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二篇食品中常見毒性物質的分析食品中為什么存在著有毒物質?(1)保護自身(2)代謝產物如:植物毒素多存在于其種子或繁殖器官中,有利于物種生存。植物毒素:對植物本身有利,但對哺乳動物有害。案例中國人早在2000年前就開始食用河豚。日本也擁有歷史悠久的“河豚文化”,甚至達到了癡迷的程度。近百年來日本有記載因食用河豚而亡的人不少于6000人。到底是怎么死的呢?第五章動物類食品中的天然毒素動物組織魚類河豚貝類其它內分泌腺毒素動物組織中的有毒物質動物肝臟中的毒素甲狀腺激素腎上腺激素病變淋巴腺膽酸維生素A甲狀腺甲狀旁腺胸腺腎上腺腎臟胰腺下丘腦垂體一.內分泌腺毒素一.內分泌腺毒素(1)內分泌腺分泌激素。(2)動物體內的內分泌激素與人體的內分泌激素:結構、功能相似提取動物的激素→治療疾病攝入過量→中毒1.甲狀腺素豬甲狀腺位于氣管喉頭的前下部,是一個橢圓形顆粒狀肉質物,附著在氣管上。甲狀軟骨甲狀腺氣管甲亢(甲狀腺機能亢進):基礎代謝率↑減肥:注射甲狀腺素不可取。外源甲狀腺素↑內源甲狀腺素分泌↓
停止注射甲狀腺素甲低(甲狀腺機能低下)
迅速增肥(2)中毒機制甲狀腺素↑嚴重影響下丘腦的功能,擾亂人體正常的內分泌活動等頭暈、頭痛、胸悶、惡心、嘔吐、便秘、腹瀉、出汗、心悸等,孕婦易導致流產(3)防治措施甲狀腺素的理化性質非常穩定,600oC以上才能破壞一般烹調方法不能做到去毒無害摘除牲畜的甲狀腺-O-HO-NH2-CH2CHCOOHIIII甲狀腺素【四碘甲腺原氨酸(T4)】碘-131放射性治療2.腎上腺素腎上腺腎上腺左右各一,分別跨在兩側腎臟上端。俗稱“小腰子”。大部分包在腹腔油脂內。腎臟腎上腺腎上腺皮質腎上腺髓質腎上腺皮質腎上腺分泌的激素:醛固酮皮質醇雌二醇等①腎上腺皮質激素:②腎上腺髓質激素: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滿月臉、水牛背、水桶腰、四肢消瘦(向心性肥胖)醛固酮皮質醇雌二醇等①腎上腺皮質激素:脂肪重新分布腎上腺皮質功能亢進(庫興式綜合癥):腎上腺分泌的激素:醛固酮皮質醇雌二醇等①腎上腺皮質激素:②腎上腺髓質激素: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使機體興奮性增加,血壓上升等“應激”狀態下分泌增加(2)中毒表現①潛伏期短,食后15~30min發病。②血壓急劇升高,惡心、嘔吐,頭暈、頭痛,四肢與口舌發麻,肌肉震顫;重者面色蒼白、瞳孔散大;高血壓、冠心病者可致死。(3)防治措施在牲畜屠宰時及時摘除腎上腺,并防止腺體破損流失。3.病變淋巴腺頭部脖子上有很多淋巴腺胸部下肢、盆部腹部(1)毒素來源分布于全身各部,為灰白色或淡黃色,如豆粒至棗大小。雞、鴨、鵝的臀尖,淋巴腺集中→
去除病變淋巴腺:含有大量的病原微生物二.動物肝臟中的毒素1.膽酸:2.維生素A:1.膽酸:(1)毒素來源:動物肝臟、膽囊(2)中毒機制和中毒表現:①嚴重損傷肝、腎②損傷腦細胞、心肌③造成神經系統、心血管系統病變④對結腸癌、直腸癌有促進作用牛、羊、兔破壞脂質系統(3)防治措施①動物肝臟食用不過量②
