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村改造項目配套基礎設施項目(一期)工程地質勘察報告(直接詳勘)_第1頁
城中村改造項目配套基礎設施項目(一期)工程地質勘察報告(直接詳勘)_第2頁
城中村改造項目配套基礎設施項目(一期)工程地質勘察報告(直接詳勘)_第3頁
城中村改造項目配套基礎設施項目(一期)工程地質勘察報告(直接詳勘)_第4頁
城中村改造項目配套基礎設施項目(一期)工程地質勘察報告(直接詳勘)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城中村改造項目配套基礎設施項目(一期)工程地質勘察報告(直接詳勘)城中村改造項目配套基礎設施項目(一期)PAGE第2頁目錄1、勘察工作概況 21.1任務由來及工程概況 21.2本次勘察目的與任務 21.3本次勘察依據及執行的主要技術規范: 31.4勘察范圍、勘察階段及勘察等級判定 31.5勘察工作布置及任務完成情況 41.6勘察質量評述 52、工程地質條件 62.1場地位置及地形地貌 62.2氣象、水文 62.3地質構造 72.4地層巖性 72.5水文地質條件 72.6不良地質現象 83、巖、土物理力學特征 83.1素填土 83.2粉質粘土 83.3巖石 93.4巖土體參數建議值 103.4.巖土工程特性及土石工程分級 104、巖體基本質量等級 115、巖土工程分析評價 115.1場地、地基穩定性及建筑的適宜性評價 115.2道路區工程地質評價 115.3地震效應評價 145.4巖土地震穩定性評價 146、地基評價 156.1地基均勻性及穩定性評價 156.2特殊性巖土 156.3水、土腐蝕性評價 156.4施工對周邊環境及相鄰建筑物的影響評價 166.5場地水對基礎施工的影響評價 166.6路基干濕類型評價 166.7地質條件可能造成的工程風險分析 166.8成樁可能性、樁基礎施工條件及其對環境影響分析 167、巖土工程結論與建議 177.1結論與建議 17附表目錄勘探點數據一覽表圖件目錄圖例勘探點平面位置圖(比例尺1:1000)工程地質剖面圖(比例尺1:200)柱狀圖(比例尺1:200)附件目錄巖土工程勘察任務委托書勘察綱要測量說明巖土物理力學試驗1、勘察工作概況1.1任務由來及工程概況本次項目位于,位于高新大道以南,繞城高速以東,新鳳大道以西,次三路長約902m,支二路長約298m,支六路長約193m,支七路長約490m,本項目4條路總長約1.9km。其中次三路為次干路,整體走向為南北方向,南側接待建的新金大道,北側接現狀的金志路;支二路整體走向為東西方向,西側接待建的新金大道,東側接現狀的金志路;支六路整體走向為南北方向,北側接規劃的支二路(本項目),南側接規劃的支七路(本項目);支七路整體走向為東西方向,西側接待建的新金大道,東側與現狀的金志路形成交叉口后,再往東側與支二路相接。項目區位圖本次項目共包含四條道路,3條支路和1條次干路,總長約1.9km,項目包含2座橋梁,為支七路跨蓮花灘河支流橋梁、次三路跨蓮花灘河支流橋梁。四條道路分別為次三路、支二路、支六路、支七路,位于高新區中金鳳鎮,位于高新大道以南,繞城高速以東,新鳳大道以西的范圍內。其中次三路總長約902m,整體走向為南北方向,南側接新金大道,北側接現狀的金志路;次三路為城市次干路,安全等級為二級,設計時速40km/h,雙向四車道,路幅標準寬度26m;次三路包含一座跨蓮花灘河支流橋梁,橋梁起點樁號K0+599,終點樁號K0+647。橋跨布置為1×40=40m,全長48m,安全等級為一級。支二路總長約298m,整體走向為東西方向,西側接新金大道,東側接現狀的金志路;支二路為城市支路,安全等級為三級,設計時速30km/h,雙向兩車道,路幅標準寬度16m。支六路長約193m,整體走向為南北方向,北側接規劃的支二路(本項目),南側接規劃的支七路(本項目);支六路為城市支路,安全等級為三級,設計時速30km/h,雙向兩車道,路幅標準寬度16m。支七路長約490m,整體走向為東西方向,西側接新金大道,東側與現狀的金志路形成交叉口后,再往東側與支二路相接。支七路為城市支路,安全等級為三級,設計時速30km/h,雙向兩車道,路幅標準寬度16m。支七路包含一座跨蓮花灘河支流橋梁,橋梁起點樁號K0+449,終點樁號K0+532。橋跨布置為3×25=75m,全長83m,安全等級為二級。支二路總長約298m,左右兩側形成最大高度約8.5m的土質填方邊坡,邊坡安全等級為二級;支六路長約193m,左右兩側形成最大高度約4m的土質填方邊坡,邊坡安全等級為二級;支七路長約490m,兩側形成最大高度約3m的土質填方邊坡,邊坡安全等級為二級,最大高度約6m的土質挖方邊坡,局部巖土質挖方邊坡(K0+045~K0+080段),巖質段均為強風化基巖,邊坡安全等級為二級。次三路總長約902m,左右兩側形成最大高度約3.5m的土質填方邊坡,邊坡安全等級為二級,形成最大高度約3m的土質挖方邊坡,邊坡安全等級為二級。1.2本次勘察目的與任務本次勘察目的是為施工圖設計提供必要的工程地質資料及設計參數,具體任務:1)查明場地地層巖性、地質構造、巖土體結構及其物理力學性質;2)致災地質體的分布、規模、成因及其對場地的影響,查明有無埋藏的河道、溝浜、墓穴、防空洞、孤石等對工程不利的埋藏物;3)對工程場地穩定性和適宜性進行分析評價;4)對場地地震效應進行評價;5)查明水文地質條件,地下水對工程建設的影響程度,評價環境介質對建筑材料的腐蝕性;6)對場地特殊性巖土評價其對工程產生的不利影響,并提出處理措施建議;7)分析評價周邊環境與擬建道路工程的相互影響,對可能出現的工程地質問題提出防止措施建議;8)對道路回填及開挖形成的人工邊坡進行穩定評價,提出防治建議;9)評價其地基穩定性,提供驗算地基承載力、地基變形、抗傾覆和抗滑移所需巖土參數;10)對橋位區評價其地基穩定性,提供驗算地基承載力、地基變形、抗傾覆和抗滑移所需巖土參數;11)查明橋位區備選樁端持力層的分布、厚度變化規律,提供樁側摩阻力和端阻力,提出了樁型、工法的建議;12)對設置支擋結構的路段進行穩定性分析,并對支擋型式及相應的地基持力層、設計參數提出建議;13)分析地質條件可能造成的工程風險;14)評價成樁可能性、樁的施工條件及其對環境影響。