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 影響深遠的人文精神 教案 -2024-2025學年統(tǒng)編版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下冊_第1頁
7.1 影響深遠的人文精神 教案 -2024-2025學年統(tǒng)編版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下冊_第2頁
7.1 影響深遠的人文精神 教案 -2024-2025學年統(tǒng)編版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下冊_第3頁
7.1 影響深遠的人文精神 教案 -2024-2025學年統(tǒng)編版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下冊_第4頁
7.1 影響深遠的人文精神 教案 -2024-2025學年統(tǒng)編版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下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教案課題7.1影響深遠的人文精神課型新授課時間本課為1課時教學內容分析本課是統(tǒng)編《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下冊教材第三單元第七課的第一框。本單元《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以“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為主題,引領同學們感悟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人文精神和傳統(tǒng)美德,形成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總體性認識,并用蘊含其中的精髓精華滋養(yǎng)精神世界,提振精神力量,增強文化自信。在第一、第二單元中,教材引導學生了解進入青春期身心發(fā)生的變化,感悟自尊、自信、自強,煥發(fā)向上的青春活力,綻放絢麗的青春光彩。在此基礎上,本單元引領學生將視野擴大到中華民族的歷史和文化,在更廣闊的精神世界中安頓自己的身心。本單元共設計三課,分別為“傳承核心思想理念”“弘揚中華人文精神”“踐行中華傳統(tǒng)美德”。本節(jié)課“影響深遠的人文精神”是“弘揚中華人文精神”的第一框內容,這一框從認識層面引導學生從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諸多方面感悟其中蘊含的中華人文精神,體會中華人文精神的魅力,積淀文化底蘊,增強文化自信。本節(jié)課主要表達了兩層意思:第一層意思,中華人文精神的價值。第二層意思,中華人文精神具體體現(xiàn)在處世方法、教化思想、美學追求、生活理念等方面。其一,求同存異、和而不同的處世方法;其二,文以載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其三,形神兼?zhèn)洹⑶榫敖蝗诘拿缹W追求;其四,儉約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學情分析木單元對于學生提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素養(yǎng)具有重要意義。七年級的學生,無論是通過校內學習還是日常生活見聞,都已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有了一定了解,能夠感知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主要文化符號,了解其主要的代表性成果及意義,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有親切感、好奇心和認同感、自豪感。近年來,社會各界重視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社會上許多“國風”“國潮”文化作品對青少年產生不小影響。但是,七年級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還不夠強,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認識還比較感性,不同學生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知識儲備差異較大,有些學生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缺乏比較系統(tǒng)的了解;有的學生覺得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屬于歷史宏大話題,與當代社會生活、個人日常生活關系不大;還有的學生受一些錯誤社會思潮的影響,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存在誤解。