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蓉城聯盟2024-2025學年高二年級上冊12月期末考試語文試題(原卷版)_第1頁
四川省成都市蓉城聯盟2024-2025學年高二年級上冊12月期末考試語文試題(原卷版)_第2頁
四川省成都市蓉城聯盟2024-2025學年高二年級上冊12月期末考試語文試題(原卷版)_第3頁
四川省成都市蓉城聯盟2024-2025學年高二年級上冊12月期末考試語文試題(原卷版)_第4頁
四川省成都市蓉城聯盟2024-2025學年高二年級上冊12月期末考試語文試題(原卷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四川省成都市蓉城聯盟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12月期末考試語

文試題

考試時間150分鐘,滿分150分

注意事項:

1.答題前,考生務必在答題卡上將自己的姓名、座位號和準考證號用0.5毫米黑色簽

字筆填寫清楚,考生考試條形碼由監考老師粘貼在答題卡上的“貼條形碼區”

2.選擇題使用2B鉛筆填涂在答題卡上對應題目標號的位置上,如需改動,用橡皮擦擦

干凈后再填涂其它答案;非選擇題用0.5毫米黑色簽字筆在答題卡的對應區域內作答,超出

答題區域答題的答案無效;在草稿紙上、試卷上答題無效。

3.考試結束后由監考老師將答題卡收回。

一、現代文閱讀(35分)

(一)現代文閱讀I(本題共5小題,1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

材料一:

古人做詩,講究句眼、詩眼,從創作思維的角度來說,這其實正道出了詩歌創作應注重內在的邏輯思

維。古典詩歌的內在邏輯思維有的是隱藏在詩歌形象的語言背后,需要發掘的;有的卻是顯露在詩句之

中。在詩歌作品的句眼、詩眼上往往顯露著詩歌內在的邏輯思維。如果我們要想迅速地抓住詩歌內在的邏

輯思維,就應該認真審視句眼和詩眼。我們如果以此為切入點,往往能更容易把握詩人跳動的思維,迅捷

深入地理解詩人內在的思想感情。

《詩人玉屑》(南宋魏慶之編)(卷三句法)中言:句中有眼,世尤不能解。說人們讀詩不注意挖掘

句眼,也就難以理解詩句的好處了。句眼,即一句詩中的關鍵字。句眼字上往往凝聚著詩人思維的火花,

因此古人有“一字活全詩”的說法。卷三句法“眼用響字”條舉例:“遠帆春水闊,高寺夕陽

多。“,,闊”字和“多”字就是句眼,因為這兩個字包含著詩人獨特的邏輯思維。即兩個必要條件關系的

假言推理:只有帆船離得遠,才看見春水闊;因為寺高,所以才見得夕陽多,這里,“春水闊”與“遠

帆”有關,“夕陽多”與“高寺”有關。我們抓住了句眼,進而去探求詩句中蘊涵的邏輯思維,也就能得

到詩句的妙趣,更深入地理解詩句。

在古典詩歌中,詩眼往往是發露在某一句詩中作為全詩寫景抒情的基點。我們抓住了詩眼,也就把握

了詩歌內在的邏輯思維。王維《鹿柴》(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這首詩

的詩眼正在一個“空”字上。詩人圍繞“空”字,用聲與光的描寫來表達空寂入禪的境界。我們從“空”

這個詩眼來把握這首詩內在的邏輯恩維,可以發現這首詩寫景中隱含著兩個必要條件的假言推理:只有詩

人內心空寂幽靜,才能聽到濃密的森林里傳來的隱隱人聲;正是詩人淡薄名利才能達到“坐看云起,物我

兩忘”的境界,有心情細看夕陽將它的余輝穿過深林靜靜地灑向長滿春苔的青石上。反之,如果詩人是爭

名逐利、營營茍茍之徒,也就“聽不到”“看不見”,沒有心情“看庭院花開花落,望天上云卷云舒”。

所以,探究詩眼,抓住詩歌寫景抒情的出發點,也就能夠更快地發掘詩歌的內在邏輯,這樣,我們就能更

好地把握詩歌的底蘊。

(摘編自郭敏《論從邏輯思維角度分析古典詩歌的重要性》)

