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定風波》語文課教學設計方案_第1頁
蘇軾《定風波》語文課教學設計方案_第2頁
蘇軾《定風波》語文課教學設計方案_第3頁
蘇軾《定風波》語文課教學設計方案_第4頁
蘇軾《定風波》語文課教學設計方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蘇軾《定風波》語文課教學設計方案蘇軾《定風波》語文課教學設計方案「篇一」一、導入請問在座的女同學,有這么一個人,他少年得志,學識廣博,才華橫溢,文詩詞書畫無所不通,而且還精于烹飪,他發明的東坡肉、東坡羹,到現在還是我國菜譜中的保留曲目,可謂是一個世所罕見的通才。那么這樣一個通才,是否符合你們心中的“好男人”的標準?(可以說是上得廳堂下得廚房)這樣一個大家心目中的標準好男人,他的人生經歷是否又如他的才華般流光溢彩恣意飛揚?他又會給我們怎樣的人生啟示?接下來就請大家跟我一起走進蘇軾的《定風波》,感受其跳動的人生脈搏。二、誦讀,體會風格首先請大家一起朗讀這首詞Q:根據我們以往所學,判斷一下這首詞應該屬于什么流派。A:沒錯,豪放不僅體現在景色的壯闊中,也體現在豁達的心境里。那么既然是豪放的,自然要讀出豪邁曠達的氣勢,請大家聽錄音1、聽錄音找出與我門自己朗讀的區別?節奏重音輕重緩急2、請一位同學讀,師生點評(聲音洪亮,吐字清晰,感情豐沛,節奏到位,停而不斷)三、討論意象我們看,這首詞主要記敘了蘇軾出游時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描寫了春風、山頭斜照等雨后天晴的平常自然之景,字數不多描述簡樸,但又于簡樸中見深意。那么這些深意又是通過什么體現出來?這里我就要來討論討論其中的意象通過以往的詩詞學習,我們已經了解到詩詞的意象就是作者把所要表達的情感通過物象呈現出來,比如冰雪兒代表人格的高潔折柳以表惜別。那么首先請大家找一找,這首詞里包含了哪些意象?(分別找出)整首詩呈現出一種什么意境?集思廣益開動腦筋。四、復述大意結合以上意象,相信大家已經對該詞的意境和含義有了一定的掌握,那么有沒有人能給大家把這首詞的基本意思以講故事的形式說一說?可以采用第一人稱,把你自己想象成穿越版的蘇軾,把這一段經歷何感想給大家說道說道。明確、不必去理會那敲打樹葉的雨聲,不妨一邊吟詩長嘯,一邊悠然自在地前行。手持著竹杖,腳穿草鞋,比騎馬還要輕快,有什么可怕的呢!有一領蓑衣就足以對付一生的風雨侵襲了。料峭的春風將我的酒意吹醒了,我感到有些寒冷;恰在這時,山頭初晴的斜陽好像是在有意迎接我一樣。回頭望一眼走過來的地方,雖然曾經遭受過殘酷的風吹雨打,但是信步歸去,好像既無所謂風雨,也無所謂天晴,仿佛什么都沒發生。五、寫作背景描述的很棒啊,從他的描述中,我們先感受到蘇軾是個什么樣的人?這樣的一個人又有著怎么樣的人生?這樣的人生在它的詞中有怎樣的投射,我們先從它的寫作背景談起。那么我們轉回頭解讀小序,首先請大家找找,這個小序告訴我們了哪些信息?時間:三月七日;地點:沙湖道中;天氣:先雨后晴;人物:雨具(借代拿傘的仆人),同行,余。作詞的緣由;大家看注釋,這首詞于元豐五年三月七日作于黃州。黃州是個什么地方?這里我們就不得不提到蘇軾人生最大的風雨了蘇軾的才學地位我們自不必多說,治國安邦定會有獨特的,他太正直太富有詩人氣質了,禁不住有感便發,不平則鳴,結果總是得罪人。這里他就大大得罪了一位。神宗即位后,任用王安石支持變法,蘇軾發現新發弊端,反對新法,有人故意把他的詩句扭曲,說他做事諷刺新法,因而被捕,幾欲人頭落地,史稱“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而這首詞也正是他于被貶黃州后三年所作。