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制圖》課件-項目4 組合體的投影_第1頁
《機械制圖》課件-項目4 組合體的投影_第2頁
《機械制圖》課件-項目4 組合體的投影_第3頁
《機械制圖》課件-項目4 組合體的投影_第4頁
《機械制圖》課件-項目4 組合體的投影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任務

組合體的形體分法析及畫法分析項目四組合體的投影返回目錄任務組合體的形體分法析及畫法分析能力目標:1、掌握組合體表面連接關系及形體分析方法2、能熟練繪制組合體的三視圖3、熟練掌握看圖的方法和步驟知識目標:1、疊加和切割兩種基本組合形式的畫法規定2、形體分析法的應用情感目標:1、較強的自學能力,以適應科技新時代及終身學習的需要。2、堅持理論聯系實際。3、耐心細致的工作作風和良好的繪圖讀圖習慣。

4.1

組合體的形體分析和組合形式返回

4.1.1

組合體的形體分析

4.1.2

組合體的組合形式和表面連接關系相關知識

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基本體組成的類似機件的形體稱為組合體。

任何復雜的機件都可以看成是由若干個基本幾何體組合而成。右圖所示的支座是由圓筒、底板、肋板、耳板和凸臺五部分組合而成。返回耳板凸臺圓筒肋板底板

假想把復雜的組合體分解成若干個基本形體,分析它們的形狀、組合形式、相對位置和表面連接關系,這種使復雜問題簡單化的思維方法稱為形體分析法。形體分析法是組合體畫圖、尺寸標注和看圖的基本方法。返回耳板凸臺圓筒肋板底板

4.1

組合體的形體分析和組合形式

4.1.1

組合體的形體分析

(3)圖c所示的組合體是疊加和切割兩種形式的綜合。a)疊加式組合體b)切割式組合體c)綜合式組合體

1.組合體的組合形式組合體分為疊加和切割兩種基本形式,或是兩種形式的綜合。

(1)疊加式組合體是將各基本體以平面接觸相互堆積、疊加后形成的組合形體,如圖a所示;

(2)切割式組合體是在基本體上進行切塊、挖槽、穿孔等切割而形成的組合體,如圖b所示;

返回

4.1.2

組合體的組合形式和表面連接關系

2.組合體的表面連接關系組合體表面連接關系有平齊、相交和相切三種形式。表面平齊表面平齊時不畫分界線

(1)當組合體中兩基本體的表面平齊(共面)時,在視圖中不應畫出分界線,如上圖所示。

返回

4.1.2

組合體的組合形式和表面連接關系

2.組合體的表面連接關系組合體表面連接關系有平齊、相交和相切三種形式。表面相交表面相交時應畫出交線

(2)當組合體中兩基本體的表面相交時,在視圖中的相交處應畫出交線,如上圖所示。返回

4.1.2

組合體的組合形式和表面連接關系

2.組合體的表面連接關系組合體表面連接關系有平齊、相交和相切三種形式。表面相交相交處應畫線

(2)當組合體中兩基本體的表面相交時,在視圖中的相交處應畫出交線,如上圖所示。返回

4.1.2

組合體的組合形式和表面連接關系

2.組合體的表面連接關系組合體表面連接關系有平齊、相交和相切三種形式。表面相交

(2)當組合體中兩基本體的表面相交時,在視圖中的相交處應畫出交線,如上圖所示。相交處應畫線返回

4.1.2

組合體的組合形式和表面連接關系

2.組合體的表面連接關系組合體表面連接關系有平齊、相交和相切三種形式。表面相切相切處不畫線

(3)當組合體中兩基本體表面相切時,在視圖中的相切處不應畫線,如上圖所示。返回

4.1.2

組合體的組合形式和表面連接關系??……

1)什么是形體分析法?2)

組合體的組合形式有哪些?3)組合體的表面連接關系有幾種?

