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屆浙江省臺州市高三下學期二模語文試題講評_第1頁
2025屆浙江省臺州市高三下學期二模語文試題講評_第2頁
2025屆浙江省臺州市高三下學期二模語文試題講評_第3頁
2025屆浙江省臺州市高三下學期二模語文試題講評_第4頁
2025屆浙江省臺州市高三下學期二模語文試題講評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臺州二模試題講評一、現代文閱讀(35分)材料一:

中國古人認為,天地化育萬物、誕生人類,天地人互相聯系。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強調昔迪聯系和整體思維,將自然之道和人問倫理有機聯系起來。字宙萬物、人類社會千差萬別又是一個嫵一整體,和合相生、生生不息。這一字宙觀含著順應自然、敬畏自然、敬畏秩序的文化基因。和諧、穩定、秩序是中華先民史前時期就形成的生活方式,并一直延續下來。比如,考古發現表明,八千年前西遼河流域興隆洼文化的村落里房屋成排分布,六千多年前黃河中游仰韶文化的姜寨等村落里房門朝向中央廣場,都顯示出社會內部崇尚集體利益,社會秩序井然。八千年前黃河流域裝李崗文化等的基葬排列齊,已有“族”習俗,將現實社會秩序延仲到身后世界。無論是聚落、基葬的排列有序,還是都邑的中軸對稱,禮器的成組成套等,都體現出中國人對秩序和秘定的不懈追求。中國古代主張天下萬邦和諧相處、和合共生,不殺無辛、不絕人祭祀,形成了協和萬邦的國際觀。比如,西周建立后不但封商人后裔于宋,而且種農、黃帝、堯、、禹之后也都各有村地,這與侵略擴張的帝國觀有著重要區別。早期中西文化交流在五千多年前就已經出現,中國在西傳彩陶、黍、泵等的同時,也接納了西來的羊、黃牛、小麥、冶金術等。漢代絲綢之路開通以后,絲綢、光器、造紙術、印刷術、指南針、鐵技術等生活用品和民用技術從中國傳到西方各地,傳播方式是和平交往和商業貿馬而非略戰爭。與其他文明交流互鑒、和平共生,是中華民族一以貫之的處世之道。中華文明的發展,正是不同文明通過相互對話、相互交融獲得共同進步的倒證。當今世界有200多個國家和地區、2500多個民族和多種宗教,不同文明各有特色、各有優長。彼此草重、相互依存,包容互鑒、共同發展,人類文明才能不斷發展進步。和平也是中國倫理和思想的重要準則。中國人對和平的追求還體現在社會觀和道德觀上。“和實生物,同則不繼”“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之關,在于合異”。中國地理環境廣闊多樣,族群文化多姿多彩,但在距今六千年左右就形成了早期中國文化圈各民族在長期發展中形成了強烈的共同體意識、共同價值追求和文化認同,這是和而不同觀念發展的必然結果。五音相和才有旋律,五味調和才成美味。和而不同是人類社會和諧穩定的秘訣。上善若水,仁者愛人。從善愛自身、家人推及仁發他人、社會,這是中華民族美德的核心內容。和平與“仁”的價值相結合,通過對他人的關心關愛踐行和平性的理念。在過去兩千多年時間里,中國在多數時期是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但中國沒有對外擴張和殖民,這是中華民族和善友愛的證明。當然,戰爭有時是難以避免的,和平性并不意味著弱。中華民族一直以未來承和平正義的戰爭觀。中國人深知“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已而用之”的道理。文式之道先文后武,先禮后兵,不挑起戰爭,也不畏懼戰爭,戰爭必出于正義、為了和平。(摘編自韓建業《和平性植根于中華文明深處》)材料二:縱觀中華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雖然也經歷過戰火紛飛的年代,但中華民族始終是一個愛好和平的民族。原因之一就是“以和為貴”的理念始終滲透在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之中。