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航路開辟后的食物物種交流練習(含解析)-2025-2026學年高二歷史統編版_第1頁
新航路開辟后的食物物種交流練習(含解析)-2025-2026學年高二歷史統編版_第2頁
新航路開辟后的食物物種交流練習(含解析)-2025-2026學年高二歷史統編版_第3頁
新航路開辟后的食物物種交流練習(含解析)-2025-2026學年高二歷史統編版_第4頁
新航路開辟后的食物物種交流練習(含解析)-2025-2026學年高二歷史統編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2課新航路開辟后的食物物種交流練習一、單選題1.1582年,意大利威尼斯貴族孔塔里尼家族的佃農在一塊夏季易遭洪澇的田地上種植玉米。1601年,威尼斯市場交易所的一份官方文獻記載道:“玉米被最為貧窮可憐的人們所購買,對他們而言,玉米乃是一種擁有便宜市價、賴以維持生計的資源。”這有助于說明(

)A.玉米深刻影響威尼斯經濟生活B.玉米成為威尼斯人的主要糧食C.威尼斯的農業商品化程度提高D.物種傳播推動威尼斯階層流動2.表1為玉米在中國的記載情況(部分)。這些記載可用于研究(

)時間記載來源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玉米,荊屬傍山及州田多種之《荊州府志》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包谷最耐旱,近時南漳、谷城、均州山地多產之,遂為貧民常食《襄陽府志》乾隆三十年(1765年)居民相率墾山為壟,爭種之以代米……山家歲倚之,以供半年糧《辰州府志》A.物種傳播伴隨著殖民活動的拓展 B.傳統經濟結構制約物種交流C.地理大發現帶來了物種交流互動 D.玉米種植的地理分布和影響3.1582年,意大利威尼斯貴族孔塔里尼家族的佃農在一塊夏季易遭洪澇的田地上種植玉米。1601年,一份威尼斯市場交易所的官方文獻記載道:“玉米被最為貧窮可憐的人們所購買,對他們而言,玉米乃是一種擁有便宜市價、賴以維持生計的資源。”這反映出A.玉米成為威尼斯人的主要糧食 B.物種傳播推動威尼斯階層流動C.玉米深刻影響威尼斯經濟生活 D.威尼斯的農業商品化程度提高4.蔗糖原產于亞洲,后經阿拉伯人傳入歐洲。11世紀很少有歐洲人知道蔗糖的存在。16世紀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在美洲使用黑人奴隸種植甘蔗制作蔗糖。一個世紀后,英法成為了西方世界最大的蔗糖制造者和出口者。到17世紀中期,英格蘭貴族和富翁們已經嗜糖成癖。18世紀蔗糖在英國變得日常化,工人階級中流行加糖茶歇,補充所需能量。據此可知(

)A.蔗糖消費推動歐洲階級結構變化B.世界貿易中心發生了轉移C.價格革命使歐洲人生活水平提高D.物種傳播影響具有多重性5.咖啡原產于非洲的埃塞俄比亞。1689年,荷蘭人在爪哇建立咖啡種植園。18世紀上半葉,英國人、西班牙人、葡萄牙人陸續將咖啡引入牙買加、古巴、危地馬拉、巴西等地,大量黑人從事咖啡種植,咖啡風靡全球。這表明(

)A.世界貿易中心發生變遷 B.世界市場已經初步形成C.殖民擴張推動物種交流 D.商業經營方式發生改變6.下面為18世紀初國際貿易狀況示意圖。這一狀況的出現(

)A.為洲際物種交流創造了有利條件B.得益于自由主義經濟政策的盛行C.表明人們接受新物種具有漸進性D.說明經濟作物是國際貿易的核心7.如圖呈現了1500—1800年亞歐大陸人口的變化情況。導致這一變化的主要因素是(

)A.全球交流帶來飲食營養的改善B.工業化的實現帶來了經濟繁榮C.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的形成D.大規模移民和城市化進程加快8.據不完全統計,殖民地時期美洲各地普遍栽種的作物有247種,其中從歐洲移植的達199種。舊大陸作物為美洲提供了基本食物或飼料。比如,稻米成為部分非洲黑奴的主糧;某些舊大陸作物還成為美洲重要的經濟作物,如稻米、蔗糖等。據此可知,新航路的開辟(

