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聞史課件 第七章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和大革命時期的新聞事業學習資料_第1頁
中國新聞史課件 第七章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和大革命時期的新聞事業學習資料_第2頁
中國新聞史課件 第七章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和大革命時期的新聞事業學習資料_第3頁
中國新聞史課件 第七章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和大革命時期的新聞事業學習資料_第4頁
中國新聞史課件 第七章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和大革命時期的新聞事業學習資料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七章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和大革命時期的新聞事業

第一節中國共產黨早期新聞事業第二節第一次國共合作期間的國民黨新聞事業第三節私營新聞事業的發展第四節廣播事業在中國的興起第一節中國共產黨早期新聞事業一、中共中央機關報《向導》中國共產黨成立后十分重視報刊宣傳工作。黨的第一次代表大會,就把出版雜志、日報、周報等內容寫入決議之中。原由上海共產主義小組創辦的《共產黨》和《新青年》月刊,已不能滿足新形勢的需要,至1922年7月均已停刊。黨的二大,專門討論了黨報宣傳問題。1922年8月,中共中央在杭州西湖會議上,決定創辦黨的政治機關報《向導》。《向導》周報于1922年9月13日在上海創刊,由主持中央宣傳工作的蔡和森主編。參加編輯和撰稿的主要有陳獨秀、李大釗,瞿秋白、羅章龍、張國燾、趙世炎、彭述之等。1925年6月蔡和森因病去北京,由彭述之接編,1927年春,《向導》隨中央遷到武漢,由瞿秋白主編,1927年7月,汪精衛叛變后,《向導》出了201期后被迫停刊。蔡和森《向導》的主要宣傳內容:

《向導》作為黨的第一政治機關報,一創刊就緊緊圍繞著黨的“二大”提出的反封建軍閥的任務開展宣傳,闡明反帝與反封建軍閥是不可分割的任務,使黨的政治綱領深入人心。這是《向導》的一個重要宣傳內容。

《向導》的另一重要內容是積極宣傳黨的統一戰線政策,積極推動國共合作的實現與發展。它一方面反復闡明在民主革命時期,無產階級聯和資產階級建立統一戰線的必要性與可能性,批評黨內的關門主義傾向;另一方面,發表了一系列的文章,幫助以孫中山為首的國民黨總結過去失敗的教訓,指出只有聯合無產階級和勞動群眾,革命才能成功。另外,《向導》初創時僅發行2000份,兩年后增至2萬余份,遷到武漢后發行近10萬份。《向導》取得的成績,和蔡和森的努力是分不開的,他經常帶病工作,發表了大量文章,他的文章代表了《向導》的理論水平和戰斗風格。二、《新青年》與《前鋒》1.繼《向導》之后,中共中央又復刊了《新青年》,以加強黨的理論建設與宣傳工作。復刊后《新青年》為季刊,于1923年6月15日在上海創刊,由剛回國的瞿秋白主編。出4期后,黨的“四大”又決定改為月刊,由彭述之負責編輯。1925年1月出1期后,,因彭生病住院,又由瞿秋白主編。由于人力財力有限,《新青年》從未按期出版,成了不定期刊。1926年7月,因黨忙于北伐戰爭自動停刊。復刊后的《新青年》,主要任務是宣傳馬克思主義,介紹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經驗。它先后出版了“共產國際號”、“國民革命號”、“列寧號”、“世界革命號”。發表了列寧、斯大林等的經典著作、介紹了第三國際的綱領及俄國無產階級革命的經驗,為中國人民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了解十月革命后俄國的情況,提供了豐富的資料。2.中共中央在恢復出版《新青年》的同時,又于1923年7月1日在上海創辦了《前鋒》雜志,瞿秋白主編,為轉移敵人視線,假托在廣州出版。原定月刊,實際上從未按期出版,至1924年2月,出了第三期停刊。它的主要特點是重視實際問題的調查研究,運用馬克思主義具體分析中國革命的問題。表現出黨的報刊注重實際的優良傳統。《前鋒》與《新青年》、《向導》相配合,在思想、理論和政治上,形成了一個強大的宣傳陣勢,有力地推動了國民革命的勝利發展。三、五卅運動中的《熱血日報》1925年5月中外的“五卅慘案”爆發。慘案發生后,帝國主義利用新聞宣傳機構造謠污蔑,而設在租界的中國人自己的《申報》、《商報》、《時事新報》、《神州日報》、《民國日報》等一些大報,卻采取了消極妥協甚到媚外的態度,不敢如實地報道事實真相,為此,中共中央除加強《向導》的宣傳活動外,決定創辦自己的日報《熱血日報》。《熱血日報》創刊于1925年6月4日,瞿秋白主編。設有“社論”、“本埠新聞”、“國內要聞”、“國際要聞”、“緊要消息”、“輿論之裁判”等欄目。副刊“呼聲”主要刊載小言論、雜文、小通訊及文藝等,是一張四開四版的小型日報。強烈的政治鼓動性戰斗性是《熱血日報》的突出特點。它以大量篇幅報道了上海和全國人民反帝愛國運動的磅礴氣勢,歌頌了革命人民在反帝斗爭中可歌可泣的英勇行為,深刻揭露了帝國主義的罪行。由于《熱血日報》旗幟鮮明、內容豐富、形式活潑、說理有力,深受群眾歡迎,出至十期,銷數即達三萬。這也引起了帝國主義的恐慌,千方百計地加以扼殺,逮捕了承印該報的印刷所老板,迫使《熱血日報》出至24期停刊。四、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報刊