用動物膽囊治病,需遵醫囑。(i)膽酸抑制中樞神經系統→熊膽作鎮靜劑、鎮痛劑(ii)熊膽等對動脈硬化、高血壓、冠心病等有一定療效把粘在血管壁上的脂質乳化掉2.維生素A(1)毒素來源動物肝臟,尤其是魚肝①參與感光缺乏“夜盲癥”②維持上皮組織結構完整,促進生長發育缺乏上皮細胞角化等(2)中毒機制和中毒表現前額、眼嚴重疼痛,眩暈、困倦、惡心、嘔吐,皮膚發紅、脫皮等;皮下腫痛、關節痛、癔癥、唇干、唇出血等死亡(3)防治措施不過量食用氣相色譜-質譜法(GC-MS)液相色譜-質譜法(HPLC-MS)超高效液相色譜-串聯質譜法(UPLC-MS/MS)第二節魚類的毒素有毒魚類數百種,其中主要是海洋魚類海洋動物的毒物類型(表5-2)一.鯖魚(組胺)中毒二.雪卡魚中毒三.魚卵和魚膽中毒四.其它魚類毒素
一.鯖魚中毒鯖魚中毒(≈組胺中毒)qīng(1)毒素來源:①皮青肉紅魚類②皮青肉白魚類③主要淡水魚類1.6~3.2mg/g組胺≈0.2mg/g組胺極微量37oC
,放置96h皮不青肉不紅金槍魚鯖魚廣泛分布于全世界,但每一種的背部都有黑色的條紋,為主要的食用魚之一。具有群棲性,身體十分苗條,呈流線型,游泳能力極強。(2)中毒機制和中毒表現組氨酸組胺組氨酸脫羧酶CO2強烈的血管舒張劑,并能增加毛細血管的通透性;收縮胃腸道等的肌肉過敏時,組胺分泌多花粉過敏過敏組胺:強烈的血管舒張劑,并能增加毛細血管的通透性;組胺:強烈的血管舒張劑,并能增加毛細血管的通透性;組胺:局部紅、腫等毛細血管、組織儲血多動脈血流量減小,血壓下降過敏:釋放組胺,局部紅腫,全身血壓下降等腐敗變質后,其組氨酸在鏈球菌、沙門氏菌等細菌作用下,分解為組胺(2)中毒機制和中毒表現②鯖魚亞目等皮青肉紅的魚類的蛋白質中組氨酸含量豐富組胺:“過敏”癥狀(2)中毒機制和中毒表現③精氨酸、甲硫氨酸分解產生的腐胺、尸胺與組胺協同作用。某人吃海鮮不過敏,但吃不新鮮的海鮮“過敏”,為什么?(i)組氨酸→組胺(ii)精氨酸、甲硫氨酸→腐胺、尸胺,與組胺協同作用(2)中毒機制和中毒表現④中毒表現:呼吸緊促、疼痛、惡心、嘔吐、腹瀉頭暈、頭痛、脈快、胸悶全身紅腫、血壓下降組胺:強烈的血管舒張劑,并能增加毛細血管的通透性;收縮胃腸道等的肌肉(2)中毒機制和中毒表現⑤組胺在魚中的濃度可達5mg/g而不出現異味→
不易被嗅覺察出我國食品中,組胺的最大允許含量:1mg/g一般人中毒的組胺攝入量為1.5mg/Kg體重(→50Kg體重的人攝入75mg)攝入魚即可中毒15g(3)防止措施①在冷凍條件下運輸、儲藏減少組胺②烹飪魚類時加入食醋→使組胺變為正離子狀態,不易被吸收入血。組胺沒有氣味魚腥味:不是組胺,而是甲胺(CH3NH2)、二甲胺[(CH3)2NH]、三甲胺[[(CH3)3N]。加醋去毒抑制魚的蛋白質水解抑制微生物的繁殖任務一你是水產品加工廠的質檢人員,今天到了一批冰凍的金槍魚(鯖魚),該批次鯖魚將被解凍后做成生魚片發到零售門店銷售。根據公司規定,產品必須經過3次檢測,分別是原材料檢測、包裝前質檢和售前質檢。問題一:三次檢測分別需要重點關注哪些物質?問題二:冰凍金槍魚在加工、運輸和銷售時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問題三:如何檢測魚體中的組胺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2016年發布了國家標準《GB5009.208-2016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中生物胺的測定》,其中組胺檢測方法的實驗原理是魚體中組胺用正戊醇提取,遇偶氮試劑顯橙色,與標準系列比較定量二.