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二輪復習文學類文本:徐則臣作品(高考試題+遷移訓練)解析版_第1頁
高考語文二輪復習文學類文本:徐則臣作品(高考試題+遷移訓練)解析版_第2頁
高考語文二輪復習文學類文本:徐則臣作品(高考試題+遷移訓練)解析版_第3頁
高考語文二輪復習文學類文本:徐則臣作品(高考試題+遷移訓練)解析版_第4頁
高考語文二輪復習文學類文本:徐則臣作品(高考試題+遷移訓練)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5年高考二輪復習文學類文本徐則臣作品遷移練

(高考真題+遷移訓練)

【前言】

徐則臣,茅盾文學獎、魯迅文學獎獲得者。徐則臣的作品入選高考語文試題,是因為他的

作品常關注社會現實,反映普通人的生活與精神世界,能夠引發讀者共鳴。他的作品常探討城

市化,現代化進程中個體的生存狀態與精神困境,契合高考語文對學生思辨能力的考察要求,

有助于引導學生思考社會問題。而且他的作品緊扣時代脈搏,反映當代中國的社會變遷,有助

于學生理解現實,增強社會責任感。

【高考真題】(2024年新高考I卷)

(二)現代文閱讀H(本題共4小題,16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放牛記

徐則臣

我現在想不起我何時開始了放牛娃的生涯,又在哪一天徹底結束了這種生活。我很小就羨

慕那些吆喝牛馬的孩子,覺得他們是豪放粗獷的英雄。而我只是個溫順的可憐蟲,總是衣褲整

齊,指甲干凈,不剃光頭,站在他們身邊像個走親戚的陌生人。我想和他們一樣,只穿一條小

褲衩,光著上身和腳,曬成黑鐵蛋,坐在光溜溜的水牛背上揮舞自制的長鞭,雄赳赳氣昂昂向

野地里進發。能夠大喊大叫,可以隨地撒尿,無視課堂和作業,遇到仇人要打的架一個都不落

下,輕易就能滾出來一身泥。我想當個野孩子,所以,很早我就慫恿父親買一頭牛。

我家的確需要一頭牛。父親是醫生,農忙時經常搭不上手;祖父祖母年紀大了,體力活兒

也幫不上忙;我和姐姐都小,還要念書;十畝田都要母親一個人對付,運糧食時都沒個幫手。

父親決定買牛,哪怕只用來拉車。

買牛的那天我記得,你能想象我的激動。在下午,我和父親去兩里外的鄰村牽牛,已經提

前談好了價。在鄰村的中心路邊,我頭一次見到鋸木廠,在一間大屋里,電鋸沖開木料的聲音

在午后的熱空氣里格外尖利,幾乎能看見那聲音在閃耀著銀光。我停下來看陰影里的鋸木廠,

橫七豎八堆滿了木料,新鮮的木頭味道和鋸末一起飛濺出來。

那頭小母牛還小,吃奶的時候還要哼哼唧唧地叫,長得憨厚天真,我很喜歡。主人是個中

年男人,說:回去調教半年,就能干活。他給小牛結了一個簡單的轡頭,韁繩遞給我們,我們

就把牛牽出了門。

小牛屁顛屁顛跟著我們走,出了村才感覺不對,開始茫然地叫,表情如同迷途的小孩。一

路仄著身子走,擰巴著被牽到我家。這一路走得我興奮又糾結,想牽不敢,摸它一下,摸完了

趕緊撤,怕它踢。當然后來我知道,再沒有比水牛更溫馴的動物了。

我經歷了把一頭小牛訓練成壯勞力的全過程。換轡頭,套車,駕轅,用聲音和韁繩指揮行

止,扎鼻眼,犁地,耙地。幾年以后,我基本上成了老把式,可以一個人鋤草、套車、駕轅,

運送滿滿一車糧食走在窄路上。我知道它回頭看我是什么意思,知道它抬尾巴搖屁股想干什么。

當然,這對我來說是副產品,我想說的還是放牛。

在當時,放牛部分地滿足了我的少年英雄夢,讓一個必須規整地生活的少年有了一個旁

逸斜出的機會。就算現在,我也不認為整天和一頭牛走在野地里是件苦嘰嘰的事,相反,我以

為那是我少年時代最快樂的生活之一。

放牛都在夏天,放了暑假我才有時間。三伏天的午后太陽高懸,螞蟻都被曬蒙了,暈暈

乎乎爬出的全是曲線;如果要去遠處找水草豐茂的地方,那我就得早早地從午睡中爬起來,戴

上草帽出門。我直犯困,遇到樹蔭就不想再動,尤其經過河邊,看那些戲水的同伴,你真覺得

放牛實在是個負擔。讓人煩的還有一個,大雨天。這不是放牛的好時候,但牛出不去你得出去,

割草,干不干活你都得讓它每天吃飽;家里自也備了干草,只是大夏天的芳草萋萋,你不讓它

吃新鮮的,不人道也不牛道。還是得穿雨衣戴斗笠挎籃子割草去。漫天雨霧,湯湯水水的野地

里就你一個人,蹲在草叢里形同消失,像我這種動不動就悲觀的人,常常會覺得自己被這個世

界遺棄了,那感覺也不太好。

不過這樣的時候畢竟少,英雄主義的少年時代總體上是樂觀向上的——放牛的確是件好

玩的事。野地自由,有種無所事事的、透明的自然與放松。放牛通常是集體行動,幾個放牛娃

排成隊伍往村外走,大家都坐在牛背上,屁股底下墊條麻袋。水牛走起來渾身都在動,騎牛更

像坐轎子。后面的人打前面的牛屁股,一個跟著一個跑起來,六七頭牛,都在撅著屁股跑,那

隊伍看起來很壯觀。牛一跑,大肚子就撲扇撲扇地抖,活像巨大的金魚鰥在鼓鼓癟癟地呼吸。

如果你是新手,最好抓住韁繩,夾緊兩腿,能抱住牛脖子更好,否則你隨時可能掉下去。有天

黃昏,牧童晚歸,我騎在牛背上慢悠悠往家走,有人對著牛屁股猛的一巴掌,受了驚的牛撅起

屁股就跑,我手里還抱著自己做的一根竹笛在專心地找音,連韁繩都沒抓,牛一屁股把我送到

了右前方的水溝里,半個腦袋扎進了淤泥。

如果真要找一點和其他放牛娃的不同,可能就是我放牛經常帶本書。很多武俠小說都是

在墳地里看的。亂墳崗子里草好,把韁繩纏到牛角上讓它們自己吃去,我們找個形狀合適的墳

堆,鋪上麻袋就著墳勢躺下來,蹺起二郎腿。想睡覺的睡覺,想唱歌的唱歌,想發呆的發呆;

我想看書,從兜里拽出一本武俠小說來。清風徐來,頭頂有松樹遮陰,天上流云飛動,此時看

武俠,幾等于塵囂皆忘,那一個白衣飄飄的俠義世界美不勝收——大虛乃是大實,大無中有大

有。

放牛給了我一個幾近完美的少年時代,放松,自由,融入野地里,跟自然和大地曾經如

此貼近。我在放牛時沒能讓自己成為一個野孩子,或者說沒能成為我希望的那樣的野孩子,不

知道這個結果是好還是壞。往事總在回憶時被賦予意義,在放牛這個經歷上,我更愿意就事論

事,返回到當年的心境里,看一看當時的悲歡和憂樂。

(有刪改)

