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河池市2024年秋季學期高一期末學業水平質量檢測
歷史
(本試卷滿分100分,考試時間75分鐘)
注意事項:
1.答題前,務必將自己的姓名、班級、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規定的位置上。
2.答選擇題時,必須使用2B鉛筆將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
干凈后,再選涂其它答案標號。
3.答非選擇題時,必須使用0.5毫米黑色簽字筆,將答案書寫在答題卡規定的位置上。
4.所有題目必須在答題卡上作答,在試題卷上答題無效。
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
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
1.考古學者在某史前遺址發掘出1300余座墓葬,大、中、小三類墓葬分別占總數的不到現、近10%和
90%o其中大型墓葬規模大、隨葬品豐富,出土了成套的石制、陶制禮器等。據此可以推斷當時()
A.社會貧富分化已經十分明顯B,手工業尚未與農業分離
C.已經實現了皇權的高度集中D,仍處于新石器時代早期
2.戰國時期,中原地區的許多典章制度、哲學思想、語言文字等逐漸傳向周邊各民族,并為他們所吸收。
在這一過程中,周邊文化也逐漸傳入中原地區。如南方苗蠻集團的神祇一一女婿、盤古等,被中原地區所
吸收,逐漸成為中華民族共同的祖先。這一現象()
A.促進了華夏認同的出現B.體現了民族隔閡的更甚
C.反映了統一觀念的加強D.推動了中華文化的發展
3.下表所示為秦朝的刻石銘文(部分),這些銘文()
“皇帝立國……討伐亂逆,成動四極,武義直方”
峰山刻石
“乃令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復起”
皇帝臨位,作制明法,臣下修飭。二十有六年,
泰山刻石
初并天下,罔不賓服……治道運行,諸產得宜,皆有法式
碣石刻石皇帝奮威,德并諸侯
A.展現秦始皇實現國家統一的過程
B.嚴厲批判秦始皇推行的嚴刑峻法
C.主要宣揚歌頌秦始皇的豐功偉業
D.強調秦始皇兼并六國是歷史必然
4.秦朝時期廣大農民的徭役兵役負擔十分沉重,國家征收的賦稅占農民全年收入的三分之二以上。下表為
漢初農民家庭的賦稅負擔狀況表。由此可推斷()
賦稅負擔(石)
家庭糧食總賦稅支出占
收入(石)農業總收入的比例
田畝稅人頭稅更賦更賦
1003至4小于4小于6約1313%
A.充分彰顯了“漢承秦制”的成效B,減輕了政府對農民人身控制
C體現了漢初“與民休息”的政策D.西漢王朝財政狀況十分窘迫
5.西晉初年,中原的很多百姓喜歡用細毛氈子做頭巾、系帶兒、褲邊兒。有人戲說中原必會被西北的少數
民族所擊敗,因為人們頭上戴的、腰上系的、身上穿的都是西北產的,“能無敗乎”?這一現象反映了()
A.社會言論影響社會風尚B.中原經濟結構極大改變
C.北民南遷推動區域開發D.經濟往來促進民族交融
6.歷史學家錢穆指出:“在此制度下,人民優秀分子均有參政之機會,新陳代謝,絕無政治上之特權階
級”。這段言論主要揭示了()
A.察舉制利于選拔德才兼備之人B.九品中正制打破了門第界限
C.世官制維護了特權階級的利益D.科舉制利于社會階層的流動
7.下圖為宋代官帽,左右兩邊長長的翅子足有一米長,據傳是宋太祖發明的,用以防止官員上朝時交頭接
A.體現出崇文抑武治國理政方針B.有效防止朝廷內部動亂
C.標志著因循保守政治風氣形成D.服務于專制皇權的需求
8.下圖為某同學學習明清時期經濟所作的讀書筆記。若再為其補充一條內容,應選擇()
①一些地方的人以經商聞名,形成實力雄厚的商幫
②手工工場使用雇傭勞動力進行生產
③白銀成為普遍使用的貨幣
A.冶鐵技術和牛耕出現B,玉米、甘薯的推廣種植
C.水路絲綢之路的開通D.曲轅犁在江南地區推廣
9.1841年1月16日,英國女王在議會演說中談到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時,虛偽地強調英國“女王子民的
生命和財產受到嚴重的威脅”,英國的皇家尊嚴受到“嚴重影響”。女王的這一言論()
A.找準了戰爭的爆發根源B.歪曲了戰爭的侵略本質
C.描述了戰爭的基本事實D.加快了戰爭的發展進程
10.李鴻章在一次上奏時說:“西人專恃其槍炮輪船之利,故能橫行于中國;中國向用之器械不敵彼、等,
是以受制于西人”。據此可知,李鴻章主張()
A.改革封建教育制度B.創立近代軍事工業
C.鼓勵國人實業救國D.學習西方民主制度
11.1917年,中國用“以工代戰”的形式,站在協約國一方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十幾萬中國勞工在歐洲戰
場從事各種艱苦工作,約有3000名華工在這次戰爭中獻出了生命。最終中國所參與的協約國一方成為了戰
爭的獲勝方,這使得()
A.中國社會性質發生了根本改變B.中國順利收回了山東主權
C.鞏固了北洋軍閥在中國的統治D.中國的國際聲譽有所提高
12.新文化運動時期,社會上出現了“婚姻自由”“家庭革命”等口號,說明這場運動()
A.拉開了五四運動的序幕B.提升了女性的政治地位