被貶黃州前他曾是浙江湖州太守,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從人上人變為階下囚,面對突如其來的暴風驟雨,他該如何看待。讓我們一起來分析分析六、分析探討俗話,一滴水也能反射太陽的光芒,同樣的,一首詞也能也能反映出詞人的人生感受。根據本詞。1、面對人生的風雨,蘇軾的態度是怎樣的?你從哪里看出來?請說明你的理由(找關鍵字詞)大家也可以自己設置相關問題向我提問,也可以從他是個什么樣的人來著手。我們想像一下蘇軾一生的坎坷遭遇,就能掂出這句話的分量。他的詩文名冠一時,卻不見容于當權者。他一生四十多年的做官生涯中,被一貶再貶,在一地居住從來不滿三年。我們可以看見,在那交通不便的時代,他攜家帶眷,風塵仆仆,跋涉在荒野古道上,向著新的謫居地進發的情景。他在晚年曾用這樣一首詩概括自己的一生(多媒體展示):自題金山畫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問汝平生事業,黃州、惠州、儋州。同學們知道這三個地名并列意味著什么嗎?生:應該是蘇軾的三個被貶之地。師:對,我們看,短短四句,多少坎坷,多少憂憤,盡含其中,卻以自嘲的語氣平淡地說出,這足以看出蘇軾的豁達。2、全詞你最喜歡哪一句?請說一說你的理由。通過討論,我們得出了蘇軾的人生態度,那這樣的態度對我們又沒有一些啟示呢?3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討論:這三句是此篇的畫龍點睛之筆,道出了詞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獲得的頓悟和啟示,請談談是怎樣的一種頓悟和啟示?大家可以先從風雨和晴的深層意義談起(陽光總在風雨后)明確:面對這樣的大雨,同行皆狼狽,只有蘇軾還是信步閑行吟詩長嘯,對他來說,拄著竹杖,穿著草鞋,比騎馬還要來的輕便,竹杖芒鞋都是步行的閑人所用,所以1竹杖芒鞋應該代表什么樣的生活?(一種江湖閑散的生活)。對,蘇軾在兩年后離開黃州時曾有詩云:“芒鞋青竹杖,自掛百錢游”。那么對應的2馬又能代表什么樣的生活?(官場奔波)。沒錯,所謂“行人路上馬蹄忙”。而“輕勝馬”自然也傳達出一種搏擊風雨、笑傲人生的輕松。(輕裝上陣,無官一身輕)面對這樣的天氣,他亦發出“一蓑煙雨任平生”的感慨,雖然只有一件蓑衣,任憑一生風雨都不在意3、煙雨即人生的風雨,用暗喻的手法(文天祥《過零丁洋》身世浮沉雨打萍)4、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這句話該如何理解?帶著寒意的春風將我的醉意吹醒了,微微感到點冷,雨后放晴,前面山頭上的夕陽普照,好似在招手歡迎我。雙關,眼前景——預測未來,陽光總在風雨后。斜照——驅散寒意,帶來溫暖。迎來雨過天晴的喜悅,樂觀。逆境中曙光。5、不管是風吹雨打還是陽光普照風雨,晴——指代官場沉浮政治多變雨驟風狂——穿林打葉聲。雨點穿林打葉發出聲響,是客觀存在,作者卻說“莫聽”,也表達了一種外物不足縈懷之意。不為外力左右面對這樣的疾風驟雨,蘇軾又是怎樣的表現(找出相應字詞)?表現出他怎樣的心態?在小序中我們看到,同行皆狼狽,蘇軾卻表現為:吟嘯,徐行,輕。一邊吟詩長嘯,一邊緩步徐行,更顯得從容灑脫,心態閑適坦然。6、竹杖芒鞋輕勝馬而這種閑適坦然又在下一句中進一步體現出來。而“輕勝馬”自然也傳達出一種搏擊風雨、笑傲人生的輕松。7、怎樣理解“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這句話?這雨有什么可怕?雖然只有一件蓑衣,任憑一生風雨都不在意。一個“任”表現出其坦然面對風雨的信心與決心,而“誰怕”,用反詰的語氣突出強調了“一蓑煙雨任平生”的宣言。T:我們想像一下蘇軾一生的坎坷遭遇,就能掂出這句話的分量。