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閱讀(解析版)-2025年高考語文一輪復習專項突破卷(新高考)_第1頁
文言文閱讀(解析版)-2025年高考語文一輪復習專項突破卷(新高考)_第2頁
文言文閱讀(解析版)-2025年高考語文一輪復習專項突破卷(新高考)_第3頁
文言文閱讀(解析版)-2025年高考語文一輪復習專項突破卷(新高考)_第4頁
文言文閱讀(解析版)-2025年高考語文一輪復習專項突破卷(新高考)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專題突破卷03文言文閱讀專題

建議用時:60分鐘

滿分:80分實際得分:_______先

一.(2023?新高考I卷?高考真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本題共5小題,20分)

材料一:

襄子①國于晉陽中,出圍,賞有功者五人,高赫為賞首。張孟談日:"晉陽之事,赫無大功,今為賞首,

何也?"襄子曰:"晉陽之事,寡人國家危,社稷殆矣。吾群臣無有不驕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禮,是

以先之。"仲尼聞之,曰:"善賞哉,襄子!賞一人而天下為人臣者莫敢失禮矣。"或日:仲尼不知善賞矣。

夫善賞罰者,百官不敢侵職,群臣不敢失禮。上設其法,而下無奸詐之心。如此,則可謂善賞罰矣。襄子

有君臣親之澤,操令行禁止之法,而猶有驕侮之臣,是襄子失罰也。為人臣者,乘事而有功則賞。今赫僅

不驕侮,而襄子賞之,是失賞也。故日:仲尼不知善賞。

(節選自《韓非子?難一》)

材料二:

陳人有武臣,謂子射②曰:"韓子立法,其所以異夫子之論者紛如也。予每探其意而校其事,持久歷遠,

遏奸孫善,韓氏未必非,孔氏未必得也。若韓非者,亦當世之圣人也。"子婚日:"今世人有言高者必以極天

為稱,言下者必以深淵為名。好事而穿鑿者,必言經以自輔,援圣以自賢,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說也。

若諸子之書,其義皆然。請略說一隅,而君子審其信否焉。"武臣曰:"諾。"子鰭日:"乃者趙、韓共并知氏,

趙襄子之行賞,先加丹申而后有功。的韭節百夫于J■之弓[必張本然后難之豈有丕似裁?然實詐也。何以明

其然?昔我先君以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至二十七年荀瑤與韓、趙、魏伐鄭,遇陳恒而還,是時夫

子卒已十一年矣,而晉四卿皆在也。后悼公十四年,知氏乃亡。此先后甚遠,而韓非公稱之,曾無作意。

是則世多好事之徒,皆非之罪也。故吾以是默口于小道,塞耳于諸子久矣。而子立尺表以度天,植寸指以

測淵,嚎大道而不悟,信號旗以疑圣,殆非所望也。”

(節選自《孔叢子?答問》)

【注】①襄子:趙襄子。春秋末年,知、趙、韓、魏四家把持晉國國政,稱“晉四卿”。晉陽之戰,知氏(荀

瑤)聯合韓、魏攻趙,反被趙襄子聯合韓、魏滅殺。②子鮑:即孔酎,孔子八世孫。

1.材料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

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

韓非子A云夫子B善之C引D以張本E然F后難之G豈有H不似哉?

【答案】CEG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韓非子在他的書中說,孔子贊賞趙襄子的做法,以此來強調“禮”的根本,然后在書中批駁孔子的

看法,難道不像是真的嗎?

"韓非書云"的意思是"韓非在他的書中說",其后應跟"說"的具體內容;結合材料一《韓非子?難一》中

的"仲尼聞之,曰:‘善賞哉,襄子!賞一人而天下為人臣者莫敢失禮矣。’"可知,"夫子善之”是韓非書里記

載的內容,應作"云"的賓語,"韓非書云夫子善之"語意完整,其后應斷開。

材料一中韓非先引用孔子的觀點來說明"禮”的重要,這就是"引以張本";然后對孔子的話加以批駁,這

就是“然后難之",故"引以張本"后、"然后難之"后都應斷開。同時,從固定結構上看,"豈.…哉"為反問句式,

其前應斷開。

2.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圍,指被圍困,"傅說舉于版筑之間"的"舉"表示被選拔,兩者用法相同。