C.標志中國共產黨的誕生D.促進了人們的思想解放
13.黃埔軍校校歌《國民革命歌》有這么幾句歌詞:“打倒列強,打倒列強,除軍閥,除軍閥。努力國民革
命,努力國民革命,齊奮斗,齊奮斗……”,1926年7月廣州革命政府將其作為代國歌,當時唱遍了大江南
北。這可用來說明國民革命()
A.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性質B.使中華民族空前大團結
C.加速了中國革命的進程D.以國共合作為基本特征
14.下圖為20世紀50年代浙江武義縣農民喜看土地證的歷史場景。這一歷史事件()
A.加速了新中國政權的成立B.反映社會主義制度的正式確立
C.踐行了耕者有其田的政策D.標志人民成為國家真正的主人
15.下圖為21世紀初我國進出口總額的變化情況。這一變化得益于()
中國進出口總額(億美元)
2002___16208
2011136421
010000200003000040000
A.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B.實行了對內改革
C.中共“十四大”的召開D.兩極格局的解體
16,2023年1月,中國援建非盟的非洲疾控中心總部一期項目竣工儀式在埃塞俄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舉行,
這是非洲大陸第一個擁有現代化辦公和實驗條件、設施完善的全非疾控中心,對于提升非洲疾病預防、監
測和疫情應急反應意義重大。這反映出中國()
A.積極發揮負責任大國作用
B.努力構建睦鄰友好關系
C.始終奉行不結盟外交政策
D.成為國際秩序的主導者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2分)
17.閱讀材料并回答問題。
材料一《詩經》《尚書》《史記》等文獻中都有關于商的記錄。近代以后疑古思潮興起,古代文獻的
可靠性受到質疑,商代歷史被打上了問號。直到甲骨文的發現、安陽殷墟的考古發掘,使商史擺脫了被史
家懷疑的目光,步入信史行列。甲骨文內容大都為占卜辭,卜辭的內容十分廣泛,透過它后人能窺得商代
社會的全貌。近人王國維從甲骨卜辭中考證出的商王世系,與《史記?殷本紀》的記載基本一致,實現了
當世文獻與傳世文獻的二重印證。
——摘編自周靖、羅明《中外歷史一百講》
材料二《史記》由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所著,記載了自黃帝到漢武帝二三千年間的歷史,也敘述了漢
朝周邊各民族如朝鮮、匈奴和中亞、南亞各地的史實。全書以編年敘事的帝王“本紀”為綱,以人物“列
傳”為主體,被稱為“紀傳體”,成為后來歷代官修史書的正宗。司馬遷以儒家的歷史觀為宗旨,在前代深
厚的歷史學積淀基礎上,堅持“原始察終、見盛觀衰”的著史原則,常常表達自己對于歷史現象的認識甚
至疑惑。《史記》充分利用各類先秦文獻、漢朝政事檔案等,客觀、如實地敘述史實,并佐以司馬遷的游歷
見聞及民間傳說,力求“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摘編自瞿林東《中國史學史綱》
(1)根據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別說明甲骨文和《史記》的史料類別,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甲骨文的史料
價值。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司馬遷在史學研究領域能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18.閱讀材料并回答問題。
材料一由于三省之間相互奪取權力,逐漸出現各自為政的現象,皇帝就設置了門下政事堂,將它作
為三省的共同決策機構,遇有意見分歧,皇帝理所當然成為最高裁定者;還增設“同三品”職銜作為出入
政事堂的憑證,這樣無“同三品”職銜的三省長官想以宰相身份自由出入政事堂的權力喪失了。唐玄宗時,
還培植身邊的宦官,樞相隨之出現。樞相即樞密使,是宦官以使職身份干政出現的一個職務。
——摘編自牟霜霜《唐代三省六部制下的君權與相權的博弈》
材料二元昊(西夏王朝開國皇帝)在繼承祖、父兩代留下來的(黨項族的)政權建設的規模上,立
官制,定服飾,造文字,制禮樂,辦學校,建宮苑,在漢族官僚張元、吳昊、張陟等人的建議和協助下,
建立了一套官僚制度。……除大體仿照漢官制外,西夏還部分保留了原來的“蕃官”體系,如寧令(大
王)、謨寧令(諸王)、祖儒(大首領)等官稱。這樣,西夏的統治機構就被劃分為蕃漢有別的兩個系統。
——摘編自韋慶遠、柏樺《中國政治制度史》
(1)根據材料一,概括唐代調整三省制的措施。
(2)根據材料二,概括指出西夏政治制度的特點,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該特點形成的原因。
19.閱讀材料并回答問題。
材料人民英雄紀念碑底座的八幅巨大浮雕,是中國近代史上重大歷史事件的縮影,昭示著一百多年
來中華兒女走向獨立、走向解放的革命歷程。下列圖片是其中的六幅(局部圖):
林則徐虎n伍燦狗場*■.“大十天E在廣西起至的場景.*革??煜發葉的場景.