1922年1月,北京青年團出了《先驅》;

2月廣東青年團出了《青年周刊》;

3月,四川團組織創辦了《人聲》;

6月,趙世炎、周恩來、陳延年等在巴黎成立了青年團組織“中國少年共產黨”,8月出版了《少年》月刊。1924年2月改名為《赤光》。在這些團刊中,影響最大的是北京團組織出版的《先驅》。《中國青年》:1923年8月25日,青年團在南京召開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決定繼《先驅》之后出版《中國青年》(周刊)。《中國青年》在鄧中夏、惲代英的籌劃下,于1923年10月20日在上海創刊。刊頭由鄧中夏題寫,惲代英擔任主編。肖楚女、鄧中夏、張太雷、任弼時、李求實等都參加過編輯工作,并成為主要撰稿人。

《中國青年》是中共建黨和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出版時間最長、最杰出的革命報刊之一。從1923年10月創刊到1927年10月的最后一期,共出了168期。《中國青年》之影響:《中國青年》在存在的四年內,教育和了一代青年。它積極傳播馬克思主義,用生動活潑的形式宣傳黨的民主革命綱領、路線和團的決議,引導青年投入到反帝反封建軍閥的斗爭中去。它引導青年正確處理理想、前途、戀愛、婚姻、學習、工作、生活等切身利益的問題。在北伐戰爭開始之時,它大力宣傳了這次戰爭的性質、目的、意義、及時分析了形勢。它還敢于抵制當時黨的領袖陳獨秀的一些錯誤主張,支持農民的土地革命。“四一二”反革命政變發生后,它又及時地揭露了蔣介石背叛革命的罪行。《中國青年》緊密結合青年人的特點進行有針對的宣傳,同時又表現了政治上的敏銳性和理論的徹底性,贏得了廣大青年的擁護和信賴,被看作是他們的良師益友。五、中國共產黨主辦的群眾性報刊

