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語文一模試題分類匯編:古詩詞鑒賞(四川專用)_第1頁
2025年高考語文一模試題分類匯編:古詩詞鑒賞(四川專用)_第2頁
2025年高考語文一模試題分類匯編:古詩詞鑒賞(四川專用)_第3頁
2025年高考語文一模試題分類匯編:古詩詞鑒賞(四川專用)_第4頁
2025年高考語文一模試題分類匯編:古詩詞鑒賞(四川專用)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專題05古詩詞鑒賞

考點概覽

考點01評證賞析類考點02情感主旨類

考點03手法技巧類考點04對比鑒賞類

|選題區域

四川省各市州:成都市、綿陽市、德陽市、宜賓市、瀘州市、自貢市、內江市、

遂寧市、眉山市、樂山市、雅安市、資陽市、廣元市、廣安市、攀枝花市、達

州市

考點。

(-)(2025?八省聯考四川卷)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

秋懷

邵雍

寒露綴衰草,凄風搖晚林。

鳥聲上復下,天氣晴還陰。

節改一時事,人懷千古心。

誰云子期死,舉世無知音。

19.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全詩的結構安排清晰明了,前四句描寫秋天景色,后四句則是展開議論。

B.詩歌從寒露、凄風、鳥聲、晴陰等多個角度落筆,使秋日景色立體可感。

C.詩人了解人性中軟弱的一面,指出人或許會在一念之間改變自己的氣節。

D.詩的尾聯使用了“伯牙絕弦”的典故,以此展現出詩人寬廣自信的胸襟。

20.孔子說:“德不孤,必有鄰?!闭埥Y合這句話,談一談你對本詩主旨的理解。

【答案】

19.C

20.“德不孤,必有鄰”意思是有道德的人是不會孤單的,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來和他相伴。

(1分)本詩中,詩人在尾聯通過“誰云子期死,舉世無知音”表達了自己的觀點。(1分)

盡管在現實生活中可能會遭遇如秋日般蕭瑟的環境,如同伯牙失去子期一樣,讓人感覺知音難

覓,但詩人并不認同這種悲觀的看法(1分)。詩人懷抱著“千古心”,這種高尚的情懷、堅

定的信念就如同“德”,詩人相信有此等情懷的自己不會是孤獨的,一定能找到知音,與“德

不孤,必有鄰”所表達的主旨相似(1分),體現出詩人在略顯孤寂的處境下依然保持積極向

上、豁達自信的心境。(2分)

【解析】

【導語】這首詩通過描寫秋天的景色,表現了秋日的清冷和變化,同時借景抒情,表達了詩人

對人生無常和知音難覓的感慨。詩的前半部分以具體的自然景象刻畫秋日,后半部分通過典故

抒發個人情感,展示了詩人不為環境所動、追求知音的執著和自信。

【19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理解和賞析的能力。

C.“軟弱”“人或許會在一念之間改變自己的氣節”錯誤。詩中“節改一時事,人懷千古心”

是指時序的轉變與人心的悠久情懷,并非指出人會因一念之間而改變氣節。詩人通過四季變換

來表達人的情懷歷久彌新的感慨,并非揭示人性軟弱。

故選C。

【20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評價作者的情感、觀點態度的能力。

孔子所言“德不孤,必有鄰”表明有德之人不孤單,總會有知音相伴。

詩歌由景生情,通過秋景的變化象征人事的無常,由此引發千古之懷。首聯“寒露綴衰草,凄

風搖晚林”通過細膩的景物描寫,渲染出一種冷清、落寞的氛圍。頷聯“鳥聲上復下,天氣晴

還陰”既展示了自然景象的多樣性,也隱喻了人生的起伏不定。頸聯“節改一時事,人懷千古

心”,表達了詩人對于時節更替和人生境遇的感慨。季節的變遷代表著時光的流逝,而人們的

心中卻懷著千古不變的情感。

尾聯“誰云子期死,舉世無知音”,寫誰說子期死后,舉世再無知音呢?運用了鐘子期和俞伯

牙的典故,表達了詩人對于知音難覓的遺憾。詩人感慨世上無知音,但實際上表達了對德行與

知音的希冀。詩人相信有真正的德行與高尚情操的人,必定會吸引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呼應了

孔子的觀點。

(二)(2025?德陽市-一診)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

覽照①

蘇舜欽②

鐵面蒼髯目有棱,世間兒女見須驚。

心曾許國終平虜,命未逢時合退耕。

不稱好文親翰墨,自嗟多病足風情。

一生肝膽如星斗,嗟爾頑銅豈見明。

【注】①覽照:以鏡自照。②蘇舜欽政治上傾向于“慶歷新政”,但變法失敗后,范仲淹

被貶官,蘇舜欽遭群小打擊,被守舊派革職為平民。

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聯詩人對鏡自照,面如鐵,髯已蒼,目光如炬,勾勒出一個剛正威嚴的形象。

B.頷聯突出了愿望與現實的反差;曾想以身許國踏平胡虜,卻生不逢時被革職。

C.頸聯自述愛好與文才不相稱,自嘆多病而以詩文補足壯志,自卑中透著自信。

D.“頑銅”既指眼前的銅鏡,又暗指頑固的守舊派,抒發了對群小的斥責激忿。

16.《宋史》說蘇舜欽“時發憤懣于歌詩,其體豪放,往往驚人”。此詩中詩人是如何“驚人”

的?請結合詩歌簡要分析。

【答案】

15.C

16.①詩人借對鏡自照的方式,抒發了備受壓制、壯志難酬的憤懣之情。②巧用反語,增強語

氣?!昂贤烁北砻嫔险f自己該當退耕,實為反語,語氣更強烈,情感更充沛。③詩人與銅鏡

對話,語含嘲諷。自己的自信、光明磊落與群小的冥頑昏庸形成鮮明對比。

【解析】

【導語】這首詩通過對鏡自照,展現了詩人蘇舜欽的內心世界。詩人現形如威嚴,內心卻飽含

報國無門的苦楚,并以豪放的詩句斥責頑固勢力,字里行間流露出強烈的憤懣和不屈的精神,

將壯志難酬的無奈以感情激蕩的方式表達出來。

【15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綜合鑒賞詩歌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的能力。

