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內文言文閱讀訓練(選必上課內文言文)(解析版)_第1頁
課內文言文閱讀訓練(選必上課內文言文)(解析版)_第2頁
課內文言文閱讀訓練(選必上課內文言文)(解析版)_第3頁
課內文言文閱讀訓練(選必上課內文言文)(解析版)_第4頁
課內文言文閱讀訓練(選必上課內文言文)(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08練課內文言文閱讀訓練

選必上課內文言文閱讀訓練

W鞏固提升練

一閱讀《論語十二章》,完成題。

子日■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學

而》)

子日:“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八華'》)

子日:"朝聞道,夕死可矣。”(《里仁》)

子日:“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里仁》)

子日:"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里仁》)

子日:“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曾子日:“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泰

伯》)

子日:"譬如為山,未成一釜,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貫,進,吾往也。”(《子罕》)

子日:“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子罕》)

顏淵問仁,子日:克己復禮為仁,一旦克已復禮天下歸仁最為仁由三而由人乎哉顏淵日:"請

問其目。“子日:“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日:“回雖不敏,請事斯語

矣。”(《顏淵》)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

子貢問日:“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日:"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衛靈

公》)

子日:“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跡之事父,遠之事

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陽貨》)

[?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加斷句,請將對應字母填寫在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

黑,每涂對一處給工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

一日A克己復禮B天下歸仁C焉D為仁E由己F而由&人乎H哉

答案BCF

正確斷句: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2.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意義同現代漢語相同的一項是()

A.個人喻于利氏》康彬彬,然后君子

C.小于何莫學夫《詩》D.有一言而可以孥身行之者乎

【答案】D

【解析】A.小人:古義,平民;今義,品行不好的人。B.文質彬彬:古義,文采與樸實兩者兼備;

今義,形容氣質溫文爾雅,行為舉止端正。C.小子:古義,老師對學生的稱呼;今義,年幼的人。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孔子認為,禮與樂都是外在的表現,而仁則是人們內心的道德情惠情感和要求,禮樂必須反

映人們的仁德。因此,沒有仁德的人,根本談不上什么禮、樂的問題。

B.孔子從義利的角度來區別君子與小人。小人追求個人利益,而君子從不會追求個人利益,總

是以義為原則來規范自己的行為。

C.孔子高度低括了文與質的合理互補關系,內容的質樸與外在的文采是對立的統一,二者互

相依存、不可分離。

D.按孔子的說法,要在生活中施行“仁L就要克已復禮,加強自我約束;就要凈化自己的心靈,

規范自己的日常行為。

【答案】13

【解析】"而君子從不會追求個人利益”錯,君子亦會追求個人利益,但會先考慮所得是否合

于義。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勾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2)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

【答案】(工)品德高尚的人吃東西不追求飽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做事勤勉而言談謹慎,到有

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這樣就可以說是好學了。

(2)近可以用來侍奉父母,遠可以用來侍奉君主,還可以多認識鳥獸草木的名稱。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工)題得分點有"敏“"就“"正”及句

意。(2)題得分點有"邇""事"及句意。

S.你認為孔子的“朝聞道,夕死可矣"這句話強調了什么?()

【答案】孔子認為人可以為“道”而死,強調了"道"的重要性。

二、閱讀《大學之道》,完成題。

大學之道,在明(彰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

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

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

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迨國治而后天

下乎。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加斷句,請將對應字母填寫在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

黑,每涂對一處給工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

心正A而后8身修C身修D而后E家齊F家齊G而后H國治(國治J而后K天下平

答案CFI

正確斷句: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2.下列對課文中有關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大學之道"的“大學",是相對“詳訓詁,明句讀”的“小學”而言,講的是治國安邦的大道理、

大學問。

大學之道"的“道"就是圣賢之道,指一定的人生觀、世界觀、政治主張等。

親民”指的是親近愛撫民眾。

天子”這里指皇帝,王者父天母地,為天之子也。

答案D

解析D項,天子在古代政權里是爵稱,但是先秦還沒有皇帝。

3.下列對課文的理解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大學”的宗旨在于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親近愛撫民眾,在于使人達到道德修養的最