④五H運動:1919年五⑤抗日游擊戰1931年至⑥麻利雙長江:
B運動用煬聚.1945年杭日或余時■期的嶺系.人民解放率H利波江的場景
請從中選出有關聯的兩幅或多幅浮雕,提出論題,并進行闡釋。(要求:要寫出所選的浮雕序號,論題要明
確,闡釋過程要史論結合,有邏輯性。)
20.閱讀材料并回答問題。
材料一1978年以來中國科研捷報頻傳,中國科學家為這些科研項目的命名富有意蘊(如表)
科研項目名稱來源或寓意
火星探測任務發源于屈原長詩《天問》,寓意探索真理征途漫漫,科技創新永
天問
射成功無止境。
探月工程嫦娥取自古代神話傳說,弘揚傳統文化,表達中國人奔月決心。
全球衛星導航系“復移小凳扶窗立,教識中天北斗星。”北斗自古就是中華
北斗
統建成民族的指路明燈。
量子通信衛星發墨子《墨經》中的小孔成像實驗解釋了光沿直線傳播的原理,為
_弓_
射成功量子通信發展奠定基礎。
暗物質粒子探測悟空傳說家喻戶曉,取義領悟、探索太空,火眼金晴孫悟空
悟空
衛星如探測衛星,在茫茫太空識別暗物質的蹤影。
量子計算原型機
九章源自中國古代最早的數學專著《九章算術》。
問世
材料二中國要強盛、要復興,就一定要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努力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
地。……我國廣大科技工作者要把握大勢、搶占先機,直面問題、迎難而上,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引領科
技發展方向,肩負起歷史賦予的重任,勇做新時代科技創新的排頭兵,努力建設世界科技強國。
——2018年5月28日習近平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上的講話
(1)根據材料一,指出表格中“天問”“嫦娥”“九章”等重大科技成果名稱的主要來源的類別,并簡
要分析如此命名中國重大科技成果的意義。
河池市2024年秋季學期高一期末學業水平質量檢測
歷史
(本試卷滿分100分,考試時間75分鐘)
注意事項:
1.答題前,務必將自己的姓名、班級、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規定的位置上。
2.答選擇題時,必須使用2B鉛筆將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
干凈后,再選涂其它答案標號。
3.答非選擇題時,必須使用0.5毫米黑色簽字筆,將答案書寫在答題卡規定的位置上。
4.所有題目必須在答題卡上作答,在試題卷上答題無效。
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
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
1.考古學者在某史前遺址發掘出1300余座墓葬,大、中、小三類墓葬分別占總數的不到現、近10%和
90%o其中大型墓葬規模大、隨葬品豐富,出土了成套的石制、陶制禮器等。據此可以推斷當時()
A.社會貧富分化已經十分明顯B,手工業尚未與農業分離
C.已經實現了皇權的高度集中D,仍處于新石器時代早期
【答案】A
【解析】
【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推斷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新石器時代(中國)。據材
料并結合所學可知,墓葬中隨葬品的多寡反映出貧富差別已經十分明顯,A項正確;由“出土了成套的石制、
陶制禮器等”可以看出,此時的手工業已經從農業中分離出來,排除B項;秦朝時期形成了皇帝制度,皇
權高度集中才出現,排除C項;新石器時代早期,仍以打制工具為主,磨制很少,陶器制作粗糙,居民生
活以漁獵采集為主,農業和家畜飼養業處于初期階段,社會復雜化程度相對較低,發現的大型聚落及墓葬
較少,與材料不符,排除D項。故選A項。
2.戰國時期,中原地區的許多典章制度、哲學思想、語言文字等逐漸傳向周邊各民族,并為他們所吸收。
在這一過程中,周邊文化也逐漸傳入中原地區。如南方苗蠻集團的神祇一一女蝸、盤古等,被中原地區所
吸收,逐漸成為中華民族共同的祖先。這一現象()
A,促進了華夏認同的出現B.體現了民族隔閡的更甚
C.反映了統一觀念的加強D.推動了中華文化的發展
【答案】D
【解析】
【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影響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戰國時期(中
國)。由“傳向周邊各民族……被中原地區所吸收”可知,中原文化與周邊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和相互吸收融
合推動了中華文化的發展,D項正確;春秋時期,中原各國因社會發展比相鄰的戎狄蠻夷先進,自稱為“華
夏”,華夏認同在春秋時期就已經開始出現,這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A項;題干反映的是民族之間的交流
交融,當時中原地區和周邊戎狄蠻夷之間的差異和隔閡仍然存在,民族隔閡的更甚與事實和主旨均不符,
