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5年高三語文?二模沖刺
第n講文言文專題(一)
課南測試
一、詩歌鑒賞
和徐都曹①
[南朝齊]謝眺
宛洛②佳遨游,春色滿皇州。結軫③青郊路,回瞰蒼江流。
日華川上動,風光草際浮。桃李成蹊徑,桑榆萌道周。
東都已俶載④,言歸望綠疇。
【注】①徐都曹:徐勉。都曹,官名。②宛洛:南陽和洛陽,這里指建康。皇州:帝都,指建康。③結
軫:停車。④俶載:指農事伊始。
12.出版社準備編輯一套古代文學作品選,可以收錄本作品的一書是()。(1分)
A.《樂府詩選》B.《古詩菁華》C.《詩余選集》D.《律詩集粹》
13.下列關于本作品寫作特點的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
A.敘述與寫景結B.寓情于景物之中
C.用典而不失自然D.鋪陳和比喻兼用
14.你認為本作品哪一聯寫景寫得最好?請賞析其妙處所在。(5分)
12.B(1分)13.D(2分)
14.(5分)答案示例:我覺得“日華川上動,風光草際浮”一聯寫得最好。這一聯寫日光遍布江上,
青草沐浴著陽光,在微風中擺動。其中“動”“浮”二字,捕捉精準,感受細膩,化虛為實,最有表現
力。陽光本是最難以捉摸的,作者卻能抓住陽光落于江上、波光粼粼的畫面,寫出日光仿佛在江上跳躍
的效果。日光又落在草葉上,風吹草動,仿佛風也有了光,浮動在草際。這一聯描繪的畫面清新靈動,
明麗旖旎,我們讀詩時也能感受到作者賞景的喜悅,很有感染力。
評分說明:選詩句和對詩句的賞析分別評分。
文言文閱讀(一)?人物傳記
上海市高考語文文言文一常規考題:
1:實詞
填空:1:記憶300實詞和歷年高考真題(近十年)
2:使動,意動,被動
3:通假字
選擇題:一定要將詞語放到句子中去理解,往往是意譯。
2:斷句
一般情況是給幾分斷幾句,斷完句之后一定要仔細看看能不能翻譯出一個完整的句子。
斷句其實考的是翻譯。
3:翻譯
字字落實,翻譯出來的句子一定是個語句通順的句子。(一定要注意卷面,先在草稿紙上寫好改
好之后再譽寫到答題卡上。)
4:解答題:
A:人物形象:手法(正面描寫,側面描寫)+事例概括+四字短語
B:分析原因:回到文中去看到相應段落然后總結概括,注意給分,3分4分兩個得分點,2分
往往只有一個得分點。
C:段落作用:
結構+內容。一定要注意人物傳記類的文言文,所寫的所有內容都是為了表現人物的這個點。
D:評析:
評+析:和散文中的評析類似,有兩塊內容。
一、常用文言詞歸類整
(-)與政事相關的常用詞
官員到某地任職,做一些相關的政事,實行一定的政策,會引起各方不同的褒貶評論。于是官員與百
姓、官員與官員、官員與國君(帝王)之間就會有許多“動作”發生。
[詣:到,去。
2.勸:①鼓勵,獎勵;②受到鼓勵、獎勵。
3.課:考核、督促、征收。
4.風、化:教育感化。
5.按、案:巡視,巡行;考察,核實,查明。
6.游:①游玩,游覽;②旅行,外出求學或求官;③交際,交往。
7.趣、趨:①小步走,跑;又引申為趕快,迅速。②通“促”,催促。
8.劾:舉報,檢舉,揭發。
9.白:告訴,報告。常用于官吏之間。
10.短:進讒言,說壞話。
11.害:嫉妒。
12.聞:①聽說,聽見;②使知道,報告給……知道。對于義項②要特別注意。其中省略的人往往是最高統治
者一一國君,強化了這一點,閱讀時就不至于認為下文中國君和人公發生的事件顯得突兀。怎么國君知道了
并參加進來了呢?其實就是“聞”字在起作用。如“沒死以聞”,“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
13.折:指斥,指責,駁斥。
14.讓:①責備,責怪;②謙讓,辭讓。
15.黨:偏袒,伙同,包庇。
16.矯:假托,假傳。
(二)官職人物常用詞語
1.表官職的
(1)宰相:總攬政務的大官。宰,主持;相,輔佐。(2)御史大夫:其權力僅次丞相。
⑶六部:吏、戶、禮、兵、開h工。(4)三司:太尉、司徒、司空。
(5)中書省:中央行政機要機關。(6)尚書:六部最高行政長官。(7)太尉:軍事首腦。
⑻郎中:尚書屬下部員。
(9)宦官:宮廷內侍,又稱太監。(10)侍郎侍中:宮廷侍衛。(11)校尉:漢代軍事長官。
(12)翰林學士:管文件,圖書,侍讀。(13)太史:記史,管文書。
(14)國子監:中央教育機構。(15)左右拾遺:唐代諫官。
(16)總督:清代地方最高行政長官。(17)巡撫:總攬一省行政軍事長官。(18)知州:州一級行政長官。知,
管理。(19)太守:郡一級行政長官
(20)主簿:秘書。
2.表官職變化的
①表授予官職的詞語。