正是由于有這樣的文化基因存在,所以即便在非常強大的漢王朝和唐王朝等時期,中華民族也并未通過軍事擴張手段來擴充自己的領土和勢力范圍,而是實行鄰友好的政策,通過冊封的方式來承認各地酋帥對自己勢力范圍的控制。在《后漢書》和《三國志》中可以看到,東漢和魏國的皇帝冊封日本列島九州北部的倭奴國王和倭國女王,并賞賜絲綢、鋼鏡等大量物品的記載。這種方式被廣泛用于處理我國古代王朝與周鄰國家和地區的關系。對于那些實力比較強大的部族集團,往往乘持以和為貴的方咯,采取加強交流的方式。著名的昭君出塞就是漢王朝采取這一政策的具體體現。這一政策成為歷朝歷代的重要外交手段,對于維持和平發揮了重要作用。對于北方游收民族對漢地生產的農副產品和手工業制品的需求,通過開通茶馬互市的方式互通有無,以盡量避免其采取搶奪的方式獲取這些必要的生活物資。傳為佳話的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的結親也是唐王朝和吐鄰友好的實證。

長城的興建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中華文明的和平性。戰國時期,燕齊趙楚等國紛紛建造長城,以防御其他諸侯國的進攻。秦始皇修建萬里長城,是出于防御游牧民族入的考慮。明代隆慶和議之后,長城沿線出現“塞上物阜民安,商賈輻較,無異于中原”的興旺景象。憑靠長城的堅強護衛,遏制了游收民族軍事上的侵擾,農、牧民族在長期和平交往中披此增進感情,消除隔閡,在思想文化、生活習俗上也互相融合。絲綢之路更是中華文明和平性的生動寫照,處于當時領先地位的漢朝,張奉漢武帝之命兩次出使西域,開通了絲綢之路,打通了交通貿易的通道,推進了東西方的互利合作。明代鄭和下西洋,也是出于開通海上絲綢之路的目的,加深了中國同東南亞、東非國家的友好關系。在南海多次發現的沉船中可以看到,船內主要的貨物都是器等生活用品,足見海上絲綢之路是友好之路、和平之路、貿易之路。中華文明具有的和平性使我們一直秉持與周鄰國家友好相處的鄰政策,世界大同的理想一直是中華先民的最高理想。(摘編自王巍《深刻把握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以考古學為中心的考察》)1.下列對材料一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八千年前西遼河流域興隆洼文化的村落里房屋成排分布,體現出中國人對秩序和穩定的追求,蘊含著和合相生的宇宙觀。B.中國在西傳彩陶、黍等的同時,也接納了西來的綿羊、冶金術等,表明了不同文明在交流互鑒、和平共生中不斷發展。C.中國人很早就懂得“和羹之美,在于合異”的道理,五味調和才成美味,因此,和而不同是人類社會和諧穩定的秘訣。D,文武之道,先文后武,先禮后兵,戰爭出于正義,中國人深知“兵者不樣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的道理。“和羹之美,在于合異”是和而不同觀念發展的必然結果,并非原因,屬于強加因果。”C2.根據材料二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3分)A.中華民族是一個愛好和平的民族,從未通過軍事擴張手段大肆進行領土擴張,這也決定了中華民族始終遵循“以和為貴”的理念。B.昭君出塞就是漢王朝采取睦鄰友好政策的具體體現,這一政策成為歷朝歷代的重要外交手段,在維持和平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C.古代修筑長城主要是為了防御外敵的入侵,明代降慶和議之后,長城開始成為中原文化與北方游牧文化交流的一個重要通道。D.張騫兩次出使西域,打通了與中亞、西亞乃至歐洲的交通貿易通道,推進了東西方的互利合作,為絲綢之路的開辟莫定了基礎。(A項,“這也決定了中華民族始終遵循'以和為貴’的理念”不合文意。C項,“長城開始成為中原文化與北方游牧文化交流的一個重要通道”無中生有。D項,“為絲綢之路的開辟奠定了基礎”表述有誤。)