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專題01結述類文本閱讀黃金20題(原卷版)
全國甲卷地區專用
五年高考題型分析與對比
年份題型結構考點關鍵詞選材情況
①理解文中重要內容;
2022客觀3②原文論證的分析;《中國金銀器》導言
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
①理解文中重要內容;
2021客觀3②原文論證的分析;中國目錄學
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
①理解文中重要內容;
2020客觀3②原文論證的分析;“孝”作為家庭倫理的意義
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
①理解文中重要內容;
2019客觀3②原文論證的分析;照亮和雕刻民族靈魂
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
①理解文中重要內容;
2018客觀3②原文論證的分析;歷史視野中的諸子學
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
①理解文章重要內容;
2017客觀3②原文論證的分析;氣候正義
③篩選并融合文中的信息。
一、論述類文本閱讀
(2023?貴州黔東南?凱里一中??寄M預測)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
中國詩與中國畫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互相映照,彼此生發。現代學者錢鐘書說:“詩和畫號稱姊妹藝
術?!?/p>
無論中國詩還是中國畫,最初形成的原動力都是其實用價值。中國畫最古老的形態是漢語的象形字,
應無疑義;而中國詩的最初形態,據魯迅先生說,應是“杭育杭育”的勞作號子。二者都是來自生活又服
務于生活的,但很快就分道揚鐮,詩歌主動遠離了繪畫。
當畫工們還在一刀一鑿刻畫日月山石等自然物象時,詩歌從漢語中提純出來,輔以節奏音聲,以吟誦
歌舞之形式,表達情愛、祭祀、諷喻等主題,這在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已有集中體現。中國詩
歌的宗旨是入世的,是要干預社會的。如杜工部“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憂國憂民之心躍然紙上;
李太白“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建功立業之心一覽無余。至于杜牧詠史,李賀嫉俗,皆是
此類。反觀中國畫,大相徑庭。受魏晉風度的影響,中國畫開始淡出生活轉向自然。南北朝時的姚最更為
中國畫定下基調:“不學為人,自娛而已。”這成為后世歷代文人的為畫宗旨??梢姡娢氖怯脕磔d道的,
是要入世的,勸百諷一也好,詩言志、歌詠言也好,總之是有干預社會愿望和功用的;而中國畫是用來抒
發性情的,是遁世的,它不太注重實際的生活,只注重對自然的感悟與溝通。換言之,時代生活在中國畫
上的烙印不那么鮮明。僅從功能來比較,這是兩條并行的河流,只能凝視對方身影,卻不會交叉。
有人以藝術表現為切入點,在兩條河流間挖掘了一條通道,使其能相互流動,這人便是王維。王維能
夠完成這宏大的“開渠工程”,因其詩畫修為都極高,一心能搏兩兔,天長日久,形成了“詩中有畫,畫
中有詩”的獨特風格,不但被北宋的大文學家蘇軾推崇備至,更被后來的“文人畫”派奉若神明,自此,
詩與畫的關系日益緊密起來。其一,審美情趣的一致性。這點不獨是王維的功勞。實際上,中國人傳統的
審美觀源自其民族性:貴含蓄,輕直露。而中國畫,特別是受王維影響而逐漸興起的文人畫,都在追求空
靈淡遠的境界。正是在此處,詩畫找到了結合點。畫家以詩心為畫,詩人以畫意入詩,致有“詩是無形畫,
畫是有形詩”之說。其二,描寫題材的同一性。許多的畫家直接把古詩當作描繪題材擷取詩里的意象,甚
至連題目都取自詩中。如顧愷之的傳世之作《洛神賦圖》即取自《洛神賦》,而后人不斷創制的《采蓮圖》,
其源頭多來自《江南》。而以詩寫畫的例子更是屢見不鮮,蘇軾詩《題惠崇春江晚景》便是最確切的明證。
在這里,詩畫相互為用,相互生發,達到了高度契合與統一。其三,詩對畫指向的補充性。詩雖是無形畫,
但指向性往往非常明確;畫縱為有形詩,指向卻不那么清晰。于是一種新的藝術形式誕生了:詩配畫。一
副好的繪畫作品離不開好的題款;一則高妙的題識,不單能提高畫作的品味,而且能對畫作的指向進行說
明。
中國詩與中國畫的明天會是什么樣子?可謂有喜有憂。既然唐詩是中國詩歌高峰,那么往后自然是一
路下行,至清朝已乏善可陳,晚清到民國初年,孫中山的《挽劉莫一》與秋瑾的《黃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見
日俄戰爭地圖》已成為古詩的絕響,此后便歸于沉寂。相反,中國畫正由于不太關注現實,受時代變遷的
影響不大,還能循著自己的道路有條不紊的前行,還可以在古詩中重溫精精神契合的舊夢。
(摘編自趙曉麗《淺談中國詩與中國畫的“姊妹”關系》
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無論中國詩還是中國畫,雖社會功用不同,但二者都是來自生活,最初形態一致。
B.宗旨的迥異,使中國詩與中國畫一則積極入世干預社會,一則淡出生活轉向自然。
C.詩畫本是兩條并行的河流,只能凝視不會交叉,至王維開掘后關系日益緊密起來。
D.詩畫在審美情趣一致性上找到了結合點,致有“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之說。
2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首段指出中國詩與中國畫緊密相連的關系,并引用錢鐘書的表述加以論證,總領下文。
B.文章運用引用論證、舉例論證、對比論證等多種論證方法論證觀點,論證靈活,說服力強。
C.文章以蘇軾詩《題惠崇春江晚景》為例,論證詩畫相互為用,相互生發,高度契合與統一。
