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頭壟斷的分析報告概述_第1頁
寡頭壟斷的分析報告概述_第2頁
寡頭壟斷的分析報告概述_第3頁
寡頭壟斷的分析報告概述_第4頁
寡頭壟斷的分析報告概述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寡頭壟斷的分析報告概述行業(yè)自律價的故事什么是寡頭壟斷行業(yè)?博弈論與策略行為 串謀分析——閱讀教科書第15章寡頭壟斷分析4/13/20252什么是寡頭壟斷市場?(1)寡頭龍斷是由幾個廠商所控制的市場,這些廠商的單個規(guī)模大到足以影響市場價格。寡頭壟斷的結構種類眾多,不盡相同。在某些寡頭壟斷市場上,產品是有差別的:例如國內外汽車行業(yè)典型屬于這類情況。另外一些寡頭壟斷市場上,產品幾乎是同質的:例如,美國初級銅全部產量是由七家廠商開采冶煉的;國內的銅生產也有類似集中特點。還有一些大量廠商生產同類產品的行業(yè),但只有幾家控制市場:如美國電燈炮行業(yè),有128家廠商參與競爭,但四家廠商控制了電燈炮的90%市場;中國彩電業(yè)廠家眾多,但是幾家企業(yè)控制大部分市場。4/13/20253什么是寡頭壟斷市場?(2)與寡頭壟斷市場結構相聯(lián)系,寡頭廠商之間關系兼有競爭和串謀的兩面性。寡頭廠商市場控制力大小和利潤水平高低,取決于它們之間行為的相互作用方式。如果它們更多采取合作和串謀而不是競爭方式,寡頭們有可能在在顯著高于邊際成本水平上制定價格,從而獲得豐厚利潤。另一方面,寡頭之間也可能發(fā)生激烈的競爭,并降低它們獲得的利潤。這派生出寡頭廠商行為方式的基本特點:它們采取某種經營行動必須事先考慮其競爭對手的可能反應,經濟學家將這一點稱作寡頭廠商行為具有策略性(Strategic)。引入策略性因素之后,寡頭廠商的決策規(guī)則極為復雜,即便在理論分析意義上也無法采用一個簡明的模型加以概括。為了加深我們對于寡頭廠商策略性的理解,需要介紹博弈論若干基本概念。4/13/20254博弈論與策略行為(1):學科概念博弈論(GameTheory)又名對策論,游戲論。顧名思義,是一門研究互動關系的游戲中參與者各自選擇策略的科學,換言之,是研究機智而理性的決策者之間沖突及合作的學科。博奕論把這些復雜關系理論化,以便分析其中的邏輯和規(guī)律,并對實際決策提供指導或借鑒。一個所謂游戲至少需要三個要素:(1)博弈或游戲參加者。博奕論分析假定參與者都是機智而理性的。(2)行動或策略空間。博奕參與者必須知道他自己及其對手伙伴的策略選擇范圍,并了解各種策略之間的因果關系。(3)有可評價優(yōu)劣高下的決策行為結果。博弈論用數(shù)字表示這類結果,并稱之為支付(Payoff).上述3部分描述了一個博弈的規(guī)則或結構。4/13/20255博弈論與策略行為(2):支付矩陣可以用支付矩陣(PayoffMatrix,又稱得益矩陣,收益矩陣,贏得矩陣等)來描述一個博弈結構。下面這個簡單的支付矩陣中,有兩個參與者廠商A和廠商B;它們各自可以選擇兩種策略,分別用“左右”和“上下”來標識(它們可以表示生產或不生產某種商品,提高或不提高價格,做不做廣告的選擇等);數(shù)字表示雙方在不同策略選擇組合下各自得到的支付,較大數(shù)字代表較大利益或效用。例如,在廠商A和B分別選擇上和左代表的策略時,左上角方框的數(shù)字“1,2”表示A和B分別得到的支付。同理,A和B分別選擇策略下和右時,它們分別得到右下角方框數(shù)字“1,0”代表的支付。1,21,02,10,1左上右下廠商B廠商A4/13/20256博弈論與策略行為(3):支配策略由于游戲參與者試圖實現(xiàn)自身利益最大化并具有機智而理性的決策能力,加上信息方面的假定,所以上述支付矩陣表示的博弈具有一個簡單而確定的結果。從廠商A角度來說,它采取策略“下”而得到的支付總是好于“上”(2,1分別對1,0)。同樣,對于B來說,選擇策略“左”得到的利益總是優(yōu)于“右”(1,2分別對0,1)。