性質”為主題展開可視化的項目式學習。

其中化學課堂上老師演示了如下圖所示的幾個實驗:

澄清CO2

石灰水n氣體

取下橡皮塞

圖2圖3

(1)圖2所示實驗中,應觀察到的實驗現象是(填A、B、C、D選項)。

a.試管內液面上升b.試管內液體變紅c.試管內液體變渾濁

A.abB.beC.acD.abc

(2)圖3所示實驗中,使紫色干花(用石蕊溶液浸泡過)變紅的原因是o(填化學方程式)

【答案】cH2O+CO2=H2CO3

【詳解】(1)二氧化碳能和石灰水中的氫氧化鈣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水,則可觀察到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且試管中的氣體減少,壓強減小,則試管中的液面上升,故選C。

(2)二氧化碳能和水反應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變紅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CO2+H2O=H2CO30

考點二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鈉溶液的反應

考點梳理

1.檢驗有新物質(Na2co3)生成

實驗操作實驗現象解釋或化學方程式結論

方法1取樣,加入過量稀有氣泡產生Na2co3+2HCl=2NaCl+H2O+CO2T有碳酸鈉生成,二

鹽酸(稀硫酸)Na2cO3+H2so4=Na2so4+H2O+CO2T氧化碳與氫氧化鈉

方法2取樣,加入氫氧化有白色沉淀Na2CO3+Ca(OH)2=2NaOH+CaCO3;發生了反應

鈣或氫氧化鋼溶液產生Na2CO3+Ba(OH)2=2NaOH+BaCO3;

方法3取樣,加入氯化鈣有白色沉淀Na2CO3+CaC12=2NaCl+CaCO3;

或氯化鋼等可溶性產生Na2CO3+BaC12=2NaCl+BaCO3;

鈣鹽或領鹽溶液

【特別提醒】

固氫氧化鈉溶液和碳酸鈉溶液都能使.酚釀變紅,故不能驗證氫氧傕鈉減少

2.驗證反應物(CO2)消失或減少

通過對比實驗法將二氧化碳氣體的減少可視化。

對比實驗法

實驗方法向等體積的二氧化碳中加入等體積的水和氫氧化鈉溶液,

實驗裝置圖c(々-f],

6kMi()H溶液ANaOH

?NHOII\a()ll;]

溶液

▼溶液溶液7U

二三:工_軟塑

HE*氣球

卜),「料瓶

\a(K容液co.

實驗現象比較液面上升比較進入燒瓶的水比較氣球變比較軟塑料比較U型管中左側

的高度的多少大的程度瓶變癟的程液面上升的高度

度;

.【特別提.醒】

對匕匕實驗法里拉可管助數室他失驗進任更準葡的判斷,通過傳感器測定容鼠內層強的變化耒列斷反應建歪

發生。

易混易錯

對比實驗中一定要注意控制變量,用的水和氫氧化鈉溶液的體積一定要相同。

針對訓練

……-........

1.(2023?黑龍江?中考真題)某學習小組的同學在整理歸納反應規律時發現,有些化學反應發生時沒有伴隨

明顯的現象,他們就此進行了以下探究。

【提出問題】

怎樣證明NaOH溶液分別與CO2及稀鹽酸發生了反應?

【分析討論】

(1)同學們討論后認為,可以用兩種思路探究上述反應是否發生。

思路I:驗證有;

思路II:驗證反應物減少或消失。

【實驗探究】同學們分兩組分別設計方案進行探究。

組別第一組第二組

(2)第一組同學將充滿C02氣體的試管倒扣在NaOH溶液中,觀察到,認為NaOH溶液和CCh發生了

反應。但有同學指出,還應進行CO2與反應的對比實驗才能得出這一結論。

(3)第二組的小明同學向丙中滴入無色酚醐溶液后,觀察到溶液顏色_____,得出NaOH溶液與稀鹽酸發生

了反應的結論。小亮同學向丁中滴入AgNCh溶液后,觀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由此他認為NaOH溶液與稀

鹽酸反應生成了NaCl,你認為小亮的結論是(填“合理”或“不合理”)的。

(4)第二組同學進一步討論后認為,如果將乙中的溶液蒸發結晶,再將得到的晶體溶于水,若在室溫下測得

該溶液的pH(填或“=")7時,則能證明有氯化鈉生成。

【反思與拓展】

(5)氫氧化鈉在空氣中易變質,為了防止該藥品變質,該藥品要保存。

(6)下列物質,能進一步證明第二組的實驗中“氫氧化鈉溶液與稀鹽酸是否恰好完全反應”的是(填字

母)。

A.銅片B.氧化銅C.紫色石蕊溶液

【答案】(1)新物質生成

(2)試管內液面升高水/H2O

(3)仍為無色

不合理

(4)=

(5)密封

(6)C

【詳解】(1)化學反應發生時,反應物減少,生成了新的物質,因此可以根據反應物減少物,或者新物質

的生成來判斷反應是否發生;