雪卡魚中毒(1)毒素來源:①雪卡魚:棲息于熱帶或亞熱帶海域珊瑚礁附近因直接或間接食用有毒藻類而被毒化的魚類的總稱。②雪卡魚中毒:因食用雪卡魚而引起的食物中毒。(1)毒素來源:③有毒藻類:多種④毒素種類:多種0.45μg/kg0.17pg/kg雪卡毒素刺尾魚毒素鶴嘴魚毒素雪卡魚毒素LD50(小鼠,經口)(1)毒素來源:⑤雪卡魚種類:(i)隨海域不同而有所不同在外觀上與相應的無毒魚無法區別。(ii)有超過400種魚被認為是雪卡魚,但實際含毒的約數十種,其中包括梭魚、黑鱸、真鯛等。雪卡魚:棲息于熱帶或亞熱帶海域珊瑚礁附近因直接或間接食用有毒藻類而被毒化的魚類的總稱。黑鱸鯛石斑魚蘇眉魚(2)中毒機制與中毒表現①主要影響人類的胃腸道、神經系統(i)開始感到唇、舌、喉的刺痛,接著這些部位麻木。(ii)開始惡心、嘔吐,接著口干、腹痙攣、腹瀉、頭痛、虛脫、寒顫、發熱、廣泛肌肉疼,口腔有金屬味,接觸冷水如觸電般刺痛,直至不能行走,可導致死亡。②表現:與有機磷中毒相似③中毒癥狀廣泛→可能由多種毒素共同作用。(3)傳遞途徑:毒素沿食物鏈富集(有毒藻類)小雪卡魚↓大雪卡魚↓人粘附在某些海藻上微生物產生?↓毒素貯存部位:含脂類物質高的部位:內臟、魚油積累的毒素更多(4)防止措施①慎食可能含有雪卡毒素的深海魚,尤其不要進食魚的內臟;②如要進食,每條魚重量最好不要超過2kg;③食用深海魚時,切忌同時喝酒、吃花生或其它豆類食物。其代謝會加重肝、腎的負擔(5)案例:①陽江7人吃深海魚中毒蔡先生日前與5人合伙從海鮮批發市場買回一條深海魚,重7.5kg;蔡先生分得魚腩及魚內臟1.25kg。經烹制,一家三口與手下4名員工進食后,相繼出現腹痛、腹瀉、嘔吐、頭暈、嘴邊發麻、四肢乏力、下肢痹痛等中毒癥狀。后經陽江市人民醫院救治,7人先后痊愈出院。——《南方日報》②
香港成報報道,香港又發現兩宗因進食珊瑚魚而中雪卡毒的個案,其中一宗是12人在有“明星食堂”之稱的西貢全計海鮮菜館,進食一條重20斤的蘇眉之魚腩后中毒;另一宗個案的患者,則是在東莞進食油魚追的魚腩后中毒。香港衛生防護中心呼吁市民,應減少進食珊瑚魚及其內臟,特別是超過三斤重的魚,以避免中雪卡毒。珠海8市民酒樓吃珊瑚魚內臟后中毒在知名大酒樓食用珊瑚魚后,珠海8位消費者均出現不同的腹瀉、瘙癢、全身酸軟等癥狀,后被確診為雪卡魚中毒,至今未愈。24日上午,消費者朱小姐告訴記者,本月14日晚6時許,她和丈夫許先生來到吉大某知名海鮮酒家宴請幾位朋友。當時點了一條蘇眉魚,“我們點了魚頭、魚肚”,朱小姐說。但在上菜的時候,朱稱盤子里卻多了一些魚肝。
情況最嚴重的,出現在當晚赴宴的汪先生家人身上。汪告訴記者,當晚他將一些沒吃完的蘇眉魚打包回家。他的妻子李小姐當天下午上班時分,劇烈腹痛,并暈倒在自己的辦公室。而汪本人表示,這些天來“渾身瘙癢、骨頭酸痛,里面是說不出的脹痛。”
