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重點題型預測:文言文閱讀(文言散文)20題(上海專用解析版)_第1頁
高考語文重點題型預測:文言文閱讀(文言散文)20題(上海專用解析版)_第2頁
高考語文重點題型預測:文言文閱讀(文言散文)20題(上海專用解析版)_第3頁
高考語文重點題型預測:文言文閱讀(文言散文)20題(上海專用解析版)_第4頁
高考語文重點題型預測:文言文閱讀(文言散文)20題(上海專用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專題07文言文閱讀(文言散文)精選20題(解析版)

上海專用

一、文言文閱讀

(2023春?上海閔行?高三上海市七寶中學??茧A段練習)閱讀下文,完成下面小題。

試筆說

【明】方孝孺

①吾居乎鄉,客遺善筆二。其一于友人,而用其一。銳而端,圓而勁,以摹畫咸與心稱,愛之不忍妄用,

遇佳紙墨洎①文辭則以書,書畢滌而藏之。恣意率手有所作,則用其次者。是以雖甚久而猶新焉。

②他日,友人至。問其所得,則目:“敝而棄之矣?!痹懫溆?,則紀錢粟貨利卑猥事,不稍惜,視之

與里巷所為偏欹軟惡者等。不知其為美也。吾聞而嘆之。友人日:“子何嘆之細也?以余用斯筆也而違其

任,余則有過矣。雖然,世之用人者得無有甚于余之用筆者乎?筆易為也,美者易得也,用久必敝,固其

職也。今夫所謂賢士君子者,天之生也難,生而不天死、不疾病、獲全其美也,尤難。然而用之者不任之

以立政教、修紀法、居廟朝、治海內,而卑位冗職是命,一不快于意,不待其敝而棄之,且加不勝之法焉

者亦眾矣。不彼之嘆而于筆焉,惜是尚為知類也哉?”

③吾愧乎其言,謂之曰:“筆吾所任也,故吾知愛而嘆之。任人非吾事也,吾□敢僭而嘆乎?若姑修

其可任者以待人之任己,何暇乎世之嘆而吾之疑邪?”

【注】①洎(ji):浸潤,這里指潤色。

1.填入第③段方框中的詞是()

A.其B.誠C.何D.若

2.作者認為“世之用人者得無有甚于余之用筆者乎”,下列說法不符合其理由的一項()

A.視之與里巷所為偏欹軟惡者等。不知其為美也。

B.今夫所謂賢士君子者,天之生也難,生而不天死、不疾病、獲全其美也,尤難。

C.用之者不任之以立政教、修紀法、居廟朝、治海內。

D.卑位冗職是命,一不快于意,不待其敝而棄之,且加不勝之法焉者亦眾矣。

3.在用筆和用人上,關于客和用人者的做法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客有過,用人者無過。

B.客有過,用人者更有過。

C.客無過,用人者有過。

D.客無過,用人者無過。

4.評析本文的思想意義。

【答案】1.A2.A3.B4.本文以用筆喻人,通過借物寓理(借題發揮)的寫作方法,闡發了

要珍惜人才的道理。

【解析】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結合語境”筆吾所任也,故吾知愛而嘆之”可知,“任人非吾事也,吾□敢僭而嘆乎?”,包含自嘲和暗諷的意

味,所填詞語帶有反問的語氣,表示“哪里敢”“怎么敢”,應該填“其”?!捌洹保和ā柏M",難道,哪里。與“何

敢”相比,“其(豈)敢”含有自嘲意味,更符合句子語氣。

故選Ao

2.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A.從“詰其用,則紀錢粟貨利卑猥事,不稍惜,視之與里巷所為偏欹軟惡者等。不知其為美也”可知,此項

是敘述友人不愛惜善筆的行為。

故選A?

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從“以余用斯筆也而違其任,余則有過矣”可知,友人承認自己用筆不當的過錯;

從“世之用人者得無有甚于余之用筆者乎?……不待其敝而棄之,且加不勝之法焉者亦眾矣”可知,用人者

更有過。

故選B。

4.本題考查學生評價探究文中的思想觀點的能力。

從“以余用斯筆也而違其任,余則有過矣。雖然,世之用人者得無有甚于余之用筆者乎?……不待其敝而

棄之,且加不勝之法焉者亦眾矣”可知,本文以用筆喻人,通過借物寓理(借題發揮)的寫作方法,闡發了要

珍惜人才的道理。

參考譯文:

①我居住在鄉里,客人送我兩支好筆。我把其中一支送給朋友,另一支自己用。(它的筆管)精美端

直,鋒毫圓潤勁健,用來書寫或繪畫都能稱心如意,我愛惜它不忍心隨便使用,遇到好的紙墨為文章潤色

才用它書寫,書寫完畢就洗干凈藏起來??v手隨意而亂寫另外的雜事,就用其他的筆來寫。所以這枝筆雖

然用了很久卻還像新的一樣。

②一天,好朋友過來,問起他所得到的那一支筆,他回答說:“已經破舊丟掉了。”問他是怎么用的,

原來那些錢米買賣等低等事也用它寫,不怎么愛惜,把它看得像鄉間破敗鄙陋的東西一樣,不懂得它的價

值。我聽了為之感嘆。朋友問道:“你為何為這種小事而感嘆呢?我用這種筆寫無關緊要的事,違背了毛

筆真正的作用,我是有過錯的。雖然這樣,世上任用人才者的過錯恐怕遠超過我用這一支筆吧?筆容易制

作,好筆也容易得到,用久以后必然破敗,這是必然的事?,F在那些所謂的賢士君子,上天造就一個也困

2

難,生下來后沒有夭折、沒有生病、得到保全的,尤其難以做到。然而那些任用他們的人不讓他們制定法

令教化制度、修訂國家的綱紀法律、在朝廷做官、治理天下,卻任命他們擔任低微閑散的職務,稍不滿意,

不等到他們衰老就棄而不用,而加以不能勝任之職亦太多了。你不感嘆那些事卻為這枝筆感嘆,這種惋惜

態度還能算是明白事理(聰明)的人嗎?”

③我為他的話感到羞愧,對他說:“筆是我能使用的,我知道愛惜它并為它感嘆。而任用人才不是我

的分內事,我哪里敢越職去感嘆呢?你姑且努力做好你能勝任的工作來等待別人任用自己,哪里有空閑顧

及世人感嘆和我的困惑???”

