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甘肅省蘭州市中考歷史一模試卷_第1頁
2025年甘肅省蘭州市中考歷史一模試卷_第2頁
2025年甘肅省蘭州市中考歷史一模試卷_第3頁
2025年甘肅省蘭州市中考歷史一模試卷_第4頁
2025年甘肅省蘭州市中考歷史一模試卷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1頁(共1頁)2025年甘肅省蘭州市中考歷史一模試卷一、選擇題(本大題共25小題,每小題1分,合計25分。每小題所給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符合題目要求。)1.(1分)如圖郵票中的陶器屬于甘肅馬家窯類型,被稱為彩陶王,瓶身所繪圖案精美,上層紋飾為變體葉紋,中層是旋渦紋,下層是水波紋。這可以反映當時的居民()A.會飼養家畜 B.會紡織制衣 C.有審美觀念 D.有貧富差距2.(1分)何尊作為國寶級文物,尊內底部的銘文共122字,其中有“宅茲中國”一句,此處“中國”二字反映了周王居天下之中而治的政治觀念和理想。這可以說明()A.分封制的實施范圍 B.華夏認同觀念發展 C.宗法制的核心內容 D.甲骨文的記事功能3.(1分)某影視作品中,官員使用小篆書寫皇帝的命令“詔”,小販和顧客在交易時使用圓形方孔錢,馬車疾駛在馳道上。據此推斷,劇中故事最早可能發生在()A.秦朝 B.西漢 C.西周 D.唐朝4.(1分)《史記》評漢武帝:“外攘夷狄,內修法度,封禪,改正朔,易服色。”《漢書》則稱其“奢侈余敝(bì衰敗),師旅之后,海內虛耗”。兩則評價的差異主要源于()A.史書編纂體例不同 B.作者所處時代不同 C.考古材料的新發現 D.歷史解釋視角不同5.(1分)鮮卑族是我國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在公元5世紀后,其拓跋部的服飾、語言、姓氏多體現出中原農耕文明的特點,發生這一變化的直接原因是()A.西晉的統一 B.孝文帝改革 C.北魏的遷都 D.前秦的瓦解6.(1分)“史中有詩,詩中有史”。杜甫在《無家別》一詩中描述:“寂寞天寶后,園廬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亂各東西。存者無消息,死者為塵泥。”與此相關的歷史事件是()A.黃巢起義 B.黃巾起義 C.安史之亂 D.陳橋兵變7.(1分)《清明上河圖》里北宋都城東京的“碼頭區”,有停泊的客貨船,裝卸貨物的搬運工人,賣饅頭的小攤,營業的茶館、小食店、小飯館。這反映北宋()A.城市商業比較繁榮 B.坊市界限管理嚴格 C.重農抑商政策廢止 D.海外貿易占據主導8.(1分)翦伯贊認為:鄭和下西洋加強了中國與南洋各地的聯系,很多國家之后派使者來中國貿易。同時也開拓了中國人的視野,中國人到南洋去的也日益增多。這說明鄭和下西洋()A.解除了倭寇隱患 B.增進了中外交流 C.解決了財政困難 D.抵制了殖民侵略9.(1分)有同學想了解中國17世紀的農業和手工業生產技術,如:谷類和棉麻作物栽培、制鹽、制陶、冶鑄等,以下最適合他查閱的書籍是()A.《九章算術》 B.《本草綱目》 C.《齊民要術》 D.《天工開物》10.(1分)明清時期小說繁榮,涌現出一批描寫市民生活的文人士子,他們用通俗生動的語言,塑造了眾多商人、手工業者和市井小民的形象。這反映出當時()A.手工工場發展 B.科學技術進步 C.社會矛盾激化 D.市民文化繁榮11.(1分)鴉片戰爭后,英國人邁克在中國違法犯罪,中國司法機關無權裁判,只能由該國的領事等人員或設在中國的司法機構據英國法律裁判。該案中列強攫取的特權是()A.領事裁判權 B.協定關稅 C.強占租借地 D.口岸傳教12.(1分)1887年,李鴻章奏稱:“創設招商局十余年來,中國商民得減價之益。而水腳(水路運輸費)少入洋商之手者,奚止數千萬,此實收回利權之大端”。其意在說明洋務運動()A.實現了自強求富目標 B.革新了文化教育面貌 C.抵制了列強經濟侵略 D.推動了軍事工業發展13.(1分)孫中山形容當時的清政府像“一座即將倒塌的房屋,整個結構已從根本徹底地腐朽了”。辛亥革命的發生則使其徹底倒塌,徹底倒塌指()A.結束了君主專制制度 B.促進了社會風俗變革 C.打擊了帝國主義勢力 D.發展了民族資本主義14.(1分)共產黨早期組織創辦的《勞動界》《勞動音》《勞動者》,是我國第一批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工人為對象的通俗報刊,在工人中引起廣泛的共鳴。這些刊物()A.改變了工人的境遇 B.宣傳了馬克思主義 C.啟迪了農民的覺悟 D.掀起了新文化運動15.(1分)“……同敵人進行了600余次的戰斗,跨越了近百條江河,攀越了40余座高山險峰,穿越了被稱為‘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地,用頑強的戰斗意志挑戰了人類的極限。”上述材料描述的是()A.北伐戰爭 B.南昌起義 C.秋收起義 D.紅軍長征16.(1分)1944年6月,美國副總統華萊士訪問蘭州帶來“蜜露瓜”種子,蘭州市農科所多年研究改良,培育出新品種。后取其瓜皮純白,源于蘭州之意,命名為“白蘭瓜”,其逐漸成為蘭州特色瓜果之一。據此可知,食物物種傳播()A.破壞了當地生態環境 B.影響了人們日常生活 C.改變了當地飲食結構 D.決定了當地經濟發展17.(1分)新中國成立時,中國大地瘡痍滿目,百端待理,經過全國人民3年多的共同努力,1952年農業總產值為461億元,比1949年增加41.4%,工業總產值349億元,比1949年增加1.49倍。這一變化主要得益于()A.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建立 B.城市經濟體制的改革 C.集中力量恢復國民經濟 D.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18.(1分)如表是公元前431年雅典人口統計的信息,根據當時雅典選舉法,有權參加公民大會的人數占全部人口的比例為()全部人口自由民外邦人奴隸40萬(含婦女、兒童)16.8萬(成年男性公民4.5萬)3.2萬20萬A.8% B.11.25% C.42% D.88.75%19.