衛監所為此發布消費警示:提醒市民慎食珊瑚魚,尤其不能進食珊瑚魚內臟。據悉,帶有雪卡毒素的珊瑚魚全世界約有400多種,我國有30多種,主要分布在廣東、南海諸島,常見的有大蘇眉、大石斑魚等。蘇眉魚遠看身上有像斑馬一樣的明顯斑紋,近看這些斑紋又似水波在蕩漾,眼睛上還有兩道不規則的黑色條紋。
學名:波紋魚蘇眉魚蘇眉魚蘇眉屬隆頭魚科,學名稱為波紋魚,主要分布在我國的海南萬寧、陵水等海域以及東南亞海域。蘇眉是一種名貴的海產魚,生活在有巖礁石和珊瑚礁的海域中,體色會隨著棲息的環境呈艷麗色彩,故又稱為珊瑚魚。蘇眉魚蘇眉魚一般體長在40厘米,重量每只在1.5~2.5公斤,較大型的蘇眉魚體長可達一米,體重超百斤。蘇眉越小越名貴蘇眉:福州市場最貴的魚(一斤800元)三疊蘇眉魚越小毒素越少大石斑魚大石斑魚東莞漁民捕獲石斑魚王(長2.08米,重613斤)
可供500人食用
石斑石斑以熱帶多巖石或珊瑚礁的地區最多。大部分的種類屬于大型種。三.魚卵與魚膽中毒1.魚膽中毒:四大家魚、鯉魚機制:膽酸中毒2.魚卵中毒:魚卵毒素(1)分布:青海湖裸魚、狗魚、鰓魚、淡水石斑魚、鰉魚、鯰魚等(2)魚卵毒素:為毒性球蛋白,具有較強的耐熱性。100oC,30min使毒性部分被破壞;120oC,30min使毒性全部消失。
四大家魚、鯉魚的魚卵無毒。鯰魚:(3)中毒表現①耐熱性強的魚卵蛋白,其毒性也強②惡心、嘔吐、腹瀉、肝臟損傷,嚴重時吞咽困難、全身抽搐、休克。四.其它魚類毒素1.鱔魚:魚血毒素一般烹調溫度可將其破壞。注意:魚類的腹壁“黑膜”富集有毒物質。一.河豚毒素的分布1.河豚魚全球200多種,我國70多種,廣泛分布于熱帶、亞熱帶海區2.外形:圖5-8第三節河豚毒素李白:“拼死吃河豚”身體渾圓,頭胸部大,腹尾部小,背上有鮮艷的斑紋或色彩,體表無鱗,口腔內有明顯的2對門牙。下列哪些魚是河豚魚?河豚魚身體渾圓,頭胸部大,腹尾部小河豚魚背上有鮮艷的斑紋或色彩,體表無鱗,口腔內有明顯的2對門牙。河豚魚長著兩排利牙,能咬碎蛤蜊、牡蠣、海膽等帶硬殼的食物河豚魚全球200多種,我國70多種河豚魚河豚魚學名暗紋東方鲀,又名氣泡魚,常見有數十個品種。河豚魚"游"進花鳥市場
觀賞魚店老板很直接地就說出是河豚魚,每只售價為5元。
我從花鳥市場買了一種叫‘深水炸彈’的魚回來養,結果,魚缸里其它的小魚都死了。
河豚魚:河豚,也叫球魚、充氣魚、膨脹魚、氣球魚,因為它可以把身體膨脹到原來的二三倍而得名。當它受到驚嚇、打攪或興奮時,它就把水或空氣壓入體內的一個袋子里,以此威嚇敵人,阻止捕食者的進攻。河豚魚:河豚魚由于要使身體收放自由,所以它沒有肋骨和骨盆,也沒有魚類的流線型體形。河豚屬于四齒類,它鸚鵡般的嘴里長著四顆牙齒。這有助于它撕碎螃蟹、軟體動物、珊瑚、海膽和海星。(2)河豚毒素含量依季節而變:春夏季:毒性最強冬季:卵巢、魚卵中毒素濃度最高(此時味最美)3.河豚毒素的分布(1)毒素濃度由高到低依次為:卵巢、魚卵、肝臟、腎臟、眼睛、皮膚、血液,肌肉中含量低。圖5-113.河豚毒素的分布(3)豚科的其它魚種也含有河豚毒素。(4)麥螺:河豚魚產卵季節(冬季)不食。巴西麥螺麥螺麥螺絲螺,也有人稱它為麥螺黃麥螺黑麥螺二.河豚毒素的毒性(1)機制:抑制神經細胞膜的Na+離子通道,阻斷神經沖動的傳導,使肌肉麻痹。(2)潛伏期:10min~3h,一般為30~60min。唇、舌、手指逐漸變得麻痹,進而加重,惡心、嘔吐;隨后說話困難,運動失調,血壓、體溫下降;最后呼吸衰竭而死。河豚毒素:阻斷神經沖動的傳導二.河豚毒素的毒性(3)LD50(小鼠,經口)為8.7μg/kg毒性比氰化鈉強1000倍從一只中等體型河豚中提取的白色粉沫——一片阿斯匹林的1/10大小就可以毒死30個人。三.河豚毒素的化學1.結構:圖13-4兩性離子,水溶性大2.性質:(1)堿性條件下易于分解(2)較耐高溫河豚是人類餐桌上最毒的動物,而且其毒性現在還無藥可解。