C.“自卑中透著自信”錯誤,“不稱好文親翰墨,自嗟多病足風情”,意思是愛好與文才不

相稱,自嘆多病而以詩文補足壯志,表達的是詩人對自己才華的自信,沒有“自卑”。

故選C。

【16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表達技巧的能力。

①“鐵面蒼髯目有棱,世間兒女見須驚”,是詩人對鏡自照,面如鐵,髯已蒼,目光如炬,勾

勒出一個剛正威嚴的形象,“鐵面”,表現他剛正不阿;“世間兒女見須驚”,側面描寫,表

現他相貌奇偉,令人敬畏。詩人借對鏡自照的方式,抒發了備受壓制、壯志難酬的憤懣之情。

②巧用反語,增強語氣?!靶脑S國終平虜,命未逢時合退耕”,意思是曾想以身許國踏平胡

虜,卻生不逢時被革職,“命未逢時合退耕”,“合退耕”表面上說自己該當退耕,實為反語,

表達了生不逢時的無奈和退隱的愿望,語氣更強烈,情感更充沛。

③詩人與銅鏡對話,語含嘲諷?!安环Q好文親翰墨,自嗟多病足風情”,意思是愛好與文才不

相稱,自嘆多病而以詩文補足壯志,“自嗟多病足風情”,直抒胸臆,表達了他對多病多災的

自己能以詩文補足壯志的自信?!币簧文懭缧嵌罚禒栴B銅豈見明”,意思是說,自己的一

生肝膽如星斗一般光明,而頑銅怎能看見自己的光明呢?“一生肝膽如星斗”,運用比喻,表

明自己光明磊落,問心無愧?!班禒栴B銅豈見明”,運用反問,表達了對頑銅(權臣)的不屑。

“頑銅”既指眼前的銅鏡,又暗指頑固的守舊派,抒發了對群小的斥責激忿。

(三)(2025?自貢市?一診)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

徐步

杜甫

整履步青蕪,荒庭日欲晡。

芹泥①隨燕背,蕊粉上蜂須。

把酒從衣濕,吟詩信杖扶。

敢論才見忌,實有醉如愚②。

【注】①芹泥,燕子筑巢所用的草泥。②如愚,《論語》:“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

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盎亍本褪穷伝亍?/p>

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開篇寫詩人整衣出門,通過描寫動作的從容優雅,表現了詩人閑適自在的心境。

B.雖有草色青青,但庭院荒蕪,又值黃昏時候,濃重的落寞哀愁讓詩人欲說還休。

C.“敢論才見忌”照應吟詩,讓人聯想到詩人遭遇同時,又見出杜詩布局之謹嚴。

D.結尾用顏回的典故,“實有醉如愚”在自嘲中展現了詩人豁達、無拘束的心態。

16.金圣嘆評此詩“‘徐’字妙,篇中并無一‘徐’字,而實句句皆‘徐‘也”,請結合二、

三兩聯簡要賞析。

【答案】

15.B

16.第二聯寫燕嘴銜泥筑巢,蜜蜂須觸花蕊,描摹細致入微,由此可以讓人感受到詩人漫步的

情致,唯有如此,方能見物之微;第三聯寫詩人拄著拐杖邊走邊吟詠,任憑手中酒灑出打濕衣

衫,同樣表現的是詩人在院中信步的悠閑、自在之態。

【解析】

【導語】此詩通過描寫詩人悠閑的行走,展現其淡泊從容的心態。庭院荒蕪,黃昏氣氛略帶哀

愁,但燕子筑巢、蜂蜜采蕊等自然細節活潑生動,略去失落,引出醉酒自嘲,寓面對逆境的豁

達。整詩以悠長緩慢的節奏,表現閑適優雅之感。

【15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綜合理解和賞析能力。

B.“濃重的落寞哀愁讓詩人欲說還休”錯,從全詩看,沒有表現“濃重的落寞哀愁”,也沒

有表現“欲說還休”之感。

故選B。

【16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煉字的能力。

第二聯“芹泥隨燕背,蕊粉上蜂須”通過對燕子銜泥、蜜蜂采粉這兩個細微場景的描繪,展現

了詩人觀察的細致入微。因為只有當詩人在庭院中徐徐漫步時,才有足夠的時間和閑情去關注

這些微小的事物。燕子筑巢時芹泥附著在燕背上的情景,以及蜜蜂采蜜時花蕊粉沾在蜂須上的

細節,都被詩人收入眼底。這種細膩的筆觸體現了詩人漫步時的悠然情致,是一種慢節奏的觀

察和欣賞,從而讓人感受到“徐步”的狀態。

第三聯“把酒從衣濕,吟詩信杖扶”描繪了詩人一邊拄著拐杖行走,一邊吟詩,甚至不在意酒

灑出來弄濕了衣服。“信杖扶”體現出詩人依靠著拐杖隨意行走的姿態,“吟詩”表現出詩人

的閑適心境,“把酒從衣濕”更是突出了詩人的悠然自得,他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不緊

不慢地走著、吟著、喝著。這種狀態與“徐步”相契合,從詩人的行為舉止和神態上,將“徐

步”時的悠閑、自在之態生動地展現出來。這兩聯通過對景物和詩人自身行為的描寫,雖無“徐”

字,但處處體現出“徐步”的閑適意境。

(四)(2025?遂寧市射洪中學?一診)閱讀閱讀下面這首古詩,完成下面小題。

登大任山詩①

王守仁②

曉披煙霧入青巒,山寺疏鐘萬木寒。

千古河流成沃野,幾年沙勢自風湍。

水穿石甲龍鱗動,日繞峰頭佛頂寬。

宮闕五云天北極,高秋更上九霄看。

①1498年(明弘治十一年),??h名宦王越死于甘州軍中。皇上輟朝一日以示哀悼。次年,

新科進士王守仁奉旨送王越靈柩回??h安葬。在此期間,王守仁曾慕大石佛之名到大任山來拜

謁。②王守仁,字伯安,號陽明。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軍事家。

15.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聯中詩人點明了出發時間,描寫了一幅云霧繚繞、鐘聲稀疏、萬木蕭瑟的早晨山景圖,

