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巖灣鄉、汾河鎮安全出行通道提升工程施工圖總說明SⅠ-2第1頁共14頁任務依據及測設經過任務依據(1)中共中央頒發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2)中共中央國務院年頒發的《交通強國建設綱要》;(3)中共中央國務院頒發的《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2021-2035);(4)中共中央國務院頒發的《“十四五”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規劃》;(5)國家發改委、交通運輸部聯合頒發的《國家公路網規劃》(2022-2035);(6)交通運輸部頒發的《公路“十四五”發展規劃》;(7)交通運輸部頒發的《農村公路中長期發展綱要》;(8)交通運輸部頒發的《綜合運輸服務“十四五”規劃》;(9)重慶市人民政府頒發的《重慶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10)中共重慶市委、重慶市人民政府聯合頒發的《重慶市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2021—2035年)》;(11)重慶市人民政府頒發的《重慶市綜合交通運輸“十四五”規劃(2021—2025年)》;(12)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頒發的《重慶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2021年版);(13)奉節縣人民政府頒發的《奉節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14)奉節縣人民政府《奉節縣2023年政府工作報告》;(15)奉節縣規劃和自然資源局頒發的《重慶市奉節縣城鄉總體規劃(2015-2035)》;(16)奉節縣交通局頒發的《奉節縣綜合交通“十四五”發展規劃(2020-2025)》;(17)項目影響區范圍基本農田;(18)奉節縣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頒發的《關于奉節縣巖灣鄉、汾河鎮安全出行通道提升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的批復》(奉節發改投〔2024〕255號文);(19)奉節縣交通運輸委員會頒發的《奉節縣交通運輸委員會關于奉節縣巖灣鄉、汾河鎮安全出行通道提升工程兩階段初步設計文件的批復》(奉節交通發〔2024〕22號文);(20)奉節縣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頒發的《關于奉節縣巖灣鄉、汾河鎮安全出行通道提升工程初步設計概算的批復》(奉節發改投〔2024〕379號文);(21)項目影響區范圍1:10000實測地形圖;(22)項目影響區范圍1:2000實測地形圖;(23)與甲方簽訂的合同。任務背景圖1.2-1項目地理位置圖重慶市奉節縣汾河鎮地處奉節縣東北部,東連草堂鎮,南鄰白帝鎮,西接康樂鎮,北與巫山縣龍溪鎮、巫溪縣上磺鎮接壤,距奉節縣政府駐地13千米,區域總面積133.27平方千米,轄一個13個行政村,下設5個居民小組、126個村民小組,總人口4.3萬人。汾河鎮地處大巴山東段南麓,地勢北高東低;地形為山地;主要山峰有轎頂山、佛金山、保子山、獅子山,境內最高峰椿樹坪位于大洪村2組,海拔1680米;最低點花沿河位于香蕉村3組,海拔480米。但境內目前路網結構單一,無高等級道路,僅有本條道路與周邊鄉鎮相接,嚴重制約汾河鎮的經濟發展。目前本道路草堂大橋至竹柿坪段為四級公路,路基寬度6.5m,路線大部分地段較為平緩,只有局部路段存在坡陡彎急,路面為瀝青與水泥路面,瀝青路面較為良好,水泥路面破損嚴重,安全隱患大,行車舒適性差,嚴重影響沿線居民出行。竹柿坪至巖灣鄉段為農村公路,路基寬度4.5米~6.5米,路線較為陡峭,陡坡急彎路段較多,路面為水泥路面(巖灣鄉場鎮段為瀝青路面),水泥路面破損嚴重,安全隱患大,行車舒適性差,嚴重影響沿線居民出行。根據奉節縣“十四五”規劃構建“十八射十八聯”干線公路網,本項目屬于十八射中九射:草堂大橋-汾河鎮-巖灣鄉-巫溪界;推薦方案起點起于白帝鎮草堂大橋,路線由北向南,沿白帝鎮黃蓮社區、龍井村,汾河鎮白水社區、段坪村、東溪村,巖灣鄉五星村的既有道路進行改建,終點位于巖灣鄉,路線全長26.242Km(設置短鏈1個,長7.898m,其中K0+000~K10+440段在白帝鎮境內,K10+440~K23+340段在汾河鎮內,K23+440~K26+250在巖灣鄉境內)。該項目建成后經本項目北沿既有G348可到奉節縣,往南可到巖灣鄉,與G348以及現有的農村公路路網形成奉節縣的公路路網。項目的修建符合奉節縣“十四五”規劃,進一步提升省道通行能力和改善鄉鎮的出行條件,支撐沿線地區和產業的快速發展。圖1.2-2瀝青路面唧泥病害瀝青路面龜裂病害圖1.2-3滑坡段落碎石路面破碎板測設經過完成初步設計修訂版后,于2024年8月上旬開始了施工圖階段各項準備及外業調查工作:路線確定根據初步設計確定的平面推薦線,以及施工圖放線結果,未對路線平面進行調整,以減少房屋拆遷量和降低擋防工程量為原則,對路線縱斷面進行進一步優化,最終確定施工圖路線平縱方案。外業勘測(1)8月10日,測量組進駐工地,開展地形圖測量工作,于2024年8月12日完成路線總長度為26.242公里的路線基礎控制測量、復核。(2)9月8日,成立地勘項目組,明確地勘組負責人和專業組長,編制《工程地質勘察設計工作大綱》,為施工圖詳勘做準備,10月11日,勘察大綱通過業主審查;(3)初勘于2023年3月開始,4月結束。布置勘察點33個,總進尺685.6m。詳勘于9月28日開始野外勘察工作,全線在初勘基礎上新布置勘察點58個,總進尺825.4m。至10月20日完成全部外業及內業工作。(4)10月10日,路線組人員到現場進行外業調查工作,至10月22日,完成了路基路面及排水、橋涵、路線交叉、沿線設施、環境保護的調查等工作,同時,對沿線的土石方比例、砍樹挖根、拆遷房屋及電力電訊、軟弱路基、筑路材料等資料進行了調查收集。