(2023春?上海黃浦?高三格致中學??茧A段練習)閱讀下文,完成小題。

《雜說》

【明】李贄

①《拜月》《西廂》,化工也;《琵琶》,畫工也。夫所謂畫工者,以其能奪天地之化工,而其孰知天地

之無工乎!今夫天之所生,地之所長,百卉具在,人見而愛之矣。至覓其工,了不可得,豈其智固不能得

之與?要知造化無工,□有神圣,亦不能識知化工之所在,而其誰能得之?由此觀之,畫工雖巧,已落二

義矣。文章之事,寸心千古,可悲也夫!

②雜劇院本,游戲之上乘也?!段鲙?、《拜月》,何工之有?蓋工莫工于《琵琶》矣。彼高生者,固已

理其力之所能工。惟作者窮巧極工,不遺余力,是故語盡而意亦盡,詞竭而味索然亦隨以竭。吾嘗觀覽《琵

琶》而彈之矣,一彈而嘆,再彈而怨,三彈而向之怨嘆無復存者,此其故何邪?豈其似真非真,所以入人

之心者不深邪?蓋雖工巧之極,其氣力限量,只可達于皮膚骨血之間;則其感人,僅僅如是,何足怪哉!

《西廂》、《拜月》,□不如是。意者宇宙之內本自有如此可喜之人,如化工之于物,其工巧自不可思議耳。

③且夫世之真能文者,此其初皆非有意于為文也。其胸中有如許無狀可怪之事,其喉間有如許欲吐而

不敢吐之物,其口頭又時時有許多欲語而莫可所以告語之處,蓄極積久,勢不能遏。一旦見景生情,觸目

興嘆,奪他人之酒杯,澆自己之塊壘。訴心中之不平,感數奇于千載。

④嗚呼!若彼作者,吾安能見之與!

(有刪改)

5.可填入第①、②段方框處的虛詞是()

A.況,亦B.將,則C.雖,乃D.或,反

6.根據文意,下列理解不正確的一項()

A.《西廂》《拜月》《琵琶》都是雜劇院本。

B.作者認為《西廂》《拜月》是自然天成的。

C.作者對《琵琶》之工巧是持否定態度的。

D.作者認為為文應該重視文學積累,厚積薄發。

7.概括第②段的論證思路。

8.根據第③段李贄對“世之真能文者”的描述,結合《李溫陵傳》、《枕中十書序》,判斷他自己是否屬于真

能文者,并闡述理由。

【答案】5.C6.A7.首先提出觀點,元人雜劇是游戲娛樂文章的最高層次,并舉例說明。接著

從反面舉例論證過分雕琢的作品不能深入人心。最后點明自然天成作品的藝術價值之高。8.李贄屬

于真能文者。

李贄病中還在執著寫書,可見作品出自真性情,是不吐不快;官府說他“胡亂寫書”,可見他“胸中有如許無

狀可怪之事”,并寫了出來。

李贄評價自己的書都是得意之作,是描摹人生、寄托理想、抒發性情的積久而成的作品。其作品都屬天成

之作,泣血之作,無意之作。

【解析】5.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第一處,“有神圣,亦不能識知化工之所在”,即使具有很高的智商,可也找不到“化工”在什么地方。此處

應表假設,應選用“雖

第二處,“《西廂》、《拜月》,不如是“,結合語境,應是“而《拜月》《西廂》,卻不是這樣”,此處表轉折,

應選用“乃”。

故選C。

6.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A.“都是雜劇院本“錯誤,結合“雜劇院本,游戲之上乘也。《西廂拜月》,何工之有?蓋工莫工于《琵琶》”

分析,元人雜劇,是游戲娛樂文章的最高層次了,《拜月》、《西廂》,有一絲一毫的雕琢痕跡嗎?大概雕琢

下功夫最多的該是《琵琶》一書。則《琵琶》應不屬于雜劇院本。

故選A。

7.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論證思路的能力。

“雜劇院本,游戲之上乘也也?!段鲙?、《拜月》,何工之有”,開篇首先提出觀點,元人雜劇是游戲娛樂文

章的最高層次;

“蓋工莫工于《琵琶》矣”“惟作者窮巧極工,不遺余力,是故語盡而意亦盡,詞竭而味索然亦隨以竭……蓋

雖工巧之極,其氣力限量,只可達于皮膚骨血之間”,大概雕琢下功夫最多的該是《琵琶》一書吧。正是

由于他不遺余力地人工雕琢,才使該作品到最后是語盡意也盡,詞竭之后味道也不存在了。大概是寫作工

巧過了頭了,就會使文章內容比較膚淺,文章的影響力僅能進入皮膚而不能深入骨髓。從反面舉例論證過

分工巧反而使作品膚淺,不能打動人心;

4

“宇宙之內本自有如此可喜之人,如化工之于物,其工巧自不可思議耳”,在這個世界上,原本真有這樣可

喜的人,好比化工與客觀世界的物體的關系,它的工巧原本就讓人不可思議。最后總結自然天成作品的藝

術價值。

8.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觀點,表達自己見解的能力。

首先明確李贄屬于真能文者。

結合“世之真能文者,此其初皆非有意于為文也。其胸中有如許無狀可怪之事”“公病,病中復定所作《易因》,

其名曰《九正易因》。常曰:‘我得《九正易因》,死快矣“以妄著書''可分析出,李贄病中還在寫書,是不

吐不快,且寫書出自真性情,表達心中諸多不可名狀、可怪之事。

結合“其喉間有如許欲吐而不敢吐之物,其口頭又時時有許多欲語而莫可所以告語之處,蓄極積久,勢不

能遏”“皆得意也,皆不可忽也?!恫貢?,予一生精神所寄也;《焚書》,予一生事跡所寄也;《說書》,予一

生學問所寄也。別有十種,約六百余紙,于中或集諸書,或附己意,此予一生神通,游戲三昧所寄也”可

知,(所有的書)都是我得意的作品。都不能忽視。《藏書》,是我一生的精神寄托;《焚書》,是我一生經

歷的寄托;《說書》,是我一生學問的寄托。另外還有十本書,大約六百多張紙,在其中或者匯集了幾本書

(的內容),或者附加了我自己的想法,這是我一生的精神通達,娛樂讓自己心神寧靜時的寄托。據此分

析出,李贄的書,是“蓄極積久,勢不能遏”,是人生閱歷的積淀,是思想感情的勃發,是可見真性情的天

成之作,泣血之作,無意之作。

參考譯文:

《拜月》《西廂》,是屬于自然界自然天成的東西,沒有絲毫人工雕琢的痕跡。而《琵琶》,則好象是

用意刻畫出來的作品。所謂畫工即用心雕琢出來的作品,作者認為他能夠模仿天地的化工,而作者哪里知

道天地生長的萬物是根本不露任何雕琢刻劃的痕跡的?,F今天地所生長的,百花百草都是,每個人見了都

會喜歡,要想尋找它生長的軌跡,根本找不到,難道是人們的智慧不高,因而看不出它的雕琢痕跡嗎?要

知道造化是沒有痕跡可尋找的。你雖然具有很高的智商,可也找不到“化工”在什么地方,而誰又能獲得

它呢?由此來看,“畫工”雖然方法巧妙,可已經落在第二個層次了。文章千古事,得知寸心知。真是可

悲?。?/p>

元人雜劇,是游戲娛樂文章的最高層次了,《拜月》、《西廂》,有一絲一毫的雕琢痕跡嗎?大概雕琢下

功夫最多的該是《琵琶》一書吧。該書的作者高生,確實使用了種種凡是可以拿來使用來的技巧了,正是

由于他不遺余力地人工雕琢,才使該作品到最后是語盡意也盡,詞竭之后味道也不存在了。我曾仔細研究

過《琵琶》一書,第一遍感覺不怎么樣,第二遍感到有問題,看過三遍之后真是無話可講了。這是什么原

因呢?難道其中事情不夠真,所以不能夠打動人嗎?大概是寫作工巧過了頭了,就會使文章內容比較膚淺,

文章的影響力僅能進入皮膚而不能深入骨髓,它能夠打動人的地方,僅此而已,這有什么可奇怪的呢?而

《拜月》《西廂》,卻不是這樣,感覺在這個世界上,原本真有這樣可喜的人,好比化工與客觀世界的物體

的關系,它的工巧原本就讓人不可思議。

而且世界上真會作文章的人,在其當初開始寫文章之時,大都沒有意思到他是要寫文章,心中有這么

多不可名狀、可怪之事,其喉間有這么多欲吐而不敢吐之物,其口頭又時時有許多想說而又沒法去找地方

去說的事情,蓄積的太多太久了,沒有辦法把它遏制住。一旦見景生情,就會觸目興嘆,借酒澆愁,借助

文章訴說心中的不平,感嘆千年來命運的好壞。

唉,至于那樣的作者,我能見得到嗎?

(2022?上海奉賢?統考一模)閱讀下文,完成小題。

野廟碑傳

(唐)陸龜蒙

①碑者,悲也。古者懸而篡咒用木。后人書之②以表其功德,因留之不忍去,碑之名由是而得。自秦漢以

降,生而有功德政事者,亦碑之,而又易之以石,失其稱③矣。余之碑野廟也,非有政事功德可紀,直悲

夫氓羯其力,以奉無名之土木而已矣!

②甌越間好事鬼,山椒水濱多淫祀④。其廟貌有雄而毅、黝而碩者,則日將軍;有溫而愿、晰而少者,

則日某郎;有媼而尊嚴者,則日姥;有婦而容艷者,則日姑。其居處則敞之以庭堂,峻之以陛級。左右老

木,攢植森拱,蘿鶯翳于上,鵡鵑室其間。車馬徒隸,叢雜怪狀。氓作之,氓怖之,走畏恐后。大者椎牛;

次者擊豕,小不下犬雞魚菽之薦。牲酒之奠,缺于家可也,缺于神不可也。不朝懈怠,禍亦隨作,耄孺畜

牧栗栗然。疾病死喪,氓不曰適丁其時耶!而自惑其生,悉歸之于神。

③口,若以古言之,則戾⑤;以今言之,則庶乎神之不足過也。何者?豈不以生能御大災,捍大患,其死

也則血良于生人。無名之土木不當與御災捍患者為比,是戾于古也明矣。今之雄毅而碩者有之,溫愿而少

者有之,升階級,坐堂筵,耳弦匏⑥,口梁肉,載車馬,擁徒隸者皆是也。解民之懸⑦,清民之喝,未嘗怵

于胸中。民之當奉者,一日懈怠,則發悍吏,肆淫刑,驅之以就事,較神之禍福,孰為較重哉?平居無事,

指為賢良,一旦有大夫之憂,當報國之日,則侗撓脆怯,顛跋竄踣?,乞為囚虜之不暇。此乃纓弁⑨言語之

土木爾,又何責其真土木耶?故日:以今言之,則庶乎神之不足過也。

④視吾之碑,知斯文之孔悲!

——選自《笠澤叢書》

[注釋]①叟(bian):下葬。②書之:指在墓穴四角的木上書寫死者的事跡。③失其稱:失掉“碑”這一名稱

的本來意義。④淫祀:不合禮制的祭祀。⑤戾:罪。這里指不合道理。⑥耳弦匏(pao):耳聽音樂。⑦懸:

倒掛,比喻極大的痛苦。⑧顛跋(zhi)竄踣(bo):傾仆逃竄。⑨纓弁(biAn):仕宦的代稱。

9.可填入第③段方框中的虛詞是()

A.然則B.是以C.雖然D.于是

10.對第①段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6

A.作者敘述碑的沿革,本來是落葬下棺的木板,后發展成為記載功德的木碑和石碑。

B.秦、漢以后人們把木板改成石塊來歌頌生前有歌功政績的人,與碑的原意不相符。

C.作者給野廟樹碑,并不是有什么施政辦事的功業德行可以記述,而只為抒發悲哀。

D.本段最后作者為農民供奉祭祀著一群根本不值得供養祭祀的神鬼偶像而深感悲哀。

11.本文第②段畫線部分的語言很有特點,請加以賞析。

12.魯迅評價陸龜蒙的小品文“正是一塌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鋒芒”,請依據文本內容對該評價進行分析。

【答案】9.C10.B11.運用整句,語言整飭,有節奏感,具有音韻之美,生動地描繪出當地百

姓所供奉的各類偶像的外形特點;語言幽默風趣,“則”字揭示了當地百姓僅依據生活經驗給偶像分類的可

笑行為,帶有諷刺意味。12.答案示例:晚唐社會動蕩,政治腐朽,陸龜蒙無情鞭撻了尸位素餐、不

恤國事、盤剝壓榨百姓的官吏,揭露了晚唐政治的腐朽,流露出對底層百姓的深切同情,呈現出高度的現

實性和鮮明的批判性,閃爍著思想的鋒芒。

【解析】9.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A.然則,連詞,用在句子開頭,表示“既然這樣,那么……”或“雖然如此,那么……