B3.根據兩則材料,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兩則材料都圍繞中華文明的顯著特征展開深入論述,以一種歷史縱深感的視角,呈現了中華文明在漫長歲月中的發展脈絡。B.兩則材料都運用舉例論證、引用論證,材料一提到漢代絲綢之路通過和平交往傳播技術材料二提到東漢、魏國的冊封及唐與吐蕃的和親等。C.材料一采用遞進式結構形成哲學倫理框架,段落間逐層深入;材料二采用總分總結構聚焦具體治國方略,段落關系為總說、分說、再總說。D.材料一側重剖析“和而不同”“仁者愛人”等文化觀念,從理論層面闡釋;材料二則通過大量史料展現中華文明和平性在外交、貿易等領域的實踐。C項,材料一不是遞進式結構,是并列式結構。C4.請根據材料一第一段內容,補寫出下面文字空缺的部分。天人合一生活方式文化社會秩序(一點一分,寫對4點得4分)5.“以和為貴”的理念出自《論語》。結合兩則材料,請從不同的角度概述它對當今社會的意義。(6分)①從宇宙觀角度體現了和合相生、和諧穩定,對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有指導意義。②從國際觀角度體現了包容互鑒、共同發展,對處理國際交流有指導意義。③從社會觀與道德觀角度體現了和而不同、包容友善,對處理社會關系和人際關系有指導意義。④從戰爭觀的角度體現了和平正義、先禮后兵,對處理國際紛爭有指導意義。⑤從文明觀角度體現了中華民族睦鄰友好、世界大同的理想,對處理民族關系有指導意義。(對1點得1分,對2點得2分,答對3點得4分,答對4點得6分)(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窯魏麗饒①麻糊村最深沉的秘密都藏在窯洞里。②窯洞曾經是黃土高原上居民最常見的古老居住形式,它兼具居住、做飯、儲物功能冬暖夏涼,防風御寒。麻糊村坐落在黃土高原的東南,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以前,村里的民居是清一色土窯洞,錯落有致地分散在一面向陽的山坡上。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正確的一項是(3分)A.本文與《風景談》在選材上相似,均以黃土高原的地域特征為描寫對象,富有鄉土氣息,主要謳歌了人與自然的抗爭精神。B.在作者出生的年代里,家家戶戶流行蓋磚瓦房樓房,以表達對城市文明的向往,窯洞時間落寞了。C.本文與《鄉土中國》的主旨具有相似性,安土重遷、差序格局、禮治社會等核心觀念在文中得以體現。D,本文通過李自成起義的傳奇和毛主席鑄就延安精神的事例,表明了住過密洞的人往往具有堅韌的品性和不屈的精神。A項,“主要謳歌了人與自然的抗爭精神”表述錯誤。B項,“窯洞霎時間落寞了”并非在作者出生年代里,表述錯誤。C項,本文沒有體現“禮治社會”的核心觀念,表述錯誤。)7.D(D項,“既期盼下雨又擔心谷物被打濕的矛盾心理”理解錯誤。)D7.關于第四段對密腦的描述,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本段層次分明,首先描寫各家碾場和農忙情形,接著描寫黑云襲來后的景象,從歡騰的風景切換成為躲雨的快進模式。B.描寫農忙時節時,運用環境、動作、細節等描寫方法,寫出了人們忙碌的場景,描繪了麻糊村熱鬧歡樂的生活畫面。C.描述人們雨中搶收時,連續用了“扔”“跑”“蓋”“遮”等詞語,表明人們迅速采取各種措施,極具表現力。D.“人們手搭涼棚望著那塊黑云,哭笑不得”一句寫出了人們既期盼下雨又擔心谷物被打濕的矛盾心理,寫得形象逼真。,“既期盼下雨又擔心谷物被打濕的矛盾心理”理解錯誤。D8.文章開頭為何說“麻糊村最深沉的秘密都藏在窯洞里”?請簡要概括。(4分)①窯洞的建筑特征既古老又具有私密性,且有儲藏貴重物品、防風御寒等功能。②窯洞是進行重要社會儀式的地方,隱藏著村民難忘的記憶和深厚的感情。③窯洞見證了村莊的滄桑變遷,承載了豐富的歷史記憶和文化積淀(或:暗示了黃土高原古民居建筑藝術之美和鄉士文化的積淀)。(1點2分,任寫其中的2點得4分,意對即可。)

