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考語文總復習八年級下冊教材文言文知識打卡練_第1頁
2025年中考語文總復習八年級下冊教材文言文知識打卡練_第2頁
2025年中考語文總復習八年級下冊教材文言文知識打卡練_第3頁
2025年中考語文總復習八年級下冊教材文言文知識打卡練_第4頁
2025年中考語文總復習八年級下冊教材文言文知識打卡練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教材文言文知識打卡練--Dayl八下《桃花源記》

桃花源記

東晉?陶淵明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

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

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

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髯,并

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

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

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為具言所聞,皆嘆惋。

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

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1.文學文化常識

(1)陶淵明,一名,字,東晉詩人。其詩文兼有平淡與爽朗的風格,

語言質樸自然,又極為精練。有《陶淵明集》,《桃花源記》為其散文代表作。

(2)記,古代的一種散文體裁,可分為—、—、—、—等。,

用來描述旅途見聞或某地政治生活、社會面貌、風土人情、名勝古跡等。

2.詞語解釋

(1)繆溪行:_________________(6)只答之:___________________

(2)初極狹,才通人:—________(7)感來問訊:_________________

(3)屋舍儼然:________________(8)余人各復延至其家:__________

(4)桑竹之耳:________________(9)或郡下:____________________

(5)等如外人:________________(10)聞之,欣然翔往:___________

3.古今異義

(1)芳草鮮蓑

古義:_________________今義:_________________

(2)阡陌至溥

古義:____________今義:_________________

4.通假字

便擘還家:_____________

5.一詞多義

(1)尋:可向所志_________________尋病終__________________

(2)遂:遂迷后遂無問津者

6.詞類活用

(1)欲考其林:用作,意為

(2)處處事之:用作,意為

(3)未果,尋病終:用作,意為

7.重點句子翻譯

(1)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黃發垂髯,并怡然自樂。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中心概括

作者描繪了一個的理想社會,

寄托了自己的憧憬和追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對當時的

社會無疑是一種O

9.問題探究

(1)《桃花源記》三處出現過歷史時間名詞,即“晉太元中”“自云先世避秦時

舌L”“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請聯系上下文,分別說說它們在文中的作用。

(2)[同作者?陶淵明]時光流轉,四季更迭,古往今來,陶淵明備受推崇,成

為跨越時代的“大家”。唐朝的李白、杜甫、孟浩然,宋朝的蘇軾、歐陽修、

朱熹,現代的魯迅、朱光潛等都言之諄諄。請聯系《飲酒》(其五)和下文,

探究陶淵明受推崇的原因。

陶潛傳(節選)

陶潛字元亮,少懷高尚,博學善屬文①。穎脫不羈,任真自得,為鄉鄰之

所貴。

素簡貴,不私事上官??で捕洁]至縣,吏白應束帶見之。潛嘆曰:“吾不

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邪!”義熙二年,解印去縣,乃賦歸去來。

(出自《晉書》)

[注]①屬文:作文章。

教材文言文知識打卡練——Day2八下《小石潭記》

小石潭記

唐?柳宗元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琳I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

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抵,為嶼,為崎,為巖。

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動,俶爾

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

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同游者:吳武陵,龔古,余弟宗玄。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

壹。

1.文學文化常識

柳宗元,字,河東(今山西永濟西)人,唐代文學家,“”

之一,有《柳河東集》傳世。參加永貞元年(805)王叔文領導的政治革新運

動,失敗后被貶。之后,寄情山水,寫了八篇游記,史稱“

2.詞語解釋

(1)水才清冽:_________________(4)往來畬孥_________________

(2)仰然不動:_________________(5)悄愴幽邃:_________________

(3)留多遠逝:_________________

3.古今異義

全石以為底

古義:_________________今義:_________________

4.一詞多義

(1)可:潭中魚可百許頭,不可久居____________

(2)樂:心樂之似與游者相不

5.詞類活用

(1)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用作,意為

(2)潭西審而望:用作,意為

6.特殊句式

(1)乃記之而去。句

(2)斗折蛇行。句

7.重點句子翻譯

(1)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怡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中心概括