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帶著寒意的春風將我的醉意吹醒了,微微感到點冷,雨后放晴,前面山頭上的夕陽普照,好似在招手歡迎我)剛才還是瓢潑大雨,現在卻山頭斜照,想~想,這里除了寫自然界忽晴忽雨,變化不定外,還有什么言外之意嗎?(政治上的晴雨不定)從中我們可以看出詩人此時的心態是怎樣的?又能給我們怎樣的人生啟示?對未來的樂觀。陽光總在風雨后,生活中總是充滿著樂觀和希望。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表層:回頭看狂風驟雨的情形,一切都歸于平靜。深層:虛指自己對自己平生宦海風波的反思。反思的結果——歸去。(張志和《漁父詞》斜風細雨不須歸)也無風雨也無晴討論:這三句是此篇的畫龍點睛之筆,道出了詞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獲得的頓悟和啟示,請談談是怎樣的一種頓悟和啟示?大家可以先從風雨和晴的深層意義談起。A“風雨”比喻詞人生中的逆境,如各種政治打擊和人生險途。“晴”比喻春風得意的順境。B人生有順逆,有成敗,有榮辱,有福禍。但無論處于何種境地,我們都要以坦然而超脫的心態去對待,勝不驕,敗不餒,福不喜,禍不悲,這樣才能完成自己的人格修養。風雨改變不了蘇東坡,也改變不了我們。七小結心有東坡詞,人生無難題。人生再多的風雨,經過東坡的過濾,也都變成一片晴空了,愿我們活得像他一樣明亮,一樣豁達。如果做不到,就多讀讀他的文字吧。八拓展練習將《定風波》改寫成一篇散文。蘇軾《定風波》語文課教學設計方案「篇二」一、學習目標1、緊扣“莫聽”“何妨”“誰怕”等詞,把握詞人樂觀曠達的形象。2、把握“斜照”“風雨”“晴”等字詞,體味作品的深層意蘊,領悟作者面對人生風雨時的那份豁達心態和不凡氣度。二、學習重、難點1、學習重點:緊扣“莫聽”“何妨”“誰怕”等詞,把握詞人樂觀曠達的形象。2、學習難點:緊扣“莫聽”“何妨”“誰怕”等詞,把握詞人樂觀曠達的形象。三、教學步驟(一)導入宋神宗元豐五年,即公元1082年,蘇軾被貶黃州已經整整兩年了。《東坡志林》曰:“黃州東南三十里為沙湖,亦曰螺師店,予買田其間,因往相田”。這年的農歷三月七日,蘇軾沙湖買田,打算終老沙湖。不料,途中突遇大雨。東坡會如何應對這場突然到來的雨呢?今天我們走進這首因遇雨而寫出的小詞《定風波》來一探究竟。(設計意圖:背景故事導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二)整體感知一讀,讀準字音、節奏。二讀,弄清事由。思考:詞前小序,交代了哪些事宜?明確:時間——三月七日;地點——沙湖道中;人物——同行、余事件——遇雨、已而遂晴;交代了寫作緣由。三讀,結合課下注釋,疏通文意。同行、莫聽、何妨、竹杖芒鞋輕勝馬、料峭、向來(預習檢測)一蓑煙雨任平生。任憑一生中披著蓑衣遭遇風雨。(解析重難點句子)(設計意圖:所有的詩詞,理解文意都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對于普通班的學生,能更好地把握詞作。)四讀,讀出美感,讀出情感。1、思考:整首詞的情感基調如何?明確:灑脫、樂觀、豁達。2、師范讀,配樂。3、學生試讀,教師指導。(注意詞語的抑揚頓挫,文句的輕重緩急)試讀兩句: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設計意圖:鑒賞詩詞,誦讀是基礎,反復誦讀能讓學生體味其音韻美,并能讓其初步感知作者所抒發的情感。)(三)重點賞析(過渡語:小序中曰:“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可以說上闕的每一句、每一字都是對此句的闡釋。)1、自讀上闕,結合蘇軾對風雨的應對,緊扣關鍵詞“莫聽”“何妨”“誰怕”“任”,概括風雨中詞人的形象。