因此,對學生進行系統(tǒng)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意義重大。教學目標七下7.1《影響深遠的人文精神》核心素養(yǎng)與學段目標:【政治認同】體會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與博大精深;理解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人文精神;具有強烈的中華民族自豪感;堅定文化自信。(參見2022版新課標P10、11)①通過鑒賞學生比較熟悉的《蘭亭集序》并了解《蘭亭集序》為何能成為“天下第一行書”,引導學生感悟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蘊含的豐富人文精神,開啟本課學習。②通過介紹中國古代不同思想家對于“同”“異”問題的觀點論述,并舉例說明這些觀點對中國處理對外關系的影響,引導學生感受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蘊含著大量為人處世、待人接物的智慧,并幫助學生理解“求同存異、和而不同”的處世方法的具體要求和重要價值。③通過介紹傳統(tǒng)詩詞、繪畫等文藝作品中常見的主題“歲寒三友”和“四君子”、王冕的《墨梅》、柯爾克孜族英雄史詩《瑪納斯》,引導學生認識到我國各民族優(yōu)秀文化成果都承載著做人做事的道理,呈現(xiàn)“文以載道、以文化人”的特征。④通過鑒賞《千里江山圖》,并介紹顧愷之的“以形寫神”主張,引導學生體會文藝作品“形具而神生”的特點,理解“形神兼?zhèn)洹⑶榫敖蝗诘拿缹W追求”。⑤通過品讀東晉詩人陶淵明的田園詩,引導學生感悟他淡泊名利、安貧樂道的高貴品質和儉樸、自然的生活態(tài)度;通過了解古籍中關于“中和”“泰和”的論述,幫助學生理解中和、泰和的內涵,從而理解“儉約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并思考這一生活理念對自己生活實踐的啟發(fā)意義。教學重點理解中華人文精神的具體體現(xiàn)。教學難點正確理解中華人文精神,理解中華人文精神的具體體現(xiàn)。教學過程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師生活動設計意圖新課導入1.【展示課題及學習目標】——心中有目標,學習更有效本單元學習目標是:(展示目標、學生朗讀)本節(jié)課的核心素養(yǎng)與學段目標是:(展示目標、學生朗讀)2.【導入新課】方案1:【新聞鏈接】《蘭亭集序》為何能稱為“天下第一行書”?【教師活動】出示新聞材料并播放配套視頻,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為東晉書法大家王羲之所作,記述和友人雅士會聚蘭亭盛游之事。序文內容既有對山水之樂的描寫,又暗含對生命短暫的哲思,體現(xiàn)了魏晉士人崇尚自然、追求精神自由的風度。它超越了單純的書法范疇,成為中國文化中一個象征精神自由與藝術極致的符號。【教師提問】閱讀材料并觀看視頻,談談你從“天下第一行書”中,感悟到的中華人文精神。【學生活動】閱讀材料并觀看視頻,舉手發(fā)言、交流分享。答案與解析:《蘭亭集序》是書法藝術巔峰之作,展現(xiàn)了技法與神韻的統(tǒng)一,體現(xiàn)了形神兼?zhèn)洹⑶榫敖蝗诘拿缹W追求;此外,序文內容表達了作者崇尚自然、珍惜生命、追求精神超越的思想,是文以載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的呈現(xiàn)。明確目標,學習有方向本活動通過鑒賞學生比較熟悉的《蘭亭集序》并了解《蘭亭集序》為何能成為“天下第一行書”,引導學生感悟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蘊含的豐富人文精神,開啟本課內容的學習。新課講授環(huán)節(jié)一:【生活觀察】品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悟中華人文精神+【相關鏈接】古籍中的“人文”本環(huán)節(jié)活動一:【生活觀察】品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悟中華人文精神【教師活動】教師出示四位同學在學校開展“品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悟中華人文精神”的活動中的發(fā)言,請學生思考并完成:四位同學的發(fā)言分別體現(xiàn)了中華人文精神哪個方面的具體體現(xiàn)?