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傳記綜合閱讀(文言文一閱讀)-2025年上海高考語文復習專練(解析版)_第1頁
古代傳記綜合閱讀(文言文一閱讀)-2025年上海高考語文復習專練(解析版)_第2頁
古代傳記綜合閱讀(文言文一閱讀)-2025年上海高考語文復習專練(解析版)_第3頁
古代傳記綜合閱讀(文言文一閱讀)-2025年上海高考語文復習專練(解析版)_第4頁
古代傳記綜合閱讀(文言文一閱讀)-2025年上海高考語文復習專練(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熱點03古代傳記綜合閱讀(文言文一閱讀)

1然點解讀◎

▲命題特點: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學習任務群8中華傳統文化經典研習提出“在特定的

社會文化場景中考察傳統文化經典作品,以客觀、科學、禮敬的態度,認識作品對中國文化發展的貢獻。”

(21頁)

近三年上海高考及春考在這一問題上考查頗多,幾乎連年考查。

通過試題大致可以看出,命題角度有二:

其一,考察學生對傳統文化經典作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特別是如何在特定社會文化背景下解讀這些

作品;

其二,評估學生將傳統文化經典與現代社會現象或個人經驗聯系起來的能力,鼓勵從歷史與現實的雙

重維度思考經典的意義。

考查能力重在學生的文本解讀能力、跨時代思維以及結合背景知識進行綜合分析的能力。

由此預測今后命題趨勢:未來可能會繼續強調傳統文化經典作品在特定社會文化背景下的理解和評價,

并進一步探索如何將這些經典與現代社會現象和個人經驗相結合,同時更加注重對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和

創新思維能力的考察。

上設問形式:

試題:(2024?上海卷,19)醫者韓德基的形象具有怎樣的特點?請結合全文加以分析。(4分)

(2023?上海卷,20)根據小序和第⑤段內容,比較作者與程子德對“儒”“賈”關系認識的異同。

(4分)

(2022?上海卷,19)具體分析第②段中鄭文寶急于結識韓公的原因。(3分)

▲解題方法:

針對此類問題,簡易通用解題步驟如下:

明確題目要求:仔細閱讀題目,確定需要解答的具體問題和知識點。

理解背景信息:快速瀏覽文章,找到相關段落,精讀這些部分以理解背景信息和核心觀點。

提取關鍵信息:結合題目要求,從文本中提取關鍵信息,注意作者使用的語言風格和修辭手法,尤其

是與特定社會文化背景相關的描述。

分析與綜合:分析提取的信息,形成自己的見解,特別注意將傳統文化經典與現代社會現象或個人經

驗相結合,體現跨時代的思維方式。

組織答案:確保答案條理清晰,邏輯嚴密,能夠準確回應題目的所有要求,并檢查是否有遺漏任何重

要點。

總結與反思:最后,簡要總結回答的核心要點,確保答案既符合題意又能展現對傳統文化經典的深刻

理解。

限時提升練

?R(建議用時:50分鐘)

*

一、(2025?上海徐匯?一模)閱讀文字,完成題目。

①羅士信,齊州歷城人。隋大業時,長白山賊王薄、孟讓攻齊郡,通守張須陀率兵擊賊。士信年始十

四,短而悍,固請自效。須陀謂曰:"汝形容未勝衣甲,何可入陣!〃士信怒,重著二甲,左右雙縫而上馬,

須陀,而從之。擊賊濰水上陣才列士信馳至賊所刺殺數人賊皆我懼無敢亢。須陀乘之,大破賊。

②及須陀為李密所殺,士信隨裴仁基歸密,署總管,俾統所部討王世充。身被重創,見獲于世充。世

充愛其才,厚禮之,與同寢食。后得密將那元真等,故士信稍稍疏斥。士信恥與伍,率所部千余人來降高

祖,拜陜州道行軍總管,因理世充。

③士信行則先鋒,反則殿,有所獲,悉散戲下有功者,或脫衣解馬賜之,士以故用命。然持法嚴,至

親舊無少算,其下亦不甚附。師次洛陽,攻千金堡,授絳州總管,封鄭國公。

④尋從秦王擊劉黑悶洛水上,得一城,王君廓戍之,賊急攻,潰而出。王語諸將:”孰能守此?"士信

日:“愿以守。"乃命之。士信已入,賊悉眾攻,方雨雪,救軍不得進。城陷,黑閑欲用之,不屈而死,年二

十八。王哆惇,購其尸以葬,謚日勇。初,士信為仁基所禮,及東都平,出家財斂葬北邙以報德,□日:“我

死當墓其側。"至是,如所志。

(節選自《新唐書?列傳十一》)

1.解釋下列加點詞在句中的意思。

(1)須陀壯而從之()(2)因誤世充()

2.結合文意,為下列句中加點詞選擇釋義正確的一項。

(1)至親舊無少覺()

A.施與,給予B.借貸C.赦免,寬恕D.推卸責任

(2)王限博()

A.暗自悼念B.沉痛悼念C.私下悼唁D.稍作悼唁

3.可填入④段方框內的一項是()

A.或B.然C.故D.且

4.第①段畫曲線部分有四處需加句讀,請用"/"標識出來。

擊賊濰水上陣才列士信馳至賊所刺殺數人賊皆胎懼無敢亢

5.把第①段畫線句譯成現代漢語。

士信年始十四,短而悍,固請自效。須陀謂曰:"汝形容未勝衣甲,何可入陣!"