D.文章圍繞中國詩與中國畫的關系,從不同角度展開論證,指出詩和畫既有背離,又有交叉。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詩配畫這種新的藝術形式的誕生,很好彌補了畫作指向性不如詩作指向性明確的弊病。
B.王維開創的“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獨特風格,對中國詩與中國畫的關系影響極大。
C.“不學為人,自娛而已”,中國畫注重對自然的感悟與溝通,時代生活的烙印并不鮮明。
D.中國詩與中國畫的明天喜憂參半,相對中國詩來說,作者對中國畫的發展持樂觀態度。
(2023.貴州?統考模擬預測)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
短視頻追劇,在當下逐漸成為一種流行。所謂短視頻追劇,就是在一些短視頻社交平臺上,觀看影視
劇的精彩片段、演員花絮、劇情介紹等短視頻內容,從而實現了對連續劇的文化消費,完成了觀眾的追劇
體驗。
這種追劇方式短平快,符合當前的快節奏生活和碎片化娛樂。而不少電視劇官方也洞察到這種需求和
機遇,紛紛親自操持起電視劇的短視頻化。比如剛剛完結不久的《三十而已》,就開設了抖音賬號,在其
中推出了“三十?細品有味而已”“三十?歡實日常而已”等多個欄目合集。這種方式,進可令觀眾對電
視劇產生興趣從而去觀看完整劇集,退也能讓觀眾對該片段有所感觸引發就事論事的話題熱議。
對于這種切割式的觀看,有不少人感慨人心浮躁。但如果用發展的眼光來看,這只是電視劇的文化功
能進入了更多元化的新階段。我們當前的文化消費已經全面擁抱互聯網時代,正如加拿大傳播學者麥克盧
漢所說,一種媒介的內容始終是另一種媒介,在新媒介出現后,舊媒介常常會成為新媒介的內容。而電視
劇,正是成為網絡的“視聽內容”之一,也因此被互聯網賦予了新的消費模式和文化功能。
網絡時代電視劇的功能,已經從在電視頻道里定時定量地線性播出收看,走出了很遠。網絡時代的電
視劇觀眾首先擁有了更多的主動權,可以隨時觀看,可以倍速觀看,可以快進、后退、反復觀看。此外,
觀眾也可以互動觀看,比如各大網站的彈幕功能,都提供了一種看劇陪伴。而短視頻追劇,也不過是這些
新觀劇方式中的一種。在這些短視頻中,電視劇也許被濃縮,也許被節選,甚至也許被惡搞解構顛覆,但
這些都不過是新時代中,電視劇擁有的更多的文化功能,從而可以滿足更多的文化需求。
當然,短視頻對于連續劇內容呈現的先天不足,會讓觀看、體驗、理解都變得碎片而片面。公眾尋求
一種瞬間獲得的淺層次快感,而影視戲劇藝術本身的起承轉合卻被忽略了。話題至上、奇觀為王,則常成
為短視頻對電視劇做的取舍標準,而這種取舍難免會影響電視劇的創作和生產:更加追求劇集里要有尖銳
話題、要有高能場面等,而這無疑與影視藝術本身相去甚遠。此外,這種使用,還存在著對版權的侵害。
不過,對此也無須過度擔心,作為新生事物的短視頻追劇在火熱迸發之后,也在逐漸沉淀和變化。其
一,短視頻無法替代完整劇集的文化價值和體驗,尤其是對電視劇的傳統觀眾而言。用短視頻追劇的人群
和在電視或者視頻網站上追劇的人群雖有重合,但也有更大的分化,年齡中偏上的人群大多是習慣于傳統
影視風格,而青少年人群本就更習慣網絡視聽的方式。其二,在短視頻追劇流行后,短視頻平臺自己也在
推出原創劇集甚至豎屏劇集,“短視頻追劇”有部分需求將變為“追短視頻劇”。其三,版權的約束使得
短視頻對連續劇的影響逐漸可控。劇組官方主導電視劇的短視頻化,而第三方則需要加入自己的解讀、再
創造才能增加自己的短視頻的合法性,而這些二次創作視頻本身的文化體驗則已經和原視頻相去甚遠,短
視頻和連續劇的互補多于沖突,反而相得益彰。
(摘編自楊慧《短視頻追劇背后是一種文化生活》)
4.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通過觀看精彩片段和花絮等完成觀眾體驗的短視頻追劇,屬于追求短平快的文化消費。
B.給人帶來浮躁的切割式的觀看模式標志著電視劇的文化功能進入了更多元化的新階段。
C.互聯網時代,電視劇成為網絡的媒介內容而被互聯網賦予了新的消費模式和文化功能。
D.在短視頻中電視劇被濃縮、被節選、被惡搞解構顛覆,是使公眾獲得快感的主要方式。
5.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開頭介紹了什么是短視頻追劇,明確短視頻追劇的內涵,為下文針對性論述做鋪墊。
B.文章以《三十而已》的抖音欄目為例,論證短視頻追劇方式吸引觀眾方面的優勢和劣勢。
C.文章使用引用論證,強調一種媒介的內容是另一種媒介,而舊媒介常成為新媒介的內容。
D.文章認為短視頻追劇和彈幕性質相似,都是能和觀眾互動觀看并提供陪伴的新觀劇方式。
6.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網絡時代觀眾文化需求得到更多滿足,擁有更多主動權,無須再定時定量觀看電視劇。
B.短視頻對電視劇“話題至上”的取舍標準,對電視劇創作生產和版權會產生不良影響。
C.年齡偏大人群和青少年人群追劇方式不同,因此短視頻無法替代完整劇集的價值和體驗。
D.強調版權和劇組官方主導等方式,使短視頻對連續劇的影響逐漸可控,并形成良好互補。
(2023春?貴州黔西?高三??茧A段練習)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
在所有的文學體裁當中,詩歌與本民族傳統文化的關系最深。從審美理想來看,與小說、戲劇等敘事
性文學不同,詩歌拋棄了對現實圖景的模仿和再造,轉而直接袒露人們最深層的生命體驗和美學理想。當
現實圖景的運動帶動敘事性文學在流轉中較快地過渡到一個新的歷史時代時,詩還是無法掩飾人內心深處
最穩定的一面,它讓人們清清楚楚地看到了民族集體無意識心理。正如艾略特所說:“詩歌最重要的任務
4
就是表達感情和感受。與思想不同,感情和感受是個人的,而思想對于所有的人來說,意義都是相同的。
用外語思考比用外語來感受要容易些。正因為如此,沒有任何一種藝術能像詩歌那樣頑固地恪守本民族的
特征?!痹購恼Z言來看,每一種詩歌都有在文人提煉中“凝固化”和在社會活動中“靈動化”的兩種趨向。
相對來說,便于追蹤現實社會活動的敘事性文學語言可能更俗、更白、更富有時代變易的特征,而經過反
復推敲打磨的詩的語言則因“凝固”而更接近傳統文化的“原型”。
中國詩歌在漫長的歷史中建立起的一個又一個的古典理想常常都被今人公開地反復地贊嘆著,恢復詩