排除B項;由“典章制度、哲學思想、語言文字……周邊文化”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民族之間思想文化的
互相交流,統一觀念加強的說法與題目主旨不符,排除C項。故選D項。
3.下表所示為秦朝的刻石銘文(部分),這些銘文()
“皇帝立國……討伐亂逆,成動四極,武義直方”
峰山刻石
“乃令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復起”
皇帝臨位,作制明法,臣下修飭。二十有六年,
泰山刻石
初并天下,罔不賓服……治道運行,諸產得宜,皆有法式
碣石刻石皇帝奮威,德并諸侯
A,展現秦始皇實現國家統一的過程
B.嚴厲批判秦始皇推行的嚴刑峻法
C.主要宣揚歌頌秦始皇的豐功偉業
D.強調秦始皇兼并六國是歷史必然
【答案】C
【解析】
【詳解】根據次題干提示詞,可知是影響題、推斷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秦朝(中國)。
根據材料“皇帝立國,討伐亂逆”,“二十有六年,初并天下”等事跡可知,材料內容都在宣揚和歌頌秦始
皇統一天下、建立制度等事功偉業,即主要宣揚了對秦始皇功績的宣揚和歌頌,C項正確;材料中的刻石銘
文并未展現秦始皇實現國家統一的過程,排除A項;銘文提到了“作制明法”,但材料主要是歌頌秦始皇,
并不能反映出銘文在嚴厲批判秦始皇推行的嚴刑峻法,排除B項;材料刻石銘文主要記載秦始皇的功績,
不能說明兼并六國是歷史必然,排除D項。故選C項。
4.秦朝時期廣大農民的徭役兵役負擔十分沉重,國家征收的賦稅占農民全年收入的三分之二以上。下表為
漢初農民家庭的賦稅負擔狀況表。由此可推斷()
賦稅負擔(石)
家庭糧食總賦稅支出占
收入(石)農業總收入的比例
田畝稅人頭稅更賦更賦
1003至4小于4小于6約1313%
A.充分彰顯了“漢承秦制”的成效B,減輕了政府對農民人身控制
C.體現了漢初“與民休息”的政策D.西漢王朝財政狀況十分窘迫
【答案】C
【解析】
【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推斷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秦漢(中國)。據材料“秦
朝時廣大農民的徭役兵役負擔十分沉重,國家征收的賦稅占農民全年收入的三分之二以上”“家庭糧食總
收入(石)”“賦稅負擔(石)”可得,農民家庭的賦稅負擔相對秦朝減輕了許多,結合所學可知,這與
漢初尊奉黃老無為思想,采取“與民休息”政策有關,C項正確;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漢初輕徭薄
賦,與民休養生息,且漢初推行黃老之學,與秦朝徭役兵役負擔十分沉重,奉行法家學說,完全不同,不
能體現“漢承秦制”,排除A項;材料只是強調漢初農民家庭的賦稅負擔相對較輕,沒有體現出政府對農民
人身控制減輕的相關信息,排除B項;國家財政收入確實與賦稅收入息息相關,但不能僅憑賦稅支出占農
業總收入的比例較低,就得出西漢王朝財政狀況十分窘迫的結論,排除D項。故選C項。
5.西晉初年,中原的很多百姓喜歡用細毛氈子做頭巾、系帶兒、褲邊兒。有人戲說中原必會被西北的少數
民族所擊敗,因為人們頭上戴的、腰上系的、身上穿的都是西北產的,“能無敗乎”?這一現象反映了()
A.社會言論影響社會風尚B,中原經濟結構極大改變
C.北民南遷推動區域開發D.經濟往來促進民族交融
【答案】D
【解析】
【詳解】根據主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西晉(中國)。根據材料
“因為人們頭上戴的、腰上系的、身上穿的都是西北產的”,可知中原漢族人民借鑒了少數民族的服飾和生
活習慣,體現了當時中原漢族人民與周邊少數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融,D項正確:中原百姓社會風尚的改
變是民族交融的結果,而不是社會言論的產物,排除A項;材料不能體現中原經濟結構發生極大改變,與
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項;材料無法體現北民南遷與區域開發,與材料不符,排除C項。故選D項。
6.歷史學家錢穆指出:“在此制度下,人民優秀分子均有參政之機會,新陳代謝,絕無政治上之特權階
級”。這段言論主要揭示了()
A.察舉制利于選拔德才兼備之人B.九品中正制打破了門第界限
C.世官制維護了特權階級的利益D.科舉制利于社會階層的流動
【答案】D
【解析】
【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中國)。據材料“人
民優秀分子均有參政之機會”“絕無政治上之特權階級”等并結合所學可知,在材料中所描述的制度之下,
平民階層中的優秀分子可以通過擇優錄取獲得參政的機會,打破了世家大族對政權的壟斷,促進社會階層
流動,這符合科舉制的特征,D項正確;察舉制在東漢后期逐漸被世家大族所壟斷,流弊百出,不利于選拔
各種人才,排除A項;九品中正制注重門第出身,并未打破門第界限,排除B項;在世官制下貴族世代承
襲爵位,平民優秀分子幾乎沒有參政機會,與材料表述不符合,排除C項。故選D項。
7.下圖為宋代官帽,左右兩邊長長的翅子足有一米長,據傳是宋太祖發明的,用以防止官員上朝時交頭接
耳。這種長翅官帽()