某權威人士:在某次事故中一個人僅僅吃了一口烤河豚的內臟就昏迷了24小時。某餐館老板描述了吃河豚以后致死的可怕景象:中毒的人思路清晰,但不能說話、不能動,最后不能呼吸。某船長的經歷:他和他的船員只是想嘗一嘗河豚魚卵。結果所有人“都感到虛弱、麻木、沒有知覺、嘔吐、出汗”。第二天,他們發現吃了河豚內臟的豬死了。四.防治措施禁吃養殖企業:“1990年,國家規定出臺時,尚無養殖的河豚魚,17年過去了,情況早已發生很大改變,政策也應隨之變化。”海安河豚魚養殖企業的技術負責人朱永祥說,“養殖河豚魚打破原有的食物鏈,切斷了毒素的來源。”海安的河豚魚養殖企業經過十幾年的控毒研究,已經將河豚魚培育到“家化六代”,在基因方面也幾乎“割斷”了與野生河豚魚的聯系,達到“微毒”或“無毒”級,完全可以放心食用。河豚魚簡介河豚魚是一種海、江洄游性魚類。野生河豚魚在生長過程中,大量吞食水中帶毒的藻類,毒素一點點積累在體內,魚卵、血、眼睛、肝臟等部位含有劇毒。
自然生長的每條野生河豚魚所含的毒量不一樣。一般的野生河豚魚由受過專業訓練的廚師宰殺、放血、去除全部帶毒部位并長時間烹飪后,能夠基本去除毒素。日本專家研究發現,生長在深海60米以下水域中的河豚魚,內臟、血乃至皮、肉全部帶毒,遇上這樣的劇毒河豚魚,再高明的廚師也無可奈何。第四節貝類毒素(1)已知的大多數貝類均含有毒性物質①貝類至今已發現幾十萬種,其中28種可作食物②無毒貝類:地中海、紅海的貝類③毒性低的貝類:墨西哥灣的貝類(2)毒素來源貝類本身不產毒,但若食用有毒藻類或與有毒藻類共生則被毒化(3)毒素分類麻痹性貝類毒素腹瀉性貝類毒素神經性貝類毒素失憶性貝類毒素與海域、環境有關一.麻痹性貝類毒素(PSP)對神經肌肉產生麻痹作用(1)毒素分類:圖5-14根據R4基團分類1.毒素來源(1)毒素分類:表5-4氨基甲酸酯類N-磺基氨基甲酸酯類去氨基甲酰基類毒素
脫氧脫氨甲酰基類毒素
氨基甲酸酯類N-磺基氨基甲酸酯類去氨基甲酰基類毒素……
石房蛤毒素(STX)新石房蛤毒素(neo-STX)……
(1)毒素分類:表5-4氨基甲酸酯類N-磺基氨基甲酸酯類去氨基甲酰基類毒素
脫氧脫氨甲酰基類毒素
(1)毒素分類:表5-4(2)毒素來源①石房蛤毒素(STX):(i)主要由山膝溝藻屬的渦鞭藻產生(ii)在美國大石房蛤中發現的濃度最高→石房蛤毒素海洋中有4000余種浮游藻類,其中約300種是可以引起海水變色的赤潮種,這當中有70種能產生毒素。