B.勸,指鼓勵、勸勉,與《兼愛》"不可以不勸愛人"中的"勸"詞義不相同。

C.具臣,文中與“有功"相對,是指沒有功勞的一般人臣,具體就是指高赫。

D.誣說,指沒有事實依據的胡說妄言,與現在所說的“誣蔑之辭”并不一樣。

【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A."傅說舉于版筑之間"句意:傅說從筑墻的勞作之中被選拔。"圍"和"舉"都是實詞的被動用法,二者用

法相同。正確。

B."不可以不勸愛人"句意:不能不鼓勵關愛他人。此處的"勸"也是鼓勵的意思,二者詞義相同。

C.正確。

D.現在所說的"誣蔑之辭”是指捏造事實毀壞他人名譽的言論,和"誣說"詞義不同,正確。

故選

Bo

3.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主上設置有關法令,令行禁止,群臣不敢越職侵權,也沒有了奸詐之心,他們履職行事,有了功勞就能

得到賞賜,韓非認為這樣才叫"善賞罰"。

B.在武臣看來,韓非與孔子觀點不同的地方很多,在遏奸勸善等方面,韓非不一定就不對,孔子也不一定

就合理,韓非也可以稱得上是當世圣人。

C.世人說到高必定會以上天作比,說到低必定會以深淵作比,他們常通過引經據典、援用圣賢來成就自己,

使自己更加賢能,以爭取民眾的信任。

D.子船對韓非之類的諸子學說閉口不言,充耳不聞,而武臣卻深信不疑,進而懷疑圣人,子船對此深感失

望,認為武臣是見識短淺,不明大道。

【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C."世人〃"常通過引經據典......使自己更加賢能,以爭取民眾的信任"說法錯誤。根據材料二中的"好事而

穿鑿者,必言經以自輔,援圣以自賢,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說也"可知,在言談中一定引經據典來自我修

飾,援引圣賢的事例來標榜自我賢能,想要獲得民眾的信任從而傳播他的說辭的人是"好事而穿鑿者"而非"世

人”,選項的說法擴大范圍。

故選C。

4.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1)吾群臣無有不驕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禮,是以先之。

(2)請略說一隅,而君子審其信否焉。

【答案】(1)我的大臣們都對我有高傲輕慢的意思,只有高赫沒有失掉君臣之間的禮節,所以先獎賞他。

(2)請允許我簡略地說其中的一小部分,您來仔細考察它真實與否。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驕侮",高傲輕慢;"唯",副詞,只有;"先",動詞,以……為先、放在前面。

(2)"一隅",一小部分、一個方面;"審”,仔細考察;"信",真實。

5.子船用以批駁韓非的事實依據是什么?(3分)

【答案】趙襄子獎賞群臣時,孔子已經去世許多年,不可能對此表達意見。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根據材料二中的“韓非書云......豈有不似哉?然實詐也"可知,子船批駁韓非書云"夫子善之"是欺詐之言,

由“何以明其然?"引出子酎批駁韓非"實詐"的事實依據。根據"昔我先君以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至

二十七年荀瑤與韓、趙、魏伐鄭,遇陳恒而還,是時夫子卒已十一年矣,而晉四卿皆在也。后悼公十四年,

知氏乃亡"這一時間上的梳理,以及"此先后甚遠”的總結可知,趙襄子獎賞群臣時,孔子已經去世許多年,

不可能對此表達意見,子船便是用這一事實依據來批駁韓非的。

參考譯文:

材料一:

趙襄子被圍在晉陽城中,晉陽解圍后,他獎賞有功的五個人,高赫是受賞的首位。張孟談說:“晉陽

的戰事,高赫并沒有大功,現在成了第一個受賞的,這是為什么?”趙襄子說:“晉陽的戰事,讓我的國

家宗廟都陷入了危機。我的大臣們都對我有高傲輕慢的意思,只有高赫沒有失掉君臣之間的禮節,所以先獎

賞他。”孔子聽到后說:“這是懂得正確行賞啊,襄子!獎賞一個人而能使天下做臣子的沒有敢失禮的了。”