A.體現出崇文抑武治國理政方針B.有效防止朝廷內部動亂
C.標志著因循保守政治風氣形成D.服務于專制皇權的需求
【答案】D
【解析】
【詳解】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本質、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
知準確時空是宋朝(中國)。由材料可知,“長翅官帽”是宋太祖為“防止官員上朝時交頭接耳”而發明的,
這種做法服務于專制皇權的需求,有利于樹立君主權威,D項正確;宋代長翅官帽與“崇文抑武”無關,排
除A項;B項中“有效防止”的說法有違史實,排除B項;C項關于宋朝因循保守政治風氣的說法符合史實,
但是材料體現不出,排除C項。故選D項。
8.下圖為某同學學習明清時期經濟所作的讀書筆記。若再為其補充一條內容,應選擇()
①一些地方的人以經商聞名,形成實力雄厚的商幫
②手工工場使用雇傭勞動力進行生產
③白銀成為普遍使用的貨幣
A,冶鐵技術和牛耕出現B.玉米、甘薯的推廣種植
C.水路絲綢之路的開通D.曲轅犁在江南地區推廣
【答案】B
【解析】
【詳解】根據主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推斷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明清時期(中國)。材料
內容從手工業和商業方面描繪了明清時期經濟的發展,還可補充農業方面的新發展,明清時期玉米、甘薯
推廣種植,B項正確;冶鐵技術和牛耕出現是在春秋戰國時期,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A項;水路絲綢之路
開通開始于西漢時期,拓展于唐宋元時期,排除C項;曲轅犁在江南地區推廣是在唐代,排除D項。故選B
項。
9.1841年1月16日,英國女王在議會演說中談到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時,虛偽地強調英國“女王子民的
生命和財產受到嚴重的威脅”,英國的皇家尊嚴受到“嚴重影響”。女王的這一言論()
A,找準了戰爭的爆發根源B.歪曲了戰爭的侵略本質
C.描述了戰爭的基本事實D,加快了戰爭的發展進程
【答案】B
【解析】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
時空是:鴉片戰爭時期(中國)。據材料“英國女王在議會演說中談到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時,虛偽地強調
英國’女王子民的生命和財產受到嚴重的威脅’,英國的皇家尊嚴受到‘嚴重影響'”可知,英國女王將鴉
片戰爭爆發的原因歸結到英國人的生命財產受到威脅和英國皇家尊嚴受到影響上,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鴉
片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是英國為打開中國市場而進行的侵略戰爭,所以英國女王的演說歪曲了戰爭的侵略
本質,B項正確;鴉片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是英國為打開中國市場而進行的侵略戰爭,英國女王沒有找準
戰爭爆發的根源,歪曲了戰爭的侵略本質,歪曲了戰爭的事實,排除C項;英國女王在議會的演說是在闡
述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與鴉片戰爭發展的進程沒有直接關系,排除D項。故選B項。
10.李鴻章在一次上奏時說:“西人專恃其槍炮輪船之利,故能橫行于中國;中國向用之器械不敵彼、等,
是以受制于西人”。據此可知,李鴻章主張()
A.改革封建教育制度B,創立近代軍事工業
C.鼓勵國人實業救國D.學習西方民主制度
【答案】B
【解析】
【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推斷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根據材料“中
國向用之器械不敵彼等,是以受制于西人”可知,李鴻章認為中國軍隊的武器裝備不如西方,主張創立近
代軍事工業,B項正確;材料未涉及改革封建教育制度,排除A項;李鴻章主張創立近代軍事工業,而非鼓
勵國人實業救國,排除C項;李鴻章為代表的洋務運動指導思想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在不改變封建
制度的前提下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來維護清王朝的統治,所以并不會主張學習西方民主制度,排除D項。
故選B項。
11.1917年,中國用“以工代戰”的形式,站在協約國一方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十幾萬中國勞工在歐洲戰
場從事各種艱苦工作,約有3000名華工在這次戰爭中獻出了生命。最終中國所參與的協約國一方成為了戰
爭的獲勝方,這使得()
A.中國社會性質發生了根本改變B.中國順利收回了山東主權
C.鞏固了北洋軍閥在中國的統治D.中國的國際聲譽有所提高
【答案】D
【解析】