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父親決定買牛,除了確屬生產需要,也想讓兒子跟其他孩子一起放牛,以改變他“像個走親戚的

陌生人”那樣不合群的性格。

B.作為一個曾經的“老把式”,“我”卻認為馭牛的諸般本領都只是“副產品”,只有放牛那種

“旁逸斜出”的生活才是“我”最想談論的。

C.大雨天里為牛割草的情形,讓“我”意識到自己是一個“悲觀”之人,可見放牛生活對“我”

思想意識的養成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

D.文中記述“我”在亂墳崗子里看武俠小說,是有意以環境的陰森怪異來映襯看武俠的樂趣,也

凸顯出“塵囂皆忘”的讀書境界。

7.關于文中鋸木廠這個段落,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買牛讓“我”格外激動,因此買牛那天的相關情景在“我”的記憶里依然生動鮮活。

B.兩里外鄰村路邊的鋸木廠,對那時的“我”來說,儼然一個陌生而刺激的新天地。

C.這個段落看似閑筆,實則以先抑后揚的手法來突出下文“我”的“興奮又糾結”。

D.這段文字里彌漫著熱、聲、光影、氣味,營造出記憶中少年舊事那獨特的氣息。

8.文章為何說“放牛給了我一個幾近完美的少年時代”?(4分)

9.文末畫線的句子表明,作者不愿在回憶往事時為放?!百x予意義”。你認為本文是否做到了這

一點?請簡要說明。(6分)

【答案】

6、B7.C

①放牛生活給了作者一個自由、放松的少年時代,貼近了自然,擁有了一段無憂無慮快樂美

好的回憶;②實現了“我”的少年英雄夢。

9.觀點一:做到了。作者在回憶放牛的經歷時,沒有過多地賦予意義,而是就事論事,返回

到當年的心境里,真實地展現了當時的悲歡和憂樂

觀點二:沒做到。文中的放牛生活雖然真切,但仍然經過了回憶的過濾甚至重塑,已經被賦予

了意義,其中對“放松”“自由”“野孩子”等的強化,讀武俠而感嘆虛實有無等,滲入了當下經驗

和現實感受。

【解析】

[6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的能力。

A.“也想讓兒子跟其他孩子一起放牛,以改變他……那樣不合群的性格”錯誤。原文信息是“父

親決定買牛,哪怕只用來拉車”,結合第一段分析,是“我”自己想跟其他孩子一起放牛,不想

站在他們(那些吆喝牛馬的孩子)身邊像個“走親戚的陌生人”。選項曲解文意。

C.“讓,我,意識到自己是一個,悲觀,之人,可見放牛生活對,我,思想意識的養成有著至關重要的

意義”錯誤。原文信息是“大雨天……蹲在草叢里形同消失,像我這種動不動就悲觀的人,常常

會覺得自己被這個世界遺棄了,那感覺也不太好”,可見并非大雨天里為牛割草的情形,讓“我”

意識到自己是一個“悲觀”之人。選項強加因果邏輯,“可見”的內容也是無中生有。

D.“有意以環境的陰森怪異來映襯看武俠的樂趣”錯誤。原文信息是“亂墳崗子里草好,把韁繩

纏到牛角上讓它們自己吃去,我們找個形狀合適的墳堆,鋪上麻袋就著墳勢躺下來,翹起二郎

腿。想睡覺的睡覺,想唱歌的唱歌,想發呆的發呆,我想看書,從兜里拽出一本武俠小說來。

清風徐來,頭頂有松樹遮陰,天上流云飛動,此時看武俠,幾等于塵囂皆忘,那一個白衣飄飄

的俠義世界美不勝收一大虛乃是大實,大無中有大有“,可見所謂的亂墳崗在“我”眼里、心

里是美好的,并非刻意營造陰森怪異的環境,這里適合放牛,并引出“我”的讀書樂趣。

故選B。

[7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和分析段落作用的能力。C.“先抑后揚”錯誤。此段落并非先

抑后揚,只是對鋸木廠的描寫及與買牛相關內容的回憶,段落開頭就點明“我”的激動,沒有“抑”。

故選C。

【8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體會重要語句的豐富含意的能力。這句話是文中的

關鍵語句?!袄斫怅P鍵語句”的含義,可以從表層、深層等方面思考,調動相關經驗,比如高中

語文教材必修上冊《我與地壇》一課布置的相關學習內容,從而把握這篇散文的神髓。從表層

看:文章詳細描述了放牛的過程,包括訓練牛、放牛的日常、與同伴的互動等。這些內容展示

了放牛生活的豐富多彩和自由自在。作者通過描述放牛的經歷,表達了對那段時光的懷念和珍

視。放牛不僅是作者童年生活的一部分,更是他實現少年英雄夢的途徑。從深層看:作者在文

中多次提到放牛帶來的快樂和滿足感,如“放牛部分地滿足了我的少年英雄夢”“放牛的確是件

好玩的事”等,這些情感表達說明了放牛對作者的重要性。結合文章內容(表層)和作者情感

(深層),總結出放牛給作者帶來的自由、放松和與自然的親密接觸,使得這段經歷成為他少

年時代的美好回憶。通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放牛給了我一個幾近完美的少年時代”的原因。

【9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句子含義、辨析作者觀點態度的能力。文章結尾的句子表露出

作者不無矛盾的寫作心態,試題要求考生不僅要理解這種心態,還要據此對文章做出相應的判

斷與賞析。本試題是一道開放性題目,鼓勵考生對文學作品有自己的閱讀理解,做出能夠體現

個人思考的回答。

觀點一認為文章做到了不為放牛賦予意義。從本文的書寫內容來看,的確都是從少年的視角、

心理出發,記錄了當年的放牛生活,有快樂,也有煩惱,“想睡覺的睡覺,想唱歌的唱歌,想

發呆的發呆,我想看書,從兜里拽出一本武俠小說來”,就這么自由地放自己的牛,過自己的

少年生活,是對少年經歷的真實呈現;

從作者流露的寫作態度來看,他“就事論事”,放牛就是放牛,放牛的悲歡憂樂是單純的屬于孩

子的悲歡憂樂,是“意義”之外的悲歡憂樂,“往事總在回憶時被賦予意義,在放牛這個經歷上,

我更愿意就事論事,返回到當年的心境里,看一看當時的悲歡和憂樂”。這一觀點,是對“拔高

意義”那種寫作模式的警惕,包含著一種寫作的自省意識。拒絕強行升華、尋找“意義”,這一

點即便對于不從事寫作的同學們來說,也很能共情。

觀點二認為文章沒有做到不為放牛賦予意義。這可以是從《放牛記》所屬散文類型即回憶性散

文出發來思考的。同學們都學習過魯迅的《朝花夕拾》,教材中也引導討論過《朝花夕拾》中

“寫作時的回憶”與“童年的感受”的“交錯轉換”。掌握了這一“朝花夕拾式”閱讀方法,就可以將

那些隱藏的“意義”從文本中讀出來。那些在寫作時被回憶篩選、過濾的少年往事,不正是“意

義”的表達嗎?書寫回憶這種行為,不正是被“意義”所驅使的嗎?在文中,作者已經或隱或顯

地說明了回憶中“放牛的意義”,就是“規整”生活中“旁逸斜出的機會”,上學、干農活、成為套

車駕轅的“老把式”,無非都是“規整”的生活,只有放牛,才是從規整生活里暫時逃離,無拘無

束地進入自己的自在“小宇宙”;再結合全文中多次出現的“現在”“就算現在”“當然后來我就知道

了”等表述,我們其實可以讀出來,作者的敘述始終圍繞著一個核心在轉:放牛往事之于“今日

之我”的意義。

這些意義體現于作者議論抒情的文句中,比如:“我經歷了把一頭小牛訓練成壯勞力的全過程”