技術標準采用規范(1)《公路工程技術標準》(JTGB01-2014)(2)《公路路線設計規范》(JTGD20-2017)(3)《公路路基設計規范》(JTGD30-2015)(4)《公路瀝青路面設計規范》(JTGD50-2017)(5)《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設計規范》(JTGD40-2011)(6)《公路排水設計規范》(JTG/TD33-2012)(7)《公路工程抗震規范》(JTGB02-2013)(8)《公路路基施工技術規范》(JTG/T3610-2019)(9)《公路工程水泥及水泥混凝土試驗規程》(JTGE30-2005)(10)《公路瀝青路面施工技術規范》(JTGF40-2004)(11)《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術細則》(JTGF30-2014)(12)《公路工程質量檢驗評定標準》(JTGF80/1-2012)(13)《公路工程地質勘察規范》(JTGC20-2011)(14)《公路勘測規范》(JTGC10-2007)(15)《公路橋涵設計通用規范》(JTGD60-2015)(16)《公路圬工橋涵設計規范》(JTGD61-2005)(17)《公路橋涵地基與基礎設計規范》(JTG3363-2019)(18)《公路橋涵施工技術規范》(JTG3650-2020)(19)《公路工程質量檢驗評定標準》第一冊土建工程(JTGF80/1-2017);(20)《公路技術狀況評定標準》(JTG5210-2018)設計標準情況根據本項目在奉節縣公路網中所起到的次要集散公路功能,結合奉節縣路網現狀及規劃要求,結合工可設計中交通量預測結果,按照交通部頒發的《公路工程技術標準》(JTGB01-2014)有關規定,擬建項目推薦方案草堂大橋至竹柿坪段預測末年2039年年平均日交通量將達到2858輛/日,竹柿坪至巖灣鄉段預測末年2039年年平均日交通量將達到1685輛/日,從預測交通量來看位于三級公路推薦交通量范圍,所以推薦采用設計速度30公里/小時(竹柿坪至巖灣鄉段局部困難段采用四級公路指標20公里/小時),路基寬度7.5米的三級公路標準(局部受限制段保持既有道路寬度,只做路面改造),主要技術標準見表2.2-1。表2.2-1主要技術標準及指標表序號指標名稱單位標準值采用值1公路等級等級三級公路三級公路2設計速度公里/小時3030(20)3路基寬度米7.57.54行車道寬米2×3.252×3.255硬路肩寬度米--6土路肩寬度米2×0.52×0.57圓曲線最小半徑米3030(15)8回旋曲線最小半徑米2020.57(15)8最大縱坡%99(11)9最小坡長米100100(60)10豎曲線最小半徑米25040011豎曲線最小長度米253512設計荷載公路-Ⅱ公路-Ⅱ13小橋、涵洞設計洪水頻率1/251/2514大、中橋設計洪水頻率1/501/5015抗震設防烈度ⅥⅥ路線起訖點、中間控制點、全長、沿線主要城鎮、河流、公路及鐵路等及技術標準、工程概況路線起訖點、中間控制點、全長、沿線主要城鎮推薦方案起點起于白帝鎮草堂大橋,路線由北向南,沿白帝鎮黃蓮社區、龍井村,汾河鎮白水社區、段坪村、東溪村,巖灣鄉五星村的既有道路進行改建,終點位于巖灣鄉。路線全長26.242Km(設置短鏈1個,長7.898m)。主線主要控制點為:項目起點白帝鎮草堂大橋、白帝鎮黃蓮社區、龍井村,汾河鎮白水社區、段坪村、東溪村,巖灣鄉五星村。沿線主要河流、公路及鐵路等及技術標準本項目在K13+680處跨越草堂河支流。推薦方案起點起于白帝鎮草堂大橋,路線由北向南,沿白帝鎮黃蓮社區、龍井村,汾河鎮白水社區、段坪村、東溪村,巖灣鄉五星村的既有道路進行改建,終點位于巖灣鄉。路線全長26.242Km(設置短鏈1個,長7.898m)。該項目建成后經本項目北沿既有G348可到奉節縣,往南可到巖灣鄉。G348奉節段管轄長度103.137Km,起于龍王淌,終于蜂糖溝(云奉界),與本項目銜接段設計速度為60km/h,路基寬度12m,是重慶市奉節縣的主要集散公路。項目終點接既有鄉道,既有鄉道設計速度為15km/h,路基寬度4.5m,是巖灣鄉出行的主要道路。項目在K1+720處下穿G42瀘蓉高速。滬蓉高速公路東起上海市,西達四川省成都市。自東向西途經上海、江蘇、安徽、湖北、重慶、四川6省市,重慶段起于渝鄂界火燒庵楚陽隧道,止于云陽縣,全長151.99km,全段路基寬度24.5m,設計行車速度為100公里/時。。項目在K3+100處下穿鄭萬高速鐵路。鄭萬高速鐵路起于鄭州東站,經河南省的開封市(尉氏縣境內)、長葛市、禹州市、平頂山市、方城縣、南陽市、鄧州市,進入湖北省的襄陽市襄城區、南漳縣、保康縣、神農架林區、興山縣、恩施州巴東縣,然后進入重慶市境內,經巫山縣、奉節縣、云陽縣至萬州區連接渝萬高鐵,鄭萬高速鐵路是鄭渝高速鐵路(鄭州-重慶)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聯系華北和華中地區和西南地區的主要高速客運通道,兼顧沿線城際及旅游客流運輸,全線長度818公里,設計行車速度為350公里/時。工程概況路線全長26.242公里,挖方329613.111方(天然方),填方126568.187方(壓實方),需要棄土石方215805.6方(天然方),邊坡防護82993㎡,擋墻防護工程75772.5m3,路面183477㎡,路線平面交叉70處,需用土地261.62畝(新增用地)。具體詳見主要工程數量表。表3.3-1主要工程數量表序號工程項目單位工程數量1路線長度公里26.2422路基土石方挖方立方米329613.111填方126568.1873錨桿框架防護平方米97774防護工程立方米75772.55錨噴防護平方米829936主動防護網平方米92987排水工程立方米5418.28路面平方米1834779涵洞道/m86/820.310橋梁(加固利用)座/m7/156.511橋梁(新建橋梁)座/m1/4812平面交叉道7013綠化工程公里26.24414需用土地(新增)畝261.62初步設計批復意見執行情況1、優化平面路線,盡可能不占用基本農田;回復:按審查意見,調整路線方案后不占用基本農田。2、結合土地征用情況,對比橋梁方案,優化棄土場設計;回復:按專家意見,結合征地難度,增設棄土場,并做橋梁方案與棄土場方案比選。