本文是一篇充滿詩情畫意的山水游記,文中描繪了小石潭

的,渲染了凄寒幽愴的氛圍,表現出作

者。

9.問題探究

(1)小石潭本是永州一無名小潭,卻因柳宗元詩情畫意的筆調而聞名古今。結

合全文說說柳宗元描寫山水的成功之處在哪里。

(2)[同手法?借景抒情]《小石潭記》與《醉翁亭記》兩文作者都有被貶謫的

經歷,但兩人又有著不同的胸懷意趣,請根據文意簡要談談兩人當時各自的心

情。

教材文言文知識打卡練——Day3八下《核舟記》

核舟記

明末?魏學浮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以至鳥獸、木

石,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嘗貽余核舟一,蓋大蘇泛赤壁云。

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中軒敞者為艙,箸篷覆之。旁開小窗,

左右各四,共八扇。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閉之,則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

出”,左刻“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石青移之。

船頭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佛印居右,魯直居左。蘇、黃共閱一

手卷。東坡右手執卷端,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左手執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語。

東坡現右足,魯直現左足,各微側,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衣褶中。佛印絕類

彌勒,袒胸露乳,矯首昂視,神情與蘇、黃不屬。臥右膝,訕右臂支船,而豎其

左膝,左臂掛念珠倚之——珠可歷歷數也。

舟尾橫臥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

攀右趾,若嘯呼狀。居左者右手執蒲葵扇,左手撫爐,爐上有壺,其人視端容寂,

若聽茶聲然。

其船背稍夷,則題名其上,文曰“天啟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遠甫刻”,細

若蚊足,鉤畫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計一舟,為人五;為窗八;為箸篷,為楫,為爐,為壺,為手卷,為念珠

各一;對聯、題名并篆文,為字共三十有四。而計其長曾不盈寸。蓋簡桃核修狹

者為之。嘻,技亦靈怪矣哉!

1.詞語解釋

(1)能以彳至寸之木:______________(5)可歷歷數:_________________

(2)罔不因勢象形:______________(6)鉤畫了了:__________________

(3)嘗購余核舟一:______________(7)蓋簡桃核修筑者為之:________

(4)舟首尾長約八分有色:_________

2.通假字

左手倚一衡木:________________

3.一詞多義

(1)端:東坡右手執卷端_________其人事賺容積__________

(2)為:為宮室、器皿、人物__________中軒敞者為艙_____________

4.詞類活用

(1)石音檢之:_____用作______,思為AL-,__________________

(2)中峭雹而多髯者為東坡:_____用作_____,意為__________________

(3)居右者椎髻仰面:用作,.思±2=.為AI-,

5.特殊句式

(1)臥右膝,詵右臂支船。句

(2)則題名其上句

6.重點句子翻譯

(1)嘗貽余核舟一,蓋大蘇泛赤壁云。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佛印絕類彌勒,袒胸露乳,矯首昂視,神情與蘇、黃不屬。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爐上有壺,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細若蚊足,鉤畫了了,其色墨。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中心概括

本文既是一篇簡潔、嚴謹的文,更是一篇氣韻生動的藝術美文。通過描

述核舟的,充分體現了雕刻者,顯示了

我國古代工藝美術的卓越成就。

8.問題探究

(1)細讀二至四段,說說作者為什么不按照船頭、船艙、船尾的順序一一介紹?