因此,我們可以確定預期均衡選擇策略是A選擇“下”而B選擇“左”的策略。這一博弈中每個參與者都存在一個支配策略(DominantStrategy,又稱占優(yōu)或超優(yōu)策略)。不管其它參與者如何選擇,每個局中人自有的那個最優(yōu)選擇稱作支配策略,由此實現(xiàn)的均衡是支配均衡(又稱占優(yōu)或超優(yōu)均衡)。1,21,02,10,1左上右下廠商B廠商A4/13/20257博弈論與策略行為(4):囚徒困境下面支付矩陣表示著名的“囚徒的困境(Prisoners’Dilemma)”游戲。從博弈論角度看,這是一個存在支配均衡的博弈:因為對囚犯A,B來說,無論對方如何選擇,“坦白”都是各自的最優(yōu)選擇。雖然從兩名囚犯共同利益看,最好的選擇是合作,即同時選擇保持沉默,然而,由于猜忌,試圖獲得更大好處(3個月刑期)等競爭性動機阻礙了它們達到更好的互利選擇,它們面臨“囚徒的困境”。我們將看到,寡頭壟斷廠商經常面臨類似的困境。A坐3年牢B坐3年牢A坐1年牢B坐1年牢A坐10年牢B坐3個月牢A坐3個月牢B坐10年牢坦白坦白保持沉默保持沉默囚犯B囚犯A4/13/20258博弈論與策略行為(5):納什均衡支配均衡是一個特例,并非每個博弈都存在支配均衡。下面修改的支付矩陣表示的博弈中,廠商A,B在選擇做廣告問題上存在的策略關系。其中廠商A沒有支配策略。因為A的最佳決策取決于B的選擇。例如,當B選擇做廣告時,A應當選擇做廣告,由此得到10而不是6的支付得益;然而,當B選擇不做廣告時,A應當選擇不做廣告,從而得到20而不是15的支付得益。假定兩個廠商需要同時決策,A應當如何決策?解答這一問題,A需要把自己放在B的位置,從B的角度看什么是最好的選擇,并在此基礎上考慮自己的選擇。支付矩陣表明B有一個支配策略:不論A選擇如何,B選擇做廣告時利益較大(5,8對0,2),因而A可以判斷B會選擇做廣告。而在B做廣告時,A應當選擇做廣告。因而,均衡結局是雙方都做廣告。10,520,26,815,0做廣告不做廣告廠商B廠商A做廣告不做廣告4/13/20259博弈論與策略行為(6):納什均衡上述均衡結果被稱作納什均衡(TheNashEquilibrium)。納什均衡指一組給定對手行為前提下個對各博弈方存在的最佳選擇;在納什均衡狀態(tài)下,只要其它參與者不變換策略選擇,任何單個參與者不可能單方面通過變換策略來提高他的所獲支付。美國數(shù)學家和統(tǒng)計學家納什(Nash)50年代提出這一概念,所以稱作納什均衡。在上面廣告策略關系事例中,給定廠商B做廣告的策略,A所能做的一個最好選擇是做廣告;而當A做廣告時,B的選擇仍是它能做的最好的。因而,納什均衡條件得到滿足。它與支配策略均衡的區(qū)別在于:在納什均衡下,“我(你)所做的是給定你(我)的選擇我(你)所能做的最好的”,而支配均衡下,“我(你)所做的是不論你(我)的選擇我(你)所能做的更好的”。支配均衡必然是納什均衡,但納什均衡未必是支配均衡。4/13/202510博弈論與策略行為(7):納什均衡一個博弈可能有好幾個納什均衡(即幾組穩(wěn)定并且自我堅持的策略),有時又可能不存在納什均衡。下面左表存在兩個納什均衡:其中“上,左”是納什均衡(A選上,則B選左;且B選左時A仍應選上);“下,右”也是納什均衡(A選下,則B選右;且B選右時A仍應選下)。如沒有更多信息,則無法判斷均衡在什么位置。右表沒有納什均衡。如A選“上”,B則選“左”;然而當B選“左”時,A卻應當選“下”。反之,A選“下”時,B應選“右”;然而當B選右時,A又應選“上”。沒有均衡點。2,11,20,00,0左上右下局中人B局中人A0,0-1,31,00,-1左上右下局中人B局中人A(左)(右)4/13/202511博弈論與策略行為(8):重復博弈上面討論的“囚徒的困境”暗含的幾個假定是靜態(tài)的一次性博弈,結果陷入了個體理性決策導致集體非理性結果的困境。現(xiàn)在我們改變假定條件,討論博弈可以多次進行的重復博弈(RepeatedGame)。這時囚犯同時選擇不交代有可能成為納什均衡點。因為重復性博弈中選擇坦白的機會成本太高,可能成為不利的選擇。