(1分)13世紀,羅馬教皇授予巴黎大學特許權,允許大學擁有罷課、遷移和司法管轄權力,可以獨立自主地授予學生學位。這反映出當時巴黎大學()A.擺脫了教會的控制 B.替代了政府管理職能 C.擁有了一定自主權 D.得到了法國國王支持20.(1分)中世紀時期,歐洲的服飾傾向于掩蓋肉體,外形呆板而僵硬;到了文藝復興時期,服飾則變得傾向于突出人體的曲線美,造型豐富多變。這一變化是因為()A.人文主義的興起 B.奢靡之風的盛行 C.啟蒙思想的傳播 D.近代科學的興起21.(1分)非洲西海岸國家貝寧的“奴隸海灘”,有一座著名的建筑“不歸門”,在拱門的上方,雕刻著兩排黑人被反綁雙手,強行裝上運輸船,從此踏上前途未卜的不歸之路。這一建筑描述的是()A.開辟新航路 B.三角貿易 C.廢除農奴制 D.工業革命22.(1分)1825年,英國人斯蒂芬森設計了人類第一臺蒸汽機車“洛科莫比爾號”,機車的便捷與高效使其在英、法、德、美等國迅速得到應用和推廣。這一發明()A.開啟了人類蒸汽時代 B.建立了全球初步聯系 C.促進了交通技術進步 D.推動了社會思想解放23.(1分)美國政治學家弗朗西斯?福山在《政治秩序與政治衰退》中指出,美國政治體制是一種“否決政治”,總統和國會之間經常出現相互否決的現象,甚至使聯邦政府走向政治癱瘓。材料反映出,美國的政治體制()A.維護了國家統一 B.影響了行政效率 C.剝奪了總統權力 D.破壞了分權制衡24.(1分)1963年,法國總統戴高樂告訴記者:“一個法國、一個德國、一個意大利和一個英國,而美國可以利用他們來相互反對……歐洲必須要有一個自己的經濟、自己的政策、自己的防務”,這說明當時()A.法國擺脫了美國控制 B.美日歐三足鼎立形成 C.美國已失去霸主地位 D.法國支持歐洲的聯合25.(1分)2024年11月,第29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在阿塞拜疆巴庫舉行,會上聯合國強烈呼吁包括二十國集團在內的各大經濟體,攜手采取集體減排舉措,減少極端天氣事件。這說明氣候問題的解決()A.主要是聯合國的責任 B.消除了國家間的矛盾 C.完全依賴于發達國家 D.需要全世界共同努力二、綜合題(本大題共2小題,合計25分。)26.(1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鴉片戰爭后,電影傳入中國,當時國人管電影稱為“西洋影戲”“電光影戲”“美國影戲”。這時的中國電影主要是以紀錄片和短片為主。1905年所拍攝戲曲片段《定軍山》是中國最早的電影。1918年富商韓子瞻在皖江會館放映使電影傳入蘭州。1932年王佐卿創辦了蘭州第一家電影院新民電影院。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政治局勢強烈影響著中國電影。蘭州市相繼引進一批愛國影片,如新安旅行團來蘭放映《民族痛史》《全國總動員》《兒童的抗戰》《保衛大西北》。政府電影放映隊播放《抗戰特輯》《八百壯士》《保衛我們的國土》等。鄭君里執導的大型抗戰紀錄片《民族萬歲》生動記錄了甘肅民眾的抗日救亡場景。抗戰勝利后,崔仲仙在蘭州創辦金城電影院。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電影進入市場化時期,呈現出多元化和國際化的發展趨勢。首先,數字化技術廣泛應用,特效、動畫、音效等不斷創新,使中國電影迅猛發展。其次,網絡平臺催生新型商業模式,如網絡影片、付費觀影等,為中國電影注入了新的活力。再次,中國電影市場不斷開放,豐富了觀眾的選擇。另外,中國電影在文化自信方面取得顯著進展,為中華文化在世界上的傳播貢獻了更多的力量。如《哪吒之魔童鬧海》于2025年2月18日,登頂全球動畫電影票房榜,3月15日,總票房位列全球影史票房榜第5名。它向世界證明,中國電影有能力、有底氣講好中國故事,傳遞中國聲音。——摘編自李少白《中國電影史》,尚季芳《蘭州通史》(民國卷)等(1)(6分)根據材料,結合所學,分別概括以上三個時期中國電影的特點。(2)(6分)根據材料,結合所學,分別分析導致以上三個時期各自特點的原因。27.(13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許多歷史學家都承認,在兩宋和明中晚時期,中國已取得了巨大的經濟和技術進步,到達了通向爆發全面科學和工業革命的大門,卻未能早于西方完成這一轉型。美國學者貢德?弗蘭克在其名著《白銀資本——重視經濟全球化中的東方》中指出1500—1800年全球經濟中心在中國。他認為:在1800年以前,歐洲肯定不是世界經濟的中心。無論從經濟分量看,還是從生產、技術和生產力看,或者從人均消費看,歐洲在結構上和在功能上都談不上稱霸,中國在所有這些方面比歐洲發達得多。英國學者李約瑟也曾在其《中國科學技術史》中提問:“盡管中國古代對人類科技發展做出了很多貢獻,并在公元前1世紀到公元16世紀間遠遠領先于西方,但為什么科學和工業革命沒有在近代的中國發生”,這一提問被稱為“李約瑟難題”。——摘編自馬濤《內卷還是發展:中世紀中西方的分途》根據材料,聯系中國史和世界史相關知識,自擬論題或從以下論題中任選其一,并加以闡釋。(要求:觀點明晰,史實準確,史論結合,邏輯嚴密。)論題示例:1.生產關系反作用于生產力2.科技創新是社會發展的動力3.社會需求推動科技發展4.政治體制對經濟發展的雙重作用5.經濟結構與技術發展的相互作用6.文化觀念對科技發展的推動與阻礙