思考題---1返回

4.2.1

疊加型組合體視圖的畫法

4.2.2

切割型組合體視圖的畫法

4.2

組合體視圖的畫法

返回

4.2.1

疊加型組合體視圖的畫法

6.檢查、描深1.形體分析5.畫底稿畫圖方法和步驟:2.選擇視圖3.選比例、定圖幅4.布置視圖返回

1.形體分析圖示的機座為疊加型組合體,由底板、圓筒、支承板和肋板四部分組成,如圖a所示。畫圖前首先要將該組合體分解為四個基本形體,如圖b所示。圓筒支承板底板肋板

a)機座的軸測圖b)機座的分解圖返回圓筒、支承板和肋板由上而下疊加在底板上,底板上有直徑相等的兩個圓孔和1/4圓角。支承板與底板的后表面平齊,圓筒與支承板的后面不平齊。支承板的左右側面與圓筒的外表面相切,肋板位于圓筒的正下方并于支承板垂直相交,其左右側面和前面與圓筒的外表面相交。a)正面軸測圖b)背面軸測圖機座的組合和表面關系返回表面相切表面平齊

表面不平齊支承板圓筒肋板底板表面垂直相交表面相切

2.選擇視圖選擇視圖包括確定主視圖的投射方向和采用的視圖數量。

(1)選擇主視圖:將組合體放正,使主要平面平行或垂直于投影面。選擇形狀特征最明顯,位置特征最多的方向作為主視圖的投影方向。BACD

從機座的A、B、C、D四個方向進行投射,比較后才能確定主視圖的投射方向。返回BACDA向C向D向

主視圖投射方向的選擇與比較

A向能表達整體及圓筒、支承板形狀特征和位置特征。

B向雖能表達整體及圓筒、支承板的形狀特征和位置特征,但虛線較多。

C、D向雖能表達肋板形狀特征以及圓筒和肋板、支承板的位置特征,但整體形狀特征和位置特征表達較差。B向選擇A向作為主視圖投射方向返回

(2)確定視圖數量:確定其它視圖的原則是:

用最少的視圖最清楚地表達組合體各組成部分的形狀結構、相對位置和表面連接關系。

當主視圖的投射方向選定后,要選擇俯視圖來表達底板及其上面的兩個圓孔和圓角的形狀及兩孔的相對位置,還要選擇左視圖表達肋板形狀、支承板和圓筒的寬度和位置。所以,機座要用主、俯、左三個視圖才能表達清楚。左視圖投射方向俯視圖投射方向返回

3.選比例、定圖幅

返回4.布置視圖

返回5.畫底稿1)畫底板,先畫俯視圖,再畫主、左視圖。返回2)畫圓筒,先畫主視圖,再畫俯、左視圖。返回3)畫支承板,先畫主視圖,再畫俯、左視圖。返回4)畫肋板,先畫左視圖,再畫主、俯視圖。返回6.檢查、描深返回

描深圖線后,標注全部尺寸返回

4.2.2

切割型組合體視圖的畫法

1.形體分析畫圖方法和步驟:2.畫原始形體的三視圖3.畫截平面的三視圖4.檢查、描深返回返回

1.形體分析圖示組合體的原始形體是四棱柱,在此基礎上用不同位置的截平面分別切去形體1-四棱柱、形體2-三棱柱、形體3-四棱柱,形成切割型組合體。原始形體-四棱柱切去形體1-四棱柱切去形體2-三棱柱切去形體3-四棱柱返回

2.確定投射方向

CABA向投射反映左上角切去四棱柱的形狀特征B向投射反映左下角切去四棱柱的形狀特征C向投射反映右上角切去三棱柱的形狀特征返回

3.畫圖步驟

1)畫基準線、位置線

返回2)畫原始形體的三視圖返回3)畫左上角切去四棱柱的三視圖

主視圖反映形狀特征,先畫主視圖,再畫俯、左視圖。返回4)畫右上角切去三棱柱的三視圖

左視圖反映形狀特征,先畫左視圖,再畫主、俯視圖。5)畫左下角切去四棱柱的三視圖俯視圖反映形狀特征,先畫俯視圖,再畫主、左視圖。返回6)加粗、描深返回??……思考題---2

1)選擇主視圖應考慮哪些問題?2)疊加型組合體視圖的畫圖步驟有哪些?3)切割型組合體視圖的畫圖步驟有哪些?4)繪制疊加型組合體視圖和切割型組合體視圖時,畫法和步驟上有何不同?

5)畫完視圖后應從哪幾方面進行檢查?