有人說:孔子不懂得正確行賞的道理。善于賞罰的人,能使百官不敢越權,群臣不敢失禮。君主設立法令,

而臣下沒有奸詐之心。這樣的話,就可以算是善于賞罰了。襄子有君臣關系密切的恩澤,掌握著令行禁止

的法令,這樣尚且還有驕傲輕慢的臣子,這是襄子不善于懲罰的原因。做臣子的人,謀事有功才應該獎賞。

現在高赫僅僅是不驕傲輕慢,而襄子卻獎賞他,這是不善于獎賞。所以說,孔子不懂得正確行賞。

陳國有個武將,對子附說:“韓非子制定的法律,有太多和夫子的理論截然不同之處。我經常探索他

們的意圖并比對他們的行為,經過長時間的觀察,我發現他們在止惡勸善這方面,韓氏未必是錯的,孔氏

也未必完全正確。像韓非這樣的人,也是當世的圣人。”子射回答說:“世人說到高必定會以上天作比,

說到低必定會以深淵作比。好事而喜歡穿鑿附會的人,在言談中一定引經據典來自我修飾,援引圣賢的事

例來標榜自我賢能,想要獲得民眾的信任從而傳播他的說辭。像諸子的著作,其中的義理都是這樣。請允

許我簡略地說其中的一小部分,您來仔細考察它真實與否。”武將答應了。子射說:“最近趙國和韓國一起

攻打知氏,趙襄子先獎賞臣子然后才有戰果。韓非子在他的書中說,孔子贊賞趙襄子的做法,以此來強調

“禮”的根本,然后在書中批駁孔子的看法,難道不像是真的嗎?然而這其實是欺騙。如何能夠證明這一

點呢?早年我國先君在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日去世,直到哀公二十七年時荀瑤與韓國、趙國、魏國攻打鄭

國,遇到了陳恒而返回,而這時夫子已經去世了十一年,而晉四卿都還活著。后來在悼公十四年,知氏才

滅亡。這兩個事件之間相隔很久,韓非子竟然提到了它們,沒有一點慚愧之意。所以世上有很多無事生非

的人,這都是韓非的罪過。因此我對這些旁門左道的道理保持沉默、不去聽取諸子的言說已經很久了。而

你卻使用以測日影的儀器來測量天空,用手指來測量深淵,失明于大道而不覺悟,相信謊言而懷疑圣人,

恐怕不是我所期望的。”

(2022?新高考I卷?高考真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本題共5小題,20分)

秦將伐魏,魏王聞之,夜見孟嘗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為搴々謀,奈何?”孟嘗君日:“有諸

侯之救,則國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重為之約車百壽。孟嘗君之趙,謂趙王曰:“文愿

借兵以救魏!"趙王日:“寡人不能。”孟嘗君日:“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王日:“可得聞乎?”

孟嘗君日:“夫趙之兵非能強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趙也。然而趙之地不歲危而民不歲死,而魏之地

歲危而民歲死者,何也?以其西為趙蔽也,今趙不救魏魏欲盟于秦是趙與強秦為界也地亦且歲危民亦且歲

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趙王許諾,為起兵十萬、車三百乘,又北見燕王日:“今秦且攻魏,愿大王

之救之!“燕王曰:“吾歲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數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數千里而救

人者,此國之利也,今魏王出印[而望見軍,雖欲行數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許也。田文日:

“臣效便計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計,文請行矣,恐天下之將有大變也。"王日:“大變可得聞乎?”曰:

“燕不救魏,魏王折節割地,以國之半與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韓、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

因趙之眾,以四國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數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門而望見軍乎?則道里近而輸又易矣,

王何利?"燕王曰:“子行矣,寡人聽子。”乃為之起兵八萬、車二百乘,以從田文,魏王大說日:“君

得燕、趙之兵甚眾且亟矣。”秦王大恐,割地請講于魏。因歸燕、趙之兵,而封田文。

(節選自《戰國策?魏策二》)

6.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今趙不救魏/魏獻盟/于秦是趙與強秦為界也/地亦且歲危/民亦且歲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B.今趙不救魏/魏獻盟于秦/是趙與強秦為界也/地亦且歲危/民亦且歲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C.今趙不救魏/魏欹盟于秦/是趙與強秦為界也/地亦且歲危/民亦且歲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D.今趙不救魏/魏欹盟/于秦是趙與強秦為界也/地亦且歲危/民亦且歲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現在趙國不援救魏國,魏國同秦國獻血結盟,這樣就如同趙國與強大的秦國相鄰了,趙國土地

也將年年受到威脅,百姓也將一年一年地死去。這就是我忠于大王的表現。”

"魏獻盟于秦”是狀語后置句,"于秦"是"獻盟"的后置狀語,中間不可斷開,排除AD;