9.文章最后指出,密洞新建成為鄉村旅游開發中的一個亮點。但也有人認為,這是對密的破壞。你認同哪一種看法?請闡述理由。(6分)(1)認同前者。理由:①窯的翻新改造,不僅能讓更多人了解窯洞這一建筑形式,也是對古民居建筑藝術的展示和傳承。②窯洞作為黃土高原上特有的民居,堪稱建筑藝術中的“極品”,更是鄉村旅游的一大亮點。③改造后的窯洞融入現代元素,被賦予新式用途,體現了現代文明的進步和藝術的創新。9.文章最后指出,密洞新建成為鄉村旅游開發中的一個亮點。但也有人認為,這是對密的破壞。你認同哪一種看法?請闡述理由。(6分)(2)認同后者。理由:①窯承載著當地居民的生活習俗,維系著他們的情感寄托,的翻新改造顛覆了這一習俗,撕裂了當地居民的情感依托。②窯在悠悠歷史長河中形成了自己的風骨,翻新改造了,只是形式上的展示,喪失了它的“風骨。”③窯洞是黃土高原的文化象征,窯的翻新改造是對窯洞深厚文化價值的漠視,對傳統文化藝術的破壞。(任選一個看法言之成理即可。理由每點2分,無觀點扣1分。)二、古代詩文閱讀(37分)參考譯文:材料一:

智伯率領趙國、韓國、魏國的軍隊進攻范氏、中行氏,滅掉了他們。休息了幾年,派人向韓國索取土地。韓康子想要不給他,段規勸諫說:“不可以。智伯的為人,貪圖貨利而又兇狠暴戾,(他派人)來索取土地如果不給,一定對我們韓國派兵侵犯。您還是給他吧。給了他,他就會習以為常,又將會向其它國家索求土地,其它國家不聽從,(智伯)一定會用武力對付他們;既然這樣,那么韓國可以借此免除患難,然后坐待事情的發展變化。”韓康子說:“好。”派使者送一座萬家城邑給智伯。智伯很高興,又派人向魏國索求土地……智伯很高興,又派人到趙國去,索求藺城、皋狼兩個地方,趙襄子不給他。智伯于是暗中勾結韓國、魏國,準備領兵進攻趙圍。二、古代詩文閱讀(37分)趙襄子派張孟談暗中進見韓、魏之君,張孟談說:“臣下聽說嘴唇沒有了,那么牙齒就要受寒,現在智伯率領二國之君進攻趙國,趙國將要滅亡了,趙國滅亡那么二君也要依次跟著滅亡。”兩位國君說:“我們知道是這樣的。我們的計謀沒有成功而被他知道,那么大禍一定來到,對這件事怎么辦?”張孟談說:“計謀從兩位國君的口里說出,進入臣下的耳朵,沒有人知道這件事。”二君就和張盂談私下約定三軍的行動,決定日期,夜晚,便把他送回晉陽..…趙襄子夜里派人殺了把守堤岸的吏卒,掘開晉水的堤岸淹智伯的軍隊。智伯的軍隊因為救水大亂,韓國、魏國的軍隊從兩側夾擊,趙襄子率領士卒正面進攻,把智伯的軍隊打得大敗并活捉了智伯。二、古代詩文閱讀(37分)參考譯文:材料二:臣司馬光說:智伯的滅亡,在于才勝過德。才與德是不同的兩回事,而世俗之人沒有誰能分辨清楚,都說是賢明,這是他們看錯人的原因。才,是德的輔助;德,是才的統帥。云夢地方的竹子,天下都稱為剛勁;然而如果不矯正其曲,不配上羽毛,就不能作為利箭穿透堅物。棠豁地方出產的銅材,天下都稱為精利;然而如果不經熔燒鑄造,不鍛打出鋒,就不能作為寶劍擊穿硬甲。所以,德才兼備稱之為“圣人”,無德無才稱之為“愚人”;德勝過才稱之為“君子”,才勝過德稱之為“小人”。凡是挑選人才的方法,如果找不到圣人、君子來輔助自己,與其得到小人,不如得到愚人。為什么呢?(因為)君子持有才干來做善事而小人持有才干來做惡事。二、古代詩文閱讀(37分)參考譯文:材料二:持有才干來做善事的人,善事沒有做不到的;而持有才干來做惡事的人,壞事也沒有做不出來的。愚人即使想要作惡,(因為)智慧不濟,氣力不勝任,好像小狗撲人,人還能制服它。而小人的心機足以使他的陰謀得逞,他的力量又足以施展他的暴虐,這就如惡虎長了翅膀,他的危害難道不大嗎!有德的人是令人敬畏的人,有才的人是讓人喜愛的人;對喜愛的人容易親近,對敬畏的人容易疏遠,因此察選人才的人經常被人的才干蒙蔽而忘記了他的品德。自古至今,國家的亂臣奸佞,家族的敗家浪子,因為才有余而德不足,導致家國覆亡的多了,難道僅僅是智伯嗎?所以治國治家的人如果能審察才與德兩種不同的標準,知道選擇的先后,又何必擔心失去人才呢!10.