材料二:

嚴羽說:“詩有別趣,非關理也!”(《滄浪詩話?詩辨》)為了造成詩的“別趣”,詩歌語言并不

斤斤于生活、科學常識之理,甚至力求“無理而妙”(吳喬《圍爐詩話》引賀裳語)。蘇軾也曾在總結自

己創作體驗和前人經驗的基礎上提出過一個重要的詩歌美學命題:“詩以奇趣為宗,反常合道為趣。”

(《詩人玉屑》卷十《詩趣》條)所謂“反常合道”,即指詩人對周圍的人和事所持的情感態度體驗,以

反常形式表現或傳達出來,其特征是感情的外在形態與內在的質不一致或相悖逆。這種反常顯示作為詩人

情感的一種表現形式,盡管在內容上違反人之常情常理,卻無不合乎情感邏輯的真實性。而且正是因了這

種情感的反常顯示,生活中的“無理”現象才可以轉換為藝術上的“有理”之境。“思牽今夜腸應直,雨

冷香魂吊書客。”(李賀《秋來》)九曲回腸焉能拉直?憑吊之事只見于生者之于死者,哪有鬼魂前來憑

吊生者之理?可是正因為這種愁思把心腸牽直以及香魂來吊的形象描寫,才強化了詩人愁思的深重,才突

出地表現了詩人在人世間找不到知音而只能到陰冥世界去尋求同調的抑郁悲憤的情懷。

(摘編自樊海清《詩歌語言邏輯之美》)

材料三:

語言和邏輯是密不可分的關系,語言運用的藝術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邏輯的制約。但是,我們也應該看

到,語言運用的藝術在某些情況下,又是可以突破邏輯規律的框框的。這不僅無礙于語言運用的正確,而

且反而能使得語言運用收到更好的藝術效果,這就是“無理而妙”。

《西廂記》中《長亭送別》一折寫道:

碧云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

從事理上說,“曉來誰染霜林醉”問得稀奇,“總是離人淚”答得更是不近情理。然而,從藝術上

說,這一問一答是最近乎情,是最合乎理的。因為它把人情移用到事物上,形象逼真地表達了主人公纏綿

俳惻的離情別緒。這段文字堪稱“無理而妙”的上品,不過,我們細想一下,這“無理”之中,也仍然有

“有理”之處。“眼淚”是液體,故可用之“染”物;“霜林”是“紅”的,故是被“染”的。假如無此

二者,這里要表現的離情別緒恐怕也就失去了必要的依托,或者競一變而為“無理而不妙”了。可見,

“無理而妙”的藝術效果歸根到底是有其深邃的邏輯基礎的,只不過是在邏輯的基礎上加上感情的色彩、

想象的因素,離開了這種深邃的邏輯基礎,人們創造、賞識“無理而妙”的智慧和能力,也就無從發揮

了。

(摘編自張煉強《修辭藝術探新》)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遠帆春水闊,高寺夕陽多”句如果能分析出“春水闊”與“遠帆”有關,“夕陽多”與“高寺”有

關,就有機會得到詩句的妙趣。

B.材料二用嚴羽的“詩有別趣,非關理也”引出中心論點,又以蘇軾的“詩以奇趣為宗,反常合道為

趣”來進一步闡釋和深化論點。

C.李賀的“思牽今夜腸應直,雨冷香魂吊書客”在內容上違反人之常情常理,但又合乎情感邏輯的真實

性,達到了藝術上的“有理”之境。

D.材料三,作者既說“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這兩句詩“不近情理”,又說它“最合乎理”,

可見犯了“兩可”的邏輯謬誤。

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因為詩歌作品的句眼、詩眼往往顯露著詩歌內在的邏輯思維,所以只要認真審視句眼和詩眼,就能迅

速讀懂詩歌,得到讀詩的妙趣。

B.如果詩人是爭名逐利、營營茍茍之徒,他就沒有能力注重詩歌的內在邏輯思維,也就“聽不到”“看

不見”,從而寫不出一首好的詩歌。

C.以反常形式表現或傳達自己對周圍的人和事的情感態度,內容上違反常情常理,但合乎詩歌情感邏

輯,這種寫法有機會形成詩的“別趣”。

D.語言和邏輯密不可分,語言運用的藝術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邏輯的制約,可見語言運用的藝術必須遵循

