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課 近代西方民族國家與國際法的發展_第1頁
第12課 近代西方民族國家與國際法的發展_第2頁
第12課 近代西方民族國家與國際法的發展_第3頁
第12課 近代西方民族國家與國際法的發展_第4頁
第12課 近代西方民族國家與國際法的發展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04

第12課近代西方民族國家與國際法的發展A組必備基礎鞏固題組1近代西方民族國家的產生1.16世紀后,起源于德意志本民族語言的“Deutschland”一詞,使用越來越頻繁,成為德意志民族居住地區的地理稱謂,并逐漸取代拉丁語名稱日耳曼尼亞(Germania)成為德國的國名。德國國名的變化()A.折射出德意志民族意識的覺醒B.摧毀了羅馬教廷的宗教權威C.緣于人文主義思想的廣泛傳播D.推動了德意志國家統一進程2.下表所示為15、16世紀部分學者關于君權的論述。這些主張()論述提出者統治者為達到鞏固統治的目的可以不擇手段[意]馬基雅維里(1469—1527)國家權力是至高無上的,君主是國家主權唯一的承擔者[法]讓·博丹(1530—1596)A.順應了民族國家興起的潮流B.折射出歐洲政局的四分五裂C.表明神權與君權的矛盾緩和D.促進了近代外交制度的推廣3.在法國大革命中,法國人民對于“民族”的含義有了不同以往的理解,如“專制之下無祖國”“法國人都是平等的且共同組成法蘭西民族”等,這樣的認識幾乎成為當時國民的共識。這一現象的出現說明()A.共和政體得到國民認同B.資本主義發展催生啟蒙思想C.法國開始成為民族國家D.大革命強化了民族國家意識題組2國際法的形成與外交制度的建立4.閱讀下表《維也納會議的部分內容》。內容概況外交制度制定《關于外交代表等級的章程》,確認了外交代表的名稱、等級和位次問題會議分級召開制度如將討論主權領土問題與功能合作領域的會議分開,此后國際上逐漸采用分委員會制、秘密會議和非正式磋商等形式開會由此可見,維也納會議()A.建立了近代外交制度B.推動了國際法的發展C.在國際關系上形成了歐洲大國均勢局面D.開創了用國際會議解決國際爭端的先例5.《威斯特伐利亞和約》中,對洛林的爭執問題提出了處理原則:應提交雙方提名的仲裁人,或由法國和西班牙之間簽訂條約,或采取其他友好的辦法來解決。這反映它倡導的原則是()A.提交給羅馬教廷進行仲裁B.用和平談判方式解決爭端C.提交維也納會議討論解決D.由國際聯盟大會作出仲裁6.拿破侖戰爭中的戰勝國通過維也納會議建立了英、俄、普、奧、法聯合稱霸的,以大國協調、歐洲均勢為特征的國際關系體系,即維也納體系,又稱“均勢體系”。該體系()A.帶來了歐洲的永久和平B.建立了近代外交制度C.開創了用國際會議解決國際爭端的先例D.擴大國際法應用范圍題組320世紀國際法的發展7.下圖是近現代某一國際條約部分條款的內容,這一條約所屬的國際體系是()(三)施用各國之權勢,以期切實設立并維持各國在中國全境之商務實業機會均等之原則。(四)不得因中國狀況,乘機營謀特別權利,而減少友邦人民之權利,并不得獎許有害友邦安全之舉動。A.威斯特伐利亞體系B.維也納體系C.凡爾賽—華盛頓體系D.雅爾塔體系8.下表中國際法發展的歷程說明()年份國際法內容1648年威斯特伐利亞體系確認了各締約國可以對違約國集體制裁的國際法基本原則1919年《國際聯盟盟約》規定參會主權國家形成決議時實行“全體一致”通過原則1945年《聯合國憲章》確定通過決議需要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一致同意的“大國一致”原則A.各國的獨立主權得到尊重B.國際法對維護世界和平的作用減弱C.集體安全機制的不斷完善D.霸權主義與強權政治得到根本遏制9.聯合國吸取國際聯盟的教訓,將制裁侵略的權力集中于安理會,實行形成決議的五個常任理事國的“大國一致”原則,使和平解決爭端和制裁侵略具有更大的可操作性。“大國一致”原則()A.標志著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國際關系新秩序的建立B.20世紀60年代因第三世界崛起而動搖C.對維護國際社會整體利益具有重要作用D.已經不適應國際局勢發展的需要10.國際法院成立之初被視為聯合國系統中最不成功的機構,認為它為發達國家的霸權地位合法化提供了法律保障。20世紀70年代,國際法院重申法官背景的多元化,進行訴訟程序的改革,并盡可能減少大國政治對于司法的影響。國際法院的改革()A.推動“大國一致”原則的形成B.有利于推進國際社會法治化C.確立了和平解決國際爭端的機制D.表明美國構建單極世界遭到抵制B組關鍵能力提升11.在歐洲中古時期的莊園里,領主除了在莊園里行使經濟特權外,還對于自己領地上的人民享有司法權。莊園中的農民和農奴,遇有糾紛只能在莊園法庭進行訴訟。但是,到了封建社會晚期,莊園的司法權逐漸削弱,最終喪失了司法權。這種轉變表明()A.領主和管家放棄主持莊園法庭B.教會法成為莊園法庭審判的依據C.民族國家的興起加強司法統一D.莊園是中古時期西歐主要基層單位12.中古時期的歐洲,確實有諸多讓后人覺得“黑暗”與“蒙昧”的地方,但同時,中古時期的歐洲不僅僅只有“黑暗”“蒙昧”這些關鍵詞,其黑暗中也有自己的“光亮點”,其蒙昧無知中也有它自己的“覺醒”,以下選項能夠佐證上述觀點的是()A.中古后期王權強化民族國家形成B.自治城市興起與歐洲的分裂C.資產階級革命推動民主制度建立D.新航路開辟使世界聯系加強13.以下是各主要參戰國在討論戰后某協議的主要主張和訴求,對此分析正確的是()普魯士哈登堡:要求法國至少付12億法郎賠款。奧地利梅特涅:未提出確切賠款數額,但贊成在普魯士人和其他聯盟國之間取平均數。英國卡斯爾雷:法國必須付出代價,但戰爭不能變為一場不分青紅皂白和毀滅性的掠奪。俄國沙皇:不支持普魯士報復法國,急于取得法國支持以削弱奧斯曼帝國。A.普魯士最終取得戰爭勝利,建立了德意志帝國B.建立以大國協調、歐洲均勢為特征的國際體系C.