2025年甘肅省蘭州市中考歷史一模試卷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一.選擇題(共25小題)題號1234567891011答案CBADBCABDDA題號1213141516171819202122答案CACBCBCABC題號232425答案BDD一、選擇題(本大題共25小題,每小題1分,合計25分。每小題所給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符合題目要求。)1.(1分)如圖郵票中的陶器屬于甘肅馬家窯類型,被稱為彩陶王,瓶身所繪圖案精美,上層紋飾為變體葉紋,中層是旋渦紋,下層是水波紋。這可以反映當時的居民()A.會飼養家畜 B.會紡織制衣 C.有審美觀念 D.有貧富差距【分析】本題考查我國古代的陶器,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解答】據題干“瓶身所繪圖案精美,上層紋飾為變體葉紋,中層是旋渦紋,下層是水波紋”可知,圖片中的陶器上有三種紋飾,這說明當時的居民有審美觀念。故C符合題意;題干材料不能說明當時的居民會飼養家畜,排除A;題干材料不能體現當時的居民會紡織制衣,排除B;題干材料不能反映當時的居民有貧富差距,排除D。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我國古代的陶器,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知道題干材料說明當時的居民有審美觀念。2.(1分)何尊作為國寶級文物,尊內底部的銘文共122字,其中有“宅茲中國”一句,此處“中國”二字反映了周王居天下之中而治的政治觀念和理想。這可以說明()A.分封制的實施范圍 B.華夏認同觀念發展 C.宗法制的核心內容 D.甲骨文的記事功能【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何尊,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解答】“宅茲中國”強調周王居天下之中的政治理想,這種對“天下中心”的認同,有利于華夏文化、地域認同的發展,B符合題意;分封制側重分封諸侯管理地方,與“天下之中而治”的政治觀念無直接關聯,排除A;宗法制核心是嫡長子繼承制,圍繞血緣關系確立繼承秩序,與“天下之中”的政治觀念無關,排除C;何尊銘文使用的是金文,而非甲骨文,排除D。故選:B。【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何尊,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3.(1分)某影視作品中,官員使用小篆書寫皇帝的命令“詔”,小販和顧客在交易時使用圓形方孔錢,馬車疾駛在馳道上。據此推斷,劇中故事最早可能發生在()A.秦朝 B.西漢 C.西周 D.唐朝【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了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掌握相關基礎知識。【解答】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秦朝統一后,秦始皇推行一系列鞏固統一的措施。在文化方面,統一文字為小篆;在經濟方面,統一貨幣,以圓形方孔半兩錢作為標準貨幣;在交通方面,統一車輛和道路的寬窄,修筑貫通全國的馳道。所以劇中場景最早可能出現在秦朝,故A正確;西漢在秦朝之后,這些統一的措施在秦朝已初步確立,并非最早出現在西漢,排除B;西周時期文字、貨幣、交通等方面都沒有出現上述統一規范的情況,排除C;唐朝距離秦朝時間跨度大,這些制度在秦朝已率先推行,不是最早在唐朝出現,排除D。故選:A。【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理解并識記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4.(1分)《史記》評漢武帝:“外攘夷狄,內修法度,封禪,改正朔,易服色。”《漢書》則稱其“奢侈余敝(bì衰敗),師旅之后,海內虛耗”。兩則評價的差異主要源于()A.史書編纂體例不同 B.作者所處時代不同 C.考古材料的新發現 D.歷史解釋視角不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了漢武帝鞏固大一統,掌握相關基礎知識。【解答】《史記》著重從漢武帝在軍事、制度等方面的功績角度進行評價,如對外抗擊匈奴、對內修訂法度等;《漢書》則從漢武帝的奢侈、戰爭帶來的負面影響等角度進行評價,體現了不同的歷史解釋視角,這是造成兩則評價差異的主要原因,D選項正確;《史記》是紀傳體通史,《漢書》是紀傳體斷代史,但史書編纂體例不同主要影響的是內容編排形式,并非是對漢武帝評價差異的主要原因,A選項錯誤;《史記》作者司馬遷和《漢書》作者班固所處時代雖有不同,但這不是造成對漢武帝評價差異的關鍵因素,B選項錯誤;題干中未提及考古材料新發現相關內容,且與兩則評價差異并無直接關聯,C選項錯誤。故選:D。【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理解并識記漢武帝鞏固大一統措施。5.(1分)鮮卑族是我國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在公元5世紀后,其拓跋部的服飾、語言、姓氏多體現出中原農耕文明的特點,發生這一變化的直接原因是()A.西晉的統一 B.孝文帝改革 C.北魏的遷都 D.前秦的瓦解【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以及作用,掌握相關基礎知識。【解答】北魏孝文帝在公元5世紀進行改革,推行漢化政策,包括穿漢服、說漢語、改漢姓等。這些措施直接促使鮮卑族拓跋部在服飾、語言、姓氏等方面迅速向中原農耕文明靠攏,B選項正確;280年,西晉滅吳完成統一,西晉統一是在公元3世紀,主要是結束三國鼎立局面,實現短暫統一,與鮮卑族拓跋部在公元5世紀后服飾、語言、姓氏體現中原農耕文明特點并無直接關聯,A選項錯誤;北魏遷都洛陽是孝文帝改革的舉措之一,其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推行漢化政策,它是改革的一部分,不是服飾、語言、姓氏變化的直接原因,C選項錯誤;前秦瓦解是在公元4世紀末,主要是淝水之戰后內部矛盾激化導致,與鮮卑族拓跋部在公元5世紀后的漢化轉變沒有直接聯系,D選項錯誤。故選:B。【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理解并識記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以及作用。