思路一:驗證新物質生成;

思路二:驗證反應物減少或消失;

(2)第一組同學將充滿CO2氣體的試管倒扣在NaOH溶液中,根據實驗結論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鈉發生了反

應,所以可觀察到試管內液面升高;

氫氧化鈉溶液由水和氫氧化鈉組成,二氧化碳會與水和氫氧化鈉都接觸并且二氧化碳能溶于水、能與水反

應,因此需要設計對比實驗排除水的影響,還應進行CO2與水反應的對比實驗才能得出這一結論;

(3)酚醐加入堿性溶液會顯紅色,酚醐遇酸性和中性不變色,根據實驗結論氫氧化鈉與稀鹽酸發生了反應,

反應后氫氧化鈉被消耗,溶液不顯堿性,所以向丙中滴入無色酚醐溶液后,觀察到溶液顏色仍為無色,說

明NaOH溶液與稀鹽酸發生了反應;

硝酸銀中銀離子與氯離子反應生成氯化銀沉淀,鹽酸本身含有氯離子,稀鹽酸和硝酸銀生成氯化銀沉淀和

硝酸,也會生成白色沉淀,所以向丁中滴入AgNO3溶液后,觀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由此認為NaOH溶液

與稀鹽酸反應生成了NaCl,該結論是不合理的;

(4)鹽酸與氫氧化鈉反應生成氯化鈉和水,根據結論有氯化鈉生成,即得到的晶體為氯化鈉,溶于水形成

中性溶液,此時溶液的pH=7;

(5)氫氧化鈉的變質是與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水,為了防止該藥品變質,該藥品要密封保

存;

(6)A、在金屬活動性順序中銅排在氫的后面,與酸不反應,與氯化鈉和氫氧化鈉均不反應,因此不能證

明NaOH溶液與稀鹽酸是否恰好完全反,故不符合題意;

B、氧化銅屬于金屬氧化物,只與鹽酸反應,與氯化鈉和氫氧化鈉均不反應,因此不能證明NaOH溶液與稀

鹽酸是否恰好完全反應,故不符合題意;

C、紫色石蕊試液遇酸性變紅,在中性溶液中仍為紫色,遇堿性變藍,當滴入紫色石蕊,溶液仍為紫色,則

說明NaOH溶液與稀鹽酸恰好完全反應,故符合題意;

故選C。

考點三中和反應

考點梳理

以氫氧化鈉與稀鹽酸反應為例:

驗證方法實驗方案結論

向氫氧化鈉溶液中滴入幾滴酚醐溶液,然后逐滴加入稀鹽酸,并不

指示劑法

斷攪拌或振蕩,溶液由紅色逐漸變成無色

(1)向氫氧化鈉溶液中逐滴加入稀鹽酸,并同時測定溶液的pH,溶

證明氫氧化鈉與稀鹽

測定溶液液由PH〉7變成pHW7;

酸的之間的中和反應

pH法(2)向稀鹽酸中逐滴加入氫氧化鈉溶液,并同時測定溶液的pH,溶

發生。

液由PH<7變成pHN7。

測定溶液測定酸堿混合前后溶液的溫度,溶液溫度升高

溫度法

(1)向氫氧化鈉溶液中加入足量稀鹽酸后,加入可溶性銅鹽(或鐵

鹽、鎂鹽)溶液,觀察到無藍色(或紅褐色、白色)沉淀生成,說

驗證反應

明氫氧化鈉消失了;

物減少或

(2)向稀鹽酸中逐滴加入氫氧化鈉溶液,加入活潑金屬或碳酸鹽(或

消失

金屬氧化物和難溶性堿),觀察到無氣泡(或固體不溶解),說明鹽

酸消失了。

【特別提醒】

測定溶巡pH法和冽足窗逐遢度決可假期教字化實驗進行,根據傳感置測定溶液的pH值、遢度的變化來列

斷反座暹歪發生。也可測定絳液的其他方面的性須奴電導吏的變化選后判斷。

易混易錯

通過測定溶液pH值來判斷反應是否發生時,不能看到pH值有變化就認為反應發生了,溶液一定要由pH>7

變成pHW7或由pH<7變成pH>7。

針對訓練

1.(2023?湖北宜昌?中考真題)為了證明中和反應是否發生,小文同學做了下圖四個實驗,不能達到實驗目

的的是

滴有酚酰滴有酚酸的滴有酚配的

的稀鹽酸NaOH溶液NaOH溶液

乙丙T

A.甲實驗中,溶液仍為無色B.乙實驗中,溶液由無色變為紅色

C.丙實驗中,溶液由紅色變為無色D.丁實驗中,溶液由紅色變為無色

【答案】B

【詳解】A、氫氧化鈉溶液為堿性,能使酚醐變紅,加入氫氧化鈉溶液后溶液仍為無色,說明氫氧化鈉消失

了,可說明氫氧化鈉和鹽酸發生了反應。故正確。

B、氫氧化鈉溶液為堿性,能使酚酥變紅,加入氫氧化鈉溶液后溶液由無色變為紅色,無法說明有反應物消

失,也無法證明有新物質生成,固不正確;