)A.改變了美洲的傳統社會風俗 B.豐富了美洲的社會物質生活C.實現了新舊大陸的優勢互補 D.改善了美洲居民的生活條件9.如圖是中國古代人口增長曲線圖。圖中人口突然出現快速增長主要得益于(

)A.農業技術的改進 B.政府政策的鼓勵C.戶籍管理的完善 D.高產作物的引入10.馬鈴薯在傳入歐洲之初,并不受人們的歡迎,他們甚至認為馬鈴薯會導致麻風病和不道德;馬鈴薯來自美洲,在那里它是不開化的、被征服的種族的主要食物……。拿破侖戰爭時期,馬鈴薯成為了歐洲的糧食儲備,到1815年它已成為整個北歐的主糧作物。這主要說明(

)A.歐洲人接受新的物種具有漸進性B.戰爭使馬鈴薯成為歐洲主糧作物C.馬鈴薯種植改變人們對美洲看法D.工業革命推動了物種交流的加快11.1573年,西班牙塞維爾加爾默羅醫院的日志里描述了當年冬季買土豆的事,并明確說明,土豆是在當地種植的、季節性的蔬菜。隨后,這種異域蔬菜開始傳到歐洲各地的植物園中,并出現在了16世紀末的植物志里。這說明新航路開辟(

)A.推動了世界市場形成 B.改變歐洲農業經營模式C.影響了歐洲人的生活 D.使歐洲出現研究土豆熱12.當代英國漢學家魏根深在北京做過一個實驗,讓飯店廚師按照《齊民要術》中的菜譜做菜。他認為:“花生油、糖、辣椒、西紅柿等食材的缺席,是一種令人愉快的休憩。”然而,大多數中國客人都覺得他們吃的是外國菜,而不是中國菜。這表明(

)A.物種全球交流促進飲食文化變遷B.新時代社會大眾的物質生活豐富C.經濟全球化程度已進入縱深階段D.中外餐飲文化交流互動的頻繁性13.新航路開辟后,花生由南美洲傳到舊大陸,種植面積和產量都不大,主要供種植者自己食用。1900年前后德國和美國科學家發現了花生和花生油的幾十種工業用途,印度、西非和中國的花生產量和出口量因此大增。由此可見,花生的傳播和種植(

)A.以世界市場的發展程度為基礎B.迅速提高了農業的商品化程度C.主要源于工業革命進程的推動D.受到科學技術發展水平的影響14.語言學家塞繆爾·約翰遜認為,咖啡館不只是出售咖啡的場所,還是一種思想體現。英國斯圖亞特王朝復辟后英王查理二世簽發了《鎮壓咖啡館的公告》,其中提到咖啡館成了“懶人和叛逆者的天堂”

“浪費著人們寶貴的時間”“更嚴重的是,滋生出很多錯誤、邪惡和惡意中傷的傳言,并廣為散布,損害了國王的政府”。這實質上反映了(

)A.咖啡的傳播改變了人們飲食習慣 B.咖啡館的產生影響人們生產生活C.咖啡館屬性促進社交習慣的改變 D.咖啡館文化沖擊了現有封建統治15.新航路開辟后,原產于美洲地區的胭脂蟲紅色染料大量流入歐亞大陸市場,由于具有優越的染色性能及提取方式簡單,該染料逐漸取代了歐亞大陸原有的動物及植物紅色染料,如克爾姆斯和茜草,同時這也導致全球對紅色手工藝品的熱情逐漸減弱。這表明新航路的開辟(

)A.推動了國際時尚風潮的演變 B.促進了西歐科學技術的進步C.提高了美洲文明的國際地位 D.打破了西歐國家的文化霸權16.有學者對原產于美洲的馬鈴薯進入世界其他地區后的影響展開研究。馬鈴薯傳入中國后,人口增長導致大量荒山、森林被砍伐殆盡,在英格蘭,許多制造商嘗試用馬鈴薯取代面粉制作面包,以降低生產成本,加快工業化進程。據此可知(