的盛唐景象更是無數中國人的愿望。在中國,民族詩歌文化的原型似乎已經由“無意識”向“意識”滲透,
回憶、呼喚、把玩古典詩歌理想,是人們現實需要的一部分,維護、認同古典詩歌的表現模式是他們自覺
的追求。葉公超談出了一些詩人的感受:“舊詩詞的文字與節奏都是那樣精煉純熟的,看多了不由你不羨
慕,從羨慕到模仿乃是自然的發展?!彼鷦拥氐莱隽爽F代中國人的基本心理狀態。這種基本心理既存在
于詩人那里,又存在于普通讀者那里,創造者和接受者共同“期待”著中國古典詩歌理想的實現。創造者
的“期待”決定了詩歌創作的潛在趨向,接受者的“期待”則鼓勵和鞏固著這種趨向。從總體上看,中國
現代新詩與古典詩歌傳統的關系時隱時顯,時而自覺,時而不自覺,時而是直接的歷史繼承,時而又是現
實實踐的間接契合。
那么,這些古典詩歌傳統的影響對于中國現代新詩自身的完善和發展究竟有什么樣的意義呢?我以為
意義是多方面的,也是具有多重性質的。最容易看到的一點是,正是中國詩人對古典詩歌理想的自覺繼承
推動了中國新詩的成熟,并使之贏得了廣泛的讀者群。眾所周知,白話詩剛剛興起的時候,反對之聲大起,
中國讀者從固有的審美需要出發對這一新生藝術的陌生感和抗拒心理。那么,中國讀者又是從什么時候開
始認可新詩的呢?有人認為是在徐志摩出現以后。而我們知道,中國現代新詩對古典傳統的自覺繼承始于
以徐志摩為代表的新月派。中國讀者分明因這些“自覺”的詩美繼承而倍感親切。來自創造者和接受者的
“期待”是中國詩美原型復活的主要動力,只有以某種方式滿足了這種“期待”的新詩才能贏得它的讀者,
因為只有在讀者那里,藝術品才得以最后完成。
(摘編自李怡《〈中國現代新詩與古典詩歌傳統〉導論》,有刪改)
7.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與敘事性文學不同,詩歌并不注重對現實圖景的模仿再造,而更傾向于表達人們最深層的生命體驗和
美學理想。
B.詩歌語言往往會經過文人反復推敲打磨,更偏于“凝固化”的語言特征,因此詩歌更接近傳統文化的“原
型”。
C.中國古典詩歌的文字與節奏精煉純熟,成為中國現代新詩創造者自覺的追求,也成為新詩接受者的“閱
讀期待”。
D.古典詩歌傳統對中國現代新詩自身的完善發展的最大貢獻在于推動了中國新詩的成熟,并獲得了廣泛
的讀者群。
8.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第一段從審美理想和語言兩方面,論證了“在所有的文學體裁中,詩歌與本民族傳統文化的關系最深”
這一觀點。
B.文章引用葉公超的話,意在證明詩人和讀者都希望新詩創作能夠維護、認同古典詩歌的表現模式,增
強說服力。
C.文章在論證古典詩歌傳統對中國現代新詩完善發展的意義時,主要回顧了白話詩的興起過程,運用了
事實論證。
D.文章論證結構清晰,從學理和事實兩個方面論證了中國現代新詩與古典詩歌傳統的關系,層層深入,
邏輯嚴密。
9.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敘事性文學會隨時代而迅速變化,詩歌則一直固守本民族特征、反映民族集體無意識心理。
B.人們會自覺期待實現古典詩歌理想,說明中國詩歌已經完成“無意識”到“意識”的轉變。
C.文章從中國現代新詩對古典傳統的自覺繼承這一角度,對新月派的文學貢獻給予高度肯定。
D.中國現代新詩完全還原和繼承了古典詩歌傳統和理想,這來自詩人和讀者的共同“期待”。
(2023秋?貴州黔東南?高三統考期末)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任何技術都不是從天而降的,技術是人類造物精華的再現。技術能夠如此深刻地改變人類社會,并非
因為它是點石成金的“現代魔法”,而是因為人類發明技術就是為了改變生產生活方式,其中必然包括了
對社會關系的改變。從這個意義上說,“數字技術改變社會關系”的表達倒置了因果,改變社會關系其實
是因,技術創新才是果。越是對社會影響深刻的革命性技術,其中蘊含發明人改變社會的動機就越強。
為何“反技術依賴”現象會以這種因果倒置的樣貌大行其道呢?這是因為在技術和社會關系的公開
討論中,人們常常忽視了一個重要事實:每一項技術都是人創造的,反之則不然,并非社會中的每個人都
參與了技術的創生。因此,不同經濟條件、不同教育背景、不同年齡階段及不同職業的社會群體,面對技
術特別是顛覆性、革命性技術帶來的沖擊時必然會產生分化,進而出現數字技術驅動的社會新階層重組,
如日趨顯現的“數字移民”、“數字原住民”和“數字難民”等,這種新的階層基礎較之傳統的社會階層
基礎在解讀上述現象時顯然更為恰當。
"數字移民”是數字技術改造社會的親歷者,從固定電話、BB機、模擬機到數字機、功能機智能機、
智能手表,他們經歷了數字技術在我國從無到有,再到逐漸支配生活的全過程,技術的飛速發展不斷刷新
著生產工具、生活方式乃至社會體驗,裹挾著中國社會從工業化向數字化邁進、從現實社會向網絡空間遷
移的過程。正是“數字移民”所在的這代人促成了我國過去三十年數字技術的飛速發展,他們既是政變時
6
代的推手,也是被時代改變的對象,故而面對“技術改變社會”的態度是五味雜陳的。他們既有“技術顛
覆”樂見其成的進取,也有“故土難離”網絡隱居的保守,還有“反依賴、不反技術”的糾結,這就使其
內部開始出現意見分歧和行為分化。
作為數字技術創新和數字經濟建設生力軍的”數字原住民”,他們受到自媒體時代社會生活的羈絆甚
少,掌握和駕馭數字技術是其基本的生存法則?!皵底衷∶瘛钡慕裹c不是技術該不該改變社會,而是如
何改變社會,網絡空間的任何新動向都被其迅速感知、理解并付諸改變社會的嘗試,雖然這種試錯是有社
會代價的。但這絲毫不影響其以技術改變社會的初衷。正如美國家尼古拉斯?卡爾在《淺?。夯ヂ摼W如何
毒化了我們的大腦》一書中所指出的,人類思維模式自文字發明以來的最大革命——由線性邏輯思維轉向
超鏈接式互聯網思維——已不可逆轉。在這種跳躍式思維模式驅動下,各類社會實踐及其引發的社會現象
勢必呈現出多向度、不可預測的涌現性。而“數字原住民”內部的社會認同也勢必呈現出碎片化、多向化
趨勢,其行為由此將在微觀上表現出不確定性,宏觀上表現為蓋然性,網絡隱居抑或網紅博主皆是其中應
有之相。
無論是“數字移民”依其社會經驗評價社會變革,還是“數字原住民”因其互聯網思維推進社會變革,
都能夠較為充分地參與到這場社會實踐之中,具有相當程度的主動性;而那些在數字化歷史轉型中,因缺