(2)[同體裁?說明文]在《核舟記》中,作者稱贊工匠“技藝靈怪矣哉”,下文

《記核桃念珠》選文末也感嘆“可謂藝之至矣”。請結合《核舟記》第三段與下

文內容說說兩文中匠人技藝的精湛表現在哪里。

得珠一百八枚,以山桃核為之,圓如小櫻桃。一枚之中,刻羅漢三四尊,或五六

尊,立者、坐者、課經①者、荷杖者、入定于龕②中者,蔭樹趺坐③而說法者、環

坐指畫論議者、袒跣⑷曲拳、和南而前趨而后侍者,合計之,為數五百。蒲團、

竹笠、茶奩⑤、荷葉、瓶缽、經卷畢具。又有云龍風虎,獅象鳥獸,狡猊⑥猿猱錯

雜其間。初視之,不甚了了。明窗凈幾,息心諦觀,所刻羅漢,僅如一粟,梵相

⑦奇古,或衣文織綺繡,或衣袈裟水田締褐⑧,而神情風致,各蕭散于松柏巖石,

可謂藝之至矣!

(節選高士奇《記桃核念珠》)

[注]①課經:讀經。②龕:佛塔。③趺(fu)坐:盤腿端坐,左腳放在右腿

上,右腳放在左腿上。④袒跣(xidn):袒胸赤足。⑤奩(lidn):盒子。⑥狡

猊(sudnnf):傳說中的一種猛獸。⑦梵相:羅漢的樣子。⑧名希褐:(chTh

e)麻布短衣。

教材文言文知識打卡練—Day4八下《北冥有魚》

北冥有魚

《莊子》

北冥有魚,其名為鰥。鰥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

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齊諧》者,志怪者也?!吨C》之言曰:“朋鳥之徙于南冥也,水

擊三千里,拉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币榜R也,塵埃也,生物之

以息相吹也。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

矣。

1.文學文化常識

(1)莊子(約前369—前286),名周,宋國蒙(今河南商丘東北)人,戰國時

期哲學家,學派的代表人物。

(2)《莊子》一書是的著作,現存33篇,包括內篇7篇、外篇15

篇、雜篇11篇。《北冥有魚》選自《莊子》內篇中的《》。

2.詞語解釋

(1)海垓則將徙于南冥:(4)轉扶搖而上者九萬里:

(2)/世也:(5)基視下也:

(3)水市三千里:(6)亦若星則已矣:

3.通假字

北基有魚:_________________

4.一詞多義

(1)為:化而為鳥其名為鵬

(2)以:去以六月息者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5.詞類活用

(1)志怪者也:用作,意為

(2)考而飛:用作,意為

6.特殊句式

南冥者,天池也。句

7.重點句子翻譯

(1)鯨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拉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中心概括

本文描繪了一幅大鰥變為大鵬,大鵬扶搖直上九萬里,從北海飛往南海的壯麗

圖景,暗含了作者對的追求。

9.問題探究

(1)《北冥有魚》中作者是怎樣描寫大鵬這一形象的?

(2)[同出處?莊子]本文與下面文段同出于《莊子?逍遙游》。在下面文段中,

莊子特意又講“水的深度”與“風的厚度”。結合兩個文段推測一下,莊子心中

的理想境界是怎樣的?

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覆杯水于坳堂①之上,則芥為之舟;

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故九萬里則風

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風②;背負青天而莫之天鬧③者,而后乃今將圖南久

[注]①坳堂:指廳堂地面上的坑凹處。②培風:乘風。③天瘀:阻攔、阻塞。

④圖南:這里指向南飛翔。

教材義言乂丸K打隹東一Day5所峰瑞

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莊子》

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莊子曰:''絳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日: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日:“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日:

“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

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p>

1.詞語解釋

(1)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2)鯨魚出游從容:

(3)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

(4)請俗其本:_________________

2.一詞多義

固:向不知子矣子圉非魚也

3.特殊句式

(1)鰥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句

(2)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句

4.重點句子翻譯

(1)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中心概括

本文記敘了莊子與惠子關于“”的辯論,表現了莊子機智、巧妙的

辯論風格,也體現了莊子“”的思想。

6.問題探究

(1)本文通過在中華文化史上產生過深遠影響的“濠梁之辯”讓我們認識了莊

子和惠子,你最欣賞其中哪一個?請結合文章內容簡要分析。

(2)[同出處?莊子]從本文與下面文段莊子與惠子的對話中,我們學到了哪些

應對技巧?請結合相關內容進行分析。

惠子相梁,莊子往見之?;蛑^惠子日:“莊子來,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

搜于國中三日三夜。莊子往見之,曰:“南方有鳥,其名為鴉芻鳥?,子知之

乎?夫鴉芻鳥發于南海而飛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②不飲。

于是鷗③得腐鼠,鴉芻鳥過之,仰而視之曰:‘嚇!'今子欲以子之梁國而嚇我

邪?”

[注]①鴉芻鳥(yuanchu):古代傳說中像鳳凰一類的鳥,習性高潔。②

醴(IT)泉:甘美的泉水。③鷗(chT):一種兇猛的鳥,也叫鶴鷹。

教材文言文知識打卡練——Day6八下《雖有佳肴》

雖有嘉肴

《禮記》

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后

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口:教

學相長也?!秲睹吩弧皩W學半”,其此之謂乎!

1.文學文化常識

《禮記》,戰國至秦漢間的匯編,相傳是西漢經學家戴圣編纂的?!峨m

有嘉肴》節選自《》?!丁肥恰抖Y記》中的一篇,是中國教育

史上第一篇系統性的教育學論文。

2.詞語解釋

(1)雖有至道:_________________

(2)教然后知a________________

(3)然后能目反也:

3.古今異義

弗食,不知其號也

古義:今義:

4.通假字

學學半:_________________

5.一詞多義

其:不知基旨也募此之謂乎

6.詞類活用

不知其考也:用作,意為

7.重點句子翻譯

(1)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故曰:教學相長也。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中心概括

本文通過“嘉肴”和“至道”的類比,指出教和學是互相促進、相輔相成的,

即“______________

9.問題探究

(1)請從句式的角度,試舉三例分析本文作者是如何增強文章氣勢的。

(2)[同主題?讀書學習]兩文都談到了學習方法,但各有側重。分析兩文談到

的學習方法側重點有何不同。

孔子藺南宮敬叔①曰:“吾聞老聃②通禮樂之原,明道德之歸,則吾呼也,今

將往矣。”至周,問禮于老聃,訪樂于其弘③,歷郊社④之所,考明堂之則,察

廟朝之度。于是喟忿日:“吾乃今知周公之圣,與周之所以王也?!奔叭ブ埽?/p>

子送之。自周且魯,道彌尊矣。遠方弟子之進,蓋三千焉。

(選自《孔子家語?卷三》,有刪減)

[注]①南宮敬叔:魯國大夫。②老聃:老子。③要弘:周敬王大夫。④郊社:

祭天地。

教材文言文知識打卡練——Day7八下《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

《禮記》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

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

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

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1.詞語解釋

(1)信修睦:_________________

(2)男有分,女有歸:

(3)才惡其不出于身也:

(4)盜竊亂賊而不便

2.古今異義

大道之行也

古義:今義:

3.通假字

(1)選賢與能:_________________

(2)泠、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4.一詞多義

(1)閉:是故謀因而不興故外戶而不因

(2)為:天下為公不必為己

(3)獨:矜、寡、孤、緞、廢疾者皆有所養故人不理親其親

5.詞類活用

選貨舉熊:(1)用作,意為

(2)用作,意為

6.重點句子翻譯

(1)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男有分,女有歸。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中心概括

文章說明了儒家思想中的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表達了勞動人民

對、、、理想社會的向往之情。

8.問題探究

(1)你對《大道之行也》一文所描寫的大同社會有怎樣的認識?