46.本文對《舊唐書》中的相關記載有所補記。請根據以下表格中的內容,分析本文補記的內容對刻畫

羅士信形象的作用。

《舊唐書》本文

士信行則先鋒,反則殿,有所獲,悉散戲下有功者,或脫衣解馬賜之,士以故用命。然

(未記載)

持法嚴,至親舊無少貸,其下亦不甚附。

......遣士信入城

王語諸將:"孰能守此?"士信日:"愿以守。"乃命之。

據守。

【答案】

1.認為……結實強壯圖謀,謀劃2.CB3.D

4.擊賊濰水上/陣才列/士信馳至賊所/刺殺數人/賊皆胎懼無敢亢

5.羅士信才十四歲,身材短小精悍,堅決要求出力殺賊。張須陀對他說:“你的身體還承受不起鎧甲的重

量,怎么能上陣打仗呢!”

6.①通過補記的細節,體現了羅士信作戰勇猛,身先士卒,且不貪財物,重賞部下,深受士兵愛戴,突出

其英勇豪爽的形象特點。

②通過對話,展現了羅士信主動請纓的果敢,突出其英勇無畏、勇于擔當的性格,進一步豐富了羅士信的

形象。

【解析】

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文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1)"壯",意動用法,以為,認為……勇敢、強壯。句意:張須陀認為羅士信勇敢,就同意他一同前往作戰。

(2)"謀",圖謀,謀劃。句意:羅士信打算謀劃對付王世充。

2.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文實詞在文中的意義的能力。

(1)"貸",結合語境"然持法嚴,至親舊無少貸"前面說執法嚴格,所以這里"貸"應是"赦免,寬恕”的意思。

句意:對親近的人、舊部也毫不寬恕。

故選Co

(2)"隱悼"在這里表示沉痛悼念。"隱"有深沉、沉痛之意,"悼”是悼念。意思:秦王對羅士信的死沉痛悼

念。

故選Bo

3.本題考查學生準確理解文言虛詞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結合前文"士信為仁基所禮,及東都平,出家財斂葬北邙以報德"和后文"我死當墓其側"可知,羅士信不僅埋

葬了裴仁基,而且還說“我死后,要葬在他的墓旁",方框內應該填寫一個遞進關系的連詞。

A.或,連詞,表選擇、或許,不符合。

B.然,連詞,表轉折,不符合。

C.故,連詞,表因果,不符合。

D.且,連詞,表遞進,符合。

故選D。

4.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在濰水岸邊攻打賊寇,陣勢剛剛擺好,羅士信就縱馬疾馳到賊寇所在之處,刺殺了好幾個人,賊寇

都驚恐地瞪大眼睛,畏懼不已,沒有人敢與他對抗。

"濰水上"是"擊賊"的地點狀語,表示作戰的地點,單獨斷開,所以在其后斷開。

"陣才列"是主謂結構,語意完整,故在其后斷開。

"士信"是主語,"馳至"是謂語,"賊所"是賓語,語意完整,故在其后斷開。

"刺殺"是謂語,"數人"賓語,語意完整,其后斷開。

"賊"是主語,"胎懼""無敢亢"描述了賊寇面對羅士信的行為后的反應,是謂語,語意完整,其前斷開。

5.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始",才;"固",堅決;"自效",效力,獻出自己的力量;"形容",形體容貌,這里指身形;"勝",承受。

6.本題考查學生分析人物形象作用的能力。

①根據"士信行則先鋒,反則殿……”可知,這一描述直接體現了羅士信在戰場上的勇猛無畏和卓越的軍事素

養。無論是進攻時沖在最前面,還是撤退時堅守在最后,都展現出他的果敢和擔當,讓讀者能夠直觀地感

受到他在軍事行動中的突出表現。"有所獲,悉散戲下有功者,或脫衣解馬賜之,士以故用命",表明他不貪

財物,懂得激勵部下,這種慷慨大方的行為贏得了士兵們的忠誠和擁護,說明他具備優秀的領導才能,能

夠讓士兵們心甘情愿地為他效力,進一步豐富了他作為將領的形象。

②根據"王語諸將:’孰能守此?‘士信曰:‘愿以守。‘乃命之。”這段補記通過描寫羅士信在面對危險的守城

任務時,毫不猶豫地主動請纓,突出了他的勇敢無畏和強烈的擔當精神。在眾人猶豫之際,他挺身而出,

愿意承擔起守城的重任,這種行為充分展現了他的英雄氣概和對使命的責任感,使他的形象更加高大、令

人敬佩,所以進一步豐富了人物的形象,增強文章的感染力和表現力。

參考譯文:

羅士信是齊州歷城人。隋朝大業年間,長白山賊寇王薄、孟讓攻打齊郡,齊郡通守張須陀率領軍隊迎擊

賊寇。羅士信年僅十四歲,身材矮小卻勇猛強悍,堅決請求為軍隊效力。張須陀對他說:“看你這身形還承

受不了鎧甲的重量,怎么能上陣殺敵呢!”羅士信聽后十分生氣,便穿上兩層鎧甲,左右兩邊各佩戴一個箭

囊,然后上馬,張須陀認為他很勇敢,就同意讓他一同前往。在濰水岸邊與賊寇交戰,陣勢剛擺好,羅士

信就縱馬疾馳到賊寇的陣地,刺殺了好幾個人,賊寇都驚恐地瞪大眼睛,畏懼不已,沒有人敢與他對抗。

張須陀趁機指揮大軍進攻,大敗賊寇。

等到張須陀被李密殺害后,羅士信跟隨裴仁基歸附李密,李密任命他為總管,讓他統領自己的部隊去討

伐王世充。在戰斗中,羅士信身負重傷,被王世充俘虜。王世充愛惜他的才能,用優厚的禮節對待他,還

和他一同吃飯、睡覺。后來王世充得到了李密的將領那元真等人,就逐漸對羅士信有所疏遠和排斥。羅士

信以與這些人為伍感到恥辱,于是率領自己的一千多名部下前來歸降唐高祖李淵,李淵任命他為陜州道行

軍總管,讓他謀劃對付王世充。

羅士信行軍時總是擔任先鋒,撤退時則負責斷后,每次有所繳獲,他都會把東西全部分給部下中有功的

人,有時甚至脫下自己的衣服、解下自己的馬賞賜給他們,因此士兵們都愿意為他效命。然而,他執法非

常嚴格,即使是關系最親近的舊部也沒有絲毫的寬容,所以他的部下對他也不是十分親近。軍隊駐扎在洛

陽時,攻打千金堡,之后他被任命為絳州總管,被封為鄭國公。

不久,羅士信跟隨秦王李世民在洛水攻打劉黑閑,攻下了一座城池,王君廓奉命駐守這座城,賊軍猛烈

進攻,王君廓潰敗逃出。秦王對各位將領說:“誰能守住這座城?”羅士信說:"我愿意去守城。"秦王就命令

他去守城。羅士信進入城中后,賊軍出動全部兵力攻城,當時正下著雪,救援的軍隊無法前進。最終城池

被攻陷,劉黑閱想任用羅士信,羅士信堅決不投降,于是被殺害,年僅二十八歲。秦王暗自沉痛悼念,用

重金贖回他的尸體并安葬,追謚為"勇當初,羅士信曾受到裴仁基的禮遇,等到東都洛陽平定后,他拿

出自己的錢財將裴仁基收斂安葬在北邙山,以報答裴仁基的恩德,并且說:“我死后,要葬在他的墓旁。”

到此時,他實現了自己的心愿

*MB部廊I

二、(2025?上海黃浦?一模)閱讀文字,完成題目。

徐盂昭傳

(明)梁潛

①公諱旭,字孟昭,姓徐氏。公幼穎悟,稍長從其鄉先生蔡仲淵授《春秋》,為文辭已超詣族出,見

者皆奇之。

②公在高帝時,素以篤學見稱,數言事,切中當時,高帝嘉納之。及在考功,拒請托,抑僥幸,是是

非非,毫發無所遁其情。而尤以謂天下之治與教,在守令與教官,守令、教官弗稱其任者,尤精劾之無少

貸。眾望風拿月爭,公持之益堅。及在大學,亦如在考功時。然公純謹君子也,雖盛威嚴,而中情簡質,好

惡出乎其至誠。至于卓卓自守,激之而不動,挫之而不撓,人未有過之者也。

③居大學僅一年,諸生凜凜①謹自修飾,而其僚屬之不便者已嘩然議之口。憚之者方側目于下,忌之

者又背洱之于其私,至相與揶榆其所為。公以此竟罷,改云南參議,君子莫不惜之。及陛見,上察其無他,

特命除翰林修撰,年預修《永樂大典》,為副總裁,方向用之,而公卒矣,時年五十二。上聞之悼惜,敕

賜棺以斂,遣禮部主事端禮諭祭焉。

④公蓋終身坦夷不事表曝而其嫉惡剛勁人有所不堪者世以此高之而亦以此與之齪與者眾也。其為學明

于義利之辯,為文約而明。喜薦士,所薦最多且賢。屢考試科舉,其得士最盛。

⑤予素知公,恐其久而失之也,因取其行事而論次之。

【注】①凜凜:嚴整而令人敬重、害怕的樣子。

7.解釋下列加點詞在句中的意思。

(1)為文辭已超詣球出()(2)便預修《永樂大典》()

