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聞史課件 第六章五四時期的新聞事業學習資料_第1頁
中國新聞史課件 第六章五四時期的新聞事業學習資料_第2頁
中國新聞史課件 第六章五四時期的新聞事業學習資料_第3頁
中國新聞史課件 第六章五四時期的新聞事業學習資料_第4頁
中國新聞史課件 第六章五四時期的新聞事業學習資料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六章五四時期的新聞事業第一節《新青年》與新文化運動第二節革命報刊的大發展第三節我國無產階級新聞事業的誕生第四節五四時期新聞事業的改革第一節《新青年》與新文化運動一、陳獨秀與《新青年》陳獨秀(1879--1942),安徽懷寧人,出生于一個封建官僚地主家庭。他一生創辦、主編或參加編輯的報刊先后有:《國民日報》(1903年)、《安徽俗話報》(1904)、《甲寅雜志》(1914)、《新青年》(1915)、《每周評論》(1918),以及《無產者》、《火花》、《熱潮》(1930年以后)。陳獨秀新聞活動中最輝煌的一頁是創辦了《新青年》?!缎虑嗄辍酚?915年9月15日創刊于上海,月刊,陳獨秀是它的創辦人之一、并長期任主編,應該說,陳獨秀用心血培育了《新青年》,《新青年》的巨大影響造就了陳在五四時期的顯赫聲譽。這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他制定了《新青年》的辦刊方針,即高舉民主和科學兩面大旗。

2.他團結和組織了大批進步知識分子,投入到偉大的新文化運動之中。如李大釗、胡適、劉半農、錢玄同、魯迅等,都是《新青年》的積極撰稿人,他自己在《新青年》上也發表了50多篇論文、雜文。

3.他主張開展自由討論,提出了“百家平等,不尚一尊”的辦報原則。因此,《新青年》成為“五四”時期最著名的革命刊物,和陳獨秀的貢獻是分不開的。二、《新青年》的四個時期:1、1915年9月15日創刊于上海,每期只印1000份,6期為一卷,第一卷主要介紹西方實業、政治、文化界的著名人物,影響不大。出滿一卷后???。2、1916年9月復刊,從第二卷起,陳獨秀“把改造青年思想、輔導青年修養”的宗旨和現實的政治、青年的思想結合起來,使《新青年》影響日益擴大。3、1917年初,陳接受北大校長蔡元培聘請任該校文科學長,《新青年》也從上海遷到北京。從此,《新青年》開始它最輝煌的時期,即五四時期。4、1920年8月隨陳遷到上海,成為上海共產黨發起組的機關刊物。結束了同仁報刊時期,成為政黨報刊。三、五四時期的《新青年》1、高舉民主與科學的旗幟,發動了新文化運動。

《新青年》的創刊標志著新文化運動的發生。胡適把新文化運動歸結為:研究問題、輸入學理。研究問題即討論社會、政治、宗教、和文學的種種問題,如孔教問題、文學改革問題、國語統一問題、女子解放問題、貞操問題、禮教問題、教育改良問題、婚姻問題、父子問題等等。輸入學理即介紹西方的新思想、新學術、新文學、新信仰等。2、提倡白話文,反對文言文,發起文學革命運動。

陳平原認為發起文學革命運動是為了推動新文化運動。這與梁啟超提倡新小說是為了思想啟蒙,新一代國民何曾相似。3、宣傳馬克思主義。李大釗是中國宣傳《新青年》的第一人。他在《新青年》上發表《庶民的勝利》、《BOLSHEVISM(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贊揚十月革命的勝利。并把他輪值主編的《新青年》第6卷第5號編成《馬克思研究》專號,并撰寫了《我的馬克思主義觀》,系統、簡明地介紹了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經濟學、唯物史觀和科學社會主義三個組成部分。

在李大釗的影響下,陳獨秀也漸漸傾向馬克思主義,為《新青年》回來成為中國共產黨的刊物打下了基礎。

閱讀文章:陳平原:《思想史視野中的文學——〈新青年〉研究》載于2003.1《現代文學研究叢刊》第二節革命報刊的大發展一、《每周評論》的創辦

1918年12月,陳獨秀,李大釗考慮到《新青年》月刊刊期長、側重于思想文化斗爭,不便于及時進行政治宣傳鼓動,決定由《新青年》同仁另外創辦小型四開政治報紙《每周評論》?!缎虑嗄辍飞嫌袨椤睹恐茉u論》做的廣告:“看新青年的,不可不看每周評論……新青年是在闡明學理,每周評論是重在批評事實……但是輸入新思想——提倡新文學——宗旨都是一樣,并無不同?!鼻岸迤?,由陳獨秀主編,他和李大釗都是主要撰稿人,它的宣傳具有一定的社會主義因素,把反封建的思想斗爭和反軍閥的政治斗爭結合起來。五四運動爆發后,《每周評論》對運動作了詳盡報道并起了重大的指導作用。從26期起,因陳獨秀被捕,李大釗出走,由胡適主編,明顯地成了宣傳實用主義哲學的陣地。二、革命報刊的大發展“五四”運動以后,隨著群眾政治斗爭的蓬勃開展,在《新青年》和《每周評論》的帶動下,全國各地的革命報刊如雨后春筍般地生長起來,一年之內新出版的這類報刊就達到400種。著名的有瞿秋白等編的《新社會》旬刊、北京大學新潮社辦的《新潮》雜志、國民黨在上海辦的《星期評論》,《民國日報》的《覺悟》副刊、武漢的《學生周刊》,等等,這新報刊都加入了新文化運動的行列,積極宣傳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義思想,其中影響較大的是毛澤東主編的《湘江評論》和周恩來主編的《天津學生聯合會報》?!断娼u論》于1919年7月14日在長沙創刊,是一張四開四版的小型報紙,以評論為主,大部分文章都是毛澤東所寫。