(2)[同主題?理想]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描繪的“世外桃源”藝術地再現

了《大道之行也》中大同社會的生活風貌,因此二者有許多相似的地方。請參照

示例,從兩文中再找出一例,說說它們的相似之處。

示例:從“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可以看出“桃源”中社會環境和平安寧,這就

是大同社會中的“盜竊亂賊而不作”。

教材文言文知識打卡練--Day8八下《馬說》

馬說

唐?韓愈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

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才歷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

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

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日:“天

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1.文學文化常識

(1)韓愈,字,河陽(今河南孟州)人,世稱“”,唐代文學家、

思想家、教育家。他是唐代的倡導者,其散文尤為著名,有《昌黎

先生集》傳世。同時,他是“”之首,與柳宗元并稱“

(2)“—”是古代一種議論文體,用以陳述作者對某些問題的看法。雖是議論

文體,卻講究。

2.詞語解釋

(1)辨死于槽楊之間:(4)鳴之而不能遇其意:

(2)一食吸盡粟一石:(5)執策而順之:

(3)耳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3.通假字

(1)拿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才美不外見:__________________

4.一詞多義

(1)食:售之不能盡其才像不飽,力不足

(2)策:策之不以其道執簞而臨之

(3)能:雖有千里之熊安求其熊千里也

5.詞類活用

(1)食馬者不知其能手?而食也:用作,意為

(2)食之不能盡其材:用法,意為

6.特殊句式

(1)馬之千里者。句

(2)祗辱于奴隸人之手。句

(3)策之不以其道。句

7.重點句子翻譯

(1)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楊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

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中心概括

作者借“千里馬”不遇“伯樂”的遭遇,比喻賢才難遇明主。全文寄托了作

者、的憤懣之情,表達了對統治

者、的諷刺。

9.問題探究

(1)后人對韓愈作品的藝術特點形象概括為“韓如潮”。請結合《馬說》中“不

以千里稱也”“安求其能千里也”“其真不知馬也”三句,闡述其“似連天潮涌”

的豐富情感。

(2)[同主題?為政之道]《馬說》中韓愈借評說千里馬,控訴了統治者摧殘埋

沒人才的現象。下面鏈接材料中的唐太宗在選拔人才時,是否有摧殘埋沒人才的

現象?請簡要分析。

【鏈接材料】

(唐太宗)上①令封德彝舉賢,久無所舉。上詰之,對日:“非不盡心,但于今未

有奇才耳!”上日:“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長,古之致治②者,豈借才于異代乎?

正③患己不能知,安可誣一世之人!”德彝慚而退。

(節選自《資治通鑒?唐紀八》)

[注]①上:皇上,指唐太宗。②致治:治理國家達到大治。③正:只。

答案

Dayl八下《桃花源記》

1.(1)潛元亮(2)碑記游記雜記傳記游記

2.(1)沿著,順著(2)僅僅、只(3)整齊的樣子(4)類(5)全,都(6)詳細(7)