1.3本次勘察依據及執行的主要技術規范:1.3.1勘察依據①《建設工程勘察合同》;②《巖土工程勘察任務委托書》;③《勘察綱要》;④甲方提供的地形圖(比例尺1:500)和擬建物平面圖(比例尺1:500);1.3.2勘察執行的主要技術規范主要技術標準:(1)《工程勘察標準》(DBJ50/T-043-2024);(2)《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DBJ50-047-2016);(3)《建筑與市政工程抗震通用規范》(GB55002-2021);(4)《建筑與市政地基基礎通用規范》(GB55003-2021);(5)《公路橋涵地基與基礎設計規范》JTG3363-2019;(6)《公路橋梁抗震設計規范》JTG/T2231-01-2020;(7)《城市橋梁抗震設計規范》(CJJ166-2011);(8)《工程勘察通用規范》(GB55017-2021);(9)《工程測量通用規范》GB55018-2021;(10)《公路工程抗震規范》(JTGB02-2013);(11)《建筑抗震設計標準》(GB50011-2010);(12)《建筑邊坡工程技術規范》(GB50330-2013);(13)《公路路基設計規范》(JTGD30—2015);(14)《市政工程勘察規范》(CJJ56-2012);(15)《公路工程地質勘察規范》JTJC20-2011;(16)《巖土工程勘察規范》(GB50021-2001)(2009版);(17)《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礎設施工程勘察文件編制深度規定》(2020年版);(18)《重慶市巖土工程勘察文件編制技術規定》(2017年版)。1.4勘察范圍、勘察階段及勘察等級判定按《工程勘察標準》(DBJ50/T-043-2024),場地勘察等級劃分如下:支二路、支六路、支七路安全等級為三級,次三路安全等級為二級,次三路跨蓮花灘河支流橋梁橋跨布置為1×40=40m,安全等級為一級(大橋)。支七路跨蓮花灘河支流橋梁橋跨布置為3×25=75m,安全等級為二級(小橋)。場地類別劃分為中等復雜場地(詳見表1.4-1),根據《建筑邊坡工程技術規范》(GB50330-2013),邊坡安全等級為二級,綜上所述,工程勘察等級為甲級。勘察階段的判定及勘察范圍判定條件及結果見表1.4-2~1.4.3。表1.4-1場地類別劃分判定因素場地環境情況場地復雜程度地形、地貌兩種地貌單元,地形坡角一般2~25°,局部土質邊坡自然放坡處理中等復雜巖層傾角(°)35°中等復雜巖體完整性巖體較完整中等復雜巖土特征巖土種類較多,性質變化較大、較不均勻,有特殊性巖土素填土復雜土層厚度(m)土層平均厚度4.2m中等復雜水文地質條件中等復雜中等復雜不良地質現象不發育簡單破壞地質環境的人類活動強烈程度邊坡高度(m)土質邊坡8.5中等復雜巖質邊坡/洞頂覆巖厚度與洞跨之比無地下洞室采空區占用地面積比例%無采空區相鄰建筑影響程度小簡單綜合確定中等復雜2)勘察范圍根據渝建【2013】345和346號文附件1、2,判定如下表,勘察范圍滿足文件要求。表1.4-2重慶市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礎設施工程勘察范圍判定表判定款項判定條件對應判定條件的場地、邊坡判定結果環境邊坡及其影響區域1對于無外傾結構面控制的巖質邊坡,勘察范圍線到坡頂線外側的水平距離不應小于1倍邊坡高度。無該類邊坡。滿足勘察范圍2對于有外傾結構面控制的巖土邊坡,勘察范圍線應根據組成邊坡的巖土性質及可能破壞模式確定,且勘察范圍不應小于外傾結構面影響范圍。勘察范圍線大于外傾結構面影響范圍。滿足勘察范圍3對于可能出現土體內部滑動破壞的土質邊坡,勘察范圍線到坡頂線外側的水平距離不應小于1.5倍邊坡高度。勘察范圍線到坡頂線外側的水平距離大于1.5倍邊坡高度。滿足勘察范圍4對可能沿巖土界面滑動的土質邊坡,勘察范圍線應大于可能沿巖土界面滑動的土質邊坡后緣邊界,且還應大于可能沿巖土界面滑動的土質邊坡前緣邊界(即剪出口位置)。勘察范圍線大于可能沿巖土界面滑動的土質邊坡后緣邊界,大于可能沿巖土界面滑動的土質邊坡前緣邊界(即剪出口位置)。滿足勘察范圍基坑邊坡及其影響區域1巖質基坑邊坡勘察范圍線到基坑邊線外側的水平距離不應小于其基坑深度的1倍。無該類邊坡。滿足勘察范圍2土質基坑邊坡勘察范圍線到基坑邊線外側的水平距離不應小于其基坑深度的2倍。無該類邊坡。滿足勘察范圍3當需要采用錨桿(索)支護時,勘察范圍線到基坑邊線外側的水平距離不應小于其基坑深度的2倍。無該類邊坡。滿足勘察范圍勘察階段為詳細勘察,判定條件及結果見表1.4.1。本項目不需要進行初步勘察、勘察范圍滿足規范與文件要求。表1.4-1重慶市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礎設施工程勘察階段判定表(初步勘察判定表)判定款項判定條件對應判定條件的場地及工程指標判定結果場地及項目1在復雜場地上建設工程安全等級為一級的建設項目。場地為中等復雜場地。不需進行初步勘察其他建設場地1滑坡、危巖、崩塌、泥石流、巖溶塌陷等不良地質作用較為發育,且其影響面積占建設場地30%及以上的建設場地。無不良地質作用。不需進行初步勘察2場地地形坡角大于30°的自然土坡或地形坡角大于60°的自然巖坡,且其影響面積占建設場地50%及以上的建設場地。大部分地段已完成平場工作,地形較平坦。不需進行初步勘察3三峽庫區175m蓄水位(吳淞高程)岸線外側水平距離100米范圍內的建設場地。不受三峽庫區175m蓄水位影響。不需進行初步勘察4存在礦產采空區或地下洞室,且采空區或地下洞頂距離擬建工程最底面小于2倍洞跨的建設場地。無礦產采空區或地下洞室。不需進行初步勘察其他建設項目1總建筑規模大于50萬m2且高層建筑規模占總建筑規模的比例超過70%的大型住宅小區。不符合。不需進行初步勘察2建筑高度大于200m的超高層建筑。不符合。不需進行初步勘察3總建筑面積超過10000m2的城市軌道交通地下車站或長度大于500米的地通道。不符合。不需進行初步勘察4主跨跨徑150m及以上的斜拉橋、懸索橋等纜索承重橋梁以及拱橋,立體交叉線路為3層及3層以上(不計地面道路及地道)的大型互通立交橋梁。不符合。不需進行初步勘察1.5勘察工作布置及任務完成情況根據上述勘察目的和詳細勘察的要求及場地條件,結合有關規范綜合制定本次的《勘察綱要》。本次勘察沿道路中線、邊線,在邊坡影響范圍布置鉆孔,共布置機械巖芯鉆孔117個,勘察外業結束后橋梁方案有局部調整,由于調整距離小,本次橋梁剖面圖為投影,施工期間加強地質查驗工作或進行施工勘察。本次勘察鉆孔編號ZK,本次鉆孔孔距60-80m,其中60個鉆孔為控制孔,占總孔數的1/2以上,其余孔為一般孔;橋梁鉆孔進入預計樁端以下5倍樁徑,極軟巖按9倍嵌巖估算樁端深度,邊坡控制鉆孔深度為進入邊坡潛在滑移面以下2-5m,控制孔取大值;當持力層存在破碎帶、軟弱層,鉆探深度適當加深,穿過破碎帶、軟弱夾層,達到穩定巖層。