征:由皇帝征聘社會知名人士充任官職。如:公車特征拜郎中。《張衡傳》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薦舉,任以官職。如:連辟公府不就。《張衡傳》薦、舉:由地方官向中央
舉薦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職。如:舉其偏,不為黨。《左
傳?襄公三年》如:韓琦鎮長安,薦知涇陽縣。《宋史?侯可傳》
拜:授予官職。如:……安帝雅聞衡善術學,公車征拜郎中。《張衡傳》
選:通過推薦或科舉選拔任以官職。《元史?賈魯傳》:“延、至治間……選丞相東曹掾。”
除:任命,授職。如:尋蒙國恩,除臣冼馬。《陳情表》
授:授給、給予官職。《元史?賈魯傳》:“秦定初恩授東平路儒學教授。”
賞:指皇帝特意賜給官銜或爵位。如:八月初一,上召見袁世凱,特賞侍郎。《譚嗣同》
封:指帝王將爵位或土地賜給臣子。如:勞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賞。《鴻門宴》起:起用人任以官
職。如:魯居喪服闋,起為太醫都事。《元史?賈魯傳》
察:考察后予推薦,選舉。如:郡察孝廉,州舉茂才。《三國志?吳主傳》仕:做官。如:學而優則仕。
《論語?子張》
仕宦:做官,任官職。如:汝是大家子,仕宦于臺閣。《孔雀東南飛》仕進:進身為官。如:邁少恬靜,
不慕仕進。《晉書?許邁傳》
②表罷免官職的詞語。
罷:免去,解除官職。如:竇太后大怒,乃罷逐趙維、王臧等。《魏其武安侯列傳》細、黜:廢掉官職。
如: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賞。《封建論》
免:罷免。如:免官削爵。〈漢書”貢禹傳〉
奪:削除。如:使者遂逮守,脅服奪其官。《書博雞者事》
③表提升官職的詞語。
升:升官。如:升(魯)臺都事。《元史?賈魯傳》
擢:在原官上提拔。如:擢為后將軍。《漢書?趙充國傳》
拔:提升本來沒有官職的人。如:山濤(人名)作冀州(長官),拔三十余人。《與韓荊州書》
遷:一般指提升。如:孝文帝說之,超遷,一歲中至太中大夫。《賈誼傳》陟:進用。如:陟罰臧否,不
宜異同。《出師表》
晉、進:晉升官職,提高職位或級別。如:成語“加官進爵”
加:加封,即在原來的官銜上增加榮銜,一般可享受一世特權。如:平劇盜賴文政有功,加秘閣修撰。《宋
史?辛棄疾傳》
拜:按一定禮節授予(任命)官職,一般用于升任高官。如: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史記?廉頗藺相如
列傳》
④表降低官職的詞語。
謫:因罪被降職或流放。如:滕子京謫守巴陵郡。《岳陽樓記》
貶:①降職。如:貶連州刺史。《劉禹錫傳》②降職并外放。如:貶邵州刺史,不半道,貶永州司馬。《新
唐書?柳宗元傳》
放:一般指由京官改任地方官。如: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復見。《卜居》
左遷:降職貶官,特指貶官在外。如:予左遷九江郡司馬。《琵琶行》
竄:放逐,貶官。如:暫為銜使,遂竄南夷。(韓愈《進學解》)
左除、左降、左轉:降職。如:帝怒,乃罷(陸)贄宰相,左除(張)滂等官(《新唐書?裴延齡傳》)
出宰:京官外放出任地方官。如:郎官上應列宿,出宰百里,有非其人,則民受其殃。(《后漢書?明帝紀》)
⑤表調動官職的詞語。
遷:調動官職,一般指提升。《漢書?王尊傳》:“遷東郡太守。”徙:一般的調動官職。如:徙王信為
楚王。《淮陰侯列傳》
調:變換官職。如:調為隴西都尉。《漢書?袁盎傳》
轉:調動官職。《張衡傳》:“再轉復為太史令,衡不慕當世,所居之官輒積年不徙。”補:補充空缺官
職。如:太守察王尊廉,補遼西鹽官長。《漢書?王尊傳》
改:改任官職。如:改刑部詳覆官。《宋史?王濟傳》
出:京官外調。如:出為河間相,時國王驕奢。《張衡傳》
⑥表兼代官職的詞語。
兼:兼任。如:余除右丞相兼樞密使。《〈指南錄〉后序》
領:兼任(較為低級的官職)。如:桓溫鎮江口,復引(喬)為司馬,領廣陵相。《晉書?袁喬傳》
行:代理官職。如:太祖行奮武將軍。《三國志?魏書?武帝紀》署:代理、暫任。如:太守奇之,署守
屬監獄。《漢書?王尊傳》權:暫代官職。如:時韓愈吏部權京兆。《劉公嘉話》
判:高位兼低職。如:除鎮安武勝軍節度史,司徒兼侍中,判相州。《宋史"韓琦傳》假:臨時的,代理的。
如:乃相與共立為假上將軍。(《史記?項羽本記》)
攝:暫代官職。如:俄檢校侍中,攝史部尚書。(《新唐書?杜如晦傳》)
守:代理官職。如:初平中,北海孔融召為主薄,守高密令。(《三國志?王修傳》)
⑦表辭官
告老:官員年老。如:時年已七十,遂隱上山,懸車告老。