3、根據交通需求,分段優化路面結構;回復:按專家意見,途經場鎮及居住區路段不增加路面高程,挖除路面重新鋪裝結構層,詳見C3-20。4、優化排水邊溝設計;回復:優化排水溝及路面詳見C3-21/23。5、優化工程造價。回復:已經進一步優化工程量及造價。沿線地形、地質、地震、氣候、水文等自然地理特征及其與公路建設的關系沿線地形奉節縣屬四川盆地東部山地地貌,區境以山地為主,最高海拔吐祥貓兒梁為2123米。北部為大巴山南麓的一部分,東部和南部為巫山和七曜山的一部分,長江橫切七曜山形成瞿塘峽。地貌總體為東南、東北高而中部偏西稍平緩,南北約為對稱分布,以長江為對稱軸,離長江越遠海拔越高,有少量平緩河谷平壩。線路區地貌單位較為單一,屬構造溶蝕侵蝕岸坡地貌,總體北高,南低。勘察區地形平緩地段地形坡角一般10°~35°,地形陡峭地段地形坡度可達50°~80°。線路區一般海拔高程170米~850米;最低點位于線路北西側草堂河河水位線附近,海拔174.80米;最高點位于項目巖灣場鎮西側,海拔高程850米,相對高差680m。沿線地質根據鉆探揭露及地質測繪調查并根據奉節幅地質圖(H-49-Ⅷ),區域分布的地層主要是中生界的三疊系地層,大部分基巖裸露,地表零星分部第四系覆蓋層,局部厚度較大。具體分布的地層及巖性自新到老敘述如下:(1)第四系(Q4)①第四系人工填土(Q4ml)人工填土:雜色,呈松散~稍密態,主要為粘土及泥灰巖碎塊石組成,土石比2:8~7:3,粒徑多為0.50~30.0cm,填土軟硬相混,為修建附近道路工程及居民房屋時隨意拋填而成,回填時間大于10年,厚0.40(JYK08)~8.00m(XK21)。②第四系全新統殘坡積層(Q4el+dl)紅粘土:紅褐、黃褐色,以粘土為主,局部含少量灰巖、泥灰巖碎石顆粒,碎石粒徑0.50~20.0cm,呈可塑~硬塑狀態,干強度高,韌性好,無搖振反應,切面光滑,局部可手搓成條,零星分布于線路附近,厚0.80(XPK1-1)~7.50m(XK32)。。③第四系全新統崩坡積層(Q4col+dl)碎石土:雜色,主要由黏性土及碎石組成,碎石母巖成分為灰巖、砂巖及泥灰巖,磨圓度差,多呈棱角狀,粒徑一般2.0~20.0cm,余下為砂粒,結構不均,局部砂粒富集,結構松散~稍密,飽和,透水性較好。主要分布于山間沖溝及斜坡地段,厚0.20(XK22)~22.40m(QZK08)。塊石土:雜色,成分由泥灰巖、砂巖塊石和粉質粘土,塊石粒徑一般5~15cm,局部含有直徑大于50cm的塊石,呈棱角狀、次棱角狀,松散、稍濕。結構不均,局部砂粒富集,松散,飽和,透水性較好。主要分布于山間沖溝及斜坡平緩地段。(2)三疊系上統須家河組(T3xj)主要含灰、灰白色巖屑長石石英砂巖及泥巖、炭質頁巖夾薄煤層。砂巖:灰~灰黃色,成分以石英、長石為主,含少量云母,細-中粒結構,中厚-厚層狀構造,鈣質膠結。強風化砂巖較破碎,呈碎塊-短柱狀,質較軟,輕擊即碎,強風化層一般厚1.0m~1.5m,中風化砂巖較完整,錘擊聲響,巖芯多呈柱~長柱狀,一般節長4-45cm。頁巖:黑褐色,成分以粘土礦物為主,泥質結構,薄~中厚層狀構造。強風化頁巖破碎,多呈碎塊-短柱狀,巖質極軟,輕擊即碎,強風化層一般厚1.5m~2.5m,中風化頁巖較完整,巖芯多呈短柱-柱狀。(3)三疊系中統巴東組(T2b)該層主要分布于場整個線路段。泥灰巖:灰色-灰黃色,泥晶結構,中~厚層狀構造,主要由碳酸鹽礦物和粘土礦物組成。強風化層巖芯破碎,呈碎塊狀,質軟,碎塊手折易碎,強風化層一般厚1.2m~2.0m,中風化層巖芯較完整,呈短柱~長柱狀,一般節長5~20cm,最大節長約25cm,質較硬。泥巖:暗紫紅色鈣質頁巖,成分以粘土礦物為主,泥質結構,薄~中厚層狀構造。強風化頁巖破碎,多呈碎塊~短柱狀,巖質極軟,輕擊即碎,強風化層一般厚1.6m~2.8m,中風化頁巖較完整,巖芯多呈短柱-柱狀。頁巖:褐色、黑褐色,成分以粘土礦物為主,泥質結構,薄~中厚層狀構造。強風化頁巖破碎,多呈碎塊-短柱狀,巖質極軟,輕擊即碎,強風化層一般厚1.5m~2.5m,中風化頁巖較完整,巖芯多呈短柱-柱狀。區域地質穩定性評價特殊巖土擬建道路沿線特殊性巖土為紅黏土、填土及風化巖,分別對其評價如下:(1)紅粘土地基紅褐、黃褐色,以粘土為主,局部含少量灰巖、泥灰巖碎石顆粒,碎石粒徑0.50~20.0cm,呈可塑~硬塑狀態,干強度高,韌性好,無搖振反應,切面光滑,局部可手搓成條,零星分布于線路附近,一般厚2.0~2.30m,由于收縮后復浸水膨脹,能恢復到原位,其強度及壓實系數不能滿足路基要求,不得用于填筑路堤,挖方段棄土必須廢棄。(2)填土根據工程地質測繪及調查,場地內的填土主要分布于原有公路及居民房屋地段,雜色,呈松散~稍密態,主要為粘土及泥灰巖碎塊石組成,土石比2:8~7:3,粒徑多為0.50~30.0cm,填土軟硬相混,為修建附近道路工程及居民房屋時隨意拋填而成,回填時間大于10年,厚0.40~8.00m,呈松散~稍密狀態,填土軟硬相混,尚未完成自重固結,為不均勻地基,由于其強度及壓實系數不能滿足路基要求,不得用于填筑路堤,挖方段棄土必須廢棄。(3)風化巖風化巖為線路區強風化基巖,平場后基巖強風化帶厚度0.50~6.90m,底面隨基巖面起伏而變化,巖體較破碎,強度相對較低,巖石風化較嚴重,工程地質特性較差,均勻性較差。橋墩臺樁基施工時可能出現掉塊或局部垮塌,建議加強護壁措施。不良地質根據收集的奉節縣地災排查資料(2016.3)及現場調查,路線區內發育有4處不良地質,主要為滑坡,分布于道路K8+460~K8+660(董家灣滑坡)、K8+920~K9+020(邱家堡滑坡)、K9+060~K9+120(白冰滑坡)、K23+580~K23+670(五星村滑坡),沿線除以上四處滑坡外,未見危巖(崩塌)、泥石流、巖溶、落水洞、采空區等不良地質現象。受地形、地貌、構造、巖性及水文等諸多條件影響,現對以下四處滑坡進行評價:(1)K8+460~K8+660(董家灣滑坡)該段滑坡據2016年奉節縣地質災害排查資料和現場調查,該點為滑坡災害點。董家灣滑坡位于奉節縣巖灣鄉、汾河鎮安全出行通道提升工程K8+460~K8+660段,線路從滑坡體的中部通過,據訪問調查,滑坡區在2019年汛期的特大暴雨后,滑坡發生滑塌變形,裂縫位置主要在滑坡區中部即公路既有公路外側,裂縫數量1條,裂縫長度約5.0~20.00m不等,深度約0.3~0.6m,不等,變形方向為東西走向,滑塌主要是表層松散土的表層溜滑現象。在本次勘察期間,經調查滑坡在勘察期間無明顯的變形跡象。