1.工人報刊中國共產黨在領導群眾斗爭中,也創辦了大批群眾性報刊。首先出版的是《勞動周刊》,1921年8月創刊于上海。是黨領導下的第一張全國性工人報刊。編輯主任張特立(張國燾),實際負責編輯的是李啟漢。該刊的主要任務是通俗地向工人宣傳馬克思主義,引導他們的組織起來進行社會主義革命。與此同時,北京黨組織出版了《工人周刊》。1922年6月,《勞動周刊》被公共租界查封,《工人周刊》便代替《勞動周刊》成為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的機關刊物。此外,組合書記部各分部也都出版了自己的刊物。①1922年至1923年2月,我國第一次工人運動高潮中出版了一批工人刊物,“二七”慘案發生后大都被軍閥查封。②從1924年起,工人運動又開始復興,大批工人報刊陸續創刊。《中國工人》、《上海工人》、《青年工人》、《勞動旬刊》、《農工旬刊》、《鐵路工人》、《造船工人》等,全國重要工人報刊已達十多種,其中影響最大的是中共中央主辦的《中國工人》。《中國工人》1924年10月創刊于上海,鄧中夏、羅章龍先后擔任主編。撰稿人有劉少奇、瞿秋白、任弼時、張太雷、李立三等。1925年5月,中華全國總工會成立后,改為總工會的機關刊物。1926年5月遷武漢出版,汪精衛叛變后被迫停刊。該刊創刊于工人運動復興時期,認真總結了工人斗爭的經驗教訓,介紹了國際工人運動的經驗,為工人運動高潮的到來進行準備,這是過去工人報刊很少注意的。③五卅運動后,工人報刊又涌現了一批新的,如1925年6月11日,上海總工會出版了《上海總工會日刊》;1925年6月24日,省港罷工委員會出了《工人之路》;湖北有《工作導報》,湖南有《湖南工人》,上海有《上海工人》、天津有《工人小報》等等,形成了中國工人報刊的新高潮。2.農民報刊在黨的領導下,農民運動也蓬勃興起,黨領導的各地農民協會大都出版了自己的刊物。1925年7月,彭湃領導的海豐農民協會出版了《海豐半月刊》。1926年1月,廣東省農協會在廣州出版了《犁頭》,1926年2月,湖北農協會出版了《湖北農民》,發行量最高時達二萬份。1927年5月,湖北農協會又創辦了《農民運動》、《湖北農民畫報》,此外,江西省《江西農民》,湖南省《農友》,山東省《山東農民》等,這些農民刊物及時反映農民運動的情況,向農民進行形勢教育,對推動農民運動起了很好的作用。3.學生報刊和婦女報刊這一時期,學生報刊和婦女報刊也大量涌現。學生報刊中,以《中國學生》出版時間最長,發行量最高。于1924年創刊于上海,主要發表有關學生運動的論文、論述中國學生運動中的問題,揭露帝國主義和軍閥破壞學生運動的罪行,發行量達8000份。婦女報刊中《婦女聲》是黨創辦的第一個婦女報刊,創刊于1921年12月13日,陳獨秀、沈澤民、邵力子常撰稿,1923年8月22日,上海《民國日報》出版了副刊《婦女周刊》,撰稿人有陳獨秀、瞿秋白、惲代英等,是黨指導婦女運動的重要陣地。稍后全國婦女聯合會出版了《中國婦女》,各地也出現了一些婦女報刊。六、中國共產黨主辦的通訊社最早成立的是中俄通訊社(后改為華俄通訊社),它是1920年7月由共產國際工作組建立的一個公開宣傳機構,后由中國共產黨上海發起組領導。社長由共產國際工作組員楊明齋擔任。社址在上海法租界霞飛路。中俄通訊社的發稿主要分兩類,一類是翻譯和報道來自俄國和共產國際的材料,這是大量的。另一類是摘編中國報刊上的重要消息,譯成俄文,用電訊形式發往莫斯科,在蘇俄報刊上發表。中俄通訊社的稿件,大多發表在中國共產黨上海發起組織的機關刊物《新青年》和《民國日報》上。比中俄通訊社稍晚的,是北京的勞動通訊社,它是《工人周刊》編委會附屬的一個宣傳機構,稿件除供給《工人周刊》外,還向北京的《晨報》、上海的《申報》等大報發稿。此外,湖北、廣東、山東等地的共產主義小組也創辦過通訊社。閱讀文章:張效赤:《中國共產黨報刊沿革述略》,《人大復印》,1992.6第二節第一次國共合作期間的國民黨新聞事業

一、國共合作期間的國民黨報刊及中央通訊社的建立國共合作實現后,國民黨宣傳機構逐步建立起來。首先在廣州創辦了《民國日報》,由國民黨中央宣傳部主持,起著國民黨中央機關報的作用。《國民日報》的改組:國民黨中央宣傳部還改組了上海《民國日報》,使其成為國民黨上海執行部的機關報,主編葉楚,經理邵力子,沈澤民、惲代英參加編輯。該報的綜合性副刊《覺悟》在邵子力、陳望道的編輯下,堅持國共合作的立場,積極宣傳的中山的三大政策,發表了一些介紹馬克思主義和俄國情況的文章,是當時國民黨報刊中較突出的。此外,國民黨中央各黨部也都創辦了自己的報刊,宣傳部有《政治周報》、農民部有《中國農民》、工人部有《革命工人》、軍人部有《軍人周報》、婦女部《婦女之聲》等,各省市黨部也都出版了報刊。國民黨軍人報刊的出現:國民黨報刊在發展過程中還出現一個新現象,就是創辦了一批軍人報刊。僅黃輔軍校就出版了《軍人周報》、《黃浦潮》、《革命軍》、《先聲旬刊》、國民革命軍總政治部,第一、二、四、六、七、八軍都辦了一些軍人報刊,據統計,從1925年至“四。一二”蔣介石叛變前,僅在廣東出版的軍人報刊就有30多種。國民黨報刊的發展總體情況:而這一時期的國民黨報刊大約有66種之多,成為自同盟會以來國民黨出版報刊的第二次高潮。國民黨在加強報刊建設的同時,1924年4月1日由宣傳部創辦了中央通訊社。初創期它雖然規模不大、設備簡單,但它畢竟不同于此前國人那些通訊社,規模很小、地處一隅,有的壽命很短,影響有限。這是一家全國性的通訊社,它能把廣東革命根據地及各地的消息向全國發布,打破了一些主要新聞和國際消息被外國通訊社壟斷的局面。二、《政治周報》和漢口的《民國日報》等報刊的重大作用