解官:辭去官職。如:得監和州稅,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歸養》請老:古代官吏請求退休養老。如:
祁溪請老,晉侯問嗣焉。
乞身:古代認為官吏做官是委身事君,因此稱請求退職為“乞身”。如:時天下略定,通思欲避榮寵,以
病上書乞身。(《后漢書?李通傳》)
乞骸骨:古代官吏請求退職,,意思是使骸骨歸葬故鄉。如:龔在位五年,以老病乞骸骨。
移病:上書稱病,為居官者請求退職的委婉語。如:即日父子供移病,滿三月賜告。(《漢書?疏廣傳》)
致仕:交還官職,即退休。如:以刑部尚書致辭仕。(《新唐書?白居易傳》)
這些詞,都有個明顯的特征,即后面常帶表示官職或地點的專有名詞,這給我們的翻譯帶來了方便一一可
以不譯。更重要的是,官職的變動特別是主觀情緒明顯的降職和升職,往往是我們推斷翻譯主人公行為、
事件中生難字詞的重要依據。
21寶山二模
(四)閱讀下文,完成第15-20題。(19分)
①王化基,字永圖,鎮定人。太平興國二年,舉進士,為大理評事,通判常州。遷太子右贊善大夫、
知嵐州。時趙普為相,建議以驟用人無益于治,改淮南節度判官,入為著作郎,遷右拾遺,抗疏自薦。
太宗覽奏日:“化基自結人主,慷慨之士也。”召試,知制誥,以右諫議大夫權御史中丞。一日,侍便
殿,問以邊事,對日:“治天下猶植木焉所患根本未固固則枝干不足憂。朝廷治,則邊鄙何患乎不安?”
②化基嘗慕范滂為人,獻《澄清略》,言時事有五,其“擇遠官略”曰:“負罪之人,多非良善,
貪殘兇暴,無所不至。若授以遠方牧民之官,其或怙惡不慘,恃遠肆毒。小民罹殃,卒莫上訴,甚非撫
綏遠人之意也。若自今以往,西川、廣南長吏不任負罪之人,則遠人受賜矣。”
③書奏,太宗嘉納之。
④初,柴禹錫任樞密,有奴受人金,而禹錫實不知也。參知政事陳恕欲因以中禹錫。太宗怒,引囚
訊其事,化基為辨其誣。太宗感悟,以化基為長者。至道三年,超拜參知政事。大中祥符三年,卒,年
六十七。贈右仆射,謚惠獻。化基寬厚有容,喜慍不形,僚佐有相凌慢者,輒優容之。在中書,不以蔭
補諸子官,然善教訓,故其子舉正、舉直、舉善、舉元皆有所立。
(選自《宋史列傳第二十五》,有刪減)
15.寫出下列加點詞在句中的意思。(2分)
(1)知制誥()(2)則邊鄙何患乎不安()
16.為下列句中加點詞選擇釋義正確的一項。(2分)
(1)以右諫議大夫權御史中丞()
A.權力B.權宜C.權變D.暫代官職
(2)其或怙惡不浚()
A.悔改B.次序C.羞恥D.關懷百姓
17.把第②段中的劃線句翻譯成現代漢語。
小民罹殃,卒莫上訴,甚非撫綏人之意也。
18.第①段劃線部分有兩處需加句讀,請用“/”把這兩處標識出來。(2分)
治天下猶植木焉所患根本未固固則枝干不足憂
19.選取第④段在敘事方面的一個特點加以評析。(4分)
20.第④段記載王化基“謚惠獻”,你認為“謚”的內容準確嗎?請說明理由。(3分)
(四)19分
15.(2分)(1)主持,掌管(2)邊疆,邊遠的地方
16.(2分)(1)D(2)A
17.(6分)百姓遭受災禍,最終也沒有誰能夠上訴(或最終沒有了讓他們申訴的人),這實在不是朝廷
(或皇上您)安撫邊遠百姓的意愿。
評分說明:“小民罹殃”“卒”“莫”“上訴”“甚非”“撫綏遠人之意也”為6個點,1點1分。
18.(2分)治天下猶植木焉/所患根本未固/固則枝干不足憂
評分說明:標識2處或以內的,標對1處給1分。標識2處以上的,多標一處扣1分,扣到。分為止。
19.(4分)答案示例一:本段為補敘。辨誣是對主要事跡的補充,寬厚有容、喜慍不形、善教訓是對以
進言為主干內容的補充,這使傳主生平經歷及品性完整,突出傳主人生的主干事跡而不漏有價值的內容。
答案示例二:辨誣事件,寬厚有容、喜慍不形的品性,其人生結局,對兒子們的做法,都是概敘,與前
面詳細敘述結合,使傳記繁簡得當,使傳主生平經歷及品性完整,讓人們對傳主有全面的認識。
答案示例三:本段敘述中有春秋筆法,敘述中有對人物的臧否。為辨其誣的事件中含贊揚,謚號是朝廷
對其一生的平定,寬厚有容喜慍不形、不以蔭補諸子、善教訓是直接贊揚。這樣寫彰顯了史傳懲惡揚善、
倡導美好風尚的功用。
評分說明:從敘述特點和評析兩方面評分。概括敘述、補敘的作用有交叉重復。“春秋筆法”如果說成
“敘述中含褒貶”等意思到即可。
20.(3分)答案示例:準確。王化基自薦被皇上評為慷慨之士,邊事對策、獻《澄清略》意圖安國惠民,
犯顏辨誣顯剛正。其一生主要事跡在“獻”(進言),所獻正確。所以謚號準確。
評分說明:進言事跡2分,說明1分。只寫“準確”不給分。
(二)表其他諸方面的
1.表人物個性的:
耿、(仁)厚、(仁)矜、耿介、剛毅、周密、寬厚、正直、梗、鰻、骨頤、鯉切、聰、慧、敏、木訥、
佞、詐、阿諛、諂讒、謫
耿:光明。梗:正直。
鰻:直爽,正直。