C、氫氧化鈉溶液使酚酷變紅,滴入稀鹽酸,氫氧化鈉與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鈉和水,紅色溶液變為無色,說

明氫氧化鈉不存在了,和鹽酸反應了,故正確。

D、氫氧化鈉溶液使酚酷變紅,向燒杯中倒入稀鹽酸,氫氧化鈉與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鈉和水,紅色溶液變為

無色,酚酷在酸性和中性溶液中都是無色,即使鹽酸過量,溶液是無色的,證明了氫氧化鈉消失了,和鹽

酸反應了,故正確。

故選B。

題型精研?考向洞悉

題型一二氧化碳與水的反應

A考向01設計對比實驗驗證生成物碳酸的存在

1.【新設計】(2024?四川廣安?中考真題)某校化學興趣小組的同學為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質,開展了以下實驗

探究活動。

(1)如圖1所示,向一個收集滿CO2氣體的軟塑料瓶中加入約三分之一體積的水,迅速擰緊瓶蓋,振蕩。觀

察到—,這表明二氧化碳與水作用有兩種可能:一是二氧化碳與水反應;二是—。

【提出問題】二氧化碳能否與水發生反應?

【猜想假設】猜想1:二氧化碳與水反應,猜想2:二氧化碳不與水反應。

【設計與實驗】同學們設計了如圖2所示實驗。

I

書石蕊溶液要用石蕊溶液染

包的干燥紙在色的濕潤紙花

(I)噴稀醋酸(H)LJL_I

圖2

(2)步驟(I)中紙花變紅;步驟(II)中可觀察到的現象是,由此可得出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是,物

理性質是。

【實驗結論】猜想1正確。

【表達交流】

(3)寫出一條二氧化碳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答案】(1)軟塑料瓶變癟二氧化碳溶于水

(2)2處用石蕊溶液染色的干燥紙花不變色,3處用石蕊溶液染色的濕潤紙花比1處先變紅色二氧

化碳能與水反應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大

(3)滅火、制汽水等(合理即可)

【詳解】(1)如圖1所示,向一個收集滿氣體的軟塑料瓶中加入約三分之一體積的水,迅速擰緊瓶蓋振蕩,

觀察到軟塑料瓶變癟;這表明二氧化碳與水作用有兩種可能:一是二氧化碳溶于水,導致裝置內氣體減少,

壓強減小;二是二氧化碳與水反應,導致裝置內氣體減少,壓強減小;

(2)步驟(I)向紫色石蕊紙花上噴稀醋酸,觀察到紫色石蕊紙花變紅,其實驗目的是說明紫色石蕊遇酸

性溶液變紅;二氧化碳能與水反應生成碳酸,碳酸顯酸性,能使紫色石蕊紙花變紅,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氣

大,而二氧化碳不能使干燥紫色石蕊紙花變色,因此步驟(II)中可觀察到2處用石蕊溶液染色的干燥紙

花不變色,3處用石蕊溶液染色的濕潤紙花比1處先變紅色;

由此可得出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是二氧化碳能與水反應;由此可得出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是二氧化碳的密

度比空氣大;

(3)二氧化碳能與水反應生成碳酸,在日常生活中可用于制汽水等;

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氣大,不能燃燒且不支持燃燒,可用于滅火等。

2.【新考向】(2023?寧夏?中考真題?節選)我國提出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彰顯了負責任大國的作為與相當。

實現碳中和人人有責,讓我們從衣食住行點滴做起,節約能源,低碳生活。學習小組開展“低碳行動”實踐活

動,聚焦主要物質二氧化碳,實驗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質與轉化過程如下:

探究活動一:探究二氧化碳與水的反應

【設計與實驗】同學們取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紙條,完成如下實驗操作。

-

11

實干燥廣二氧

稀鹽酸一-稀醋酸

驗色氏個j花碳噴水N一二氧

干的紙一、化碳<-

的干燥ZX干燥

操條的紙飛個的紙

作實驗II實驗ni

實驗IV

驗紫色紙條不變

紫色紙條不變色紫色紙條變紅色

現色

【解釋與結論】

分析對比實驗I、II、III,得出的結論是水和二氧化碳都不能使紫色石蕊變紅,二氧化碳與水共同作用使

紫色石蕊變紅。

(1)實驗W的目的是O

(2)分析對比實驗III和W,得出的結論是o

(3)寫出實驗III中反應的化學方程式o

【答案】(1)說明酸能使紫色石蕊試紙變紅

(2)二氧化碳與水反應生成了酸

(3)CO2+H2O=H2CO3

【詳解】(1)實驗w中稀鹽酸和稀醋酸都能使紫色的干燥紙條變紅,則實驗w的目的是說明酸能使紫色石

蕊試紙變紅;