6.(1分)“史中有詩,詩中有史”。杜甫在《無家別》一詩中描述:“寂寞天寶后,園廬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亂各東西。存者無消息,死者為塵泥。”與此相關的歷史事件是()A.黃巢起義 B.黃巾起義 C.安史之亂 D.陳橋兵變【分析】本題考查了安史之亂。安史之亂持續八年之久,對社會經濟造成極大的破壞,尤其是北方地區遭到浩劫。【解答】依據“寂寞天寶后,園廬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亂各東西。存者無消息,死者為塵泥。”詩人杜甫的這首《無家別》以凝重的筆墨繪就了一幅凄慘的戰亂荒村圖。詩中的歷史事件指的是安史之亂。安史之亂持續八年之久,對社會經濟造成極大的破壞,尤其是北方地區遭到浩劫;唐朝的國勢由盛轉衰;唐朝中央權力衰微,安史舊將和內地節度使權勢加大,逐漸形成藩鎮割據的局面,C符合題意;黃巢起義給唐朝致命打擊,排除A;黃巾起義使東漢統治一蹶不振,排除B;960年,趙匡胤發動陳橋驛兵變,黃袍加身,建立了北宋政權,排除D。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靈活運用能力,需要靈活運用安史之亂的時間、影響。7.(1分)《清明上河圖》里北宋都城東京的“碼頭區”,有停泊的客貨船,裝卸貨物的搬運工人,賣饅頭的小攤,營業的茶館、小食店、小飯館。這反映北宋()A.城市商業比較繁榮 B.坊市界限管理嚴格 C.重農抑商政策廢止 D.海外貿易占據主導【分析】本題考查了唐朝商業的繁榮,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解答】從《清明上河圖》中“碼頭區”有客貨船、裝卸工人,還有各種賣饅頭的小攤、茶館、小食店、小飯館等可以看出,這里有豐富的商業活動,有貨物交易,也有餐飲等服務業,這充分反映出北宋城市商業比較繁榮,A正確。北宋時期坊市界限已經被打破,不再嚴格區分,且材料中也未體現出坊市界限管理嚴格的相關內容,B錯誤。重農抑商政策在中國古代長期存在,北宋時期也沒有廢止,只是有所松動,C錯誤。材料中主要描述的是都城東京碼頭區的商業景象,未涉及海外貿易與其他貿易形式的比較,無法得出海外貿易占據主導的結論,D錯誤。故選:A。【點評】本題考查了唐朝商業的繁榮,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8.(1分)翦伯贊認為:鄭和下西洋加強了中國與南洋各地的聯系,很多國家之后派使者來中國貿易。同時也開拓了中國人的視野,中國人到南洋去的也日益增多。這說明鄭和下西洋()A.解除了倭寇隱患 B.增進了中外交流 C.解決了財政困難 D.抵制了殖民侵略【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了鄭和下西洋的影響,掌握相關基礎知識。【解答】材料中提到鄭和下西洋加強了中國與南洋各地聯系,很多國家派使者來貿易,還開拓了中國人視野,體現了其在增進中外交流方面的作用,B選項正確;解除倭寇隱患的是戚繼光抗倭等軍事行動,和鄭和下西洋沒有關系,A選項錯誤;題干中沒有任何信息表明鄭和下西洋解決了財政困難,C選項錯誤;鄭和下西洋主要是友好的外交和貿易活動,并非抵制殖民侵略,當時殖民侵略的形勢也并非鄭和下西洋所針對的,D選項錯誤。故選:B。【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理解并識記鄭和下西洋的影響。9.(1分)有同學想了解中國17世紀的農業和手工業生產技術,如:谷類和棉麻作物栽培、制鹽、制陶、冶鑄等,以下最適合他查閱的書籍是()A.《九章算術》 B.《本草綱目》 C.《齊民要術》 D.《天工開物》【分析】考查《天工開物》的相關知識。【解答】A.《九章算術》是一部數學專著,排除A項。B.《本草綱目》是藥物學專著,排除B項。C.《齊民要術》由北魏賈思勰撰寫,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農書,排除C項。D.根據材料“17世紀的農業和手工業生產技術”可知,材料描述的書籍是《天工開物》。《天工開物》是由明朝宋應星編寫的一部科技巨著。這本書內容豐富,幾乎涵蓋了當時中國農業和手工業的所有生產加工部門,對我國古代的農業和手工業生產技術進行了全面的總結,被譽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D項正確。故選:D。【點評】考查學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和識記能力,掌握《天工開物》的相關知識。10.(1分)明清時期小說繁榮,涌現出一批描寫市民生活的文人士子,他們用通俗生動的語言,塑造了眾多商人、手工業者和市井小民的形象。這反映出當時()A.手工工場發展 B.科學技術進步 C.社會矛盾激化 D.市民文化繁榮【分析】本題主要考查明清小說特點出現的原因的相關史實,識讀題干材料是解答本題的關鍵。【解答】據題干“明清時期小說繁榮,涌現出一批描寫市民生活的文人士子,他們用通俗生動的語言,塑造了眾多商人、手工業者和市井小民的形象。”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明清時期商品經濟不斷發展,市民階層逐漸擴大,適應市民階層的小說應運而生。故題干明清小說呈現這一特點的原因是市民階層壯大的需要,D項正確;手工工場發展與題干信息無關,排除A項;科學技術進步推動社會的進步,排除B項;明清時期社會矛盾激化主要表現在政治方面,排除C項。故選:D。【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準確解讀題干信息以及理解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明清時期的小說的相關史實。11.(1分)鴉片戰爭后,英國人邁克在中國違法犯罪,中國司法機關無權裁判,只能由該國的領事等人員或設在中國的司法機構據英國法律裁判。該案中列強攫取的特權是()A.領事裁判權 B.