意味著人生需要閱歷,經歷讓人成長?!霸诋敃r,放牛部分地滿足了我的少年英雄夢,讓一個

必須規整地生活的少年有了一個旁逸斜出的機會。就算現在,我也不認為整天和一頭牛走在野

地里是件苦嘰嘰的事,相反,我以為那是我少年時代最快樂的生活之一”,通過這段文字,作

者啟示我們人生要有夢想、要有個性化的追求,追求自然本真,不要模式化生活,痛苦和快樂

是相伴而生的。“不過這樣的時候畢竟少,英雄主義的少年時代總體上是樂觀向上的——放牛

的確是件好玩的事。野地自由,有種無所事事的、透明的自然與放松。放牛通常是集體行動”,

啟示我們要樂觀積極,釋放天性,自在生活,團結友愛。“此時看武俠,幾等于塵囂皆忘,那

一個白衣飄飄的俠義世界美不勝收一大虛乃是大實,大無中有大有”,啟示我們讀書可以豐

富精神世界,感悟人生哲理?!胺排=o了我一個幾近完美的少年時代,放松,自由,融入野地

里,跟自然和大地曾經如此貼近。我在放牛時沒能讓自己成為一個野孩子,或者說沒能成為我

希望的那樣的野孩子,不知道這個結果是好還是壞",啟示我們要熱愛并親近大自然,讓青春

自由、放松。

【遷移訓練】

(東北師大附中2024-2025學年上學期第一次摸底考試)

(二)現代文閱讀n(本題共4小題,16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北上(節選)

徐則臣

先聽見波浪拍擊船幫的聲音,意大利人小波羅①醒來。頭腦昏沉,四肢極不清爽地酸疼,

肉肉地,悶悶地。窗外傳來悠遠高亢的說話聲。他嘗試著扒住窗框。

無數的中國人正在挖河筑堤。男人們一例短打②,辮子纏在頭上或者脖子上;年輕的裸著

上身,褲子卷到膝蓋處;有穿草鞋的,更多人打著赤腳;牽繩的,測繪的,挖土的,抬泥的,

推車的,拉車的,下樁的,打夯的,穿梭往來,不亦樂乎。當官的挺著肚子站在高處,陪同者

伸直手在比畫,風吹起他們的衣角和胡須。也有女人出沒其間,拎湯罐端瓷碗,給干活兒的男

人送水送飯。河道寬闊,堤岸高拔,新鮮的泥土敞開在他們腳下。他聽不見河工現場瑣碎的嘈

嘈切切,卻在整個場面之上發現了一曲整飭昂奮的合唱,既歡快,又勞苦,仿佛滾沸的巨型大

鍋里升騰起的雄渾蒸汽,但他聽不懂。他很想聽懂。他猶豫一下,敲響了身后的艙壁。

謝平遙③來到隔壁。跟著窗外的節奏,他給小波羅翻譯出來:

嗨!嗨——/甩開臂膀挺直腰/腳步走穩好登高。

嗨!嗨!嗨——/你也挑來我也抬/取出河土墊河崖/河堤修得高又寬/土掩大水保家園。

嗨!嗨!嗨——/頭號大筐裝滿尖/運河挖得深又寬/南北二京好行船/大船裝來江南米/小

船又運青竹竿/抬上堤壩筐放穩/筐筐蘿蘿莫要慌。

嗨呀嗨!嗨---嗨!

原來是運河蜃景。一陣風起,清晰的場景很快模糊了;再一陣風,蜃景消失了,南旺湖碧

波蕩漾。

小波羅的傷口出現了白中泛黃的膿點。

到滄州,找了一個在當地相當著名的鄭大夫。這位南洋學成歸來的西醫把辮子塞到白大褂

里頭?!耙铱矗蹅兇笄鍑鸵恢睕]找對跟洋人打交道的方式。要么暗通款曲,私下里能穿

一條褲子;要么轉過身就翻臉。要不是各地的教會醫院都被毀了,迪馬克先生的這點小毛病怎

么會拖延成這樣?還有用義和團對付列強,怎么想的!你們知道嗎?"他把腦袋伸到謝平遙面

前,近得謝平遙能數得出他兩道稀疏的眉毛一共有多少根?!奥犝f去年義和團進京,端王特把

義和團的大師兄們招去,給皇太后表演刀槍不入的神功。表演完了,皇太后當場嘉許。等大師

兄們走了,榮祿問太后,您信嗎?太后說,把戲是假的,幾十萬條精壯漢子是真的,打起來,

可以用他們去堵洋人的槍眼嘛?!闭f完了,他大笑不止,一直笑到眼淚流出來才停下。

謝平遙被笑蒙了,這傳聞好笑嗎?“那鄭大夫認為應該如何處理與列強的關系?”

“我哪里知道?肉食者鄙,這事不該我干。想必謝先生知道?”

“慚愧,在下才疏學淺,豈敢置喙?!?/p>

“那謝先生的意思是,不懂就得沉默,聽之任之?”

“在下絕無此意。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我跟鄭大夫一樣贅成顧炎武先生的觀點。”謝平

遙不喜歡此人夸夸其談,但對方言之成理。他倒是發現自己這些年懈怠了,憤怒與激情因為無

奈而日漸消磨,而長途水路上,單一的生活與景觀更加劇了這一消磨。他在大夏天里打了個激

靈。

可是,服下藥后的第二天小波羅出現頻繁的抽搐。他讓謝平遙把大家都叫到床前。

他讓孫過程和邵常來把他扶到半躺著。“說實話,在受傷躺倒之前,運河對我,就是一個

東方古國偉大的壯舉和奇觀而已,上了岸三分鐘我就會徹底忘掉。受了傷動不了了,從濟寧開

始,一天二十四小時跟這條河平行著躺在一起,白天聽它濤聲四起,夜晚聽它睡夢悠長,我經

常發現,我的呼吸跟這條河保持了相同的節奏,我感受到了這條大河的激昂蓬勃的生命。真真

正正地感受到了?!?/p>

“遺憾的是,剛發現喜歡上這條河,我就不行了。我不甘心。我想把這條河完整地走一遍,

完整地走上兩遍、三遍、十遍、二十遍、一百遍。”