(2)實驗IV中稀鹽酸和稀醋酸都能使紫色的干燥紙條變紅,說明酸能使紫色石蕊變紅,實驗III中二氧化碳

與水共同作用使紫色石蕊變紅,則對比實驗III和W,可得出的結論是二氧化碳與水反應生成了酸;

(3)實驗III中二氧化碳與水反應生成碳酸,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CO”H2O=H2c。3;

3.(2023?江西?中考真題)某班同學進行“有反應無明顯現象的實驗”主題復習。

II.放入干燥的

二氧化碳中

(1)實驗①:用三朵干燥的紫色石蕊紙花探究二氧化碳能否與水反應,其中紙花變紅的是(填“I”、“n”

或“in"),實驗①的結論為=

(2)實驗②:證明氫氧化鈉與鹽酸發生了化學反應的現象是。

(3)實驗③:向充滿二氧化碳的錐形瓶中先注入氫氧化鈉溶液,振蕩,未觀察到明顯現象,再打開彈簧夾并

注入(填一種試劑),產生氣泡,證明氫氧化鈉與二氧化碳已發生反應。

(4)驗證無明顯現象反應已發生的思路一般有兩種:a.反應物之一消失;b.有新物質生成。實驗①②③中

采用相同思路設計的是實驗o

【答案】(1)III二氧化碳能與水反應生成酸性物質,可以使紫色石蕊變紅色

(2)溶液由紅色變為無色

(3)稀鹽酸或稀硫酸

(4)①③/③①

【詳解】(1)實驗①:用三朵干燥的紫色石蕊紙花探究二氧化碳能否與水反應,I噴水,水不能使紫色石

蕊紙花變紅,II放入干燥的二氧化碳中,二氧化碳不能使紫色石蕊紙花變紅,in噴水后放入干燥的二氧化

碳中,二氧化碳與水反應生成碳酸,碳酸能夠使紫色石蕊紙花變紅色,故其中紙花變紅的是in,實驗①得

出的結論為二氧化碳能與水反應生成酸性物質,可以使紫色石蕊變紅色;

(2)實驗②中氫氧化鈉溶液顯堿性,能夠使無色酚醐變紅色,加入稀鹽酸,稀鹽酸與氫氧化鈉反應生成氯

化鈉和水,當觀察到溶液由紅色變為無色,說明氫氧化鈉與鹽酸發生了反應;

(3)實驗③:向充滿二氧化碳的錐形瓶中先注入氫氧化鈉溶液,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鈉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水,

振蕩,未觀察到明顯現象,再打開彈簧夾并注入稀鹽酸或稀硫酸,稀鹽酸(或稀硫酸)與碳酸鈉反應生成

二氧化碳,觀察到產生氣泡,證明氫氧化鈉與二氧化碳已發生反應;

(4)實驗①是根據二氧化碳與水反應生成了酸性物質,酸性物質使紫色石蕊變紅色;

實驗②是根據氫氧化鈉的消失,溶液由紅色變為無色,證明氫氧化鈉與鹽酸發生了反應;

實驗③是根據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鈉反應生成了碳酸鈉,碳酸鈉與稀鹽酸或稀硫酸反應產生氣泡,證明氫氧

化鈉與二氧化碳發生了反應;

故實驗①②③中采用相同思路設計的是實驗①和③,均為根據新物質的生成來驗證無明顯現象的發生。

題型二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鈉的反應

A考向01利用壓強差判斷反應物減少

4.(2024?山東青島?中考真題)實驗是科學探究的重要手段。“追夢”小組用下圖所示裝置制取干燥、純凈的

二氧化碳并驗證其性質,感受實驗之美、實驗之趣。請回答下列問題。

已知:飽和碳酸氫鈉溶液可除去二氧化碳氣體中混有的氯化氫,所用除雜試劑均足量。

(1)實驗一中用石灰石和稀鹽酸制取二氧化碳,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裝置A中控制鹽酸滴加速率的儀

器名稱是,裝置C中的試劑是(填名稱)。

(2)小組同學利用裝置D驗證二氧化碳的性質。實驗過程中,先觀察到澄清石灰水變渾濁,后觀察到燃著的

木條熄滅。由此既可證明二氧化碳能與(填物質類別)反應,又可推測二氧化碳的一條用途是o

裝置中干燥的紫色石蕊試紙不變紅,濕潤的紫色石蕊試紙變紅.可證明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是o