協定關稅 C.強占租借地 D.口岸傳教【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了鴉片戰爭以及影響,掌握相關基礎知識。【解答】領事裁判權是指外國僑民在中國犯罪或成為民事訴訟的被告時,不受中國法律管轄,只受本國領事依照本國法律審判的特權。題干中英國人邁克在中國違法犯罪,中國司法機關無權裁判,需由英國領事等依據英國法律裁判,體現的正是領事裁判權,A選項正確;協定關稅是指英商進出口貨物繳納的稅款,中國需同英國商定,主要涉及經濟貿易中關稅方面,與司法審判無關,B選項錯誤;強占租借地是指列強強行租借中國部分地區,如德國強租膠州灣等,與題干中司法審判特權不符,C選項錯誤;口岸傳教是指列強獲得在通商口岸傳教的權利,和司法審判權沒有關聯,D選項錯誤。故選:A。【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理解并識記鴉片戰爭以及影響。12.(1分)1887年,李鴻章奏稱:“創設招商局十余年來,中國商民得減價之益。而水腳(水路運輸費)少入洋商之手者,奚止數千萬,此實收回利權之大端”。其意在說明洋務運動()A.實現了自強求富目標 B.革新了文化教育面貌 C.抵制了列強經濟侵略 D.推動了軍事工業發展【分析】本題考查洋務運動,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解答】根據題干信息“創設招商局十余年來,中國商民得減價之益。而水腳(水路運輸費)少入洋商之手者,奚止數千萬,此實收回利權之大端“可知,輪船招商局獲利頗多,外資企業獲利大大減少,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輪船招商局發揮了抵制列強經濟侵略的作用,因此其意在說明洋務運動抵制了列強經濟侵略,C項正確;實現了自強求富目標,與洋務運動的史實不符,因為洋務運動最終破產,中國也沒有走上富強的道路,排除A項;革新了文化教育面貌,與洋務運動的史實不符,題干內容也沒有涉及,題干內容反映的是輪船招商局發揮了抵制列強經濟侵略的作用,排除B項;推動了軍事工業發展,與題干內容不符,因為題干內容中反映的輪船招商局是民用企業,排除D項。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洋務運動,考查學生的識記和理解能力,解題關鍵是熟練掌握基礎知識。13.(1分)孫中山形容當時的清政府像“一座即將倒塌的房屋,整個結構已從根本徹底地腐朽了”。辛亥革命的發生則使其徹底倒塌,徹底倒塌指()A.結束了君主專制制度 B.促進了社會風俗變革 C.打擊了帝國主義勢力 D.發展了民族資本主義【分析】本題主要考查辛亥革命,“徹底倒塌”需體現對清政府統治根基的瓦解,結合辛亥革命的功績分析。【解答】結合所學知識,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直接瓦解了清政府的統治核心,符合“徹底倒塌”的政治層面含義,A正確;社會風俗變革是辛亥革命的影響之一,但與清政府統治結構的崩塌無直接關聯,排除B;辛亥革命未徹底打擊帝國主義勢力,且與清政府“倒塌”的核心關聯不足,排除C;發展民族資本主義是經濟影響,并非導致清政府統治終結的直接因素,排除D。故選:A。【點評】本題主要考查辛亥革命,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14.(1分)共產黨早期組織創辦的《勞動界》《勞動音》《勞動者》,是我國第一批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工人為對象的通俗報刊,在工人中引起廣泛的共鳴。這些刊物()A.改變了工人的境遇 B.宣傳了馬克思主義 C.啟迪了農民的覺悟 D.掀起了新文化運動【分析】本題主要考查馬克思主義的傳播,要求學生結合馬克思主義傳播的表現來分析。【解答】依據材料“共產黨早期組織創辦的《勞動界》《勞動音》《勞動者》,是我國第一批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工人為對象的通俗報刊,在工人中引起廣泛的共鳴”并結合所學知識,中國共產黨早期黨組織采取了出版刊物、成立夜校等方式,有組織的到工人中去宣傳馬克思主義,其目的在于啟發工人覺悟,準備建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中國共產黨,故C項正確;研究馬克思主義屬于馬克思主義傳播時的學術研究,沒有改變了工人的境遇,故A項錯誤;題干信息宣傳了馬克思主義,不符合題干主旨,故B項錯誤;新文化運動開始于1915年,與材料時間不符,故D項錯誤。故選:C。【點評】本題主要考查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側重考查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準確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15.(1分)“……同敵人進行了600余次的戰斗,跨越了近百條江河,攀越了40余座高山險峰,穿越了被稱為‘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地,用頑強的戰斗意志挑戰了人類的極限。”上述材料描述的是()A.北伐戰爭 B.南昌起義 C.秋收起義 D.紅軍長征【分析】本題考查長征路。1934年中國工農紅軍開始長征,1936年會寧會師標志著長征的勝利。【解答】“……同敵人進行了600余次的戰斗,跨越了近百條江河,攀越了40余座高山險峰,穿越了被稱為‘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地,用頑強的戰斗意志挑戰了人類的極限。”材料描述的是紅軍長征。1934年中國工農紅軍開始長征,他們爬雪山、草地,不斷與敵人斗爭,最終取得勝利。故選:D。【點評】本題考查學生對長征、知識點的識記能力。感受中國革命成果來之不易。16.(1分)1944年6月,美國副總統華萊士訪問蘭州帶來“蜜露瓜”種子,蘭州市農科所多年研究改良,培育出新品種。