例如,A有機會與B組成策略聯(lián)盟,并對B宣布如下方針:我將選擇沉默,并要求你也如此來增進各自利益;然而,如果你半途背叛選擇坦白,我從下一階段游戲開始便一直采取坦白。這一方針與A利益一致,因而是可信的。從B角度來看,如和A合作,可在每階段得到1年監(jiān)禁的較好結果;如中途變卦,固然當期可得一次3個月的更好結果,但此后便每次面臨3年監(jiān)禁后果,顯然是不利的。因而,重復性博弈中,”沉默+沉默“點可能成為對雙方最佳選擇,因而成為納什均衡點。——由于博弈條件由一次性變?yōu)橹貜托裕鉅顟B(tài)隨之發(fā)生變化。4/13/202512博弈論與策略行為(9):序列博弈至此討論的博弈是參與者同時選擇。在序列博弈(SequentialGame)中,各博弈方先后依次行動。下面支付矩陣描述了一個博弈,如果同時行動,它有兩個納什均衡點(“甜,咸”與“咸,甜”)。假定廠商A可以先推出甜餅干(如較快投入生產),我們就有了序列博弈:A先作決策,B隨后選擇。A決策時必須考慮競爭者的理性反應:它知道不論自己推出那種餅干,B出于自身利益會推出另一種。因而A推出甜餅干,B在給定A決策時選擇咸餅干;給定B的選擇A的選擇仍然最佳。結果兩個納什均衡點收斂為一個(下,左)。其中A由于具有先行者優(yōu)勢(FirstMover’sAdvantage)而得到較大利益,-5,-5-5,-520,1010,20咸餅干咸餅干甜餅干甜餅干廠商B廠商A4/13/202513寡頭競爭(1):古諾模型這是法國經濟學家古諾(AugustinCournot)1838年引入的一個簡單的雙寡頭模型。假定兩個廠商生產同樣的產品并都知道市場需求,各廠商必須決定生產多少,并且它們同時作出決策。作產量決策時,各廠商必須考慮它的競爭者,因為對手也在考慮產量決策,并且它能夠得到的產量取決于兩個廠商的總產量。古諾模型實質是各廠商將它的競爭者產量看作固定的,然后決定自己生產多少。下面說明:這時廠商A的利潤最大化的產量是它認為(或預期的)廠商B將生產的產量的減函數(shù)。4/13/202514寡頭競爭(2):古諾模型如果廠商A認為B不生產,則A的需求曲線就是市場需求曲線。圖形中表示為DA(0),相應有邊際收益線MRA(0),假定邊際成本為常數(shù)(MCA),則此時利潤最大化產出為50。如果A認為B產出為50,則A的需求線左移動50個單位,標為DA(50),相應有邊際收益線MRA(50),這時利潤最大化產出是MRA(50)與MCA處交點對應了產量25。依此類推,如果A認為B產出量為75,它的最佳產出決策是12.5個;B產出100或更多時,A產出量應為零。由于B的產量越大,A均衡產量越小,A的利潤最大化的產量是它認為(或預期的)B將的產量的減函數(shù),可以用相同方式分析廠商B的產量決策過程,它的均衡產量是它認為(或預期的)廠商A將的產量的減函數(shù)。DA(0)MRA(0)DA(50)DA(75)MRA(50)MRA(75)Q502512.5PMCA4/13/202515寡頭競爭(3):古諾模型上述廠商A的產量決定函數(shù)稱為廠商A的反應曲線并表示為QA*(QB);廠商B的產量決定函數(shù)稱為廠商B的反應曲線并表示為QB*(QA)。圖形顯示了它們的反應曲線。其中QA*(QB)是依據前面4個產量組合點作出的,而廠商B反應曲線是任意給出的。由于具有不同邊際成本等原因,B的反應曲線與A有所不同。各廠商反應曲線告訴我們給定競爭者產量它會生產的數(shù)量。各廠商根據自己反應曲線定產,兩個曲線交點給出了均衡產量。稱為古諾均衡。其中各廠商在假定它的競爭對手產出前提下作出了最大化自己利潤的產出決策,因而是納什均衡。QBQA100755025255075100古諾均衡點廠商B的反應曲線QB*(QA)廠商A的反應曲線QA*(QB)12.54/13/202516寡頭競爭(4):古諾模型現(xiàn)在用一個簡單的數(shù)字例子來求解古諾均衡的產量分配,并討論它與競爭均衡,串謀均衡的區(qū)別。從而使我們加深對寡頭既競爭又串謀性質的理解。假定雙寡頭面臨市場需求曲線:P=60-Q;(Q=Q1+Q2);同時設MC1=AC1=MC2=AC2=6。先求廠商1反應曲線:TR1=PQ1=(60-Q)Q1=(60-Q1-Q2)Q1=60Q1-Q12-Q2Q1