(3)實驗二中,"時小組同學將注射器E中的氫氧化鈉溶液快速推入三頸燒瓶,t2時再將注射器F中的溶液

快速推入,測得三頸燒瓶內的壓強隨時間變化的趨勢如圖像所示。

①用化學方程式表示be段壓強減小的原因:。

②注射器F中可能盛有溶液(填化學式)。

③ab段和de段壓強略微增大,都是由于造成的。

(4)進行實驗三時,小組同學僅將實驗二中的三頸燒瓶換成軟塑料瓶,試劑及操作均不變,推測出現的現象

【答案】⑴CaCO3+2HCl=CaCl2+H2O+CO2T分液漏斗濃硫酸

(2)堿用于滅火二氧化碳能與水反應

(3)CO2+2NaOH=Na2CO3+H2OHC1(合理即可)快速推入溶液,氣體被壓縮

(4)軟塑料瓶先變癟后恢復原狀

【詳解】(1)石灰石的主要成分碳酸鈣和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鈣、二氧化碳和水,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CaCO3+2HCl=CaCl2+H2O+CO2T;

裝置A中可通過分液漏斗控制液體的滴加速率,從而控制反應速率;

裝置B中飽和碳酸氫鈉溶液的作用是除去二氧化碳中混有的氯化氫,故裝置C的作用是干燥二氧化碳,濃

硫酸具有吸水性,且與二氧化碳不反應,故裝置C中的試劑是濃硫酸;

(2)實驗過程中,觀察到澄清石灰水變渾濁,說明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鈣發生了反應,氫氧化鈣是電離時產

生的陰離子都是氫氧根離子的化合物,屬于堿,故可證明二氧化碳能與堿反應;

燃著的木條熄滅,說明二氧化碳不燃燒、不支持燃燒,先觀察到澄清石灰水變渾濁,后觀察到燃著的木條

熄滅,說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大,說明二氧化碳可用于滅火;

裝置中干燥的紫色石蕊試紙不變紅,說明二氧化碳不能使石蕊試液變色,濕潤的紫色石蕊試紙變紅,說明

二氧化碳能與水反應,二氧化碳能與水反應需要通過化學變化表現出來,屬于化學性質;

(3)①be段壓強減小,是因為二氧化碳能與氫氧化鈉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水,裝置內氣體減少,壓強減小,

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CO2+2NaOH=Na2CO3+H2O;

②t2時再將注射器F中的溶液快速推入,壓強增大,說明加入的溶液是酸,如稀鹽酸,碳酸鈉和稀鹽酸反應

生成氯化鈉、二氧化碳和水,氣體增多,故壓強增大,故填:HC1;

③ab段和de段壓強略微增大,是因為快速推入溶液后,氣體被壓縮,壓強增大;

(4)將實驗二中的三頸燒瓶換成軟塑料瓶,試劑及操作均不變,先推入氫氧化鈉溶液,二氧化碳和氫氧化

鈉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水,二氧化碳被消耗,氣體減少,壓強減小,故軟塑料瓶變癟,再推入稀鹽酸,碳酸

鈉和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鈉、二氧化碳和水,又生成了氣體,壓強增大,故軟塑料瓶又恢復原狀,故現象

是:軟塑料瓶先變癟后恢復原狀。

A考向02證明有新物質生成

5.(2023?甘肅武威?中考真題)某校化學興趣小組的同學設計實驗探究氫氧化鈉的化學性質,請你一起參與

探究。

【實驗過程與分析】

實驗一實驗二實驗三

“色右

NOH

法語液

T溶液i

實驗操作

「Cu$Q?N?OH

溶液

實驗現象——無明顯現象

實驗結論氫氧化鈉能與紫色石蕊反應氫氧化鈉能與硫酸銅反應氫氧化鈉不能與鹽酸反應

(1)實驗一的現象:=

(2)實驗二的現象:o

【實驗反思與拓展】

(3)實驗二中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4)某同學認為實驗三的結論不正確,他改進了該實驗方案:先向氫氧化鈉溶液中滴入幾滴酚獻溶液并振蕩,

再滴入稀鹽酸,觀察到溶液由_____色變為無色,由此可知氫氧化鈉與稀鹽酸確實發生了反應,該反應的化

學方程式為o

(5)由實驗三聯想到把二氧化碳通入到氫氧化鈉溶液中也沒有明顯現象,那么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鈉是否發生

了化學反應呢?(本實驗中忽略CO?溶于水)

①甲同學設計了如圖所示實驗,當觀察到現象時,說明兩者發生了化學反應。

②乙同學重新設計實驗:取NaOH溶液于試管中,通入少量CO?,然后向所得溶液中加入溶液,當觀

察到現象時,也能證明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鈉發生了化學反應。

【答案】(1)紫色石蕊溶液變為藍色

(2)產生藍色沉淀

(3)2NaOH+CuSO4=Cu(OH)2J+Na2SO4

(4)紅NaOH+HCl=NaCl+H2O

(5)氣球膨脹CaC“溶液有白色沉淀

【詳解】(1)將紫色石蕊溶液滴入氫氧化鈉溶液中,紫色石蕊溶液遇堿性溶液會變藍;所以實驗一的現象:

紫色石蕊溶液變為藍色;

(2)氫氧化鈉溶液能和硫酸銅溶液反應,生成氫氧化銅藍色沉淀和硫酸鈉,所以實驗二的現象:產生藍色

沉淀;

(3)氫氧化鈉溶液能和硫酸銅溶液反應,生成氫氧化銅藍色沉淀和硫酸鈉,所以實驗二中發生反應的化學

方程式:2NaOH+CuSO4=Cu(OH)2J+Na2SO4;

(4)酚酷溶液遇堿性溶液會變紅,再滴入稀鹽酸,稀鹽酸與氫氧化鈉反應生成氯化鈉溶液呈中性,所以觀

察到溶液由紅色變為無色,氫氧化鈉與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鈉和水,化學方程式NaOH+HCkNaCl+lhO;

(5)由于氫氧化鈉溶液與二氧化碳反應,裝置內壓強減小,小于外界壓強,就會觀察到氣球膨脹,即說明

兩者發生了化學反應;

由于氫氧化鈉溶液與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水,檢驗碳酸鈉的存在即檢驗碳酸根離子的存在,可向溶

液中滴加氯化鈣等溶液,氯化鈣與碳酸鈉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氯化鈉,所以向所得溶液中加入氯化鈣溶

液,當觀察到產生白色沉淀時,也能證明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鈉發生了化學反應。

6.(2023?黑龍江?中考真題)某學習小組的同學在整理歸納反應規律時發現,有些化學反應發生時沒有伴隨

明顯的現象,他們就此進行了以下探究。

【提出問題】

怎樣證明NaOH溶液分別與CO2及稀鹽酸發生了反應?

【分析討論】

(1)同學們討論后認為,可以用兩種思路探究上述反應是否發生。

思路I:驗證有;

思路II:驗證反應物減少或消失。

【實驗探究】同學們分兩組分別設計方案進行探究。

組別第一組第二組

(2)第一組同學將充滿C02氣體的試管倒扣在NaOH溶液中,觀察到,認為NaOH溶液和CCh發生了

反應。但有同學指出,還應進行CO2與反應的對比實驗才能得出這一結論。

(3)第二組的小明同學向丙中滴入無色酚醐溶液后,觀察到溶液顏色_____,得出NaOH溶液與稀鹽酸發生

了反應的結論。小亮同學向丁中滴入AgNCh溶液后,觀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由此他認為NaOH溶液與稀

鹽酸反應生成了NaCl,你認為小亮的結論是(填“合理”或“不合理”)的。

(4)第二組同學進一步討論后認為,如果將乙中的溶液蒸發結晶,再將得到的晶體溶于水,若在室溫下測得

該溶液的pH(填或“=")7時,則能證明有氯化鈉生成。

【反思與拓展】

(5)氫氧化鈉在空氣中易變質,為了防止該藥品變質,該藥品要保存。

(6)下列物質,能進一步證明第二組的實驗中“氫氧化鈉溶液與稀鹽酸是否恰好完全反應”的是(填字

母)。

A.銅片B.氧化銅C.紫色石蕊溶液

【答案】(1)新物質生成

(2)試管內液面升高水/H2O

(3)仍為無色

不合理

(4)=

(5)密封

(6)C

【詳解】(1)化學反應發生時,反應物減少,生成了新的物質,因此可以根據反應物減少物,或者新物質

的生成來判斷反應是否發生;

思路一:驗證新物質生成;

思路二:驗證反應物減少或消失;

(2)第一組同學將充滿CO2氣體的試管倒扣在NaOH溶液中,根據實驗結論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鈉發生了反

應,所以可觀察到試管內液面升高;

氫氧化鈉溶液由水和氫氧化鈉組成,二氧化碳會與水和氫氧化鈉都接觸并且二氧化碳能溶于水、能與水反

應,因此需要設計對比實驗排除水的影響,還應進行CO2與水反應的對比實驗才能得出這一結論;

(3)酚醐加入堿性溶液會顯紅色,酚醐遇酸性和中性不變色,根據實驗結論氫氧化鈉與稀鹽酸發生了反應,

反應后氫氧化鈉被消耗,溶液不顯堿性,所以向丙中滴入無色酚醐溶液后,觀察到溶液顏色仍為無色,說

明NaOH溶液與稀鹽酸發生了反應;

硝酸銀中銀離子與氯離子反應生成氯化銀沉淀,鹽酸本身含有氯離子,稀鹽酸和硝酸銀生成氯化銀沉淀和

硝酸,也會生成白色沉淀,所以向丁中滴入AgNO3溶液后,觀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由此認為NaOH溶液

與稀鹽酸反應生成了NaCl,該結論是不合理的;