8.結合文意,為下列句中加點詞選擇釋義正確的一項。

(1)眾望風享腳)

A.膨脹B.宣傳C.發揚D.嘩然

(2)忌之者又背祖之于其私()

A.畏懼B.詆毀C.破壞D.喪氣

9.可填入第③段方框處的一項是()

A.哉B.邪C.矣D.耳

10.把第②段畫線句譯成現代漢語。

公在高帝時,素以篤學見稱,數言事,切中當時,高帝嘉納之。

11.第④段畫線部分有五處需加句讀,請用"/"把這五處標識出來。

公蓋終身坦夷不事表曝而其嫉惡剛勁人有所不堪者世以此高之而亦以此與之甑酷者眾也

412.結合第②③段,分析皇帝為何賜棺厚葬徐孟昭。

【答案】

7.超出,高出使,讓,令8.DB9.C

10.徐旭在高帝在位時,向來以全心做學問受到稱贊,幾次向君王進諫(或議論政事),都能切中當時現

實,皇帝很高興地采納了他的意見。

11.公蓋終身坦夷/不事表曝/而其嫉惡剛勁/人有所不堪者/世以此高之/而亦以此與之酷者眾也

12.①才能出眾,忠誠建言:在高帝時期,徐孟昭以篤學見稱,多次言事切中當時要害,得到高帝嘉納,

這種才能和忠誠對朝廷事務很有幫助。

②堅守原則,剛正不阿:在考功職位上,他公正廉明,拒絕請托,抑制僥幸,精準地考核評判官員,在大

學任職時也秉持公正,堅持原則。徐孟昭雖然威嚴十足,但內心簡質,真誠地表達好惡,卓卓自守,不為

外界干擾所動。面對他人的側目、詆毀和揶揄,他依然堅守自己的行事準則,這種剛正不阿的品質值得尊

重。

③無大過錯,仍有任用價值:他被眾人排擠而罷官后,皇帝察其無他,沒有大的過錯,并且認識到他的才

能,特命他擔任翰林修撰,參與編纂《永樂大典》,還準備重用他,可見皇帝對他能力的認可。因此他去

世后皇帝賜棺厚葬,表達悼惜之情。

【解析】

7.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1)"拔",超出,高出。句意:他所寫的文章已經超群脫俗。

(2)"俾",使,讓,令。句意:讓他參與修訂《永樂大典》。

8.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1)"宣騰",議論紛紛,即嘩然。句意:眾人聽到消息后都紛紛議論。

故選D。

(2)"沮",詆毀。句意:忌恨他的人又在背后詆毀他。

故選Bo

9.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句意:然而那些覺得他(做事)對自己不利的同僚已經喧鬧地議論這件事了。

A."哉",表示感嘆的語氣;跟疑問詞合用,表示疑問或反詰的語氣;表示揣測;相當于"吧"。句中是陳述句

語氣,不適合。

B."邪",用在句末表示疑問或反問的語氣,相當于"嗎""呢句中是陳述句語氣,不適合。

C."矣”,表示已然,有"己經……了”的意思,符合語境。

D."耳",語氣詞,而已,罷了。根據語境,句子沒有這樣的語氣,不適合。

故選Co

10.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素",向來;"篤學",專心好學;"見",表被動,被;“嘉納",贊許并采納。

11.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徐公大概一生坦蕩平易,不做表面炫耀的事,然而他嫉惡如仇剛正不阿,有些是別人不能忍受的,

世人因此敬重他,也因此和他產生矛盾的人很多。

"公"作主語,"蓋終身坦夷"整體是謂語部分,構成主謂句,在"夷”后斷開;

"不"作狀語,"事"作謂語,"表曝"作賓語,其后斷開;

"而"表轉折,可放句首,"其"作主語,"嫉惡剛勁"作謂語,主謂結構,其后斷開;

“人有所不堪者"定語后置結構,正常語序應為"有所不堪之人","者"后斷開;

"世"作主語,"以此"作狀語,"高之"作謂語和賓語,賓語后斷開。

12.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①才能出眾,建言被納。文中提到"公在高帝時,素以篤學見稱,數言事,切中當時,高帝嘉納之"。徐孟