《政治周報》和漢口的《民國日報》是由共產黨人也參加的國民黨報刊宣傳工作,使有些報刊辦得十分出色,注重政治思想宣傳。卓有成效地進行了反對帝國主義、反對軍閥的斗爭,大力宣傳孫中山“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及國共合作后取得的重大成就,給國民黨右派以沉重的打擊。第三節私營新聞事業的發展進入20年代以后,私營新聞事業獲得了繼續發展。這一時期私營新聞事業發展的一個共同特點是在新聞業務上、在經營上有不少長足的進步,但在政治、言論上多數報紙是謹慎、保守的。像《申報》、《新聞報》這樣在新聞界舉足輕重的大報,卻擔當不了領導輿論的作用。有時甚至屈從于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的淫威。如1925年五卅運動中,《申報》與《新聞報》從營業考慮,刊登了帝國主義分子的反宣傳廣告《誠言》。因此,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整個社會條件沒有改變的情況下,私營新聞事業的發展仍是有限的,不可能有獨立發展和繁榮的天地。一、《申報》、《新聞報》的穩步發展經過前一段時期的企業化過程,《申報》、《新聞報》為繼續發展奠定了基礎。從報紙發行量看,兩報相繼突破5萬大關,成為舊中國銷數最高的報紙,下面我們把兩報銷數上升情況列一表:年份新聞報申報1920年50788300001921年59349450001922年74284500001923年817371924年1057271926年1417171414401927年1440791097601928年1501521439201929年1501501431201930年150028148240兩報各自特色:從內容和版面看,《申報》《新聞報》兩報朝著更加綜合化的方向發展。眾多專欄、增刊的創辦,是申、新兩報這一時期業務發展的共同特點。不同的是,《申報》側重于文化、教育、科學方面,《新聞報》則以經濟類取勝。與業務上的不斷革新形式鮮明對照的,是《申報》《新聞報》二報謹慎小心的政治態度。它們在輿論上不能代表先進勢力,沒什么號召力,甚至屈服于反動勢力。1925年上海五卅運動中發生的“誠言”事件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二、新記《大公報》的創辦1926年9月1日,吳鼎昌、胡政之、張季鸞三人組成的新記公司,接辦天津《大公報》正式發刊。《天津大公報》創刊于1902年,在英斂之主持下,以“敢言”聞名。辛亥革命后,英的保皇立憲理想破滅,無心辦報,于1916年9月將《大公報》出兌給安福系資本家王郅隆。此后,《大公報》成了安福系的言論機關,聲譽日降,銷數慘跌,于1925年11月27日停刊。王郅隆則早在1923年9月死于日本關東大地震。新記公司是從王郅隆后人手中接盤《大公報》的。新記公司是以吳鼎昌的資本與胡政之、張季鸞的勞力合組的公司。胡、張是著名的報人,吳則是一位財閥兼政客。但他對新聞事業的獨到之見和獨特的投資方式,在中國新聞事業史占有一席之地。吳鼎昌胡政之張季鸞吳鼎昌(1884--1950),原籍浙江吳興,生于四川華陽。吳家世代作“師爺”。吳受家風熏陶,矢志做官。他留學日本時,正值辛亥革命高潮時期,他參加了同盟會,但又馬上退出,回國后在官場混了一圈,走關系進了大清銀行。辛亥革命后,北洋軍閥當政時期,兩度任造幣廠廠長,一度任財政部次長,又獲得天津鹽業銀行總經理之職。安福系失勢后,吳在政治上失去了依憑,雖富甲一方,卻仕途寂寞。為了在政界東山再起,吳把注意力投向報界。他對人說:“政治資本有三個法寶:第一是銀行;第二是報紙;第三是學校,缺一不可。”新記《大公報》續刊時發行不足2000,到1927年5月(不到一年時間)漲至6000余份。同時廣告收入由每月200余元增至1000余元,達到了收支平衡。此后業務不斷發展,發展成為華北地區首屈一指的大報,乃至全國的輿論重鎮。三、《時報》的易主辛亥革命后,《時報》開始走下坡路,銷數下降。1921年,在陳冷的撮合下,狄楚青將《時報》以8萬元盤給黃承恩。黃接辦后,著手改革:(1)極少發社論、時評一類文章,將重點放在社會新聞和體育新聞的報道上。