B.是以,連詞,用在句子開頭,表示因果關系,所以、因此。

C.雖然,連詞,表示轉折關系,雖然這樣。

D.于是,連詞,表示“在這種情況下”。

根據原文,空前講農民把自己不明白生老痛死的規律,全部歸結到了神身上。空后講如果按照古代的禮制

來衡量,就不合事理;但按現在的禮制來衡量,也許將野廟中無名神像供奉為神,不算什么罪過。所以,

屬于轉折關系,表示“雖然這樣",排除ABD。

故選Co

10.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B.“秦、漢以后人們把木板改成石塊來歌頌生前有歌功政績的人”說法錯誤,原文為“自秦漢以降,生而有功

德政事者,亦碑之“,“生”不是生前的意思,而是“活著”的意思。指從秦漢以后,有功業德行、施政辦事的

活著的人,也為他立碑,并且把木頭換成了石頭。

故選B。

11.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語言特點的能力。

“雄而毅、黝而碩”“溫而愿、晰而少”“媼而尊嚴者”“婦而容艷者”等運用整句,語言凝練,句式整齊,音韻

和諧,朗朗上口,富有節奏感和音樂美,生動地描繪出當地百姓所供奉的各類偶像的外形特點;

“則曰將軍……則曰某郎……則曰姥……則曰姑",語言幽默風趣,“則”字揭示了當地百姓僅依據生活經驗

給偶像分類的可笑行為,帶有諷刺意味。

12.本題考查學生評價文章思想內容的能力。

此文其實抓住一個典型的比喻來做文章,就是把唐末腐朽帝國官府比作一座野廟,官僚就像野廟里的土木

偶像,人民和帝國官府的關系,就像人民和野廟的關系一樣,人民創造了它們,反而又害怕它們。但是兩

者之間有一點差別,就是活著的官僚比土木的偶像更兇惡,禍害更大。總起來看,作者用“古文”的語言,

以夾敘夾議的方式,生動活潑地描寫出了幾類鮮明形象,即野廟的土木偶像,忠厚愚昧的農民形象和唐末

官僚的罪惡形象。

作者對人民的愚昧是痛心的,所以施以有情的熱嘲,抒發深情的悲哀。對那些無名的神鬼偶像則以嬉笑的

嘲弄,指指點點,這個黑大個兒叫將軍,那個白面書生是郎官,尊貴的老太婆就是姥姥,漂亮的少婦人就

叫姑姑,仿佛在欣賞雕塑藝術,令人發噱。而對文官武將,就是嚴峻的揭露,無情的冷嘲,尖銳的諷刺,

凌厲的怒罵。呈現出高度的現實性和鮮明的批判性,閃爍著思想的鋒芒。

參考譯文:

碑的意思,是表示悲哀。古時候用繩子將棺木吊進墓穴安葬,安葬時用大木頭墊在棺材下面,系上繩

索,以便搬動棺材。后人在木頭上寫明死者的生平事跡來表彰他的功業德行,于是留下它不舍得丟掉,碑

的名稱由此得來。從秦漢以后,有功業德行、施政辦事的活著的人,也為他立碑,并且把木頭換成了石頭,

這就失去了原來的用處。我為野廟立碑,并不是有什么施政辦事的功業德行可以記述,只不過悲傷農民竭

盡他們的力量來供奉野廟里泥塑木雕的神像罷了。

甌越一帶有侍奉鬼神的傳統習俗,山頂水邊有很多不該祭祀的祭供。那些廟中供奉的神像,外表威武

果斷、黝黑碩大的,就稱將軍;和氣謹慎、白皙年少的,就稱某郎:老婦人外貌莊重而有威嚴,就稱姥;

婦女面容艷麗的,就稱姑。供舉神像的地方,廳堂建筑得很寬敞,臺階筑得很高,左右種植著十分茂密的

古樹,女蘿和鶯蘿在上面遮蔽了陽光,貓頭鷹在樹木間筑巢。神廟兩廊中的神用車馬和隨從差役,眾多繁

雜,奇形怪狀。農民們自己塑造了這些神像,又對這些神鬼感到害怕,跑來祭祀唯恐落在后面。大的殺牛

來祭祀,其次殺豬來祭杞,小的也不下于殺狗、雞、魚和菽來祭祀。平時祭祀用的家畜和酒食,寧可家里

缺少,也不能讓神像缺少。如果有一天不勤勉,災禍就隨之降臨,老人小孩,家畜牛馬都戰戰兢兢的。疾

痛死喪,農民不認為恰巧遇到這個時候!自己不明白生老痛死的規律,全部歸結到了神身上。

雖然這樣,如果按照古代的禮制來衡量,就不合事理;但按現在的禮制來衡量,也許將野廟中無名神

像供奉為神,不算什么罪過。為什么呢?難道不是因為活著的時候能夠抵御大災,抵抗大患,他死后就該

享用活著的人的祭祀嗎?野廟里供奉的無名的神像,不能同抵御禍患死后受到祭祀的神相比,這是明顯不

合乎古代禮制的地方?,F在也有威武果斷、體格碩大的人,也有和氣謹慎、青春年少的人。登上臺階,舉

行大型酒宴,耳聽音樂演奏,口吃精美食品,乘車騎馬,被仆從包圍的人都是這樣的。解除人民的沉重苦

難,拯救百姓于危難之中,這些他們不曾放在心上。百姓必須供奉的東西,一天不勤勉,就派出兇悍的官

8

吏,濫用酷刑,強迫他們去做事。貪官污吏與無名之神相比,誰給人民帶來的災禍嚴重?平時國家沒有事

情,這些人一直被視為賢士良臣。一旦國家有大的禍患,應當報效國家的時候,卻昏亂害怕,遇到危險即

倉皇逃遁,乞求作囚徒都來不及。這是戴著禮帽會說話的泥塑木雕罷了,又為什么責備那些真的泥塑木雕

呢!所以說,按現在的禮制來衡量,也許將野廟中的無名神像供奉為神,不算什么罪。

看著我立的碑,知道我的碑文情感多么傷悲。

(2023春?上海奉賢?高三??茧A段練習)閱讀甲乙兩文,完成小題。

甲:論佛骨表

【唐】韓愈

①夫佛本夷狄之人,與中國言語不通,衣服殊制??诓谎韵韧踔ㄑ?,鼻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

之義,父子之情。假如其身至今尚在,奉其國命,來朝京師。陛下容而接之,不過宣政一見,禮賓一設,

賜衣一襲,衛而出境,不令惑眾也。況其身死已久,枯朽之骨,兇穢之余,豈宜令入宮禁?

