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中語文古詩文學案:《答司馬諫議書》(附練習+答案)_第1頁
2025年高中語文古詩文學案:《答司馬諫議書》(附練習+答案)_第2頁
2025年高中語文古詩文學案:《答司馬諫議書》(附練習+答案)_第3頁
2025年高中語文古詩文學案:《答司馬諫議書》(附練習+答案)_第4頁
2025年高中語文古詩文學案:《答司馬諫議書》(附練習+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題目解讀“答”:回應、答復的意思,表明這是一篇回信。它體現了文章的體裁和寫作目的,即針對他人的來信進行回復,闡述自己的觀點和立場。“司馬諫議”:指司馬光,當時任右諫議大夫,“司馬”是復姓,“諫議”是官職名稱。這里以官職來稱呼對方,是一種尊稱,也明確了信件的對象。司馬光與王安石在政治上有不同的見解,曾寫信給王安石,對王安石變法提出批評。“書”:在古代指書信,是一種應用文體。它通常用于個人之間的交流、溝通,可敘事、抒情、議論。《答司馬諫議書》簡潔明了地表明了文章的性質——“回復諫議大夫司馬光的信”,信的內容主要圍繞變法事宜,對司馬光的批評意見進行回應和反駁。作者簡介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改革家,撫州臨川(今江西撫州)人。封荊國公,世稱王荊公。謚號“文”,又稱王文公。自幼飽讀諸子百家之書,21歲進士及第,歷任多處地方官,后拜相,力主革新,在宋神宗支持下,主持變法,積極推行新法。后遭保守派猛烈攻擊,辭官退居江寧(今江蘇南京)城外半山園,自號半山老人,潛心于學術研究和詩歌創作。王安石是歐陽修倡導的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積極參加者。其散文雄健奇拔,在唐宋八大家中獨樹一幟;其詩擅長說理修辭,晚年詩風含蓄深沉,婉約不迫,以豐神遠韻的風格在北宋詩壇自成一家,世稱“王荊公體”;其詞雖不多但是風格高峻。有《臨川集》等著作存世。今人輯有《王安石全集》。

背景簡介北宋中期,社會矛盾尖銳。宋神宗任命王安石為參知政事,實行變法,力圖通過整軍理財以求富國強兵。保守派代表人物——時任右諫議大夫的司馬光多次致書王安石,要求罷黜新法,恢復舊制。王安石讀了司馬光的第一封信,頗不高興,出于禮節,只回了一封短信,沒有就司馬光的意見作實質性答復。司馬光心有不甘,又寫了第二封信,進一步闡明變法(青苗法)的不當之處,其意仍在說教。王安石接信后,又回了封信,就司馬光第一封信作了較為具體的答復,這就是《答司馬諫議書》。

知識鏈接1.書

“書”是古代的一種文體,即書信。古人寫信多有題目,說明寫給誰,信題多為“報……書”“與……書”“上……書”“答……書”等。

例:司馬遷《報任安書》,吳均的《與朱元思書》,林覺民的《與妻書》,蘇轍《上樞密韓太尉書》,王安石的《答司馬諫議書》。此外還作書寫、記載講,如“明初四杰”之一高啟的《書博雞者事》,就是記斗雞賭輸贏的人的故事。

2.翰林學士古代官名。始設于南北朝,至唐玄宗時,于翰林院之外別建學士院,選有文學的朝官充任翰林學士,入直內廷,批答表疏,應和文章,隨時宣召撰擬文字。德宗以后,時事多艱,翰林學士成為皇帝最親近的顧問兼秘書官,經常值宿禁中,承命撰草任免將外、冊立太子、宣布征伐或大赦等重要文告,有“內相”之稱。其加知制誥銜者即等于暫代中書舍人,因之,充學士者經中書舍人,往往即能升任宰相。導圖梳理

整體感知本文是王安石給司馬光的回信。信中對司馬光加以作者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諫”“致怨”五項指責逐一作了反駁,并批評士大夫階層的因循守舊,表明自己不同俗媚眾、堅持變法的決心。內容分析1.王安石在文中說“某知罪矣”。這是在向司馬光認錯嗎?為什么?【解析】王安石說“某知罪矣”,并不是向司馬光認錯。王安石認為自己“錯”在“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為,以膏澤斯民”。由此可見,王安石不僅沒有因變法“認錯”,反而認為自己對變法還不夠堅決,不夠迅速,不夠徹底。2.本文是駁論文,作者旨在批駁什么觀點?是如何批駁的?