烘托出山寺的幽靜。

B.頷聯中“河流成沃野”寫河流滋潤出肥沃的原野;而“沙勢自風湍”則表現出對風勢猛烈、

沙石飛揚的憂慮。

C.頸聯運用比喻手法,以“龍鱗”比喻水流穿石的形態;以“日繞峰頭”寫出山峰的高大,

暗示詩人登山之高。

D.尾聯中“宮闕五云”暗指明朝皇宮,詩人借遙望國都,表達了對國家的忠誠與熱愛,流露

出登高望遠的豪情。

16.有人評論此詩“其言也壯,其志也豪”,請你分析。

【答案】

15.B

16.①“其言也壯”可以從詩人筆下之景看出,從山下到山頂,都為遠望所見,視野開闊,境

界闊大。

②“其言也壯”可以從“萬”“千古”“天北極”“高”“九霄”,這些體現宏大氣象的詞語

看出。

③“其志也豪”意味著在感情的抒發上,有對歷史滄桑的深沉的感嘆,有自己正值氣盛志滿之

時,對人生未來充滿昂揚的斗志與飽滿的政治激情。

【解析】

【15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綜合理解和賞析能力。

B.“而‘沙勢自風湍'則表現出對風勢猛烈、沙石飛揚的憂慮”理解錯誤。頷聯“幾年沙勢自

風湍”是寫幾年來沙石被風卷動,形成湍急的水勢,這里只是寫景,并沒有表達出對風勢猛烈、

沙石飛揚的憂慮。

故選B。

【16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內容及情感的理解與分析能力。

結合詩歌,從意象和語言兩個角度分析“其言也壯”;從情感的角度分析“其志也豪”。

“曉披煙霧入青巒”,以煙霧繚繞的青巒為背景,營造出一種朦朧而壯美的意境。隨著視線的

推進,“山寺疏鐘萬木寒”至“高秋更上九霄看”,從山腳到山頂,再到云霄之巔,展現出一

幅幅壯麗的山水畫卷,體現了“其言也壯”的特點。詩中運用了“萬木”“千古”“天北

極”“九霄”等詞語,這些詞語本身就具有宏大的內涵,增強了詩句的表現力和感染力,使得

整首詩氣勢磅礴,體現了語言的壯麗之美。

“千古河流成沃野,幾年沙勢自風湍”詩人通過對自然變遷的描繪,表達了對歷史滄桑的深刻

感慨,同時也透露出對人生短暫的認識。這種感慨并非消極,而是激勵詩人更加珍惜時光,追

求更高的人生理想。

“水穿石甲龍鱗動,日繞峰頭佛頂寬”這兩句以自然之力象征人的意志與力量,展現了詩人不

畏艱難、勇往直前的精神風貌?!案咔锔暇畔隹础眲t更是表達了詩人追求高遠、超越自我的

理想抱負,體現了“其志也豪”的特質。

(五)(2025?眉山市第一中學?一診)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小題。

山居寄同志

杜荀鶴①

茅齋深僻絕輪蹄,門徑緣莎細接溪。

垂釣石臺依竹壘,待賓茶灶就巖泥。

風生谷口猿相叫,月照松頭鶴并棲。

不是無端過時日,擬從窗下躡云梯②。

【注】①杜荀鶴:字彥之,號九華山人。曾數次進京應考,不第還山;后于晚唐大順年間

得中進士。②云梯:高山石路,喻仕進之路。

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詩人山居住所非常偏僻,遠離塵囂,少有車馬經過,門口的莎草小徑與溪水相接。

B.頷聯描寫垂釣的石臺,招待賓客的茶灶,真實再現了詩人富有雅趣的日常生活。

C.以“絕輪蹄”寫歸隱之心,但又說“茶灶待賓”,表現出彷徨無奈的矛盾心理。

D.描繪風起時猿猴互相呼喚的情境與月下鶴棲的景象,展示了大自然的美妙和諧。

16.有人評價此詩“有陶詩表,無陶詩骨”,請結合詩歌內容,談談你的看法。

【答案】

15.C

16.①本詩描繪了杜荀鶴僻居山野的日常生活情景。遠離塵囂,寧靜簡樸,意境優美,風格平

淡自然,與陶淵明詩歌風格有相似之處。

②本詩通過“躡云梯”句表達希望在仕途有所建樹的志向。與陶淵明詩中厭棄官場,不愿為

“五斗米折腰”的心意風骨不同。

【解析】

【整體分析】這首詩描繪了詩人隱居山林的生活情景,表現了他對自然的熱愛和對隱逸生活的

向往。詩中既有對山居環境的細膩描寫,也有對友人的思念和仕途的隱約期待,情景交融,意

境深遠。詩風清新自然,但缺乏陶淵明詩歌中的那種堅韌和深沉的精神力量。

【15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綜合理解和賞析能力。

C.“歸隱之心”“彷徨無奈的矛盾心理”錯。“絕輪蹄”是寫詩人自己僻居山中,少有官場

人物來往的生活狀態,與后文“躡云梯”的出仕之心及注釋“曾數次進京應考,不第還山”對

照理解,可知詩人并沒有“歸隱之心”,也不是表達希望獨居,不喜他人打擾的意思,所以與

“茶灶待賓”并不矛盾。

故選C。

【16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賞析詩歌意境和評價詩歌思想內容的能力。

首先要理解題干中評價的意思,“有陶詩表”指本詩與陶淵明詩歌在“外表”上有相似之處,

“無陶詩骨”指本詩沒有陶淵明詩歌中常體現的心意風骨,結合課內學習的《歸園田居(其一)》

或《歸去來兮辭并序》可知,“陶詩骨”指的就是遠離世俗官場,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心意

風骨。所以解答此題,首先要分析詩歌指出本詩與陶淵明詩歌意境、風格上的相似,其次要指

出本詩作者的思想內容并無陶淵明詩歌“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遠離世俗官場的心意風骨。

①本詩開篇即以“茅齋深僻絕輪蹄,門徑緣莎細接溪”描繪了一個遠離塵囂、幽靜深僻的山居

環境。接著,“垂釣石臺依竹壘,待賓茶灶就巖泥”兩句,進一步展示了詩人日常生活的簡樸

與雅致,既有垂釣的閑適,也有待客的熱情,充滿了田園生活的樂趣?!帮L生谷口猿相叫,月

照松頭鶴并棲”兩句,通過自然景物的描繪,營造出一種超凡脫俗、寧靜和諧的意境。杜荀鶴

的這首詩在風格上與陶淵明的田園詩有諸多相似之處。首先,兩者都善于運用平淡自然的語言,

描繪出田園生活的寧靜與美好。其次,兩者都通過對自然景物的細膩描繪,營造出一種超脫世

俗的意境。這種風格上的相似性,使得此詩被評價為“有陶詩表”。

②然而,盡管此詩在表面風格上與陶淵明詩歌相似,但在內在精神追求上卻存在顯著差異。陶

淵明在詩中往往表達的是對官場的厭棄和對自然生活的向往,他不愿為五斗米折腰,追求的是

心靈的自由與超脫。而杜荀鶴在詩中雖然也描繪了山居生活的閑適與美好,但“不是無端過時

日,擬從窗下躡云梯”一句卻透露出他并未完全放棄仕途的志向。這里的“云梯”喻指仕進之

路,表明詩人雖然身處山野,但心中仍有建功立業的抱負。這種對仕途的渴望與陶淵明的厭棄

官場形成了鮮明對比,因此被評價為“無陶詩骨”。

(六)(2025?九市聯考-一診)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小題。

送枝江劉明府

張籍

老著青衫為楚宰,平生志業有誰知。

家僮從去愁行遠,縣吏迎來怪到遲。

定訪玉泉幽院宿,應過碧澗早茶時。

向南漸漸云山好,一路唯聞唱竹枝①。

【注】①竹枝:巴楚一帶的民歌,記錄當地的風土人情,深受民眾喜愛。

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詩歌以劉明府的形象開篇,年老的他身著青衫將做楚地縣令,平生志業少有人知。