勘探施工完成后及時回填。鉆探工作嚴格按照《鉆探操作規程》作業,開動鉆機3臺于2024年8月11日~2024年8月25日完成外業工作,深度均滿足規范要求。完成主要工作量見表1.5。表1.5完成工作量統計項目單位數量工程地質測繪1:500工程地質測繪及調查km20.43鉆探鉆孔及進尺m/孔2201.80/117取樣單軸抗壓強度組53土樣組9水樣組1原位測試動力觸探(N63.5)m/孔39.7/4波速測試m/孔201.5/6工程測量圖根點個2定測鉆孔個117剖面測量km/條1.95/38水位觀測孔1171.6勘察質量評述1.6.1根據甲方提供的1:500平面圖及地形圖作為工作底圖,場地及兩側各30m范圍為工作重點,向外側工作深度逐漸降低。采用半儀器法及特征地形地物定點,對不良工程地質現象、水文地質條件、地質界線、巖層產狀、節理裂隙及不同地貌單元劃定其邊界并勾繪于圖上。共計填圖面積約0.43km2。地質點及地質界限在平面圖上的精度為2mm,地質測繪工作滿足規范要求。1.61.6.2.1作業依據:根據甲方提供1∶500比例尺鉆孔平面設計圖,該圖坐標系為重慶市獨立坐標系;高程為1956年黃海高程。執行規范:CJJT8-2011《城市測量規范》。1.6.2.2作業方法:利用甲方提供的控制點作為本次工程測量的控制點。作業時使用拓普康全站儀觀測水平角、垂直角各一測回、測距一測回,兩次讀數。儀高、覘高量至毫米,高差取往返測中數。在工程布置平面圖上,根據甲方提供資料計算求得各鉆孔坐標,在各相應控制點上設站使用拓普康全站儀,采用極坐標法放樣各鉆孔。待鉆孔施工完畢,在相應控制點上設站,采用極坐標法定測各鉆孔。作業時觀測水平角一測回、垂直角一測回、測距一測回;采用三角高程法測量各鉆孔高程。鉆孔平面位置偏差在0.25m以內,高程偏差在±0.05m以內,工程測量符合規范要求。1.6.3本次勘察鉆探勞務單位為重慶中科勘測設計有限公司,鉆進過程中嚴格按勘察方案及鉆探操作規程執行,未出現安全質量事故。以開孔φ110mm,終孔φ91mm鉆具鉆進,土層采用小水量鉆進,基巖采用循環水回轉鉆進,采取率:填土層大于65%,粉質粘土層大于90%;強風化基巖大于65%;中等風化基巖采取率大于80%。鉆孔鉆探結束并驗收合格后采用粘土球回填鉆孔,均勻回填,每0.5~1.0m分層搗實。滿足《建筑工程地質勘探與取樣測試技術規程》(JGJ/T87-2012)要求。1.6.4巖土取樣及試驗:在中風化基巖內取單軸抗壓強度樣53組,巖樣采集后立即采用塑料膠布密封,取樣深度及樣品數量符合規范要求,取樣時及時包裝;土樣采用薄壁取土器、連續靜力壓入法采集,土樣質量等級Ⅰ級。鉆孔原狀土樣系采用薄壁取土器采集采取Ⅰ級原狀土樣9組,取樣時及時包裝;運輸中采取了稻草覆蓋等避免振動的措施。以上各類樣品采集嚴格按樣品采集的有關規定執行,樣品數量、包裝、運輸、送樣時間等滿足相應試驗要求。各試樣均嚴格包裝后送重慶中科勘測設計有限公司測試,質量滿足要求。1.6.5在填土較厚區域選取4個鉆孔做重型動力觸探,在橋梁選取6個鉆孔做波速測試。原位測試嚴格按規范要求進行,地質人員現場指導并監督全過程,數據采集合理、齊全。1.6.6水文工作:鉆孔施工結束后進行水位觀測,提干鉆孔循環水24小時后觀測水位恢復情況。觀測數量、密度均滿足相關規程要求。資料整理嚴格按規范要求進行。1.6.7本工程報告采用重慶川東南地質勘察院工程地質勘察CAD1.0成圖,該軟件制圖精度能滿足工程勘察制圖精度要求。1.6.8通過對資料進行綜合分析整理,以上實物工作量符合有關規范和規程的規定,達到了勘察委托書的技術要求,提供的勘察成果資料達到初步勘察精度,可滿足施工圖設計使用。1.6.9該工程為了保證勘察外業工作質量,業主委托外業見證單位208,并簽訂了《工程勘察外業見證合同》,見證員范文麗,見證員印章號:YKJZ-2310229-0061。于2024年9月提交了外業見證報告。外業見證單位對整個勘察工作項目進行全面監督,采用旁站形式與勘察外業工作同步進行。2、工程地質條件2.1場地位置及地形地貌項目位于高新區金鳳鎮片區,現有道路可直達項目施工場地附近,交通方便。場地地貌受地質構造和巖性控制,場地原始地貌屬構造剝蝕淺丘及河谷淺切割地貌,后因周邊道路修建平場,目前場平施工北側原始地面基本被場地回填的第四系填土所覆蓋,地勢較為平坦,地形坡角一般5~15°,平場形成的邊坡高度較低,多為自然放坡。南側多為原始地貌,地勢較為平坦,地形坡角一般2~10°。龍鳳溪兩側岸坡坡角約10~20°,均為土質岸坡,未見開裂現象。本次勘察場地范圍內勘探點最高高程303.12m(ZK1),最低高程288.34m(ZK55),相對高差為14.78m。2.2氣象、水文(1)氣象根據工程所在流域附近的沙坪壩氣象站實測統計:多年平均氣溫18.1℃,極端最高氣溫42.4℃,極端最低氣溫-2.5℃;多年平均降雨量1074.6mm,其中大雨、暴雨多集中在7~8月;多年平均日照時數1131.6h,最多年日照時數1495.7h,最少年日照時數883.6h;年最多風向為NNW(西北偏北風),出現頻率13%,次多風向NW(西北風),出現頻率11%。年平均風速1.4m/s,歷年瞬間極大風速33.0m/s。霧在區內一年四季均有出現,但各月出現頻率不同,最多出現在冬季。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霧日逐漸減少,年平均霧日維持在30~40d。(2)水文蓮花灘支流勘察期間水面高程285.376m~286.582,水深約0.5~2.00m,根據訪問,常年水位約286m,此處的百年洪水位約為293.19~293.48m。2.3地質構造擬建場地位北碚向斜西翼,巖層單斜產出,巖層產狀:100~120°∠25~40°,優勢產狀為105∠35°。巖層面結合一般,屬結合差的硬性結構面。場地內較發育的兩組裂隙如下:裂隙①:產狀162°∠61°,延伸長1~4m,間距2~5m,裂隙面平整,寬1~4mm,個別裂隙充有泥質,屬結合差的硬性結構面;裂隙②:產狀65°∠57°,延伸長2~5m左右,間距1~5m,裂隙面平直光滑,縫寬2~6mm,個別裂隙充有泥質,屬結合很差的軟弱結構面。場區內及附近無斷層及構造破碎帶,地質構造簡單。2.4地層巖性經鉆探揭露及工程地質測繪,建設場地范圍內巖土層為第四系全新統人工填土(Q4ml)、粉質粘土(Q4el+dl),下伏基巖為侏羅系中統沙溪廟組的泥巖、砂巖,由新至老對各巖土層的工程特征描述如下:2.4.1全新統(Q4)素填土(Q4ml):雜色,松散~稍密,稍濕,主要由砂泥巖碎塊石、粉質粘土等組成。