請在橫線處填一填。【學生活動】閱讀材料,思考問題,在課本中找尋答案完成填寫。答案:①處世方法;②教化思想;③美學追求;④生活理念。【教師總結】出示知識點,明確重點:1.中華人文精神的價值:P59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蘊含的豐富人文精神,彰顯了中華民族對現(xiàn)實生活意義的探索和道德情操的涵養(yǎng)。本環(huán)節(jié)活動二:【相關鏈接】古籍中的“人文”【教師活動】教師指導學生閱讀教材P59“相關鏈接”呈現(xiàn)的材料,對學生較難理解的內容作適當解釋。【教師提問】教材用“大自然中日月星辰的變化”詮釋“天文”,用“人間萬象”即人類社會的各種現(xiàn)象詮釋“人文”。“天文”和“人文”中的兩個“文”有什么共同點?【教師引導】教師出示甲骨文的“文”字,讓學生思考“文”的本義,由此聯(lián)想“天文”“人文”的含義。【學生活動】閱讀材料,分組討論后派代表發(fā)言、交流分享。答案與解析:“文”,本義為紋理(借助甲骨文的“文”幫助理解)。“天文”指日月星辰的運行變化及其規(guī)律;“人文”指社會人倫,即社會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縱橫交織的關系,如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古人認為,“天文”和“人文”存在密切聯(lián)系,人倫生活與天地萬物遵循著相通的法則。因此,人們可以通過“仰望天文,俯察地理”,理解天地大道,確立人倫生活秩序。本課講的“人文”是指人類社會的禮樂教化、典章制度,尤指精神文明的創(chuàng)造活動及其產品,如文學、藝術、哲學等。【教師補充】本材料也體現(xiàn)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第六課)。【教師總結】出示知識點,明確重點:2.★中華人文精神的主要體現(xiàn):P59-61中華人文精神主要體現(xiàn)在處世方法、教化思想、美學追求、生活理念等諸多方面。環(huán)節(jié)二:求同存異、和而不同的處世方法【教師活動】教師先出示中華人文精神的主要體現(xiàn):①求同存異、和而不同的處世方法。接著,逐一出示不同思想家對于“同”“異”問題的觀點,并做適當解釋。?莊子提出“自其異者視之,肝膽楚越也;自其同者視之,萬物皆一也。”?墨家分析“同”“異”問題,主張“兼愛”?儒家提倡“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主張“仁愛”“大同”?春秋時期提出“和同之辯”?孔子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教師總結】求同存異、和而不同的處世方法體現(xiàn)了古人在為人處世、待人接物方面的智慧。接著,出示知識點,明確重點:①求同存異、和而不同的處世方法。a.求同存異,就是既找出共同點,找到最大公約數(shù),又保留不同點,尊重不同意見。求同能讓人們更加親近、友善,存異則讓人們彼此尊重、包容。b.和而不同,就是倡導和諧相處,協(xié)調不同意見,但不盲從茍同。c.求同存異、和而不同的處世方法,有助于解決人際矛盾,為化解當代社會沖突提供重要啟示。P59【教師舉例】中華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中蘊含的這些民族智慧不僅是我們?yōu)槿颂幨赖姆椒ǎ€影響了中國處理對外關系的理念。?1955年4月,亞非會議上周恩來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黨的十八代以來,總書記從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高度,多次闡述“求同存異”“和而不同”的中國主張。環(huán)節(jié)三:【探究與分享】“歲寒三友”和“四君子”蘊含的人文精神+【人文鑒賞】墨痕深處見風骨+【相關鏈接】柯爾克孜族英雄史書《瑪納斯》【教師活動】教師請學生閱讀教材P59“探究與分享”呈現(xiàn)的材料,感受傳統(tǒng)詩詞、繪畫等文藝作品中的“歲寒三友”和“四君子”這些文化意象的寓意。【交流分享】?你還知道哪些蘊含著中華人文精神的文藝作品??這些文藝作品體現(xiàn)了什么思想?教師提示:該問題具有開放性。同學們可以從詩歌、散文、小說、音樂、舞蹈、書法、繪畫、篆刻、戲曲、曲藝、雕塑、園林等多個角度展開思考。【教師舉例】在學生交流分享基礎上,教師舉例出示王冕的《墨梅圖》及相關新聞材料,并播放配套視頻:“不要人夸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2017年10月25日,在十九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見面會上,總書記在講話中引用了元代畫家、詩人王冕《墨梅》中的這句詩。