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一歷史必修二知識點總結與歸納高一歷史必修二知識點總結與歸納「篇一」古代農業1、耕作方式——鐵犁牛耕①春秋戰國時期,開始使用鐵農具和牛耕;②漢以后,鐵犁牛耕成為主要的耕作方式;③隋唐時期,曲轅犁,耕田工具的定型;2、基本模式——小農經濟①形成時間:春秋戰國②形成原因:a、鐵犁牛耕的出現,提高了社會生產力;(根本)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確立;③特點:a、以家庭為生產、生活單位;b、與家庭手工業相結合;c、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④地位:在古代中國經濟中始終占主導地位;3、土地制度①原始社會——土地屬于氏族公社②奴隸社會(夏商周)——“井田制”(奴隸制土地國有制度)③封建社會——封建土地私有制a、春秋,魯國“初稅畝”,實際承認土地私有的合法性;b、戰國,秦國商鞅變法,以法律形式確立封建土地私有制;4、農業政策(1)重農抑商①開始:戰國商鞅變法②評價a、保護農業生產,維護社會穩定,鞏固封建統治;b、封建社會后期,抑制了工商業的正常發展,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滋長;(2)抑制土地兼并①均田制(北魏—唐)②“魚鱗圖冊”(明朝,確定土地所有權和征收賦稅的依據)高一歷史必修二知識點總結與歸納「篇二」君主專制政體的演進和強化一、中央官制1、皇帝制度(法令初一):基本內涵(基本特征):獨尊、至上、世襲。根本特征:至高無上。本質:君主專制。皇權具有隨意性和獨斷性,因此皇帝個人的品行和執政能力決定了王朝的穩定和興衰。2、相權與君權的矛盾丞相的職責:(略)根源:制度本身。歷代皇帝調整相權的原因:防范宰相擅權,加強統治、提高行政效率;也是彌補這是繁多而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3、漢代:中外朝的形成原因:卿相的無能;為了抑制丞相的權利。結果:中朝成為了決策機構,外朝變為執行機構;丞相權利受到削弱。中外朝的出現:是君主專制本質的反映。4、唐代:三省六部制出現于隋,完善于唐。評價:三省分工明確,相互合作又相互制衡,保證了皇權的獨尊(特點);是古代中國政治制度的重大創新。是唐代社會繁盛的政治保障。5、宋代:措施:設副相、樞密使、三司分別分割宰相的行政權、軍權、財政權,確保君權的獨斷地位。評價:相權進一步削弱,皇權加強;也給宋朝帶來了冗官、冗費問題,是宋朝中期社會危機的一個重要原因。二、監察制度:1、歷代王朝的監察制度:秦朝:中央:御史大夫;地方:監御使。漢朝:中央:御史大夫;地方:刺史。唐朝:御史臺;宋朝:提點刑獄司。元朝:御史臺。2、評價:積極:在監督官員規范執政,防止官員的貪污-腐敗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局限:實際效能是有限的,無法從根本上監督和扼制官員的腐敗行為。監察官員并不能代表社會履行職責,而只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知識拓展:刺史制度的特點:以輕制重(以小制大)。三、選官制度:1、世官制(世卿世祿制):開始于先秦,衰落于春秋戰國。選官依據:血緣和出身。世襲。2、察舉制:開始于秦朝;完善于西漢;衰落于東漢。選官依據:品行和才能。(品行中孝、廉是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徑)方式:自下而上推薦人才的為官的制度。途徑:征召、舉薦等。特點:封閉性,民意無從體現。3、九品中正制:開始于魏晉,盛行于南北朝,衰落于隋唐。選官依據:血緣和門第。特點:世襲,等級森嚴。4、科舉制:開始于隋,完善于唐宋,衰落于明清。依據:文學才能。評價:進步性:打破了世家大族對官場的壟斷局面;保證了行政人員的來源;提高了行政效率;形成了重學風氣;體現了公平公正。弊端:考試的內容和范圍不出儒學經義,尤其是到了明清選拔的多是缺乏進取精神和創造意識的人才。四、地方行政制度1、歷代王朝的地方行政制度:秦漢:郡、縣;西漢中期后是州、郡、縣。唐代:道、州、縣。宋代:路、州、縣。元代:實行行省制(10個),形成:省、路、府、州、縣。兩個單列行政區劃:“腹里”即中書省;宣政院(藏、青、川)。