明確:莫聽(不要在意)——超然世外何妨(不妨)——鎮定從容誰怕?——無所畏懼任(任憑)——順其自然,灑脫人物形象=行為+性格+身份一個()(行為)()(性格)的詞人形象。(身份)(學生填空,并分享,師評價)(設計意圖:這是本課的重點內容,通過品字,品詞,結合文本還原風雨中詞人的形象,培養學生抓住文中的關鍵詞和關鍵句鑒賞詩歌的能力。)2、重讀這些詞:(四)背景穿插(過渡語:好個“一蓑煙雨任平生”的東坡,一句話道盡了萬般灑脫。“蓑”,蓑衣,擋雨的雨具,沙湖道中明明“雨具先去”了,前后是否矛盾?這的“雨”到底指什么?)思考:蘇軾人生中曾遭遇了什么風雨?烏臺詩案:柏臺霜氣夜凄凄,風動瑯珰月向低。夢繞云山心似鹿,魂飛湯火命如雞。(命懸一線,九死一生)沙湖買田:去年東坡拾瓦礫,自種黃粱三百尺。今年刈草蓋雪堂,日炙風吹面如墨。(開荒種地,生活艱難)師歸納:沙湖道中的風雨——人生的風雨。(設計意圖:此處穿插背景,不僅能加深學生對上闕東坡形象的理解,更對學生理解下闕大有幫助。)(五)合作探究3、面對這人生中遭遇的種種不幸,蘇軾卻能像一位智者一樣超然達觀。為什么他能如此呢?請緊扣下片這兩句話,品析關鍵詞的象征意義,分析原因。(小組討論)明確: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斜照:象征人生的希望。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老子)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蕭瑟處:象征人生危難處;風雨:象征人生逆境;晴:象征人生順境。回首往事,人生的順境與逆境在心中已經無分別,人生的浮沉變幻、喜怒哀樂全然不放在心上。此時的東坡已儼然是一位人生的智者了。)(設計意圖:把握下闕關鍵字詞,在品詞的基礎上,分析其深層的涵義。小組討論更能集思廣益,讓學生在交流中完善自己的知識。)(六)延伸拓展思考:人生總要經歷磨難,你將如何面對人生的風雨呢?播放《陽光總在風雨后》,師生可跟唱。(設計意圖:創設情境,營造氛圍,讓學生去說、去唱、去爭辯。不僅能鍛煉其表達能力,還能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七)小結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后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生命中的從容與淡定。——楊絳先生(八)作業:默寫全文。(九)板書定風波蘇軾雨中東坡:笑對風雨的豁達者雨后東坡:看破人生晴雨的智者蘇軾《定風波》語文課教學設計方案「篇三」學情分析:高一的學生正處于如詩如夢的年齡,普遍對詩詞有興趣。但是他們多停留在字詞的表面意思上,追求景物表層的優美,浪漫情感的雅致,而較難深入理趣的內核。這就要求教師結合高一學生的原有基礎、情感特點、思維習慣進行啟發誘導,并適時補充相關資料,搭好階梯,讓學生越學越有成功感。此外,多讓學生誦讀涵泳文意。學生有所悟,才是有效。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目標:讀準字音、感悟語言、分析和理解本詞的三個理趣。過程與方法目標:課件呈現法、誦讀法、知人論世法、聯想聯系法、點撥法、探究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感受本詞盎然的理趣,思考自己如何面對人生的風雨。教學過程:1.導入:很高興能認識我們高一(2)班的新朋友。請允許我唱一首歌的片段,來表達對大家美好的祝愿。師唱《明月幾時有》。請問這首歌的詞作者是誰?(學生答:蘇軾)這首詞最吸引我的不是景,不是情,而是人生哲理。