乏信息基礎設施無法“觸網”的群體,或是由于自身原因無法融入網絡空間的群體,可能隨著網絡空間對
現實社會的擠壓而逐步淪為所謂的“數字難民”,即因無法正常使用數字技術而導致在社會生活中日趨不
便甚至陷入窘境的群體。這固然是技術水平不斷提高作用下,部分群體在社會結構中的相對下沉;但也折
射出傳統社會保障體系在數字化進程中對新出現的弱勢群體難以有效關照。
(摘編自李韜、李睿深《“技術恐慌”的社會心理與群體分化研究》)
10.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反技術依賴”是因為技術創新的發生,導致了人類社會關系的改變,人類發明技術就是為了改變生產
生活方式。
B.社會中某一部分人如果沒有參與技術的創生,在面對技術沖擊時,這一部分人可能不會被分化和重組。
C.“數字移民”親歷了我國數字技術改造社會的全過程,他們改變了時代,也被時代改變著,并最終出現
分化。
D.網紅博主、“數字難民”等的出現,與“數字原住民”的社會認同呈現碎片化、多向化趨勢有關,是互聯
網思維的必然產物。
11.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段厘清了技術發展與社會關系改變之間的關系,為下文展開論述提供了理論依據。
B.第二段先采用因果論證,論證了“反技術依賴”現象存在的必然性,接著引出文章的重要話題。
C.文章引用美國作家尼古拉斯?卡爾的觀點,是為了證明“數字原住民”的試錯是要付出社會代價的。
D.文章三到五段采用并列結構,分別對“數字移民”“數字原住民”“數字難民”等群體分化問題進行闡述。
12.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數字技術驅動了社會新階層的重組,“數字移民”等新的階層基礎明顯要優于任何傳統的社會階層基礎。
B.“數字移民”對待“技術改變社會”的態度是復雜多樣的,既進取,又保守,充斥著“反與不反”的糾結。
C.“數字原住民”具備超鏈接式的互聯網思維,他們能夠熟練地掌握和駕馭數字技術,并嘗試改變社會。
D.“數字難民”這一階層的出現有其必然的社會發展原因,也反映出傳統社會保障體系在新時期的欠缺。
(2022秋?廣西.高三校聯考階段練習)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提出了“境界”這一核心理論。后來又提出了一組相對立的概念:“有我
之境”與“無我之境”。
有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
陽暮”,有我之境也?!安删諙|籬下,悠然見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鳥悠悠下”,無我之境也。有我
之境,物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古人為詞,寫有我之境者居多,然非不能
寫無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樹立耳。
“有我之境”中,物更多地不是單純的表現物之存在,而是用來傳達人的情感、感受,是人的內在情
感的表象化。如其所舉兩例中,可明顯看出“物皆著我之色彩”,即帶著濃厚的主觀情感?!皽I眼問花花
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中,將花生命化,“問花”、“飛過”等詞的運用描寫出了獨立黃昏、惜春傷逝
的“我”,面對著雨橫風狂、落花飄零的“外物”而產生的一種無可奈何的傷感。而秦觀的《踏莎行》“可
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是寫春寒襲人、杜鵑啼血、夕陽西下,“外物”從觸覺、聽覺、視覺幾
方面給漂泊蓬轉的“我”以刺激,創造出一種孤獨、寂寞、無限凄婉之境。而“我”將這種種感受投注到
“外物”中,并將之真切生動的描寫出來,使讀者也能“感同身受”。朱光潛先生認為“有我之境”可以
用立普斯的“移情”來解釋。他將這種“移情”解釋成“死物的生命化”或是“無情事物的有情化”。
在“無我之境”中,“我”依然存在,但物以物之存在的形式呈現,即物作為存在者,達到一種無情
感遮蔽的澄明狀態?!安删諙|籬下,悠然見南山”,“寒波澹澹起,白烏悠悠下”,作者并未表現自己的
情感,“菊”“南山”“寒波”“白鳥”作為被描寫之物,只是單純的作為被描寫對象而存在,即“外物”
之存在。也就是說,在“無我之境”中,物即以物之存在性存在,“我”與“外物”各得其所,互不干擾。
“我”所看到的物即是物之本來形式。所謂“以物觀物”,并不是否定觀者的存在,我將其理解為按物之
存在來認識物,亦即盡力恢復客體存在的真實性,而在這種客體存在中淡化了主體存在。叔本華認為:“好
像僅僅只有對象的存在而沒有覺知這對象的人了,所以人們不能再把直觀者(其人)和直觀(本身)分開
來了,而是兩者已經合一了,這同時即是整個意識完全為一個單一的直覺景象所充滿、所占據”。王國維
于其《孔子之美育主義》中,曾論述過他所理解的叔本華的“純粹無欲之我”:“……無欲故無空乏,無
8
希望,無恐怖,其視外物也,不以為與我有利害之關系,而但視為純粹之外物,此境界唯觀美時有之?!?/p>
“有我之境”“無我之境”的美學理論影響很大,爭議也頗多。王國維提出這一理論是受到了叔本華
哲學的影響,但并非完全照搬,而是有所發揮。今人也不應一味批判,而應對王氏之理論做出傳承和完善。
(摘編自崔玉煒《淺議有我之境和無我之境之別》)
13.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王國維認為古人的詞作大多只能達到“有我之境”,而豪杰之士能夠寫出“無我之境”。
B.“有我之境”中,人能夠將內在主觀情感投射到外物上,即立普斯所說的“移情”。
C.“無我之境”中沒有主觀情感,外物以物的本身存在,即叔本華所謂“純粹無欲之我”。
D.王國維在叔本華影響下提出了“有我”“無我”,對“境界”這一美學理論作了完善。
14.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本文采用了“總分總”結構,結尾提及面臨的爭議,希望王氏理論能進一步發展。
B.本文對比了“有我之境”和“無我之境”,以證明后者的境界更高,寫作難度更大。