根據本次鉆探揭露的滑面和滑帶特征,滑坡平面形態呈箕形,滑坡寬約208m,縱向長約180m,滑體厚度約為5.0~10.0m,平均厚度約5.0m,面積約為3.74×104m2,體積約為18.7×104m3。前緣高程315m左右,后緣高程380m左右。滑體地形呈陡坡地形,地形坡角15°~38°,為一大型土質滑坡;滑坡方向為186°和61°。(滑坡穩定性分析及治理措施建議見滑坡工點報告)。(2)K8+920~K9+020(邱家堡滑坡)該段滑坡據2016年奉節縣地質災害排查資料和現場調查,該點為滑坡災害點。邱家堡滑坡滑坡位于奉節縣巖灣鄉、汾河鎮安全出行通道提升工程K8+920~K9+020段,線路從滑坡體的中部通過,據訪問調查,滑坡區在2019年9月30日的特大暴雨后,滑坡發生滑塌變形,滑坡發生滑塌變形,裂縫位置主要在滑坡區中部即公路既有公路外側,裂縫數量1條,裂縫長度約3.0~5.00m不等,深度約0.2~0.5m,不等,變形方向為東西走向,滑塌主要是表層松散土的表層溜滑現象。在本次勘察期間,經調查滑坡在勘察期間無明顯的變形跡象,滑坡平面形態呈箕形,滑坡寬約114m,縱向長約145m,滑體厚度約為3.5~6.5m,平均厚度約3.5m,面積約為1.65×104m2,體積約為5.78×104m3。前緣高程320m左右,后緣高程370m左右。滑體地形呈陡坡地形,地形坡角18°~50°,為小型土質滑坡°,滑坡方向為226°。(滑坡穩定性分析及治理措施建議見滑坡工點報告)。(3)K9+060~K9+120(白冰滑坡)該段滑坡據2016年奉節縣地質災害排查資料和現場調查,該點為滑坡災害點,白冰滑坡滑坡位于奉節縣巖灣鄉、汾河鎮安全出行通道提升工程K9+060~K9+120段,線路從滑坡體的中部通過,據訪問調查,滑坡區在2019年9月30日的特大暴雨后,滑坡發生滑塌變形,滑坡發生滑塌變形,裂縫位置主要在滑坡區中部即公路既有公路外側,裂縫數量1條,裂縫長度約3.0~5.00m不等,深度約0.3~0.6m,不等,變形方向為東西走向,滑塌主要是表層松散土的表層溜滑現象。在本次勘察期間,經調查滑坡在勘察期間無明顯的變形跡象,滑坡平面形態呈箕形,滑坡寬約87m,縱向長約145m,滑體厚度約為3.5~8.0m,平均厚度約4.0m,面積約為0.98×104m2,體積約為3.92×104m3。前緣高程330m左右,后緣高程370m左右。滑體地形呈陡坡地形,地形坡角18°~45°,為小型土質滑坡°,滑坡方向為290°。(滑坡穩定性分析及治理措施建議見滑坡工點報告)。(4)K23+580~K23+670(五星村滑坡)根據現場調查,該段滑坡于2022年7月出現滑動變形,為新滑坡點,本段線路位于滑坡體中部,本次調查得知,位于滑坡中部的道路受強2022年強將雨影響,路基出現開裂沉降,路基左右兩側斜坡斜坡已大面出現溜滑。滑坡平面形態呈箕形,滑坡寬約75m,縱向長約105m,滑體厚度約為3.5~8.0m,平均厚度約4.0m,面積約為0.78×104m2,體積約為3.94×104m3。前緣高程750m左右,后緣高程850m左右。滑體地形呈陡坡地形,地形坡角25°~60°,為小型土質滑坡°,滑坡方向為133°。(滑坡穩定性分析及治理措施建議見滑坡工點報告)。由于資金限制,結合業主意見,董家灣滑坡、五星村建議納入國土專項治理范疇,近期以警示牌觀測為主,本次設計不對以上二處滑坡進行治理,只對路面進行改造。地震、氣候、水文自然條件(1)地震根據區域地質資料,重慶地區位于我國南北地震帶中段,轄區內分布三大地震斷裂帶:華鎣山基底斷裂帶、長壽遵義基底斷裂帶、七曜山基底斷裂帶,歷史上曾發生多次地震。自公元前26年以來,有記載的大于或等于4.7級的地震有20余次,屬地震活動性較弱的中強地震活動區。自2002年以來,監測到的最大地震是于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其次為2010年1月31日發生的四川遂寧市、重慶潼南縣交界處地震震級為5.0級,6座水庫和2座橋梁被毀壞,地面房屋被破壞;于2017年11月23日17時43分發生的重慶武隆縣地震震級5.0級,震源深度10千米,直接經濟損失4000余萬。其次,石柱縣4.6級地震,震中烈度為5度,有感范圍900平方公里;武隆縣江口地震震級為3.5級,烈度達6度;巫溪縣孔梁水庫誘發的3.4級地震,地面房屋被破壞。重慶地震的特點是震源很淺,比如1989年11月20日渝北區統景(靠近長壽遵義基底斷裂帶)發生的地震,震源僅5公里。重慶地區有記錄都中強地震統計見表5.4-1。表5.4-1重慶地區有記錄的中強地震表發生日期震級震中烈度發震地主城區烈度備注1854.12.245.5Ⅶ重慶南川Ⅳ1855.84.75Ⅵ重慶彭水≤Ⅳ1856.6.106.25Ⅷ重慶黔江≤Ⅴ1989.11.205.2-5.4Ⅶ渝北統景Ⅳ雙震1999.8.175.0Ⅵ重慶榮昌縣城Ⅲ1997.8.135.2Ⅶ重慶榮昌Ⅲ2001.6.234.9Ⅵ重慶榮昌≤Ⅲ2004.11.224.6Ⅴ重慶石柱縣有感2008.5.128.0Ⅺ四川省汶川縣Ⅴ2010.1.315.0Ⅵ重慶潼南縣邊界Ⅲ2017.11.235.0Ⅵ重慶武隆縣Ⅲ根據上述資料,場區屬于中強地震區,但歷史上未出現過地震烈度大于Ⅵ度的地震。本區構造形態主要成生于喜山期,區內新構造運動主要表現為整體間歇性抬升為主,路線走廊區位于新構造運動中度穹形隆起區,區域穩定性相對較好。根據《中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GB18306—2015)及《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2010(2016年版)的規定,重慶市奉節縣抗震設防烈度為6度,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值為0.05g,設計地震分組為第一組。(2)氣候、水文勘察區地表溝谷發育,含水介質類型多,水文地質條件較為復雜,水量時空分布不均。1、地下水類型根據地層巖性、地下水賦存條件和水動力特征,區內地下水類型可分為松散巖類孔隙水、基巖裂隙水和碳酸鹽巖類巖溶水,現分述如下:1)第四系松散巖類孔隙水含水巖組主要接受大氣降水的補給,在地勢低洼的溝谷帶亦接受地表沖溝水的補給,因區內第四系松散巖類以坡殘積層粉質粘土及紅粘土夾碎石為主,滲透性極弱,因此入滲補給條件差,該類地下水一般經短途逕流后,在地勢低洼處滲出,就近排向沖溝。