高境界。

B.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誠,先要使自己獲得知識;獲得知識的途徑在于認識、研究萬事萬物。

C.上自國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只要人人都以修養品性為根本,那么就一定能有好的治理。

格物"“致知”等于今天所說的追求知識和真理,也是修身必須具備的基本文化素養。

答案C

解析C項,說法過于絕對。

4.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

(2)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答案(工)古代想要把美好的德行在天下彰明的人,就要先治理好自己的國家。

(2)從天子開始一直到普通百姓,一律都要把修養自身的品性作為根本。

S..《大學之道》中體現的儒學的“三綱八目”學說具體指什么?這一學說的提出有什么意義?

答.

答案(1)“三綱"是指"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所謂"明明德”,就是彰明美德。所謂“親

民”,就是親近愛撫民眾。所謂“止于至善”,就是要達到道德修養的最高境界。這是《大學》

提出的教育綱領和培養目標。

“八目"是指"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實現“三綱”的

具體步驟。“八目”的中心環節是"修身格物""致知"是“修身”的外部途徑,"誠意”"正心”

是“修身”的內在前提,"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修身”的更高層次的自我實現。這是《大學》

中反復強調的個人道德修養的培養目標和方法。

(2)總體上說,“三綱八目”學說體現了儒家學派對人的教育的根本思想,其充分肯定了人的社

會屬性,強調人在社會中的作用和后天教育的重要性,并且對一個人要成就什么樣的事業,走

什么樣的路提供了崇高的指導。正是這種思想造就了后世中國知識分子“窮則獨善其身,達則

兼濟天下”的光輝思想。

三閱讀《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完成2~S題。

孟子日:"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壬不丕冬人之心斯有丕冬人之政矣必丕及人之,工行丕不

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班?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怵惕惻

隱[哀痛,憐憫之心;非所以內交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孝譽于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

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

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

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廖者也;謂其君不能者,

賊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茍能充之,足以保

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母。”

1?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加斷句,請將對應字母填寫在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

黑,每涂對一處給工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

先王A有不忍人B之心D斯有E不忍人之F政矣G以不忍人H之心行不忍人之/政J治K

天下L可運之掌上

答案DGJ

解析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

上。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人皆有不名勺之心冬、.狠心對待別人

B.中多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所以:……的原因

C.非所以等譽于鄉黨朋友也要譽:博取名譽

P.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廖者也賊:小偷

答案D

解析賊:傷害。古今異義。

汽下列對課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孟子認為,每個人都有同情心。古代圣賢之君正因為具有同情心,所以才會行仁政。而一旦

施行仁政,天下就可以輕而易舉地治理好。

8.《禮記》全書主要采用語錄形式,內容貼近生活,語言相對淺近,有助于讀者理解傳統文

化中的“禮

C.孟子所提出的“仁義禮智”都是發端于這種“不忍人之心“不忍人之心”更是成了中國古

代哲學中的“性善論”的理論基礎和支柱。

D.孟子主張人性本善,強調天賦道德,推行仁愛政治,這些都是具有積極意義的。如果能擴

充這四個善端,就能夠用來侍奉父母,就足夠用來安定天下。

答案13

解析“《禮記》全書主要采用語錄形式”錯,《禮記》全書主要采用語錄、條記、議論等形式。

4.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

(2)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

答案(1)用憐愛別人的心施行體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運轉小東西

一樣容易了。

(2)凡是具有這四種發端的人,要是知道都要擴大充實它們,就像火剛剛開始燃燒,泉水剛剛

開始流通。(它的前景是無可限量的。)

S.《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的核心概念和主要觀點是什么?孟子的論證思路是怎樣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核心概念即“不忍人之心"與“四端",主要觀點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L

(2)首先,從性善論出發,提出觀點一一“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執政者也是人,如果推廣善心,