②孔子日:“敬鬼神而遠之。”乞以此骨付有司,投諸水火,永絕根本。斷天下之疑,絕后代之惑。

使天下之人知大圣人之所作為出于尋常萬萬也。豈不盛哉!豈不快哉!佛如有靈,能作禍祟,凡有殃咎,

宜加臣身。上天鑒臨,臣不怨悔。無任感激懇幗之至,謹奉表以聞。臣某誠惶誠恐。

乙:黃州安國寺記

【北宋】蘇軾

①元豐二年十二月,余白吳興守得罪,上不忍誅,使思過而自新焉。其明年二月,至黃。舍館粗定,

退伏思念,求所以自新之方,反觀從來舉意動作,皆不中道,非獨今之所以得罪者也。于是,喟然嘆目:

“道不足以御氣,性不足以勝習。不鋤其本,而耘其末,今雖改之,后必復作。歸誠佛僧,求一洗之?”

得城南精舍日安國寺,有茂林修竹,陂池亭榭。間一二日輒往,焚香默坐,深自省案,則物我相忘,身心

皆空,求罪垢所從生而不可得。一念清凈,染污自落。私竊樂之。旦往而暮還者,五年于此矣。

②寺僧目繼連,為僧首七年,得賜衣。又七年,當賜號,欲謝去,其徒與父老相率留之。連笑口:“知

足不辱,知止不殆?!弊渲x去。余是以愧其人。七年,余將有臨汝之行。連日:“寺未有記。”具石請記

之。余不得辭。

13.可填入乙文第①段畫線句方框中的虛詞是()

A.而B.盍C.則D.蓋

14.對兩篇文章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甲文認為佛不懂得君臣仁義、父子之情。

B.甲文認為佛骨不除,天下人的疑惑難消。

C.乙文作者誠心悔悟,希望改正過往的錯誤。

D.乙文作者認為繼連應為辭去賜號感到愧疚。

15.甲乙兩文對佛教的態度截然不同,請依據文本內容,完成以下表格。

度理由創作背景

(1)佛本是夷狄之人,與中國風俗不同;(2)即便佛來朝也只應以外賓之禮相

貶待;朝廷欲將佛骨迎接

斥(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進入宮禁。

(4)_____________

⑴作者被貶黃州,

乙(1);(2)修習佛法令人物我兩忘、身心皆空、一念清凈。在安國寺清修五

年;(2),

16.甲乙兩文的文體功能各不相同,傳情達意也各有特點,請結合兩文內容加以分析。

【答案】13.B14.D15.甲:佛骨污穢不祥不宜入宮廷/滅絕佛骨斷絕天下人的疑慮乙:

皈依佛門,改過自新/繼連為僧十四年不留戀賜衣封號16.文體功能不同:《論佛骨表》是議論文;《黃

州安國寺記》是散文。

傳情達意的特點:《論佛骨表》韓愈針對皇帝佞佛的過分之舉的上表,義正詞嚴,風骨勁然,文筆剛勁,

大聲疾呼采取堅決的反佛措施;《黃州安國寺記》含蓄淡然地寫出對自己遭受政治上的打擊仍有不平之意。

【解析】1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A.而,連詞,表示并列、遞進、轉折、修飾等關系。

B.盍,何不,表示反問或疑問。

C.貝上連詞,表示承接、因果、轉折、假設等關系。

D.蓋,副詞,表示推想、大概、推測、推斷;連詞,表示解說原由;助詞,用于句首,表示發表議論。

原文“今雖改之,后必復作。歸誠佛僧,求一洗之”,意思是現在即使改了,以后老毛病還會犯,何不皈

依佛門,一洗了之呢?根據語境,句子表示反問語氣,應用“盍",排除ACD。

故選B。

14.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D.“作者認為繼連應為辭去賜號感到愧疚”錯。原文“繼連笑著說:‘知道滿足就不會受到侮辱,懂得節制就

不會遇到危險。’最后還是辭謝離開了。聽說后我心里有點慚愧”,意思是繼連認為知道滿足就不會受到侮

辱,懂得節制就不會遇到危險,最后辭謝離開。聽說后作者自愧不如,敬仰佩服,而不是繼連為辭去賜號

10

感到愧疚。

故選D。

15.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甲:原文“況其身死已久,枯朽之骨,兇穢之余,豈宜令入宮禁”,意思是佛枯朽的指骨,是污穢不祥的死

尸的殘留部分,怎么可以讓它進入宮廷中。據此分析出“佛骨污穢不祥不宜入宮廷”;“乞以此骨付有司,投

諸水火,永絕根本。斷天下之疑,絕后代之惑”,意思是請求將佛骨交給有關部門,扔進火里水里,永遠

滅絕,斷絕天下人的疑慮,杜絕后代人的迷惑。據此分析出“滅絕佛骨斷絕天下人的疑慮”。

乙:原文“不鋤其本,而耘其末,今雖改之,后必復作。盍歸誠佛僧,求一洗之”,意思是不鏟其根,而只

除其枝葉,現在即使改了,以后老毛病還會犯,何不皈依佛門,一洗了之呢,據此分析出“皈依佛門,改

過自新”;“寺僧日繼連,為僧首七年,得賜衣。又七年,當賜號,欲謝去,其徒與父老相率留之。連笑曰: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卒謝去”,意思是繼連做和尚第七年被賜予佛衣,又七年被賜予法號,認為“知道

滿足就不會受到侮辱,懂得節制就不會遇到危險?!弊詈筠o謝離開。據此分析出“繼連為僧十四年不留戀賜

衣封號”。

16.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和表現手法的能力。

文體功能不同:《論佛骨表》是議論文;《黃州安國寺記》是散文。

傳情達意的特點:

《論佛骨表》韓愈針對皇帝佞佛的過分之舉的上表,義正詞嚴,風骨勁然,文筆剛勁,大聲疾呼采取堅決

的反佛措施。如“口不言先王之法言,鼻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義,父子之情。假如其身至今尚在,