B.頷聯將家僮與縣吏對劉明府此行的不同態度進行對比,突出了劉明府赴任的艱辛。

C.“玉泉幽院”“碧澗早茶”是詩人想象劉明府旅途中的場景,表達了對友人的關切。

D.本詩語言平實質樸,通過簡潔的敘述和描寫表達了詩人送別劉明府時的真摯情意。

16.尾聯中的“云山好”和“唱竹枝”分別有何意蘊?請簡要分析。

【答案】

15.B

16.①“云山好”是詩人想象劉明府南行途中的所見美景,暗含著詩人對劉明府的美好祝福。

②“唱竹枝”是詩人想象劉明府沿途聽到的民歌,這些深受民眾喜愛的音樂,或許能給遠行的

友人一點寬慰。

【解析】

【導語】張籍的《送枝江劉明府》是一首情感深摯的送別詩,詩人以平實質樸的語言描繪友人

為官赴任的情景,既傳達了依依惜別之意,又表達了對友人將來生活的關切與美好愿景。同時,

詩中融入自然風光與地域民俗,使情景交融、意蘊深長。

【15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和賞析能力。

B.“頷聯將家僮與縣吏對劉明府此行的不同態度進行對比”錯誤,由原文“家僮從去愁行遠,

縣吏迎來怪到遲”可知,反映了朋友離別時家中仆人的憂慮,以及當地官吏對劉明府到來的期

盼與不解,沒有使用對比的表現手法。

故選B。

【16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意象、意蘊的理解和鑒賞的能力。

解答時,先理解這兩個關鍵詞所寫的內容,再結合全詩把握詩人的情感。

①“向南漸漸云山好”,寫越是向南行進沿途的云山風光就越宜人,想象著朋友的行程,詩人

的思緒一路向南,雖然西南一帶多高山大江,但其中也蘊藏著絕世勝景,“云山好”是詩人想

象劉明府南行途中的所見美景,暗含著詩人對劉明府的美好祝福,讓游人消解憂愁,感受到遠

行的快樂。

②“一路唯聞唱竹枝”寫友人一路走來會聽到沿途百姓歌唱竹枝詞的樂聲,想象著朋友的行程

中,更能遇見熱情洋溢的百姓,“唱竹枝”是詩人想象劉明府沿途聽到的民歌,這些深受民眾

喜愛的音樂,或許能給遠行的友人一點寬慰,詩人通過細膩的情感描寫和鮮明的意象,展現了

一位詩人的深沉情感,也傳達了朋友間離別時的依依不舍。

(七)(2025?四川省大數據精準教學聯盟?一診)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

和周廉彥

張耒

天光不動晚云垂,芳草初長襯馬蹄。

新月已生飛鳥外,落霞更在夕陽西。

花開有客時攜酒,門冷無車出畏泥。

修禊洛濱期一醉,天津①春浪綠浮堤。

【注】①天津:指天津橋,跨洛河之上,為洛陽風景名勝。

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第二句與白居易詩“淺草才能沒馬蹄”相似,都在寫景中隱含著詩人的心境。

B.頸聯富含深意,表達了詩人對友人攜酒登門的感激和個人交游寥落的慨嘆。

C.尾聯詩人向友人發出邀清,希望在修禊時節于洛水岸邊同賞春景,共飲美酒。

D.“綠”字化靜為動,“春浪綠浮堤”描摹出天津橋春潮涌動染綠堤岸的景象。

16.本詩頷聯的寫景視野開闊且有層次感,請結合詩句簡要賞析。

【答案】

15.B

16.①一彎新月掛在空中,另一頭夕陽與晚霞仍未消失,既生動描寫了傍晚時分天際的景象,

又在藝術上形成了對比,極大增強了畫面的色彩感。②“飛鳥外”、“夕陽西”進一步表現出

新月和落霞之遼遠,擴展了畫面的空間感,甚至包容進宇宙、人生的亙古大荒之嘆。③這兩句

雙層比較、互相映襯,景物視野開闊且有層次感。

【解析】

【整體分析】這首詩描繪了傍晚時分的自然景色,展現了詩人對友人情誼的珍視和對春日美景

的向往。詩中通過新月、飛鳥、落霞等意象,層次分明地展現了天光、晚云、芳草、夕陽等景

物,表達了詩人對自然美景的熱愛和對友人相聚的期待。

【15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和賞析的能力。

B.“對友人攜酒登門的感激和個人交游寥落的慨嘆"錯誤,頸聯寫花開時節,本應邀請友人到

家做客,以美酒相待;但門前泥濘,出門怕濺踏泥污。表達作者對不能邀請友人到家做客的遺

憾之情,從而引發下文邀請友人在修禊時節于洛水岸邊共賞春光的心愿。

故選B。

【16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賞析詩歌景物形象特點的能力。

①新月掛在天邊,群鳥飛往巢穴,紅日將落,霞光襯映著西邊的天空。一彎新月已經橫掛在空

中,景象清新淡雅;而另一頭的夕陽與晚霞仍未消失,景象絢爛至極。詩句生動描寫了傍晚時

分天際的景象,兩邊景象形成對比,極大增強了畫面的色彩感,層次分明。

②“飛鳥外”與“夕陽西”刻畫了空間景象,飛鳥與夕陽都是遠在天邊之景,然而詩人卻說新

月在飛鳥“外”,落霞“更”在夕陽之“西”,進一步表現出新月和落霞之遼遠,使得畫面空

間感被無限放大,甚至包容進宇宙、人生的亙古大荒之嘆,啟人想象。

③這兩句詩新月與飛鳥、云霞與夕陽雙層比較,清新與艷麗互相映襯,景物視野開闊且有層次

感。

(八)(2025?內江市隆昌市第一中學?一診)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小題。

浣溪沙?照日深紅暖見魚

蘇軾

徐門石潭謝雨,道上作五首。潭在城東二十里,常于泗水增減清濁相應。

照日深紅暖見魚,連溪綠暗晚藏烏。黃童白叟聚睢盯。

麋鹿逢人雖未慣,猿猱聞鼓不須呼。歸家說與采桑姑。

15.下面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詞人雖未點出春旱之時的情景,但讀者可以想象那是一定是潭水干枯、魚兒無處尋覓,隱