則天下大治。然后,進一步推演他的思想。既然惻隱之心(即“不忍人之心”)是天生的,那么“羞

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這些美好的天性也應該是與生俱來的,沒有這些就不能稱為

人。這些天性和后天的道德品質之間又存在內在聯系,它們分別是仁、義、禮、智的萌芽,從

而為儒家的道德準則提供了心理基礎。最后,孟子用了一個精彩的比喻,以"四體"喻"四端”,

充分說明了“仁義禮智,非由外銀我也,我固有之也”的觀點,并且期望人們去擴充、發揚,

最終達成修、齊、治、平的理想。

四、閱讀《老子四章》,完成2~S題。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展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

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老子》第十一章)

企者不立,跨考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者不長。其在道也,

日余食贅行,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老子》第二十四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甚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壽。(《老子》第三十三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半,其微易散。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合抱之木,生

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圣人無為,

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民之叢事常于幾成而敗之慎終如蛤則無敗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貴

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第六十四章)

[?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加斷句,請將對應字母填寫在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

黑,每涂對一處給工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

民之從事A常于幾B成而敗之C慎終D如始E則無F敗事

答案ACE

解析原文標點為: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2.下列對課文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其脆易泮泮:同“判",分離。8當其無,有車之用當:當作。

C.蜒填以為器,當其無埴:黏土。D.自住者無功,自矜者不長伐:夸耀。

答案B

解析B項,當:在(某處,某時)。

汽下列對課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在現實社會生活中,一般人只注意實用的東西及其作用,而忽略了虛空的東西及其作用。

對此,《〈老子〉四章》論述了"有“與"無",即實在之物與空虛部分之間的相互關系。

13.《〈老子〉四章》認為,自以為是的人,雖是要彰顯自己,卻往往不能彰顯自己;自我夸耀

的人,雖是要顯示自己的功勞,卻往往不被認為有功或者不能成就大功。

C.《五石之瓠》中,惠子與莊子就“有用"“無用”展開論證,表現了莊子善于從世人認為沒有

價值的事物中發現價值。

D.莊子以哲學觀點代替寓言故事,在邏輯推理中巧妙運用比喻、象征手法,讓讀者通過生動

形象的故事領悟其中的哲理。

答案D

解析D項應為“以寓言故事代替哲學觀點,用比喻、象征手法代替邏輯推理”。

4.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其在道也,曰余食贅行,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

答案(工)“自見""自是“"自伐"“自矜”等行為)用道的觀點來看,就叫作剩飯、贅瘤,人們常

常厭惡它們,所以有道的人不做這些事情。

(2)了解別人的人聰明,了解自己的人圣明(即了解自己更重要)。戰勝別人的人是有力的,戰

勝自己的人剛強(即戰勝自己更重要)。知道滿足的人就是富有的,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

S.《〈老子〉四章》告訴了我們哪些為人處世的道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任何事物內部都有相關和相對的因素,而那些對立的因素也是相輔相成的,所以要客

觀地、全面地認識事物。②為人處世不要自以為是,不要自我夸耀。③要正確地了解別人和認

識自我,戰勝自我。④要想成就大的事業必須從小事做起。⑤凡事都應該有敏銳的預見力。⑥

做事慎終如始,才能立于不敗之地。

五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

惠子謂莊子曰:"魏王貽我大瓠之種,我芍之成而實五石。以盛水漿,其堅不能自舉也。

剖之?為瓢,則瓠落無所容。非不喏然大也,吾為其無用而推■之。“莊子曰:"夫子固拙于用

大矣!宋人有善為不龜手之藥者,世世?濟湃統為事。客聞之,請買其方百金。聚族而謀之日:

,我世世為濟濟?統,不過數金。今一朝而甯技百金,請與之。'客得之,?說吳王。越有難,吳

王使之將,冬與越人出戰太敗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龜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濟湃?統,則

所用之異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名?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憂其瓠落無所容?則夫子猶有

蓬之心也夫!”