評價:行省的設置便利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對于加強中央集權,特別是調整好中央和地方的關系具有重要意義。明代:承宣布使司、府、縣。清代:省、道、府、縣。2、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化趨勢:五、拓展與補充1、三省六部制:三省的各自職責:中書省(起草政令);門下省(審核);上書省(執行)。2、宋代“二府”:即掌管軍事的樞密院(西府);掌管政務的中書門下(政事堂、東府)。高一歷史必修二知識點總結與歸納「篇三」第5課古代希臘民主政治一、形成條件1.地理條件:古希臘以海洋為依托,山嶺和河流分割,彼此相對孤立造就了眾多城邦國家。2.政治條件:具有小國寡民和獨立自主的城邦特征,這使公民更多的直接參與城邦政治。3.經濟條件:瀕臨海洋,海外貿易和工商業比較發達,新興工商業者追求民主權力的渴望強烈。(公民的定義:根據傳統,凡父母祖籍均屬本城邦、擁有一定財產、能自備武裝服兵役的成年男子,享有公民資格。)二、確立過程1.梭倫改革(奠基)(1)時間:公元前6世紀初(2)內容:根據財產多寡,公民分為四個等級;公民大會成為最高權力機關;建立四百人議事會;建立公民陪審法庭;廢除債奴制。(3)作用:改革動搖了舊氏族貴族世襲特權,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權利,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礎。2.克利斯提尼改革(確立)(1)時間:公元前6世紀末(2)內容:建立十個地區部落,以部落為單位進行選舉;設立五百人議事會,由各部落輪流執政;組成十將軍委員會;繼續擴大公民大會的權利等。(3)作用:這次改革基本鏟除了舊氏族貴族的政治特權,公民參政權空前擴大,雅典的民主政治確立起來。3.伯利克里統治時期(黃金時代)(1)時間:公元前5世紀(2)內容:擴大公民參政范圍;改革公民大會;改革五百人會議;提高陪審法庭的地位;擴大十將軍委員會的權力;為參政公民發放津貼,鼓勵公民接受政治教育和文化熏陶(3)作用:這次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發展到頂峰。三、評價1.特征:人民主權、輪番而治、法律至上、公民內部平等2.實質:是建立在奴隸制基礎上的、少數人的民主3.進步性:(1)雅典民主政治的理論和實踐,為近現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礎。(2)民主氛圍創造的空間,使雅典在精神文化領域取得了輝煌成就。4.局限性:(1)只是成年男性公民當家做主的民主。(2)小國寡民體制造成直接民主的泛濫,抽簽選舉,輪番坐莊等成為政治腐敗社會動蕩的隱患。高一歷史必修二知識點總結與歸納「篇四」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一、夏商政治形式1、商的政治特點:(1)商代貴族以血緣為紐帶;(2)實行宗法制;(3)王權與神權緊密結合。二、西周1、分封制:背景:武王伐紂,商朝滅亡。目的:鞏固統治,擴大統治疆域。含義:周天子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口分封給同姓子弟,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讓他們建立諸侯國,拱衛王室。即“封邦建國”、“以藩屏周”。權利和義務:權利:建國、繼續分封、設置官員、建立武裝、征派賦役等。義務:隨周天子出征,隨同作戰;定期朝覲述職;繳納貢賦等。特點:層層分封,等級森嚴;具有長期的穩定性和延續性,但也具有一定的分離性和獨立性。性質:商周時期實現的一種地方行政制度。作用:鞏固了(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統治;邊遠地區得到開發,并擴大了西周的統治區域;形成對周天子眾星捧月的政治格局;西周成為一個延續數百年的強國。衰落:受分封的諸侯國本身就具有相當大的獨立性,諸侯國勢力的強大;西周后期周王室的衰落。其衰落的根本原因是:生產力的進步和發展;其衰落的具體表現為:諸侯爭霸等。2、宗法制:含義:是用父系血緣關系的親疏來維系政治等級、鞏固國家統治的制度。