昭憑借篤學被稱贊,并且多次議論政事都能切中要害,得到高帝的贊許和采納。這表明他有敏銳的政治洞

察力和良好的建言能力,對朝廷事務能夠提供有價值的意見,這是皇帝重視他的一個原因。

②堅守原則,剛正不阿。在考功職位上,“拒請托,抑僥幸,是是非非,毫發無所遁其情。而尤以謂天下之

治與教,在守令與教官,守令、教官弗稱其任者,尤精劾之無少貸"。他堅決拒絕請托,抑制那些想靠不正

當手段獲取利益的人,公正地評判是非,對于不稱職的守令和教官嚴格彈劾,毫不留情。在國子監時,"亦

如在考功時",他同樣堅守原則。這種公正廉明、堅守原則的品質,對于整頓吏治、維護公正的官場秩序等

有著重要的作用,皇帝認可他的這種行事風格。徐孟昭是"純謹君子也,雖盛威嚴,而中情簡質,好惡出乎

其至誠。至于卓卓自守,激之而不動,挫之而不撓”。他是個純正謹慎的君子,內心質樸,真誠地表達自己

的好惡,并且能夠卓越超群地堅守自己的原則,面對外界的刺激和挫折都不為所動。這種品行在官場中是

難能可貴的,皇帝也會欣賞他的這種品德。

③無重大過錯,仍有價值。他被同僚排擠而罷官后,"及陛見,上察其無他",皇帝經過觀察,發現他沒有

別的問題。并且還"特命除翰林修撰,俾預修《永樂大典》,為副總裁,方向用之",皇帝本來打算重用他,

這說明皇帝認為他有才能可以為朝廷所用,只是受到小人排擠。他的突然離世讓皇帝感到惋惜,所以賜棺

厚葬。

參考譯文:

①徐公名旭,字孟昭,姓徐。徐公小時候就聰慧過人,年齡稍大些后,跟隨他家鄉的先生蔡仲淵學習

《春秋》,這時徐旭寫的文章,文辭優美已經超出其他人,見到的人都覺得他不同尋常。

②徐公在高帝在位時期,向來憑借專心好學被人們稱贊,多次議論政事,都能切中當時的要害,高帝

贊許并采納了他的意見。等到他在考功這一職位上時,拒絕別人的請托,抑制那些企圖靠僥幸獲得官職的

人,評判是非對錯,一絲一毫的情況都沒辦法隱瞞。而且他尤其認為天下的治理與教化,關鍵在于郡守、

縣令以及學官,對于那些不能勝任自己職責的郡守、縣令和學官,他會特別精準地去彈劾,毫不寬容。眾

人聽到消息后都紛紛議論,而徐公堅持原則越發堅定。等到他在國子監任職時,也如同在考功任職時一樣

(秉持公正、堅守原則)。然而徐公是個純正謹慎的君子,雖然顯得很威嚴,但內心卻質樸簡約,喜好與

厭惡都出于他最真誠的本心。以至于他能卓越超群地堅守自己的原則,別人刺激他,他也不為所動,別人

挫敗他,他也不會屈服,沒有人能超過他這一點。

③(徐公)在國子監任職僅僅一年,學生們都嚴整而令人敬重、害怕地謹慎地自我約束,然而那些覺

得他(做事)對自己不利的同僚已經喧鬧地議論這件事了。畏懼他的人正在下面側目而視,嫉妒他的人又

在私下詆毀他,甚至一起嘲笑他的所作所為。徐公因為這個緣故最終被罷官,改任云南參議,有德行的人

沒有不為此惋惜的。等到(他)上朝拜見皇帝時,皇帝察覺到他沒有別的問題,特意任命他為翰林修撰,

讓他參與編纂《永樂大典》,擔任副總裁,正要重用他的時候,徐公卻去世了,當時年僅五十二歲。皇帝

聽聞后感到哀傷惋惜,下令賜給他棺木入殮,派遣禮部主事端禮去宣讀祭文進行祭祀。

④徐公大概一生都坦蕩平易,不做表面炫耀的事,然而他嫉惡如仇剛正不阿,有些方面是別人不能忍

受的,世人因此敬重他,也因此和他產生矛盾的人很多。他做學問能明晰義利的區別,寫文章簡潔而表意

明確。他喜歡舉薦人才,所舉薦的人數量很多而且都很賢能。多次主持科舉考試,他選拔到的人才也是最

多的。

⑤我向來了解徐公,擔心時間長了他的事跡會被遺忘,因此選取他生平的事跡加以編排敘述。

三、(2025?上海寶山?一模)閱讀文字,完成題目。

①周文襄①為侍郎巡撫十九年,為尚書巡撫又二年,百姓不知兇荒,朝廷不知缺乏。或問之,目:“當

時濟農倉米常數十萬,一遇水旱,即據實奏聞,求免歲糧,上無不準,所免之數,即以濟農倉米補完。所

以民不知兇荒,朝廷不知缺乏也。”問:“當時何處得此米?”目:“此有二項。其一,奏改南京公侯祿

米于各府關支②,省下運耗十五萬;其一,奉例勸分③得米又六萬,每歲兌軍起運④畢,令催糧里甲,運此十

二萬米入濟農倉。賑濟補災之外,歲有寬余皆積之,此米所以多也。”