奉其國命,來朝京師。陛下容而接之,不過宣政一見,禮賓一設,賜衣一襲,衛而出境,不令惑眾也。況

其身死已久,枯朽之骨,兇穢之余,豈宜令入宮禁”“乞以此骨付有司,投諸水火,永絕根本。斷天下之疑,

絕后代之惑。使天下之人知大圣人之所作為出于尋常萬萬也。豈不盛哉!豈不快哉!佛如有靈,能作禍祟,

凡有殃咎,宜加臣身”。

《黃州安國寺記》是蘇東坡被貶到湖北黃州時所寫。從文章言辭之中,可看出含蓄淡然地寫出對自己遭受

政治上的打擊仍有不平之意。蘇軾五年來其實并非一念清凈,真心“悔改”。但文章也豁達地闡明世事的紛

擾是無處不在的,心靈的淡定也只能靠自己來營造。如“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則物我相忘,身心皆空,

求罪垢所從生而不可得。一念清凈,染污自落,表里脩然,無所附麗”“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參考譯文:

甲:論佛骨表

佛本來是不開化的外國人,和中國言語不通,衣服樣式不同,嘴里不講先王留下的合乎禮法的道理,

身上不穿先王規定的合乎禮法的衣服,不懂得君臣仁義、父子之情。假如他至今還活著,接受他的國君的

命令,來到我國京城朝拜,陛下容納接待他,不過在宣政殿接見一次,由禮賓院設一次酒筵招待一下,賜

給他一套衣服,派兵護衛著讓他離開我國境內,不許他迷惑百姓。何況他已經死了很久,枯朽的指骨,是

污穢不祥的死尸的殘留部分,怎么可以讓它進入宮廷中?

孔子說:“嚴肅地對待鬼神,但卻離他遠遠的。”我請求將佛骨交給有關部門,扔進火里水里,永遠

滅絕,斷絕天下人的疑慮,杜絕后代人的迷惑。使天下的人知道圣人的所作所為,遠遠地超出普通人之上,

這豈不是大好事嗎?豈不是十分快樂的事嗎?佛如果真的靈驗,能降下災禍的話,那么,一切的禍殃,都

應加在我的身上,老天爺在上面看著,我絕不后悔埋怨。我不勝感激懇切之至,謹奉上這個表章讓陛下知

聞,我真是誠惶誠恐。

乙:黃州安國寺記

宋元豐二年十二月,我任職吳興地方的太守,由于得罪了權貴,皇上偏愛又不忍心責備我,所以把我

降職為黃州地方的團練副職。第二年,即元豐三年二月到達黃州后。初步安排了一下吃住的地方,收收一

路勞累的心思,就開始閉門思過,尋找改過自新的方法。回憶以往的任職經歷,覺得都跟那些權貴不是一

路人,道不同啊,不是今天才得罪他們的。于是大聲嘆息說:“正道壓不住邪氣,個人秉性勝不了歪風,

不鏟其根,而只除其枝葉,現在即使改了,以后老毛病還會犯,何不阪依佛門,一洗了之呢?”探得吳興

城南邊有個安國寺,樹木茂盛,竹子修美,有池塘和亭臺樓閣,景色不錯。過一兩天就去燒香打坐,深深

的自我反省審察,心靈達到了忘我的境界,身心全空,尋求罪過產生的原因是不可得了,心靈清凈,雜念

全無,感覺良好。早去晚歸了五年的時間。

寺廟里有個叫繼連的和尚,做和尚的第七年被賜予佛衣,又過了七年,賜予他法號,他打算辭謝離開,

他的徒弟與父老鄉親都挽留他。繼連笑著說:“知道滿足就不會受到侮辱,懂得節制就不會遇到危險?!?/p>

最后還是辭謝離開了。聽說后我心里有點慚愧。元豐七年,我將調離吳興要到汝這個地方去。繼連說:“本

寺還沒有文記?!闭埼易鲆黄?。我推脫不了。

(2022秋?上海閔行?高三上海市七寶中學??茧A段練習)閱讀下文,完成各題。

送何太虛北游序

吳澄

①士可以游乎?“不出戶,知天下”,何以游為哉!士可以不游乎?男子生而射六矢,示有志乎上下

四方也,而何可以不游也?

②夫子,上智也,適周而問禮,在齊而聞韶,自衛復歸于魯,而后雅、頌各得其所也。夫子口不周、

不齊、不衛也,則猶有未問之禮,未聞之韶,未得所之雅、頌也。上智且然,而況其下者乎?士何可以不

游也!

③然則彼謂不出戶而能知者,非歟?日:彼老氏①意也。老氏之學,治身心而外天下國家者也。人之

一身一心,天地萬物咸備,彼謂吾求之一身一心有余也,而無事乎他求也,是固老氏之學也。而吾圣人之

學不如是。圣人生而知也,然其所知者,降衷秉彝之善②而已。若夫山川風土、民情世故、名物度數、前

12

言往行,非博其聞見于外,雖上智亦何能悉知也。故寡聞寡見,不免孤陋之譏。取友者,一鄉未足,而之

一國;一國未足,而之天下;猶以天下為未足,而尚友古之人焉。陶淵明所以欲尋圣賢遺跡于中都也。然

則土何可以不游也?

④而后之游者,或異乎是。方其出而游乎上國也,奔趨乎爵祿之府,伺候乎權勢之門,搖尾而乞憐,

脅肩而取媚,以僥幸于寸進。及其既得之,而游于四方也,豈有意于行吾志哉!豈有意于稱吾職哉!茍可

以奪攘其人,盈厭吾欲,囊橐既充,則陽陽而去爾。是故昔之游者為道,后之游者為利。游則同,而所以

游者不同。

⑤余于何弟太虛之游,惡得無言乎哉!太虛以穎敏之資,刻厲之學,善書工詩,綴文研經,修于己,

不求知于人,三十余年矣??谖磭L談爵祿,目未嘗睹權勢,一旦而忽有萬里之游,此人之所怪而余獨知其

心也。世之士,操筆僅記姓名,則曰:“吾能書!”屬辭稍協聲韻,則日:“吾能詩!”言語布置,粗如

往時所謂舉子業,則曰:“吾能文!”闔門稱雄,矜己自大,挾其所已能,自謂足以終吾身、沒吾世而無

憾。夫如是又焉用游!太虛肯如是哉?書必鐘、王,詩必陶、韋,文不柳、韓、班、馬不止也。且方窺闖

圣人之經,如天如海,而莫可涯,語敢以平日所見所聞自多乎?此太虛今日之所以游也。

⑥是行也,交從日以廣,歷涉日以熟,識日長而志日起。跡圣賢之跡而心其心,必知士之為士,殆不

止于研經綴文工詩善書也。聞見將愈多而愈寡,愈有余而愈不足,則天地萬物之皆備于我者,真可以不出

戶而知。是知也,非老氏之知也。如是而游,光前絕后之游矣,余將于是乎觀。

(有刪減)