小波羅兇狠地連抽幾口煙,接連著咳嗽了好幾聲。

“如果運河是個人,我真想問問它,為什么不能讓我多活幾年?運河說話了:該來就來,

該去就去,就像河水一樣。我突然就明白了,對死應該跟對生一樣決絕,對生也應該跟對死一

樣坦蕩。所以,我把各位招來,借這個機會跟各位告別?!?/p>

小波羅閉上眼,又睜開了。“我所有行李都在這里,”他說,“就作為禮物送給各位了?!?/p>

陳婆先哭出來。接著是邵常來。老陳也跟著揉眼睛時,謝平遙就讓大家散了。

小波羅:”請將我葬在通州的運河邊上;隨便哪個地方,務請在運河邊上。拜托了!”他

伸出嶙峋的手,皮膚上爬滿死亡的黑影。

“我答應你。”謝平遙握住他的手。

窗外是運河瑣細的濤聲。蟬在岸邊的楊柳樹上嘶鳴。

小波羅緩緩地閉上眼,此后再沒有睜開。

并肩行駛的一艘官船上有人在談漕運。一個說:“這怕是最后一趟了?!绷硪粋€說:“果

真要廢?”“宮里傳出的消息?!?/p>

公元1901年,歲次辛丑。這一年七月二日,即公歷8月15日,光緒帝頒廢漕令。七月二

十五日,即9月7日,庚子國變,簽訂《辛丑條約》。

公元1901年,歲次辛丑。這一年六月二十日,即公歷8月4日,意大利人保羅?迪馬克死

在通州運河的一艘船上。

(有刪改)

【注】①小波羅:即保羅?迪馬克,他受到馬可?波羅的影響,懷著對美好中國的期待來

到中國,與同船的謝平遙、邵常來、孫過程等人,從杭州出發,沿著京杭大運河一路北上,經

歷與見識了船上人家、兵馬劫匪、纖夫官員……遭遇了人生所能遭遇的一切,將一個想象中的

中國,轉化為一個耳聞目見的中國。②短打:古代一種為勞作方便而穿的便服。③謝平遙:清

朝翻譯官。

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作為一個清末舊式知識分子,謝平遙盡管曾心懷家國,但面對亂世,最終還是放棄了內心

的理想與追求。

B.“該來就來,該去就去”,小波羅徹悟:生就是死,死就是生。他在心理上基本認同了順

隨自然生命哲學。

C.小波羅臨死前,說了一番話,然后把所有行李送給了其他人。這不僅見其善良,也見其面

對死亡的坦然。

D.謝平遙與鄭大夫的對話側面揭示了大運河由盛轉衰的原因一一清政府腐敗無能,無力抵制

列強的入侵。

7.下列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小說以“北上”為線索,各色各樣的小人物因“運”而聚,有意大利人、清朝官員、普通

百姓和南洋學成歸來的西醫。

B.通過對鄭大夫的語言,動作、心理描寫,可見普通民眾對消政府統治的不滿和找不到解決

方案的無奈。

C.“窗外是運河瑣細的語聲。蟬在岸邊的楊柳樹上嘶鳴”兩句,以聲襯靜,也襯托了小波羅

即將死亡的哀傷。

D.在小說的結尾,小波羅之死、大運河的廢漕與清政府的衰頹形成了一種映襯,具有深刻的

思想隱喻。

8.小說詳細描寫“運河蜃景”,有什么作用?結合文本簡要分析。(4分)

9.講故事有多種敘述視角,既有小說創作者的敘述視角,又有小說中人物的敘述視角。請簡

析文本的敘述視角及好處。(6分)

【答案】

6.A7,B

8.①表現真摯感情。描寫了充滿生機而富有活力的運河場景,歌聲表達出了運河之子們對運河

真實而又深厚的情感。

②為下文做鋪墊。運河蓬勃的生命力為下文小波羅被運河和中國文化徹底征服做了鋪墊。

③形成虛構與真實的對比。蜃景中運河的生機、活力與后文現實中大運河的廢漕、清政府的坍

塌形成對比,映射了中國社會與文化遭遇的重大危機,隱喻著民族信仰的失落。

9.①采用了“他者”與“自我”兩種空間敘事視角進行敘述。以意大利人小波羅“他者”眼光,

與謝平遙“自我”眼光,對運河和中國近代歷史進行關照與反思。

②展示了“他者”因對中國運河的熱愛而逐漸認同中國傳統文化,融入中國文化。域外視角的

運用,拓寬小說視域,增加了故事的張力,達到一種陌生化的閱讀體驗。

③通過謝平遙“自我”視角展示了清政府利用義和團抵制列強的歷史,并進行關照與反思,反

映了清政府的虛偽、反動和血腥。

【解析】

【導語】徐則臣的《北上》以清末大運河為背景,通過意大利人保羅?迪馬克的旅行經歷,展

現了運河的壯麗與衰落。小說通過多角色、多視角敘述,細膩描繪了各色人物在時代變遷中的

命運與情感。角色對話與心理描寫相結合,表現出清政府腐敗無能、民眾無奈和對未來的茫然。

最后,保羅的死亡與運河的廢漕相呼應,深刻隱喻了時代的終結和新生的前兆。作品情感真摯,

語言生動,具有強烈的歷史感與現實意義。

【6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A.“但面對亂世,最終還是放棄了內心的理想與追求”分析錯誤。結合原文“'在下絕無此意。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我跟鄭大夫一樣贊成顧炎武先生的觀點?!x平遙不喜歡此人夸夸其談,