碎石粒徑20~200mm,含量約20%~45%,強風化狀,棱角狀;機械拋填,填料來自附近道路平場開挖,回填時間約3~5年,未被污染。揭露厚度0.30(ZK3)~7.80m(ZK35),主要分布于房屋、市政道路及施工區周邊,位于場地表層。粉質粘土(Q4el+dl):棕黃色,呈軟塑狀~可塑狀,韌性干強度中等,切面稍有光澤,無搖震反應,為殘破積成因。軟塑狀鉆進過程鉆孔縮徑嚴重,下鉆困難,在鉆孔ZK44~ZK52均有分布。揭露厚度0.80(ZK56)~11.00m(ZK83)。2.4.2侏羅系中統沙溪廟組泥巖:紫紅色,泥質結構,中厚層狀構造,主要由粘土礦物組成,局部含砂質較重,強風化帶結構和構造大部已破壞,顏色及礦物成分明顯變化,風化裂隙發育,中等風化帶巖芯較完整,呈柱狀、短柱狀,少量碎塊狀。鉆探揭露厚度0.40(ZK83)~28.20m(ZK54),為場地主要巖層。砂巖:淺灰色、淺黃色,中細粒結構,中厚層構造,鈣泥質膠結,主要礦物成分為長石、石英,局部含泥質較重,強風化帶巖芯破碎,多呈碎塊狀。結構和構造大部已破壞,顏色及礦物成分明顯變化,風化裂隙發育,巖質軟。中等風化帶巖芯較完整,巖質較硬,巖芯呈柱狀,短柱狀;鉆探揭露厚度0.80(ZK107)~15.30m(ZK60),為場地次要巖層。2.4.5風化帶特征及基巖面起伏情況場地大部地段被第四系土層覆蓋,基巖面埋深0.30(ZK23)~11.6m(ZK41),基巖面總體與地形基本一致,基巖面總體起伏較小,相鄰鉆孔間基巖面坡度為2~10°,局部較陡,可達20°,地面調查局部為陡坎。基巖強風化帶:風化裂隙較發育,巖質較軟,巖芯多呈碎塊狀,短柱狀。根據鉆探成果,鉆孔揭露厚度0.90(ZK52)~5.10m(ZK39)。基巖中風化帶:巖芯多呈柱狀,局部塊狀或長柱狀,巖質較硬,構造裂隙不發育。根據鉆探成果,揭露埋深為2.20(ZK55)~14.00m(ZK41)。基巖面與上覆土層呈不整合接觸。各巖土層標高詳見勘探點數據一覽表。2.5水文地質條件根據地下水賦存介質及水動力特征,勘察區內地下水可分為松散巖類孔隙水及基巖裂隙水。(1)松散巖類孔隙水第四系土層孔隙水主要分布于第四系全新統填土層內,主要受大氣降水滲入及坡頂施工區洗車廢水排放補給。填土為透水層,粉質粘土為相對隔水層,大氣降水及生活廢水通過素填土滲入;在基巖面較低洼處匯集形成上層滯水或向下滲透補給基巖孔隙裂隙水,由于勘察區地形坡角相對較大,其富水性差,因此該層地下水含量少。(2)基巖裂隙水勘察區內基巖主要為泥巖,泥巖為相對隔水層,由于巖體破碎,該類地下水主要賦存于強風化裂隙及碎碎巖體中,裂隙是地下水主要貯集空間和運移通道。該類地下水受季節和地表水體的影響不大,主要沿構造展布方向和地形變化的總趨勢相一致。通過本次勘察,勘察區地下水埋深均較大,水位大部分在粉質粘土層附近。(3)地下水的補逕排蓮花灘支流環繞地帶地下水主要受蓮花灘支流滲透補給,地下水位隨蓮花灘支流水位變化而變化,勘察期間李子湖水位為285.376~286.582m,鉆孔終孔24h后觀測,鉆孔深度范圍內大部分未發現穩定地下水,僅在蓮花灘支流及沿線附近可見地下水位。受水位漲落影響產生潛蝕、沖刷的作用可能使岸坡發生破壞失穩。綜上所述,蓮花灘支流環繞地帶擬建場地受蓮花灘支流影響較大,建議岸邊進行擋墻支擋防護并做好防滲工作,施工過程中做好排除積水工作(特別是雨季施工),保證施工順利及擬建物的安全。場區場地環境類型為III類。(4)地下水的分布情況場地內地下水主要為大氣降水滲透補給,場地地下水受大氣降水影響較大,雨季地下水較豐富。場地地下水主要分布于原始低洼地帶,四周向低洼地帶匯集。地勢相對較低區域,水不易排泄出場地外,形成積水,浸泡土層,形成軟塑狀土。場地巖土層滲透系數:素填土取10.0m/d(經驗值),粉質粘土取0.02m/d(經驗值),泥巖取0.08m/d(經驗值),砂巖取1.0m/d(經驗值),水文地質條件中等復雜。2.6不良地質現象經現場調查,現狀斜坡均未發現變形跡象。結合鉆探成果、工程地質測繪及區域資料,勘察場地及周邊未發現崩塌、滑坡、泥石流、地下采空區等不良地質作用,地下無埋藏的河道、溝浜、墓穴、防空洞、孤石等對工程不利的埋藏物。3、巖、土物理力學特征3.1素填土場地內素填土層廣泛分布,厚度較厚。本次勘察在4個鉆孔中作重型動力觸探,錘擊數按《巖土工程勘察規范》(GB50021-2001)(2009版)有關規定統計,厚度加權平均值N63.5=6.38,為稍密,變異系數0.50,從試驗結果及現場調查看,場地內素填土為松散~稍密狀,以松散為主,但土中多大塊石,錘擊數差異大,均勻性差,素填土的填料和密實度是不均勻的。表3.1-1重型動力觸探統計土層名稱孔號測試深度(m)統計厚度(m)錘擊數平均值變異系數厚度加權平均值錘擊數變異系數素填土ZK240.5-5.85.310.430.25610.210.372ZK350.7-7.36.611.440.299ZK1070.7-4.94.29.240.433ZK1160.6-5.34.79.110.5503.2粉質粘土本次勘察范圍內在場地9個鉆孔粉質粘土層進行采樣工作,試驗成果統計見表3.2-1。主要參數如下:粉質粘土孔隙比平均值0.76,塑性指數平均值20.2,液性指數范圍值0.30~0.42,為可塑狀,壓縮系數平均值0.34,屬中壓縮性,壓縮模量平均值5.25MPa,天然狀態抗剪強度標準值:c=22.4kPa,φ=11.27°,飽和狀態抗剪強度標準值:c=15.45kPa,φ=8.50°。結合重慶地區經驗,可塑狀粉質粘土地基承載力特征值取150kPa。表3.2-1粉質粘土物理力學指標試驗成果統計3.3巖石本次勘察取巖石抗壓樣53組,試驗統計結果統計計算見表3.3-1~3.3-2。