"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是判斷句,"此……也”是判斷句的標志,中間不可斷開,"之所以"是固定結構,

不能斷開,排除B。

故選C。

7.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寡人意為寡德之人,在文中是魏王自稱,春秋戰國時期君主常如此謙稱自己。

B.百乘即一百輛兵車,"乘"指四馬一車。"百乘""千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稱。

C.為趙蔽的"蔽"指屏障,與《鄒忌諷齊王納諫》中"王之蔽"的"蔽"相同。

D.國門,文中是實指,指魏國國都的城門;現在則用來指一個國家的邊境。

【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文化常識的能力。

c."與......‘王之蔽'的‘蔽‘相同"錯誤,"王之蔽"的"蔽"是"蒙蔽",這里指受蒙蔽,與"趙蔽"的"蔽"不同。

故選C。

8.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魏王受到強秦武力威脅之際,連夜向孟嘗君問計,孟嘗君表示有了諸侯的幫助,國家就可以存續下來,

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諸侯,搬取救兵。

B.孟嘗君見趙王不愿出兵,勸說趙王,指出魏國每年地危民死,而趙國土地與民眾一直安全,如果不救魏,

趙國將面臨危險,趙王這才同意出兵。

C.孟嘗君請燕王出兵救魏,燕王猶豫不決,孟嘗君指出魏國倘若聯合他國合力攻打燕國,將會對燕國十分

不利。燕王聽從了建議,出兵救助魏國。

D.孟嘗君計謀得以實現,魏王非常高興,夸獎他短時間內搬來很多援軍。秦王非常恐慌,割地給魏國,魏

王于是讓燕、趙援軍返國,封賞孟嘗君。

【答案】A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概括分析文章內容的能力。

A.”孟嘗君......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諸侯”錯誤,由文中"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可知,是魏王希望

孟嘗君出使諸侯。故選A。

9.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1)吾歲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數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

(2)燕不救魏,魏王折節割地,以國之半與秦,秦必去矣。

【答案】(1)我國已經連續兩年收成不好,現在又要跋涉幾千里去援助魏國,這將怎么辦呢?

(2)燕國不去援救魏國,魏王屈節割地,把國土的一半送給秦國,秦國一定會撤兵。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歲",年;"熟",有收成,豐收;"行〃,跋涉;"助",援助;"奈何",怎么辦。

(2)"折節",屈服于別人;"以",把;"與",送給;"去",離開。

10.孟嘗君前往趙國、燕國借兵救魏,所采用的游說策略有什么不同?請簡要概括。(3分)

【答案】(1)對趙國,孟嘗君表以忠心,以存魏的好處打動對方。

(2)對燕國,孟嘗君則是曉以利害,以亡魏的弊端引起燕王的重視。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分析文章內容的能力。

由題干可知,考生需要分析孟嘗君游說趙王和燕王的語言,分析其中所用的技巧。

如孟嘗君游說趙王時先說"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首先向趙王表示忠心,意思是說我向您借兵是對您

的忠心,之后分析魏國存在對于趙國的價值,魏趙兩國的軍隊勢力沒有太大懸殊,而現在魏國的處境卻不

如趙國,是因為魏國是趙國西邊的屏障,擋住了來自秦國的威脅,一旦魏國滅掉,趙國就"與強秦為界”,由

此可見魏國存在的價值,這是用存魏的好處來打動對方。

如孟嘗君游說燕王的時候說"燕不救魏,魏王折節割地,以國之半與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

韓、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趙之眾,以四國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數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門而望

見軍乎?則道里近而輸又易矣,王何利",孟嘗君用魏國滅亡之后給趙國帶來的威脅引起燕王的重視,一旦

魏國“折節割地”,之后會集合四國之力來攻打燕國,這是用亡魏的壞處"恫嚇"燕王。

參考譯文:

秦國將要討伐魏國。魏王聽說,夜里去見孟嘗君,告訴他說:“秦國將要進攻魏國了,您替寡人謀劃

一下,怎么力'?”孟嘗君說:“有諸侯援救,國家就可以保存下來。”魏王說:“寡人希望您能出行游說。”