注:①老氏:老子。②降衷秉彝:上天賜予的好善的本性。

17.填入第②段方框處最恰當的虛詞是()

A.因B.之C.而D.以

18.對文章第⑤段理解錯誤的一項是()

A.作者贊揚了何太虛三十余年始終以聰敏的資質刻苦學習,不斷提升自身修養的行為。

B.作者中肯地指出,何太虛閉門讀書會導致隔絕社會、無人問津,鼓勵他外出游歷。

C.作者嚴厲地批判了當世之士求學時高傲自大的態度,認為這樣的人出游毫無意義。

D.作者理解何太虛忽然出游的原因,是希望能夠通過出游精進詩書,探尋圣人之道。

19.文章前三節都以“何可以不游也”結尾,請分析其作用。

20.本文對比手法的運用貫穿全文,請結合全文內容加以分析。

【答案】17.C18.B19.以反詰句結尾,既使語勢貫通,又強調了作者觀點的傾向性。20.第

二節,將孔子和一般人進行對比,強調讀書人必須出游;

第三節,將孔子和陶淵明進行對比,突出陶淵明想到中都尋訪圣賢留下的業跡的原因,強調讀書人必須出

游;

第四節,將以往出游的人和后來出游的人進行對比,突出他們游的目的不同;

第五節,將現在的讀書人和何太虛進行對比,突出太虛今日出游的原因是不僅僅滿足于研讀經書、撰寫文

章、擅長詩歌書法。

【解析】17.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夫子口不周、不齊、不衛也,則……”可理解為:孔子如果不去周國,不去齊國,不去衛國,那么……此

處需要一個假設連詞。

A.“因”,介詞或連詞,多表原因、因為。

B.“之”,代詞,他;動詞,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C.“而”,連詞,可以表示假設關系,譯為“如果”。

D.“以“,常為介詞,可翻譯為憑借、因為、和等等。

故選C。

18.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B.“作者中肯地指出,何太虛閉門讀書會導致隔絕社會、無人問津”錯誤,依據原文“太虛以穎敏之資,刻厲

之學,善書工詩,綴文研經,修于己,不求知于人,三十余年矣??谖磭L談爵祿,目未嘗睹權勢,一旦而

忽有萬里之游,此人之所怪而余獨知其心也”可知何太虛三十余年始終以聰敏的資質刻苦學習,不斷提升自

身修養,有一天忽然要出游萬里之外,這使人們感到奇怪,只有他知道太虛心中所想。并沒有提及何太虛

閉門讀書會導致隔絕社會、無人問津。

故選B。

19.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重要語句的作用的能力。

第一節“男子生而射六矢,示有志乎上下四方也,而何可以不游也”強調男子志在四方,必須出游;

第二節“上智且然,而況其下者乎?士何可以不游也!”強調有上等智慧的人尚且如此,何況比不上他的人

呢?作為讀書人,必須出游;

第三節“圣人生而知也,然其所知者,降衷秉彝之善②而已。若夫山川風土、民情世故、名物度數、前言

往行,非博其聞見于外,雖上智亦何能悉知也?!諟Y明所以欲尋圣賢遺跡于中都也“運用陶淵明的例

子,強調讀書人要博見廣識,必須出游。

三個小節都以反詰句結尾,既使語勢貫通,又強調了作者認為要見聞廣博,就必須出游的觀點。

20.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結構和表現手法的能力。

第二節,依據“上智且然,而況其下者乎?''可知將孔子和一般人進行對比,強調讀書人必須出游;

第三節,依據“圣人生而知也,然其所知者,降衷秉彝之善②而已。若夫山川風土、民情世故、名物度數、

14

前言往行,非博其聞見于外,雖上智亦何能悉知也?!諟Y明所以欲尋圣賢遺跡于中都也''可知將孔子

和陶淵明進行對比,突出陶淵明想到中都尋訪圣賢留下的業跡的原因,強調讀書人想要博聞廣識就必須出

游;

第四節,依據原文“方其出而游乎上國也,奔趨乎爵祿之府,伺候乎權勢之門,搖尾而乞憐,脅肩而取媚,

以僥幸于寸進。及其既得之,而游于四方也,豈有意于行吾志哉!……是故昔之游者為道,后之游者為利。

游則同,而所以游者不同'’將以往出游的人和后來出游的人進行對比,以往出游的人為了道義,后來出游

的人為了私利,同樣是游,但游的目的不同;

第五節,依據原文“世之士,操筆僅記姓名,……夫如是又焉用游!太虛肯如是哉?書必鐘、王,詩必陶、

韋,文不柳、韓、班、馬不止也”將現在的讀書人和何太虛進行對比,突出太虛今日出游的原因是不僅僅

滿足于研讀經書、撰寫文章、擅長詩歌書法。

參考譯文:

①讀書人可以出游嗎?“不出家門,知道天下的事”,為什么還要出游呢!讀書人可以不出游嗎?男

子出生射六枝箭,表示志在天下四方,怎么可以不出游呢?

②孔子是有上等智慧的人,到周國去請教禮儀,在齊國聽韶樂,從衛國回到魯國,然后雅、頌才得到

它合適的位置。孔子如果不去周國,不去齊國,不去衛國,那么還有沒有請教的禮儀,沒有聽過的韶樂,

沒有得到合適位置的雅、頌。有上等智慧的人尚且如此,何況比不上他的人呢?讀書人怎么可以不出游呢!

③那么,那說不出家門能知道天下事的人,是錯了嗎?我說:那是老子的意思。老子的學說,修養自

己的精神道德,而不管天下國家的大事。人的精神道德,天地萬物都具備了,那認為我只要在自己的精神

道德中求索就足夠了,用不著再到別處去求索,這本來就是老子的學說啊。但是我們孔圣人的學說不是這

樣的??鬃邮怯貌恢鴮W就知道的人,但是他所知道的,只是上天所賜予的好善的本性罷了。至于山脈河流、

風俗習慣,老百姓的實情、世事生計,名號物色的大小差別,前人的言論和行為,不廣泛地在外聽取考察,

雖然有上等的智慧,又怎么能全都知道呢?因此,見聞貧乏,難免不被人譏笑為學識淺薄。交朋友的人,

在一鄉里覺得不能滿足,因而及于一國;在一個國家里覺得不能滿足,因而遍及天下;還認為天下不能滿

足,就還要與古代的人交朋友。這就是陶淵明想到中都尋訪圣賢留下的業跡的原因。那么讀書人怎么可以

不出游呢?