外面下著雨,讓我想起900多年前蘇軾被貶黃州,在沙湖道中也遇到一場雨,并因此寫下一首《定風波》詞,讓我們來探索其中更為豐厚的理趣吧!2.全班初讀一遍全詞,了解大意。老師適時正音板書。3.再齊讀一遍,再次領會大意。并思考小序中哪個字給你的印象最深。4.學生發言,老師點評,并設問誘導推進,不斷深入探究三個理趣。(一)遇雨:為何“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呢?補充:庾信的《邛竹杖賦》、芒鞋的象征含義探究理趣一:守德超然(二)雨霽:蘇軾是否徹底地做到了超然呢?探究理趣二:希望在前(三)思雨:風雨已無,斜照暖人,蘇軾為何還要歸去?歸去何方呢?探究理趣三:無常歸心5.聯系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一)》,引出蘇轍《亡兄子瞻端明墓銘》,進而提煉理趣中的思想,即守德超然、希望在前、無常歸心大體對應道、儒、佛思想。6.思維拓展:你如何看待蘇軾的這種處事思想?面臨人生的風雨,你如何應對呢?7.總結:心有東坡詞,人生無難題。如果做不到,再多讀讀他的《定風波》吧。(配《竹林聽風》曲,全班有感情地誦讀。)師隨即板書出簡潔、形象的理趣圖和風波三轉圖,最后歸結到既是詞牌又是題目的“定風波”,突出一個字:定!8.作業:背誦本詞。課后拓展閱讀朱道林的《蘇軾詩詞的理趣效應》9.結束語:感謝親愛的同學們!感謝尊敬的評委老師!再見!教學反思:首先我一直喜歡上古詩詞鑒賞課。古詩詞因其精煉的語言、美好的情思、小巧的外觀、抑揚的節奏、悠遠的畫面等吸引著我。作為教師,應深入探索詩中的景、情、理。自己潛入越深,發現就越多。自己喜歡,就會讓學生喜歡。自己陶醉,就能感染學生。在參加市里組織的一次骨干教師課堂教學選拔賽上,我們這些選手共同上蘇軾的《定風波》詞,所謂同課異構。如何能出類拔萃?我頗費苦心。古詩鑒賞應該上出特色來!《定風波》的特色有:序詞對應、象征比喻、誦讀品味、煉字煉詞、趣味盎然等。由于我對于趣味很著迷,就選擇了趣味。經過涵泳文本,我發現了20種趣味。我在試講課上,全部點到了這些。課后老師們提出建議,不要面面俱到了,給學生印象不深,只要突出一點即可。我覺得有道理,馬上選準了一個角度,即理趣,然后深入挖掘。后來又試講了,有老師又提出建議,理趣繁雜,學生自主性不夠,教學語言不干脆。我根據這些建議,進行了修改。總共五易其稿,敲定為三個理趣,三種思想,即守德超然、希望在前、無常歸心;儒、道、佛思想。然后又畫出簡潔、形象的理趣圖和風波三轉圖,最后歸結到既是詞牌又是題目的“定風波”,突出一個字:定!另外,課件中的圖片、文字、音樂,有效地助推了課的豐富性和流暢性,加之使用遙控筆,我可以靈活地掌握課的節奏,也可以自如地走到任何一位學生面前進行交流。信息技術助我一臂之力了。這節競賽課,評委和學生反應都較好。從理論到實踐,我覺得古詩詞鑒賞課要突出特色,詳略得當,教學語言要干脆利落,多讓學生解讀,板書要精煉,再輔之以有創新的信息技術,定能打造出高效、長效的優質課堂!蘇軾《定風波》語文課教學設計方案「篇四」學習目的1、理解作品的思想內容,體會曠達渺遠的意境和作者豁達的胸懷。2、體會詩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學習重點詞所抒發的感情。課時安排:1課時一、新課導入同學們,聽聽這些詞句是誰寫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對,是蘇軾的名句。蘇軾,我們并不陌生,他是宋朝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今天,我們再一次來感受他詞中闊達渺遠的意境和豁達的胸襟。二、了解作者,知曉背景(點擊投影)《定風波》是一首記事抒懷之作。