佞:能說會道,引為巧言諂媚。W:欺詐,玩弄手段。
2.表人物品行的:行、德、操、節、清(廉)、淫(靡)、貪(濁)
3.與科考有關的:貢舉、第、登第、中第、狀元、解元、鄉試
4.與學校有關的:庠、序、太學、博士、太傅
5.表敬重的:敬、重、尊、恭
6.表贊揚的:多、嘉、稱、譽、與、許、嘆多:稱贊。
嘉:贊美。與:贊許。
7.表社會狀態的:治、舌L、興、盛、衰
8.表少數民族的:蠻、夷、戎、狄
蠻:南蠻,古代統治階級對南部民族帶污蔑性的稱呼。夷:東部少數民族。
戎:西部少數民族。狄:北部少數民族。
9.表人物地位的:貴、顯、卑、官紳、豪
10.表主管的:知、典、主
11.與水利有關的:堤、決、潰、溢、漲、灌溉、澇、旱、堰、蕪穢
12.與糧食有關的:粟、黍、禾、谷、稻、菽、稼嵇、耕耘、稔、熟、刈、汆、果、縻、稟、府、荒、欠收
稔:莊稼成熟。
刈:害鐮刀一類的農具。縻:米倉。官府供給糧食。稟:給予谷物。
府:古代國家收藏文書或財物的地方,藏兵器的地方叫庫。后來成了同義詞。荒:荒年,收成不好。
13.表糧食豐收的:豐、饒、贍、足、給、佚贍:富足,充足;供給。
給:足,豐足。
14.表食物的:模、饌、肴、膳、羞(恨)、蔬、果、脂膏
15.表飽饑的:飽、饑、餓、餒、瑾
餒:饑餓,五谷沒有收成。
饃:蔬菜和野菜吃不上。連用時饑和謹無區別。16.表俸祿的:俸、祿、秩、餉
秩:官吏的俸祿。
17.表布匹的:布、麻、匹、絲、絹、錦、練、綾、綃、綠、綢、羅、緞、綺、紗、絳、韁、緡、蠶、桑
18.表穿戴的:紈綺、布衣、履、綬、冠、冕、巾、弱冠、免冠、帶
19.表房舍的:宇、舍、館、宅、第、邸、尻、屋宇:屋檐。
虎:高堂周圍的郭房,廚房;房屋。
20.表桌床的:案、幾、床、榻
21.表違背的:悟、忤、逆、倍(背)忤:違反,抵觸。
悟:逆。
22.表揭發的:劾、訐、揭劾:揭發罪狀。
訐:攻擊或揭發別人的短處。23.表害怕的:畏、懼、憚、駭、患
24.表嫉恨的:惡、厭、憎、貶、銜、怨、患、疾、恨、怒、詛銜:藏在心中,特指懷恨。
詛:詛咒。
25.表暗中的:陰、間、密
26.表誣陷的:中、諳、誣諧:說壞話誣陷別人。
27.表朝見的:朝、覲
覲:原指諸侯秋天朝見天子,朝:諸侯春天朝見天子,后來都泛指朝見帝王。28.與京城有關的:禁、闕、
畿、京、京畿
畿:京城所管轄的地方。
29.與皇帝有關的:
上、帝、祚、踐祚、登基、用事、朕、孤、寡人、御、詔、召、誥、(駕)幸、膳、
對策、輪對、奏、表、疏祚:福;帝王。
踐祚:即位。
30.表說話的:曰、云、謂、詔、誥、告、敕、白、陳、對、語、諭、喻、曉、辯、問、謝、折、詰、訴、
咨(珞)
告:告誡,囑咐;皇帝的命令或詔書。
諭:告訴,使人知道;知道,了解,明白。折:駁斥,使對方屈服。
詰:責備,追問。訴:告狀;誹謗。
31.表勸說的:說、勸、規、諷、譏、謗、諫
32.表責備的:過、責、咎、誅、讓、譴、尤、折讓:責備,責怪
尤:罪過,過錯
折:駁斥,使對方屈服
33.表寬容的:容、貸、恕、寬
34.表喜樂的:樂、欣(然)、悅(說)、歡、蹈舞
35.表哀怒的:怒、憤、惱、忿恚、涕泣、罵、責、戾、詬、謾戾:①兇暴,猛烈②違背,違反或乖張,不
講情理。
詬:①恥辱②罵忿:憤怒,怨恨。恚:恨、怒。
36.表刑罰的:辟、大辟、髡、笞、磔、刖、族、杖、流、赭衣、械
族:滅族。
流:流放,古代的一種刑罰。
赭衣:赭,紅褐色。“衣赭衣,關三木”是古代犯人特穿的衣服。
械:桎梏,腳鐐和手銬。
37.表監獄的:囹圄、獄
38.表拜訪的:造、過、訪、謁(見)顧
39.表告別的:辭、別、謝
40.表離開某地的:去、遷、徙
41.表到往某地的:如、過、詣、往、經
42.與馬匹有關的:馬、駒、廄、策、羈、縻、轡、逸、馭、御、駕、轅、轍逸:馬脫了韁繩,放縱。
43.表行動的:步、趨、走、遁、亡、逃、徙、匿、逋
遁:逃,“遁”與“逃”均是逃離某個地方,但“遁”比“逃”更隱蔽,多指悄悄地遛走,不知去向。
逋:①逃亡,逃跑。②拖延,遲延。
44.表死亡的:(駕)崩、山陵崩、薨、卒、不祿、死、沒(歿)、終、圓寂
(四)值得重視的特殊單音詞
L獄:案件,案情;監獄:監管案件。
2.脫:①副詞,表推測,也許、或許;“事既未然,脫可免禍”。②連詞,表假設,倘若、如果。
3.第:①只,只是,只要;②科舉考試或官員考核的等級,如“高第”就是高的等級。
(單獨的“最”也可表示等級)
4.獨:若在疑問句中,表反問,難道、怎么。“相如雖弩,獨畏廉將軍哉”(《廉頗藺相如列傳》)。同
樣用法的還有“寧”“顧”。
5.他:別的,其他的,另外的。“又顧而之他”“王顧左右而言他”(《齊人有一妻一妾》)。
(五)值得了解的相關復音詞
L下車:剛上任、剛到任。現有成語“下車伊始”。
2.乞骸骨、請辭、告老、請歸、乞歸:辭官。