返回802034R16?1812?40?22R22?72208056524828?24?44

2.尺寸基準

3.組合體的尺寸種類

4.標注組合體尺寸的步驟

1.尺寸標注的基本要求

5.標注尺寸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4.3

組合體的尺寸標注

返回返回(1)正確:標注的尺寸數值應準確無誤,標注方法要符合國家標準中有關尺寸注法的基本規定。

(2)完整:標注的尺寸必須能唯一確定組合體及各基本形體的大小和相對位置,做到無遺漏,不重復。

(3)清晰:尺寸的布局要整齊、清晰,便于查找和看圖。

1.尺寸標注的基本要求

確定尺寸位置的幾何要素稱為尺寸基準。組合體的尺寸基準常選用其底面、重要的端面、對稱平面、回轉體的軸線以及圓的中心線等作為尺寸基準。在組合體的長、寬、高三個方向中,每個方向至少要有一個主要尺寸基準。當形體復雜時允許有一個或幾個輔助基準。

2.尺寸基準返回實例:

如圖所示,以通過圓柱筒的側平面和正平面分別作為長度方向和寬度方向的尺寸基準;以底板的底面作為高度方向的尺寸基準。平行于W面的側平面平行于V面的正平面返回

(1)定形尺寸:確定組合體中各基本體的形狀和大小的尺寸。(2)定位尺寸:確定組合體中各組成部分相對位置的尺寸。(3)總體尺寸:確定組合體外形的總長、總寬和總高的尺寸。

主視圖中的R14、φ16、

11,俯視圖中的2×φ10、

R10等尺寸屬于定形尺寸。主視圖中的30和俯視圖中的50屬于定位尺寸。主視圖中的30+R14為總高,俯視圖中的50+R10+R10

為總長,俯視圖中的R10為總寬。

3.組合體的尺寸種類返回

主視圖對稱,可省略左右方向的定位尺寸25。

俯視圖對稱,可省略前后方向的定位尺寸15。

基本體的定位尺寸最多有三個,若基本體在某方向為疊加、平齊、對稱、同軸之一者,則應省略該方向上的一個定位尺寸。

若定形和定位尺寸已經標注完整,在加注總體尺寸時應對相關尺寸作適當的調整,避免出現封閉尺寸。如左圖所示,標注了總高尺寸后,可不標注圓柱筒的高度尺寸。返回當組合體的一端為有同心孔的回轉體時,該方向上一般不注總體尺寸。左圖所示的組合體上端有同心的

R14半圓和?16圓孔,左右兩端有同心的R10半圓和?10的圓孔,不注總高尺寸和總長尺寸,而由主視圖上的定位尺寸30和半徑

R14以及俯視圖上的中心距50和半徑R10兼作總高和總寬尺寸。

返回返回

以支座為例說明標注組合體尺寸的步驟

標注組合體尺寸時,首先要運用形體分析法分析形體,找出長、寬、高三個方向的主要基準,分別注出各基本體之間的定位尺寸和各基本體的定形尺寸,再標注總體尺寸并進行調整,最后校對全部尺寸。

4.標注組合體尺寸的步驟耳板底板凸臺肋板圓筒返回(1)對支座進行形體分析圓筒返回底板(1)對支座進行形體分析凸臺(1)對支座進行形體分析返回耳板(1)對支座進行形體分析返回肋板(1)對支座進行形體分析返回返回WHV(2)確定尺寸基準以圓柱筒軸線的側平面作為長方向的尺寸基準。(2)確定尺寸基準以圓筒軸線的側平面作為長方向尺寸基準返回返回(2)確定尺寸基準WHV以圓柱筒軸線的正平面作為寬方向的尺寸基準。返回(2)確定尺寸基準以圓筒軸線的正平面作為寬方向尺寸基準返回WHV(2)確定尺寸基準以圓柱筒和底板的底面作為高方向的尺寸基準以圓柱筒和耳板的頂面作為高方向的輔助基準返回(2)確定尺寸基準以底面作為高方向尺寸基準以圓筒和耳板頂面作為高方向的輔助基準返回

(3)標注定位尺寸:從組合體長、寬、高三個方向的主要基準和輔助基準出發,依次標注各基本體的定位尺寸。以圓筒軸線作為基準,在長度方向標注出80、56、52,確定底板、肋板和耳板相對于圓筒的左右位置。52568048以圓筒軸線作為基準,在寬度方向標注出48,確定凸臺相對于圓筒的前后位置。以圓筒和耳板的頂面作為輔助基準,在高度方向標注28,確定凸臺相對于頂面的上下位置。28

(4)標注定形尺寸:依次標注出支座各部分的定形尺寸。5256804828?40R162034?1812?22R22?722080?24?44返回

(5)標注總體尺寸:為了表示組合體外形的總長、總寬和總高,應標注相應的總體尺寸。返回5256804828?40R162034?1812?22R22?722080?24?44

圓筒的高度尺寸80,也是支座的總高尺寸;主、俯視圖上已標注了長方向的定位尺寸80、52以及圓弧半徑R22和R16,不標注總長尺寸;左視圖上標注了定位尺寸48和?72,不標注總寬尺寸。5256804828?40R162034?1812?22R22?722080?24?44