寥寥數(shù)語,既描繪了梅花之風骨,也映照出中國共產黨人的胸懷。對于王冕來說,梅花不僅是筆下丹青,也是其傲世獨立的人格的投射。【教師提問】王冕的《墨梅》體現(xiàn)了一種怎樣的精神追求?【學生活動】鑒賞王冕的《墨梅》圖和詩歌,舉手發(fā)言、交流分享。答案與解析:《墨梅》不僅展現(xiàn)了王冕非凡的繪畫藝術造詣,也傳達了他清雅高潔、不媚流俗的精神追求。后人的傳承見證了一個民族對風骨的守候從未凋零。【教師活動】教師請學生自主閱讀教材P60“相關鏈接”對柯爾克孜族英雄史書《瑪納斯》的介紹,教師展示《瑪納斯》的演出圖片(補充介紹《瑪納斯》是我國少數(shù)民族三大英雄史詩之一),幫助學生認識《瑪納斯》的文化價值,理解《瑪納斯》的教化作用。【教師總結】出示知識點,明確重點:2.★中華人文精神的主要體現(xiàn):P59-61②文以載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各種各樣的文化表現(xiàn)形式都承載著做人做事的道理,可以教育人、感化人,成就理想人格。文以載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對于豐富人的精神生活、提升精神境界具有重要意義。P60環(huán)節(jié)四:【人文鑒賞】《千里江山圖》+【相關鏈接】顧愷之的“以形寫神”主張【教師活動】出示《千里江山圖》圖片:【教師提問】《千里江山圖》給帶你什么樣的感受?從畫作中你體會到一種怎樣的美學特點?【學生活動】鑒賞名畫,舉手發(fā)言、交流分享。【教師活動】教師請學生閱讀教材P60-61“相關鏈接”對《千里江山圖》的畫作解讀,或者播放《千里江山圖》鑒賞視頻,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我國文藝作品中在美妙形態(tài)中蘊含的獨特神韻,思想情感與外界景物融為一體的美學特點。【教師活動】教師出示一組畫作,請學生猜一猜這是誰的作品?【學生活動】欣賞畫作、舉手發(fā)言。答案與解析:這組畫作從左往右分別是東晉著名畫家顧愷之的代表作:《女史箴圖》(局部)、《洛神賦圖》(局部)、《列女仁智圖》(局部)。

【教師講述】中國古典美學將審美對象區(qū)分為“形”“神”兩個層面。早在東晉時期,著名畫家顧愷之就提出“以形寫神”的藝術主張,其思想在后世得到了進一步繼承與發(fā)揚。教師可以自行選擇補充講述下述材料:《世說新語》中記載:"顧長康(愷之)畫人,或數(shù)年不點目精。大問其故,顧曰:"四體妍貴,本無關于妙處;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古典美學的形神論,先是在人物畫領域發(fā)端、然后擴展到山水畫、花鳥畫領域進而擴展到詩文、小說、戲曲等領域。【教師總結】出示知識點,明確重點:2.★中華人文精神的主要體現(xiàn):P59-61③形神兼?zhèn)洹⑶榫敖蝗诘拿缹W追求。詩歌、舞蹈、繪畫、書法等文藝作品不但具有美妙形態(tài),而且富有獨特神韻,可謂“形具而神生”。在文化生活中,人們追求立象盡意,主張將人的思想情感與外界景物融為一體。形神兼?zhèn)洹⑶榫敖蝗诘拿缹W追求,塑造了中華民族獨特的審美氣質。P60環(huán)節(jié)五:【探究與分享】陶淵明的田園詩表達的生活理念+【相關鏈接】“中和”“泰和”的內涵本環(huán)節(jié)活動一:【探究與分享】陶淵明的田園詩表達的生活理念【教師活動】請學生閱讀教材P61“探究與分享”呈現(xiàn)的東晉詩人陶淵明的田園詩介紹,并出示陶淵明的生平介紹和田園詩代表作《飲酒》(其五)。陶淵明,東晉詩人,字元亮,號五柳先生。辭官后歸隱田園,其田園詩作品有《飲酒》、《歸園田居》、《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歸去來兮辭》《閑情賦》等。【教師提問】談談你從陶淵明的田園詩中感受到的生活理念。【學生活動】閱讀材料,舉手發(fā)言、交流分享。答案與解析:陶淵明的田園詩蘊含著獨特的生活理念。這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①陶淵明的田園詩表達了他對田園生活的熱愛和向往。②陶淵明的田園詩體現(xiàn)了淡泊名利、安貧樂道、追求心靈自由的生活態(tài)度。③陶淵明的田園詩還體現(xiàn)了對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總的來說,陶淵明的田網(wǎng)詩蘊含著回歸自然、淡泊名利、追求心靈自由的生活理念。這種生活理念不僅體現(xiàn)了陶淵明的精神追求,也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審視和反思自己生活的視角。