(3)PSP的理化特性:①在低pH下對熱穩定,在堿性條件下不穩定,易被氧化②某些PSP水解后毒性增強(4)PSP的分布①軟體動物如:蛤、貽貝、布氏海菊蝦、扇貝、牡蠣(蠔)的消化器官中富集②節肢動物,如蟹③脊椎動物,如魚PSP經食物鏈富集:有毒藻類→浮游動物→魚P140-3花蛤血蛤厚殼貽貝貽貝扇貝蝦夷扇貝櫛孔扇貝大連灣牡蠣長牡蠣海蠣牡蠣(又稱蠔、海蠣子)(4)PSP的分布①軟體動物如:蛤、貽貝、布氏海菊蝦、扇貝、牡蠣(蠔)的消化器官中富集②節肢動物,如蟹③脊椎動物,如魚PSP經食物鏈富集:有毒藻類→浮游動物→魚資料:赤潮①赤潮是在特定的環境條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動物或細菌爆發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體變色的一種有害生態現象。②赤潮是一個歷史沿用名,它并不一定都是紅色,實際上是許多赤潮的統稱。赤潮發生的原因、種類、和數量的不同,水體會呈現不同的顏色,有紅顏色或磚紅顏色、綠色、黃色、棕色等。值得指出的是,某些赤潮生物(如膝溝藻、裸甲藻、梨甲藻等)引起赤潮有時并不引起海水呈現任何特別的顏色。資料:“赤潮”與PSP中毒有關幾個世紀以前,北美洲西海岸的印第安人一旦發現海水變為紅色,即相互警告不要再食用污染海域的魚和貝類,并設立崗哨以注意海水顏色的變化直到顏色趨于正常。各種PSP毒素對貝類本身沒有致病作用,大多數貝類在“赤潮”停止后3周內將毒素分解或排泄掉。資料:“赤潮”與PSP中毒有關在美國的加利福尼亞,為防止PSP等中毒,當局設計了一整套“貝類觀察程序”,其中包括觀察是否有捕食貝類的動物死亡,是否有“赤潮”發生的跡象,以決定發出嚴禁捕撈和出售的命令。近海海域的水體富營養化→“赤潮”頻發→藻類毒素所致的海產品毒化現象也日趨嚴重。(4)PSP的分布①軟體動物如:蛤、貽貝、布氏海菊蝦、扇貝、牡蠣(蠔)的消化器官中富集②節肢動物,如蟹③脊椎動物,如魚PSP經食物鏈富集:有毒藻類→浮游動物→魚2.中毒機制廣泛阻斷外周神經和骨骼肌的脈沖→
神經肌肉麻痹、呼吸抑制、循環障礙抑制血管運動中樞、呼吸中樞抑制Na+通道抑制Na+通道類似河豚中毒2.中毒機制廣泛阻斷外周神經和骨骼肌的脈沖→
神經肌肉麻痹、呼吸抑制、循環障礙抑制血管運動中樞、呼吸中樞3.中毒表現(1)攝入后5min~3h內開始發病。從嘴唇周圍發生輕微刺痛、麻木開始,發展到全身麻痹。嚴重者在2~12h內因呼吸障礙而死。(2)分為輕度、中度、重度(3)LD50(小鼠,經口)為263μg/kg類似河豚中毒二.腹瀉類貝類毒素(DSP)以腹瀉為主要癥狀日本歐洲大西洋沿岸中國(1)“赤潮”時,貝類毒化程度加重。1.毒素來源倒卵形鰭藻漸尖鰭藻在海水中的密度達到200個/L時,扇貝中的DSP含量就會超過限定值。毒素:通常夏季較高。我國主要發生在北方黃海、渤海貝類產區。(2)可被毒化的貝類是雙殼貝類主要是扇貝、貽貝、雜色蛤、文蛤、牡蠣等。扇貝、紫貽貝可長期含毒(3)DSP一般局限在中腸腺。2.中毒機制(1)已鑒定出9種DSP毒素,分為2類(2)大田軟海綿酸引起平滑肌持續性收縮→腹瀉大田軟海綿酸新聚醚內酯3.中毒表現(1)攝入后30min至幾小時內發病。(2)以腹瀉為主,伴有惡心、嘔吐,少數出現腹痛、寒顫。(3)預后良好。三.神經性貝類毒素(NSP)感覺異常,冷熱感交替,惡心、嘔吐、腹瀉、運動失調,但不出現麻痹。(1)其在細胞裂解、死亡時會釋放出一組短裸甲藻毒素(2)短裸甲藻赤潮1.毒素來源:短裸甲藻(2)短裸甲藻赤潮①食入染毒貝類;②敏感者在赤潮區內吸入含有有毒藻類或其毒素的氣霧。水中鐵的含量異常升高,可作為赤潮發生之前的標志。(3)毒素成分:13種p2232.