1)尺寸應盡量標注在視圖外面,與兩個視圖有關的尺寸最好布置在兩個視圖之間。圖中的尺寸除俯視圖中的12外,其余尺寸全部標注在各視圖的外面。與主、左視圖,主、俯視圖相關的尺寸80、20以及與俯、左視圖相關的尺寸?72均標注在兩個視圖之間。

2)定形、定位尺寸盡量標注在反映形狀和位置特征的視圖上。圖中底板和耳板的高度尺寸20,標注在主視圖上比標注在左視圖上要好;表示底板、耳板的直徑和半徑尺寸?22、

R22、、R16、?18

,標注在俯視圖上比標注在主、左視圖上更能表示形狀特征;在左視圖上標注尺寸48和28,比標注在主、俯視圖上能明顯反映位置特征。

3)同一基本形體的定形、定位尺寸應盡量集中標注。圖中在主視圖上標注的定位尺寸56、52、80,在左視圖上標注的定位尺寸48、28,在俯視圖上標注的定形尺寸R22、?22、R16、?18、?40等就相對集中。

4)直徑尺寸盡量標注在投影為非圓的視圖上。圖中的?44、?24和?72就標注在左視圖上,而圓弧的半徑尺寸則應標注在投影為圓弧的視圖上,如圖中俯視圖上的R22和R16。

5)尺寸盡量不標注在虛線上,為了布局需要和尺寸清晰,有時也可標注在虛線上,圖中的直徑尺寸?72就標注在左視圖的虛線上。?22、?40兩個直徑尺寸標注在俯視圖上比較清晰,沒有標注在主視圖的虛線上。

6)尺寸線、尺寸界線與輪廓線盡量不要相交。同方向上的并聯尺寸,應使小尺寸注在里邊(靠近視圖),大尺寸注在外邊,(圖中的并聯尺寸20和80,小尺寸20在內,大尺寸80在外);同方向上的串聯尺寸,箭頭互相對齊并排列在一條直線上,(圖中的串聯尺寸34和20,兩個尺寸的箭頭互相對齊并排列在一條線上)。

在實際標注尺寸時,有時會出現不能完全兼顧的情況,應在保證尺寸標注正確、完整、清晰的基礎上,根據尺寸布置的需要進行適當的調整,如圖中主視圖上的56、左視圖上的?24、28、48、俯視圖上的?40等尺寸,均為調整后重新標注的尺寸。返回

5.標注尺寸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思考題---3

1)

尺寸標注的要求是什么?2)組合體的尺寸種類有哪些?3)什么是尺寸基準?4)常用的尺寸基準有哪些?5)標注組合體尺寸的步驟有哪些?

6)標注組合體尺寸應注意哪些問題?

返回

4.4

看組合體視圖

4.4.1

看圖要點

4.4.2

看圖的方法和步驟

返回

4.4.3

已知組合體兩視圖補畫第三視圖

畫組合題的視圖是將三維形體用正投影的方法表示成二維圖形。而看組合體的視圖,則是將多個二維圖形依據它們之間的投影關系,想象出三維的形狀。可以說,看圖是畫圖的逆過程。看組合體的視圖也要運用形體分析法。對于復雜的形體,還要對局部的結構進行線面分析,想象出局部結構的形狀,從而想象出組合體的空間形狀。

返回返回1.弄清視圖中線條與線框的含義

(1)視圖中的每一條線:表示具有積聚性的面(平面或柱面)的投影---如圖線a;表示表面與表面(兩平面、兩曲面、平面與曲面)交線的投影---如圖線b;表示曲面轉向輪廓線在某方向上的投影---如圖線c。ACEFBD圖中a

表示頂面在主視圖上的投影積聚為直線;c表示圓柱面在俯視圖上積聚為圓,同時在主視圖上圓柱筒由前一半柱面向后一半柱面的轉向輪廓線;b所表示的交線為三角形肋板與圓柱面的交線;