這首詞作于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此時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謫黃州已近三年。在這遭受嚴重政治迫害后的幾年里,蘇軾內心當然有憤懣和痛苦的一面,但他卻始終能以超人的曠達心態泰然處之。這首《定風波》就表現了蘇軾當時“泰然處之”的心境。《東坡志林》說:“黃州東南三十里為沙湖,亦曰螺師店,予買田其間,因往相田。”而這首《定風波》的小序則說:“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事實上,這首詞及小序雖然著力表現了吟嘯徐行、任憑雨打的超然自得的人生境界。但實際上瀟瀟春雨和料峭春風是使蘇軾得了一場病的。但蘇軾不提病事,而直抒胸襟,借“道中遇雨”一事,來抒寫作者當時“余獨不覺”的心境。這“余獨不覺”不就是“泰然處之”嗎?三、朗讀感知1、學生朗讀(讀準字音)同行(xíng)吟(yín)嘯(xiào)一蓑(suō)2、教師范讀讀出節奏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3、齊讀4、嘗試背誦四、結合“文意”和“靈犀一點”理解詩意1、上片寫雨中的情景和心境“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這兩句明寫詩人道中遇雨時置風雨于不顧、吟嘯徐行的鎮定態度,暗示他在政壇風雨中遭貶后仍泰然處之的心態。“莫聽”有外物不足縈懷之意,“何妨”見俏皮的挑戰色彩。“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這兩句似乎是說穿著草鞋、拄著竹杖在雨中走得很輕松,勝過騎馬,風雨有什么可怕的呢?實際上是以“竹杖芒鞋”喻指閑散江湖,以“馬”喻指奔波官場,通過兩者對比,隱喻閑散江湖勝過奔波官場,遠離宦海險惡反覺一身輕松。穿著草鞋走泥濘之路是不可能輕松的,故而它的實質用意只能是“無官一身輕”。“一蓑煙雨任平生”一句不是寫眼前景,而是想心中事,因為“雨具先去”,當時并無蓑衣,而“煙雨”則是江湖上煙波浩渺、斜風細雨的景象,故而這一句是表達了蘇軾想退隱江湖、自在地度過一生的心愿。“任”字含放任自由之意。2、下片寫雨后的情景和心境“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這三句寫雨過天晴、寒風吹拂、斜陽晚照的眼前景象,但也隱隱地透露出作者在這幾年的劫后余生中,余悸尚未完全消盡、政治風雨令人更加清醒、晚境或尚有望等既達觀又復雜的心情。“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這三句表面上似乎是說,回到住處,再看路經之地,既不是風雨交加,也不是朗朗晴空;實際上,“蕭瑟處”隱喻宦途風雨,“歸去”是用陶淵明的“歸隱”之意,而“也無風雨也無晴”則是說,有了歸隱之心也就無所謂什么宦海的風雨或晴天了。顯然,這里的主要心態是曠達,主要意向是隱逸。全詞上片寫雨中,下片寫雨后;上片落筆鎮定心態,意歸閑散江湖,下片落筆欣慰心態,意歸飄然世外。寫眼前景,想心中事,景物層次、意緒走向都十分清晰。3、內容述評這首詞展現了蘇軾被貶謫黃州時的基本心境:一是泰然自若、曠達處之;二是意存歸隱、寬慰自解。“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這就是身處危難之中仍泰然自若的鮮明寫照。他曾在給李之儀的書信中說:“得罪以來,深自閉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間,與樵漁雜處,往往為醉人所推罵,輒自喜漸不為人識。”遭迫害,受貶謫,被人推搡謾罵,無人識其是官,竟覺得這是可喜之事;由此種奇異心態可以體味到,蘇軾當時的心胸曠達到何種程度。