C.本文通過對“我”和“外物”關系的分析,闡述了“有我之境”和“無我之境”的特點。
D.本文引用朱光潛、立普斯、叔本華的觀點來闡釋王國維的理論,增添了學術內涵。
15.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詩句屬于王國維所說的“無我之境”的是()
A.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B.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C.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D.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2023春?廣西?高三校聯考階段練習)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在中國文學中,用美人香草比興寄托,這種傳統可以追溯到《離騷》?!懊廊讼悴?'這個詞就是東漢王逸
對屈原《離騷》所作的一種藝術概括,他在《離騷經序》中說:“《離騷》之文,依《詩》取興,引類譬
喻,故善鳥、香草以配忠貞,惡禽、臭物以比讒佞,靈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賢臣,虬龍、
鸞鳳以托君子,飄風、云霓以為小人?!?/p>
仔細研究,《離騷》中關于美人香草的比喻,其實有兩種不同的情況:一種情況是屈原以自己本來的
男性面貌出現,上下求女。他所追求的都是神話中的女性,所用的典故也都和男女愛情有關。他先追求洛
水女神宓妃,但發現她淫游無禮,于是改求其他的女子。
他想追求有娥之美女,即帝轡之妃,名叫簡狄的。想請鴆鳥做媒,又想請雄鳩做媒,覺得都不合適。
自己前去又怕失禮。相傳簡狄吞食了鳳凰之卵,生下契,即商人的始祖。屈原說鳳凰既然已經受了帝善的
請托,恐怕高辛(即帝學)已經先追求到了,于是只好作罷。正在徘徊猶豫的時候,又想到了有虞的兩個
女兒,就是有虞之二姚。有虞是國名,舜的后裔,姚姓。少康是夏侯相之子,傳說少康逃到有虞國時,有
虞就把兩個女兒嫁給了他。后來他中興了夏朝。屈原說要趁著少康還沒有成家時,先聘定有虞之二姚。但
是他所找的媒人既沒有能力,口才也不好,恐怕還是不能成功。屈原寫求女,從字面看來是對愛情的追求,
但實際上是政治的訴求。且看他的這幾句:“世溷濁而嫉賢兮,好蔽美而稱惡。閨中既以邃遠兮,哲王又
不寤。”他把“閨中”也就是美女們和哲王連在一起來說,證明所謂求女乃是一種政治的訴求,而求女不成則
象征著政治訴求的失敗。
《離騷》中這種情況即以男子的身份追求女性,象征某種政治的訴求,已經成為后代文學中常用的比
興寄托。這與漢代的儒生對《詩經》的解釋有很大關系。他們解釋《詩經》里的愛情詩,往往穿鑿附會,
尋找政治寄托微言大意。連類及之,解釋《離騷》和其他的詩歌當然也會尋求寄托。從此,寫詩的人筆下
的求女,有時并不真的是求女,而是別有寓意;解詩的人遇到一首美人香草愛情相思的作品,也往往要從
字里行間找出一些比興寄托微言大意,這已經成了中國古典詩歌的一種傳統。有了這種傳統,作詩的人多
了一些曲折的表現手法,增加了詩歌的含蓄性;解詩的人則多了一種眼光,往往從詩里找出一些言外之意。
《離騷》中關于美人香草的比喻,另一種情況更值得注意,這就是屈原把自己女性化,自比為操行高
尚的美女,并把自己和懷王的關系明確地比作男女之間的愛情關系。他和懷王有某種約定,因為別人嫉妒
自己的美貌進了讒言,而遭到懷王的疏遠。詩里抒寫了自己那種類似失戀的感情:“眾女嫉余之蛾眉兮,
謠逐謂余以善淫。”錢錘書《管錐編》說:“夫不論所喻為誰,此句取以為喻之'美好之人'稱'余'者,
乃女也,'眾女嫉余之蛾眉兮',又即下文之'好蔽美而嫉妒‘也。’’《離騷》中這種寫法,即以失寵之
女性自居,比喻政治上的失意,在屈原其他的作品中也可以得到印證,如“結微情以陳詞兮,矯以遺夫美
人。昔君與我成言兮,日黃昏以為期。羌中道而回畔兮,反既有此他志”(《抽思》),“妒佳冶之芬芳兮,媒
母姣而自好。雖有西施之美容兮,讒妒入以自代”(《惜往日》)。
然而后代的詩詞中常常并不如此明確,后代比較多的是男性作者代女性抒寫愛情,甚至用第一人稱的
口吻,但并沒有明確地把自己當成女性。
(摘編自袁行需《寄托——以美人香草為中心》)
16.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在中國文學中,用美人香草比興寄托,從現有的資料來看,這種傳統源自《離騷》。
B.《離騷》中關于“美人香草”的比喻,主要體現為屈原以男性面目出現,上下求女。
C.漢代儒生解釋《詩經》里的愛情詩,往往穿鑿附會。他們筆下的求女,有時并不真的是求女。
D.《離騷》中“羌中道而回畔兮,反既有此他志”的控訴,表達了屈原在政治上的失意。
17.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論述了“美人香草”比興寄托的源起及發展,并在論證過程中穿插了后人對此的分析評論。
B.文章提及漢代的儒生對《詩經》的解釋,后代文學中常用的比興寄托與他們的解釋有關系。
10
C.文章引用《管錐編》里的話,論證了屈原在《離騷》中把自己女性化,抒發了類似失戀的感情。
D.文章首先提出“美人香草”的概念,然后討論了《離騷》中關于“美人香草”的比喻,最后總結全文。
18.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美人香草”的意象在古詩詞中是否有特殊寄托,還是需要結合作者的身份和政治追求來理解。
B.根據作者的看法,用“美人香草”比興寄托作為中國文學藝術的獨有之處,歷史悠久,內涵豐富。
C.屈原在《離騷》中身份變換男女,如果不按照比興寄托的思路來理解,可能會讓人困惑不解。
D.屈原之后,男性作者在后代的詩詞中多是代女性抒寫愛情,但并沒有明確地把自己當成女性。
(2023?廣西?柳州高級中學校聯考模擬預測)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無用的''知識
羅素
①在開始謀生之前,人們沒有時間什么都去學習,無疑"有用的''知識是最有用的。它建立了當代世界。
沒有它,我們就沒有機器、鐵路、飛機。現代知識已帶來人們普遍健康狀況的大大改善,與此同時也發現