3.用事:掌權,主管。
4.視事:在任,在職;辦公。
5.聽事:辦公的地方。
6.逆旅:旅館。
7.部曲:私家軍隊。
8.祖道:在路上設宴為人餞行。祖,祭祀路神。
9.家人:平民,老百姓。不同于“家里人”和“傭人、仆人”。
10.起家:起于家,就是從家里被征召為官。
11.作色:發怒。
12.從子:侄子。從,堂房親屬;又如“從兄、從弟、從父”等。
(六)相對穩定的通假字
1.鄉,通“向”:“侯生果北鄉自到”(《史記?魏公子列傳》)。
2.詳,通“佯”:“行十余里,廣詳死”(《史記?李將軍列傳》)。
3.蚤,通“早”:“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史記?項羽本紀》)。
4.倍,通“背”:“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史記?項羽本紀》)。
5.禽,通“擒”:“禽滅六王”(《史記?秦始皇本紀》)。
6.畔,通“叛”:“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史記?淮陰侯列傳》)。
7.趣,①通“趨”:“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將”(《史記?孫臏列傳》)。
②通“促”:“趣趙兵亟入關”(《史記?陳涉世家》)。
8.內,通“納”:接納,讓……近來;藏。“無內諸侯軍”(《史記?高祖本紀》)。
9.郤,通“隙”:隔閡,矛盾。”令將軍與臣有郤”(《史記?項羽本紀》)。
10.責,通“債”:“此兩家常折券棄責”(《史記?高祖本紀》)。
(七)表示時間的詞
1.表瞬間:俄、俄而、俄頃;頃、頃之、頃刻、有頃;旋、尋、無何。
2.表過去:既、既而,先、先是、先時,初,時、當是時,曩、嘗,昔、向。
3.表一段時間:比、迨、逮、及、洎、居(后帶時間,則譯作“過了…”,不譯作“居住",如''居無何,
居三月”)
如果掌握這些字詞的同時,又養成閱讀時用“/”或序號標出事件起止的習慣,就明確了語境的起止區間,方
便理解判斷。
(八)其他常用詞語
(1)先:祖先,已經死去的,多指上代或長輩。
(2)課:督促勸說去做某件事。
(3)秩:官吏的俸祿,十年為一秩。
(4)逸:馬脫了韁繩;放縱。
(5)禁:皇帝居住的地方。
⑹對:回答或對話。
(7)如:到,往。
(8)檄:古代用來征召、聲討的文書。(9)中:中傷、誣蔑別人,使受損害。
(10)誣:捏造事實誣陷別人;言語不真實。(11)掾:古代屬官的統稱。
(12)1:工匠;精巧;擅長;官吏。(13)僭:超越本分,過分,虛假不真實。(14)孤:幼年失去父親。
(15)貸:借出、借入;寬容、寬免。(16)獄:官司,案件;監牢。
(17)白:告訴。(18)與:贊揚。(19)多:贊揚。
(20)遽:急速,匆忙;就;恐懼。
(21)尤:罪過過錯;指責歸罪;優異突出;特別尤其。(22)給:食用豐足。
(23)劫:強奪,掠取,威逼,威脅。(24)按:追究;考察;調查。
(25)贍:富足充足;供給供養。(26)令:美好,縣令。
(27)執:捉拿。(28)延:延請。(29)省:減免。
(30)謝:道歉;推辭;告訴。
(31)第:次第,官僚和貴族的住宅,科舉考試的等級。(32)折:駁斥;指責使對方屈服。
(33)察:考察,考察后給予推薦。
(34)赧:因羞愧而臉紅。(35)竟:結束,完。
(36)坐:因……而犯罪;因為。(37)尋:不久。
(38)祚:大堂前東面的臺階,帝位。(39)造:造訪。
(40)過:拜訪;經過;過失;責備。(41)弒:子殺父,臣殺君。
(42)用:財用,因為。(43)典:主持。
三、虛詞選擇題
文言文中,連詞、介詞、副詞、助詞、嘆詞都是虛詞,代詞也被看作虛詞。
從意義上看,實詞的意思顯得實在具體,能表示名稱、動作、狀態等;虛詞表示實詞(短語)之間、句子
之間的意義關系、結構關系以及語氣,有的可以用現代漢語的詞語翻譯出來,有的不能。從功能上看,各類
實詞分別能充當句子的主語、賓語、定語、謂語等;虛詞有的能充當狀語(副詞),有的與實詞組合充當狀語、
補語(如介詞),有的起連接詞語或句子的作用(連詞、結構助詞),有的起標志作用(如賓語前置的標志)O
1、虛詞分類
(1)18個常見文言虛詞的分類(以常用詞性為標準)
①代詞:之、何、其
②副詞:乃
③連詞:而、且、與、貝I、若
④介詞:因、為、于、以
⑤助詞:焉、乎、也、者、所
(2)關聯虛詞
①連接上下文句的連詞:因、貝h而
②連接詞或詞組的連詞:而、以、與
③連接詞或詞組的介詞:于、以、乎、與、為
(3)幾個常見的雙音節虛詞
①得無:表示反詰、懷疑或揣測的副詞,譯為“莫非”“莫不是”。
②否則:“不是這樣,就……”的意思。