但對方言之成理。他倒是發現自己這些年懈怠了,憤怒與激情因為無奈而日漸消磨,而長途水

路上,單一的生活與景觀更加劇了這一消磨。他在大夏天里打了個激靈”可知,他的內心沒有

放棄理想與追求。

故選Ao

【7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能力。

B.“心理描寫”說法有誤。作者對鄭大夫的描寫,主要集中在文中其與謝平遙的對話描寫中,

并沒有心理描寫。

故選B。

【8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小說情節的作用的能力。

(1)作者所描寫的“運河蜃景”,是“牽繩的,測繪的,挖土的,抬泥的,推車的,拉車的,

下樁的,打夯的,穿梭往來,不亦樂乎”,是“他聽不見河工現場瑣碎的嘈嘈切切,卻在整個

場面之上發現了一曲整飭昂奮的合唱,既歡快,又勞苦”。由此可見,他所展現的是充滿生機

而富有活力的運河場景。因此,生機勃勃的運河與歡天喜地的歌聲好似一首運河的贊歌,表現

中國人民對運河深厚的熱愛。

(2)根據后文“我經常發現,我的呼吸跟這條河保持了相同的節奏,我感受到了這條大河的

激昂蓬勃的生命。真真正正地感受到了”“遺憾的是,剛發現喜歡上這條河,我就不行了。我

不甘心。我想把這條河完整地走一遍,完整地走上兩遍、三遍、十遍、二十遍、一百遍”可知,

小波羅在文末表達了自己對大運河和中國文化的喜愛,而讓他產生這份喜愛之情的,絕不僅僅

是大運河本身的自然景色,而是生活于其中的運河人民的蓬勃生命力。因此,這里寫“運河蜃

景”,是為下文小波羅被中國文化與運河徹底征服起了推動作用,也為下文做下鋪墊。

(3)作者在這里寫“運河蜃景”,極力展現運河的生命力。然后,根據文末原文“并肩行駛

的一艘官船上有人在談漕運。一個說:'這怕是最后一趟了。’另一個說:'果真要廢?‘‘宮

里傳出的消息、。'”可知,如何富有生命里的漕運也即將迎來自己的終點。因此,小說前面寫

“運河蜃景”中運河的生機、活力與后文現實中大運河的廢漕、清政府的坍塌形成對比,映射

了中國社會與文化遭遇的重大危機,隱喻著民族信仰的失落。

形成虛構與真實的對比。蜃景中運河的生機、活力與后文現實中大運河的廢漕、清政府的坍塌

形成對比,映射了中國社會與文化遭遇的重大危機,隱喻著民族信仰的失落,揭示了大運河由

盛轉衰的原因一一清政府腐敗無能,無力抵制列強的入侵。

【9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小說的敘事視角的能力。

(1)全文對故事的展開,并沒有直接出現一個敘述者“我”,而是以全知視角去描寫小保羅、

謝平遙等人,因此作者運用的是第三人稱敘事。從“他者”的角度對中國近現代歷史進行關照

與反思,以達到一種陌生化的閱讀體驗。小說還采用了“自我”的角度,即從謝平遙的視角思

考中國。

(2)作者在描寫小保羅對運河和中國文化的關照時,說的是“說實話,在受傷躺倒之前,運

河對我,就是一個東方古國偉大的壯舉和奇觀而已,上了岸三分鐘我就會徹底忘掉”“我經常

發現,我的呼吸跟這條河保持了相同的節奏,我感受到了這條大河的激昂蓬勃的生命。真真正

正地感受到了”“遺憾的是,剛發現喜歡上這條河,我就不行了。我不甘心。我想把這條河完

整地走一遍,完整地走上兩遍、三遍、十遍、二十遍、一百遍”。由此可知,文章以意大利人

小波羅“他者”眼光,展開對中國及運河的陌生化書寫,不僅展現了清末中國社會景觀及眾生

相,還展示了“他者”是如何逐漸愛上古老的中國文化,逐漸“中國化”的過程。作者擺脫了

以往單純的以中國人視角講述中國故事的方式,從“他者”的角度,采用域外視角對中國近現

代歷史進行關照與反思,既能使文章達到一種陌生化的閱讀體驗,還增加了故事的張力。

(3)此外,作者在文章中間,借謝平遙和鄭大夫這兩個土生土長的中國人,反思并批判“咱

們大清國就一直沒找對跟洋人打交道的方式。要么暗通款曲,私下里能穿一條褲子;要么轉過

身就翻臉”,并意識到''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所以,小說還采用了“自我”的角度,看到

舊中國民眾心理的保守與落后和清政府的腐朽與反動,思考中國的問題,展示了清政府利用義

和團抵制列強的歷史,并進行關照與反思,反映了清政府的虛偽、反動和血腥,認識到自己身

為中華子民的責任。

(江蘇省淮安市2024-2025學年高三年級第一次聯考)