2)碎屑巖類孔隙裂隙水①基巖風化帶裂隙水:主要存在基巖風化裂隙中,為淺層地下水。其富水性受巖性及裂隙發育程度的控制,地表未見泉點出露,其地下水位一般與地表水聯系密切,主要接受地表水及大氣降水的入滲補給,向溝谷等地勢低洼處排泄。②基巖孔隙裂隙水:主要存在于基巖裂隙中,基巖裂隙水主要分布于三疊系及侏羅系地層泥巖、砂巖、頁巖、石英砂巖層中,地下水的富存狀況與地形地貌和構造關系密切,該類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氣降水及部分地表水的切層補給。3)碳酸鹽巖類巖溶裂隙水含水巖組主要分布地段為三疊系中統巴東組泥灰巖,該含水巖組巖溶發育,地表有垂直巖溶發育形態,地下水分布呈網狀,一般富水。泥灰巖屬弱富水含水巖組。綜上所述,勘察區斜坡處地下水較貧乏,水文地質條件較簡單;靠近溪溝和草堂河河附近的岸坡受河水補給,地下水較發育。經調查,場地及其附近未見污染源,根據周邊建筑工程經驗,場區環境土、地下水對砼結構物、鋼筋混凝土結構中的鋼筋及鋼結構具微腐蝕性。2、地下水補給、徑流、排泄條件勘察區賦存不同類型的地下水,各種地下水的排泄路徑、通道各有所不同。①第四系松散巖類孔隙水:主要接受大氣降水的補給,在地勢低洼的溝谷帶亦接受地表沖溝水的補給,因區內第四系松散巖類以坡殘積高液限粘土為主,滲透性極弱,因此入滲補給條件差,該類地下水一般經短途逕流后,在地勢低洼處滲出,就近排向沖溝。②基巖裂隙水、巖溶裂隙水:主要接受大氣降水的補給,在地勢低洼的溝谷帶亦接受地表沖溝水的補給,因區內多為斜坡地形,大氣降水易形成坡流順坡排泄,入滲補給條件差,排泄條件好,該類地下水一般經短途逕流后,在地勢低洼處滲出,就近排向沖溝。3、地下水動態變化局部地下水除在地勢低洼的溝谷帶接受地表沖溝水的補給外,主要接受大氣降水的補給,地下水的動態同大氣降水密切相關,一般隨降雨量的變化而變化,受大氣降雨控制顯著。4、地下水水質評價據周邊建筑工程經驗,場區地下水對砼結構物具微腐蝕作用。場地周圍無污染源,人工堆填土主要為砂泥巖碎石、砼塊、砂土、粉質粘土等,根據《公路工程地質勘察規范》JTGC20-2011附錄K判定,區內地表水、地下水對砼及鋼筋具微腐蝕性。5、地下水對線路工程的影響巖溶裂隙水具有順層向侵蝕基準面運動、排泄的區域性規律,接受大氣降水補給后主要沿向斜核部向區域性侵蝕基準面徑流、排泄,徑流途徑一般較長,水量較豐富。松散巖類孔隙水常與河流、溝谷為伴,與地表水呈季節性互為補給、排泄關系。地下水主要對線路段形成的邊坡的穩定有一定的影響,特別是對順層坡影響較大,在飽水條件下,降低邊坡巖體層間及結構面的抗剪強度,易造成邊坡的失穩,產生滑塌;分布于線路段斜坡地帶的松散堆積物中的孔隙水,旱季地下水貧乏,孔隙水多在雨季存在,與大氣降水關系密切,雨季大氣降水的滲入,造成斜坡上分布的土體的飽水,從而降低斜坡土體的抗剪強度,易造成斜坡土體的失穩。項目區山間沖溝眾多,為季節性沖溝,勘察期間僅鉆孔XK09、XK10、XK12位于溝谷地帶,見穩定水位,其水位受季節影響變化大,其余地段基本處于干涸狀態,在雨季有少量積水或地形低洼及溝谷區域形成積水。由于本項目山高坡陡崩坡積層厚度變化大且遍布整個場地,本項目為改造工程,線路長工作量大,根據建設方要求及設計意圖僅在需要改造的路段重點進行了勘察工作,不能代表全段路線的所有水文地質情況。建議設計在道路設計方案中應考慮雨季山間沖溝水對路基的影響,建議修建排水管涵等措施進行排水。6、水土腐蝕性評價經調查,勘察區及附近未見污染源,結合鄰近場地工程經驗表明,該區域內地下水對混凝土結構具有微腐蝕性,對混凝土結構中鋼筋具有微腐蝕性。本次勘察在場地內采取素填土2組,進行腐蝕性測試(測試成果見表5.4-2)。根據測試結果,按照《公路工程地質勘察》JTGC20-2011附錄K之Ⅱ類環境判定評價,線路區環境土對混凝土結構、鋼筋混凝土結構中的鋼筋及鋼結構的腐蝕等級為微腐蝕。判定結果詳見表5.4-3~表5.4-4。表5.4-2土的腐蝕性測試成果表試樣編號原始編號項目ω(В)/mg·kg-1PH值Ca2+Mg2+Cl-SO42-HCO3-CO32-素填土XK3129142653//6.94素填土XK20115151065//7.02表5.4-3XK3素填土的腐蝕性判定表評價類型腐蝕介質規范標準測定值腐蝕性評價等級指標值對混凝土結構的腐蝕性評價按環境類型SO42-(mg/kg)微<30053微Mg2+(mg/kg)微<200014按地層滲透性(強透水層)PH值微>6.56.94微HCO-3(mg/kg)微>1.0/對鋼筋混凝土結構中鋼筋的腐蝕性評價土中CL-含量(mg/kg)素填土微<25026微對鋼結構的腐蝕性評價PH值微>5.56.94微表5.4-4XK20素填土的腐蝕性判定表評價類型腐蝕介質規范標準測定值腐蝕性評價等級指標值對混凝土結構的腐蝕性評價按環境類型SO42-(mg/kg)微<30065微Mg2+(mg/kg)微<200015按地層滲透性(弱透水層)PH值微>5.07.02微HCO-3(mg/kg)微>1.0/對鋼筋混凝土結構中鋼筋的腐蝕性評價土中CL-含量(mg/kg)粉質黏土微<40010微對鋼結構的腐蝕性評價PH值微>5.57.02微請項目專業設計人員根據具體情況和其它環境條件下對腐蝕性等級進行綜合評價并按照國家標準《工業建筑防腐蝕設計標準》(GB/T50046-2018)的規定做好腐蝕性的防護設計。綜上所述,勘察區地下水總體較貧乏,水文地質條件簡單,結合《公路工程地質勘察》JTGC20-2011附錄K并根據周邊建筑工程經驗,勘察區內環境土、地下水對混凝土結構、混凝土結構中鋼筋和鋼結構具微腐蝕性。與公路建設的關系擬建道路建設工程量較大,涉及面廣,其建設中及建成后將對環境產生一系列的影響。首先,由于道路的修建,對現有的植被將造成破壞,對開挖形成的邊坡進行護坡中應采取較為環保的護坡措施。路基段邊坡開挖,將改變自然斜坡原有的穩定性。隨著路基邊坡的開挖原有自然斜坡將變陡,使原自然斜坡的穩定性下降,故邊坡開挖應嚴格控制開挖高度,對開挖形成的邊坡及時作好必要的護坡處理和地面排水工作,即可避免由于坡形改變所帶來的不利影響。沿線筑路材料、水、電等建設條件及與公路建設關系沿線筑路材料中各種筑路材料均質優量豐,且大多可就地取材。沿線覆蓋層以低液限粘土及碎塊石土為主,下臥基巖有粉砂巖、灰巖、頁巖等,可選擇開采作圬工砌筑材料,沿線一般路基填筑均可就近利用挖方中的土方、石方作填料。