邏輯規律,不能突破邏輯的框架。

3.下列詩句不能體現“無理之妙”的一項是()

A.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李清照《一剪梅》)

B.惜春長怕花開早,何況落紅無數。(辛棄疾《摸魚兒》)

C.嫁得瞿塘賈,朝朝誤妾期。早知潮有信,嫁與弄潮兒。(李益《江南曲》)

D.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李商隱《憶梅》)

4.材料一中,作者采用了哪些論證方法來論證自己的觀點?請結合文章內容簡要分析。

5.請結合三則材料,簡要分析如何更好讀懂古典詩歌。

(二)現代文閱讀II(本題共4小題,16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

澄河邊上

茹志鵑

這是一九四七年的夏天。解放軍粉碎了敵人重點進攻的計劃后,作戰略性轉移。敵人乘機前阻后追。

大部隊迅速轉移了,掉在后面的是二十多個傷、病、弱的同志臨時組成的一個小隊,由警衛連副連長周玉

兆帶領,在后面慢慢地走。上級規定,明天傍晚前,小隊定要趕到總集合地,與大隊會合。

周玉兆是領隊,一連兩個月的惡性瘧疾,加上頭部又掛了輕花,人瘦落了形,但樣子十分剽悍。他攙

扶著文工團里的小余,走在隊伍前面。

近黃昏的時候,小隊來到了澄河邊上。烏云從四面堆來,天色越來越昏暗,不一會兒暴雨從天上直瀉

下來。澄河水在猛漲,已漲到河灘邊一排柳樹的半腰了。

背后傳來的槍炮聲,一陣緊似一陣,一陣近似一陣。

會議決定,由兩個同志出去尋找當地老鄉,了解一下哪里有淺灘,并搞些吃的,其余的同志留在河

邊,用綁腿、用背包帶子連接起來,試驗拉繩過河。周玉兆帶了文工團的小余,就向離河較近的一個村子

走去。

忽然,周玉兆停住腳步,他聽見有一個聲音,便小心地向發出聲音的方向走去。

兩個人仔細一看,原來有一個老人正光著頭,彎著腰,在瓜地里走著。

“老大爺。”周玉兆走過去輕輕地叫了一聲。這老人年紀相當大了,眉毛很白很長,搭在眼皮上,頭

發也白了。他滿臉淚痕,眼睛一眨不眨地看了半天,才顫巍巍地說道:

同志,你們來啦?

“是,老大爺。我們……前面部隊過去多少時候了?”

老人向他們打量了一下。“你們要過河是不是?”

周玉兆點點頭,把大致的情況說了一遍。

老人聽后,沉吟了一會,便說:“不怕,河水再大,一定叫你們今晚過河。”

留在河邊的同志拉繩過河沒有試成功。這時老人急忙地把他們叫了來,又不知從哪里挖了一籃地瓜,

點起火,要大家烤衣服、煮地瓜吃,安排完這一切,老人便不見了。

忽然,河堤那邊傳來一種古怪的聲音,周玉兆凝神聽了一會,便和小余加快腳步向河邊走去。一會

兒,他們望見那位老人站在河堤上,高高地舉起鋤頭,在地上掘著什么東西。周玉兆走近一看,見堤上堆

了一堆土,一條剛掘出來的小溝,已從堤的里邊快通到河邊。周玉兆愣了一愣,猛然明白過來,就一步搶

過去奪下鋤頭,喘吁吁地說道:“大爺,你……”

老人一見他,也不奇怪,平靜地說道:“你來得正好,快回去叫同志們來,準備過河。”“大爺,我

們就是死,也不能禍害老百姓。”周玉兆激動得渾身打顫。

老人不言語,只是把鋤頭又奪過去,緩和地解釋道:“澄河不太深,主要是下暴雨水來得太急,開一

點口子,水一有了出處,流頭就緩了,人在河里淌水走也能過去了。”