(二)現代文閱讀n(本題共4小題,16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最后一個貨郎

徐則臣

老張是個貨郎,走鄉串戶少說也有二十年了。和別的貨郎不同的是,他搖的不是撥浪鼓,

而是撥浪鑼,一個鐵環中間拴住一面精致的小銅鑼,多少年下來被敲得如同燦爛的黃金。如果

說這些年家鄉還是有些變化的話,之一便是一些鄉間職業的垂危乃至消亡,比如貨郎。我童年

時期,街巷里每天都要走過好幾個貨郎,搖著鼓,敲著鑼,推車的,挑擔的,再后來是馬奇著自

行車的。他們把針頭線腦、鉛筆小刀之類的小東西送到我們門前,填補生活中一些零碎的小缺

憾?,F在幾乎絕跡了,母親也說,除了老張,再也看不見貨郎從村莊里經過了,都改行掙大錢

了。

只有老張還堅持老本行,延續著貨郎事業的唯一的香火。那時候他還推著獨輪車,車上也

是鐵絲網做成的貨籠,糖果、梳子、方格子本子擺在底下,玩具、氣泡和花線、頭繩掛在鐵網

上。小孩子都喜歡他,一聽小鑼聲就從屋子里、草堆后蜂擁而出,圍著他的手推車轉,嘴里的

口水風發泉涌。為了誘惑我們掏出口袋里焙了很多天的貳分伍分的硬幣,他支起小馬扎坐在車

子前不懈地搖著小鑼。叮叮當當的鑼聲敲得我們心里癢得難受,那里面可都是好東西啊。在我

十歲以前的見識里,老張的貨籠就是包羅天下的百寶箱,是一個繽紛絢爛的天堂,他會出其不

意地拿出一件我們從未見過的小玩具。

十幾年前,我有一個缺乏玩具的童年。變形金剛之類的東西是在到了縣城讀高中時才聽說,

那會兒城里的孩子已經玩膩了,早不知把它丟到哪個角落里。我的玩具都來自樹上和地下,樹

枝削成的刀槍和泥巴捏成的坦克。最奢侈的,就是老張獨輪車里的損雷和塑料小槍。損雷現在

大概已經從這個世界上消失了,但那個時候每一顆損雷響起時都為我們帶來了一個盛大的節日O

我們向往鞭炮的雷鳴和驚響,可惜那東西只在過年時才能過上一把癮,平時從不單賣。老張可

以,他的損雷可以散賣,不栗點火,只需用力往地上猛地攢一下,火光之后迸出巨響和沙子,

還有好聞的火藥味久久不散。我們的零錢除了換來一些糖豆,其余的多半被摔到了地上,以享

受一聲聲讓我們驚叫狂歡的爆炸。

奢侈莫如塑料小槍。掌心大小,一根橡皮筋做牽引,可以裝進砂子和黃豆作子彈。我們很

長時間的奮斗目標就是那把塑料小槍,瘦弱單薄卻要賣三毛錢。何其巨大的數目,我們的口袋

離那把小槍遠得讓人絕望。可以撿玻璃賣,也可以割老鼠尾巴賣,老張提供了友好的提醒。遵

照老張的指示,我們充滿革命的熱情去掙錢了。結果還算讓人滿意,我們撿到了玻璃,也捉到

了老鼠,總算湊足了三毛錢。我期待老張的鑼聲早一點響起,常常在半夜里從床上坐起,迷迷

怔怔就栗往外跑,父母問我干什么,我說去買小槍,老張來了。

老張當然來了,可是塑料小槍賣光了。他免費送給我幾個損雷,答應過兩天就去進貨,一

定給我留一個最好的,用黃豆作子彈也能射出十米以上。老張是否失約我已經記不清了,只記

得十二歲那年我去了離家十里的鎮上念中學時,我仍然沒有一把自己的塑料小槍。我對它念念

不忘,從一個同學手中高價買了一把。沒有我想像的那么美好,綠豆裝進去都射不過十米,子

彈在半路上就跌跌撞撞地落到了地上。

出門以后我回家的時間就越來越少了,寒暑假里也會聽到老張的鑼聲穿過巷子,但實在想

不起有什么東西要買,就讓他過去了。貨郎漸漸少了,老張的鑼聲也跟著稀了,他有更多的地

方要走。

讀大學的一個暑假,我站在院門前發呆,聽到了老張的鑼聲從后面的巷子向我家走過來。

我對母親說,老張來了,又說,現在老張越來越少了。母親對我的說法頗感奇怪,什么叫老張

越來越少,老張不是只有一個么。我恍然,這么多年的疑問終于有了答案。村莊里的人都叫他

老張,我以為這“老張”就是對貨郎的稱呼。

他的年紀的確不小了,當他把多年前的獨輪車推到我面前時,我的確應該以“老張”來尊

他了。老張說,小東西,回來啦?我說回來了,老張,還有塑料小槍沒有?老張笑了,滿臉皺

紋,牙都缺了兩個,長年推車,車絆把肩都壓彎了。早沒那東西了,誰還玩那個?他說,都玩

電動的了。他也知道現在的孩子都在玩電動手槍。我看了一下他的蒼老的貨籠,說實話,所有

東西加起來大約也買不到一個電動手槍。

生意怎么樣?我問老張,別人都不干了。

不干這干什么?他說,走了一輩子了,閑在家里就渾身難受,走到哪天算哪天,圖個痛快。

已經沒有多少人需栗他的雜貨了,孩子們也懶得圍上去轉圈子。如果說他們對老張還有一

點興趣,那也是受著鑼聲的吸引,沒有小孩再像我們小時候那樣,迫切地需要一兩顆糖豆來安

慰貧乏的生活了,盡管他們也和我一樣稱他為“老張”。我看著老張弓腰推著獨輪車,步履老

邁而又緩慢,也許它們期望能在某一家門前停下來,但是所有人家的大門都緊閉,他們不需要

他的商品。老張一路推著車子沒有停下,沒有停下的還有他的撥浪鑼,孤獨地響到巷子深處。

如今他把獨輪車換成了三輪車。走不動了,還是不愿停下,三輪車對一個老人來說要安穩

和省力得多。聽說老張現在并不缺錢,兒孫輩的孩子送給他足以頤養天年的所需,老伴很早就

去世了,孤身一人的日子應該比較好過。他不愿意,還是每天早出晚歸,慢悠悠地騎著變成了

他的雙腿的三輪車,一整天都在搖著他的撥浪鑼。他不想停下,他知道自己一生的道路該怎樣

走到頭。

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作者用較多的筆墨敘寫有關損雷和塑料小槍的故事,讓讀者深刻體會到“我”童年的純真

與快樂。

B.“我”對花高價買來的塑料小槍感到失望是因為時過境遷,中學時期的“我”已經沒有童

年的心境。

C.現在的孩子們不再圍著貨郎老張轉,暗示了人們的生活水平的提升,揭示了貨郎消亡的重

要原因。

D.老張蒼老的貨籠里沒有現在孩子們玩的電動手槍,寫出了老張在做生意方面因循守舊、不

知變通。

7.下列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首段總述貨郎這一職業的變化與消亡,點出了老張的獨特,為下文對老張的敘述做鋪墊。

B.“弓腰”“老邁”“緩慢”刻畫出迫于生計、辛苦勞作的老張形象,寄寓“我”的憐憫之

情。

C.文本通過“我”的視角,勾連起了貨郎老張的故事,體現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點。

D.本文是回憶性散文,在平和細膩的語言與有條不紊的敘事中,塑造了鮮活的貨郎形象。

8.文章頻頻出現“那時候”“十幾年前”“如今”等標志時間的詞句,產生了怎樣的敘述效

果?請簡要分析。(4分)

9.徐則臣在接受采訪時說:“對個體來說,歷史和時代只有進入他的日常細節以后才有意義?!?/p>

請結合文本,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6分)

【答案】

6.D7.B

8.①整體上回溯性地講述故事,符合回憶性散文的特點,帶來時間的縱深感。

②具體事件按照童年、中學、大學的時間順序進行敘述,展現了時代的變化,有助于刻畫老張

的形象,表達文章的主題。

③不同的時間帶來敘事視角的轉變,使敘述更為真實。

④通過敘述時間的變化、回憶與現實相交織,產生時空交錯的效果,使行文富于變化。

9.①貨郎轉行掙大錢反映時代變遷中人的思想觀念的變化。

②我童年對老張充滿期待,可現在的孩子們不再被老張吸引反映物質水平的變化。

③我童年缺乏玩具與城里孩子玩膩了變形金剛形成對比,寫出了城鄉物質的差異。

④老張對貨郎職業的堅持體現了勞動人民質樸的生活態度,表達了作者對無論時代如何變遷,

但生活本質不變的思考。

【解析】

【導語】這篇文章通過回憶童年與貨郎老張的故事,展現了時代變遷對鄉村生活的影響。作者

以細膩的筆觸描繪了老張的形象,既有對童年純真快樂的懷念,也有對老張堅守傳統職業的敬

意。文章通過“我”的視角,勾連起貨郎老張的故事,體現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點。頻頻

出現的時間標志詞句,增強了敘述的層次感和時間感,突顯了時代的變遷。

【6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寫出了老張在做生意方面因循守舊、不知變通”錯,由原文中“早沒那東西了,誰還玩那

個?他說,都玩電動的了。他也知道現在的孩子都在玩電動手槍”可知,老張知道現在的孩子

都玩電動手槍,但他依然堅持賣傳統的小商品,這更多是因為他對貨郎職業的熱愛和堅持,而

不是因循守舊、不知變通。

故選D。

【7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能力。

B.“迫于生計”錯。文中提到“聽說老張現在并不缺錢,兒孫輩的孩子送給他足以頤養天年的

所需,老伴很早就去世了,孤身一人的日子應該比較好過”,老張堅持走貨郎這條路是因為他

對這份職業的熱愛和堅持,而不是迫于生計。"寄寓'我'的憐憫之情”錯,“弓腰”“老

邁”,,緩慢”更多的表現出老張的衰老和時代變遷的痕跡,是對老張和貨郎這一職業的懷念與

感慨,并非是單純的憐憫。

故選B。

【8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重要語段的作用的能力。

①“那時候”領起段,“在我十歲以前的見識里,老張的貨籠就是包羅天下的百寶箱”我對老

張的貨籠充滿興趣;“十幾年前”領起段,我做夢都想有把塑料小手槍,費盡周折,在十二歲

那年在同學那高價買回后,發現“沒有我想像的那么美好”;“如今”我已長大,老張已老,

孩子們不再對老張的貨籠感興趣,但老張依然在堅持。這些時間詞句在文章中起到了時間線索

的作用,幫助讀者清晰地理解故事發生的背景和時間跨度,符合回憶性散文的特點,帶來時間

的縱深感。

②這些時間詞頻頻出現,文章按照時間順序敘述,“我們的零錢除了換來一些糖豆,其余的多

半被摔到了地上,以享受一聲聲讓我們驚叫狂歡的爆炸”“我們撿到了玻璃,也捉到了老鼠,

總算湊足了三毛錢”寫出了童年時代的我們純真滿足,以及能得到老張貨籠里玩具的努力;