【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影響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17年(中國)。根據材料
可知,中國作為協約國一方,派遣十幾萬中國勞工在歐洲戰場從事各種艱苦工作,中國為一戰的勝利作出
了重大的貢獻,一戰的勝利有利于提高中國國際聲譽,D項正確;中國的社會性質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會,并未發生根本改變,排除A項;巴黎和會中帝國主義拒絕中國收回山東主權的要求,直到華盛頓會議
才收回山東主權,中國收回山東主權曲折,并不順利,排除B項;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內部派系斗爭激烈,
其統治不會因為參加一戰而得以鞏固,排除C項。故選D項。
12.新文化運動時期,社會上出現了“婚姻自由”“家庭革命”等口號,說明這場運動()
A.拉開了五四運動的序幕B.提升了女性的政治地位
C.標志中國共產黨的誕生D.促進了人們的思想解放
【答案】D
【解析】
【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新文化運動時期(中國)。
據材料“社會上出現了‘婚姻自由''家庭革命'等口號”等并結合所學可知,新文化運動反對封建禮教,
人們接受了民主與科學的洗禮,婦女解放、婚姻自由、家庭革命等口號的提出,都體現了這場運動對于思
想解放的促進,D項正確;新文化運動解放了思想,助推了五四運動,但不能表述為拉開了五四運動的序幕,
排除A項;新文化運動沒有涉及政治變革,因而無法提升了女性的政治地位,排除B項;1921年中共一大
的召開標志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排除C項。故選D項。
13.黃埔軍校校歌《國民革命歌》有這么幾句歌詞:“打倒列強,打倒列強,除軍閥,除軍閥。努力國民革
命,努力國民革命,齊奮斗,齊奮斗……”,1926年7月廣州革命政府將其作為代國歌,當時唱遍了大江南
北。這可用來說明國民革命()
A.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性質B.使中華民族空前大團結
C.加速了中國革命的進程D,以國共合作為基本特征
【答案】A
【解析】
【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歌詞中明確提
到的“打倒列強”體現了反帝性質,“打倒軍閥”則體現了反封建性質,A項正確;“使中華民族空前大團
結”與國民革命運動期間史實不符,排除B項;歌曲的流行在一定程度上激勵了革命精神,但歌詞本身并
不直接說明它加速了中國革命的進程,排除C項;歌詞中并未提及國共合作,排除D項。故選A項。
14.下圖為20世紀50年代浙江武義縣農民喜看土地證的歷史場景。這一歷史事件()
A,加速了新中國政權的成立B.反映社會主義制度的正式確立
C.踐行了耕者有其田的政策D.標志人民成為國家真正的主人
【答案】C
【解析】
【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影響題、本質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20世紀50年代
(中國)。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這反映了新中國成立初期浙江地區的土地改革運動,土地改革正是為了
踐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通過沒收地主階級的土地,分配給無地少地的農民,從而廢除了封建剝削的
土地制度,實現了農民土地所有制,C項正確;1949年新中國已經成立,排除A項;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
標志社會主義制度確立,排除B項;新中國的成立標志人民成為國家真正的主人,這與土地改革沒有直接
關系,排除D項。故選C項。
15.下圖為21世紀初我國進出口總額的變化情況。這一變化得益于()
中國進出口總額(億美元)
A.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B.實行了對內改革
C.中共“十四大”的召開D.兩極格局的解體
【答案】A
【解析】
【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原因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21世紀的中國。從圖表中
可以看出,2002年一2011年中國進出口貿易總額大幅度增長,這與我國在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有關,
加快了中國融入經濟全球化進程,A項正確;對內改革是在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與材料不符,排
除B項;中共“十四大”的召開發生在1992年,與材料不符,排除C項;兩極格局的解體是在1991年,
與材料不符,排除D項。故選A項。