)A.食物來源決定人口增長規模 B.戰爭促進區域文化交流C.物種交流影響人類歷史進程 D.人口遷徙推動文化認同二、非選擇題17.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材料二“川陜兩湖凡山田皆種之,俗呼包谷,山農之糧,視其豐歉,釀酒磨粉,用均米麥,瓤煮以飼豕,稈干以供炊,無棄物。”——(清)吳其濬《植物名實圖考》“玉米但得薄土,即可播種……乘青半熟,先采而食……大米不耐饑,包米能果腹。”——李拔《請種玉米議》“邑境山多田少,居民倍增,稻谷不足以給,則于山上種包谷、洋芋、蕎麥、燕麥或蕨蒿之類。深林剪伐殆盡,巨阜危峰,一望皆包谷也。”——袁景暉《建始縣志》(1)根據材料一,描述玉米傳入中國的路徑。(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玉米傳入中國后的影響。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6世紀之后,新大陸的發現和環球航行的實現推動西歐資本主義強國紛紛對外擴張。到達美洲的新移民對于美洲的玉米、木薯等糧食作物不適應,于是移植歐洲舊世界的小麥、葡萄、橄欖,畜養豬、牛、馬、羊。同樣,美洲的玉米、馬鈴薯、紅薯、木薯等作物因環境適應性強、產量大,被引進歐洲之后大受歡迎。歐洲人口在1650年是1.03億,1850年到達2.74億。愛爾蘭的人口變化則居全球之冠,從1660年的50萬增加到1860年的900萬,其中關鍵就是馬鈴薯的種植。——摘編自杜君立《新食貨志》材料二

15世紀以前,歐洲人的食物種類有明顯的地域性,如法國人和意大利人食用橄欖油,丹麥食用黃油,阿爾卑斯地區多食用肉類,地中海地區多食用谷物類。15—17世紀,歐洲人食物種類呈現多樣性和豐富性,土豆、玉米、小麥制成的面包改變了傳統的糧食結構,香料成為歐洲人家庭必備品,咖啡、茶葉削弱了傳統飲料的地位,即便一般家庭的餐桌文化也日益多彩。宮廷貴族的飲食禮儀為資產階級所效仿,并通過烹飪書和家常菜譜的方式傳播到普通家庭。——摘編自朱基富《新航路開辟:歐洲飲食文化的新篇章》(1)根據材料一,概括新航路開辟后世界食物物種交流的特點。(2)根據材料二,指出近代早期歐洲飲食文化變化的趨勢。(3)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新航路開辟后食物物種交流的影響。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1—15世紀的歐洲,歐洲人的食物原料開發與利用始終沒有走出歐洲。這一時期,香料貿易是西方世界與地中海東岸地區進行貿易的主要項目,香料能改善食物的風味,豐富人們的飲食口味,提高飲食質量,因此備受人們推崇,但價格昂貴使其成為彰顯人們地位和身份的象征。16世紀中期以后,食物原料在區域間廣泛傳播和利用。通過殖民掠奪,世界上許多地區的動、植物原料被帶回歐洲,經過培育改良后,最終成為歐洲人的食物原料,如玉米、土豆等。新航路的開辟,為各種香料大量傳入歐洲開創了條件。從而也徹底改變了歐洲人的烹調方式和飲食口味。香料不再是人們奢望難求的調料了。——摘編自朱基富《新航路開辟:歐洲飲食文化的新篇章》材料二