目的:為了加強分封制形成的統治秩序,解決貴族之間在權力、財產和土地繼承上的矛盾,西周實行了與分封制互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質的宗法制。特點:嫡長子繼承制;大小宗相對。評價:作用:保證了各級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和特權地位,有利于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和團結(即,凝聚宗族、防止紛爭、強化王權、家國合一)。影響:對中國傳統社會結構產生了重大影響。3、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1)神權與王權相結合;(2)血緣為紐帶形成的國家政治結構;(3)最高執政集團尚未形成權力高度集中。三、補充與拓展:1、宗法制與分封制的關系:相輔相成(互為表里),宗法制在政治方面的體現就是分封制,在家中、族內就是宗法制,上升到國家就是分封制;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礎,宗法制是分封制實施的法則,宗法制的實施進一步鞏固了分封制。2、宗法制也是一種宗廟之法。其實質是按照血緣關系在其宗族內分配政治權利,以保持貴族對政治權利的壟斷和財產的分配。高一歷史必修二知識點總結與歸納「篇五」一、土地制度演變:原始社會:土地公有制——奴隸社會的土地國有制-----封建社會的土地私有制二、重農抑商1、首倡“重農抑商”政策的是:戰國時期秦國商鞅變法。2、積極作用:保護農業生產和小農經濟,促進農業經濟發展;封建社會初期鞏固新興地主政權。消極后果:強化自然經濟,阻礙工商業發展,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三、“海禁”含義:嚴禁國人出海,限制外商來華。清朝在廣州設立十三行統一管理。影響:妨礙海外市場的開拓,抑制資本的原始積累,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的滋長;使中國與世隔絕,沒能及時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術以發展生產力,使中國逐漸落后于世界潮流。(但在某種程度上保護了國家的安全。)高一歷史必修二知識點總結與歸納「篇六」一、從刀耕火種到鐵犁牛耕1、原始農業的產生:“刀耕火種”、“火耕”。2、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國農業進入了“耜耕”或“石器鋤耕”時代3、春秋戰國時期:鐵犁牛耕,中國古代農業的傳統耕作方式形成。牛耕在春秋末年興起是我國農業技術史上農用動力的一次革命,目前發現最早的鐵犁具是戰國時期的。漢代已在全國范圍普遍推廣牛耕(二牛抬杠→一牛挽犁),而且耕犁基本定型。二、土地私有制的確立①原始社會:土地屬于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員集體耕種,平均消費。②奴隸社會(夏商周):土地歸國家所有,實行井田制。發展過程:盛行(西周)——瓦解(春秋)——廢除(戰國)。瓦解原因:春秋時期,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生產力的發展)③封建社會的土地所有制:形成:戰國時期,廢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確立封建土地所有制。三、小農經濟的含義小農經濟是我國封建社會農業生產的基本模式。它在春秋戰國時期形成,一直延續到中國近代。它以家庭為生產、生活的基本單位,農民占有少量的生產資料,精耕細作,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四、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1、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是中國封建社會農業生產的基本模式。以小農戶個體經營為主,是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2、小農經濟以家庭為生產、生活單位,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在沒有天災、戰亂和苛政干擾的情況下,“男耕女織”式的小農經濟可以使農民勉強自給自足。