②糧運過江遭風損失者,公皆先知,人以為異。久之乃知公于金焦二山各委一僧使日具風水報各與數

健卒給其使令。人感其誠,無不盡力。其思慮詳而計算密,雖處家者亦恐不能然也。

③公巡撫時,往來皆乘小轎,驛站遇村莊僻處,詢訪民疑。五保有王槐云者,夏月林下乘涼。公至“

與并坐,說田里間事甚悉,.俄而叢直至,始知為巡拯,叩頭謝罪。公笑而撫之,且畢其說而去。其心勤民

事如此。然自視愁然,有感懷一首云:“日宴忘餐夜半興,薄書煩惱為無能。秉心初擬逢衡鑒,任慧寧知

越準繩。法在恤民民反病,事因除弊弊愈增。前非未悟羞篦琉,敢嘆微軀踐薄冰。”

(節選自焦就《玉堂叢語》卷二)

七年,江南大舉,詔令諸府縣以官鈔平汆備振貸⑤,蘇州遂得米二十九萬石。故時公侯祿米、軍官月

俸皆支于南戶部。蘇、松民轉輸南京者,石加費六斗。忱奏令就各府支給,與船價米一斗,所余五斗,通

計米四十萬石有手,并官鈔所氽,共得米七十萬余石,遂置倉貯之,名曰“濟農”。振貸之外,歲有余羨。

(節選自《明史?周忱傳》)

【注釋】①周文襄:周忱,時任江南巡撫,總督稅糧。②關支:領取。③勸分:勸導有積儲的人接

濟別人。④兌:交付、支付。起運:開始運送。⑤以官鈔平汆備振貸:用官府發行的錢票在豐年以平價

收購農民余糧,以備荒年救濟出售。

13.解釋下列加點詞在句中的意思。

(1)法在恤民民反覆)(2)江南大移()

14.結合文意,為下列句子中的加點詞選擇釋義正確的一項。

(1)然自視耕然()

A謙虛B.不足C.道歉D.理虧

(2)通計米四十萬石有奇()

A奇異B.出入C.單數D.余數

15.第②段畫線部分有四處需加句讀,請用"/"標識出來。

久之乃知公于金焦二山各委一僧使日具風水報各與數健卒給其使令。

16.將第③段畫浪線句子翻譯成現代文。

公至,與并坐,說田里間事甚悉,俄而從者至,始知為巡撫,叩頭謝罪。

17.兩個語段都寫到了周忱設立濟農倉的事,但是筆記體與史傳的寫法有別,請比較兩者在選材上的不同。

▲18.如果讓你考核官吏,結合上述材料,評價周忱的治理能力。

【答案】

13.困苦豐收14.BD

15.久之/乃知公于金、焦二山各委一僧/使日具風水報/各與數健卒/給其使令。

16.周公到了林下,與(他)并排坐下,很詳細地與他交流百姓生活中的事,不久隨從人員到了,(他)

才知道對方是巡撫大人,(對周公)磕頭道歉,請求原諒。

17.筆記體大多是見聞記錄,材料來自周公的自述,問答對話形式,講清實施要點;而《明史》所載史料,

主要以官府詔令等書面公文為依據,規范詳實地說明具體收支。

18.周忱開源節流,善于經營,他將原先公侯在南京支取祿米的做法,改為去各府縣就近支取,節省了糧

食運輸損耗的成本,又在豐年以官鈔平價買米以備賑災借貸,充實了官倉。同時,派僧侶通報水文天氣,

與百姓促膝談心,既了解基層實情,又有利于作出正確決策。可見,周忱是一個深諳經濟之道,慮事周密、

精明能干的良吏(或者:善于發現問題、能夠對癥下藥的優秀管理者)。

【解析】

1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1)"病",困苦。句意:本想制定法規來體恤百姓,結果百姓反而受苦、

(2)"稔",豐收。句意:江南地區獲得大豐收。

14.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1)"歉",不足。句意:然而他自己卻覺得做得還不夠好。

故選Bo

(2)"奇",余數。句意:總計有四十多萬石。

故選D。

15.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時間長了,大家才知道,周文襄在金山和焦山這兩座山上各自委派了一名僧人,讓他們每天報告江

上的風向和水情,并且分別給他們配備了幾名健壯的士卒供他們差遣。

"久之",為時間狀語,"之"為音節助詞,應在"之”后面斷開;

"于金焦二山"是"委"的地點狀語,"公"是"委"的主語,"一僧"是"委"的賓語,應在"僧"后面斷開;

"使"后面省略了"之",并且"日具風水報"為賓語前置句,"風水"是"報"的賓語,應在"報"后面斷開;

“各與"的賓語為"數健卒",應在"卒"后面斷開。

16.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并",并排;"悉",詳細;"俄而",不久;"始",才;"謝",道歉。