玉米比小米、高粱和塊莖植物都要容易保存得多。因此,酋長和國王們可以通過集中儲存、集中分配食物來實現權力的最大化。在非洲西部的叢林地帶,玉米推進了比以往規模更大的國家的產生。阿薩迪王國自17世紀70年代后開始進行擴張,而其先頭部隊就以玉米為食,因為士兵們在遠方的戰役中可以隨身攜帶這些食物。對于商人駝隊來說,玉米也是很好的便攜食品。因此,玉米還促成了包括奴隸貿易在內的大西洋非洲的商業化。如果商人及作為他們財產的奴隸找到一種方便攜帶的食物供應的話,奴隸貿易就更容易深入內陸地區。用大型倉庫儲存的玉米也使人們可以在西非海岸線臭名昭著的奴隸禁閉營里關押大量奴隸。——摘編自【美】約翰·麥克尼爾《世界歷史中的物種交流》(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16世紀前后歐洲飲食文化的變化,并分析其原因。(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玉米在世界范圍內傳播所帶來的影響。20.閱讀材料,回答問題。農業的產生促成了人類文明的誕生。下表摘錄的是人類歷史進程中食物生產、交流和儲備的一些重要事件、重要現象。時間重要事件或重要現象大約1萬年前原始的農耕和畜牧出現;小麥、大麥的原產地是小亞細亞半島,粟、水稻的發源地是中國,中美洲則是玉米、甘薯的原產地。公元前6000年左右西亞的小麥、大麥進入到歐洲。公元前2世紀到公元2世紀葡萄、苜蓿等傳到中國,櫻桃、杏從亞洲傳到羅馬。7—10世紀中國江南地區出現了一種輕便的短曲轅犁,它在江南水田得到推廣。15世紀末到18世紀初玉米、甘薯等原產于美洲的農作物傳播到歐洲、亞洲和非洲等地;小麥、甘蔗等傳入美洲;中國福建發生饑荒,饑民依靠甘薯度過荒年。19世紀初法國人制造出罐頭食品,成為現代食品保藏技術的開端。以英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建立了大農場。1945年聯合國糧農組織成立,制訂糧食安全行動計劃以解決世界糧食問題。20世紀50年代美國使用機械通風儲糧技術,在全世界得到廣泛應用;歐美各國完成了農業機械化,建立起高度集約的現代農業。2014年“中國超級雜交水稻”百畝試驗田平均畝產量突破1000千克,創世界記錄。提取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擬定一個論題,并進行闡述說明。(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參考答案題號12345678910答案ADCDCAABDA題號111213141516答案CADDAC1.A【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世界。根據材料“玉米被最為貧窮可憐的人們所購買,對他們而言,玉米乃是一種擁有便宜市價、賴以維持生計的資源”和所學可知,新航路開辟后,玉米傳入歐洲,對當時威尼斯的下層百姓產生重大影響,成為賴以維持生計的資源,說明的是玉米深刻影響威尼斯經濟生活,A項正確;材料僅體現的是威尼斯下層百姓對玉米的依賴,不能說明玉米成為威尼斯人的主要糧食,排除B項;農業商品化是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通過市場實現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和優化配置?,與材料無關,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物種傳播對威尼斯階層變化的影響,排除D項。故選A項。2.D【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清朝(中國)。根據表1的記載可以看到,玉米在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在荊屬傍山及州田多種之,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在襄陽府的南漳、谷城、均州山地多產之,乾隆三十年(1765年)在辰州地區居民相率墾山為壟種植玉米。這些記載反映了玉米在湖北等地的種植地理分布情況,以及玉米種植對當地居民(如貧民常食、山家歲倚之)的影響,D項正確;表格中并未提及殖民活動等相關內容,表格中的記載主要是關于玉米在湖北等地的種植情況,沒有涉及殖民活動對物種傳播的影響,排除A項;根據材料解析可知,表格中記載內容可用于研究玉米種植的地理分布和影響,沒有涉及經濟結構對物種交流的影響,排除B項;表格中沒有提到物種的互動,只有玉米的傳入,排除C項。