開創用國際會議和談判的形式結束戰爭的先例D.大國間戰爭激發了亞非拉民族民主意識的覺醒14.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人權一直被認為是純粹的國內管轄事項,很少受到國際法的制約。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聯合國憲章》增加了七項關于人權的條款,1948年聯合國大會全體會議通過《世界人權宣言》,對《聯合國憲章》人權條款作出權威解釋。這說明()A.各國人權保護的權力已經轉讓B.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國家主權受到嚴格限制C.人權的國際保護得到一致認同D.人權保護上升為國際條約義務C組學科素養創新15.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國際聯盟是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國際秩序的典型代表。1920年,國際聯盟成立,規定了成員國應盡的裁減軍備、維持和平、公開外交的主要義務與職責,并實行委任統治制度。但是盟約在裁減軍備方面的規定對各國政府并沒有真正的約束力;對國際聯盟成員國發動戰爭留有余地;規定國際聯盟大會和國際聯盟行政院形成決議的“全體一致”原則;美國始終拒絕加入國際聯盟,蘇聯長期被拒之門外,日本、德國和意大利相繼退出,不受盟約的約束。——摘編自徐藍《國際聯盟與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的國際秩序》材料二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聯合國設立了核心機構安理會,實行大國一致原則。安理會通過決議后聯合國便可以對危機實施武力干預而無需經過會員大會的表決。在歐洲,由美、英、法、蘇四國對德國領土實行分區占領,進行了比較徹底的非納粹化運動。在亞洲美國對日本實施了單獨占領進行了民主化改造。實施了對戰爭罪犯的國際審判,設立了歐洲國際軍事法庭、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在聯合國制憲討論中,中國不顧西方大國的反對,力主非自治領土及托管領土須走向自治與獨立,并成功地推動將此主張寫進了聯合國憲章。——摘編自王建朗《淺議二戰后國際秩序設計的幾個特點》(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國際聯盟無法實現和平的原因。(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國際社會為建立持久和平所做的努力及其意義。

參考答案第四單元第12課近代西方民族國家與國際法的發展1.A解析據材料可知,對德意志本民族語言的使用越來越頻繁,側面反映了當時德意志民族意識的覺醒,故選A項;16世紀的宗教改革打擊了羅馬教廷的宗教權威,但并未摧毀,排除B項;人文主義思想與材料現象沒有直接關系,排除C項;德意志國家統一于19世紀70年代,排除D項。2.A解析據材料可知,15、16世紀部分學者認同君權的擴張,這些論述適應了民族國家興起的潮流,故選A項;材料未體現歐洲政局的分裂,排除B項;隨著民族國家的建立與發展,神權與君權的矛盾日益突出,排除C項;促進了近代外交制度的推廣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項。3.D解析據材料可知,法國大革命使法國人民對“民族”有了新的理解,強化了民族國家意識,故選D項;材料并未涉及共和政體的內容,排除A項;啟蒙運動推動了法國大革命的爆發,排除B項;法國大革命時,法國已經建立起民族國家,排除C項。4.B解析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維也納會議對外交代表、會議分級召開制度進行發展,推動了外交制度的進一步發展,國際法的應用范圍也逐漸擴大,故選B項;近代外交制度建立于17世紀,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歐洲大國均勢局面形成的內容,排除C項;開創用國際會議解決國際爭端先例的是威斯特伐利亞體系,排除D項。5.B解析據題干信息可知,《威斯特伐利亞和約》主張用國際會議、談判締約等形式解決國際爭端,故選B項;“羅馬教廷”不符合題意,與題干中“雙方提名的仲裁人”有出入,排除A項;維也納會議與《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無關,排除C項;國際聯盟成立于1920年,排除D項。6.D解析據題干并結合所學可知,在維也納體系下,外交制度進一步發展,國際法的應用范圍也逐漸從歐洲擴大到美洲、亞洲等其他地方,故選D項;“永久和平”的表述不符合史實,歐洲國家為了謀取利益經常違反國際法,導致國際沖突不斷,排除A項;17世紀時,近代外交制度逐漸建立起來,排除B項;威斯特伐利亞體系開創用國際會議和通過談判達成協議的形式解決國際爭端的先例,排除C項。7.C解析由條約中的信息可知,這是《九國公約》中的門戶開放、機會均等原則的具體表述,所以該條約所屬的國際體系是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故選C項,排除A、B、D三項。8.C解析據所學可知,由集體制裁到“全體一致”原則再到“大國一致”原則,體現了集體安全機制的不斷完善,故選C項;材料沒有涉及各國的獨立主權問題,排除A項;據所學知識可知,國際法對維護世界和平的作用加強,排除B項;據所學知識可知,霸權主義與強權政治沒有得到根本遏制,排除D項。9.C解析聯合國安理會的“大國一致”原則有利于加快國際矛盾的解決,對維護國際社會整體利益具有重要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