“沒有小孩再像我們小時候那樣,迫切地需要一兩顆糖豆來安慰貧乏的生活了",隨著時代的

發展變化,貨郎行當越來沒有生意,但老張依然堅守傳統職業,在表達對老張敬意的同時展現

了時代變遷對鄉村生活的影響??煽闯鲇兄诳坍嬂蠌埖男蜗?,表達文章的主題。

③通過“那時候”的回憶,以第三人稱的全知視角展現了童年的純真與快樂;“十幾年前”以

第一人稱的有限視角,表明童年的我對玩具的渴望,對老張貨籠的興趣;以第三人稱的全知視

角通過“如今”的描述,反映了現代生活的變化和老張的堅持。敘述視角的轉換,豐富文章內

容,使敘述更為真實。

④“那時候”“十幾年前”是對美好童年生活和老張貨籠的回憶,“如今”是貨郎行當瀕臨消

失的現實,回憶與現實相交織,既豐富文章內容,也使行文富于變化。

【9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評價作者表現出的價值判斷和審美取向的能力。

徐則臣的這句話強調了歷史和時代對個體生活的具體影響,即只有當這些宏觀概念融入到個體

的日常細節中時,它們才變得真實可感,具有實際意義。

①由文本“我童年時期,街巷里每天都要走過好幾個貨郎”“現在幾乎絕跡了,母親也說,除

了老張,再也看不見貨郎從村莊里經過了,都改行掙大錢了”可知,時代變遷中,人們的思想

觀念發生變化,好多人改行掙大錢。

②由文中“小孩子都喜歡他,一聽小鑼聲就從屋子里、草堆后蜂擁而出,圍著他的手推車轉,

嘴里的口水風發泉涌”“在我十歲以前的見識里,老張的貨籠就是包羅天下的百寶箱,是一個

繽紛絢爛的天堂”“我期待老張的鑼聲早一點響起……我說去買小槍,老張來了”可知,童年

的我們對老張充滿了期待;由“已經沒有多少人需要他的雜貨了,孩子們也懶得圍上去轉圈子”

可知,現在的孩子已經有了更多的選擇,不再對老張的貨感興趣了,反映了人們物質生活水平

的提高。

③由文中“十幾年前,我有一個缺乏玩具的童年”“我的玩具都來自樹上和地下,樹枝削成的

刀槍和泥巴捏成的坦克。最奢侈的,就是老張獨輪車里的損雷和塑料小槍”可知,童年的我極

度缺乏玩具,當我進城上高中才發現,與我而言奢侈的變形金剛,城里的同學早就玩膩了,早

就不知道扔到哪個角落了,由此可見城鄉之間物質差異很大。

④文中“只有老張還堅持老本行,延續著貨郎事業的唯一的香火”,隨著時代的變化,之前從

事貨郎職業的人們都改行賺大錢去了,只有老張一人在堅持,初心不改。體現了勞動人民質樸

的生活態度,表達了作者對無論時代如何變遷,但生活本質不變的思考。

(2025屆湖南省部分學校高三年級上學期)