中毒機制增加Na+通道的通透性,使膜去極化,神經沖動不能傳導。3.中毒表現(1)魚:短裸甲藻通過魚鰓時釋放毒素,引起魚死亡(2)海鳥:虛弱、鼻流清涕、嘴中流粘液、腹瀉、呼吸困難、心動過速、低血壓,可致死亡。(3)雞、鴨:可致死。p224(4)人類:接觸毒素后,30min~3h發病,引起NSP中毒癥狀,但持續時間短。①攝食被毒化的貝類②短裸甲藻赤潮時在海岸行走短裸甲藻細胞外殼破裂,毒素散播到空氣中。③短裸甲藻赤潮時在該水域游泳、沖浪腹痛、惡心、嘔吐、腹瀉,伴有嘴周圍區域及四肢麻木,可有眩暈、肌肉和骨骼疼痛、乏力
四、失憶性貝類毒素(ASP)
是一種相對罕見的神經毒性氨基酸。中毒者有腸胃癥狀和神經紊亂,嚴重者有短暫的記憶喪失現象。1.毒素來源:長鏈羽狀硅藻代謝產生→軟骨藻酸具有強烈的神經毒性,能導致短期記憶功能長久損害2.中毒機制軟骨藻酸:與作為神經遞質的谷氨酸一樣具有引起神經細胞興奮的功能,但其強度是谷氨酸的100倍。軟骨藻酸可能引起中樞神經系統海馬區和丘腦區與記憶有關的區域的損傷,從而導致記憶的喪失。3.中毒癥狀短期失去記憶,早期病人感腸胃不適如嘔吐、腹瀉、腹部痙攣等,進一步出現記憶喪失的神經系統癥狀和呼吸困難,也可發生死亡。記憶缺失多發生在男性和年長者。4.預防措施加拿大:軟骨藻酸的安全限量為每克貝肉20ug。五.藍藻毒素1.海洋藍藻毒素(1)(2)水華期間,在該水域游泳→急性皮炎巨大鞘絲藻黑變顛藻適鈣裂須藻脫嗅海兔毒鞘絲藻毒素A資料:“水華”“水華”(waterblooms)就是水體富營養化時,藻類爆發增長所引起的水體變色現象。這些藻類有藍藻(嚴格意義上應稱為藍細菌)、綠藻、硅藻等。
“水華”發生時,水一股呈藍色或綠色。“水華”通常指淡水中的藻類爆發性生長而引起水體變色的現象,一般為藍色或綠色。資料:“水華”“水華”發生時,水一股呈藍色或綠色。安徽巢湖太湖水華(2007年5~10月)無錫太湖黿頭渚公園內工人正在打撈岸邊聚集的藍藻水華太湖藍藻水華:由于湖泊水體營養鹽濃度過高,在適當條件下藻類大量繁殖太湖水華(2007年5~10月)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路橋施工個人工作總結模版
- 《急性髓系白血病》課件
- 汽車4s店主管工作總結模版
- 學校女職工維權活動總結模版
- 學生心理問題的臨床護理
- 《油氣藏描述課件》課件
- 2025年試析網絡購物中的消費者合同關系
- 《危重病癥的診斷與治療思維》課件
- 2025放射線滅菌服務合同范本
- 2025勞動合同他人代簽將被視為無效合同
- 軌道交通信號基礎知到章節答案智慧樹2023年同濟大學
- 如何預防與處理勞動爭議培訓課件
- GB/T 16866-1997一般用途的加工銅及銅合金無縫圓形管材外形尺寸及允許偏差
- GB/T 13477.8-2017建筑密封材料試驗方法第8部分:拉伸粘結性的測定
- 公司刀模檢驗記錄表
- 四年級英語下unit5sport課件
- 重大活動公共衛生安全監督保障課件
- 監控施工報價單
- 電解質溶液導電性影響因素的探究
- 餐飲油煙污染防治承諾書
- GB∕T 13554-2020 高效空氣過濾器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