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加句讀,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對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智A不能周B力不C能勝D譬如乳狗E搏F人G人得而制之?句意:(因為)智慧不濟,氣力不勝任,好像小狗撲人,人還能制服它。“不善”是“為”的賓語,其后斷開;“搏人”是動賓結構,“人”是賓語,而下一個“人”是“得而制之”的主語,兩個“人”字中間斷開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人莫之知也”與《燭之武退秦師》“何厭之有”的“之”用法相同。B.翼,從兩側,與《鴻門宴》“常以身翼蔽沛公”的“翼”用法相同。C.挾,持有、擁有,與《赤壁賦》“挾飛仙以遨游”的“挾”意思不同。D.家,古代大夫封地,與《兼愛》“雖至大夫之相亂家”的“家”意思相同。A項“人莫之知也”的“之”是代詞,而“何厭之有”的“之”則是賓語前置的標志,用法不相同。A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和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智伯向韓康子索要土地,謀士段規從智伯的為人處事與本國的形勢分析,建議韓康子給予土地,最后智伯得到了一座萬戶的城邑。B.趙裵子拒絕了智伯的索要土地,遭到了包圍,在張孟談的勸說下,韓、魏、趙暗中結盟共同對付智伯,殺守堤官吏,最終大敗智伯。C.司馬光認為,一個人的才干與德行是不同的兩回事,才干是德行的核心,德行是才干的統帥,而智伯的滅亡就是因為才勝過德。D,司馬光以“云夢之竹”“棠之金”為喻,形象地論述了一個人德與才的關系,德與才不是天生的優秀,需要后天的修煉和鍛造。D.洪邁自嘲平生庸碌,向往歸隱田園,而期望辛棄疾在功成名就后錦衣歸來,隱居玉溪,泛舟垂釣,自己則與其在“稼軒”共讀壁間碑文。錯在“才干是德行的核心”,原文“才者,德之資也”,意思是“才千是德行的輔助”并非“核心”。)c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與之,彼狃,又將請地于他國,他國不聽,必鄉之以兵。給他土地,他就會習以為常,又將會向其它國家索求土地,其它國家不聽從,(智伯)一定會用武力對付他們。(“狃”“請地于他國”狀語后置、“鄉”,各1分,句意通順1分)

(2)愛者易親,嚴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遺于德。對喜愛的人容易親近,對敬畏的人容易疏遠,因此察選人才的人經常被人的才干蒙蔽而忘記了他的品德。(“嚴”“察”“蔽”、被動句,各1分)14.“智伯之亡”給后世以深刻的啟示,請結合兩則材料,簡要分析“智伯之亡”的原因。(5分)(1)貪婪與驕縱,智伯依仗自己的強大,不斷向韓、魏、趙索要土地,最終激起了三國的聯合反抗。(2)缺乏政治智慧,智伯未能認識到韓、魏、趙三國的潛在威脅,也未能妥善處理與他們的關系,致使自己孤立無援。(3)德行不足,智伯雖然有才能,但缺乏德行,無法贏得他人的忠誠和支持,最終導致眾叛親離。(一點1分,兩點3分,三點5分,意對即可)(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落花(其一)①宋祁墜素翻紅各自傷,青樓煙而忍相忘將飛更作回風舞,已落猶成半面妝滄海客歸珠有淚,章臺人去骨遺香,可能無意傳雙蝶,盡付芳心與蜜房。【注】①1021年,宋祁24歲,布衣游學安州,投獻文于知州夏竦,以求引薦。席間賦“落花”詩,夏竦以為宋祁很有才,必中甲科。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首聯運用借喻、擬人手法,以“素”“紅”寫落花,以“傷”寫愁緒情狀B.頸聯“滄海客歸珠有淚”與李商隱的“滄海月明珠有淚”有異曲同工之妙C.尾聯寫落花“無意傳雙蝶”,卻把“芳心”付“蜜房”,體現了價值追求D.整首詩構思精巧,運用典故,以花寫人,寓情于景,賦予了落花多重意蘊。“首聯運用借喻、擬人手法”錯,應是借代、擬人手法,借“素”“紅”分別代指白花、紅花。“墜素”指的是墜落的白花,“翻紅”指的是凋謝的紅花。A16.沈德潛說:“詩貴寄意,有言在此而意在彼者。”這句話在本詩中是如何得到印證的?請簡要分析。(6分)