17.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寫作特點的把握能力。

材料一出自焦揚《玉堂叢語》,選文第一段,有人詢問周文襄在他任職期間百姓感受不到災荒帶來的痛苦,

朝廷也察覺不到物資的匱乏的緣故和當時濟農倉的米來自何處,周文襄對這兩個問題做了回答,所以通過

對話的形式,由周文襄自己講述了濟農倉設立這件事,并且講清了實施要點。

材料二出自《明史》,文中說到"詔令諸府縣以官鈔平汆備振貸,蘇州遂得米二十九萬石",說明所載史料主

要以官府詔令等書面公文為依據。"蘇州遂得米二十九萬石""石加費六斗""與船價米一斗,所余五斗,通計

米四十萬石有奇,并官鈔所汆,共得米七十萬余石”,規范詳實地說明具體收支。

18.本題考查學生鑒賞人物形象,分析信息、歸納要點的能力。

由原文"奏改南京公侯祿米于各府關支,省下運耗十五萬"可知,周忱將原先公侯在南京支取祿米的做法,改

為去各府縣就近支取,節省了糧食運輸損耗的成本。

由原文"七年,江南大稔,詔令諸府縣以官鈔平汆備振貸,蘇州遂得米二十九萬石"可知,周忱在豐年以官鈔

平價買米以備賑災借貸,充實了官倉。

由原文"公于金焦二山各委一僧,使日具風水報,各與數健卒,給其使令”可知,周忱派僧侶通報水文天氣。

由原文"公巡撫時,往來皆乘小轎,驛站遇村莊僻處,詢訪民瘦”可知,周忱與百姓促膝談心,既了解基層實

情,又有利于作出正確決策。

所以,周忱是一個深諳經濟之道,慮事周密、精明能干的良吏(或者:善于發現問題、能夠對癥下藥的優

秀管理者)。

參考譯文:

①周文襄擔任侍郎并兼任巡撫長達十九年,后來擔任尚書兼任巡撫又有兩年。在他任職期間,百姓感

受不到災荒帶來的痛苦,朝廷也察覺不到物資的匱乏。有人問他其中的緣由,他回答說:“當時濟農倉里

常常存有十萬石米,一旦遇到水災、旱災,就依據實際情況向朝廷上奏稟報,請求減免當年的田賦,皇上

沒有不批準的。所減免的田賦數量,就用濟農倉里的米來補足。所以百姓察覺不到災荒,朝廷也不知道物

資缺乏呀。”那人又問:“當時從哪里得到這些米呢?”周文襄說:“這有兩個來源。其中一個,是奏請

朝廷改變南京公侯領取祿米的方式,讓他們到各府去支取,這樣節省了運輸過程中損耗的十五萬石米;另

一個,是遵照規定鼓勵人們捐納而得到的米又有六萬石。每年完成兌軍起運的任務之后,就命令負責催征

田賦的里甲,把這十二萬石米運入濟農倉。除了用于賑濟災民、彌補受災損失之外,每年還有剩余的部分,

就把它們積攢起來,這就是濟農倉米多的原因啊。”

②運送糧食的船只渡過長江時,遇到大風而遭受損失的情況,周文襄事先都能知曉,人們都覺得很奇

異。時間長了,大家才知道,周文襄在金山和焦山這兩座山上各自委派了一名僧人,讓他們每天報告江上

的風向和水情,并且分別給他們配備了幾名健壯的士卒供他們差遣。人們被周文襄的誠意所感動,做事沒

有不盡心盡力的。他考慮事情細致,謀劃也很周密,即使是善于操持家務的人,恐怕也做不到像他這樣呀。

③周文襄擔任巡撫的時候,來來往往都乘坐小轎,在驛站路過村莊中偏僻的地方時,常常會去詢問、

訪查百姓的疾苦。有個叫王槐云的五保戶,在夏天的月份里正在樹林下乘涼。周文襄到了那里,就和他并

排坐在一起,王槐云把田間農事說得十分詳盡,不一會兒,隨從人員到了,王槐云這才知道眼前的人是巡

撫,趕忙叩頭謝罪。周文襄笑著安撫他,并且等他把話說完后才離開。他對民事用心勤勉到了這樣的程度。

然而他自己卻覺得做得還不夠好,寫了一首感懷詩,詩中說道:“常常到了傍晚都忘記吃飯,半夜還在操

心事務,面對繁多的文書檔案煩惱不已,只怪自己能力不足。原本秉持著一片心意,期望能得到公正的評

判,怎料自己過于剛直,不知不覺越過了規矩。本想制定法規來體恤百姓,結果百姓反而受苦,想要去除

弊端,沒想到弊端卻越發增多。之前的過錯還沒能領悟明白,實在羞愧自己比不上遽暖(古代賢能之人)