表3.3-1中等風化泥巖抗壓強度統計表孔號巖石名稱抗壓強度指標(MPa)天然(單值)飽和(單值)ZK2中等風化泥巖4.626.735.582.844.233.42ZK135.436.868.573.484.285.37ZK199.2413.1111.415.978.507.47ZK256.575.547.784.043.414.88ZK287.588.569.774.745.466.12ZK379.738.305.626.105.303.50ZK403.535.055.772.093.093.42ZK4512.07*14.52*17.93*8.02*9.54*11.80*ZK515.125.897.403.233.614.56ZK529.8311.087.866.367.275.07ZK539.567.525.525.984.813.43ZK545.256.927.713.244.294.64ZK5511.7410.839.297.576.985.87ZK587.669.246.094.875.843.79ZK666.348.025.433.905.033.32ZK698.169.496.365.196.134.03ZK724.146.787.692.614.274.71ZK765.827.495.403.614.623.22ZK797.406.915.954.694.413.72ZK827.896.525.004.864.103.06ZK889.268.227.455.905.334.73ZK905.317.526.413.354.623.94ZK917.297.845.074.554.923.25ZK925.716.898.493.574.315.41ZK959.195.437.215.763.484.50ZK968.399.897.795.436.294.96ZK979.507.976.655.955.094.15ZK9814.27*12.63*10.04*9.25*8.27*6.49*ZK995.977.756.983.674.864.29ZK1007.416.085.224.653.733.21ZK1048.026.215.675.023.973.53ZK1076.635.797.294.023.584.41ZK1138.916.325.565.483.973.39ZK1166.793.075.114.041.913.02統計件數n9696平均值7.224.53標準差1.8201.210變異系數d0.2520.267修正系數rs0.9560.953標準值6.904.32區間值3.07~13.111.91~8.50軟化系數0.63表3.3-3中等風化砂巖抗壓強度統計表孔號巖石名稱抗壓強度指標(MPa)天然(單值)飽和(單值)ZK8中等風化砂巖35.832.738.327.6*26.1*29.5*ZK1639.7*36.9*41.7*33.2*29.8*33.9*ZK316.1*9.1*11.3*4.6*5.5*7.1*ZK4319.823.117.913.516.812.2ZK4623.420.726.817.214.318.7ZK4712.4*15.9*17.9*7.9*10.4*12.6*ZK4820.122.625.614.015.718.8ZK5022.525.827.016.319.719.6ZK5734.932.530.026.925.122.5ZK5928.531.125.621.223.818.8ZK6021.823.719.814.817.113.5ZK6318.120.315.712.014.510.3ZK8546.7*43.3*41.3*37.5*35.7*33.0*ZK8633.335.630.725.926.623.1ZK8727.730.625.021.422.518.5ZK8947.5*45.1*42.9*40.0*39.0*36.0*ZK10135.737.933.428.429.225.8ZK10219.022.717.312.715.412.6ZK10318.221.123.812.414.517.2統計件數n4239平均值26.0918.55標準差6.3295.179變異系數d0.2430.279修正系數rs0.9360.923標準值24.417.1區間值15.7~38.310.3~29.2軟化系數0.703.4巖土體參數建議值(1)加*者為經驗值;(2)巖、土物性指標取平均值,巖、土力學性質指標取標準值;(3)物理力學參數主要以該試驗數據為基礎,并參照地區經驗綜合取值;(4)填土地基承載力特征值應根據現場載荷試驗確定,現狀填土指標宜在地基處理后選用;(5)當受巖體強度控制時巖體破裂角等于45°+φ/2,其中φ為巖體內摩擦角,當存在外傾結構面時,巖體破裂角取其傾角與巖體破裂角中的小值;(6)巖土體的基底摩擦系數μ根據《建筑邊坡工程技術規范》GB50330—2013表11.2.3,并結合經驗確定;(7)M30砂漿錨固體與巖石粘結強度特征值按《建筑邊坡工程技術規范》(GB50330-2013)表8.2.3-2確定。巖土體參數取值表見下表3.4-1。表3.4-1巖土體物理力學指標取值表序號項目單位素填土粉質粘土強風化泥巖中等風化泥巖強風化砂巖中等風化砂巖1重度天然kN/m320.519.2/24.8*/24.5*飽和21.019.9/25.2*/25.0*2抗壓強度標準值天然MPa///6.90/24.4飽和MPa///4.32/17.13抗剪強度標準值天然C可塑(kPa)5*22.4/300*/1500*C軟塑(kPa)15.5*天然φ可塑(°)28*11.27/30°*/34°*φ軟塑(°)10.3*飽和C可塑(kPa)3*15.45////C軟塑(kPa)10.2*飽和φ可塑(°)25*8.5////φ軟塑(°)8.3*4基底摩擦系數//0.25*0.30*0.45*0.35*0.55*5地基承載力特征值(kPa)/150(可塑)*80(軟塑)*300*1840400*73306壓縮模量EsMPa/5.25(可塑)3.2(軟塑)////7固結系數cm2/s/0.002(軟塑)////8樁的極限側阻力標準值kPa25*40*80*/160*/9負摩阻力系數/0.20*////10水平抗力系數(巖體)MN/m3/20*60*25*300*11水平抗力系數的比例系數(土體)MN/m410*20*////12巖土與錨固體極限粘結強度標準值kPa/40*/400*/1000*13邊坡坡率允許值(不受外傾結構面控制時)(H≤8m)1:1.501:1.501:1.001:0.751:0.751:0.50備注:1、“*”號代表地方經驗值。2、當水平荷載為長期或經常出現的荷載時,應將表中水平抗力系數的比例系數乘以0.4后采用;擋墻墻后填土重度取20.5KN/m3,填土φ取30°;*為經驗取值。3、嵌巖灌注樁基礎單樁豎向極限承載力標準值按《公路橋涵地基與基礎設計規范》JTG3363-2019計算。4、樁穿越厚度較大的欠固結素填土層時,設計應按JGJ94-2008規范考慮填土的負摩阻力,負摩阻力系數可取0.20。所有的基樁豎向承載力的取值尚應滿足樁身承載力的要求。根據現場調查結構面發育情況,結合地區經驗,巖層層面內摩擦角標準值φ取18°,巖層層面粘聚力標準值c取50kPa;①裂隙面,抗剪強度取值:C取50kPa,φ取18°;②裂隙面,抗剪強度取值:C取35kPa,φ取15°。