3、中國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農業經濟發展基礎上取得的。4、但是,小農經濟狹小的生產規模和簡單的分工,很難擴大再生產,阻礙了社會分工和交換經濟的發展,到近代以后,它已經成為阻礙生產發展的因素。五、官營手工業(“工官”制度)1.“工官”制度始于夏商周,直到明朝前期為止,一直占據著古代手工業主導地位。2.定義:從漢武帝時期起,釀酒、煮鹽、冶鐵、鑄錢、煉銅等最有利可圖的行業,都由政府壟斷。由工官負責生產軍用的兵器和裝備,皇族的生活用品。3.特點:⑴官辦手工業代表了當時手工業技術水平的頂峰;⑵局限于為帝王貴族服務,產品不流入市場;⑶行業之間相互隔絕,新技術難以推廣;⑷技術工藝的傳承也是封閉性的,往往導致失傳;⑸匠戶沒有人身自由,他們的勞動創造性自然也受到嚴重束縛。六、列舉古代中國在冶煉、紡織、制瓷等手工業部門的主要成就。冶煉:①青銅器鑄造夏商周-春秋(青銅時代)數量多、種類齊、工藝精、造型生動司母戊鼎②冶煉生鐵和鋼發明于春秋時期春秋-塊煉鋼;杜詩(東漢)發明水排,提高了生產效率南北朝-灌鋼法16世紀前,世界領先;大大推動生產發展③燃料煤冶鐵——世界最早,漢代開始,北宋普遍焦碳冶鐵——南宋末開始,明朝流行紡織:①絲織-上古學會養蠶繅絲世界最早西周絲織工藝突飛猛進,品種日益豐富,花色圖案精美漢代絲綢遠銷歐洲,中國獲“絲國”稱號(絲綢之路)唐代私營紡織作坊興起,官營紡織業也有相當大的規模明清鼎盛時期蘇州、杭州②棉織-宋末元初棉花向內地傳播,宋代棉花種植及棉紡織技術已經推廣到閩粵等地區元代黃道婆發明腳踏三錠紡車元明江蘇松江成為全國棉紡織業中心明后期棉布成為民眾的主要衣料,棉花種植面積普遍擴大,一些地區出現了具有一定規模的自由勞動力市場。制瓷:新石器時代開始燒制陶器商代燒制出原始瓷器(世界最早)東漢晚期燒制出成熟的青瓷南北朝燒制出白瓷隋唐陶瓷工藝臻于成熟,瓷窯遍布南北。唐三彩(陶)唐代制瓷業成為一個獨立的生產部門,瓷器成為人們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越窯(青瓷)邢窯(白瓷)宋代景德鎮成為“瓷都”,出現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窯清代康熙年間,粉彩瓷器工藝的發明又推進了生產技術的提高,粉彩瓷器燒制技術在雍正時期達到登峰造極的水平。七、古代中國手工業發展的特點:1、中國傳統社會長期存在農耕為主兼營副業的自給自足的手工業經濟。2、從春秋戰國時期開始,官營手工業、民營手工業和家庭手工業就成為古代中國手工業三種主要經營形態,代表中國古代手工業水平的則是官營和專業的私營手工業生產。3、在漫長的自給自足自然經濟時代,家庭手工業占有相當的比重。家庭手工業生產對于穩定小農經濟起到一定作用,但技術落后,生產分散,妨礙了市場發育。八、有關市的發展:(1)秦代:法律管理商業。(2)漢代:進行集中貿易的“市”,有專門的管理機構,相當嚴格;漢代:形成若干全國性商業中心。如:長安和五都——洛陽、邯鄲、臨淄、宛、成都。(3)六朝:出現草市,但也實行行政管理;(4)唐代:夜市繁盛草市逐漸演進為地方商業中心;(5)宋代:“市”突破時空限制,商業活動不再受官吏直接監管。夜市、曉市都很興盛,還有定期廟會集市,宋代:草市配套的飲食服務設施也較完備;(6)明清:都市中形成繁華的商業區。九、主要的商業城市與著名的商幫1.先秦:商業城市開始興起2.漢代:長安和“五都”(洛陽、邯鄲、臨淄、宛、成都),以“市”為標志的全國商業中心形成3.唐朝:長安、洛陽、廣陵(即后來揚州,當時號稱“雄富冠天下”)4.宋代:汴京(開封)5.明清:蘇州(“十萬煙火”,財富“甲于天下”)商幫的出現(晉商、徽商勢力最強)十、古代中國商業發展的特點:1、中國人很早就學會經商,商業起源很早,并且在不斷地發展;農耕時代的中國商業和商人的命運,與政府的商業政策息息相關。2、春秋戰國時期,官府控制商業的局面被打破,然而整體看來,古代中國商業發展始終處于封建政府的抑制之下。3、古代中國的商業發展促進了經濟的進步,商業繁盛促使了古代都會的大量興起。十一、簡述古代中國執行“重農抑商”政策的基本史實,分析這一政策得以長期推行的原因。史實:1、戰國時期:商鞅首倡“重農抑商”政策。2、漢初:民生凋敝,商人卻囤積牟利。漢高祖嚴禁商人“衣絲乘車”和購置土地,并“重租稅以困辱之”。漢武帝時:實行均輸平準、鹽鐵官營、“算緡”、“告緡”等經濟措施,全面控制工商業。