故選D項。3.C【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582至1601年(意大利)。根據材料信息可知,新航路開辟后,玉米從美洲被引進到意大利,成為當地常見的一種農作物。玉米從種植、財產構成到市場消費等多個經濟環節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深刻地影響了威尼斯的經濟生活,C項正確;材料說明玉米是貧窮人們賴以維持生計的資源,不能就此得出玉米成為威尼斯人的主要糧食的結論,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物種傳播與社會階層流動的關系,與題干無關,排除B項;材料主要強調的是玉米在威尼斯經濟生活中的作用,沒有體現農業商品化程度的相關信息,排除D項。故選C項。4.D【詳解】據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11世紀-18世紀(世界)。據題干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伴隨新航路開辟以來西歐國家的對外殖民擴張,甘蔗被傳播到美洲,使得美洲成為甘蔗種植和出口的主要地區,歐洲殖民國家的競爭推動了甘蔗生產和貿易格局的變化。18世紀英國通過殖民擴張和貿易活動,從美洲等殖民地大量進口蔗糖。同時18世紀后期英國正處于工業革命時期,工業生產對勞動力的需求大增,工人的勞動強度和時長都顯著增加,身體能量消耗巨大,蔗糖能快速提供能量,這反映了工業革命推動了社會生產方式的變革,進而影響了人們的飲食需求和習慣。因此,甘蔗從亞洲傳入歐洲到美洲,對美洲殖民地的經濟結構、黑奴貿易、國際競爭、飲食結構和生活習慣等產生了多方面影響,D項正確;工業革命推動了歐洲階級結構的變化,甘蔗消費影響了工人階級的生活習慣,排除A項;新航路開辟到18世紀,世界貿易中心是在大西洋沿岸國家,排除B項;新航路開辟促使歐洲發生價格革命,貴金屬大量流入西歐,造成貨幣貶值和物價上漲,不利于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排除C項。故選D項。5.C【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世界。根據材料“咖啡原產于非洲的埃塞俄比亞”“18世紀上半葉,英國人、西班牙人、葡萄牙人陸續將咖啡引入牙買加、古巴、危地馬拉、巴西等地”和所學可知,新航路開辟后,伴隨著歐洲人的殖民擴展,促進了物種在世界范圍內進行交流,C項正確;新航路開辟后,世界貿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轉移到大西洋沿岸,排除A項;新航路開辟后,歐洲商人和殖民者直接同世界各地建立商業聯系,世界市場初步形成,排除B項;新航路開辟后,商業經營方式變化如股份公司、證券交易所等出現,排除D項。故選C項。6.A【詳解】根據次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原因題、本質題,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8世紀初的世界。根據示意圖可以看出,歐洲、亞洲、非洲和美洲之間存在廣泛的貿易聯系。這種跨大洲的貿易無疑促進了物種的交流,如美洲的玉米、馬鈴薯等傳入歐洲和亞洲,亞洲的茶葉、香料等傳入歐洲和美洲。因此,這一時期的國際貿易為洲際物種交流創造了有利條件,A項正確;自由主義經濟政策主要在19世紀中葉以后開始盛行,特別是在工業革命后,排除B項;雖然人們接受新物種可能具有漸進性,但這一點并未在示意圖中明確體現出來,且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C項;雖然經濟作物在國際貿易中占有重要地位,但示意圖并未明確顯示經濟作物是國際貿易的核心,且國際貿易還涉及其他多種商品和服務,排除D項。故選A項。7.A【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500—1800年的歐亞大陸。