了如何使用毒氣去毀滅大城市的方法。同以往比起來,我們今日世界最明顯的特點是有“有用的”知識。
②同樣必須承認許多傳統文化教育是愚蠢的。兒童花很多年的功夫去學習拉丁文和希臘文法,而終究
既不能也不想(除了小部分之外)去讀希臘文或拉丁文著作。從各方面考察,現代語言比拉丁文和希臘文
更可取。它們不僅更有用,而且能在更少的時間內給予更多的文化知識。文明的進展如此迅速,使得古代
知識在解釋當今問題上,比起現代國家和關于這些國家的最近歷史的知識更少得到運用。
③但是,教育除了直接的實用目的外,還應有其他目的。
④現代城市居民的娛樂方式愈來愈趨向于被動,趨于懶散地觀看他人的技藝和表演。這些人的娛樂方
式雖然無可厚非,但總比不上那些受過教育而且具有與工作無關的廣泛的智力興趣的人。由于技術進步,
機器代替了人類勞動,人們的閑暇增多了,那些有充分的智力活動和興趣的人,自然能沉浸在高尚的快樂
中。所以,普通人必須去接受提高自己心靈涵養的,當然也包括實用技術知識的教育。
⑤狹隘的功利主義教育忽視了人的理想訓練與技術訓練具有同等的必要性。未經訓練的人性中存在許
多野蠻因素,它會以各種各樣的方式或輕或重地表現出來。如一些人背后說長道短,令人厭煩。當然,受
過高等教育的人有時也是殘忍野蠻的,但他們比起那些心靈未經開化的人,較少如此,行兇斗毆的人在學
校學習很少能達到中等水準。這些人除了虐待他人沒有其他快樂。最為人們普遍向往的兩件事是權力和頌
揚。一般來說,無知的人只能訴諸粗野的方式來獲得這兩者,包括體力上的征服。文化教養提供給人的是
很少有害的權力形式和較多有價值的使自己受到稱贊的方式。
⑥也許“無用的''知識最重要的優點是能促進心靈的沉思?,F在世界上有許多人遇事過分輕率,不僅行
動之前沒有經過周密考慮,而且有的行動也很難做到從智謀上加以考慮。對我來說,在思想上而不是行動
上去尋求愉快的習慣,是對抗愚昧無知和過分爭權的保護平靜的一種方法。
⑦心靈的沉思習慣具有遍及從最淺薄到最高深之處的優點。例如從被跳蚤咬、火車誤點或與同行爭吵
等這些小苦惱開始。這樣的一些苦惱似乎很不值得做出英雄主義行為的反應,然而它們對人的干擾卻破壞
了許多人的善良習性和生活樂趣。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可從一些奇特的知識中找到不少安慰,這類知識與
這種現時的苦惱有著或確實或空想的關系;即使沒有這種安慰,也能從人們當下的思想中消除這種苦惱。
比如當我們受到氣得臉色發白的人攻擊時,想想笛卡爾《論情感》中題為“為何那些氣得臉發白的人比那
些臉發紅的人更為可怕''的一章,就會感到欣慰。
⑧雖然文化上粗淺的快樂足以解除實際生活中的一般苦惱,而沉思更為重要的功用則關乎生命的災難、
死亡、痛苦、殘忍以及國家民族陷入悲慘狀況。獨斷的宗教已不能再帶來慰藉,為了使生活不趨于黑暗、
枯燥,不致充滿膚淺的自我肯定,必須尋求某種可以代替的東西,現今世界充斥著以自我為中心的憤怒群
體,其中沒有一個能具備全人類的整體眼光,每個群體都寧可文明毀滅,也不愿作絲毫的讓步。對于這種
偏狹,任何專門教育都不能提供解救的辦法。因為它屬于個人心理上的問題,解毒良方應求之于歷史學、
生物學、天文學以及一切無礙自尊心、相反能讓個人以合理的眼光看待自己的那些學科;需要的不是這樣
或那樣的特殊的片段知識,而是足以激發整個人生目的概念之知識:藝術與歷史,對英雄人物生活之了解
以及對人類在宇宙中極其偶然而短暫的地位的了解。從廣闊的認知能力和無私的感情結合中最易產生出智
慧來。
⑨在所有時代,人生充滿著苦痛,在我們今天較前兩個世紀人生苦痛更甚,個人與公眾的不幸只能靠
意志與智力的交互作用來控制。在意志方面是拒絕回避不幸或接受一項不實在的解決辦法。在智力方面是
認識它,如果能補救則尋求補教的辦法;如果不能補救則根據對它的了解,將它視為不可避免的而接受它,
并且記住那些存在于它之外的其他地區、其他時代和星空的深遠之處,使得它變得可以忍受。
(選自作者寫于1930年的《幸福之路》,有刪節)
19.下列關于,“無用的‘知識”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無用的,知識”重視理想訓練,以此盡量消除人的野蠻本性。
B.,“無用的,知識”更能促進人的心靈沉思,促進人的完善發展。
C.,“無用的,知識”能消除人類現時的苦惱,讓人得到一些安慰。
D「“無用的,知識”不是專業教育能提供的,而出自心理的覺悟。
20.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開頭兩段認為“有用的”知識雖然有作用,但是弊大于利。
B.第③段承上啟下,引出還要重視“無用的”知識這個論題。
C.在分析“無用的”知識的作用時,使用了對比、舉例論證。
D.文章的觀點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同時也具有普遍意義。
12
21.根據原文,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高尚的快樂,主要建立在與工作無關的智力活動與興趣上。
B.未受教育的人的快樂常通過體力上的征服等粗野方式實現。
C.藝術與歷史能解決人類的心理問題,較其他學科更具智慧。
D.人生的苦痛,只能靠意志與智力的交互作用來認識和接納。
(2022春?西藏拉薩.高三拉薩中學校考階段練習)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中國古代各個時期有影響的文學流派和文論家都對經典問題有過表述。最早對經典問題做出系統論述
的是戰國的荀子。他認為,經典是記載圣人言行、舉動、事跡及情志的,而圣人又是天下之道的體現與承
載者,因此,要想成為君子、圣人,就必須學習經典。
漢代揚雄也表達出同樣宗經、征圣的主張。他高度推崇儒家圣人的言論和著述,認為其是道及是非標
準的體現。然而,在主流推崇古代經典的文化風氣之下,也出現了一些反對的聲音,最有代表性的是東漢
的王充,他對世俗崇古抑今的觀念進行猛烈抨擊??梢钥闯觯谙惹貎蓾h時期,經典主要是儒家典范著作,
還沒有獨立的文學經典的概念,思想性是人們判斷著作價值高低的最高標準。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文學的自覺時代”,不僅文學創作豐富,而且文學批評繁榮,涌現出劉勰、鐘噪
等一批文學批評大家,文學逐漸擺脫功利的束縛,開始慢慢重視文學的審美功能,并通過具體作家作品的