(4)鹽酸與氫氧化鈉反應生成氯化鈉和水,根據結論有氯化鈉生成,即得到的晶體為氯化鈉,溶于水形成

中性溶液,此時溶液的pH=7;

(5)氫氧化鈉的變質是與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水,為了防止該藥品變質,該藥品要密封保

存;

(6)A、在金屬活動性順序中銅排在氫的后面,與酸不反應,與氯化鈉和氫氧化鈉均不反應,因此不能證

明NaOH溶液與稀鹽酸是否恰好完全反,故不符合題意;

B、氧化銅屬于金屬氧化物,只與鹽酸反應,與氯化鈉和氫氧化鈉均不反應,因此不能證明NaOH溶液與稀

鹽酸是否恰好完全反應,故不符合題意;

C、紫色石蕊試液遇酸性變紅,在中性溶液中仍為紫色,遇堿性變藍,當滴入紫色石蕊,溶液仍為紫色,則

說明NaOH溶液與稀鹽酸恰好完全反應,故符合題意;

故選C。

7.(2023?遼寧丹東?中考真題)對于有明顯現象化學反應,可以通過觀察現象幫助我們判斷物質發生了化學

反應;對于沒有明顯現象的化學反應,可以通過實現從“無現象”到“有現象”的轉化幫助判斷發生了化學反應。

興趣小組就此主題進行如下實驗,請幫助完成下列問題。

稀鹽酸稀鹽酸T||

甲組

溶液仍無色

滴有酚微的

-NaOH溶液NaOH匚溶液變色

圖二圖三

【探究活動一】探究NaOH溶液與CO?是否發生了化學反應。如圖一所示。

(1)將膠頭滴管中的NaOH溶液滴入充滿CO?氣體的大試管內,無明顯現象;再打開分液漏斗活塞,加入足

量稀鹽酸,觀察到,說明有新物質生成,證明NaOH溶液與CO?發生了化學反應、探究過程中反應的

化學方程式為(寫出一個即可)。

【探究活動二】探究NaOH溶液與稀鹽酸是否發生了化學反應,如圖二所示。

(2)向盛有氫氧化鈉溶液的試管中滴入酚醐溶液,再加入一定量稀鹽酸開振蕩,觀察到溶液由紅色變為

色,證明二者發生了化學反應。

(3)同學們繼續探究(2)中反應所得溶液中溶質的成分(不包括酚醐)

(作出猜想)猜想一:NaCl;猜想二:0

(實驗驗證)

實驗操作實驗現象實驗結論

向所得溶液中加入碳酸鈣粉末粉末溶解,且猜想二成立

在交流匯報時,甲乙兩組同學表明,沒有按照圖二所示步驟進行操作,而是按照圖三所示,先在盛有氫氧

化鈉溶液的試管中加入稀鹽酸,觀察到無明顯現象,再向試管中加入酚酷溶液,出現了兩種不同的現象,

得出了下列兩種結論:

圖三所示實驗實驗現象小組得出的結論

甲組實驗溶液仍為無色NaOH與稀鹽酸發生了化學反應

乙組實驗溶液變為紅色NaOH與鹽酸沒有發生化學反應

(分析評價)

(4)甲組同學認為:溶液仍為無色,說明溶液不顯____性,進而證明—不存在,得出了NaOH與稀鹽酸發

生了化學反應的結論。

(5)同學們不同意乙組所得的實驗結論,原因是o

(6)小明建議,在乙組實驗所得溶液中繼續加入某種藥品,即可證明NaOH溶液與稀鹽酸發生了化學反應,

可以選用的藥品有。

A.鋅粒B.稀鹽酸C.銅片

(7)探究活動二中,同學們都是從的角度來驗證化學反應的發生。

【答案】(1)有氣泡產生CO2+2NaOH=Na2CO3+H2。或Na2co3+2HCl=2NaCl+H2O+CO2T

⑵無

(3)NaCl、HC1有氣泡產生

(4)堿NaOH/氫氧化鈉

(5)如果兩者發生了化學反應,但是稀鹽酸不足,氫氧化鈉有剩余,溶液也會變為紅色

(6)AB

(7)反應物減少

【詳解】(1)將膠頭滴管中的NaOH溶液滴入充滿C02氣體的大試管內,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鈉反應生成

碳酸鈉和水,該反應無明顯現象;再打開分液漏斗活塞,加入足量稀鹽酸,生成的碳酸鈉與稀鹽酸反應生

成氯化鈉、水和二氧化碳,故觀察到有氣泡產生,說明有新物質生成,證明NaOH溶液與C02發生了化學

反應;

探究過程中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CO2+2NaOH=Na2CO3+H2O>Na2co3+2HCl=2NaCl+H2O+CO2T;

(2)氫氧化鈉溶液顯堿性,能使酚醐溶液變成紅色,向盛有氫氧化鈉溶液的試管中滴入酚醐溶液,溶液變

成紅色,再加入一定量稀鹽酸開始振蕩,氫氧化鈉和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鈉和水,故觀察到溶液由紅色變為