(二)現代文閱讀n(本題共4小題,16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藕葭蒼蒼

徐則臣

從五斗渠到大渠之間,浩浩蕩蕩地生著一片蘆葦。在村莊方圓幾里內,那是最為高大茂盛

的蘆葦。沒有人知道什么時候長出了第一棵,什么時候又蔓延了這么一大片。父親小時候到田

里撿麥穗,遇上了幾十年都罕見的大冰雹,就是躲在那片蘆葦蕩里。父親說,誰會想到中午出

門時還艷陽高照,傍晚就降下了滿天雞蛋大的冰雹呢。他把柳條編的小籃子頂在頭上,撿了一

個下午的麥穗撒落一地,籃子被砸壞了,他只好鉆進蘆葦叢,把自己裹在里面使勁地搖動蘆葦,

用枝葉掃蕩出一塊安寧的空間。幾十年后父親說,起風了,大風把蘆葦蕩卷起來,像煮沸的開

水,發出鬼哭一樣的嗚咽聲。若干年后,我七歲,一個人在黑夜里經過那片蘆葦蕩兩次。

我記不起來父親出去干什么了,只有我和姐姐在家。母親一個人在田里。我和姐姐把晚飯

做好后,等母親回來。天很晚了,通常這個時候我們已經吃晚飯了,周圍的鄰居也早早收工,

無數條炊煙飄搖在低矮的屋頂上??墒悄赣H還沒回來。我和姐姐都急了。小時候我十分依賴母

親,一天見不到心里就發慌。每次母親出門回來遲了,我都要站在家門口張望,直到她走進巷

口我才安心。如果出遠門,比如去外婆家,更不得了,走之前我要問清楚什么時候回來,到了

母親回家的那個傍晚,我會一個人沿著母親回家的路一直走到村頭,扶著那棵歪脖子小樹向前

望去。

姐姐讓我再等等,她問過前面小四子的媽了,說母親正在趕活兒,趁著有點月亮干完了就

算了。母親還讓帶來話,叫我們先吃,不等她??墒俏业炔幌氯?,我要去湖地里找,我坐在鍋

灶旁感到一陣陣干冷,我想,母親一定也很冷,我要把她找回來。其實那會兒剛入秋,可我的

赤腳在鞋子里直冒冷汗。姐姐問我害不害怕,我說不怕。姐姐說那你一個人去吧,我把豬給喂

了。我拿了母親的一件衣服出了門。

從家到母親干活的田地大約四里路,先過后河的一座橋,再穿過平曠的打麥場,上了五斗

渠直往北走,一直走下去,向右拐就到了。但是我從來沒在晚上一個人去過。真正的一個人,

過了后河橋連一個人影都沒看到。出村的時候一點不害怕,滿腦子里都是盡快找到母親。我一

路飛奔上了打麥場。村莊在我身后,狗叫和小孩的啼哭也在身后,聽起來極不真切,像是跑進

了另一個世界,然后我聽見了自己的腳步聲,在打麥場上產生了更巨大的回聲,好像有許多人

隨我一起跑,我出哪只腳,他們也出哪只腳。最可怕的莫過于只聽見自己的聲音。我停下來,

看清了七歲時的那個夜晚。它比我想象的要黑,月光是那個夜晚的同謀,曖昧的光亮只能增添

曠野的恐怖。周圍的樹木和草堆黑殿默地排列成一個圈,我站的地方仿佛是世界的中心。樹木

和草堆板著黑臉,在風中搖頭晃腦,我意識到這個夜晚風很大。我繼續往前走,抱緊了母親的

衣服。

真正的恐懼和我相遇在五斗渠上,我終于面對了那片蘆葦蕩。我得說,真是像海,它是一

片桀鰲不馴的翻騰的巨浪。風也許并不像我當時認為的那么猛烈,只是田野過于平坦遼闊,風

可以像旗幟一樣從遠處卷來,而那片蘆葦又過于惹眼,它是野外唯一的一堵墻。風必須經過它。

于是我看見從第一棵開始,風拉彎了所有蘆葦的腰,大風水一般地漫過它們,使之起伏具有了

水一樣的柔韌的表情、浪一樣痛苦的姿勢。彎下又挺起,涌過去又退回來。恐懼終于降臨,我

把自己送到了一頭奔騰的巨獸跟前,聽到它在黑夜里粗重又狂亂的呼吸,像一片森林突然倒下,

像整座山峰緩緩裂開。

因為一片蘆葦,大風得以在我七歲的夜晚存活。我聽見了風的聲音,雜亂,深不可測。如

果有人告訴我,黑暗里藏著十萬魔鬼,我信。蘆葦的聲音比蘆葦本身更像魔鬼。我后悔出門過

于輕率,因為恐懼而發抖,剛剛滿懷的焦急和尋母的使命感被大風一掃而空。我不能半途而廢,

我對姐姐說了,我不害怕,我一定要把母親找回來。我把衣服纏在手上,貼著遠離蘆葦的路的

那一邊磕磕絆絆地跑。跑幾步就停了下來,也就是從那次起我知道,恐懼時不能跑,越跑越害

怕。我努力放輕腳步走,堅持忍著不回頭看。身旁的一大片莊稼像緩緩起伏的海,我聽到風聲、

蘆葦聲、莊稼聲和我的心跳聲,感覺自己是走在夢里,整個身心失去控制似的搖擺不定。

那大概是我有記憶以來走的最長的一段路,好像怎么也走不完。當時我什么都想到了,包

括死。

而且有關死想得最多,沒有排除任何一種我所知道的死法。我想,如果我死了,母親該到

哪里找我呀。我沒有死,走到大渠上的老柳樹下我停下來,我還活著,一屁股坐到地上,衣服

被汗溺透,牙咬得兩腮生疼。

我沒找到母親,她從另一條路回家了。而我又從原路返回,同樣是一身冷汗。我想,走過

了黑夜里的蘆葦蕩,任何恐怖的東西對我來說都無所謂了。但是當我走進村莊,看到第一戶人

家門縫里透出來的燈光時,還是忍不住哭了,一直哭到家里。母親站在門口遠遠地問是不是我,

我一聲不吭,進了門就爬上了床。那個晚上我始終沒說一句話,晚飯也沒吃就睡了。夜間我的

夢里長滿了無邊無際的蘆葦和風,浩浩蕩蕩的黑夜之聲貫穿了整個夢境。

(有刪改)

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我”小時候很依賴、擔心母親,每次母親出門回來晚了,“我”都會到家門口甚至村頭

去張望。

B.母親在地里干活很晚沒回來,姐弟倆都很著急,但姐姐要喂豬,便叫“我”獨自去找媽媽。

C.“我”七歲時的一個夜晚第一次真切感受到大風席卷蘆葦蕩的恐怖,后悔自己出門找媽媽。

D.以兒童視角寫兒時的尋母經歷,“我”感悟到走過黑夜里的蘆葦蕩,不再害怕任何恐怖的

東西。

7.關于文中第一自然段,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交代生活環境,展現故事背景,為下文講述“我”兒時一個人在黑夜里兩次經過那片蘆葦

蕩作鋪墊。

B.“中午”與“傍晚”對比,突出時間之短;“艷陽高照”與“雞蛋大的冰雹”對比,突出

天氣變化之大。

C.“像煮沸的開水,發出鬼哭一樣的嗚咽聲”用比喻、比擬等修辭,表現風中蘆葦蕩給孩童

造成的恐懼。

D.父親小時候遇到幾十年都罕見的大冰雹時躲進蘆葦蕩,用籃子保護頭,反襯“我”小時候

的膽小怕事。

8.文章為何說“那大概是我有記憶以來走的最長的一段路”?(4分)

9.本文標題“兼葭蒼蒼”也可改為“尋母記”,請問哪個標題更好?請簡要說明。(6分)

【答案】

6.A7.D

8.示例:①“最長的一段路”指的是“我”在五斗渠上經過蘆葦蕩的那條鄉間小路;②其實

這段路本身并不長,只是七歲的“我”夜晚走過如巨獸般的蘆葦蕩時一路擔驚受怕,才感覺是

“最長的一段路”;③這句話是對“我”兒時一段獨特經歷的感嘆。(答對兩點的4分)

9.示例:(1)“兼葭蒼蒼”更好。理由如下:①兼葭,古代指的就是蘆葦;蒼蒼,形容茂盛

的樣子。以“兼葭蒼蒼”為題,符合文中描寫的蘆葦蕩的實情。②“兼葭蒼蒼”揭示了故事發

生的背景,也交代了所描寫的主要對象。③“兼葭蒼蒼”出自《詩經》,有著濃郁的文化意蘊,

以此為題可以增強作品的詩情畫意,提升作品的品味。(答對兩點的4分)

(2)“尋母記”更好。理由如下:①本文是一篇以兒童視角寫的回憶性散文,以“尋母記”

為題,與“我”七歲時的一個晚上去田里找媽媽的故事內容相吻合。②作為記敘性散文,其主

要情節都與“尋母”(“找媽媽”)有關,包括起因、過程和結果等環節。③以“尋母記”為

題,更有鄉土氣息和生活味道,更接地氣,因而更受讀者歡迎。(答對兩點的4分)

【解析】

[6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的能力。

B."便叫‘我'獨自去找媽媽”錯,原文寫的是“我要去湖地里找”“我要把她找回來”“姐

姐問我害不害怕,我說不怕,姐姐說那你一個人去吧”,可見,是“我”主動要去找媽媽的。

C.”后悔自己出門找媽媽”錯,原文說的是“我后悔出門過于輕率”。

D.“感悟到走過黑夜里的蘆葦蕩,不再害怕任何恐怖的東西”錯,原文說的是“我想,走過了

黑夜里的蘆葦蕩,任何恐怖的東西對我來說都無所謂了。但是當我走進村莊……還是忍不住哭

了,一直哭到家里”,可見不是不害怕而是敢于面對。

故選Ao

【7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重要語段的內容和作用的能力。

D."反襯'我'小時候的膽小怕事”錯,從全文來看,主要是渲染大風席卷蘆葦蕩的恐怖氣氛,

為下文寫“我”七歲時一個人晚上兩次經過那片蘆葦蕩的特殊經歷作鋪墊。選項曲解文意。

故選Do

一般來說,回答這類問題要從表層意思、深層意思和言外意思幾個角度思考。

①從表層看,“最長的一段路”指的是“我”在五斗渠上經過蘆葦蕩的那條鄉間小路,“真正

的恐懼和我相遇在五斗渠上,我終于面對了那片蘆葦蕩……蘆葦的聲音比蘆葦本身更像魔

鬼……我聽到風聲、蘆葦聲、莊稼聲和我的心跳聲,感覺自己是走在夢里,整個身心失去控制

似的搖擺不定”,那段經歷讓人刻骨銘心;

②“大概是”“有記憶以來”表明,其實這段路本身并不長,只是當年七歲的“我”還太小,

經歷不多,“好像怎么也走不完。當時我什么都想到了,包括死”,感覺漫長根源是內心的煎

熬,在夜晚走過如巨獸般的蘆葦蕩時一路擔驚受怕,才感覺是“最長的一段路”;

③這句話是如今回過頭對當時獨特經歷的一種感嘆,表明對之記憶深刻,那段經歷影響深遠,

意味悠長。

【9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探究標題意蘊的能力。

本題為探究性質的題目,可以暢所欲言、自圓其說,只要真正讀懂了作品,有一定的文學鑒賞

能力,能夠言之成理即可。

(1)“兼葭蒼蒼”更好。①兼葭,古代指的就是蘆葦;文章中寫蘆葦蕩“蘆葦蕩……像海”

“風拉彎了所有蘆葦的腰,大風水一般地漫過它們,使之起伏具有了水一樣的柔韌的表情、浪

一樣痛苦的姿勢”,而蒼蒼,形容茂盛的樣子。以“兼葭蒼蒼”為題,符合文中描寫的蘆葦蕩

的實情;

②文章主要內容與情感就是在蒼蒼兼葭里展開的,其中細膩生動地描寫了蘆葦,“它是一片桀

瞥不馴的翻騰的巨浪……起伏具有了水一樣的柔韌的表情、浪一樣痛苦的姿勢……”,“兼葭

蒼蒼”揭示了故事發生的背景,也交代了所描寫的主要對象;

③“兼葭蒼蒼,白露為霜”,詩句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