16.2023年1月,中國援建非盟的非洲疾控中心總部一期項目竣工儀式在埃塞俄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舉行,
這是非洲大陸第一個擁有現代化辦公和實驗條件、設施完善的全非疾控中心,對于提升非洲疾病預防、監
測和疫情應急反應意義重大。這反映出中國()
A,積極發揮負責任大國作用
B.努力構建睦鄰友好關系
C.始終奉行不結盟外交政策
D.成為國際秩序的主導者
【答案】A
【解析】
【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現代(中國)。根
據材料“中國援建非盟的非洲疾控中心總部一期項目竣工儀式在埃塞俄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舉行,這是
非洲大陸第一個擁有現代化辦公和實驗條件、設施完善的全非疾控中心”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國援建非
洲疾控中心總部一期項目的這一舉措體現了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積極承擔責任,對非洲的發展提供助力,有
助于提升非洲在疾病預防、監測和疫情應急反應方面的能力,這是中國積極發揮負責任大國作用的表現,
A項正確;題干中的“非洲”不屬于中國周邊國家,排除B項;題干中未提及“不結盟外交政策”,排除
C項;當今國際秩序的主導者仍然為西方發達國家,排除D項。故選A項。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2分)
17.閱讀材料并回答問題。
材料一《詩經》《尚書》《史記》等文獻中都有關于商的記錄。近代以后疑古思潮興起,古代文獻的
可靠性受到質疑,商代歷史被打上了問號。直到甲骨文的發現、安陽殷墟的考古發掘,使商史擺脫了被史
家懷疑的目光,步入信史行列。甲骨文內容大都為占卜辭,卜辭的內容十分廣泛,透過它后人能窺得商代
社會的全貌。近人王國維從甲骨卜辭中考證出的商王世系,與《史記?殷本紀》的記載基本一致,實現了
當世文獻與傳世文獻的二重印證。
——摘編自周靖、羅明《中外歷史一百講》
材料二《史記》由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所著,記載了自黃帝到漢武帝二三千年間的歷史,也敘述了漢
朝周邊各民族如朝鮮、匈奴和中亞、南亞各地的史實。全書以編年敘事的帝王“本紀”為綱,以人物“列
傳”為主體,被稱為“紀傳體”,成為后來歷代官修史書的正宗。司馬遷以儒家的歷史觀為宗旨,在前代深
厚的歷史學積淀基礎上,堅持“原始察終、見盛觀衰”的著史原則,常常表達自己對于歷史現象的認識甚
至疑惑。《史記》充分利用各類先秦文獻、漢朝政事檔案等,客觀、如實地敘述史實,并佐以司馬遷的游歷
見聞及民間傳說,力求“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摘編自瞿林東《中國史學史綱》
(1)根據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別說明甲骨文和《史記》的史料類別,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甲骨文的史料
價值。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司馬遷在史學研究領域能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答案】(1)類別:甲骨文屬于實物史料(或考古資料)。
史料價值:《史記》屬于文獻史料。價值:豐富了有關商代的歷史文獻;使商代的歷史成為可信的歷史(或
證明商朝確實存在過);為研究商代的社會風貌提供了寶貴的第一手材料;證實了《史記》等文獻有關商代
的記錄;將有準確文字記載的歷史大大推前;有助于二重印證法(將考古史料與文獻史料相結合)的實踐
運用。
(2)司馬遷有自主的實地查訪與史料調查精神(或進行了實地查訪與史料調查);撰寫史書,注重追求客
觀真實,理性敘述歷史(或撰寫史書客觀、如實);勇于表達自己對于歷史現象的認知與質疑,有獨到的見
解;司馬遷通古今之變,視野開闊,自成一家;漢武帝的支持(或統治者重視修史);漢朝國力強盛,社會
穩定。
【解析】
【小問1詳解】
本題是特點題。時空是古代中國。第一小問類別,據材料一“甲骨文的發現、安陽殷墟的考古發掘”可知,
甲骨文屬于實物史料(或考古資料);據材料一“《史記》等文獻中都有關于商的記錄”可知,《史記》屬于
文獻史料。第二小問價值,據材料一“卜辭的內容十分廣泛”可知,豐富了有關商代的歷史文獻;據材料
一“使商史擺脫了被史家懷疑的目光,步入信史行列”可知,使商代的歷史成為信史;據材料一“透過它
后人能窺得商代社會的全貌”可知,為研究商代的社會風貌提供了寶貴的第一手材料;據材料一“與《史
記?殷本紀》的記載基本一致”可知,證實了《史記》等文獻有關商代的記錄;結合所學可知,將有準確
文字記載的歷史大大推前;據材料一“實現了當世文獻與傳世文獻的二重印證”可知,有助于二重印證法
(將考古史料與文獻史料相結合)的實踐運用。
【小問2詳解】
本題是背景題。時空是古代中國。由材料二中“司馬遷以儒家的歷史觀為宗旨,在前代深厚的歷史學積淀