私營工商業者受到沉重打擊,再也無法與國家抗衡。3、中唐以來:重農抑商政策有了某種松動。朝廷對海外貿易的鼓勵以及官商分利政策的實行,使商人地位得以提高4、明清時期:朝廷昧于商品經濟日益發展的大勢,依然堅持抑商政策并實行閉關,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導致中國被遠遠甩在世界工業文明潮流的后面。原因:①中國古代社會的經濟基礎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農業又是古代最具決定性的生產部門,直接關系國家興衰和人民生計②鞏固封建統治的需要,農業和小農經濟是國家賦稅和徭役征派的主要承擔者。(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關系)十二、如何評價“重農抑商”政策對中國歷史發展的影響?1、“重農抑商”政策是為了維護專制主義國家政權的經濟基礎,也有安定人心的政治文化方面的考慮。2、但是,明清時期的抑商政策,不僅阻礙工商業發展,社會經濟活力受到壓抑,而且強化了自然經濟,使之遲遲難以瓦解,新的經濟因素和生產方式的萌芽長期得不到正常發育,資本主義萌芽發展非常緩慢。3、“重農抑商”政策,雖然不能完全遏制民間商品經濟的發展,但它導致中國被遠遠甩在世界工業文明潮流的后面。從根本上說,“重農”是正確的,但不能把“農業”和“商業”長期放在對立面。十三、明清為什么要實行“海禁”政策?如何評價“海禁”政策對中國歷史發展的影響?海禁含義:明清王朝禁止中國人赴海外經商和限制外國商人到中國進行貿易的政策稱為“海禁”。原因:①明初主要是擔心流亡海上的敵對勢力勾結倭寇危及明朝的統治②清初主要是為了對付東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爭③后來,清政府一方面為防范“外夷”侵犯,另一方面認為天朝上國無所不有,不需與外國交流。評價:消極作用占主流地位。使中國日益脫離世界發展大勢,堵塞了給中國近代科學技術和經濟發展提供外部刺激的渠道,失去了利用國際貿易的優勢地位開辟海外市場、刺激資本擴張、推進工業化的契機。高一歷史必修二知識點總結與歸納「篇七」第1課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一、夏商的政治制度1.從禪讓到王位世襲約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我國開始有了早期國家政治制度。禹死后,其子啟即位,原始社會的禪讓制被王位世襲制所取代。2.王權具有神秘色彩統治者把自己的行為說成是天的意志,國家大事通過占卜方式來決定。3.初步建立從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中央設相、卿士等,地方設侯、伯。二、西周的政治制度1.等級森嚴的分封制(1)目的:拱衛周王室,進行有效統治,鞏固奴隸制國家政權(“封建親戚,以藩屏周”)。(2)內容:①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建設工程四種合同協議
- 合同完成協議書范本
- 備考計劃2025年特許金融分析師考試試題及答案
- 2025年特許金融分析師考試統計學應用試題及答案
- 采購招標爭議處理重點基礎知識點
- 采購與質量管理體系重點基礎知識點
- 小語種證書考試關鍵知識試題及答案
- 理財產品的銷售心理學分析試題及答案
- 小語種證書考試報告與反饋試題及答案
- 理財師考試時間管理技巧試題及答案
- 2025年消防文員類面試題及答案
- 重慶市名校聯盟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第一次聯合考試物理試題(解析版)
- 船舶駕駛培訓虛擬場景構建-深度研究
- 手術患者預防跌倒
- 清華-市場營銷學教案
- 人工智能在智能安防中的應用
- 無人機操控 教學設計公開課教案教學設計課件
- 水上交通工程的施工方案
- 洞察時代潮青春勇擔當
- 安全工器具及電氣工器具管理制度(2篇)
- T-CERS 0018-2023 水力發電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實施規范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