根據材料“1500—1800年”的時間限制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新航路開辟后,由全球交流所帶來的飲食營養的改善,促進了亞歐大陸人口的增加,A項正確;歐美工業化實現的時間至少要等到19世紀中期,與題干時間限制不符,排除B項;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形成的時間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與題干時間限制不符,排除C項;1500—1800年間,最大的移民浪潮是非洲的奴隸被運往美洲,其次是歐洲人移民來到美洲,在傳染病過后人煙稀少的土地上定居,這與題干“亞歐大陸人口增加”不符,排除D項。故選A項。8.B【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推斷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世界。根據材料“殖民地時期美洲各地普遍栽種的作物有247種,其中從歐洲移植的達199種”“舊大陸作物為美洲提供了基本食物或飼料”并結合所學可知,從歐洲移植到美洲的多種作物,為美洲提供了基本食物和飼料,甚至成為重要的經濟作物,這明顯豐富了美洲的社會物質生活,B項正確;材料中沒有提及新航路開辟對美洲社會風俗的影響,因此無法從材料中得出這一結論,排除A項;雖然新航路的開辟促進了新舊大陸之間的交流和互動,但材料主要強調的是作物移植對美洲物質生活的影響,并未直接體現新舊大陸的優勢互補,排除C項;雖然作物移植可能對美洲居民的生活條件產生一定影響,但材料主要強調的是作物種類和用途的變化,并未直接提及生活條件的改善,排除D項。故選B項。9.D【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中國。根據圖示可知,1600—1800年間,中國人口出現快速增長的趨勢,這主要得益于農業生產能力的提升,這一時期,玉米和番薯等高產作物被引入并廣泛種植,提高了糧食產量,使得更多的人口得以生存,D項正確;農業技術的改進有利于農業的發展,但不屬于導致人口快速增長的主要原因,排除A項;政府政策的鼓勵屬于次要因素,并不是導致人口快速增長的主要原因,排除B項;戶籍管理的完善,更多是對社會秩序的控制,而非促進人口增長的主要因素,排除C項。故選D項。10.A【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歐洲)。據本題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結論是:馬鈴薯在歐洲的推廣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這體現了漸進性,A項正確;材料中只提及到拿破侖戰爭時期馬鈴薯成為歐洲的糧食儲備,到1815年才是北歐的主要作物,因此認為戰爭使得馬鈴薯成為歐洲主糧作物的推測過于片面,排除B項;材料只提及歐洲人對馬鈴薯作為食物從抵觸到接受的過程,沒有涉及對美洲看法的具體描述,排除C項;據所學可知,工業革命提高了生產力,加快了工商業的發展,促成了世界市場的最終形成,但與物種交流是否會加快無直接因果關系,排除D項。故選A項。11.C【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世界)。據題干信息可知,16世紀土豆在西班牙及歐洲各地種植并成為食用蔬菜,這說明新航路開辟使得土豆傳播到歐洲,影響了人們的生活,C項正確;20世紀初期世界市場基本形成,排除A項;材料信息未涉及歐洲農業經營模式發生了改變,只是強調異域蔬菜的傳入豐富了人民飲食種類,改變了飲食方式,排除B項;土豆出現在16世紀末的植物志里,并不能直接得出歐洲出現了研究土豆熱潮,排除D項。故選C項。12.A【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現代(中國)。據題干信息可知,新航路開辟之后,花生、糖、辣椒、西紅柿等美洲物種陸續傳播到歐洲、亞洲、非洲等地,在全球范圍內傳播,食物物種交流豐富了人們的食物種類,也改變了人們的飲食習慣,A項正確;新時代社會大眾的物質生活豐富并非材料強調的主旨,英國漢學家魏根深的實驗說明物種的傳播交流對人們飲食文化的影響很大,豐富了人們的食物種類,排除B項;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表現有生產全球化日益深入,跨國公司更趨活躍、金融國際化不斷加快,國際資本流動空前增加、科技全球化日新月異、人員跨國界流動規模不斷擴大等,材料未說明以上內容,無法得出經濟全球化程度已進入縱深階段,排除C項;材料信息未涉及中外餐飲文化交流互動的頻繁性,只是說明物種交流對飲食文化的影響,排除D項。故選A項。