評述逐漸擺脫儒家經典的束縛,形成獨立的文學經典觀。魏晉六朝時期崇尚古代經典雖然是主流,但以東
晉葛洪為代表,又對崇古抑今的風氣進行強烈批判。他甚至認為今勝于古,其《抱樸子?鈞世》一方面抨
擊了貴古賤今的傳統,對古代經典提出質疑;另一方面,也突出了對文辭的重視,從文學的角度對著作進
行評判,頗具進步色彩。
隋唐至宋,經歷了三次比較大規模的文學復古運動,其焦點就是如何對待以往經典的問題。在這幾次
文學復古運動中,人們對文學經典的認識更加深入,自覺性也更強,而傳統儒家經典的文學經典地位,也
得以凸現和鞏固。
第一次大規模的復古運動發生在詩歌領域。經歷六朝詩風和文風的浮華之后,初唐陳子昂首先舉起復
古大旗,他在《與東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表達了對晉宋以來,尤其是齊梁頹靡不振詩風的不滿,大力提
倡風雅、風骨與興寄,要求保持《詩經》的風雅傳統,學習漢魏詩歌剛健、質樸的風格。經典不僅成為文
學創作的典范和法則,同時也成為一種革新的手段。陳子昂大力提倡復古對唐詩的風格走向產生了深遠影
響,從此以后,復古與革新便交織在一起,對唐詩創作高峰的到來產生了積極影響,如李白就是陳子昂復
古論的直接繼承者,將古風作為其詩歌創作中最具影響力的部分。其他詩人也是從傳統中找到了創作的突
破口,由此一來,詩壇為之一振,盡掃齊梁余風,這不得不說是復古運動帶來的積極影響。
第二次復古浪潮在中唐開始席卷,這一次是在散文領域展開,矛頭指向了六朝以來產生的一種新文體
——駢文。先秦兩漢的散文語言質樸,內容充實,而且極富思想性,然而,六朝時期,隨著駢文這種片面
追求語言形式美的新文體的產生和興盛,先秦兩漢的散文傳統喪失殆盡,這種不良文風一直延續到中唐。
面對社會的矛盾、文風的凋敝,韓愈、柳宗元發起了聲勢浩大的古文運動,反對浮華艷麗的駢文,提倡學
習先秦兩漢的古文。韓愈在《答李秀才書》明確表達了他的主張:“愈之所志于古者,不惟其辭之好,好
其道焉爾。”韓愈提倡古文,不僅僅是學習古文的文辭和表達方式,更要學習古文之道,即里面所承載的
思想內容,尤其是指儒家思想。韓愈在《進學解》中,對他認為的前代經典有更為具體的說明:“沉浸濃
郁,含英咀華。作為文章,其書滿家。上規姚姒,渾渾無涯,《周誥》《殷盤》,佶屈鰲牙?!洞呵铩分攪?,
《左氏》浮夸?!兑住菲娑ǎ对姟氛?。下建《莊》《騷》,太史所錄,子云相如,同工異曲。先生之
于文,可謂閑其中而肆其外矣?!焙茱@然,韓愈主張的學習面很廣。以先秦兩漢經典古文為標準,對文學
思想性和藝術規范雙重要求是古文運動的一個顯著特點,同時,此次文學復古運動開創了一種新的雄奇瑰
麗的藝術風格,為后世散文創作提供了新的典范。
第三次大規模復古運動是發生在宋代的詩文革新運動。此次運動貫穿整個北宋,經歷了三個階段,前
期代表人物是柳開、王禹僖、穆修、石介、姚鉉、孫復等人,中期以歐陽修為領袖,響應者有范仲淹、李
飆、尹洙、石延年、蘇舜欽、梅堯臣、宋祁、歐陽修及王安石、曾鞏等人,是此次運動的高潮。后期是詩
文革新運動的完成階段,以王安石、曾鞏、蘇軾、蘇轍,以及黃庭堅、秦觀等人為代表。此次運動以復古
為旗號,以革新為目的,他們最初反對的目標就是盛行于宋初詩壇的西昆體和晚唐五代延續下來的頹靡文
風。他們主張學習古代經典:散文領域提倡學習先秦兩漢及韓柳古文,詩歌方面則以《詩經》、《離騷》、
兩漢樂府、建安詩歌及李白、杜甫等杰出詩人詩作為標桿,主張以復興古道改革文風與世風。歐陽修非常
重視文與道的關系,提倡從前代經典中追尋古道,對文學思想性的強調與韓愈是一致的。因此,歐陽修對
韓愈古文極為推崇,詩文革新運動的領袖都如此,其他人對道與古文的重視可想而知,因此詩文革新運動
可以說是韓柳古文運動精神的延續。
(節選自王世立《古代文學經典觀的形成與演變分析》)
22.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在經典觀形成的過程中,曾經出現過各種不同的聲音,漢代王充就不贊成揚雄要想成為君子、圣人,
就必須學習經典的觀點。
B.從王充對揚雄的否定可以看出,當時人們判斷著作價值高低的最高標準是思想性,還沒有獨立的文學
經典的概念,尚未確立完整的經典觀。
C.《詩經》的風雅,漢魏詩歌的剛健、質樸,齊梁詩風頹靡不振,宋初詩壇和晚唐五代的頹靡,歷代文風
不同,也是文學復古運動的誘因。
D.第二次復古浪潮的領袖們不僅將矛頭指向了浮華艷麗的駢文,而且也抨擊了當時思想蒼白的不良文風。
14
23.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注重以事實說話,選取大量實例,對其進行對比和比喻,巧妙論證了古代文學經典觀的形成與演
變這一宏大的主題。
B.李白直接繼承陳子昂的復古論,鐘情古風,并將其作為他詩歌創作的最用力部分,證明此時經典已經
成為一種革新的手段。
C.文章論述唐宋第三次大規模復古運動時注重時代關聯,思路清晰,列舉眾多歷史人物,例證有力。
D.文章大體按照歷史發展的脈絡,遵循時間順序,采用縱式結構探究了古代經典觀形成與演變的過程,
思路嚴謹。
24.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王充雖然對當時人們宗經、征圣的主流思想持否定觀點,但是也還沒有完全擺脫儒家經典的束縛。
B.從韓愈的《進學解》中可以窺見,第二次文學復古運動既志于開創新的藝術風格,又注重文學思想性,
這為后世散文創作提供了新的典范。
C.從歷史的發展看,復古才能革新,只要能從前代經典中追尋古道,矯正前代的頹靡文風,復古也是進
步。
D.從我國古代文學經典觀的形成與演變可以看出,只注重文學性的華麗浮糜或思想性的進步深邃,都不
是全面良好的文風。
(2023?廣西南寧?南寧二中??家荒#╅喿x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中國傳統文化,是人類文化發生在中華大地上的一種個性化樣態,雖然具有一定的歷史與地域性特征,
但也包含著人類文明中超越時空的普遍性與公共性因素。
清末以來,中國社會面臨三千年未有之變局,中國文化也同樣面臨三千年未有之變局,清末的有識之
士從器物、制度到文化層面對中國傳統做了全面的反思,及至新文化運動,在思想領域形成了與傳統文化