“不行。”周玉兆不等他說完,就堅決地說道,口氣很硬,毫無商量的余地,而且把鋤頭又奪過來,

把土推進溝里。

老人一看他動手填溝,便暴跳起來,大聲吼道:“給我放手。”

周玉兆一聽,便回身抱住了老人,含淚說道:“大爺,我們是人民的部隊,活著是為了老百姓,死了

也是為了老百姓。”

老人不等他說完一揮手說道,“你們坐下來聽我說,這澄河向來就是水猛流急,有一年夏天,雨水

多,也像今年這樣,我下到水里,被河水沖著,命已去了半條。正在這緊要關頭,我忽然想起河提上橫生

著一棵老樹。我一想到這棵樹,心里頓時有了指望,一有了指望,人也不慌了,心也定了,力氣也生出來

T,就拼命堅持,淌到那棵大樹跟前,抱住了那根樹枝。你們看,‘指望'這東西,看不見,抓不著,可

是有多大的力量。一個人過日子,要是沒個指望,那是活不下去的,活著也沒有趣。現在,你們就是老百

姓的指望。這個道理,你們懂了吧!”

“懂了,老大爺。”周玉兆激動地對著繁星點點的天空,對著澄河,對著這位白發蒼蒼的老人,暗暗

地發誓:只要有一口氣在,他就要向前,就要和部隊一起打回來。周玉兆站起身,拿起鋤頭,更用力地去

填那條溝。他不知哪里來的力氣,一下子把一條溝填得結結實實。

槍炮聲不知什么時候停止了,這也許是個不好的征兆。堤下面,澄河不平靜地奔流著,滿河閃動波

光,河灘邊露出一排半截的楊柳樹,柳絲浸在水里。

老人坐在那里,不說話,他皺起眉,看著黑沉沉的河水,凜然不動。過了一會兒,他站起來說道:

“我去看一看。你們在這里等著。”說完,就大步流星地走了。

一度沉寂的槍聲,又響了起來,而且很近很激烈。

河水沒有退,而且還在漲,高地上的水,都在匯流入河。兩頓飯的工夫,老人就氣喘吁吁地跑來了。

后面還跟來了兩個中年老鄉,每人肩上都扛了五六根肩擔。

“好了,好了,我捉了兩條‘水鰻‘來了。”老人忽然變得又風趣又活潑,長眉毛一聳一聳的,高興

非凡。那兩位被叫做“水鰻”的老鄉,笑嘻嘻地跟大家打了招呼,也沒多說話,就和老人動手綁扎扁擔。

東方蒙蒙發白,天快亮了。老人和那兩位老鄉也把扁擔綁扎好了。他們把扁擔扎成兩個棋盤式的空心

筏子,兩個老鄉一人扛著一只走到水邊。

老人送到水邊,剛才那副高興樣子,忽然又不見了,神態又變得冷靜、嚴峻。他嘴唇動了一陣,決斷

地說道:“同志們一路平安,我老了,不能送你們過河去。記住我們的澄河,明年我老頭子還是種瓜,等

同志們來吃……”

周玉兆站在水里,仰面望了望河堤上的老人,在這一剎那間,他忽然感到自己不是在撤退,而是在向

前挺進。

小隊漸走漸遠了,他們帶著一個不可摧毀的信念走遠了。河邊仍然站著那個人影,佝僂了身子,一動

不動...

一九五九年五月二十九日

(有刪改)

6.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小隊來到澄河邊上,因河水猛漲,拉繩過河失敗,于是決定派人出去尋找當地老鄉了解淺灘情況并找

些吃的。

B.老人沒有回答周玉兆問的“過去多少時候”這一問題,反而問“要過河是不是?”,表現了老人對戰

士的忽視。

C.老人用掘堤方式幫助戰士渡河,周玉兆堅決反對,多次搶奪老人鋤頭,反映出人民軍隊堅決不禍害人

民的原則。

D.“槍炮聲不知什么時候停止了,這也許是個不好的征兆。”表明他們已經完全陷入敵人包圍圈,無路

可逃了。

7.下列對小說藝術特色”鑒賞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小說開篇交代故事發生的時間、背景以及小隊傷病情況,展現了當時緊張危急的局勢,為后文情節發