含了詞人欣喜的心態。

B.沿著石潭向四處望去,看見成陰的綠樹接連一片,而深藏其中的烏鵲發出鳴噪的聲響,遠

近結合,更顯幽靜。

C.上片中紅、綠、黃、白等色彩和諧搭配,動景、靜景巧妙結合,景物、人群完美融合,運

筆靈動、構思精巧。

D.在這首小詞之中,詞人沒有描寫自己的心境,但透過詞人所見、所聞、所想的一切,讀者

自可體會詞人無比興奮之情。

16.請賞析“麋鹿逢人雖未慣,猿猱聞鼓不須呼”。

【答案】

15.B

16.①麋鹿在突然之間逢遇如此多的人群頓覺不習慣,有一種驚慌之感。②猿猱卻一聽到喧天

的喜慶鼓聲不招自來,極度興奮,這一對比的描寫情趣盎然。③以動物的反映間接寫出石潭謝

雨的歡鬧情景,不著一字,而風流自現,可謂神筆。

【解析】

【導語】這首《浣溪沙?照日深紅暖見魚》是蘇軾在徐門石潭謝雨時所作,描繪了雨后石潭的

美麗景象。詞的上片通過紅魚、綠樹、烏鵲等景物,展現了雨后生機勃勃的自然景象,色彩鮮

明,動靜結合。下片則通過麋鹿、猿猱等動物的反應,表現了自然界的和諧與寧靜。整首詞充

滿了對雨后美景的贊美和對自然的熱愛,表達了詞人內心的喜悅與滿足。蘇軾以細膩的筆觸和

生動的描繪,展現了他對生活的熱愛和對自然的敏銳觀察。

【15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詩歌內容的能力。

B.“遠近結合”錯誤,“成陰的綠樹”與“深藏其中的烏鵲”難以分出遠近,故“遠近結合”

錯誤。

故選B。

【16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煉句的能力。

“麋鹿逢人雖未慣,猿猱聞鼓不須呼”,常到潭邊飲水的麋鹿突然逢人驚恐地逃避,猿猱聽到

鼓聲不用呼叫而自來。把麋鹿與猿猱對歡鬧情景的不同反應作對比,一個驚慌不已,一個極度

興奮,用這一對比描寫動物,情趣盎然。作者在詞中絲毫沒有描寫自己的心境,但透過動物的

反映間接寫出石潭謝雨的歡鬧情景,不著一字,而風流自現,可謂神筆,表現詞人無比興奮之

情。

情感主旨類

(一)(2025?四川省新高考教研聯盟?一診)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

詠雪①

辛棄疾

書窗夜生白,城角曉增悲。

未奏蔡州捷,且歌梁苑詩。②

餐氈懷雁使,無酒羨羔兒。③

農事勤憂國,明年喜可知。

[注]①本詩寫于詩人罷官閑居帶湖(今江西上饒)時。②蔡州捷:用唐將李想雪夜入蔡州

平叛事。梁苑詩:指文人宴集賞雪賦詩。③“餐氈”句:用蘇武牧羊事。羔兒:美酒名。

15.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第二句的“角”聲,與姜夔《揚州慢》“清角吹寒”類似,都有以聲襯情的作用。

B.第二聯“未奏”“且歌”對舉,表達了詩人既然不受重用,不妨暫且逍遙的豁達。

C.尾聯由下雪聯想到來年農業的豐收,既拓寬了詩歌的意境,也豐富了詩人的形象。

D.這首詩雖以“詠雪”為題,但不以詠物寫景取勝,而是重在由雪生發,言志抒懷。

16.“餐氈懷雁使”一句借蘇武故事來表達詩人的思想感情,請結合《蘇武傳》的相關內容對

此作簡要分析。

【答案】

15.B

16.①“餐氈”寫蘇武在匈奴嚼雪吞氈毛的經歷,暗含詩人不會因處境艱難而屈服的頑強斗志;

②“雁使”寫漢朝以大雁傳書為由,最終接蘇武回國之事,表達了詩人重回朝廷效力的渴望;

③詩句借蘇武困守北海、持節不失類比詩人閑居帶湖、心憂國事,表達了詩人忠貞不渝的愛國

情懷。

【解析】

【導語】辛棄疾的《詠雪》通過描寫雪景,表達了詩人對國家命運的憂慮和自身懷才不遇的感

慨。詩中既有對未能報國的遺憾,也有對未來豐收的期盼,情感復雜而深沉。借用歷史典故,

增強了詩歌的厚重感和思想深度。

【15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綜合鑒賞詩歌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的能力。

B.“表達了詩人既然不受重用,不妨暫且逍遙的豁達”錯誤。“未奏蔡州捷,且歌梁苑詩”,

意思是還沒有奏報平定蔡州、淮西的勝利消息、,權且以歌詠梁園的詩歌寄情。結合注釋①可知,

詩人罷官閑居,不受重用,此處“未奏”是暗指國事多難,山河破碎,詩人無能為力,“且歌”

是無奈之舉,表達了詩人因懷才不遇而憤懣不平。

故選B。

【16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結合《蘇武傳》的相關內容來看,“餐氈”應當指蘇武不肯投降之后,匈奴人“乃幽武置大窖

中”,蘇武“絕不飲食。天雨雪,武臥嚙雪,與旃毛并咽之,數日不死”這一故事,對照辛棄

疾”罷官閑居帶湖”的經歷,其中暗含的應是詩人期望自己如蘇武一樣,雖遭遇艱難困苦的處

境,也要保持頑強的斗志,不能輕言投降的心志。

“雁使”所指的內容,應是《蘇武傳》結尾部分所述的蘇武歸國的故事,即“(?;荩┙淌拐?/p>

謂單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書,言武等在某澤中。使者大喜,如惠語以讓單于。

單于視左右而驚,謝漢使曰:'武等實在。'”這一段內容。詩人以“懷”字搭配“雁使”一

詞,表達的就是自己也懷有等待“雁使”的言外之意,具體而說,就是希望能像蘇武一樣,雖

遭磨難,但最終能回歸朝廷,再次為國效力。

詩人特意用蘇武出使匈奴、持節不失的故事,肯定也有以蘇武勉勵自己的用意,結合詩人在全

詩中所要表達的心憂國事卻報效無門的悲憤,即可推斷出詩句用蘇武典故,借以表達詩人忠貞

不渝的愛國情懷。

(二)(2025?成都市鄲都區?一診)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小題。

將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嚴鄭公五首(其五①)