表6-1筑路材料料場表序號材料名稱料場編號料場位置上路樁號材料運距(Km)料場說明1碎石L1草堂鎮、白帝鎮K0+00015本項目所需粗細砂,可從草堂鎮、白帝鎮附近石場購買,也可在沿線設置采石場開采,通過現有道路運至工地,作為公路建設施工之用,運距約15公里。2片石、塊石L2道路沿線K0+00020本項目沿線片石資源豐富,可直接開采利用。石料基本符合工程要求,儲量豐富,本項目所需塊、片石,施工時可根據具體情況,可在沿線設置采石場開采,運距在約20公里3機制砂L3草堂鎮、白帝鎮K0+00015本項目所需粗細砂,可從草堂鎮、白帝鎮附近石場購買,也可在沿線設置采石場開采,通過現有道路運至工地,作為公路建設施工之用,運距約15公里。4水泥L4奉節縣K0+00030奉節縣重名水泥廠,生產各種型號水泥,產量大,質量穩定,能滿足各種工程需求。平均運距30Km。5瀝青L5奉節縣K0+00070可在奉節購買,通過現有道路運至工地。平均運距70Km本工程所需鋼材、瀝青、木材、石灰等可在奉節縣或重慶市內采購,采用汽車運至工地。奉節縣城購買,運距約70公里,重慶市主城購置,運距約400公里。沿線居民較多,水系發達,河流水及地下水均較豐富,施工時用電用水可就近解決。與周圍環境和自然景觀相協調情況景觀綠化設計遵循以下原則:1、因地制宜為前提。根據當地的土壤、氣候條件,利用現狀地形,選用適生植物,宜樹則樹,宜草則草,在盡可能減少工程量和造價的前提下,達到良好的視覺效果和景觀效果。2、環境保護為基礎。在公路的建設過程中盡可能保持原有的植被,采用生態學手法對植被進行生態恢復設計。3、美學理論為指導。運用點、線、面、塊等美學要素組織景觀;喬、灌、草和點、線、面相結合。4、風格鮮明為特點。充分結合地域特征和人文特點,創造具有風格鮮明的道路景觀。路線景觀受地形條件以及征地的限制,挖方邊坡原則采用1:0.5的坡率,部分路段坡率根據地勘建議坡率調整,在地質條件差的地段,坡面采用錨噴防護和種植爬藤類植物綠化相結合的防護形式,特別地段采用錨桿框架植草防護。本項目填方邊坡采用較緩邊坡形式,高填方邊坡采用拱形骨架植草防護護坡,普通填方邊坡采用噴播植草進行綠化。路基邊坡、防護景觀根據沿線氣候、地質、水文條件等,結合當地經驗,路基防護以經濟實用、與周圍環境協調且施工方便為原則。挖方路基設計主要根據巖石的類別、穩定性、裂隙的發育程度以及與自然環境的協調,盡可能的減少深挖路段,最大限度的增加邊坡綠化以保護自然環境,同時要求路塹坡腳及坡頂必須采用圓弧過渡,以貼近自然原始地貌。為開闊行車視野空間、方便綠化,根據地勘調查情況,路塹邊坡坡率原則采用1:0.5,部分路段坡率根據地勘建議坡率調整,地質較差地段,對坡面采用主動防護網進行加固。本項目一般路塹坡面不做處理,在坡腳種植爬山虎等攀爬類植物,以期最大限度地與自然環境融合。路基棄方、借土本項目路線全長26.242公里,挖方34.9435萬方(天然方),填方12.6997萬方(壓實方),需要棄土石方23.4492萬方(天然方),本次設計五處棄土場集中堆置,分別位于K10+420左右側、K15+930左側、K17+750左側(2個棄土場)、K23+410右側,在棄土完成后,棄土場表面須回填粘土層,并植樹綠化,以防止水土流失。利用和廢棄原有公路的情況本項目起點到汾河鎮段(K0+000~K13+650段)地勢較為平坦,既有道路平面不能滿足三級公路要求(部分場鎮段沿用原有道路指標,只做路面改造),縱斷面基本滿足三級公路要求(部分困難地段降低標準至四級公路),所以在截彎取直后,大部分的路基能得到利用,并根據沿線重要構造物情況考慮,采用盡量不拆遷和少拆遷重要建筑物的原則。汾河鎮至終點巖灣鄉段(K13+650~K26+250段)為上坡地段,地勢陡峭,既有老路平面、縱坡不滿足三級公路改建要求,所以本次設計擬對此段進行截彎取直和改線處理,使之滿足三級公路標準(困難地段為了節約造價降低至四級公路標準,部分場鎮段沿用原有道路指標,只做路面改造)。既有公路的利用情況如下表所示:表8-1老路利用情況表起訖樁號長度(m)利用不利用總體方案K0+000~K1+5601560150按照三級路標準進行截彎取直K1+560~K1+760200200改線新建K1+760~K4+41026502650按照三級路標準進行截彎取直K4+410~K5+120710710沿用原線性改造路面K5+120~K8+62034923492按照三級路標準進行截彎取直K8+620~K8+6604040保持原路面寬度K8+660~K11+40027402740按照三級路標準進行截彎取直K11+400~K12+000600600沿用原線性改造路面K12+000~K12+890890890按照三級路標準進行截彎取直K12+890~K12+9455555保持原路面寬度K12+945~K14+00010551055按照三級路標準進行截彎取直K14+000~K15+60016001600降低至四級公路標準K15+600~K16+180580580按照三級路標準進行截彎取直,局部受限制段降低至四級公路標準K16+180~K16+2406060保持原路面寬度K16+240~K16+940700700按照三級路標準進行截彎取直,局部受限制段降低至四級公路標準K16+940~K17+100160160保持原路面寬度K17+100~K22+62055205520按照三級路標準進行截彎取直,局部受限制段降低至四級公路標準K22+620~K23+000380380保持原路面寬度K23+000~K24+38013801380按照三級路標準進行截彎取直,局部受限制段降低至四級公路標準K24+380~K25+88015001500沿用原線性改造路面,局部有條件段截彎取直K25+880~K26+250370370沿用原線性改造路面合計2424224042200利用率99.2%0.8%廢棄拆毀原有橋涵及其他構造物的情況公路沿線既有涵洞有84道,大部分為1-0.5m*0.5m的石蓋板以及1-0.5m至1-1.0m的圓管涵,以及少量河溝過水的大的蓋板涵,由于本次考慮路線以及利用既有路基路面的利用情況的原因,對原孔徑較小的涵洞進行拆除新建,部分較大且完整的涵洞進行接長處理,經統計本次設計新建84道蓋板涵,尺寸為1-1.0m×1.0m~1-5.0×4.0蓋板涵,接長6道涵洞,接長的尺寸主要為1-1.0m圓管涵以及1-1.0m×1.0m~1-3.0×3.0m的蓋板涵,利用6道圓管涵。既有公路有10座橋梁,本次擬利用7座橋梁,不做改造,另外3座橋梁廢棄,根據路線改為2座1-5.0×4.0m的蓋板涵與一座1-40m的預應力砼現澆箱梁。