鄭重地為孟嘗君準備了百輛馬車。孟嘗君來到趙國,對趙王說:“我希望從趙國借些軍隊去救魏國。”趙

王說:“寡人不能借。”孟嘗君說:“我冒昧地借兵的原因,是為了以此效忠大王啊。”趙王說:“可以

說給我聽聽嗎?”孟嘗君說:“趙國的軍隊并非比魏國的軍隊戰斗力強,魏國的軍隊也并非比趙國的軍隊

戰斗力弱。然而趙國的土地沒有一年一年地受到威脅,百姓也沒有年年遭到死亡的厄運;魏國的土地一年

一年受到威脅,百姓年年遭到死亡的厄運,為什么?因為魏國在西面做了趙國的屏障。現在趙國不援救魏

國,魏國同秦國欲血結盟,這樣就如同趙國與強大的秦國相鄰了,趙國土地也將年年受到威脅,百姓也將

一年一年地死去。這就是我忠于大王的表現。”趙王答應了,為魏國發兵十萬,戰車三百輛。孟嘗君又北

上拜見了燕王,說:“現在秦國將要進攻魏國了,希望大王救魏國。”燕王說:“我國已經連續兩年收成

不好,現在又要跋涉幾千里去援助魏國,這將怎么辦呢?”孟嘗君說:“跋涉幾千里去拯救別人,這將給

國家帶來好處。現在魏王出城門盼望燕軍,其他諸侯即使想跋涉幾千里來幫助,可以做到嗎?"燕王還是

沒有答應。孟嘗君說:“臣下獻上好的計策給大王,大王卻不采用臣下忠誠的計策,我請求離開了,恐怕

天下將有大的變化了。”燕王說:“您說的大的變化,可以讓我聽聽嗎?”孟嘗君說:“秦國攻打魏國,然

而燕國卻不去援救魏國,魏國屈節割地,把國土的一半送給秦國,秦國一定會撤兵。秦兵撤離魏國后,魏

王傾韓國、魏國的全部軍隊,又西借秦國的軍隊,再依靠趙國的軍隊,用四個國家的力量攻打燕國,大王

將會得到什么好處呢?好處會自己跋涉幾千里去幫助人嗎?好處會出燕國的南門而盼望援軍嗎?那么對于

四國軍隊來說道路與鄉里很近,補給給養又很容易。大王還能得到什么好處呢?”燕王說:“您走吧,寡

人聽您的了。”于是為孟嘗君發兵八萬,戰車二百輛,跟從孟嘗君(前往魏國)。魏王大喜,說:“您借燕

國、趙國的軍隊多而且快。”秦王很害怕,割讓土地同魏國講和。魏國于是歸還了燕國、趙國的軍隊并且

封賞了孟嘗君。

三.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本題共5小題,20分)

問者目:“申不害、商鞅,此二家之言孰急于國?”

應之日:“是不可舉■也。人不食,十日則死;大寒之隆,不衣亦死。謂之衣食孰急于人,則是不可一

無也,皆養生之具也。今申不害言術而商鞅為法。術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責實,操殺生之柄,課群臣

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執也。法者,憲令著于官府,刑罰必于民心,賞存乎,展法,而罰加乎干令者也。此

臣之所師也。君無術則萼于上,臣無法則亂于下,此不可一無,皆帝王之具也。”

問者曰:“_,_,一?”

時日:“申不害,韓昭侯之佐也。韓者,晉之別國也。晉之故法未息,而韓之新法又生;先君之令未

收,而后君之令又下。申不害不擅其法,不一其憲令,則奸多。故利在故法前令則道之,利在新法后令則

道之,利在故新相反,前后相悖,則申不害雖十使昭侯用術,而奸臣猶有所謫其辭矣。故把互乘之致甦土

乜生近丕至工霸主煮曩用丕士上法丕勤飾于宣之患也。商鞅之治秦也,設告相坐而責其實,連什伍而同其

罪,賞厚而信,刑重而必。是以其民用力勞而不休,逐敵危而不卻,故其國富而兵強;然而無術以知奸,

則以其富強也資人臣而已矣。及孝公、商君死,惠王即位,秦法未敗也,而張儀以秦殉韓、魏。惠王死,

武王即位,甘茂以秦殉周。武王死,昭襄王即位,穰侯越韓、魏而東攻齊,五年而秦不益尺土之地,乃城

其陶邑之封。應侯攻韓八年,成其汝南之封。自是以來,諸用秦者,皆應、穰之類也。故戰勝,則大臣尊;

益地,則私封立:主無術以知奸也。商君雖十飾其法,人臣反用其資。”