4.4.1

看圖要點

返回

(2)視圖中的封閉線框:表示凹坑或通孔積聚的投影,一個面(平面或曲面)的投影;表示曲面及其相切面的組合面(平面或曲面)投影。

1.弄清視圖中線條與線框的含義ACEFBD

俯視圖中的

d表示圓孔在俯視圖的投影積聚為圓形的封閉線框;

e表示肋板在主視圖的投影為三角形的封閉線框;主視圖上的f表示底板的前、后平面與右半圓柱面組成的組合面在主視圖上投影為封閉的矩形線框。返回

(3)視圖中相鄰的封閉線框:表示不共面、不相切的兩不同位置的表面;線框里有另一線框,表示可以凸起或凹下的表面;線框邊上有開口線框和閉口線框,分別表示通槽和不通槽。1.弄清視圖中線條與線框的含義相鄰線框不相切相鄰線框不共面凸起凹下矩形線框里有圓形線框閉口線框表示不通槽開口線框表示通槽返回2.要把幾個視圖聯系起來進行分析

在一般情況下,一個視圖不能完全確定組合體的形狀。以上兩組視圖中的主視圖相同,但表達的組合形體不相同,必須要有反映形狀特征的俯視圖。看圖時,要把幾個視圖聯系起來進行分析,才能想象出組合體的形狀。俯視圖反映形狀特征返回有時,兩個視圖也不能完全確定組合體的形狀。下圖所示的兩組三視圖中,俯左視圖相同,但兩組三視圖表達的組合體形狀不相同。由此可見,表達組合體必須要有反映形狀特征的視圖。看圖時,要把幾個視圖聯系起來進行分析,才能想象出組合體的形狀。主視圖反映形狀特征主視圖反映形狀特征返回

兩組三視圖中的俯視圖反映該組合體的形狀特征,應從俯視圖讀起,并與其它視圖聯系起來進行分析,想象組合體的形狀。3.從最能反映組合體形狀和位置特征的視圖讀起俯視圖反映形狀特征

兩組三視圖中的主視圖反映該組合體的形狀特征,應從主視圖讀起,并與其它視圖聯系起來進行分析,想象組合體的形狀。主視圖反映形狀特征主視圖反映形狀特征

3.從最能反映組合體形狀和位置特征的視圖讀起返回3.從最能反映組合體形狀和位置特征的視圖讀起

兩組三視圖中的左視圖反映組合體上圓柱形體和四棱柱向前凸起或通孔的位置特征,應從左視圖讀起,并與其它視圖聯系起來進行分析,想象組合體形狀。圓柱體在上并向前凸起四棱柱在下并向前凸起返回返回主視圖是反映組合體整體的主要形狀特征和位置特征的視圖。但組合體各組成部分的形狀和位置特征不一定全部集中在主視圖上。上圖所示的支架,由三個基本體疊加而成,看圖時要善于抓住反映組合體各組成部分形狀與位置特征較多的視圖。213主視圖反映了該組合體的形狀和位置體特征,同時反映了形體1

梯形的形狀特征。

俯視圖反映了形體

2四邊形及圓角和圓的形狀特征,左視圖反映了形體3三角形的形狀特征。返回根據特征視圖,按照投影關系找到與各基本體對應的其它視圖,經分析、判斷、想象出各基本體的形狀,最后達到看懂組合體視圖的目的。

213

主視圖反映形體1的形狀特征時,看圖時先從主視圖看起,再看其他視圖。

俯視圖反映形體2的形狀特征時,看圖時先從俯視圖看起,再看其他視圖。

左視圖反映形體3的形狀特征時,看圖時先從左視圖看起,再看其他視圖。返回

1.形體分析法

看疊加型組合體的視圖時,根據投影規律,分析基本形體的三視圖,從圖上逐個識別基本形體的形狀和相互位置,再確定它們的組合形式及其表面連接關系,綜合起來想象出組合體的形狀。

2.線面分析法

在應用形體分析法的基礎上,對切割型組合體的被切割部位,根據線面的投影特性,分析視圖中線和線框的含義,弄清組合體表面的形狀和相對位置,綜合起來想象出組合體的形狀。

4.4.2

看圖的方法和步驟

返回用形體分析法看圖的方法和步驟從體出發,在視圖上分線框3.合起來,想整體1.劃線框,分形體2.對投影,想形狀返回1.劃線框,分形體31′2′3′1″2″3″123

從主視圖看起,并將主視圖按線框劃分為1′、2′、3′。

在左、俯視圖上找出對應的線框

1″、2″、3″和

1、2、3

將組合體分為立板Ⅰ、凸臺Ⅱ和底Ⅲ三部分。返回2.對投影,想形狀按照長對正、高平齊、寬相等的投影關系,從每一基本形體的特征視圖開始,找出另外兩個投影,想象出每一基本形體的形狀。