土巖界面(粉質粘土可塑)天然抗剪強度值:c取20kPa,φ取11°;飽和:c取14kPa,φ取9°。可塑和軟塑粉質粘土之間天然抗剪強度值:c取13kPa,φ取9°;飽和:c取8kPa,φ取6°。土巖界面(填土)天然抗剪強度值:c取3kPa,φ取25°;飽和:c取1kPa,φ取21°。3.4.巖土工程特性及土石工程分級場地巖土體的工程特征及土石工程分級劃分如下:(1)素填土:分布于整個場地,結構松散~稍密,以稍密為主。由于厚度變化大,均勻性差,不能作為基礎持力層。根據《公路工程地質勘察規范》(JTGC20--2011)中附錄J劃分,屬于普通土,土、石等級為Ⅱ級。(2)粉質粘土:可塑狀為主,大部分地段均有分布,厚度變化小,均勻性較好,可塑狀粉質粘土可直接作為基礎持力層。根據《公路工程地質勘察規范》(JTGC20—2011)中附錄J劃分,屬于普通土,土、石等級為I級。(3)強風化基巖:厚度薄。可直接作為路基基礎持力層。根據《公路工程地質勘察規范》(JTGC20--2011)中附錄J劃分,強風化砂巖、泥巖屬于軟石,土、石等級為Ⅳ級。(4)中風化砂巖:厚度大,層位穩定,可直接作為路基基礎持力層。根據《公路工程地質勘察規范》(JTGC20--2011)中附錄J劃分,中風化砂巖屬于次堅石,土、石類別為Ⅴ級。(5)中風化泥巖:厚度大,層位穩定,可直接作為路基基礎持力層。根據《公路工程地質勘察規范》(JTGC20--2011)中附錄J劃分,中風化泥巖屬于軟石,土、石類別為Ⅳ級。4、巖體基本質量等級由《工程勘察標準》(DBJ50/T-043-2024)巖體基本質量等級劃分可知:基巖強風化帶裂隙發育,巖體基本質量等級V級。中等風化泥巖堅硬程度為極軟巖,巖體基本質量等級V級。中風化砂巖堅硬程度為較軟巖,巖體質量等級為IV類。根據波速測試成果,強風化泥巖巖體聲波速度范圍為2017-2315m/s,完整性系數為0.39-0.43,屬較破碎;中風化泥巖巖體聲波速度范圍為2222-3584m/s,完整性系數為0.61-0.68,屬較完整。強風化砂巖巖體聲波速度范圍為2802-3026m/s,完整性系數為0.40-0.42,屬較破碎;中風化砂巖巖體聲波速度范圍為3411-3966m/s,完整性系數為0.62-0.67,屬較完整。泥巖為軟化巖石,開挖后可能進一步風化,建議開挖后及時封底,避免長時間暴露。5、巖土工程分析評價5.1場地、地基穩定性及建筑的適宜性評價根據地面調查及鉆探結果,場地內無崩塌、滑坡、泥石流、地下采空區等不良地質作用及對擬建物不利影響的埋藏物。水文地質條件簡單。場地土體主要為素填土,下伏基巖為侏羅系下統珍珠沖組上段砂巖、泥巖、頁巖,現狀穩定。綜合上述工程地質條件特征可知,建設場地整體基本穩定,邊坡經治理穩定后,適宜本項目建設。5.2工程地質評價5.2.1支七路跨蓮花灘河支流橋梁橋梁起點樁號K0+449,終點樁號K0+532。橋跨布置為3×25=75m,全長83m。1)A0橋臺區評價地形坡角約5-8°,坡度較緩,橋臺開挖形成高約3.3m的土質挖方邊坡,邊坡安全等級為三級。土層厚度較厚,基巖面較平緩,土質部分不易沿巖土界面發生整體滑移破壞,邊坡的破壞模式為土體內部圓弧滑動,建議采用1:1.50的坡率放坡開挖。橋臺與道路銜接處形成高度約4.7m的土質填方邊坡,土層厚度較厚,基巖面較平緩,土質部分不易沿巖土界面發生整體滑移破壞,邊坡的破壞模式為土體內部圓弧滑動,建議采用重力式擋墻支擋,支擋后再進行回填,以地基處理后的填土作為基礎持力層,采用明挖擴大基礎。建議橋臺采用樁基礎,以中等風化基巖作為基礎持力層。由于緊鄰蓮花灘河,地表水易匯入,地下水可能較豐富,建議在枯水季節施工,施工中配備抽排水設施,無法及時抽排地下水時采用機械成孔,澆筑時采用水下澆筑。2)橋墩區評價P1橋墩:橋墩區地形較陡,現狀基本穩定,縱向較陡,約5~15°,橫向地形較緩,約3~10°。地表覆蓋層為主要為粉質粘土,厚度約5.4m,下伏基巖為主要為泥巖,土層厚度普遍較小。由于緊鄰蓮花灘河,地表水易匯入,地下水可能較豐富,建議在枯水季節施工,施工中配備抽排水設施,無法及時抽排地下水時采用機械成孔,澆筑時采用水下澆筑。建議橋墩采用樁基礎,以中等風化基巖作為基礎持力層。P2橋墩:橋墩區地形較陡,現狀基本穩定,縱向較陡,約3~10°,橫向地形較緩,約3~10°。地表覆蓋層為主要為粉質粘土,厚度約1.5m,下伏基巖為主要為泥巖,土層厚度普遍較小。由于緊鄰蓮花灘河,地表水易匯入,地下水可能較豐富,建議在枯水季節施工,施工中配備抽排水設施,無法及時抽排地下水時采用機械成孔,澆筑時采用水下澆筑。建議橋墩采用樁基礎,以中等風化基巖作為基礎持力層。3)A3橋臺區評價地形坡角約5-10°,坡度較緩,橋臺開挖形成高約4.5m的土質挖方邊坡,邊坡安全等級為三級。土層厚度較厚,基巖面較平緩,土質部分不易沿巖土界面發生整體滑移破壞,邊坡的破壞模式為土體內部圓弧滑動,建議采用1:1.50的坡率放坡開挖。橋臺與道路銜接處形成高度約4.8m的土質填方邊坡,土層厚度較厚,基巖面較平緩,土質部分不易沿巖土界面發生整體滑移破壞,邊坡的破壞模式為土體內部圓弧滑動,建議采用重力式擋墻支擋,支擋后再進行回填,以基巖作為基礎持力層,采用明挖擴大基礎。建議橋臺采用樁基礎,以中等風化基巖作為基礎持力層。由于緊鄰蓮花灘河,地表水易匯入,地下水可能較豐富,建議在枯水季節施工,施工中配備抽排水設施,無法及時抽排地下水時采用機械成孔,澆筑時采用水下澆筑。4)基礎持力層和基礎形式的選擇橋(臺)墩建議以中等風化基巖作為基礎持力層,采用樁基礎形式,基礎應進入中風化基巖不小于三倍樁徑,基礎應充分考慮基礎應力擴散的影響,建議樁基應考慮填土不均勻沉降可能產生的側向壓力。嵌巖灌注樁基礎單樁豎向極限承載力標準值按《公路橋涵地基與基礎設計規范》JTG3363-2019計算。5.2.2次三路跨蓮花灘河支流橋梁橋梁起點樁號K0+599,終點樁號K0+647。橋跨布置為1×40=40m,全長48m。1)A0橋臺區評價地形坡角約3-15°,坡度較緩,橋臺開挖形成高約4.0m的土質挖方邊坡,邊坡安全等級為三級。土層厚度較厚,基巖面較平緩,土質部分不易沿巖土界面發生整體滑移破壞,邊坡的破壞模式為土體內部圓弧滑動,建議采用1:1.50的坡率放坡開挖。橋臺與道路銜接處形成高度約6.5m的土質填方邊坡,土層厚度較厚,基巖面較平緩,土質部分不易沿巖土界面發生整體滑移破壞,邊坡的破壞模式為土體內部圓弧滑動,建議采用重力式擋墻支擋,支擋后再進行回填,以地基處理后的填土作為基礎持力層,采用明挖擴大基礎。建議橋臺采用樁基礎,以中等風化基巖作為基礎持力層。