二三十年代上海發生的幾起轟動一時的社會新聞,如劉海粟在“上海美術專科學校”選用裸體女模特兒,黃慧如陸榮根主仆戀愛案等等,《時報》都追蹤采訪大肆渲染報道。在體育新聞方面,1930年4月,全國首屆運動會在杭州舉行。《時報》打了個大勝仗,確立了體育報道的優勢和特色。(2)圖片新聞早在黃接手前,1920.6.9以《時報》創辦了一種《圖畫時報》,用圖片報道國內外重大新聞,這在當時屬首創。黃接手后更是加強這方面特色,鼓勵記者多拍新聞照片、新聞圖片比別的報紙多。抗戰爆發后,《時報》屈辱接受了日偽的新聞檢查,受到批評。1940年9月,鑒于敵偽有劫持《時報》的跡象,黃伯惠向租界宣告關閉報館。出版了36年之久的《時報》結束了自己的歷史。四、邵飄萍與《京報》1918年10月,邵飄萍在北京創辦了《京報》。在《本報因何而出世乎》中,邵飄萍說明《京報》的使命是:“使政府聽命于正當民意”。1919年8月因載文抨擊曹汝霖親日賣國行為被封殺。1920年秋安福系倒臺后復刊。這一時期的《京報》有兩個很鮮明的特點:(1)是大量刊登介紹蘇維埃俄國革命歷史、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造成就的文章,并于1923年、1924年兩次出版馬克思誕辰系列特刊、列寧特刊,成為此方公開傳播馬克思主義、宣傳十月革命的重要報刊。(2)以反帝反封建軍閥的鮮明傾向自立于世。五、小報的大量發行進入二十年代,新聞界的小報發展極快,出版種數達到歷史上最高峰,地點以上海最為集中。據不完全統計,1926年至1931年共出版了700多種,約占小報史上出版總數的70%。以上海“四大金剛”為代表的一批小報,取代了清末民初文藝小報的主導地位。它們的版式(四開)、刊期(三日刊)和風格統領小報潮流十幾年。1.“四大金剛”,指的是當時影響最大的四家小報——《晶報》、《金剛鉆》、《福爾摩斯》、《羅賓漢》。(1)《晶報》,創刊于1919年3月3日,原是《神州日報》的附刊,隨報發行。取名“晶”,寓“三日刊”、“光明”之意。由于聘請了一批舊式文壇才子撰寫連載小說和筆記小說,很受歡迎。很快異軍突起,成為有影響的小報。《神州日報》主持人錢芥塵發行《晶報》,原是想為陷入困境的《神州日報》注入一針嗎啡,不料大獲成功,發行量上升,不僅在經濟上支援了《神州日報》,其社會影響也超過《神州日報》,成為我國新聞史上“子報”養活“母報”,勝過“母報”的典型。三年后,《晶報》脫離《神州日報》獨立發行,又邀請一些大報記者為之撰稿,抨擊時政,議論時事,銷量至5萬份,居小報之首。(2)《金剛鉆》,1923年10月18日創刊。班底為《晶報》初期的一批撰稿人。他們因不滿余大雄而自立門戶。取名《金剛鉆》,用意以“鉆”刻“晶”,創刊詞是一篇轟動報界的的討余檄文。該報注重長篇小說連載和名人軼聞。歷任主編有馮夢云、韋蘭史等。1937年8月滬戰爆發而停刊。(3)《福爾摩斯》,1926年7月3日創刊。創辦人和主編為胡雄飛、吳微雨、姚吉光等。以英國大偵探為報名,隱含專門刺探社會黑幕之意。該報專登大報不敢登的幕后新聞,所以樹敵很多,不斷遭訴訟。30年代又兼辦《福報》、《克雷斯》,抗戰后停刊。(4)《羅賓漢》,1926年12月8日創刊。歷任主編有朱瘦竹、周世動、湯筆花等。初創時,刊戲曲電影消息各半,以后專載戲曲界動態,出過梅蘭芳、荀慧生、馬連良、周信芳等南北名伶的特刊,經常發表戲曲名流的戲照。報界稱之為“清一色的京劇傳聲筒,名伶現身舌”,“戲報鼻祖”。抗戰期間時出時停,勝利后復刊,至1949年7月9日終刊。2.小報分類(1)綜合性小報。這是小報界的中堅,“四大金剛”的盟軍。這類小報主要刊登有關時局的新聞和言論,輔之以言情、偵探、武俠、娼門等內容的小說。每逢時局變動發生重大社會事件,這類小報往往不遺余力地報道,言論辛辣,所以讀者面遠廣于其他小報。主要有《瓊報》、《報報》、《大晶報》、《禮拜六》、《上海灘》、《福報》、《新春秋》、《平報》、《鐵報》等。(2)黃色小報。這類小報以刊載色情、兇殺、犯罪等新聞為主,多達180多種。專門迎合讀者的低級趣味,大量刊登談論吃喝嫖賭的經驗和兩性生活的文章,有的從報名就可知是黃色小報。如《白相世界》、《堂子新聞》、《情海》、《新性報》等。黃色小報是小報中最墮落的一種,即使在小報界也為報人所不恥,被斥為“小報末流”、“荒淫別動隊”。(3)社團、行業和同鄉會小報