11′形體Ⅰ在俯視圖反映形狀特征,先從俯視圖看起形體Ⅰ1″2.對投影,想形狀按照長對正、高平齊、寬相等的投影關系,從每一基本形體的特征視圖開始,找出另外兩個投影,想象出每一基本形體的形狀。

2′2″形體Ⅱ在主視圖反映形狀特征,先從主視圖看起形體Ⅱ2返回2.對投影,想形狀按照長對正、高平齊、寬相等的投影關系,從每一基本形體的特征視圖開始,找出另外兩個投影,想象出每一基本形體的形狀。

3′33″形體Ⅲ在主視圖反映形狀特征,先從主視圖看起形體Ⅲ返回返回根據各基本體所在的方位,確定各部分之間的相互位置及組合形式,從而想象出支承架的整體形狀。

形體Ⅰ、Ⅱ在形體Ⅲ的上面和正中間。

形體Ⅰ與形體Ⅲ

后表面平齊。

形體Ⅱ在形體Ⅰ前面。1′2′3′1″2″3″1233.合起來,想整體返回形體Ⅰ形體Ⅱ形體Ⅲ返回用線面分析法看圖的方法和步驟從面出發,在視圖上分線框3.形位明,想整體1.分線框,對投影2.識面形,想形位返回

壓塊三個視圖的外輪廓都是矩形,其原始形體為長方體。前下方被切割成階梯形先分析壓塊的整體形狀后下方被切割成階梯形前下方被切割成階梯形左上方被切掉一角左前方被切掉一角左后方被切掉一角右上方階梯孔1.劃線框,對投影

在某一視圖上劃分好線框后,根據投影關系,在另外兩個視圖上找出與其對應的線框,確定線框所表示的面的空間形狀和對投影面的相對位置。r″rq″qq′Pr′st′tt″s′s″P′P″返回返回線框

P和

P″在俯左視圖上的形狀為等腰的梯形,在主視圖對應的投影P′是傾斜的直線。由投影面垂直面的投影特性可知:“一線對兩框”,P面為垂直于正投影面V的正垂面,在形體的左上方。(1)壓塊左上角的缺角P′P″P

線框q′和

q″在主左視圖上的形狀相似的七邊形,在俯視圖上對應的投影q是傾斜的直線。由投影面垂直面的投影特性可知:“一線對兩框”,Q

面為垂直于水平投影面H

的鉛垂面,在形體的左前方,與其對稱另一面在形體的左后方。qq′q″(2)壓塊左方前后對稱的缺角(3)壓塊下方前后對稱的缺塊

線框

r′在主視圖上的形狀為矩形,在俯左視

圖對應的投影r、r″

分別為水平線和垂直線。由投影

面平行面的投影特性可知:“兩線對一框”,R

面為平行于正投影面V的正平面,在形體的前下方,與其對稱的另一面在形體的后下方。r′r″r

線框

s在俯視圖上形狀為四邊形,在主左視圖上對應的投影為水平線

s′和

s″。由投影面平行面的投影特性可知:“兩線對一框”,S

面為平行于水平投影面H的水平面,在形體的前下方,且與與R面和T面垂直,與其對稱的另一面在形體的后下方。(4)壓塊下方前后對稱的缺塊s′s″s2.識面形,想形位

線框

t′在主視圖上的形狀為矩形,在俯左視圖上對應的投影為水平線t和垂直線

t″。由投影面平行面的投影特性可知:“兩線對一框”,T面為平行與正投影面V的正平面,在形體的前方,與其對稱的另一面在形體的后方。(5)形體前后方對稱的凸塊t′tt″返回3.形位明,想整體將各面的空間形狀和空間位置分析清楚后,綜合起來,就可以想象出壓塊的整體形狀。TRSQP

圖中a′、b′、c′,a、b、c和a″、b″、c″各投影點及其連線分別表示Q面與S面和Q面與T面的交線,并非平面。

a′b′c′a″aC(b)b″c″壓塊的形成過程示意圖:切去左上角加工出階梯孔切去左前角切去左后角切去前下角切去后下角返回返回根據已知組合體的兩視圖補畫第三視圖,是看圖和畫圖的綜合訓練。一般的方法和步驟為:根據已知視圖,用形體分析法和必要的線面分析法分析和想象組合體的形狀,在弄清組合體形狀的基礎上,按投影關系補畫出所缺的視圖。補畫視圖時,應根據各組成部分逐步進行。對疊加型組合體,先畫每一基本形體,最后完成整體。對切割型組合體,先畫整體部分,后畫每一切割部分,并按先實后虛,先外后內的順序進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