(節選自《韓非子?定法》)

11.文本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3分)

故托萬乘A之勁B韓C十七年D而不至于霸E王者F雖用術于上G法不勤H飾于官之患也。

【答案】CFG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所以申不害雖然依托軍力強大的韓國,經過十七年的努力仍然沒有成就霸王之業,就是因為君

主雖然在上面用術,卻沒有免除由于在官吏中不用法進行整頓所帶來的禍患。

"故托萬乘之勁韓"中"勁韓"作賓語,故在"勁韓"后C處斷開;

"者……也”表示判斷,"者"后F處斷開;

“雖用術于上"和"法不勤飾于官之患”是轉折關系復句,且“雖用術于上"中"于上"為后置狀語,故在G處

斷開。

故選CFG。

12.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程,是衡量、考核之意,與成語“計日程功"中的"程"意思相同。

B.慎,是遵循、依順之意,與《孔雀東南飛》"戒之慎勿忘"中的"慎"意思不同。

C.弊,是蒙騙、蒙蔽之意,與《出師表》"益州疲弊"中的"弊"意思不同。

D.道,是取道之意,與《鴻門宴》“道芷陽間行"中的"道"意思相同。

【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中的一詞多義現象的理解能力。

A.正確。句意:這是不好比較評價的。/工作進度或成效可以按日計算,有把握按時完成。

B.正確。"戒之慎勿忘"中的"慎"意思是務必、千萬。句意:獎賞那些嚴格守法的人。/以此為鑒戒千萬不

要把它忘。

C.正確。"益州疲弊"中的"弊"意思是人力缺乏,民生凋敝。句意:君主沒有術就會在上面受蒙蔽。/益州

人力疲憊,民生凋敝。

D.錯誤。文中的"道"是遵行。句意:所以奸人看到舊法前令對自己有利就照舊法前令辦事。/取道芷陽

秘密行軍。

故選D。

13.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申不害與商鞅一個提倡運用術,一個主張實行法。韓非認為術和法都是治國的工具,就如同穿衣、吃飯

都是維持生計的方式,缺一不可。

B.舊的法令還未廢除,新的法令又頒布施行,導致很多人利用新舊法律的矛盾、前后政令的沖突牟利,也

難免讓奸臣鉆空子。

C.商鞅治理秦國,設立告奸和連坐制度,該厚賞的就一定厚賞,這使秦國國富民強,卻也直接導致一些臣

子借強大的秦國謀私利。

D.稿侯魏冉越過魏國和韓國攻打齊國,并取得了勝利。他借此機會在自己的封地定陶筑起了城池,讓自己

的實力得以增強

【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C."直接導致"理解有誤。由"商君雖十飾其法,人臣反用其資",應該是間接導致。

故選C。

14.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1)術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責實,操殺生之柄,課群臣之能者也。

(2)申不害不擅其法,不一其憲令,則奸多。

【答案】(1)所謂"術",就是依據才能授予官職,按照名位去責求實績,操控生殺大權,考核群臣的能力。

(2)申不害不專一地推行新法,不統一韓國的法令,奸邪的事情就多起來了。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者,……也”,判斷句;"任",才能;"課",考核。

(2)"擅",專一地推行;"一",統一;"奸”,奸邪的事情。

15.主客問答是古代的一種寫作模式,本文即采用這種模式。請根據你對"對曰"一段的理解,寫出"問者"

提出的問題。(3分)

【答案】徒術而無法,徒法而無術,其不可何哉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信息、歸納內容要點的能力。

由原文"術者,......法者....君無術則弊于上,臣無法則亂于下,此不可一無,皆帝王之具也"可知,上

文作者提出了"法"和"術"的概念和重要性;

第四段則回答本段提出的"法"和"術"關系的問題;

由第四段原文"故托萬乘之勁韓,十七年而不至于霸王者,雖用術于上,法不勤飾于官之患也......主無術

以知奸也。商君雖十飾其法,人臣反用其資"可知,提出的問題是:徒術而無法,徒法而無術,其不可何哉。

參考譯文:

有人問:“中不害、商鞅,這兩家的言論哪一家對治理國家最為急需?”