展作鋪墊。

B.第三段描寫了一個暴雨直瀉,澄河水猛漲的環境空間,營造了緊張的氛圍,暗示戰士們此次渡河任務

注定失敗。

C.小說采用第三人稱有限視角敘述,借事件的參與者見證者周玉兆的所見所聞推進故事,增強了故事的

真實性和可信度。

D.小說以緊張門戰爭局勢為背景,通過細膩的人物刻畫和情節推進,展現出戰士們在艱難處境中的堅定

信念和頑強意志。

8.小說中老人的心理隨著情節發展不斷變化,請結合情節分析老人從初見解放軍到找到渡河方法的心理變

化軌跡。

9.在小說《澄河邊上》中,作者避開宏大敘事,選擇從傷病戰士和老人角度來敘述革命故事。這種敘事切

入點對主題表達有何作用?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

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

材料一:《傳》曰:物有總攝,事有機會。圣人操得其要,則視億兆之心猶一心,道之斯行,止之則

戢,故不勞而治。君子知天下之惡不可以力制也,則察其機,持其要塞,絕其本源,故不假刑法嚴峻,而

惡自止也。且如止盜,民有欲心,見利則動,茍不知教,而迫于饑寒,雖刑殺日施,其能勝億兆利欲之心

乎?圣人則知所以止之之道,不尚威刑而修政教,使之有農桑之業,知廉恥之道,“雖賞之不竊”矣。

為民立君,所以養之也。養民之道,在愛其力。民力足則生養遂,生養遂則教化行而風俗美。故為政

以民力為重也。《春秋》凡用民力必書其所興作不時害義固為罪也。雖時且義必書,見勞民為重事也。后

之人君知此義,則知慎重于用民力矣。然有用民力之大而不書者,為教之意深矣。僖公修泮宮①、復^

宮,非不用民力也,然而不書。二者復古興廢之大事,為國之先務,如是而用民力,乃所當用也。人君知

此義,知為政之先后輕重矣。

(節選自《近思錄?卷之八》)

材料二:周成王曰:“寡人聞之,圣王在上位,使民富且壽云。若夫富則可為也,若夫壽則不在天

乎?"鬻子曰:“唯。疑。請以上世之政詔于君王。政曰:圣王在上位,則天下不死軍兵之事。故諸侯不

私相攻,而民不私相斗閱②,不私相煞也。故圣王在上位,則民免于一死而得一生矣。圣王在上,則君積

于道,而吏積于德,而民積于用力。故婦為其所衣,丈夫為其所食,則民無凍餒矣。圣王在上,則民免于

二死而得二生矣。圣王在上,則君積于仁,而吏積于愛,而民積于順,則刑罰廢矣,而民無天遏之誅。故

圣王在上,則民免于三死而得三生矣。圣王在上,則使民有時,而用之有節,則民無厲疾。故圣王在上,

則民免于四死而得四生矣。故圣王在上,則使盈境內興賢良,以禁邪惡。故賢人必用,而不肖人不作,則

已得其命矣。故夫富且壽者,圣王之功也。”周成王曰:“受命矣。”

(節選自《新書?修政語下》)

【注】①泮宮:西周諸侯所設大學。后文的宮”,即神廟。②斗閱(XI):爭斗。

10.材料一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

《春秋》A凡用民力B必書C其所興D作E不時F害義G固為罪也。

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絕,堵塞,與《屈原列傳》“楚懷王貪而信張儀,遂絕齊”的“絕”意思不同。

B.愛,愛惜,與《過秦論》“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的“愛”意思不同。

C.凍餒,受凍挨餓,與《送東陽馬生序》“無凍餒之患矣”的“凍餒”意思不同。

D.盈境內,文中指整個國家,其中“盈”與成語“沸反盈天”的“盈”意思相同。

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材料一論說了圣人治國的要領,并以制止盜竊為例,指出要通過修政教、興農桑來引導百姓知廉恥,