原有路基、路面、橋涵、隧道及其他構造物的利用、加固、加寬、接長等情況通過對項目現場踏勘分析,原道路為四級公路(局部段按農村公路執行),現有路基防護主要為路肩墻,基本完好,現有路基、路面利用情況見下表10-1:表10-1老路路基路面利用情況表起訖樁號長度(m)路基路面利用情況總體方案K0+000~K1+5601560150大部分利用老路路基擴建,原路面廢棄,新建路面K1+560~K1+760200改線新建K1+760~K4+41026502650大部分利用老路路基擴建,原路面廢棄,新建路面K4+410~K5+120710710利用老路路基,原路面廢棄,新建路面K5+120~K8+62034923492大部分利用老路路基擴建,原路面廢棄,新建路面K8+620~K8+6604040利用老路路基擴建,新建路面K8+660~K11+40027402740大部分利用老路路基擴建,原路面廢棄,新建路面K11+400~K12+000600600沿用原線性改造路面K12+000~K12+890890890大部分利用老路路基擴建,原路面廢棄,新建路面K12+890~K12+9455555利用老路路基擴建,新建路面K12+945~K16部分利用老路路基擴建,原路面廢棄,新建路面K16+180~K16+2406060利用老路路基擴建,新建路面K16+240~K16+940700700大部分利用老路路基擴建,原路面廢棄,新建路面K16+940~K17+100160160利用老路路基擴建,新建路面K17+100~K22+62055205520大部分利用老路路基擴建,原路面廢棄,新建路面K22+620~K23+000380380利用老路路基擴建,新建路面K23+000~K24+38013801380大部分利用老路路基擴建,原路面廢棄,新建路面K24+380~K25+88015001500大部分利用老路路基擴建,原路面廢棄,新建路面K25+880~K26+250370370沿用原線性改造路面公路沿線既有涵洞有84道,大部分為1-0.5m*0.5m的石蓋板以及1-0.5m至1-1.0m的圓管涵,以及少量河溝過水的大的蓋板涵,由于本次考慮路線以及利用既有路基路面的利用情況的原因,對原孔徑較小的涵洞進行拆除新建,部分較大且完整的涵洞進行接長處理,經統計本次設計新建84道蓋板涵,尺寸為1-1.0m×1.0m~1-5.0×4.0蓋板涵,接長6道涵洞,接長的尺寸主要為1-1.0m圓管涵以及1-1.0m×1.0m~1-3.0×3.0m的蓋板涵,利用6道圓管涵。既有公路有10座橋梁,本次擬利用7座橋梁,不做改造,另外3座橋梁廢棄,根據路線改為2座1-5.0×4.0m的蓋板涵與一座1-40m的預應力砼現澆箱梁。各項工程施工的總體實施步驟的建議及有關工序銜接等技術問題的說明以及有關注意事項各項工程施工的總體實施步驟全段施工組織應結合區域氣象、水文條件,項目區干濕季節分明,汛期與雨季基本一致的特點,路基工程、排水工程、管網工程及隧道工程,應根據所在區域氣候及降雨特點,宜安排在旱季施工,以避開雨季由于地下水位的上升及農灌用水期間所造成的地基土過濕和干擾,減少對過濕路段地基土的特殊處理和橋梁工程施工難度,從而確保工程質量,加快工程進度。對控制工期的關鍵工程,如橋梁、長涵洞、長大段落的高路堤、深路塹,應提前進場施工,以確保全段同步完工,及時發揮效益。各分項工程必須遵循從準備工作→復校設計文件→認可施工報告→實施→檢測合格→轉入下道序的原則,并做好各工序間的銜接配合,使之有條不紊。有關注意事項一般路基施工路基工程施工應嚴格按照交通部頒標準《公路路基施工技術規范》(JTG/T3610-2019)中有關規定執行。1、應結合現場復測、核對,認真做好重點工程(如高填方、深挖方、斜坡填方等)的施工方案及施工組織設計,確保順利、安全施工。2、應認真做好清表與地基處理,防止在施工過程中產生滑移或超限沉降、并破壞路基的整體強度及穩定性。3、應用大功率的推土機和重型壓路機施工,在確保路基壓實度的前提下提高效益。還應配備小型振動夯,用于壓實“三背”(橋涵臺背和擋土墻背)等壓路機壓不到的邊角部位。4、應按設計要求選擇路基填料,對特殊部位的填料更應嚴格按相關規范進行選擇。5、除應按規范要求的層厚分層填筑壓實外,每填高1.0m按常規要求壓實后,還應用沖擊式振動壓路機復壓2~3遍。6、筑路材料必須嚴格按照設計或規范要求采用,并在使用前進行相關試驗,材料指標滿足規范及設計要求后方可使用。7、填石路堤石方應填于路基底,不應路基底部填土,上部填石,填石最大粒徑應小于30cm,石塊間應嵌補緊密。8、為便于邊坡的壓實,路基每側需加寬填筑30厘米,邊坡土層與填方主體同時施工、均勻壓實。9、填方段均應控制到路床頂標高,并根據路面施工的實際時間安排預留適當的沉降量。10、高填方路堤的施工必須按照設計要求及相關規范的要求嚴格執行,在施工期間按要求同步進行沉降和穩定的跟蹤觀測。每填筑一層應觀測一次;如果兩次填筑間隔時間較長時,每3天至少觀測一次。當路堤出現異常情況而可能失穩時,應立即停止加載并采取果斷措施(如反壓護道),待路堤恢復穩定后,方可繼續填筑。11、高填方路堤受水浸淹部分,應采用水穩定性高及滲水性好的填料,邊坡比嚴格按設計施工。12、半挖半填的一側高填方基底為斜坡時,應按照規定挖好橫向臺階,并應在填方路堤完成后,對設計邊坡外的松散棄土進行清理。挖方路基1、不論是土質挖方或石質挖方,都應先清表,即清除樹根、雜草和覆蓋土(石質地段),避免其混入填料中。2、采用機械開挖,機械開挖不到的邊角采用人工開挖。根據地形條件和土石方調配運距,可采用如下不同的機械組合和開挖方法:=1\*GB3①逐層順坡開挖:對于土石方數量相對集中、土石方調運距離在100米以下的路塹開挖,直接采用推土機逐層順坡開挖施工,并直接推送到位。=2\*GB3②縱、橫向臺階開挖:對于地形較緩、土石方調運距離在100米以上的路塹開挖,采用推土機配合挖掘機或裝載機縱、橫向臺階開挖,自卸汽車運輸。邊坡較高時分層開挖,臺階高度3~4米。對于土石方調運距離在100~500米的路塹開挖,根據機械轉移條件和設備所屬管段采用上述兩種方法之一進行施工。3、施工單位應根據現場實際情況編制完善的施工組織設計并上報相關部門審批,注意施工安全。基坑、深路塹開挖應按照設計坡度或規范要求的坡度開挖,預防邊坡坍塌造成安全事故和不必要的損失,對于開挖時有水的路段尤其應加強防范。4、棄土必須按設計指定的位置或征求地方政府同意后的位置規則堆放。