【解析】本文批駁的觀點是“侵官、生事、征利、拒諫,以致天下怨謗也”。本文的論證方式是駁論,其反駁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①直接反駁,如為天下理財,不為征利。②舉出根據進行反駁,如“某則以謂受命于人主,議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為侵官”,這里就舉出了有利的根據,說明不是自己獨出心裁,而是受命于皇帝,是朝廷議過的法度,指出這不是我個人的行為,而是合理合法的。③舉出史實進行反駁,舉出歷史的事實來進行反駁,如“盤庚之遷,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盤庚不為怨者故改其度,度義而后動,是而不見可悔故也”。這里以歷史上曾有過的如何對待怨誹的事實為表率,表示自己不以流言蜚語而動,既委婉地反駁了怨誹之多的責備,又表達了自己變法的堅定決心。整個反駁是明確而有力的,言簡意賅。手法鑒賞1.結構嚴謹,邏輯性強,總分結構首先說明作者與司馬光分歧的實質和復信的原因。接著集中力量反駁司馬光來信的主要內容,抓住本質,切中要害,逐一批駁。對“侵官”的指責駁斥較詳,以證據來反駁;而對“生事、征利、拒諫”的指責都是以論點駁論點,簡潔明快;對“致怨”的指責,則舉出史實來反駁。辯駁方式的多樣化,使文章具有豐富性和說服力。最后,作者對學識、政治都有相當影響的司馬光表示謙誠態度。2.立意超卓,說理透徹,語言樸素精練清代劉熙載《藝概·文概》評價此文:“只用一二語,便可掃卻他人數大段。”像“辟邪說,難壬人,不為拒諫”,雖十個字,卻鏗鏘有力,很有說服力。而且,文章說理有力,又能兼顧彼此之間的情感。一方面,作者在反駁對方時據理力爭,氣勢如虹,但另一方面,行文語氣相當委婉,禮貌地向對方解釋自己變法的原因,將自己放低,耐心地向對方解釋,并請求諒解。這封信是柔情和剛性的結合,是作者理性主張和感性情感的完美結合。

課后練習1.文學常識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__________。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改革家,撫州臨川(今江西撫州)人。封荊國公,世稱__________。謚號“文”,又稱__________。自幼飽讀諸子百家之書,21歲進士及第,歷任多處地方官,后拜相,力主革新,在宋神宗支持下,主持變法,積極推行新法。后遭保守派猛烈攻擊,辭官退居江寧(今江蘇南京)城外半山園,自號__________,潛心于學術研究和詩歌創作。王安石是歐陽修倡導的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積極參加者。其散文雄健奇拔,在__________中獨樹一幟;其詩擅長說理修辭,晚年詩風含蓄深沉,婉約不迫,以豐神遠韻的風格在北宋詩壇自成一家,世稱__________;其詞雖不多但是風格高峻。有《臨川集》等著作存世。今人輯有《王安石全集》。2.文言基礎(1)通假字①不復一一自辨(

)②于反覆不宜鹵莽(

)③故今具道所以(

)(2)古今異義①故略上報

古義:

今義:②于反覆不宜鹵莽

古義:

今義:

3.簡答(1)《答司馬諫議書》中哪些地方體現了王安石非凡的政治膽略?(2)在嚴峻的情勢下,王安石對變法持什么態度?哪些語句體現了這種態度?

類文拓展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文本一某啟:昨日蒙教,竊以為與君實游處相好之日久,而議事每不合,所操之術多異故也。雖欲強聒,終必不蒙見察,故略上報,不復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實視遇厚,于反覆不宜鹵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實或見恕也。蓋儒者所爭,尤在于名實,名實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實所以見教者,以為侵官、生事、征利、拒諫,以致天下怨謗也。某則以謂受命于人主,議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為侵官;舉先王之政,以興利除弊,不為生事;為天下理財,不為征利;辟邪說,難壬人,不為拒諫。至于怨誹之多,則固前知其如此也。(節選自《答司馬諫議書》)文本二壬申,以司馬光為樞密副使,固辭不拜。初,光素與王安石厚,及行新法,貽書開陳再三,又與呂惠卿辯論于經筵,安石不樂。帝欲大用光,訪之安石,安石曰:“光,外托劘①上之名,內懷附下之實。所言盡害政之事,所與盡害政之人,而欲置之左右,使預國論,此消長之機也。光才豈能害政?但在高位,則異論之人倚以為重。韓信立漢赤幟,趙卒氣奪。今用光,是與異論者立赤幟也。”及安石稱疾不出,帝乃以光為樞密副使,光辭曰:“陛下所以用臣,蓋察其狂直,庶有補于國家。若徒以祿位榮之,而不取其言,是以天官私非其人也。臣徒以祿位自榮,而不能救生民之患,是盜竊名器以私其身也。陛下誠能罷制置條例司,追還提舉官,不行青苗、助役法,雖不用臣,臣受賜多矣。青苗之散,使者恐其逋負,必令貧富相保,貧者無可償則散而之四方,富者不能去,必責使代償。十年之外,貧者既盡,富者亦貧。常平又廢,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饈,民之羸者必委死溝壑,壯者必聚而為盜賊,此事之必至者也。”疏凡九上,帝使謂之曰:“樞密,兵事也。官各有職,不當以他事為辭。”光對曰:“臣未受命,則猶侍從也,于事無不可言者。”會安石復起視事,乃下詔允光辭,收還敕誥。(節選自《宋史紀事本末·王安石變法》)注釋:①劘(mò):規勸,直言勸諫。1.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本一中王安石針對司馬光提出的種種指責,引出“名實”這一根本問題,意在深刻揭示出事情的本質,為變法正名。B.文本二中王安石認為司馬光對國政形成危害,如果讓他處在高位,他就會成為那些持反對意見的人的一面旗幟。C.文本二中司馬光認為,宋神宗之所以任命他為樞密副使,大概是因為他為人疏狂率直,于國有利。D.司馬光拒絕接受宋神宗任命他為樞密副使,他不在乎俸祿和職位帶來的榮耀,他在乎的是朝廷能否采納自己的建議。2.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辟邪說,難壬人,不為拒諫。(2)光素與王安石厚,及行新法,貽書開陳再三。3.王安石與司馬光相交甚好,但司馬光為什么要反對王安石變法呢?請結合文本一、二,簡要分析。參考答案【課后練習】1.半山