那樣聰慧,又怎敢感嘆自己這微賤之軀行走如同踩在薄冰之上(處境艱難)呢。

正統七年,江南地區獲得大豐收,朝廷下詔命令各府縣用官府的錢鈔按平價收購糧食,以備賑災借貸之用,

蘇州于是購得大米二十九萬石。過去,公侯的俸祿米、軍官每月的俸祿都由南京戶部支取。蘇州、松江地

區的百姓轉運輸送糧食到南京,每石糧食要額外增加六斗的費用。周忱上奏請求讓他們到各自所在的府支

取俸祿米,并且給予相當于船費的一斗米,這樣剩下的五斗米,總計有四十多萬石,再加上用官府錢鈔所

購買的糧食,總共得到七十多萬石糧食,于是便修建倉庫來貯存這些糧食,倉庫取名叫“濟農倉”。在用

于賑災借貸之外,每年還有多余的糧食。

------------------h

拓展培優練

一、(2025?上海浦東新區?期中)閱讀文字,完成題目。

種樹郭橐駝傳

[唐]柳宗元

①郭橐駝,不知始何名。病僂,隆然伏行,有類橐駝者,故鄉人號之"駝"。駝聞之曰:“甚善。名我

固當。”因舍其名,亦自謂"橐駝"云。

②其鄉日豐樂鄉,在長安西。駝業種樹,凡長安豪富人為觀游及賣果者,皆爭迎取養。視駝所種樹,

或移徙,無不活,且碩茂,早實以蕃。他植者雖窺伺效慕,莫能如也。

③有問之,對日:"橐駝非能使木壽且孳也,能順木之天,以致其性焉爾。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

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動勿慮,去不復顧。其苛也若子,其置也若棄,則其天者合

而其性得矣。故吾不事其長而已,非有能碩茂之也;不抑耗其實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則不然,

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過焉則不及。茍有能反是者,則又愛之太恩,憂之太勤。旦視而暮撫,已去

而復顧。甚者,爪其膚以驗其生枯,搖其本以觀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離矣。雖日愛之,其實害之;雖日

憂之,其實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為哉!"

④問者日:“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駝日:"我知種樹而已,理,非吾業也。然吾居鄉,見長

人者好煩其令,若甚憐焉,而卒以禍。旦暮吏來而呼日:'官命促爾耕,勖爾植,督爾獲,早縹而緒,早織

而縷,字而幼孩,選而雞豚。'鳴鼓而聚之,擊木而召之。吾小人輟而幼以勞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

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則與吾業者其亦有類乎”

⑤問者日:"嘻,不亦善夫!吾問養樹,得養人術。"傳其事以為官戒也。

19.解釋下列加點詞在句中的意思。

(1)速而雞豚(2)則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

20.結合文意,為下列句子中的加點詞選擇釋義正確的一項。

(1)故吾不善其長而已

A.傷害,損害B.妒忌、忌憚C.災害,禍害D.妨礙,不利

(2)以致其隹焉爾

A.(事物的)性質或性能B.脾氣,性情

C.(樹木的)自然生長規律D.范圍,方式

21.第④段畫線部分有五處需加句讀,請用"/"標識出來。

吾小人輟饗蜜以勞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則與吾業者其亦有類乎

22.用現代漢語翻譯第③段畫線句子。

甚者,爪其膚以驗其生枯,搖其本以觀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離矣。雖曰愛之,其實害之;雖曰憂之,其

實仇之,故不我若也。

▲23.種樹者郭橐駝的形象具有哪些特點?請結合全文加以分析。

【答案】

19.(1)成、養好;(2)使……保全。20.DC

21.吾小人輟饗饕以勞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則與吾業者其亦有類乎

22.更嚴重的,甚至用指甲劃破樹皮來驗證它是活著還是枯死了,搖晃樹根來觀察它是否栽結實了,這樣

樹木的天性就一天天遠去了。雖然說是喜愛它,這實際上是害了它,雖說是擔心它,這實際上是仇視它。

所以他們都不如我。

23.示例:郭橐駝是一位身形佝僂,技藝超群的種樹專家,擁有“順木之天,以致其性”的智慧。他雖背

負殘疾之名,卻以豁達樂觀的心態面對生活;早年或許默默無聞,但憑借對種樹的深刻理解和精湛技藝,

最終聲名遠播。

【解析】

19.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1)成、養好。句意:養好你們的雞和豬。

(2)使......保全。句意:那么樹木的天性就得以保全,它的習性就得以實現。

20.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1)害:妨礙,不利。句意:所以我只不過不妨害它的生長罷了。

故選Do

(2)性:(樹木的)自然生長規律。句意:來符合(樹木的)自然生長規律罷了。

故選Co

21.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我們這些小百姓停止吃早、晚飯去慰勞那些小吏尚且不得空暇,又怎能使我們繁衍生息,民心安定

呢?所以我們既困苦又疲乏,像這樣(治民反而擾民),它與我種樹的行當大概也有相似的地方吧?

"吾小人輟饗饕以勞吏者"主謂賓齊全,其后應斷開;

"且不得暇”表示讓步,引出后文,其后應斷開;

"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中有"何以……耶”這一固定句式,其后應斷開;

"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