回答說:“這是不好比較評價的。人不吃飯,十天就會餓死;大寒隆冬,不穿衣服就會凍死。說衣服

和食物哪一個更急需,應該說這兩樣都是不能缺少的,它們都是維持生命必須具備的東西。現在申不害主

張的是術而商鞅主張的是法。所謂‘術',就是依據才能授予官職,按照名位去責求實績,操控生殺大權,

考核群臣的能力。這是君主所要掌握的。所謂'法’,就是法令由官府明確制定,刑罰在民眾心中扎根,

獎賞那些嚴格守法的人,懲罰那些觸犯禁令的人。這是臣下所要遵循的。君主沒有術就會在上面受蒙蔽,

臣子沒有法就會在下面闖亂子,術和法是一樣也不能少的,都是帝王治理國家必須具備的東西。”

有人問:“只有術而沒有法,或者只有法而沒有術,這為什么不可以呢?”

回答說:“申不害是韓昭侯的相。韓國是從晉國分離出來的。晉國以前的舊法還沒有廢除,而韓國的

新法又產生了;晉國君主的命令還沒有收回,而韓國君主的命令又頒布了。申不害不專一地推行新法,不

統一韓國的法令,奸邪的事情就多起來了。所以奸人看到舊法前令對自己有利就照舊法前令辦事,看到新

法后令對自己有利就照新法后令辦事,他們利用了新法、舊法和前令、后令的矛盾從中漁利,那么申不害

即使多次讓韓昭侯用術,奸臣仍然有辦法進行詭辯。所以申不害雖然依托軍力強大的韓國,經過十七年的

努力仍然沒有成就霸王之業,就是因為君主雖然在上面用術,卻沒有免除由于在官吏中不用法進行整頓所

帶來的禍患。商鞅治理秦國,設立告奸和連坐的制度來落實犯罪的實情,使什伍之家互相監視、同受責罰,

該厚賞的一定厚賞,該重罰的一定重罰。因此秦國的民眾努力耕作,勞累了也不休息,戰時追趕敵人,冒

著危險也不退卻,所以國富兵強;但是,君主沒有術了解奸邪,只不過是用國家的富強幫助奸臣罷了。等

到秦孝公、商鞅死后,秦惠王即位,秦國的法治還未敗壞,而張儀把秦國的力量犧牲在韓國和魏國來謀取

他的私利。秦惠王死后,秦武王即位,甘茂出兵打到周而消耗了秦國的實力。秦武王死后,秦昭襄王即位,

魏冉越過韓國、魏國而攻打東邊的齊國,打了五年秦國沒有增加尺寸土地,他卻在定陶的封地上筑起了城

墻。范雎攻打韓國八年,成就了他在汝南的封地。從此以后,所有在秦國受到重用的,都是魏冉、范雎一

類人物。所以戰爭勝利了,大臣得到尊寵;擴大的版圖,則成了他們私人的封地:君主沒有術來知道大臣

的奸情。商鞅雖然多次整頓法令,臣下反而利用他變法的成果。

四.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本題共5小題,20分)

材料一:

王天下者,其資有三:有以德得之,有以力并之,有以智取之。得之以德者,三代是也;并之以力者,

秦人是也;取之以智者,劉漢是也。蓋以力則不若智之勝,以智則不若德之全。

德非羽之所得言者矣,其于智、力之資又皆兩亡焉。而后世之議乃日:項羽其亦不幸遇敵于漢而遂失

之。嗟夫!雖徽漢高帝,而羽之于天下固將失之也。漢王之于智蓋疏矣,以其能得真智之所在,此所以王;

項羽之于力嘗強矣,以其不知真力之所在,此所以亡。

觀其所賴以為資,蓋有類乎力者矣。雖然,彼之所謂力者,內恃其身之勇,叱咤震怒足以威匹夫;外

恃其眾之勁,搏捽決戰足以吞敵人而已。至于阻河山,舉形便,俯首東瞰,臨制天下,保王業之固,遺后

世之強,所謂真力者,彼固莫或之知也。,必卷指關中公力之贊熠席屠戮逞其暴空舉而遺之二二降虔反懷

區區之故差而甚,。其歸乃日:“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能知者?”此特淺丈夫之量,安足為志

天下者道哉!后之數羽之罪者,皆曰:奪漢王之關中,負信義于天下,此所以亡。嗟夫!使項氏無意于王,

而徒奪漢王之關中,則謂其得罪于鳥烏之信義可也。如其有意于王而奪之,是得計也。惟其知奪而不知其

有,此所以亡耳。

(節選自《何博士備論?楚漢論》)