13.D【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世界)。據題干“種植面積和產量都不大,主要供種植者自己食用”“發現了花生和花生油的幾十種工業用途,印度、西非和中國的花生產量和出口量因此大增”,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花生由僅供食用到幾十種工業用途,是科學技術發展的結果,由于用途增加,產量、出口量也大增,D項正確。結合所學,花生的傳播和種植確實與世界市場的發展程度有很大關系,但是題干要強調的是花生用途的變化對傳播和種植的影響,排除A項;花生的傳播和種植促進了花生的商品化程度,但花生的商品化不能等同農業的商品化,排除B項;早在新航路開辟后花生已經開始傳播,所以不能說主要源于工業革命進程的推動,排除C項。故選D項。14.D【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英國)。據題干英王查理二世認為咖啡館“滋生出很多錯誤、邪惡和惡意中傷的傳言,并廣為散布,損害了國王的政府”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咖啡館英國很流行,很快變成了人們“公開的思想交流地”,英國人喜歡在咖啡館中討論國事、各類知識等,查理二世認為其會影響到封建統治,D項正確;材料信息說明人們喜歡在咖啡館討論國事,是一種思想的體現,與改變了人們飲食習慣無關,排除A項;材料信息未涉及咖啡館的產生對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材料主旨強調咖啡館的功能極大地滿足了消費需求,談論國事、獲取知識,排除B項;咖啡館屬性促進社交習慣的改變與“損害了國王的政府”的主旨信息不符,排除C項。故選D項。15.A【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時空是近代世界。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新航路開辟后,美洲地區的胭脂蟲紅色染料大量流入歐亞大陸市場,用它制作的紅色染料是歐洲人見過的最鮮艷、最濃的紅色。于是,胭脂蟲紅成為歐洲主要的染料,廣泛用于紡織品、化妝品、食品等行業,并且導致了全球對紅色手工藝品的熱情逐漸減弱,說明新航路的開辟推動了國際時尚風潮的演變,A項正確;材料未涉及新航路開辟與西歐科學技術發展的關系,與題意無關,排除B項;新航路開辟后,歐洲殖民者對美洲進行了瘋狂的殖民掠奪及種族屠殺,并未提高美洲文明的國際地位,排除C項;新航路的開辟有助于西歐國家在殖民地建立文化霸權,排除D項。故選A項。16.C【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世界)。根據題干材料,可知美洲物種向外傳播過程中,引起了環境的破壞,加快了工業化進程等,這反映出物種交流對人類歷史進程產生了重要的影響,C項正確;“決定”說法過于絕對,排除A項;題干材料沒有涉及戰爭對區域文化交流的促進作用,排除B項;題干材料沒有強調人口遷徙推動文化認同,而是強調物種交流影響人類歷史進程,排除D項。故選C項。17.(1)海路傳入:通過東南沿海地區向內陸傳播。陸路傳入:從印度、緬甸傳入中國云南地區。從中亞地區傳入我國新疆境內,再逐漸向東南地區傳播。(2)增加糧食產量,解決糧食問題;促進中國人口的激增;促進商品經濟發展;促進養殖業發展;過度墾荒造田,導致水土流失,破壞環境。(任答4點)【詳解】(1)本題是特點題。時空是明清(中國)。根據材料可知,地圖直觀呈現玉米傳播到中國的三條路線,如海路傳入:通過東南沿海地區向內陸傳播;陸路傳入:從印度、緬甸傳入中國云南地區;從中亞地區傳入我國新疆境內,再逐漸向東南地區傳播。(2)本題是影響題。時空是明清(中國)。根據材料“玉米但得薄土,即可播種……乘青半熟,先采而食……大米不耐饑,包米能果腹”“邑境山多田少,居民倍增,稻谷不足以給,則于山上種包谷、洋芋、蕎麥、燕麥或蕨蒿之類”可知,增加糧食產量,解決糧食問題;促進中國人口的激增;根據材料“釀酒磨粉,用均米麥,瓤煮以飼豕,稈干以供炊,無棄物”可知,促進商品經濟發展;促進養殖業發展;根據材料“深林剪伐殆盡,巨阜危峰,一望皆包谷也”可知,過度墾荒造田,導致水土流失,破壞環境。18.(1)特點:交流范圍具有全球性;雙向交流,呈現互補性;歐洲占據主導;交流內容豐富。(答出兩點即可)(2)趨勢:逐漸突破地域限制;食物種類趨于豐富;餐桌文化日益多彩;傳統食物地位下降;飲食文化趨于平民化。