后取其瓜皮純白,源于蘭州之意,命名為“白蘭瓜”,其逐漸成為蘭州特色瓜果之一。據此可知,食物物種傳播()A.破壞了當地生態環境 B.影響了人們日常生活 C.改變了當地飲食結構 D.決定了當地經濟發展【分析】本題考查了食物物種傳播的影響,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解答】據題干“1944年6月,美國副總統華萊士訪問蘭州帶來‘蜜露瓜’種子,蘭州市農科所多年研究改良,培育出新品種。后取其瓜皮純白,源于蘭州之意,命名為‘白蘭瓜’,其逐漸成為蘭州特色瓜果之一。”可知,白蘭瓜的引種直接豐富了蘭州的物產資源,成為當地特色農產品,逐漸融入蘭州居民的日常飲食與消費中,說明食物物種傳播影響了人們日常生活,B項正確;材料未提及白蘭瓜引種導致生態問題,反而強調蘭州的氣候條件適合其生長,排除A項;白蘭瓜是水果類作物,其普及更多是豐富了飲食選擇,而非顛覆主食或傳統飲食模式,因此“結構”層面的改變證據不足,排除C項;白蘭瓜雖促進了農業經濟,但材料未顯示其“決定”了整體經濟發展,僅作為特色產業之一,排除D項。故選:B。【點評】本題考查閱讀材料分析材料和調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關鍵是要抓住材料中的關鍵信息和所學知識進行作答。17.(1分)新中國成立時,中國大地瘡痍滿目,百端待理,經過全國人民3年多的共同努力,1952年農業總產值為461億元,比1949年增加41.4%,工業總產值349億元,比1949年增加1.49倍。這一變化主要得益于()A.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建立 B.城市經濟體制的改革 C.集中力量恢復國民經濟 D.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了建國后土地改革以及影響,掌握相關基礎知識。【解答】新中國成立初期,為改變經濟凋敝局面,黨和政府集中力量恢復國民經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土地改革、合理調整工商業等,經過全國人民努力,到1952年工農業生產超過歷史最高水平,C選項正確。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建立是在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與題干中1952年時間不符,A選項錯誤;城市經濟體制改革是從1984年開始的,并非1952年工農業產值增長的原因,B選項錯誤;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主要是處理對外關系,與國內工農業產值增長沒有直接關聯,D選項錯誤。故選:C。【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理解并識記土地改革以及影響。18.(1分)如表是公元前431年雅典人口統計的信息,根據當時雅典選舉法,有權參加公民大會的人數占全部人口的比例為()全部人口自由民外邦人奴隸40萬(含婦女、兒童)16.8萬(成年男性公民4.5萬)3.2萬20萬A.8% B.11.25% C.42% D.88.75%【分析】本題考查雅典民主政治,難度不大,熟練記憶基礎知識并準確解讀材料信息即可得出答案。【解答】據所學知識可知,在古代雅典,只有成年男性公民有權參加公民大會。從表格可知,全部人口是40萬,成年男性公民是4.5萬,計算有權參加公民大會的人數(成年男性公民)占全部人口的比例,4.5÷40×100%=11.25%,所以有權參加公民大會的人數占全部人口的比例為11.25%,故B項符合題意。排除ACD項。故選:B。【點評】記憶雅典民主政治相關知識,做到融會貫通、靈活應答。19.(1分)13世紀,羅馬教皇授予巴黎大學特許權,允許大學擁有罷課、遷移和司法管轄權力,可以獨立自主地授予學生學位。這反映出當時巴黎大學()A.擺脫了教會的控制 B.替代了政府管理職能 C.擁有了一定自主權 D.得到了法國國王支持【分析】本題考查了大學的興起,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解答】根據“允許大學擁有罷課、遷移和司法管轄權力,可以獨立自主地授予學生學位”和所學知識可知,材料說明羅馬教皇給予大學一定的自主權,也就是巴黎大學擁有了一定自主權,C項正確;教皇支持大學,但不允許異端言論,在不違反正統教義的情況下,大學的日常教學和管理有相當大的自主權,所以說中世紀的大學沒有擺脫教會的控制,排除A項;大學是學術機構,不可能取代政府管理職能,排除B項;材料體現的是羅馬教皇給予巴黎大學一定的自主權,與法國國王無關,排除D項。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閱讀材料分析材料和調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關鍵是要抓住材料中的關鍵信息和所學知識進行作答。20.(1分)中世紀時期,歐洲的服飾傾向于掩蓋肉體,外形呆板而僵硬;到了文藝復興時期,服飾則變得傾向于突出人體的曲線美,造型豐富多變。這一變化是因為()A.人文主義的興起 B.奢靡之風的盛行 C.啟蒙思想的傳播 D.近代科學的興起【分析】本題考查了文藝復興運動,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解答】根據材料“文藝復興時期,服飾則變得傾向于突出人體的曲線美,造型豐富多變”,這體現出歐洲的服飾越來越關注自身的美感,體現出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的興起,人民開始根據現實社會,A項正確;人們關注自身的曲線美只是審美的變化,不能說明奢靡之風的盛行,排除B項;材料體現的是文藝復興運動,與啟蒙思想無關,啟蒙思想的核心是理性主義,排除C項;服裝審美的變化與近代科學無關,近代科學的代表人物包括牛頓等,排除D項。故選:A。