③何其:多用于形容詞謂語前,表示程度之深的副詞,譯為“多么”。
④無乃:當副詞用,可譯作“豈不是”“恐怕”,與“乎”構成反問語氣。
虛詞附錄:
【之】的用法
(一)用作代詞,又分幾種情況:
1、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稱。譯為“他”(他們)、“它”(它們)。作賓語或兼語,
不作主語。例如:
“作《師說》以貽之。”(《師說》,代人,作賓語。)
“糅使之然也。”(《勸學》,代物,作兼語。)
“人非生而知之者。”(《師說》,代事理,作賓語。)
2、指示代詞,表近指。可譯為“這”,通常作復指性定語。如:
“均之二策。”(《廉頗藺相如列傳》)
(二)用作助詞,也分幾種情況:
1、結構助詞,定語的標志。用在定語和中心語(名詞)之間,可譯為“的”,有的可不譯。如:
“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赤壁之戰》)
2、結構助詞,補語的標志。用在中心語(動詞、形容詞)和補語之間,可譯為“得”。如:
“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游褒禪山記》)
3、結構助詞,賓語前置的標志。用在被提前的賓語之后,動詞謂語或介詞之前,譯時應省去。如:
“宋何罪之有?”(《公輸》,即“宋有何罪”)
4、結構助詞。當主謂短語在句中作為主語、賓語或一個分句時,“之”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起取消句
子獨立性的作用,可不譯。如: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師說》)
“悍吏本來吾鄉,叫囂乎東西。”(《捕蛇者說》)
“孤本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隆中對》)
5、音節助詞。用在形容詞、副詞或某些動詞的末尾,或用在三個字之間,使之湊成四個字,只起調整音
節的作用,不需翻譯。如:
“頃之,煙炎張天。”(《赤壁之戰》)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強于百萬書師。”(《毛遂自薦》)
(三)用做動詞,表示“去”“到”。
“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鴻門宴》)
【也】的用法
1.表示判斷語氣的,如:
“死生,晝夜事電。”(《〈指南錄〉》后序》)
“吾師肺肝,皆鐵石所鑄造也。”(《左忠毅公逸事》)
2.表示肯定語氣的,如:
“昔人云:’將以有為坦。'”(《〈指南錄〉后序》)
“吾上恐負朝廷,下恐愧吾師生。”(《左忠毅公逸事》)
3.表示疑問語氣的,如:
“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電?”(《莊暴見孟子》)
“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4.表示感嘆語氣的,“也”表示疑問語氣和感嘆語氣,句中一般要用疑問代詞。如:
“吾王之好田獵,夫何使我至于此極也!”(《莊暴見孟子》)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電!”(《鄒忌諷齊王納諫》)
5.用在句中,表示停頓,以舒緩語氣。如:
“當余之從師世,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送東陽馬生序》)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師說》)
【焉】的用法
(一)兼詞
1、相當于“于之”、“于此”、“于彼”。
“三人行,必有我師薦。”(在其中)(《論語》)
“積土成山,風雨興蜀。”(從這里)(《勸學》)
“五人者,蓋當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義而死常者也。”(在這件事情上)(《五人墓碑記》)
2、相當于“于何”,可譯為“在哪里”“從哪里”等。
“且厚置土石?”(《愚公移山》)
(二)代詞
1、相當于“之”。
“猶且從師而問卷。”(《師說》)
“去今之墓而葬舟,其為時止十有一月耳。”(《五人墓碑記》)
2、哪里,怎么。
“未知生,厚知死?”(《論語》)
“辜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齊桓晉文之事》)
(三)語氣詞