意存歸隱是這首詞的主要情感傾向。上片情懷,指向“一蓑煙雨任平生”,下片情懷,收在陶淵明的“歸去”,上下一致,心意之所歸都是隱逸江湖。上片說“竹杖芒鞋輕勝馬”,下片說“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意理相承,都表現出對官場險惡的厭棄,這無疑是作者意欲歸隱的動因。而過片中的“醒”字,則隱含著詩人歷經政治磨難而終于醒悟的意味。其《臨江仙》中“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這一名句,就產生在這首《定風波》之前不久,可見在被貶黃州這段時期內,歸隱的意向確實在蘇軾的思想中占據著相當重要的地位。五、品味語言,鑒賞形象1、討論:“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刻畫了怎樣的抒情主體形象?加點的詞語表現了詞人怎樣的精神?(點擊投影)明確:這幾句話描寫了一個穿著草鞋,拄著竹杖,迎著疾風驟雨,緩緩而行,時而吟唱時而又長嘯的瀟灑曠達的抒情主體形象,“莫聽”、“何妨”、“誰怕”是關鍵詞,寫出了詞人在“同行皆狼狽”,其“獨不覺”,欣然前行的獨立人格精神。2、思考:“一蓑煙雨任平生”表現了怎樣的品質?(點擊投影)明確:自己平生任由各種各樣的風吹雨打都是無所畏懼的,表現了詞人無懼苦難、勇敢前行的意志品質。六、再次朗讀,讀出豁達情感七、課后題,三選一蘇軾《定風波》語文課教學設計方案「篇五」教學目標、重難點根據教學大綱中高中語文教學應“讓學生了解課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識、能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這一要求,確立了本課的教學目標:1、了解詞人蘇軾生平與思想及其重要作品2、學習通過“知任論世”鑒賞詩歌的方法3、學習詞中的藝術表現手法4、理解作者曠達、樂觀的情懷。在此基礎上,我確定本課教學重點和難點在于體會詞中所表現出的蘇軾的人生態度。教法學法教法:本課擬采取提問法、講解法、點撥法相結合的教學方式提問法,逐步引導,逐漸深入,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作為一種傳統文學形式,詞與作者的生平境遇是分不開的,要理解詞作中所隱含的傳統文化心態必須經歷一個探究的過程,需要在教師的指導和講解下探究。學法:1、朗讀和默讀相結合的方法詩詞貴在吟誦,通過反復的朗讀,理由在于對詞這跳躍性、象征性極強的文學形式的接受必須經過一個由形式到內涵的過程誦讀有利于學生通過揣摩詞的音韻、情感,從而體會和把握詩歌的深層意蘊。2、合作探究法,調動學生思維,學生相互討論,主動鑒賞詩詞,自己處理文本,提高鑒賞能力。教學過程預習要求:為了提高課堂效率,布置學生在課前誦讀該詞,結合注解和序了解該詞的主要內容,了解蘇軾其人。環節一:導入新課:多媒體展示,列出有關蘇軾的資料讓學生猜測是哪一位詞人目的是引起學生的興趣,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同時也介紹了作者,為下面的知人論世鑒賞方法做鋪墊。環節二:第一次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教師指導學生朗讀所應注意的節奏,示范朗讀技巧檢測學生預習情況設計有以下問題:A、從詞前的序中知道這首詞寫了一件什么事情?B、詞的內容哪些地方體現了序中所寫之事?C、詞人寫這首詞的原因是什么,他要表達什么?提出“知人論世”鑒賞方法,介紹作者。