【點評】本題考查閱讀材料分析材料和調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關鍵是要抓住材料中的關鍵信息和所學知識進行作答。21.(1分)非洲西海岸國家貝寧的“奴隸海灘”,有一座著名的建筑“不歸門”,在拱門的上方,雕刻著兩排黑人被反綁雙手,強行裝上運輸船,從此踏上前途未卜的不歸之路。這一建筑描述的是()A.開辟新航路 B.三角貿易 C.廢除農奴制 D.工業革命【分析】本題考查三角貿易,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和題干信息進行解答即可。【解答】根據題干信息“在拱門的上方,雕刻著兩排黑人被反綁雙手,強行裝上運輸船,從此踏上前途未卜的不歸之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與此相關的是三角貿易,給非洲地區帶來了沉重的災難,B項正確;開辟新航路是歐洲人,與非洲人無關,排除A項;廢除農奴制與俄國的農奴制改革相關,與題意不符,排除C項;工業革命開始于英國,與非洲無關,排除D項。故選:B。【點評】本題以三角貿易為切入點,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和分析題干信息的能力。22.(1分)1825年,英國人斯蒂芬森設計了人類第一臺蒸汽機車“洛科莫比爾號”,機車的便捷與高效使其在英、法、德、美等國迅速得到應用和推廣。這一發明()A.開啟了人類蒸汽時代 B.建立了全球初步聯系 C.促進了交通技術進步 D.推動了社會思想解放【分析】本題考查了第一次工業革命,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解答】根據材料“機車的便捷與高效使其在英、法、德、美等國迅速得到應用和推廣”可以得出斯蒂芬森設計的火車機車在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獲得推廣,這很明顯促進了交通技術進步,C項正確;蒸汽機車開啟了人類蒸汽時代,但材料體現的是蒸汽機車獲得推廣,排除A項;新航路的開辟建立了全球初步聯系,排除B項;蒸汽機車屬于交通領域的進步,與思想解放無關,排除D項。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閱讀材料分析材料和調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關鍵是要抓住材料中的關鍵信息和所學知識進行作答。23.(1分)美國政治學家弗朗西斯?福山在《政治秩序與政治衰退》中指出,美國政治體制是一種“否決政治”,總統和國會之間經常出現相互否決的現象,甚至使聯邦政府走向政治癱瘓。材料反映出,美國的政治體制()A.維護了國家統一 B.影響了行政效率 C.剝奪了總統權力 D.破壞了分權制衡【分析】本題考查美國的政治體制,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和題干信息進行解答即可。【解答】根據題干信息“總統和國會之間經常出現相互否決的現象,甚至使聯邦政府走向政治癱瘓”可知,總統和國會之間的行為,會影響聯邦政府的新政效率,B項正確;題干描述的是美國的政治體制影響了新政效率,與維護了國家統一無關,排除A項;“剝奪了總統權力”說法,與題干“總統和國會之間經常出現相互否決的現象”不符,排除C項;總統和國會之間經常出現相互否決的現象并未破壞了分權制衡體制,反而是履行分權制衡的職責,排除D項。故選:B。【點評】本題以美國的政治體制為切入點,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和分析題干信息的能力。24.(1分)1963年,法國總統戴高樂告訴記者:“一個法國、一個德國、一個意大利和一個英國,而美國可以利用他們來相互反對……歐洲必須要有一個自己的經濟、自己的政策、自己的防務”,這說明當時()A.法國擺脫了美國控制 B.美日歐三足鼎立形成 C.美國已失去霸主地位 D.法國支持歐洲的聯合【分析】本題考查了歐盟的成立,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解答】根據題干信息“一個法國、一個德國、一個意大利和一個英國,而美國可以利用他們來相互反對……歐洲必須要有一個自己的經濟、自己的政策、自己的防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反映了戴高樂意識到要實行西歐統一自主的政策。這說明當時法國支持歐洲的聯合,D項正確;法國擺脫了美國控制,題干內容無法體現,題干材料反映了戴高樂意識到要實行西歐統一自主的政策,排除A項;美日歐三足鼎立形成,與題干內容無關,題干內容沒有涉及日本,排除B項;美國已失去霸主地位,不符合史實,排除C項。故選:D。【點評】本題考查閱讀材料分析材料和調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關鍵是要抓住材料中的關鍵信息和所學知識進行作答。25.(1分)2024年11月,第29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在阿塞拜疆巴庫舉行,會上聯合國強烈呼吁包括二十國集團在內的各大經濟體,攜手采取集體減排舉措,減少極端天氣事件。這說明氣候問題的解決()A.主要是聯合國的責任 B.消除了國家間的矛盾 C.完全依賴于發達國家 D.需要全世界共同努力【分析】本題考查了現代人類社會的發展及面臨的挑戰,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解答】據題干“會上聯合國強烈呼吁包括二十國集團在內的各大經濟體,攜手采取集體減排舉措,減少極端天氣事件”可知,聯合國呼吁世界各國共同解決氣候環境問題,這說明氣候問題的解決需要全世界共同努力,D項正確;主要是聯合國的責任說法錯誤,氣候問題解決需要全世界各國的共同努力,不是單個國際組織的責任,排除A項;消除了國家間的矛盾與題意不符,題干反映的是人類面臨的氣候問題,不涉及國家矛盾,而且國家之間的矛盾不可能完全消除,排除B項;完全依賴于發達國家說法錯誤,發展中國家也要共同努力與全球氣候的治理,排除C項。