④但是后來出游的人,有的目的與此不同。當他出游京城,奔走趨奉于官僚的府第,候望于有權有勢

的人家中,像狗一樣搖著尾巴乞求愛憐,縮斂肩膀來取悅于人,以求意外獲得一官半職。等到他得到了,

仕宦出游于四方,怎么會有意于推行他的學說思想呢!怎么會有意于勝任他的職守呢!如果可以就強行索

取于他人,滿足自己的欲望,口袋里裝滿了,就安詳自得地離開了。因此,以往出游的人為了道義,后來

出游的人為了私利。同樣是游,但游的目的不同。

⑤我對于弟弟何太虛的出游,怎么能夠不說上幾句呢!太虛以他聰敏過人的資質,刻苦專心的學習,

擅長書法、詩歌,寫作文章,研討經書,提高自身修養,不求被人所知,三十多年了。他口中從來不談官

爵俸祿,眼中從來不注意權威勢力,有一天忽然要出游萬里之外,這使人們感到奇怪,而惟獨我知道他心

中所想?,F在的讀書人,拿起筆來僅僅能夠寫下姓名,就說:“我擅長書法!”聯綴詞句成篇,聲韻略微

和諧,就說:“我擅長作詩!”文辭語句分布安排,大略寫得像過去所稱的應試文章,就說:“我善于作

文章!”關起門來稱大王,夸耀自己,妄自尊大,憑借他所會的微末小技,自以為這一生活到死可以沒有

遺憾了。像這樣又何必出游!太虛肯像這樣嗎?他書法一定要追攀鐘繇、王羲之,詩歌一定要并肩陶淵明、

韋應物,文章不如柳宗元、韓愈、班固、司馬遷不肯休止。并且正窺測直入孔子經典大義,覺得像天一樣

高廣,如海一般寬深,沒有辦法測量其邊際,怎么敢因為平時所見所聞而自以為了不起呢?這就是太虛今

日出游的原因。

⑥這次外出,交游一天天廣泛,見的世面一天天深切,識見一天天增長,志向一天天提高。追蹤圣賢

的業跡,而以圣賢的思想為自己的思想,一定知道讀書人之所以為讀書人,該不僅僅滿足于研讀經書、撰

寫文章、擅長詩歌書法而已。所聞所見越多而自己越感到孤陋寡聞,知識越豐富而自己越感到貧乏,那么

天地間萬物都齊備于我,真正以不出家門而知道天下事了。這個知,不是老子所說的知。像這樣出游,是

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游,我將這樣看待太虛。

(2022秋?上海長寧?高三上海市延安中學校考期中)閱讀下文,完成各題。

墨君堂記

①凡人相與號呼者,貴之則曰“公”,賢之則曰"君”,自其下則爾汝之。雖公卿之貴,天下貌畏而心不

服,則進而君公,退而爾汝者多矣。獨王子猷1謂竹君,天下從而君之無異辭。今與可2又能以墨象君之

形容,作堂以居君,而屬余為文,以頌芭尊,則與可之于君,信厚口。

②與可之為人也,端靜而文,明哲而忠,士之修潔博習,朝夕磨治洗濯,以求交于與可者,非一人也。

而獨厚君如此。君又疏簡抗勁,無聲色臭味可以娛悅人之耳目鼻口,則與可之厚君也,其必有以賢君矣。

世之能寒^人者,其氣焰亦未至若霜雪風雨之切于肌膚也,而士鮮不以為欣戚喪其所守。自植物而言之,

四時之變亦大矣,而君獨不顧。雖微與可,天下其孰不賢之。然與可獨能得君之深,而知君之所以賢。雍

容談笑,揮灑奮迅而盡君之德,稚壯枯老之容,披折偃仰之勢。風雪凌厲,以觀其操;崖石牽確,以致其

芭。得志,遂茂而不驕;不得志,瘁瘠而不辱。群居不倚,獨立不懼。與可之于君,可謂得其情而盡其性

矣。

③余雖不足以知君,愿從與可求君之昆弟子孫族屬朋友之象,而藏于吾室,以為君之別館云。

【注】1.王子猷,名徽之,王羲之第五子,任達放誕,生性愛竹。2.與可,即文同,字與可,北宋著名畫

家、詩人,他種竹、畫竹,被后人奉為“墨竹之宗”。

2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處的虛詞是()

A.也B.矣C.哉D.焉

16

22.下列不屬于“君德”的一項是()

A.疏簡抗勁,不以聲色臭味娛悅人之耳目口鼻。

B.有節操,不以世之寒螟喪其所守。

C.稚壯枯老之容,披折偃仰之勢。

D.得志,遂茂而不驕;不得志,瘁瘠而不辱。

23.從句式角度賞析第②段畫線句。

24.通篇稱竹為“君”,有什么好處?

【答案】21.B22.C23.四組整句,長短錯落,朗朗上口,富有音韻美和節奏感;再現了文與可

筆下墨竹的容勢節操;表達了對文與可談笑之間即畫出墨竹神韻(“雍容談笑,揮灑奮迅而盡君之德”或“得

其情而盡其性”)的贊美;也表達了作者對墨君之德的推崇與喜愛。24.“君”是對人的尊稱(為第二人

稱尊稱),稱竹為“君”,把竹子擬人化(好像與竹面對面交談),親切自然,便于抒發對竹發自內心的尊重

(仰慕)。

【解析】2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則與可之于君,信厚口”句子的意思是“看得出文與可對于竹君,是何等偏愛了“,所以方框處虛詞的意思是

"了",表示感嘆。

A.用于句末,多表示判斷或疑問語氣。

B.用于句末,多表示感嘆語氣。

C.用于句末,多表示疑問或反問。

D.用于句末,多表示陳述語氣。

故選B。

22.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稚壯枯老之容,披折偃仰之勢”的意思是“竹君稚嫩、成熟、枯老的形態,以及披伏、彎折、挺立的姿勢”,

描寫的是竹君的形態和姿勢,不是竹君的精神品質,所以不屬于“君德”。

故選C。

23.本題考查學生體會重要語句的豐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語言表達藝術的能力。

“稚壯枯老之容,披折偃仰之勢”“風雪凌厲,以觀其操;崖石葷確,以致其節”“得志,遂茂而不驕;不得志,

瘁瘠而不辱”“群居不倚,獨立不懼”四組整句,長短錯落,朗朗上口,富有音韻美和節奏感。

結合“雍容談笑,揮灑奮迅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