(1)詩貴寄意:本詩托物言志,把自己豐富而深遠的情思寄托于“落花”這一核心意象含蓄而深沉。(2)言在此而意在彼:①寫落花的飄零自傷卻“更作回風舞”“猶成半面妝”實際上展現自己美好的才華與追求。②以典故寫落花雖零仍留余香,表達了詩人堅守高潔的情操。③落花無意吸引蝴蝶,卻將芳心釀成蜜,贊美落花的奉獻精神,蘊含了詩人的抱負和志向。(答出(1)處得2分,答出(2)處的2點得4分,意對即可。)16.沈德潛說:“詩貴寄意,有言在此而意在彼者。”這句話在本詩中是如何得到印證的?請簡要分析。(6分)(1)本詩有寄意,把自己思想感情寄托在“落花”上。(2)本詩“言”在“落花’而“意”在自己;“言”落花的飄零落地,卻能保持高潔、追求奉獻,“意”在表達自己的價值追求和遠大志向。(如果學生答成這樣的格式,答出(1)處得2分;出(2)處時,意在“彼”的部分理解到位,且有具體分析再得4分。)(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1)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2)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3)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纖云弄巧飛星傳恨/吳絲蜀桐張高秋空山凝云頹不流/云樹繞堤沙怒濤卷霜雪三、語言文字運用(本題共5小題,18分)人類在對月球的探索過程中,發現了月球背面的碳質球粒殞石。科學家長期對月球的探索,讓我們獲得了更多有價值的發現。尤其是嫦娥四號的發射,帶領我們了解了更多月球_的秘密。月球背面首次公開亮相,是在1959年10月。當時,蘇聯的月球3號飛船飛過月球表面用雙鏡頭相機拍攝了大量服片。經過暴光、沖洗、定影、干燥,照片終于通過系統掃瞄傳回地球。月球背而的樣子是表而_②、遍布坑坑洼洼的撞擊坑。月球背面的月殼比正面厚最厚處達150公里,而正而月殼厚度只有約60公里。18.請在文中畫橫線處填入恰當的成語。(3分)(1)不為人知(鮮為人知)(2)崎嶇不平(凹凸不平)(3)恍然大悟19.文中第一段有多處錯別字,請找出兩處并加以改正。______改為____________改為____________改為______“殞”改為“隕”“暴”改為“曝”“瞄”改為”描”20.文中第二段標序號的部分有兩處表述不當,請指出其序號并做修改,使語言準確流暢,邏輯嚴密,不得改變原意。(4分)④語序不當,改為:作為首個抵達月球背面的人類探測器。⑤搭配不當,“背負”與“工作”搭配不當,改為:背負著神秘的使命。(每處2分,其中序號1分,修改1分)21.下面句子中加點的“我們”意義和用法不同,其表達效果也不同,請結合語境簡要分析。(4分)(1)科學家長期對月球的探索,讓我們獲得了更多有價值的發現。(2)《紅樓夢》中晴雯和寶玉鬧矛盾,襲人前來勸說:“好妹妹,你出去逛逛,原是我們的不是。”晴雯聽她說“我們”兩個字,不覺又添了酸意,冷笑幾聲。①第一句的“我們”是泛指所有人,(1分)客觀上表達了科學家對月球的探索給所有人帶來有價值的發現;(1分)②第二句的“我們”是特指襲人自己和寶玉,(1分)把說話對象晴雯排除在外,表達了一種主觀上的親疏關系,最終遭到晴雯的嘲諷。(1分)22.“天宮課堂”計劃在中國空間站為高中生開展“月球背面”科普教育活動,假如你是相關專家,應邀到現場授課,請你設計一段導入語。要求,信息準確,語言流暢,能發探究興趣,不超過80個字。(5分)22.示例:同學們好!歡迎來到“天宮課堂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