基礎上,堅持‘原始察終、見盛觀衰'的著史原則,常常表達自己對于歷史現象的認識甚至疑惑。《史記》
充分利用各類先秦文獻、漢朝政事檔案等,客觀、如實地敘述史實,并佐以司馬遷的游歷見聞及民間傳說,
力求‘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可得知,司馬遷在史學研究領域能取得巨大成就是因為司馬遷有較強
的歷史學家的使命感,司馬遷有自主的實地查訪與史料調查精神(或進行了實地查訪與史料調查);撰寫史
書注重追求客觀真實,理性敘述歷史(或撰寫史書客觀、如實);勇于表達自己對于歷史現象的認知與質疑,
有獨到的見解;通古今之變,視野開闊,自成一家;根據所學知識推斷,統治者的重視,國力強盛和社會
穩定也是司馬遷能編纂《史記》的重要因素。
18.閱讀材料并回答問題。
材料一由于三省之間相互奪取權力,逐漸出現各自為政的現象,皇帝就設置了門下政事堂,將它作
為三省的共同決策機構,遇有意見分歧,皇帝理所當然成為最高裁定者;還增設“同三品”職銜作為出入
政事堂的憑證,這樣無“同三品”職銜的三省長官想以宰相身份自由出入政事堂的權力喪失了。唐玄宗時,
還培植身邊的宦官,樞相隨之出現。樞相即樞密使,是宦官以使職身份干政出現的一個職務。
——摘編自牟霜霜《唐代三省六部制下的君權與相權的博弈》
材料二元昊(西夏王朝開國皇帝)在繼承祖、父兩代留下來的(黨項族的)政權建設的規模上,立
官制,定服飾,造文字,制禮樂,辦學校,建宮苑,在漢族官僚張元、吳昊、張陟等人的建議和協助下,
建立了一套官僚制度。……除大體仿照漢官制外,西夏還部分保留了原來的“蕃官”體系,如寧令(大
王)、謨寧令(諸王)、祖儒(大首領)等官稱。這樣,西夏的統治機構就被劃分為蕃漢有別的兩個系統。
----摘編自韋慶遠、柏樺《中國政治制度史》
(1)根據材料一,概括唐代調整三省制的措施。
(2)根據材料二,概括指出西夏政治制度的特點,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該特點形成的原因。
【答案】(1)舉措:設政事堂作為三省的共同決策機構;設“同三品”職銜作為宰相身份的標志;設樞密
使培植身邊的宦官。
(2)特點:蕃漢分治(或漢制與蕃制相結合)。
原因:西北少數民族與中原漢族的文化差異;繼承黨項族的傳統;吸收、借鑒中原漢族先進制度;接受漢
族官僚的建議;民族交融的加快。
【解析】
【小問1詳解】
本題是特點題。時空是唐朝中國。據材料一信息“設置了門下政事堂,將它作為三省的共同決策機構”,可
得出設政事堂作為三省的共同決策機構;據材料一信息“增設‘同三品’職銜作為出入政事堂的憑證”,可
得出設“同三品”職銜作為宰相身份的標志;據材料一信息“培植身邊的宦官,樞相隨之出現”,可得出設
樞密使培植身邊的宦官。
【小問2詳解】
本題是特點題、背景題。時空是西夏中國。第一小問特點,據材料二“除大體仿照漢官制外,西夏還部分
保留了原來的‘蕃官體系’”“在漢人張元、吳昊、張陟等人的協助下,建立了一套官僚制度”等信息可
知,西夏在祖輩政權建設的基礎上吸收借鑒漢族制度和文化,但又保留原來的“蕃官體系”可得出,蕃漢
分治(或漢制與蕃制相結合)。第二小問原因,可從少數民族與漢族存在差異、舊有的傳統、吸收借鑒、民
族交融等角度進行分析,結合所學,西夏是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在經濟基礎、政治制度、文化水平等方
面與漢族存在較大差異,需要區別對待也需要學習先進的漢文化,可得出,西北少數民族與中原漢族的文
化差異;據材料二“元昊在祖、父兩代留下來的政權建設的規模上,立官制,定服飾,造文字,制禮樂,
辦學校”可得出,繼承黨項族的傳統;據材料二“在漢人張元、吳昊、張陟等人的協助下,建立了一套官
僚制度”可得出吸收、借鑒中原先進制度;接受漢族官僚的建議;結合所學,民族交融的進一步發展也是
促進西夏采取這一統治特點的重要原因。
19.閱讀材料并回答問題。
材料人民英雄紀念碑底座的八幅巨大浮雕,是中國近代史上重大歷史事件的縮影,昭示著一百多年
來中華兒女走向獨立、走向解放的革命歷程。下列圖片是其中的六幅(局部圖):
①虎門欽短;1839年6月3H,⑦會田起義:1851年8*全率③武昌起又:1911年辛
林則徐虎n儲金忖場景.“太平天區在廣西起乂的場學■.文革,?博龍葉的場景.
④五日運動:1919+i⑤抗日游擊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工程清包施工合同
- 委托招生合作協議合同
- 幕墻分包施工合同
- 鞋子訂單合同
- 供貨質量保證承諾合同協議書
- 吊車汽車租賃合同
- 廣告牌鋼結構安裝工程合同
- 茶藝師中級練習試題及答案(一)
- 營銷現場作業安全管理和反竊電技能競賽參考復習試題附答案(一)
- 銀行業發展趨勢與前景分析
- 12 UG NX運動仿真基礎
- (完整版)10KV配電室安裝工程施工方案
- 中國銀行履約保函(中英文)
- 邏輯思維訓練500題及答案
- 不銹鋼儲罐施工方案(2024043554)
- 新安全生產法主要負責人和安全管理人員職責
- VISI簡單操作說明140709
- 1.鋁合金陽極氧化實用工藝及全參數理論指導
- 自考00911互聯網數據庫 精華小抄筆記
- 油庫工藝流程及設備一覽表
- 1輔導員班主任談心談話記錄表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