MR1=dTR1/dQ1=60-2Q1-Q2由MR1=MC1=6解得廠商1反應函數(shù)為:Q1=27-Q2/2(1)用類似方法求TR2和MR2,可得解得廠商2反應函數(shù)為:Q2=27-Q1/2(2)古諾均衡解是(1)和(2)的方程組解:Q1=Q2=18;即Q=36。古諾均衡價格為:P=60-(18+18)=24。再看串謀均衡。A與B串謀時象一個壟斷廠商減產提價并瓜分利潤,產量由MR=MC決定。TR=PQ=(60-Q)Q=60Q-Q2;MR=60-2Q;由于MC=6,壟斷利潤最大化產出由MR=MC可知道為:60-2Q=6;Q=27。價格為33。完全競爭時,P=MC=6,這時均衡產出由P=60-Q得出為54。——3種(古諾,串謀,競爭)均衡產出/價格組合為:36/24;27/33;54/6。4/13/202517寡頭競爭(5):古諾模型圖形反應了3種均衡產出/價格組合及其福利分配情況。古諾,壟斷和競爭3種均衡的產出/價格組合分別為:36/24;27/33;54/6。壟斷均衡時產量最小,價格最高,利潤最大(壟斷均衡利潤為[33-6]X27=729),消費者剩余最小。競爭均衡時產量最大,價格最低,利潤為零,消費者剩余最大。古諾競爭利潤,產量,價格,消費者剩余數(shù)量都居于中間(古諾均衡利潤為[24-6]X36=648)。古諾均衡(36,24)競爭均衡(54,6)壟斷均衡(27,33)生產量60543627243360價格/成本/收益MC=AC=64/13/202518寡頭競爭(6):先行者優(yōu)勢模型如果一個廠商能夠先決定產量,這個廠商便成為博弈中先行者。考慮兩個問題:第一,先行者是否有利?第二,廠商產出量分配如何?假設廠商1先決定產量,它要考慮廠商2的反應,但它知道廠商2將根據古諾反應曲線并在廠商1的選擇產量基礎上作出決策。因而,可以通過把廠商2的反應曲線代入廠商1的收益曲線來求得廠商1的利潤最大化產量。TR1=PQ1=(60-Q)Q1=(60-Q1-Q2)Q1=60Q1-Q12-Q2Q1

代入廠商2反應函數(shù),TR1=60Q1-Q12-Q1(27-Q1/2)=33Q1-Q12/2MR1=33-Q1。依據MR1=MC1=6,Q1=27。代入廠商2的反應函數(shù),Q2=27-Q1/2=27-27/2=13.5。廠商1產出為廠商2的兩倍,得到兩倍利潤,即得到了先行者優(yōu)勢帶來的利益。4/13/202519寡頭串謀(1)上面對古諾競爭分析結果表明,寡頭廠商串謀比競爭更為有利,因而,寡頭廠商具有為利潤最大化而串謀(Collude)的動機。寡頭市場結構使串謀成為可能。當寡頭廠商串謀時,它們象一個壟斷廠商那樣行動:通過減少產量和提高價格來增加利潤,并對利潤加以瓜分。正式串謀在一起的廠商稱作卡特爾(Cartel).最著名的國際市場上的卡特爾是石油輸出國組織(TheOrganizationofPetroleumExportationCountries,OPEC),它通過聯(lián)合限產來提高石油價格,從而提高成員國的利潤。我國不同行業(yè)的自律價行為也有串謀性質。4/13/202520寡頭串謀(2):糧食禁運案例國際糧食市場特點之一是出口由美、澳、加、歐共體,阿根廷等國家占絕大部分,美國常占到一半左右,具有寡頭壟斷特點。20世紀70年代未期到80年代,蘇聯(lián)、日本、中國是最大糧食進口國。由于美國在出口國中居于龍頭老大地位,并且主要出口國大都是美國盟國,因而美國長期有一種“糧食武器”理論、相信如果主要出口國在美國領導下聯(lián)合起來對某國的糧食商業(yè)進口實施禁運(Embargo),能夠達到特定政治或外交目的。這種禁運雖然與一般市場條件下的寡頭目標存在差別,但它同樣是通過寡頭之間協(xié)調串謀來影響交易數(shù)量和價格,因而與卡特爾勾結具有可比性。1979年底,卡特政府決定通過對商業(yè)性糧食出口進行禁運來打擊它的爭霸對手蘇聯(lián)。