杜甫

錦官城西生事微,烏皮幾②在還思歸。

昔去為憂亂兵入,今來已恐鄰人非。

側身天地更懷古,回首風塵甘息機③。

共說總戎云鳥陣④,不妨游子芟荷衣。

【注】①此詩作于公元764年。杜甫于760年在成都營建草堂。762年,嚴武入朝,杜甫

送行至綿州。其后,成都發生兵亂,杜甫流亡至梓州。764年,嚴武封鄭國公、拜劍南節度使,

再次鎮守成都。②烏皮幾:包著黑皮的小桌。③息機:熄滅用世之心。④總戎:主帥。云鳥陣:

一種作戰的陣法。

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昔去”一句,詩人敘寫昔日離開成都,擔憂亂兵入城騷擾。

B.詩人借眾人的評價,從側面稱贊嚴鄭公的才能,語言得體而蘊藉有味。

C.此詩尾聯在語意上與第一句中的“生事微”前后呼應,可謂章法井然。

D.末句顯示出詩人在戰亂背景下對高潔品質的堅守與對安穩生活的向往。

16.杜甫的詩內涵深刻而豐富,往往一聯就有多重意蘊。頸聯“更懷古”“甘息機”表現詩人

怎樣復雜的感情?請簡要分析。

【答案】

15.D

16.①“更懷古”,詩人非常懷念古代太平的日子。戰亂不僅讓百姓流離失所,更為國家帶來

巨大的破壞,由此看出對戰亂的痛恨,對國家、百姓的擔憂。

②“甘息機”,表面意為熄滅入世之心,實則為無奈之語。在紛亂的世道中,詩人顛沛流離難

展抱負,流露出壯志難酬的隱痛。

【解析】

【導語】杜甫的《將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嚴鄭公五首(其五)》表達了詩人在動蕩不安的

時代背景下復雜的心境。詩中抒發了對成都的懷念與憂慮,通過回憶昔日的困境對比當下的局

勢,展現對安穩生活的向往。詩歌還暗含對嚴鄭公的贊美,整體結構嚴謹,情感真摯,語調平

實卻富有深意,體現了杜甫沉重的歷史感與社會關懷。

【15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理解和賞析的能力。

D.“對高潔品質的堅守”錯誤?!安环劣巫榆虾梢隆?,意思是作為游子的“我”不妨就在草

堂住下,穿起屈原在《離騷》中寫的那種芟荷衣,安安心心地做起隱士來??煽闯鲞@里的“芟

荷衣”應指隱者衣,表達了詩人在戰亂中只求能安穩活著的心態,并沒有表現出對高潔品質的

堅守。

故選D。

【16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人情感的能力。

“更懷古”,懷念的是古代太平的日子;而“憂亂兵入”及杜甫于760年在成都營建草堂。762

年,嚴武入朝,杜甫送行至綿州。其后,成都發生兵亂,杜甫流亡至梓州。寫出當下戰亂頻仍,

詩人流亡漂泊,可見戰亂不僅讓杜甫這樣的百姓流離失所,戰戰兢兢生活,更給國家帶來巨大

的破壞,由此看出詩人對戰亂的痛恨,對國家、百姓的擔憂。

“甘息機”表面意思是熄滅入世之心。但對于杜甫這樣的人來說,是不甘心做一個隱士,過自

己的太平日子的;“甘息機”一方面可見戰亂對杜甫心態的打擊,另一方面也可視作無奈之語,

并非不想入世有所作為,只是苦于沒有機會,壯志難酬的隱痛躍然紙上。

(三)(2025?成都石室中學?一診)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

送呂彥升參謀

陸游

楚塞蕭條久宿師,參謀承詔上丹墀

苦言到口真當發,圣度如天莫自疑。

萬里寄聲長不達,一尊相屬豈前期。

遙憐霜曉朝衣冷,深愧江城睡足時。

【注】丹墀:宮殿前的紅色臺階及臺階上的空地。

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詩歌開篇交代詩人與友人分別的緣由,長年駐守荒涼邊塞的友人接受詔命,即將踏上新的

征程。

B.詩人認為,忠言難免逆耳,但該直言進諫時就應當堅持發聲,更何況當今圣上的氣度寬廣

如天。

C.詩人與友人情誼深厚,臨別舉杯暢飲,但想到分別后相距遙遠,難以互通訊息,心中無限

傷感。

D.詩人因晨霜打濕衣衫而感覺涼寒,“憐”字刻畫出友人離去后詩人自傷自憐、寂寞凄涼的

形象。

16.這是一首送別詩,但在離愁別緒之外別有深意。請結合詩歌內容簡要分析。

【答案】

15.D

16.①對友人的鼓勵和期許。詩人希望友人內心堅定,直言進諫,不要有所疑慮,因為皇帝氣

度寬廣。

②對自我處境的反思和無奈。友人不辭辛勞為朝廷效力,而詩人卻在江城清閑度日,詩人雖然

對此深感愧疚,但又難以得到獲得朝廷重用的機會。

【解析】

【導語】《送呂彥升參謀》是陸游所作送別詩。詩開篇點明友人因詔離邊塞?!翱嘌缘娇谡娈?/p>

發,圣度如天莫自疑”,詩人鼓勵友人直言進諫,莫懼君威?!叭f里寄聲長不達,一尊相屬豈

前期”,表惜別與對通訊難的擔憂?!斑b憐霜曉朝衣冷,深愧江城睡足時”,流露出對友人的

關切,又因自身清閑而愧疚。此詩于送別中寄寓期望與感慨,盡顯真摯情誼與復雜心境。

【15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內容的能力。

D.“詩人因晨霜打濕衣衫而感覺涼寒”錯誤。從詩中“遙憐霜曉朝衣冷”可知,“憐”字

體現的是詩人遙想友人在霜曉時身著朝衣會感覺寒冷,表達的是對友人的憐惜,并非自傷自憐。

此句是詩人對友人踏上新征程后境況的關切,并非寫自身因晨霜而感涼寒。

故選D。

【16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思想內容和情感的能力。

①“苦言”指不太好聽,卻是真心為國為君考慮的諫言。“圣度如天莫自疑”意思是當今圣

上氣度寬廣,你不要因為進諫而有所疑慮?!笆ザ取被实鄣臍舛?,“如天”像天空一樣寬廣。

表明詩人讓友人不要因直言進諫而心存疑慮,體現了對友人的期許,希望友人能在新的崗位上

大膽諫言。

②“遙憐”,“遙”表示距離遠,“憐”即憐惜,“深愧”,深深感到慚愧;“江城”,

指詩人所處之地;“睡足時”,有足夠睡眠。前句體現對友人的憐惜,后句“深愧江城睡足

時”,詩人將友人在朝廷為國家奔波效力與自己在江城悠閑安睡形成對比,深感愧疚,無奈自

己難以獲得朝廷重用,只能在江城清閑度日,透露出對自身處境的反思與無奈。

(四)(2025?宜賓市?一診)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

始聞秋風

劉禹錫

昔看黃菊與君①別,今聽玄蟬②我卻回。

五夜颼颼枕前覺,一年顏狀鏡中來。

馬思邊草拳毛動,雕眄③青云睡眼開。

天地蕭清堪四望,為君扶病上高臺。

【注釋】①君:秋風對作者的稱謂。②玄蟬:即秋蟬,黑褐色。③眄(m誼n):斜視,一

作“盼”。

15.下列對本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聯別出心裁,用擬人手法寫出秋風“我”有情有義、去而復返的形象。