做全面割斷的激進判斷。這種激進判斷,導致了社會上一度出現全面否定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潮,這種對傳
統文化徹底否定性的認知之流風余韻至今未消。誠然,中國要走向現代,確實要對中國傳統文化予以深刻
的反思,但是,中國的現代化、現代文化不是全面移植某種現代化、某種異質文化就能一蹴而就的,而是
應該生長在既有的傳統之上。傳統文化構成現代文化的思想資源。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具有共同的地方,
那就是共同面對的是延續不斷的人類生活,人類中的政治、經濟、社會、家庭等一切因素,古人思考過,
今人也要思考。就人性能力來說,古人和今人大致相同,因此,古今文化在面對共同問題時,其深度和廣
度往往不相上下。因此,站在現代文化的立場上反思傳統文化,要具有“古今一也”的公共情懷。
人類在認識世界、改造世界以及認識自我、改造自我的活動中,所遇到的問題具有普遍性意義,不是
哪個民族可以得而私之的。在相對封閉的環境中,不同民族的發展展現了不同的特色,然而這種差異不是
本質上的差異,而是表現方式的差異。在這一點上,人類是具有一致性的。從人類的一致性角度來看,中
國傳統文化與世界其他文明雖然在歷史的長河中表現各異,但是從根本上而言,所面對的問題具有公共性、
共通性。在強調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性時,我們往往過于強調中西之別,強調中國文化的獨特性,實際上,
中國文化所表現出來的獨特性背后,一樣能找到人類共通的東西,從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角度,我們要以公
共性情懷來看待中國傳統文化與世界其他文明的關系,要具備“東海西海,心理攸同”的普遍性意識。
近年來,社會思想文化領域對儒家文化的宣傳和推廣作了很多貢獻和成績,這對于傳統文化的延續和
復興當然是好事。但是,儒家文化不能代表全部中國傳統文化,我們還要特別注意中國古代思想世界的豐
富性和多樣性。先秦諸子之后,儒家取得了一定的尊崇地位,但是也沒有獨占思想領域,而是逐漸出現了
儒釋道三家鼎立的局面。儒家雖然從政治上獨尊,但是在民間生活中,佛道思想還是有著大量的空間能得
以發展,甚至很多時候國家對于佛道文化也大力扶持。就此而言,今天人們回頭看傳統文化,就不能僅僅
看到儒家文化,而是要看到中國傳統文化的豐富多樣性。豐富多樣性保證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各家各派在競
爭中不斷實現自我更新、自我變化,以此促進生命力的旺盛發展。
(摘編自朱承《面對傳統要有公共情懷》)
25.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中國傳統文化是發生在中華大地上的人類文化,具有歷史與地域性特征,且穩定不可變。
B.中國傳統文化與其他地域文化一樣,包含著人類文明中超越時空的普遍性與公共性因素。
C.清末的有識之士從文化層面對中國傳統進行反思,直接引發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全面否定。
D.在相對封閉的環境中,不同民族的發展必然會展現出不同的特色,體現出本質上的差異。
26.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在公共情懷的視角下反思中國傳統文化,論述了儒家文化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作用。
B.文章指出站在現代文化的立場上反思中國傳統文化,需要具有“古今一也”的公共情懷。
C.文章指出要以“東海西海,心理攸同”的普遍性意識看待中國傳統文化與其他文明的關系。
D.文章論述了要正視中國傳統文化的豐富多樣性,不把儒家文化當作中國傳統文化的全部。
27.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傳統文化是現代文化的思想資源,中國文化的現代化永遠無法回避幾千年的傳統文化。
B.傳統文化、現代文化都要面對人類生活,面對共同問題時,其深度和廣度往往不相上下。
C.在強調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性時,一定不能強調中西文化的區別、中國文化的獨特性。
D.大力宣傳和推廣儒家文化有必要,但不可忽視民間生活中的佛道文化,以及其他文化。
(2022春?西藏拉薩?高三拉薩中學??茧A段練習)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①藍詩玲認為,中國的諾貝爾獎情結關乎中國現代性的一個關鍵問題:怎樣回應一個同時需要民族意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高中英語語法(名詞性從句)專項訓練卷(含答案)2025年春季學期
- 福建省云霄一中11-12學年高一下學期期中考試(語文)
- 2025年加拿大高考英語作文專項突破:TOEFL寫作論點展開與論證結構模擬試卷
- 【《我國文化產品貿易研究的概念界定與理論基礎綜述》3300字】
- 2025年乒乓球裁判員二級考試試題:規則應用與臨場執裁實戰技巧
- 非居民稅收培訓實務解析
- 2025護理培訓體系構建與實施
- 貴州省貴陽市2016-2017學年高二數學下學期半期考試試題文(掃描版)
- 醫學護理課件大全
- 口服農藥中毒護理
- (整理)柴油發電機的檢修
- 2021年肇慶市端州區華佗醫院醫護人員招聘筆試試題及答案解析
- JJG 694-2009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高清現行)
- DB23∕T 482-1998 主要樹種樹高級立木材積表
- Q∕GDW 12130-2021 敏感用戶接入電網電能質量技術規范
- 車間作業安全培訓資料培訓資料
- 教練技術一階段講義(共59頁)
- 超聲肺功能探測新技術
- 計算機聯鎖-K5B
- 朗文SuperKids Unit2-2(課堂PPT)
- 衛生事業管理學-人衛出版社第四版4第四章 衛生組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