《天津學生聯合會報》于1919年7月21日創刊于天津,周恩來主編,他以飛飛的筆名在該報上發表了大量評論。第三節我國無產階級新聞事業的誕生一、《新青年》的改組和《共產黨》月刊的創辦五四運動后,新文化運動統一戰線開始分化,一批激進的民主主義者迅速轉向社會主義。在共產國際幫助下,中國的共產主義運動開始興起。1920年5月,在上海成立了中國共產黨發起組。9月,上海發起組將《新青年》月刊從第八卷1號起改組為自己的機關刊物。11月,上海發起組又創辦了一個理論的機關刊物《共產黨》月刊,由李達主編。改組后的《新青年》和《共產黨》月刊,繼馬克思主義反對實用主義論戰后,又開展了兩大論戰,一是反對偽社會主義,一是反對無政府主義,《新青年》著重進行了反對偽社會主義的論戰,《共產黨》著重進行了反對無政府主義的論戰。二、《勞動界》等第一批工人報刊1920年下半年,各地共產主義小組為了向工人宣傳馬克思主義,開展工人運動,相繼創辦了《勞動界》、《勞動音》、《勞動者》、《勞動與婦女》等刊物,這是我國第一批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工人為對象的通俗報刊。共產主義小組創辦的這些報刊,宣告了我國無產階級新聞事業的誕生。這些報刊的一個共同特點就是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宣傳,與工人運動初步結合起來了。第四節五四時期新聞事業的改革一、白話文和新式標點符號在報刊上的廣泛應用新文化運動前,我國報刊文字絕大多數是文言文,但在維新變法思潮影響下,也出現過少量白話報刊,如1898年出版的《無錫白話報》,被認為是我國最早的白話報刊。但一般不受重視,影響不大。文學革命開始后,《新青年》首先改用白話文,象這樣重要的大型刊物改用白話文,影響是巨大的。此后,大量涌現的進步報刊,也紛紛采用白話文,連一些老牌大報,如《國民公報》、《晨報》、《東方雜志》等也開始部分采用白話。在推廣白話文的同時,《新青年》還提倡使用新式標點符號。過去報刊上的文字,既不分段落,也不加標點,只在句讀處加圈,或用空一格的辦法表示句讀,很不方便閱讀?!缎虑嗄辍吠黄屏岁愐幝?,帶頭形成了包括句號、逗號、問號等一整套新式的標點符號。二、報紙編排的改進和副刊的重大革新我國現代報紙的編排形式,大體上在辛亥革命時期已具雛形,到五四時期,又有了一些改進。有些報紙不再登“大總統命令”,或把它排在不重要的位置,或作為補白材料,進一步把重要新聞作為頭條。標題的制作也進一步受到重視,極為醒目。報紙的版面編排日漸生動活潑多樣化。新文化運動前,副刊一般多是消閑性的讀物,尤其是辛亥革命時期至民國初年,鴛鴦蝴蝶派小說和黑幕小說充斥副刊。五四時期,副刊的情況發生了突破性的變革。在新文化運動的沖擊下,一些報紙副刊被先進知識分子用來當作宣揚民主與科學,傳播新思潮的重要園地,出現了著名的四大副刊,即北京《晨報》的副刊,《京報》副刊、上?!睹駠請蟆返摹队X悟》副刊,上海《時事新報》的《學燈》副刊。這些副刊在新文化運動中影響極大,使副刊在我國報紙上取得了重要地位,改變了副刊在報紙中不受重視的附屬地位。三、政論被廣泛采用,且形式多樣五四時期的進步報刊,普遍以議論見長。《新青年》發表了大量反對封建主義思想的論文,實際上就是一種政論?!睹恐茉u論》和《湘江評論》,更是政論為中心,它們還采用述評這種政論和新聞報道相結合的形式,夾敘夾議,及時評論國內外大事?!缎虑嗄辍返摹峨S感錄》專欄發表的短小鋒利的時評,又稱雜文,以后逐漸成為報刊上的一種常用文體。此外,報刊上還廣泛采用社論、專論、代論、來論、外論等多種形式,豐實了政治思想評論。四、國際通訊報道的開展五四運動后,許多青年去國外留學,有些報紙就在這些留學生中發展國外通訊員、特派員。1920年秋,北京《晨報》和上?!稌r事新報》合籌經費,向國外一次就派出7名特派員。其中派往俄國的瞿秋白等3人,特別值得一提。從1921年初到1922年底,他堅持在蘇聯采訪兩年,寫了《共產主義之人間化》等幾十篇新聞、通訊,增進了中國人民對俄國十》月革命的了解。周恩來這一時期給天津《益世報》寫的大量旅歐通信,也為此時期的國際新聞通訊增色不少。1919年12月,《大公報》經理兼總編胡政之以該報記者名義赴法國,采訪了巴黎和會。五、新聞學研究和新聞教育的發展五四時期新聞事業的大發展,促使新聞學研究和新聞教育進一步發展起來。1918年4月14日,“北京大學新聞學研究會”成立,這是我國第一個新聞學研究團體,標志著我國學校新聞教育的開端。該會由北京大學教授徐寶璜和《京報》社長邵飄萍主持并講授新聞學。徐寶璜的講義《新聞學大意》(《新聞學》),是我國第一部新聞學著作。該會還出版了我國第一個新聞學專業刊物《新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