A.社團小報由文人結社創辦,側重刊載文學作品、社團動態和文藝新聞。其中又可分為兩類,一類屬文學青年社團,一類屬鴛鴦蝴蝶派舊文人社團。前者受“五四”新文學影響較大,后者承晚清文藝小報的傳統,仍脫不出吟風弄月、賦詩填詞的窠臼。這類小報中較有影響有錦社的《鑫報》、瑩社的《瑩報》等。

B.行業小報由大公司、大商店出資創辦,多刊載本行業的廣告及鼓吹文章,夾帶連載小說和社會新聞,如三友實業社的《三角之光》、永安公司的《永安》等。

C.同鄉會小報以聯絡鄉誼為宗旨,以刊載家鄉消息為主要內容。創辦人多為上海有錢有勢的外籍人或同鄉會。行業小報和同鄉會小報讀者面窄,發行量小,多數半賣半送。(4)娛樂性小報和知識性小報

A.娛樂性小報主要以電影小報和戲曲小報為主,電影小報如《電影周報》、《明星》、《卓別林》等,多由電影界人士創辦,介紹影片、影星,發表影評,很受歡迎。戲曲小報如《梨園公報》、《雅歌》等,大多屬京劇票友自娛性質的小報,報上常載伶界掌故、票友動態,還發表不少名伶著作和家藏秘本,極有史料價值。

B.知識性小報主要刊載市民日常生活知識,介強上海的風土人情,讀者十分廣泛,辦得較好的有《常識》、《上海常識》等。這類小報的重要分支是醫藥知識小報,創辦者多是名醫。如陳存仁的《康健報》、丁濟萬的《衛生報》等,醫藥小報為普及醫藥科學常識作出了貢獻。3、分析評價(1)20年代小報的大發展是都市經濟和都市文化發展的結果。首先,20世紀以來,沿海都市相繼形成或日漸發達,商品經濟活躍,內外交流頻繁,同時也造就了相當數量的市民階層。市民生活在社會最底層,文化層次不高,對社會的變動十分敏感,文化和精神消費也有一定要求。小報就是適應市民的需要發展起來的。種類繁多的小報適應了市民多方面需求。小報的新聞報道補充了大報,從側面反映了社會動態,而知識性、娛樂性小報則滿足了市民文化精神生活的一部分需求。(2)都市的發達聚集了一批文化人,使得小報的發展有了可能。參加小報編撰的文化人十分龐雜,主要有三種人:一是大報的編輯記者,利用余暇為小報撰稿或自辦小報;二是賣文為生的舊文人,有的長期立足小報,以小報起家,有著豐富的辦報經驗,如余大雄、胡雄飛等,這類人是小報的骨干;三是涉足小報的各界人士,如影壇人、官僚后嗣、開業醫生、甚至報販頭目。辦報隊伍的龐雜也就帶來報格雜蕪。有的《小報》辦得認真,在大報之外獨辟蹊徑,獲得成功,如《晶報》,有的小報為打開銷路,不惜制造新聞、傳播謠言,編輯印刷極其粗糙。有的小報迎合低級趣味,追求感官刺激,報格低下,如黃色小報便是。因而,小報作為都市文化的一部分,它是情況復雜的。20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