由于緊鄰蓮花灘河,地表水易匯入,地下水可能較豐富,建議在枯水季節施工,施工中配備抽排水設施,無法及時抽排地下水時采用機械成孔,澆筑時采用水下澆筑。2)A1橋臺區評價地形坡角約5-20°,坡度較陡,橋臺開挖形成高約6.0m的土質挖方邊坡,邊坡安全等級為三級。土層厚度較厚,基巖面較平緩,土質部分不易沿巖土界面發生整體滑移破壞,邊坡的破壞模式為土體內部圓弧滑動,建議采用1:1.50的坡率放坡開挖。橋臺與道路銜接處形成高度約5.5m的土質填方邊坡,土層厚度較厚,基巖面較平緩,土質部分不易沿巖土界面發生整體滑移破壞,邊坡的破壞模式為土體內部圓弧滑動,建議采用重力式擋墻支擋,支擋后再進行回填,以地基處理后的填土作為基礎持力層,采用明挖擴大基礎。建議橋臺采用樁基礎,以中等風化基巖作為基礎持力層。由于緊鄰蓮花灘河,地表水易匯入,地下水可能較豐富,建議在枯水季節施工,施工中配備抽排水設施,無法及時抽排地下水時采用機械成孔,澆筑時采用水下澆筑。3)基礎持力層和基礎形式的選擇橋(臺)墩建議以中等風化基巖作為基礎持力層,采用樁基礎形式,基礎應進入中風化基巖不小于三倍樁徑,基礎應充分考慮基礎應力擴散的影響,建議樁基應考慮填土不均勻沉降可能產生的側向壓力。嵌巖灌注樁基礎單樁豎向極限承載力標準值按《公路橋涵地基與基礎設計規范》JTG3363-2019計算。5.2.3支2路支二路總長約298m,整體走向為東西方向,西側接新金大道,東側接現狀的金志路;支二路為城市支路,設計時速30km/h,雙向兩車道,路幅標準寬度16m。左右兩側形成最大高度約8.5m的土質填方邊坡,邊坡安全等級為二級,基巖面較平緩,土體不易沿巖土界面發生滑移破壞,邊坡破壞模式為土體內部的圓弧滑動,建議土質邊坡按1:1.50的坡率放坡,并對坡面進行綠化格構處理,放坡后邊坡整體穩定。設計路面標高以下主要由填土組成,現狀填土未進行壓實處理,松散~稍密為主,建議應進行清除、壓實等地基處理。并采取攔截引排地下水、地表水或在路堤底部采用局部換填的方式填筑滲水性好的材料,且設置排水盲溝。壓實填土地基承載力現場試驗確定。建議采用地基處理后的填土作為路基持力層,采用透水性較好的粗粒料,壓實度須滿足設計要求。壓實填土地基承載力根據現場試驗確定。壓實填土作路基持力層,填料應滿足設計要求及《公路路基設計規范》(JTGD30—2015)相關要求。5.2.4支6路支六路長約193m,整體走向為南北方向,北側接規劃的支二路(本項目),南側接規劃的支七路(本項目);支六路為城市支路,設計時速30km/h,雙向兩車道,路幅標準寬度16m。左右兩側形成最大高度約4m的土質填方邊坡,邊坡安全等級為二級,基巖面較平緩,土體不易沿巖土界面發生滑移破壞,邊坡破壞模式為土體內部的圓弧滑動,建議土質邊坡按1:1.50的坡率放坡,并對坡面進行綠化格構處理,放坡后邊坡整體穩定。設計路面標高以下主要由填土組成,現狀填土未進行壓實處理,松散~稍密為主,建議應進行清除、壓實等地基處理。并采取攔截引排地下水、地表水或在路堤底部采用局部換填的方式填筑滲水性好的材料,且設置排水盲溝。壓實填土地基承載力現場試驗確定。建議采用地基處理后的填土作為路基持力層,采用透水性較好的粗粒料,壓實度須滿足設計要求。壓實填土地基承載力根據現場試驗確定。壓實填土作路基持力層,填料應滿足設計要求及《公路路基設計規范》(JTGD30—2015)相關要求。5.2.5支7路支七路長約490m,整體走向為東西方向,西側接新金大道,東側與現狀的金志路形成交叉口后,再往東側與支二路相接。支七路為城市支路,設計時速30km/h,雙向兩車道,路幅標準寬度16m。K0+045~K0+355段挖方邊坡:左右兩側形成最大高度約6m的土質挖方邊坡,局部巖土質挖方邊坡(K0+045~K0+080段),巖質段均為強風化基巖,強風化巖體邊坡巖體類別為IV類,等效內摩擦角取45°。邊坡安全等級為二級,基巖面較平緩,土體不易沿巖土界面發生滑移破壞,邊坡破壞模式為土體或強風化基巖內部的圓弧滑動,建議土質邊坡按1:1.50的坡率放坡,強風化基巖按1:1.00的坡率放坡,并對坡面進行綠化格構處理,放坡后邊坡整體穩定。K0+355~K0+449段填方邊坡:兩側形成最大高度約3m的土質填方邊坡,邊坡安全等級為二級,基巖面較平緩,土體不易沿巖土界面發生滑移破壞,邊坡破壞模式為土體內部的圓弧滑動,建議土質邊坡按1:1.50的坡率放坡,并對坡面進行綠化格構處理,放坡后邊坡整體穩定。設計路面標高以下主要由填土和基巖組成,現狀填土未進行壓實處理,松散~稍密為主,建議應進行清除、壓實等地基處理。并采取攔截引排地下水、地表水或在路堤底部采用局部換填的方式填筑滲水性好的材料,且設置排水盲溝。壓實填土地基承載力現場試驗確定。建議采用地基處理后的填土作為路基持力層,采用透水性較好的粗粒料,壓實度須滿足設計要求。壓實填土地基承載力根據現場試驗確定。壓實填土作路基持力層,填料應滿足設計要求及《公路路基設計規范》(JTGD30—2015)相關要求。5.2.6次3路其中次三路總長約902m,整體走向為南北方向,南側接新金大道,北側接現狀的金志路;次三路為城市次干路,設計時速40km/h,雙向四車道,路幅標準寬度26m。K0+034~K0+600段填方邊坡:左右兩側形成最大高度約3.5m的土質填方邊坡,邊坡安全等級為二級,基巖面較平緩,土體不易沿巖土界面發生滑移破壞,邊坡破壞模式為土體內部的圓弧滑動,建議土質邊坡按1:1.50的坡率放坡,并對坡面進行綠化格構處理,放坡后邊坡整體穩定。K0+640~K0+980段挖方邊坡:左右兩側形成最大高度約3m的土質挖方邊坡,邊坡安全等級為二級,基巖面較平緩,土體不易沿巖土界面發生滑移破壞,邊坡破壞模式為土體內部的圓弧滑動,建議土質邊坡按1:1.50的坡率放坡,并對坡面進行綠化格構處理,放坡后邊坡整體穩定。設計路面標高以下主要由填土和粉質粘土組成,現狀填土未進行壓實處理,松散~稍密為主,建議應進行清除、壓實等地基處理。并采取攔截引排地下水、地表水或在路堤底部采用局部換填的方式填筑滲水性好的材料,且設置排水盲溝。壓實填土地基承載力現場試驗確定。建議采用地基處理后的填土或可塑狀粉質粘土直接作為路基持力層,采用透水性較好的粗粒料,壓實度須滿足設計要求。壓實填土地基承載力根據現場試驗確定。壓實填土作路基持力層,填料應滿足設計要求及《公路路基設計規范》(JTGD30—2015)相關要求。5.3地震效應評價根據《城市橋梁抗震設計規范》(CJJ166-2011),場地地震動峰值加速度為0.05g,抗震設防烈6度,設計地震分組為第一組。根據《城市橋梁抗震設計規范》(CJJ166-2011),擬建橋梁的抗震設防分類為丁類,適度設防類。