無色,證明二者發生了化學反應;

(3)溶液由紅色變為無色,說明氫氧化鈉已完全反應,氫氧化鈉和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鈉和水;

若恰好完全反應,猜想一:NaCl;

若鹽酸過量,則猜想二:NaCl、HC1;

(實驗驗證)

根據實驗結論:猜想二成立,即反應所得溶液中溶質的成分為NaCl、HC1,

向所得溶液中加入碳酸鈣粉末,碳酸鈣與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鈣、二氧化碳和水,故觀察到的實驗現象是粉

末溶解,且有氣泡產生,說明反應所得溶液中溶質含有氯化氫,故猜想二成立;

(4)甲組實驗:在盛有氫氧化鈉溶液的試管中加入稀鹽酸,觀察到無明顯現象,再向試管中加入酚酗溶液,

堿性溶液能使酚酷溶液變成紅色,若溶液仍為無色,說明溶液不顯堿性,進而證明NaOH不存在,得出了

NaOH與稀鹽酸發生了化學反應的結論;

(5)乙組實驗:在盛有氫氧化鈉溶液的試管中加入稀鹽酸,觀察到無明顯現象,再向試管中加入酚酰溶液,

溶液變為紅色,NaOH與鹽酸沒有發生化學反應,同學們不同意這個實驗結論,原因是如果兩者發生了化學

反應,但是稀鹽酸不足,氫氧化鈉有剩余,溶液也會變為紅色;

(6)乙組實驗中要證明NaOH溶液與稀鹽酸發生了化學反應,即證明在乙組實驗所得溶液中無HC1存在;

A、鋅粒與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鋅和氫氣,在乙組實驗所得溶液中繼續加入鋅粒,若無氣泡產生,說明無HC1

存在,故A符合題意;

B、氫氧化鈉和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鈉和水,試管中的溶液中含酚麟,逐滴加入稀鹽酸,如果溶液由紅色變成

無色,說明NaOH溶液與稀鹽酸發生了化學反應,故B符合題意;

C、銅片不與稀鹽酸,不能達到實驗目的,故C不符合題意;

故選:AB;

(7)由上實驗可知,探究活動二中,同學們都是從反應物減少的角度來驗證化學反應的發生。

A考向03利用物質在水和乙醇中的溶解性不同判斷反應發生

8.(2024?山東臨沂?中考真題)同學們在整理歸納堿的化學性質時,發現氫氧化鈉和二氧化碳反應無明顯現

象,于是進行了如下實驗探究。

【提出問題】如何證明氫氧化鈉和二氧化碳發生了反應?

【進行實驗】

探究實驗I:

(1)分別向兩個充滿二氧化碳的軟塑料瓶中加入20mL氫氧化鈉溶液和蒸儲水,振蕩,使其充分反應,現象

如圖1、圖2,證明氫氧化鈉與二氧化碳發生了化學反應。設計圖2實驗的目的是o

20mL氫氧20mL

化鈉溶液蒸錨水

探究實驗II:

(2)取圖1實驗反應后的少量溶液于試管中,加入,現象為,再次證明二者發生了反應。

探究實驗III:

[查閱資料]20℃時,NaOH、Na2cO3在水和乙醇中的溶解性如表所示:

乙醇

r劑溶^質i0

NaOH

Na2CO3

[設計方案]20℃時,興趣小組進行了如下實驗:

緩慢通入CO2

(3)實驗現象:裝置A中出現白色沉淀,裝置B中無明顯現象。裝置A中出現白色沉淀的原因是o

【反思評價】

(4)①寫出氫氧化鈉和二氧化碳反應的化學方程式:o

②對于無明顯現象的化學反應,一般可以從反應物的減少或新物質的生成等角度進行分析。

【答案】⑴做對比

(2)過量的稀鹽酸有氣泡產生

(3)生成的碳酸鈉不溶于乙醇

(4)CO2+2NaOH=Na2CO3+H2O

【詳解】(1)二氧化碳和氫氧化鈉反應,塑料瓶內氣體減少,壓強減小,塑料瓶變癟;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塑料瓶也會變癟,所以為了排除是二氧化碳溶于水使塑料瓶變癟,設計圖2做對比實驗,通過圖1的塑料

瓶比圖2變癟程度大,證明二氧化碳和氫氧化鈉發生了反應;

(2)二氧化碳和氫氧化鈉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水,可驗證碳酸鈉的生成,證明反應的發生,故取圖1實驗反

應后的少量溶液于試管中,加入過量的稀鹽酸,碳酸鈉和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鈉、水、二氧化碳,若能觀察

到有氣泡產生,再次證明二者發生了反應;

(3)裝置A中,二氧化碳和氫氧化鈉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水,碳酸鈉不溶于乙醇,故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