朗讀實質上是讀者與作者雙方借助文字,共同參與的思想交流活動,是讀者與作者進行情感交流和體驗的過程多朗讀才能讓學生揣摩體會作者的情感環節三:介紹這首詞的藝術手法,以及結合詞的內容得出詞人要表達的人生態度,詞人為什么有這種人生態度。先展示學生非常熟悉的鄭板橋《竹石》,回憶其中所用的象征的藝術表現手法引導學生理解《定風波》中“風雨”的象征意義。蘇軾并不是要寫自己的人生坎坷,而是要表明自己的人生態度學生自讀課文,互相討論,找出能表達詞人面對人生風雨的態度,并加以分析是何種態度可能學生能找出“莫聽、何妨、吟嘯且徐行”,老師補充歸納總結這首詞詞人所要表達的人生態度。環節四:教師指導學生如何帶感情的朗誦該詞,朗誦要符合當時詞人的情感,學生各自朗誦,然后請幾位學生朗誦,以便教師指出存在的不足,也能讓其他學生把他們與自己比較,發現自己的不足和優點然后全班一齊朗誦。環節五:學生闡述對此種人生態度的見解參考“研討與練習”第二題。環節六:課堂小結由學習該詞提及我們該以何種態度面對生活中的挫折。布置作業1、背誦全詞多積累古典詩詞有利于提高文學素養。2、相關練習完成。信息技術應用:在導入部分,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幻燈片展示蘇軾的成就,讓學生猜是哪位詞人,課件中插入一些圖片和古典音樂,提高學生的興趣。師生配合下完成對蘇軾的了解。朗讀感知部分,播放古箏音樂,老師泛讀,學生齊讀。同時幻燈片展示問題:小序有何作用,都交代了什么?賞析環節,充分利用課件較大的信息涵蓋量,補充相關信息,旁征博引,讓學生順理成章的得出該詞的藝術手法。課堂延伸,補充蘇軾其他詞作,幫助學生了解蘇軾達觀超脫的精神品格。網絡教學允許一部分同學先行一步,使得學生因材施學成為可能,教學效率必將得到大幅度提高。這正是班級授課制前提下,網絡教學的最強生命力之所在。這種交互式的教學加強了師生間和學生間的交流,對提高教學質量和學習效果產生了積極的作用。蘇軾《定風波》語文課教學設計方案「篇六」教學目標:1、多次誦讀,把握詞人的情感態度。2、解析探討,欣賞詞的寫作特色。3、結合資料,體會豪放派的特征。教學方法:1、通過誦讀感悟法、默讀咀嚼法,品味本詞“言”之味,“意”之美。2、通過自主鑒賞、合作交流,探究豪放詞派的主要特征。教學重點:鑒賞關鍵字詞所包含的情感態度,探究豪放派詞作的寫作特色。教學過程:一新課導入介紹蘇軾。二一讀定基調,感知大意1、小序請學生朗讀這首詞的小序部分,歸納小序交代的信息。明確:時間、地點、人物、事件。2、感情基調根據本詞寫作背景,聯系蘇軾在這段時間里的其它作品,奠定感情基調。請學生一讀定基調。3、感知大意請學生歸納詞的上闕和下闕各側重寫的內容。疏通文意,明確:上闕寫途中遇雨的情景,下闕寫雨過天晴后的心理感受。三二讀明態度、賞析內容1、請學生進行合作探究,討論詞中有哪些語句最能體現作者的情感態度。明確:“莫聽、何妨、輕、任、迎、也無”等詞所體現的作者的情感態度。2、探究本詞所包含的人生哲理。明確:“一蓑煙雨任平生”等句所包含的人生哲理。3、提問本詞給學生的啟發。4、歸納蘇軾詞的寫作特色。明確:以小見大。請學生二讀明態度。四三讀懂豪放,理解風格1、請學生閱讀辛棄疾的作品,進一步體會豪放詞派的特點。太常引辛棄疾建康中秋夜,為呂叔潛賦一輪秋影轉金波。飛鏡又重磨。把酒問嫦娥:被白發欺人奈何?乘風好去,長空萬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斫:zhuó,砍。婆娑:pósuō枝葉茂盛的樣子。明確:從內容、情感、寫景等入手,鑒賞本詞。2、結合蘇軾和辛棄疾的作品,總結豪放派的詩歌的特點。明確:課本57頁:豪放詞題材較廣泛,抒懷言志,關注社會現實,涉及人生重大主題。格調相對高昂,較多慷慨悲壯之音,頗具陽剛之美。請學生三讀懂豪放。五結束語以蘇軾作品中膾炙人口的名句做結束語,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