故選:D。【點評】本題考查閱讀材料分析材料和調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關鍵是要抓住材料中的關鍵信息和所學知識進行作答。二、綜合題(本大題共2小題,合計25分。)26.(1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鴉片戰爭后,電影傳入中國,當時國人管電影稱為“西洋影戲”“電光影戲”“美國影戲”。這時的中國電影主要是以紀錄片和短片為主。1905年所拍攝戲曲片段《定軍山》是中國最早的電影。1918年富商韓子瞻在皖江會館放映使電影傳入蘭州。1932年王佐卿創辦了蘭州第一家電影院新民電影院。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政治局勢強烈影響著中國電影。蘭州市相繼引進一批愛國影片,如新安旅行團來蘭放映《民族痛史》《全國總動員》《兒童的抗戰》《保衛大西北》。政府電影放映隊播放《抗戰特輯》《八百壯士》《保衛我們的國土》等。鄭君里執導的大型抗戰紀錄片《民族萬歲》生動記錄了甘肅民眾的抗日救亡場景。抗戰勝利后,崔仲仙在蘭州創辦金城電影院。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電影進入市場化時期,呈現出多元化和國際化的發展趨勢。首先,數字化技術廣泛應用,特效、動畫、音效等不斷創新,使中國電影迅猛發展。其次,網絡平臺催生新型商業模式,如網絡影片、付費觀影等,為中國電影注入了新的活力。再次,中國電影市場不斷開放,豐富了觀眾的選擇。另外,中國電影在文化自信方面取得顯著進展,為中華文化在世界上的傳播貢獻了更多的力量。如《哪吒之魔童鬧海》于2025年2月18日,登頂全球動畫電影票房榜,3月15日,總票房位列全球影史票房榜第5名。它向世界證明,中國電影有能力、有底氣講好中國故事,傳遞中國聲音。——摘編自李少白《中國電影史》,尚季芳《蘭州通史》(民國卷)等(1)根據材料,結合所學,分別概括以上三個時期中國電影的特點。(2)根據材料,結合所學,分別分析導致以上三個時期各自特點的原因。【分析】本題考查近代生活的變遷和社會習俗的變化等相關史實,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解答】(1)據材料“鴉片戰爭后,電影傳入中國……這時的中國電影主要是以紀錄片和短片為主”可知,鴉片戰爭到抗日戰爭以前,中國電影的特點是以紀錄片和短片為主;據材料“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政治局勢強烈影響著中國電影。蘭州市相繼引進一批愛國影片”可知,抗日戰爭時期,中國電影的特點是以反映抗日救亡題材為主;據材料“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電影進入市場化時期,呈現出多元化和國際化的發展趨勢”可知,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電影呈現出多元化和國際化的發展趨勢。(2)根據材料,結合所學可知,導致以上三個時期各自特點的原因是鴉片戰爭到抗日戰爭以前,電影剛進入中國,攝影技術等不成熟,電影以紀錄片和短片為主;抗日戰爭時期,中國面臨空前的民族危機,電影適應抗戰需要,大力宣傳抗日救亡;改革開放后,我國經濟發展迅速,為電影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環境,同時,人們生活水平提高,對電影的需求呈現多元化特點等。故答案為:(1)以紀錄片和短片為主;以反映抗日救亡題材為主;呈現出多元化和國際化的發展趨勢。(2)鴉片戰爭到抗日戰爭以前,電影剛進入中國,攝影技術等不成熟,電影以紀錄片和短片為主;抗日戰爭時期,中國面臨空前的民族危機,電影適應抗戰需要,大力宣傳抗日救亡;改革開放后,我國經濟發展迅速,為電影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環境,同時,人們生活水平提高,對電影的需求呈現多元化特點等。【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以及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近代生活的變遷和社會習俗的變化等相關史實。27.(13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許多歷史學家都承認,在兩宋和明中晚時期,中國已取得了巨大的經濟和技術進步,到達了通向爆發全面科學和工業革命的大門,卻未能早于西方完成這一轉型。美國學者貢德?弗蘭克在其名著《白銀資本——重視經濟全球化中的東方》中指出1500—1800年全球經濟中心在中國。他認為:在1800年以前,歐洲肯定不是世界經濟的中心。無論從經濟分量看,還是從生產、技術和生產力看,或者從人均消費看,歐洲在結構上和在功能上都談不上稱霸,中國在所有這些方面比歐洲發達得多。英國學者李約瑟也曾在其《中國科學技術史》中提問:“盡管中國古代對人類科技發展做出了很多貢獻,并在公元前1世紀到公元16世紀間遠遠領先于西方,但為什么科學和工業革命沒有在近代的中國發生”,這一提問被稱為“李約瑟難題”。——摘編自馬濤《內卷還是發展:中世紀中西方的分途》根據材料,聯系中國史和世界史相關知識,自擬論題或從以下論題中任選其一,并加以闡釋。(要求:觀點明晰,史實準確,史論結合,邏輯嚴密。)論題示例:1.生產關系反作用于生產力2.科技創新是社會發展的動力3.社會需求推動科技發展4.政治體制對經濟發展的雙重作用5.經濟結構與技術發展的相互作用6.文化觀念對科技發展的推動與阻礙【分析】本題考查了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指南針和火藥的應用和外傳、第一次工業革命,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解答】本題為開放性試題,答案言之成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