1、句末語氣詞,相當于“了”、“啊”、“呢”。
“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罩。”(《六國論》)
“一羽之不舉,為不用力帶。”(《齊桓晉文之事》)
2、作句中語氣詞,表示停頓,相當于“也”。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罩,或否焉,小學而大遺。”(《師說》)
“少厚,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赤壁賦》)
3、作詞尾,相當于“然”,譯為“……的樣子”"……的”。
“盤盤毫,困困焉,峰房水渦,矗不知其幾千萬落。”(《阿房宮賦》)
“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硅硅帚。”(《石鐘山記》)
【而】的用法
1.用作連詞。可連接詞、短語和分句,表示多種關系。
(1)表示并列關系。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
“蟹六跪加二螯。”(《勸學》)
(2)表示遞進關系。可譯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學畫日參省乎己。”(《勸學》)
(3)表示承接關系。可譯為“就”“接著”,或不譯。
“余方心動欲還,面大聲發于水上。”(《石鐘山記》)
(4)表示轉折關系。可譯為“但是”“卻”。
“青,取之于藍,畫青于藍。”(《勸學》)
(5)表示假設關系。可譯為“如果”“假如”。
“諸君畫有意,瞻予馬首可也。"(《馮婉貞》)
(6)表示修飾關系,即連接狀語。可不譯。
“吾嘗終日則思矣。”(《勸學》)
“吾恂恂加起。”(《捕蛇者說》)
(7)表示因果關系,可譯為“因而”、“因此”。
“表惡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戰》)
“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勸學》)
2.用作代詞。只用作第二人稱,一般作定語,譯為“你的”;偶爾也作主語,譯為“你”。例如:
“加翁長鈴,遷我京職,則汝朝夕侍母。”(《記王忠肅公翱事》)
3.復音虛詞“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語氣助詞,相當于“罷了”。例如: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口技》)
“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畫弓。”(《師說》)
【為】的用法
“為”在文言中經常用作動詞和介詞,也可以用作助詞。用作動詞,意思是“做”。還可作判斷詞“是”
用。這些都屬于實詞范圍。。下文介紹作虛詞用的幾種用法。
1.用作介詞。除表被動外,一般讀去聲。
(1)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可譯為“向”“對”等。例如:
“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桃花源記》)
(2)表示動作、行為的替代。可譯為“替”“給”等。例如:
“當橫行天下,為漢家除殘去穢。”(《赤壁之戰》)
“公為我獻之。”(《鴻門宴》)
(3)表示動作、行為的時間。可譯為“當”“等到”等。例如:
“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晏子使楚》)
(4)表示動作、行為的目的。可譯為“為著”、“為了”。例如: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史記?貨殖列傳序》)
(5)表示動作、行為的原因。可譯為“因為”“由于"。例如:
“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庖丁解牛》)
(6)表示被動關系。讀陽平聲,可譯為“被”。“為”所引起的是動作行為的主動者;有時亦可不出現
主動者;有時跟“所”結合,構成“為所”或“為……所”。例如:
“有決瀆于殷周之世者,必為湯武笑矣。”(《五蠹》)(決瀆:疏浚水道)
“不者,若屬皆且力所虜!”(《鴻門宴》)
“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赤壁之戰》)
2.用作助詞。讀陽平聲,放在疑問句之末,表示詰問,前面有疑問代詞跟它呼應。可譯為“呢”?