B.頷聯緊扣標題“始聞秋風”,抒發了秋風依舊,而自己容顏漸衰的感慨。

C.頸聯借秋風賦予“馬”和“雕”活力,巧妙地傳遞了作者內心的思和盼。

D.尾聯寫秋風攙扶詩人登高四望的深情厚誼,使詩歌脈絡清晰,結構嚴謹。

16.結合《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和本詩,談談詩人面對困境時的人生態度。

【答案】

15.D

16.兩首詩都體現了詩人敢于直面人生苦難,在困境面前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

①《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一詩中盡管在前兩聯回憶了被貶多年的苦痛經歷,但頸聯筆鋒

反轉,一改前面傷感低沉的情調,呈現了沉舟側畔千帆競發、病樹前頭萬木爭春美好前景,表

現出對世事變遷和仕宦沉浮的豁達胸襟。

②《始聞秋風》盡管在頷聯感嘆容顏衰老,卻在后兩聯表現了詩人老而彌堅、倔強進取的精神

品格。

因此,劉禹錫的這兩首詩雖有遭遇憂患的苦痛經歷,但最終呈現的是樂觀勁健的雄豪之氣。

【解析】

【導語】劉禹錫的《始聞秋風》通過描繪秋風來臨時的景象,表達了歲月流逝的感慨。盡管年

華逝去,詩人借馬與雕展現出更為積極的精神面貌,傳達出一種老而彌堅、不斷進取的生活態

度,全詩充滿了樂觀與豪情。

【15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和賞析詩歌內容及藝術特色的能力。

D.“寫秋風攙扶詩人登高四望的深情厚誼”錯誤,原意是指詩人為了感受秋風帶來的清爽明

凈之境,不惜拖著帶病的身體登上高臺翹首四望。扶病,意思是支撐病體,帶病工作或行動。

故選D。

【16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賞析詩人思想感情、觀點態度的能力。

①《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中,“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懷舊空吟聞笛賦,

到鄉翻似爛柯人”是詩人回憶了自己因被貶而經歷的苦難,這部分文字充滿了人生遭受挫折后

的傷感與低沉。但到了頸聯,詩人筆鋒一轉,描繪了“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的

景象。這一聯表現出詩人超然物外的態度,他看到盡管自己的仕途遭遇不順,但天地之間仍然

充滿了新的機遇和生機,呈現出積極樂觀的胸懷。這樣由哀轉喜的筆法,傳達了詩人對生活的

熱愛和對未來的信心,也顯示了他不因一時失意而灰心喪氣的豁達情懷。

②《始聞秋風》這首詩在頷聯中通過“顏狀鏡中來”表達了詩人因秋風而感慨年華消逝、容顏

衰老的情緒,這體現出一種內心的傷感和對時間流逝的無奈。然而,頸聯和尾聯則展現了截然

不同的精神面貌。詩人通過“馬思邊草”“雕眄青云”等生動意象,將自然而然的生命活力賦

予馬和雕,完成對秋風中生命力量的刻畫。尤其是在尾聯中,詩人不因年老體衰而止步,而是

毅然“為君扶病上高臺”,俯瞰天地,面對真實的秋景。這種積極面對現實、不屈不撓的精神,

正是劉禹錫個人倔強、進取品質的體現。

可見,兩首詩盡管有苦痛經歷的表露,但最終傳遞出的確是積極向上、樂觀堅毅的雄健之氣。

兩首詩都體現了詩人敢于直面人生苦難,在困境面前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

(五)(2025?瀘州市?一診)閱讀下面的詩詞,完成下面小題。

和宋小堂方伯《卜居》次韻(其二)

清?劉繹

瞥眼風光想習池,舊時王謝燕能知。

泥痕偶印飛鴻跡,窗影空隨野馬吹。

觴詠有緣賓客在,琴書無恙子孫宜。

平泉綠野人爭羨,獨愛黃花晚節時。

醉花陰

宋?李清照

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銷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注】宋小墅,名延春,曾任云南布政使、云貴總督,后上疏乞歸,住乾嘉名臣戴衢亨舊

宅,日與友人吟詩自娛。方伯:明清時對布政使的尊稱。

15.下列對這兩首詩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劉詩以通俗易懂、質樸無華的語言描繪了一幅寧靜而富有詩意的生活圖景。