材料二:

太史公目:然羽非有尺寸,乘勢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

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及羽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難矣。

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孥,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

寤,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

節選自《史記?項羽本紀》)

16.材料一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3分)

是以輕A指關中B天險之勢C燔燒屠戮逞其暴D卒舉E而遺之F二三降虜G反懷區區之故H楚而甚榮。

【答案】CDG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因此(他)輕率地(把鋒芒)指向關中天險,燒殺屠戮以逞其兇暴,最后還(把關中)留給了

三個秦國的降將,反倒把懷念小小的故土楚地看做是最大的光榮。

"輕"是"指"的狀語,"關中"是"天險之勢”的定語,共同作"指"的賓語,中間都不應斷開,應在"勢"后面

斷開,即在C處斷開;

"逞"的賓語為"其暴",應在"暴"后面斷開,即在D處斷開;

“遺"的賓語為"之二三降虜”,中間不應斷開,應在“虜”后面斷開,即在G處斷開。

故選CDG?

17.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微,文中指沒有,與李密《陳情表》中"聽臣微志"的"微"意思不同。

B.據,文中指占據,與《過秦論》中“秦孝公據靖函之固"的"據"意思相同。

C.區區,文中指微不足道,與《孔雀東南飛》中“感君區區懷"的"區區"意思不同。

D.經營,文中指規劃治理,與《阿房宮賦》中“韓魏之經營"的"經營"意思相同。

【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中的一詞多義現象的理解能力。

A.正確。"沒有/微小的”;句意:即使沒有漢高祖。/請答應我這微小的志愿。

B.正確。均為"占據";句意:占據有利戰略位置。/秦孝公占據著懵山和函谷關的險固地勢。

C.正確。"微不足道/誠摯的”;句意:那么可以說他的過錯只是背棄了小小的信義。/感謝你誠摯的關懷。

D."意思相同"錯誤。"規劃治理/金玉珠寶";句意:想憑著武力征討來謀奪、統制天下。/韓魏國家收藏

的金玉珍寶。

故選D。

18.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得天下有三種資本可以憑借:德行、力量或智慧。項羽在德行、力量和智慧方面都沒有優勢,所以必定

失敗。

B.項羽認為富貴后不回故鄉,如同穿錦繡衣服在夜里行走沒有人知道。這說明項羽沒有雄心壯志,只圖衣

錦還鄉。

C.何博士不認可項羽滅亡的原因是背棄信義,奪取了漢王的關中;他認為項羽只知道奪取關中卻不懂得保

全,這才是他滅亡的原因。

D.項羽自夸戰功,竭力施展個人的聰明,卻不肯師法古人,他有稱霸的業績,想憑借武力征伐來管理天下,

結果五年就亡國。

【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B."這說明項羽沒有雄心壯志,只圖衣錦還鄉”錯誤。由原文"雖微漢高帝,而羽之于天下固將失之也”可

知,項羽和劉邦爭奪天下,并且自稱為"霸王",說明項羽的也有雄心壯志。

故選Bo

19.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1)項羽之于力嘗強矣,以其不知真力之所在,此所以亡。

(2)然羽非有尺寸,乘勢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

【答案】(1)項羽在力量上曾經強盛一時,但因為他不了解真正的力量所在之處,這是他最終敗亡的原因;

(2)項羽雖然沒有一丁點封地(作根基),卻趁著當時的形勢從民間起兵,僅三年的時間,就率領五國義

軍把秦滅亡了。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嘗",曾經;"以",因為;"所以",......的原因。

(2)"尺寸",一點封地;"隴畝〃,民間;"將",率領。

20.閱讀兩則材料中關于項羽的描述,從"德""智""力"三個層面在原文中找出項羽缺失或不足的相關依據,

填寫在下圖表中。(3分)

評價維度原文依據(《何博士備論?楚漢論》)原文依據(《史記?項羽本紀》)

德的層面①②

智的層面“其于智、力之資又皆兩亡焉""漢王之于智蓋疏矣”"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

力的層面"項羽之于力嘗強矣,以其不知真力之所在,此所以亡。"③

【答案】①“德非羽之所得言者矣”;

②“及羽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

③“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并概括信息的能力。

由原文“德非羽之所得言者矣”可知,道德方面,項羽是談不上的。所以,①處應填“德非羽之所得

言者矣”。

由原文“及羽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可知,待到項羽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