“如今人方為刀俎……何辭為?”(《鴻門宴》)
【其】的用法
(一)代詞
1.第三人稱代詞。可譯為“他(她、它)”“他(她、它)的”(包括復數)。
①“臣從不計,大王亦幸赦臣。”(《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鄭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師說》)
③“木直中繩,糅以為輪,牛曲中規。(《勸學》)
④“秦王恐不破壁。”(《廉頗藺相如列傳》)
⑤''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師說》)
2.第一人稱代詞。譯為“我”“自己”。
“今肅迎操,操當以肅還付鄉黨,品再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赤壁之戰》)
“而余亦悔耳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游褒禪山記》)
3.指示代詞。譯為“那(些)”“這(些)
“惑而不從師,基為惑也,終不解矣。”(《師說》)
4.指示代詞,表示“其中的”“那中間的”后面多為數詞。
“于亂石間擇基一二扣之。”(《石鐘山記》)
(二)副詞
1.表示反問語氣,相當于“難道”“豈”。
“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甚孰能譏之乎?”(《游褒禪山記》)
2.表示揣測語氣,相當于“恐怕”“大概”。
“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耳皆出于此乎?”(《師說》)
3.表示祈使語氣,相當于“一定”“可”。
“與爾三矢,爾基無忘乃父之志。"(《伶官傳序》)
4.表示委婉商量的語氣,相當于“還是”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吾墓還也。"(《燭之武退秦師》)
(三)連詞
1.表示選擇關系,相當于“或者””是……還是……”。
“嗚呼!其信然邪?其夢邪?其傳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
2.表示假設關系,相當于“如果”“假如”
“基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送東陽馬生序》)
(四)助詞,起調節音節的作用,可不譯。
“路曼曼基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離騷》)
“佩繽紛基繁飾兮,芳菲菲茶彌章。”(《離騷》)
(五)復音虛詞“何其”譯為“多么”。
“至于誓天斷發,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傳序》)
【乃】的用法
(一)用作副詞。
1.表示前后兩事在情理上的順承或時間上的緊接,可譯為“才”“這才”“就”等。
“設九賓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2.強調某一行為出乎意料或違背常理,可譯為“卻”“竟(然)”“反而”等;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桃花源記》)
3.用在判斷句中,起確認作用,可譯為“是”“就是”等。
“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赤壁之戰》)
(二)用作代詞。
1.用作第二人稱,常作定語,譯為“你的”;也作主語,譯為“你”。不能作賓語。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示兒》)
2.用作指示代詞,譯為“這樣”。
“夫我不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齊桓晉文之事》)
(三)復音虛詞。
【無乃】表猜測,譯為“恐怕”。
“今君王既棲于會稽之上,然后乃求謀臣,不乃后乎?”(《勾踐滅吳》)
【乃爾】譯為“這樣”。
“府吏再拜還,長嘆空房中,作計乃冬立。”(《孔雀東南飛》)
【以】的用法。
(-)用作介詞:
1、表示動作、行為所用或所憑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視情況譯為“用”“拿”“憑借”“依據”“按
照”“用(憑)什么身份”等。例如:
“乃入見。問:‘何"戰?'”(《曹劌論戰》)
2、介詞,可譯為“把”。例如:
“秦亦不/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3、表示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由于"。例如:
“且以一璧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廉頗藺相如列傳》)
4、引進動作、行為發生的時間和處所,用法同“于”,可譯為“在”“從”。例如: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記》)
“今以長沙豫章往,水道多絕,難行。”(《漢書?西南夷傳》)
5、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用法同“與”,可譯為“和”“跟”;有時可譯為“率領”“帶領”。例如:
“天下有變,王割漢中以楚和。(《戰國策?周策》)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軍,與趙俱死。”(《信陵君竊符救趙》)
(二)用作連詞。用法和“而”有較多的相同點,只是不能用于轉折關系。
1、表示并列或遞進關系,常用來連接動詞、形容詞(包括以動詞、形容詞為中心的短語),可譯為“而”
“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例如:
“夫夷以近,則游者眾。”(《游褒禪山記》)
2、表示承接關系,“以”前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后一動作行為的手段或方式。可譯為“而”或省去。例
如:
“余與四人擁火以入。”(《游褒禪山記》)
3、表示目的關系,“以”后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前一動作行為的目的或結果。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護理年度述職報告
- 食品經營租賃協議書
- 茶園買賣合同協議書
- 被打輕傷和解協議書
- 輔助檢查委托協議書
- 車輛維修包干協議書
- 集體產權轉讓協議書
- 創維業務員合同協議書
- 駐廠人員保密協議書
- 金融產品購買協議書
- 委托尋找房源協議書
- 法洛四聯癥的護理課件
- 2025年佛山市三水海江建設投資有限公司招聘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2025屆高考語文寫作押題作文10篇
- 跨國醫療體檢代理合作協議
- 2024年廣東省乳源瑤族自治縣事業單位公開招聘高層次緊缺人才24名筆試題帶答案
- 中國成人呼吸系統疾病家庭氧療指南(2024年)解讀
- 大同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勞動合同書模板
- 人力資源數字化平臺的建設與維護
- 雷軍創業經歷講解
- DB11- 206-2023 儲油庫油氣排放控制和限值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