全,都(8)邀請(9)到(10)打算,計劃

3.(1)新鮮美好(菜肴、瓜果等)滋味好(2)交錯相通運輸事業

4.同“邀”,邀請

5.(1)尋找隨即,不久(2)最終于是,就

6.(1)形容詞動詞走到……的盡頭

(2)名詞動詞做記號

(3)名詞動詞實現

7.(1)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長在溪的兩岸,長達幾百步,中間沒有別的樹,

芳草遍地,新鮮美好,落花繁多。

(2)漁人對此感到非常驚異,繼續往前走,想要走到那片林子的盡頭。

(3)呈現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寬闊的土地,一排排整齊的房舍,還有肥沃的

田地、美麗的池沼、桑樹、竹林之類。

(4)田間小路交錯相通,村落間雞鳴狗叫的聲音都可以互相聽到。

(5)老人和小孩,都安閑快樂。

(6)(他們)自己說他們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時的戰亂,領著妻子兒女和鄉鄰

們來到這個與人世隔絕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絕了。

(7)(漁人)出來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順著舊路(回去),處處都做了記號。

8.沒有君主、沒有剝削、共同勞動、和睦相處民眾的要求和愿望批判和否

9.(1)“晉太元中”點明故事發生的時間,使故事真實可信;“自云先世避秦時

亂”點明桃花源的人們來到桃花源的原因;“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點明距今

(晉太元中)時代久遠,在這里的生活安靜平和,引出后文漁人對外面世界的描

述,將桃花源的美好生活與外面的世界形成對比。

(2)一是陶淵明的文學造詣高,讓人敬仰。如他創作的《飲酒》(其五),自然

樸實,意境深遠。二是陶淵明的生活追求與政治理想高遠,使人神往。他辭官隱

居,遠離喧囂,所著《桃花源記》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三是陶

淵明氣節堅貞,令人崇敬。他不慕名利,不為五斗米折腰。

Day2八下《小石潭記》

1.子厚唐宋八大家永州八記

2.(1)格外(2)靜止不動的樣子(3)忽然(4)輕快迅疾的樣子(5)深

3.把……作為……認為

4.(1)大約可以,能(2)為……高興歡樂

5.(1)名詞狀語向西(2)名詞狀語向西南

6.(1)省略(2)省略

7.(1)潭中的魚大約有一百來條,都好像在空中游動,沒有什么依傍的,陽光

照到水底,魚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頭上。

(2)(魚兒)靜止不動,忽然間向遠處游去,往來輕快迅疾,好像和游人一同歡

樂。

(3)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樣曲折,像蛇那樣蜿蜒前行,

時隱時現。

(4)溪岸的形狀像狗的牙齒那樣交錯不齊,不知道它的源泉在哪里。

(5)坐在小石潭邊,四面被竹子和樹木圍繞著,寂靜寥落,空無一人,讓人感

到心情悲傷,寒氣透骨,凄涼幽深。

8.水、石、樹木、游魚在貶居時孤凄悲涼

9.(1)①移步換景。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換景”的手法,在移動變換

中引導我們去領略各種不同的景致,具有極強的動態的畫面感。②抓住景物特征,

精細生動地描繪。從聽覺、視覺和感受等多角度描繪?!奥勊暎瑛Q珊I環,心

樂之。”此文開筆就有聲有感,動靜結合。聲是動態的,石是靜態的,“蒙絡搖綴,

參差披拂”又是動態的,魚兒忽靜忽動,溪水若靜實動,這畫面給人以很深的感

知度。情景交融,寓情于景。讀者感受著這畫卷的美,又對作者寄予深深的敬意

與同情。③文筆簡練,前后照應,結構緊湊。寫潭,處處透出了潭水的清冽,有

很高的透明度,寫環境氣氛又處處透出這里的寂寥、幽邃。前后照應渾然一體。

④側面描寫,烘托景色。第二段無一字寫水,卻將水的清澈淋漓盡致地體現出來。

(2)歐陽修通過描寫醉翁亭的自然景色和太守宴游的場面,表現被貶后的曠達

情懷和與民同樂的思想。柳宗元通過寫小石潭及周圍的景色,抒發了在寂寞中的

悲涼、凄苦的情感。