5、邊坡開挖時,開挖至淤泥質土后,進行跳槽分段開挖,等地質情況清楚后,再決定具體開挖順序及是否需要進行變更。6、路塹邊坡開挖后,對新鮮巖面要立即防護,減輕強分化危害。7、高路塹施工中應加強工地巡視和動態監測,備有應急措施,確保施工人員和設備安全。8、在施工過程中發現地質條件與設計不符,路塹坡體有滲水,坡體不穩等現象均應與設計單位及時聯系。填石路堤施工注意事項本項目沿線山巒起伏,不可避免需要用挖方中的石方填筑路基。按填石路堤工藝施工。填石路堤工藝要求嚴,施工困難,注意事項多。(1)填料要求①填石路基的石料強度不應小于30Mpa,石料的最大粒徑不易超過層厚的2/3。②路床范圍內采用填土,填筑時按填土要求分層壓實。(2)填石路基施工順序石料檢測合格→運料→推料→邊坡碼砌→大粒徑料破碎→人工局部找平→補充細料→碾壓→質量檢查→對不合格路段進行整改→下一層施工。宜采用分層漸進式攤鋪法進行施工,以避免攤鋪過程中,粗細料分離,攤鋪厚度不易控制問題的出現。未達到平整度要求的填石路堤,應在表面局部補充細料并加強人工整平,在達到填料平整度要求后,方可進行下一步工序。(3)施工要求①填石路堤在施工前,應通過鋪筑試驗段路段確定合適的填筑層厚,壓實工藝以及質量控制標準。②中硬和硬質石料及以上填石路堤應進行邊坡碼砌,邊坡碼砌應采用強度大于30MPa的不易風化的石料,碼砌石塊最小尺寸不應小于30cm,石塊應規則。③填石路堤應采用大功率推土機與重型壓實機具施工,50噸壓路機、25噸壓路機、18噸壓路機進度60cm時,先用18噸壓路機靜壓2遍,然后用50噸振動壓路機至少壓實5遍,待看不出輪跡時,用水平儀測基標高,再用50噸壓路機碾壓,測其標高,當兩次沉降差小于2mm時,鋪下一層在碾壓過程中,要求錯輪1/4輪寬以上。在路堤高度低于4m時,壓路機應碾壓到路基邊緣0.5m的位置,在路堤高度大于4m時,壓路機應碾壓到路基邊緣1.0m的位置。壓路機在路基邊緣2m范圍內壓實時,可適當減低振幅或用弱振檔進行壓實。=4\*GB3④每隔2m采用沖擊壓路機進行補強碾壓,提高路基整體強度,減少路基工后沉降。錨桿框架梁施工注意事項(1)錨桿1、錨桿孔的施工應遵守下列規定:①鉆孔前,應根據設計要求,定出孔位,做出標記;②錨孔孔位偏差不得大于2cm;③錨孔深度不得小于設計深度,錨孔超深應超過錨桿設計長度至少0.5m,錨孔偏斜度不得大于2%;④錨桿孔徑應符合設計要求。2、錨桿安裝前應作好下列檢查工作:①錨桿原材料型號、規格、品種,以及錨桿各部件質量和技術性能應符合設計要求;②錨桿孔位、孔徑、深度及布置形式應符合設計要求;③對于碎石土層、泥巖、頁巖錨桿孔,應采用干鉆,嚴禁孔內積水。3、邊坡應自上而下分階段邊開挖、邊安設錨桿。4、材料及砂漿配合比應符合下列要求:①錨桿使用前應平直、除銹、除油;②宜采用中細砂,粒徑不應大于2.5mm,使用前應過篩;③砂漿強度應滿足設計要求。5、砂漿應拌和均勻,隨拌隨用,一次拌和的砂漿應在初凝前用完,并嚴防石塊、雜物混入。6、注漿作業應遵守下列規定:①注漿開始或中途停止超過30分鐘時,應用水或稀水泥漿潤滑注漿罐及其管路;②注漿時,注漿管應插至距孔底50~100mm,隨砂漿的注入緩慢勻速拔出。若孔口無砂漿溢出,應及時補注。7、錨桿插入孔內長度不應小于設計長度,錨桿安裝后,不得隨意敲擊。8、錨桿基本試驗要求:各邊坡必須取各種類型錨桿(釘)總數的不得少于3根進行現場試驗,基本試驗時最大的試驗荷載不應超過桿體標準值的0.85倍,普通鋼筋不應超過其屈服值0.90倍。其值參照《建筑邊坡工程技術規范》(GB50330-2013)表E.0.2-4;9、錨桿驗收試驗要求:各邊坡必須取各種類型錨桿(釘)總數的5%且不得少于5根進行現場試驗,錨桿設計抗拔力不小于110KN。(2)格構框架梁1、框架梁施工前應先平整坡面,然后在坡面縱橫鑿挖溝槽,框架梁應嵌入溝槽內20cm。2、框架梁采用C30鋼筋混凝土,框架梁水泥采用42.5普通硅酸鹽水泥。3、框架梁用砂的含泥量按重量計不大于3%,砂中云母等有害雜質重量計不大于1%。4、施工用水不得含有影響水泥正常凝結的和硬化的有害物質,不得使用污水。5、框架梁主筋直徑采用HRB400鋼筋,箍筋采用直徑HPB300鋼筋,主筋采用焊接搭接,雙面搭接焊長度不小于5d;鋼筋直徑大于16mm時,采用機械連接,接頭強度等級為I級。6、未盡事宜按有關規范辦理。錨噴施工注意事項1、應選用普通硅酸鹽水泥,水泥強度等級不應低于42.5Mpa。2、應采用堅硬耐久的中砂或粗砂,細度模數宜大于2.5。3、應采用堅硬耐久的卵石或碎石,粒徑不宜大于15mm;當使用堿性速凝劑時,不得使用含有活性二氧化硅的石材。4、應采用符合質量要求的外加劑,摻外加劑后的噴射混凝土性能必須滿足設計要求。在使用速凝劑前,應做與水泥的相容性試驗及水泥凈漿凝結效果試驗,初凝不應大于5min,終凝不應大于10min;在采用其他類型的外加劑或幾種外加劑復合使用時,也應做相應的性能試驗和使用效果試驗。5、混合水中不應含有影響水泥正常凝結與硬化的有害雜質,不得使用污水及PH值小于4的酸性水和含硫酸鹽量按SO4—計算超過混合用水重量1%的水。6、噴射砼中鋼筋網的鋪設要遵守下列規定:鋼筋使用前應清除污銹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時尚尖端展示畫卷》課件
- 愛崗敬業奉獻教師演講稿(16篇)
- 離婚財產分割不公平上訴狀(3篇)
- 銷售人員辭職報告(27篇)
- 公司職責培訓心得體會(20篇)
- 酒店營銷重點工作計劃(15篇)
- 2025小學師德師風心得體會(17篇)
- 深交所培訓課件下載
- 《助力學生成長:課件制作與教學應用》
- 幼兒教師的辭職報告范文300字(18篇)
- 2025年新音樂節明星藝人歌手演出場費報價單
- 2025年人保應聘考試試題及答案
- 新視野大學英語(第四版)讀寫教程2(思政智慧版) 教案 Unit 5 Striving for financial health
- 幼兒園獲獎公開課:大班科學活動《茶》課件
- GB/T 34571-2024軌道交通機車車輛布線規則
- 認知與實踐:AI技術在高校圖書館應用現狀調研分析
- 護理行政查房內容
- 沙灘車租賃合同
- 《用戶體驗人員技術能力等級評價》編制說明
- 2025年中國盲盒行業研究報告:市場規模、供需態勢、發展前景預測
- 2025年臨床醫師定期考核必考復習題庫及答案(970題)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