上述答案,教師在講解時可以結合陶淵明的詩句幫助學生理解:本環(huán)節(jié)活動二:【相關鏈接】“中和”“泰和”的內涵【教師先提問】你去過北京故宮嗎,知道中和殿、太和殿名稱的由來嗎?【教師活動】出示教材P61-62“相關鏈接”的內容,請學生閱讀材料,思考這樣的命名方式體現(xiàn)了什么樣的生活理念?【學生活動】閱讀材料、舉手發(fā)言、交流分享。【教師總結】在學生分享交流基礎上,出示知識點,明確重點:2.★中華人文精神的主要體現(xiàn):P59-61④儉約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中華民族倡導儉樸、簡約的生活方式,強調不為物役,追求人與自身、人與人、人與世界的和諧統(tǒng)一。儉約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有助于人們堅守做人的品格,克服拜金主義、消費主義、享樂主義,有利于真正實現(xiàn)人的價值。P61【教師繼續(xù)提問】還有類似的案例嗎?【教師舉例】在學生分享的基礎上,教師舉例北京中軸線的設計理念也體現(xiàn)了“中和”思想。2024年7月,“北京中軸線——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中軸線的規(guī)劃遵循了中國古代“天人合一”“中和”思想,實現(xiàn)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蘊含著深厚的哲學思想、宗教信仰和審美觀念。本欄目設計了學校開展“品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華人文精神”的活動情境,展現(xiàn)了四位同學對處世方法、教化思想、美學追求、生活理念的理解,旨在引導學生初步了解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蘊含的豐富人文精神,明確中華人文精神的具體體現(xiàn),懂得中華人文精神與人們的生活實踐緊密相連。本欄目介紹了古籍中“人文”的內涵,旨在幫助學生了解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影響深遠的人文傳統(tǒng),理解中華人文精神的價值。操作建議:本欄目較難理解,教師根據(jù)本班學情,選擇是否開展本欄目的實施。本欄目通過介紹中國古代不同思想家對于“同”“異”問題的觀點論述,并舉例說明這些觀點對中國處理對外關系的影響,引導學生感受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蘊含著大量為人處世、待人接物的智慧,并幫助學生理解求同存異、和而不同的處世方法的具體要求和重要價值。本欄目介紹了傳統(tǒng)詩詞、繪畫等文藝作品中常見的主題“歲寒三友”和“四君子”,旨在引導學生感受這些文化意象的寓意,理解“文以載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體會中華民族對高尚品格的推崇,感悟其中蘊含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本欄目介紹了柯爾克孜族英雄史詩《瑪納斯》,旨在幫助學生理解各民族文化共同熔鑄了燦爛的中華文化,認識到我國各民族優(yōu)秀文化成果都承載著做人做事的道理,呈現(xiàn)“文以載道、以文化人”的特征。本欄目呈現(xiàn)了《千里江山圖》的局部和對畫作的解讀,幫助學生欣賞畫作,進一步認識到我國文藝作品在美妙形態(tài)中蘊含的獨特神韻、體會文藝作品“形具而神生”的特點,理解“形神兼?zhèn)洹⑶榫敖蝗诘拿缹W追求”。本欄目介紹了東晉著名畫家顧愷之的“以形寫神”主張,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形具而神生”,進而理解“形神兼?zhèn)洹⑶榫敖蝗诘拿缹W追求”。本欄目選取東晉詩人陶淵明的田園詩,引導學生感悟他淡泊名利、安貧樂道的高貴品質和儉樸、自然的生活態(tài)度,理解“儉約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思考這一理念對自己生活實踐的啟發(fā)意義。本欄目介紹了古籍中關于“中和”“泰和”的論述,旨在幫助學生了解這兩個概念的出處及內涵,理解中和、泰和是一種追求內心平和、行為適當、人際關系和諧的生活態(tài)度,思考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對處理人與自身,人與人、人與世界關系的啟發(fā)。課堂小結課堂練習略。(詳見配套課件P18-26)板書設計中華人文精神的價值:彰顯了中華民族對現(xiàn)實生活意義的探索和道德情操的涵養(yǎng)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