(答出兩點即可)(3)影響:促進了世界人口增長;改變了人們的飲食結構和習慣;提高了人們的抗饑荒能力;推動了世界經濟和貿易的發展(答出兩點即可);對部分地區生態環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壞;加速了疾病在全球范圍內的傳播(答出一點即可)。【詳解】(1)本題是特點題。時空是近代世界。特點:據材料“美洲……移植歐洲舊世界的(作物)……美洲的……作物……被引進歐洲”得出交流范圍包括舊世界的歐亞非和新大陸美洲,涵蓋世界主要大洲,具有全球性;舊世界物種傳入美洲、美洲物種傳入舊世界,雙向交流,呈現互補性;據材料“西歐資本主義強國紛紛對外擴張”并結合所學得出,新航路開辟后世界食物物種交流與歐洲資本主義國家的對外擴張和海上貿易有關,也即歐洲占據主導;據材料“移植……舊世界的小麥、葡萄、橄欖,畜養豬、牛、馬、羊”“美洲的玉米、馬鈴薯、紅薯、木薯等”得出交流內容豐富。(2)本題是對比題。時空是近代歐洲。趨勢:據材料“15世紀以前,歐洲人的食物種類有明顯的地域性”“ 15—17世紀,歐洲人食物種類呈現多樣性和豐富性”得出逐漸突破地域限制,食物種類趨于豐富;據材料“一般家庭的餐桌文化也日益多彩”得出餐桌文化日益多彩;據材料“改變了傳統的糧食結構…………削弱了傳統飲料的地位”得出傳統食物地位下降;據材料“宮廷貴族的飲食禮儀……傳播到普通家庭”得出飲食文化趨于平民化。(3)本題是影響題。時空是近代世界。影響:從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兩方面分析。據材料“玉米、馬鈴薯、紅薯、木薯等作物……環境適應性強、產量大”“歐洲人口在1650年是1.03億,1850年到達2.74億”得出增加了糧食和食物供應,提高了人們的抗饑荒能力,促進了世界人口增長;據材料“食物種類呈現多樣性和豐富性……改變了傳統的糧食結構”得出改變了人們的飲食結構和習慣;結合所學,世界物種交流促進了農業、畜牧業和相關產業發展,增產的農產品被投入市場出售,推動了世界經濟和貿易的發展;結合所學,新物種的引進對當地生態環境也產生了一定影響。食草的馬、牛、羊等動物來到氣候適宜、水草豐足的美洲,繁殖的數量遠遠超出了土地承載能力;殖民者大量種植農作物,導致茂密的原始森林被濫伐。美洲地表植被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壞。中國明清時期引進推廣耐旱高產的玉米、甘薯等美洲作物,使得以前不適宜耕種的荒山、丘陵、沙地等得以利用,擴大了耕地面積。但是,過度的墾荒造田,也導致了水土流失。故可得出對部分地區生態環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壞;結合所學,從歐洲傳來的天花等傳染病,造成印第安人大量死亡,故可得出加速了疾病在全球范圍內的傳播。19.(1)變化:香料由成為彰顯人們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到成為大眾化調料(飲食中的等級差異縮小);歐洲食物原料種類日益豐富;歐洲人的烹調方式和飲食口味改變。原因:新航路開辟和殖民擴張帶來了物種大交流;世界市場的逐步形成;歐洲人對食物進行了培育改良。(2)影響:提高了全球糧食產量,促使了人口增長;豐富了人們的食物種類,改變了人們的飲食結構;有利于王權的強化和國家的擴張;推動了商品經濟和貿易的發展;對當地生態環境產生一定影響。(任答4點)【詳解】(1)本題是對比題和背景題,時空是16世紀前后的歐洲。變化:根據材料“價格昂貴使其成為彰顯人們地位和身份的象征”、“香料不再是人們奢望難求的調料了”可分析出香料由成為彰顯人們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到成為大眾化調料(飲食中的等級差異縮小);根據材料“世界上許多地區的動、植物原料被帶回歐洲,經過培育改良后,最終成為歐洲人的食物原料,如玉米、土豆等”可分析出歐洲食物原料種類日益豐富;根據材料“也徹底改變了歐洲人的烹調方式和飲食口味”可分析出歐洲人的烹調方式和飲食口味改變。原因:根據材料“16世紀中期以后,食物原料在區域間廣泛傳播和利用。通過殖民掠奪,世界上許多地區的動、植物原料被帶回歐洲”“新航路的開辟,為各種香料大量傳入歐洲開創了條件”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新航路開辟和殖民擴張帶來了物種大交流;世界市場的逐步形成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