而非用刑罰逼迫百姓。

B.材料一指出魯僖公修泮宮復宮而不書是個例外,因為這是國家首要的事務,作者借此意在論證君主

處理政務要分清輕重緩急。

C.周成王聽聞圣明的君主會讓自己的百姓富有且長壽,對此他認為讓百姓富有可以依靠君主,但讓百姓

長壽只能依靠上天。

D.鬻子認為,圣明的君主專注于行仁道,官吏專注于關愛百姓,百姓自然順從,如此便能夠廢除刑罰,

避免百姓早亡。

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雖時且義必書,見勞民為重事也。

(2)故賢人必用,而不肖人不作,則已得其命矣。

14.兩則材料都論及“養民”,其側重點有何不同?請結合材料簡要分析。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小題。

春從天上來①

吳激

會寧府遇老姬,善鼓瑟。自言梨園舊籍,因感而賦此。

海角飄零。嘆漢苑秦宮,墜露飛螢。夢里天上,金屋銀屏。歌吹競舉青冥。問當時遺譜,有絕藝、鼓

瑟湘靈。促哀彈,似林鶯昉昉,山溜冷冷。

梨園太平樂府,醉幾度春風,鬢變星星。舞破中原,塵飛滄海,飛雪萬里龍庭。寫胡笳幽怨,人憔

悴、不似丹青。酒微醒。對一窗涼月,燈火青熒。

【注】①春從天上來:詞牌名。詞人以宋臣身份出使到金國都城會寧府,被強行留滯。此詞作于靖康

之變后。

15.下列對該詞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起句“海角飄零”描繪了詞人漂泊異鄉、身世凄涼之狀,語雖無奇,卻極為沉痛,詞人的千愁萬感,

皆由此生發而來。

B.本詞上片實寫了故國歌舞升平,恍若夢里天上一般的場景,“金屋”指華麗的住宅,“銀屏”指銀色

的畫屏。

C.下片詞人冷靜地回顧了姬人的遭際和故國的衰亡,以“胡笳幽怨”暗示了老姬因流落金國而飄零憔悴

內心幽怨。

D.本詞以老姬的形象和哀瑟之音為主線,因感而賦,將視覺與聽覺結合,巧妙而又形象地傳達了詞人復

雜的心緒。

16.有人評價,本詞最大的特點是善用對比,請結合全詞簡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

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小林有時愛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別人,作為朋友,你可以用《論語?衛靈公》中的

“,”來勸他注意換位思考,避免造成不愉快。

(2)賈誼《過秦論》中“,”兩句寫秦始皇統一

天下后,在文化方面采取了專制措施。

(3)作文課上,李老師使用《屈原列傳》中“,

",引導學生描寫尋常事物以表示宏大意旨,列舉淺近事例來傳達深遠意

蘊。

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

(一)語言文字運用I(本題共3小題,13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

敘述事情,描寫人物,說明事理,論述觀,點,都要運用具體的材料,不能空談。寫作文如同蓋房造

屋,既要有好的設計框架,①。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說的是個人的閱讀積累和作文的關系。書籍是人類文明的智慧結晶,

對善于積累的人而言,是取之不盡的作文源泉;很多經典作品,常讀常新,能不斷給人們新的啟示,使我

們獲得屬于個人的發現。

作文材料也來源于我們對生活的觀察和思考。只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即使走進一條很平常的街

道,我們也能從中感受到普通人的喜怒哀樂,發現有趣的文化現象,甚至觀察到社會的各種經濟形態。要

積累一些②,不能依賴“公用材料庫”。在考場作文中,成千上萬的學生不約而同地寫“哥白

尼”“牛頓”“愛迪生”,就連表述的語句也相似甚至雷同,那樣的作文很難展現個人獨特的思維品質。

有了高質量的材料,還要注意恰當使用。③,能深化文章主旨,引導讀者思考,收到“四兩撥千

斤”的效果;反之再好的材料,如果運用不當,與觀點、主旨偏離,只會導致文章結構松散凌亂,令人不

知所云。

18.下列句子的引號表示特殊含義的一項是()

A.“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B,只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C.不能依賴“公用材料庫”。

D.成千上萬的學生不約而同地寫“哥白尼”“牛頓”“愛迪生”。

19.請在文中橫線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