王荊公

王文公

半山老人

唐宋八大家

“王荊公體”2.(1)①辨,同“辯”,分辯,辯解

②鹵,同“魯”,粗魯

③具,同“俱”,全,都,詳盡

(2)①古義:寫回信。今義:向上級匯報。②古義:書信往來。今義:多次重復。3.(1)①“至于怨誹之多,則固前知其如此”,改革前就已洞明于心,卻敢于挑戰,體現非凡的膽略。②“人習于茍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國事、同俗自媚于眾為善”,直斥當時茍且偷安、不思進取、墨守成規的現象,直言不諱。③明知寡不敵眾,卻“欲出力助上以抗之”,盡顯王安石政治家、改革家的風度。④用“何為而不洶洶然?”之類的強烈反詰語氣,加強肯定語氣,增強了結論的不可置疑性。(2)①王安石堅持變法,義無反顧。②“度義而后動,是而不見可悔故也”,“如曰今日當一切不事事,守前所為而已,則非某之所敢知”等語句集中體現了王安石的態度。【類文拓展】1.B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B.“王安石認為司馬光對國政形成危害”錯誤,原文是說“光才豈能害政?”,意思是“司馬光的才能怎么能對國政形成危害?”即“不能對國政形成危害”。

2.(1)批駁不正確的言論,排斥巧辯的佞人,這不是拒絕聽取他人意見。(2)司馬光跟王安石一向交情深厚,等到王安石推行新法,寫信給王安石再三陳述變法之弊。

3.①司馬光認為王安石的變法侵犯了官吏們的職權,惹是生非制造事端,聚斂錢財與民爭利,拒不接受意見,因此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指責。②青苗法會使老百姓變得日益貧困,遇到戰爭或災荒,弱者死于荒野,強者聚眾為盜,對國家無益。【參考譯文】文本一:略。文本二:壬申年(1071),任命司馬光擔任樞密副使,司馬光堅決推辭不肯拜官。當初,司馬光跟王安石一向交情深厚,等到王安石推行新法,寫信給王安石再三陳述變法之弊,又跟呂惠卿在御前講席展開辯論,王安石很不高興。皇帝想要重用司馬光,征求王安石的意見,王安石說:“司馬光表面上直言勸諫皇上,內心卻在討好下臣。所說全部是危害國家政務的,所結交的人都是對國政有危害的人,如果想將司馬光安置在身邊,讓他參與討論國家大事,這是關系到國家走向繁榮還是走向削弱的關鍵。司馬光的才能怎么能對國政形成危害?但是他處在高位,那些有反對意見的人會倚重他。韓信樹起漢的紅色旗,趙地士兵勇氣喪失。現在任用司馬光,這就是給那些持反對意見的人樹起一面紅色旗幟。”等王安石稱病在家,皇帝于是任命司馬光為樞密副使,司馬光推辭說:“陛下所以任用我,大概是了解我疏狂率直,也許對國家有點好處。如果僅僅是用俸祿和職位使我榮耀,而不聽取我的意見,是將官位當作私恩,而不是真正任用人。我只是拿俸祿和職位作為自己的榮耀,而不能拯救百姓于災難之中,這是盜竊國家的名位和車服儀制來為自身謀私利。陛下果真能夠罷掉制置條例司,追還提舉官,不施行青苗、助役等法令,即使不任用我,我得到的恩賜也很多了。青苗錢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