起因是蘇聯(lián)入侵阿富汗。美國認為這是對它戰(zhàn)略利益的挑戰(zhàn),但又不宜軍事介入,于是利用糧食禁運武器。當美國政府1980年1月4日公布禁運政策時,蘇聯(lián)已向美國定購了2500萬噸糧食,占蘇聯(lián)1980年計劃進口總量70%。1980年1月20日,主要出口國加、澳、歐盟同意參與;禁運開始在美國獲得了國內廣泛支持,禁運似乎很有希望成功。美國意圖是對蘇聯(lián)飼料供給和肉類消費造成破壞性影響,從而對蘇聯(lián)造成國內政治壓力。然而,結果事與愿違,1980年蘇聯(lián)進口糧食3120萬噸,與計劃進口量僅差10%。禁運僅使飼料供給下降2%,肉類消費影響微乎其微。1980年是大選年,里根以此攻擊卡特政策無能,并在入主白宮幾個月內解除禁運,以失敗告終。——盧鋒“我國糧食貿易政策調整與糧食禁運風險評價”《中國社會科學》1998年第2期4/13/202521寡頭串謀(3):糧食禁運為何失敗?為什么開初看好的禁運失敗呢?第一,出口國達成共識別困難:寡頭市場使勾結有可能實現(xiàn)。但糧食市場買方市場特點,寡頭競爭關系,又使共謀有困難,開始的一道裂縫是阿根廷拒絕參加。阿根廷禁運期間對蘇聯(lián)出口大增,并且因為價格短期上升而獲超額利潤。第二、難以控制糧食轉運:政府雖可能要求本國糧商出口糧食申報時把禁運目標國排除在外,但無法保證糧食到達目的地后監(jiān)督防范被轉運到禁運國。一般大型糧船到達荷蘭鹿特丹后,通常分小批量向東運輸,禁運發(fā)起國難以追蹤。可能轉運途徑一是通過東歐盟國。禁運進口一個月內,東歐進口飼料計劃增加了幾百萬噸。二是私商,它們在國外有子公司,可能私下違規(guī)銷售糧食。第三、禁運國犯規(guī)行為:加、澳、歐盟并未承諾禁止出口而僅僅是限制在“正常水平”。但“正常水平”很難界定:結果實際出口比前幾年平均數(shù)高出幾倍。美國行為亦不是清白無辜。其間大大增加了對中國的出口(600-800萬噸,建交后“外交蜜月期”和中國國內農業(yè)調整)。這被加、澳看作是趁機蠶食其傳統(tǒng)市場(60年代歷史)。意味深長的是,美國在禁運時期出口量反而上升了。第四、其它國家乘機進入:進口價格上升,泰國、西班牙、匈牙利、瑞典這些以前不向蘇聯(lián)出口國,現(xiàn)在大量出口,出口了幾百萬噸。第五、國內政治因素:開始時國內有共識,農業(yè)集團亦不得不勉強同意。但后來形勢發(fā)展證明政策效果不好,農業(yè)集團就發(fā)難,提出這個政策犧牲了它們收益,要求外償。反對派借口攻擊,結果禁運成為卡特政府無能的一個把柄。里根上臺首先就就要拿它開刀。對美國人,這是一次失敗教訓。美國學者總結:“使用糧食武器更可能危害而不是實現(xiàn)美國的利益。糧食武器是已被試過而無成效的武器。”這個案例說明了卡特爾勾結的可能性,同時也顯示了其成功的困難。盧鋒“我國糧食貿易政策調整與糧食禁運風險評價”《中國社會科學》1998年第2期4/13/202522寡頭串謀(4):串謀的不穩(wěn)定性從糧食禁運案例中,我們看到卡特爾形式的勾結要起作用,必須至少滿足兩方面經濟條件。這對分析其它卡特爾行為同樣適用。第一,對于卡特爾產品的需求必須缺乏彈性。如果很容易獲得大量替代品,卡特爾提高價格可能因購買者轉向替代品而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第二,卡特爾的成員必須遵守規(guī)則。然而個別廠商不守規(guī)則可能得到巨大利益,利益驅動使得寡頭遵守規(guī)則很困難。4/13/202523寡頭串謀(5):不穩(wěn)定性的經濟原因右圖一方面說明寡頭串謀帶來巨大利潤,因而它們有串謀動機。另一方面也顯示了個別寡頭又有互相欺騙(cheating)以謀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動機。雖然從整體上看,QC以上部分增加產量導致的MR增加小于MC因而會有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