Day3八下《核舟記》

1.(1)直徑(2)順著、就著(3)贈(4)零數、余數(5)分明的樣子(6)清楚

明白(7)長而窄

2.“衡”同“橫”,橫著

3.(1)一頭、一端端正(2)做,這里指雕刻表判斷,是

4.(1)名詞狀語用石青(2)名詞動詞戴著高高的帽子(3)名詞動

詞梳著形狀像椎的發髻

5.(1)省略(2)倒裝

6.(1)他曾經贈我一個用桃核雕成的小船,(刻的)是蘇軾游赤壁(的情景)。

(2)佛印極像彌勒佛,敞胸露懷,抬頭仰望,神情跟蘇、黃不相類似。

(3)爐上有個壺,那個人的眼睛正視著(茶爐),神色平靜,好像在聽茶水燒開

了沒有的樣子。

(4)字跡像蚊子的腳一樣細小,筆畫清楚明白,它的顏色是黑的。

7.說明細節和全貌巧奪天工的技藝

8.(1)核舟雕刻的內容是大蘇泛赤壁,船艙所刻內容交代故事的背景,先講背

景,再介紹船頭所坐的故事中的三個主要人物,最后介紹船尾舟子陪襯人物。這

樣寫,一是表達方便,二是遵循事物的內在邏輯。

(2)《核舟記》中雕刻者對在核舟上的三個人物的外貌、神情、動作都做了詳細

描述,形態各異,各有個性,連念珠都能清清楚楚數出來;《記桃核念珠》中念

珠體積小,卻雕刻三至六尊姿態各異的羅漢,可見技藝精湛。

Day4八下《北冥有魚》

1.(1)道家(2)莊子及其后學逍遙游

2.(1)海水運動(2)天然形成的水池(3)擊水,拍打水面(4)盤旋飛翔(5)代大鵬

(6)這樣

3.同“溟”,海

4.(1)成為叫做(2)介詞,憑借介詞,用

5.(1)形容詞名詞怪異的事物(2)形容詞動詞振奮,這里指用力鼓

動翅膀

6.判斷

7.(1)鰥體積巨大,不知道有幾千里;鰥變化成為鳥,它的名字叫鵬。

(2)當它用力鼓動翅膀飛的時候,那展開的雙翅就像懸掛在天空的云。

(3)鵬鳥遷徙到南海之時,翅膀擊水而行,激起的波濤浪花有三千里,它乘著

旋風盤旋飛至九萬里的高空,它憑借著六月的大風離開(北海)。

(4)天色湛藍,是它真正的顏色嗎?還是因為天空高遠而看不到盡頭呢?

8.絕對精神自由

9.(1)從體大、背大、翼大以及活動范圍大(從北海到南海的長度;九萬里的

高度)四個方面極寫鵬的磅礴壯觀?!安恢鋷浊Ю镆病毖云湫误w,“若垂天之云”

言其翼,“北冥”“南冥”“九萬里”言其活動區域寬。用比喻和夸張的手法描述

鵬,極言鵬形體之大、變化之神奇、飛騰時氣勢之壯觀。

(2)莊子心中的理想境界應是消滅了物我界限,無所待而游于無窮,達到無己、

無功、無名的境界。

Day5八下《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1.(1)濠水上的橋(2)一種白色小魚(3)完全,完備(4)追溯

2.固然本來

3.(1)判斷(2)倒裝

4.(1)你不是魚,怎么知道魚的快樂?(2)你本來就不是魚,你不知道魚的

快樂,是完全可以肯定的了!

5.魚之樂萬物與我為一

6.(1)(示例1)欣賞莊子,他不僅能以愉快的心境對待周圍事物,更機智善辯。

在惠子巧妙地援引莊子的反駁建立起符合邏輯的推理后,他“循其本”,回歸爭

論開始,避重就輕,將惠子發難化解。

(示例2)欣賞惠子,他好辯,重分析,對于事物有一種尋根究底的認知態度。

他巧妙地援引莊子的反駁建立起符合邏輯的推理,把莊子推到無言以對的處境中。

(2)從本文中學到了轉移話題(或偷換概念)的應對技巧,莊子把惠子問他的

“你怎么知道魚的快樂”偷換成了“你從哪里知道魚的快樂”巧妙進行應對;從

選文中學到了含沙射影(或巧用比喻或指桑罵槐)的應對技巧,莊子把“鷗”比

作惠子,把“鴆芻鳥”比作自己,把功名利祿比作“腐鼠”,不動聲色嘲諷了惠

子。

Day6八下《雖有佳肴》

1.儒家論著學記學記

2.(1)最好的道理(2)困惑(3)自我反思

3.味美意義;用意;目的

4.同“教”,教導

5.代詞,它的副詞,表示推測

6.形容詞名詞好處

7.(1)雖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嘗,就不知道它的味美。

(2)雖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學習,就不知道它的好處。

(3)所以,學習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的困惑。

(4)知道了自己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