根據波速測試成果(表5.3-1),結合周邊工程地區經驗,場地素填土剪切波速度取130m/s(平均值),后期填土剪切波速度取130m/s,粉質粘土切波速度為167m/s(平均值),屬中軟土;強風化基巖屬軟質巖石或巖石;中等風化基巖屬巖石。表5.3-1鉆孔剪切波測試成果統計表孔號素填土粉質粘土測試范圍(m)測試值(m/s)測試范圍(m)測試值(m/s)ZK450.0-2.01312.0-11.0166ZK510.0-5.5171ZK540.0-1.5170ZK850.0-10.0163ZK920.0-9.0164ZK980.0-3.5172場地平均值130(經驗值)167按設計地坪高程,環境高程整平后各段建筑物場地覆蓋層厚度、等效剪切波速、抗震地段、類別及特征周期分別評述如下,詳見表5.3-2。表5.3-2擬建道路覆蓋層厚度及抗震類別表序號擬建物名稱覆蓋層厚度(m)素填土厚度(m)粉質粘土厚度(m)等效剪切波速(m/s)場地類別特征周期(s)抗震地段劃分1支七路蓮花灘河支流橋梁11.0(ZK47)1.29.8162II0.35不利地段2次三路蓮花灘河支流橋梁10.7(ZK86)010.7167II0.35不利地段3支二路11.14(ZK13)6.045.1145II0.35一般地段4支六路10.87(ZK25)10.870130II0.35一般地段5支七路13.08(ZK42)3.289.8156II0.35一般地段6次三路13.47(ZK29)3.3710.1156II0.35一般地段備注:位于邊坡頂部區域,劃為不利地段。表5.3-3邊坡頂部抗震不利地段參數表擬建物建筑抗震地段劃分相對高差(m)坡角(°)距突出地形邊緣的距離(m)備注支七路蓮花灘河支流橋梁不利地段6.6200邊坡頂部次三路蓮花灘河支流橋梁不利地段7.9200邊坡頂部對抗震不利地段,應采取有效措施,軟弱土采用樁基穿越或對軟塑粉質黏土采用水泥土攪拌樁或旋噴樁進行地基處理,提高其地基承載力。5.4巖土地震穩定性評價勘察區抗震設防烈度為6度,依據《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2010)(2016年版)第4.3.1條和第4.3.2條的判定,場地覆蓋土層為素填土和粉質粘土,場地不存在沙土液化等巖土的地震穩定性問題。由于填土厚度較大,存在震陷可能性。根據《建筑邊坡工程技術規范》(GB50330-2013)中5.2.5條規定,本場地抗震設防烈度為6度,可不進行地震工況下邊坡穩定性校核。對邊坡完成治理后地震作用下產生無滑坡、崩塌的可能性小。6、地基評價6.1地基均勻性及穩定性評價6.1.1地基均勻性1、素填土:橫向上分布于整個場地,縱向上土層面起較大,基巖面起伏較大,地基均勻性較差。2、粉質粘土:粉質粘土橫向上分布于大部分場地,縱向上土層面起較大,地基均勻性較差。3、泥巖:橫向上分布于整個場地,巖體連續、穩定,縱向上厚度大、穩定,地基均勻性好。為場地主要地層。4、砂巖:橫向上分布于場地局部地段,巖體不連續,縱向上厚度小,地基均勻性差。為場地次要地層。6.1.2地基穩定性場地內素填土未經壓實處理,不能作為基礎持力層,但厚度較大,用作道路持力層,應進行地基處理,基巖面大部分較緩。壓實度應經檢驗達到設計要求,其地基承載力特征值及變形模量應根據現場試驗確定;強風化基巖可作為路基持力層;中等風化基巖是場地理想的基礎持力層。場地內基巖界面整體起伏總體不大,層位穩定,巖石較完整,無弱軟夾層、破碎帶,鉆探未見溶洞。基礎附近無臨空面,地基整體穩定。6.2特殊性巖土6.2.1素填土場地特殊性土為素填土,素填土由粉質粘土和砂、泥巖碎塊石等組成,拋填素填土結構松散-稍密,未經分層壓實處理,厚度普遍較薄,物質組成變化大,均勻性差,壓縮性較高,承載力低,且有遇水濕陷的特點。不能直接用作路基持力層,用作路基持力層時應對其進行地基處理并經檢測達到設計要求。6.2.2粉質粘土支七路K0+365-K0+520、支二路K0+80-K0+105及次三路K0+560-K0+640等地段粉質粘土呈軟塑狀,場地在平場時就現狀回填,土體將不能碾壓密實,可能產生不均勻沉降,造成地面開裂,同時還會給基礎施工帶來難度,為確保安全,建議完善道路周邊截排水措施,對表層軟塑狀粉質粘土或淤泥進行換填處理,換填厚度約2.0m,具體厚度以現場收方為準,對深層軟塑狀粉質黏土采用水泥土攪拌樁或旋噴樁進行地基處理,提高其地基承載力。6.2.3強風化巖石強風化巖石裂隙發育,巖石結構已大部分破壞,顏色及礦物成分明顯變化,巖石被裂隙分割成碎塊狀,裂面多充填泥膜,鉆孔巖芯呈碎塊狀。承載力相對較高,可用作路基持力層。6.3水、土腐蝕性評價根據《公路工程地質勘察規范》(JTGC20-2011)附錄K劃分場地環境類型屬II類。場地附近無污染源,根據水樣試驗成果并參照相鄰場地,判定為對鋼筋混凝土結構中鋼筋呈微腐蝕性。依據《巖土工程勘察規范》(GB50021-2001)(2009版)第12.1.1條規定精神,本次勘察未采集土試樣進行腐蝕性試驗,僅據場地附近無污染源和臨近工程經驗,直接判定水(地下水、地表水)和土對混凝土、鋼筋等建筑材料具微腐蝕性。6.4施工對周邊環境及相鄰建筑物的影響評價(1)擬建支七路橋梁粉質粘土受其浸泡影響,多為軟塑狀,建議對軟土區域進行高壓旋噴注漿加固處理。(2)其中支六路涉及到1處民房建筑的拆遷。次三路涉及到重慶和泰馬術俱樂部的拆遷,整個片區的構筑物很少,適合道路建設。沿線共涉及高壓線220kv一條,根據線位情況,2座220kv高壓鐵塔高壓鐵塔均在紅線范圍內,本次設計均考慮遷改。(3)次三路道路樁號K0+460附近,存在現狀1根規模為DN1600給水管沿本次設計道路人行道布置,應道路回填壓實,故將其廢除后按原規模遷改至道路范圍外。(4)次三路道路樁號k0+560附近,存在現狀1根DN89燃氣管橫穿本次設計道路,本次設計將設計范圍內的廢除,與后期新建燃氣管線接順聯通。(5)次三路道路樁號k0+740附近,存在櫻桃路現狀給水、電力、通信、燃氣、雨污水等綜合管線,該段管線為櫻桃路市政管線,本次對予進行保護,施工期間應注意開挖與壓實,不得破壞現狀管線。(6)次三路道路樁號k0+980附近,存在現狀燃氣DN159,與現狀金志路接順,對該段管線加固保護。(7)支七路道路樁號k0+410附近,存在現狀給水管DN1400,該段道路為填方,對該段管線進行加固保護。擬建場地施工面限制較大,對降水工程、土方工程和支擋工程進行周密的施工組織設計。邊坡開挖土方應及時運走,不能在邊坡旁堆放,以免引起邊坡變形而發生意外。在施工過程中應注意現場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