工.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加斷句,請將對應字母填寫在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

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

冬A與越人B水戰C大敗D越人E裂地F而封之

【答案】ACE

正確斷句:冬,與越人水戰,大敗越人,裂地而封之

2.對下列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我村之成而實五石樹:種植,培育8.吾為其無用而修之拍:擊破

&今一朝而鬻技百金鬻:賣D.何不虐以為大樽而浮乎江湖慮:考慮

【答案】D

【解析】D.句意:為什么不把它系在身上作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呢?慮:通“擄”,用繩絡綴

結。故選D。

3.下列敘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莊子講述“不龜手之藥”的故事,是為了說明同一個事物,有小用,也可以有大用,從而婉

轉地說明惠子不善于“用大

B.惠子舉了大瓠的例子,是為了諷刺莊子的理論大而無當,沒有任何實際的用途,說明莊子

的理論是不會被眾人認可的。

。惠子和莊子的辯論,實際上是事物價值的辯論,莊子的語言雄辯、精辟,從而使惠子也認

為大瓠是物有所用的。

D.莊子認為,大有大的用處,但是一般人被世俗經驗束縛,以用小的方式來思考用大,因而

產生困擾,無法逍遙。

【答案】C

【解析】從而使惠子也認為大瓠是物有所用的”錯。文章結尾“何不慮以為大樽而浮乎江湖,

而憂其瓠落無所容?則夫子猶有蓬之心也夫!”,并未談到惠子的看法。故選C。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魏王貽我大瓠之種,我樹之成而實五石。

(2)宋人有善為不龜手之藥者,世世以濟僻統為事.

【答案】(工)魏王送我大葫蘆的種子,我種植成熟后能容得下五石的東西。

(2)有擅長調制防止手凍裂的藥物的宋人,世世代代把漂洗絲絮作為事業。

【解析】

(工)題得分點有:“貽”,送,贈送;“樹”,名詞作動詞,種植、培育;“實”,結出的果實。

(2)題得分點有:“宋人有善為不龜手之藥者”,定語后置句,正常語序為“有善為不龜手之

藥之宋人、“濟僻統”,浮在水中漂洗絲絮;“事",職業。

S.對于《五石之瓠》中惠子和莊子的大瓠之爭,應如何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這里蘊含著對“有用"和“無用”的認識問題。莊子認為只要不凝滯于物,則大小皆為可

用,這是有用。有用必須超然物外,游于忘我之境。當然,最好是無用,無用則無害,也無困

苦,就可以逍遙自在,絕對自由了。因而無用就是大用,這是莊子追求的思想境界。而惠子則

基于對現實的認識,自然限于一般的理解和困惑。

六閱讀《兼愛》,完成1?S題。

兼愛

《墨子》

圣人以治天下為事者也必知亂之所自起焉熊治之丕知亂之所自起,則不能治。譬之如醫之

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則弗能攻。治亂者何獨不然?

必知亂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亂之所自起,則弗能治。

圣人以治天下為事者也,不可不察亂之所自起。當察亂何自起?起不相愛。臣子之不孝君

父,所謂亂也。子自愛,不愛父,故虧父而自利;弟自愛,不愛兄,故虧兄而自利;臣自愛,

不愛君,故虧君而自利。此所謂亂也。雖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

所謂亂也。父自愛也,不愛子,故虧子而自利;兄自愛也,不愛弟,故虧弟而自利;君自愛也,

不愛臣,故虧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愛。雖至天下之為盜賊者,亦然。盜愛其室,不愛

異室,故竊異室以利其室;賊愛其身,不愛人,故賊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愛。雖至

大夫之相亂家、諸侯之相攻國者,亦然。大夫各愛其家,不愛異家,故亂異家以利其家;諸侯

各愛其國,不愛異國,故攻異國以利其國。天下之亂物,具此而已矣。

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愛。若使天下兼相愛,愛人若愛其身,猶有不孝者乎?視父兄與君

若其身,惡施不孝?猶有不慈者乎?視弟子與臣若其身,惡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猶有盜賊

乎?視人之室若其室,誰竊?視人身若其身,誰賊?故盜賊有亡。猶有大夫之相亂家、諸侯之

相攻國者乎?視人家若其家,誰亂?視人國若其國,誰攻?故大夫之相亂家、諸侯之相攻國者

有亡。若使天下兼相愛,國與國不相攻,家與家不相亂,盜賊無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

則天下治。

故圣人以治天下為事者,惡得不禁惡而勸愛?故天下兼相愛則治,交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