B.劉詩頸聯化用“一觴一詠”“樂琴書以消憂”兩個典故,寫出主人的高雅志趣。

C.李詞緊扣一個“愁”字來寫景和敘事,結尾又用“銷魂”二字強化了愁的深重。

D.李詞體現了“物皆著我之色彩”的特點,薄霧濃云、玉枕紗廚等飽含詞人心情。

16.劉詩和李詞都有“黃花”這個意象,表達的情感是否相同?請簡要分析。

【答案】

15.A

16.不同。

①劉詩中“獨愛黃花晚節時”,“黃花”象征著高潔的晚節。詩人通過贊美黃花在晚節之時的

美好姿態,表達自己對高潔品質的喜愛與追求,體現出一種堅守晚節、不隨波逐流的人生態度。

②李詞中“人比黃花瘦”,“黃花”襯托出詞人的憔悴。詞人在重陽佳節思念親人,內心憂愁。

以黃花的清瘦來比自己因相思而消瘦的體態,突出了詞人深深的相思之愁和孤獨寂寞之感。

【解析】

【導語】劉繹的《卜居》詩通過寧靜的風景描繪和典雅的典故,表現了對田園生活的向往及對

命運的豁達態度。詩中提到的燕子和黃花,分別指向往昔的繁華和對高潔晚景的珍視。李清照

的《醉花陰》則在重陽節的背景下,表達出內心深深的愁緒。兩首詩詞中“黃花”意象雖同,

但劉詩中象征高潔晚節,而李詞表達孤寂與清寒,兩者情感截然不同。

【15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理解和賞析的能力。

A.“劉詩以通俗易懂、質樸無華的語言”錯誤。劉詩語言典雅,并非通俗易懂、質樸無華。

詩中運用了諸多典故,如“習池”“舊時王謝”等,具有濃厚的文化氣息。

故選Ao

【16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詩歌意象以及思想感情的能力。

不同。

①“平泉綠野人爭羨,獨愛黃花晚節時”,劉詩描寫人們爭相羨慕宋小墅如平泉綠野般的居所,

但自己卻獨愛象征晚節高潔的黃花(菊花)。友人新居寧靜而富有詩意,友人的志趣高雅而不

俗,詩人通過贊美黃花在晚節之時的美好姿態,表達自己對高潔品質的喜愛與追求,體現出一

種堅守晚節、不隨波逐流的人生態度。

②李詞中“人比黃花瘦”,“黃花”襯托出詞人的憔悴。李清照筆下的黃花是“瘦”,其實是

以花木之“瘦”,比人之瘦。詞人在重陽佳節思念親人,內心憂愁。以黃花的清瘦來比自己因

相思而消瘦的體態,突出了詞人深深的相思之愁和孤獨寂寞之感。

(六)(2025?攀枝花市-一診)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

初發揚子寄元大校書

韋應物

凄凄去親愛,泛泛入煙霧。

歸棹洛陽人,殘鐘廣陵樹。

今朝此為別,何處還相遇。

世事波上舟,沿澗安得住!

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聯中“凄凄”“泛泛”兩個疊詞的運用,渲染了離別時凄涼迷茫的氛圍,增強了詩歌的

音韻美。

B.頷聯歷來為人稱道,借鐘聲和遠樹,以景喻情,無一字寫情,又字字含情,主觀情感與客

觀景致有機交織。

C.望著滾滾東流一去不返的江水,詩人在頸聯中借景抒情,分別容易重逢難,這后會之期就

難以預料了。

D.這首詩表面看起來寫的平淡無奇,但細加體味,卻感內蘊豐富,這正是韋應物詩歌的主要

特色。

16.尾聯寄寓了詩人怎樣的感慨?詩人又是如何表達這種感慨的?

【答案】

15.C

16.(1)寄寓了詩人對世事無常、與友人難以相聚以及對奔波勞頓厭倦的感慨。

(2)①運用比喻手法,以波上舟比喻世事無常與難以預料;②運用反問(反詰),“安得住”

則進一步強調了世事的不可捉摸與人生的無奈,表達對奔波勞頓的厭倦以及對與友人重逢的渴

望。

【解析】

【導語】韋應物此詩表達離別之情,感慨人生如舟,隨波逐浪難以停駐。詩人以細膩筆觸將主

觀情感融入客觀景致,通過鐘聲、煙霧、遠樹等意象,渲染迷茫凄涼的氛圍,體現出其清新自

然、含蓄蘊藉的風格。

【15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綜合理解和賞析能力。

C.“借景抒情”錯,頸聯是直抒胸臆,而非借景抒情。

故選C。

【16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表達技巧和評價思想情感的能力。

(1)“世事波上舟”,是說“自己的身世飄浮不定,有如波上的行舟”,寫世事動蕩,人生

如波浪中小舟,無法自主,寄寓了對世事無常的感慨;“沿泡安得住”,是說“小船無論是順

流還是逆流都難以安穩”,表達了世事難以預料的感慨,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友人及自己的勸

慰之情;尾聯“世事波上舟,沿澗安得???”,暗含了作者對時局動蕩的憂慮,世事怎能由個

人作主呢?表達了時局難以預料,人生無法自主,寄寓了作者對世事無常、與友人難以相聚以

及對奔波勞頓厭倦的感慨。

(2)①比喻手法:詩人用“世事波上舟”這一形象的比喻,將人生浮沉不定的無常感描繪得

淋漓盡致。水波如現實,舟如人生,隨波逐流,不堪預料,體現出人生如同在波動的水面上漂

流的小舟,難以掌控方向和歸宿,這正如人們無法準確預見未來般的無奈與迷茫。

②反問手法:接著“沿澗安得住”這一反問,更進一步突出了不確定性,世事如波浪,人生無

常,詩人自問何處能安定下來?!鞍驳米 钡姆磫?,不僅僅是對世事無常的無奈感嘆,更加強

調了對奔波勞頓的厭倦和對穩定、安定生活的渴望以及對友人重逢的期盼,使讀者感受到一種

深刻的感情波動和內心的無奈。采用反問句式,增強了表達的力量,引發讀者共鳴,對人生命

運的不可捉摸感同身受。

(七)(2025?宜賓市敘州區?一診)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

題吁胎軍東南第一山二首(其一)①

楊萬里

第一山頭第一亭,聞名未到負平生。

不因王事②略小出,那得高人同此行。

萬里中原青未了,半篙淮水碧無情。

登臨不覺風煙暮,腸斷漁燈隔岸明。

【注】①吁胎:緊鄰淮河,是南宋與金分界線上的重要城鎮:東南第一山:葉胎境內的南山,

被書法家米芾稱為“第一山”,因此得名。②王事:指受朝命接待全國使臣,宋孝宗淳熙十六

年十二月,楊萬里奉派為金國賀正旦接伴使,此詩即作于北行途中。

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詩歌以近似白話的語句起筆,卻具有點題并喚起讀者注意的作用,暗示這里的不平常。

B.詩中化用杜甫詩“齊魯青未了”一句,寫中原景象的青翠無邊,以此來反襯眼前淮水碧綠

淺窄和冷漠無情。

C.詩歌尾聯頗具畫面感,天色漸晚,暮靄重重,詩人渾然不覺,面對隔岸的漁火傷心斷腸,

讓人回味。

D.作者用語以白描、不避俚俗著名,詩中“不因”“小出”“那得”等詞語淺近明白。

16.為什么詩歌第二句寫第一山“未到負平生”,而結尾登臨后又感慨“腸斷”?請結合全詩

分析。

【答案】

15.B

16.①第一山位于宋金分界線上,且聞名于世,而詩人不曾有機會登臨,有種久聞勝地而末曾

一游的遺憾,故“未到負平生”;②登上此山后,詩人眺望到黃河對岸的漁火,想到被金人統

治的人民的心酸和苦難,而南宋朝廷卻毫無雄心壯志去恢復失地,詩人的愛國情懷難以抑制,

自然傷心斷腸。

【解析】

【15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綜合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的能力。

B.“寫中原景象的青翠無邊,以此來反襯眼前淮水碧綠淺窄和冷漠無情”錯,頸聯是感慨中原

景象被淮水阻隔,以淮水的冷漠無情反襯詩人對中原故土的無限懷念與熱愛。

故選B。

【16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聞名未到負平生”是說吁胎軍東南第一山鼎鼎大名已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