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屆浙江省溫州市高三年級下冊學業水平評估語文試題及答案_第1頁
2025屆浙江省溫州市高三年級下冊學業水平評估語文試題及答案_第2頁
2025屆浙江省溫州市高三年級下冊學業水平評估語文試題及答案_第3頁
2025屆浙江省溫州市高三年級下冊學業水平評估語文試題及答案_第4頁
2025屆浙江省溫州市高三年級下冊學業水平評估語文試題及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5屆浙江省溫州市高三下學期學業水平評估語文試題

一、現代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我們在岸上看翻船,假想自己在船上碰著那些危險的境遇,心中是如何惶恐、焦

急、絕望、悲痛。人類都有這種情感,將己心比人心,人的痛苦就變成自己的痛

苦。痛苦的程度也許隨人而異,而心中總不免有一■點不安,一■點感動,和一■點援

助的動機。這就是孟子所謂的“惻隱之心”。人有惻隱之心只因為人是人,它是組

成人性的基本要素。

人遇著旁人受苦難時,心中或是幸災樂禍,或是惻隱,全在一念之差。一念向此

或向彼,者卜很自然,但在動念的關頭,差以毫厘便謬以千里。念頭轉向幸災樂禍,

便欺詐凌虐,睜眼看旁人受苦不伸手援助;念頭轉向惻隱,則四海兄弟,守望相

助。野蠻與文化,惡與善,禍與福,生存與死滅的歧路全在這一轉念上面,所以

這一轉念是不能茍且的。這一轉念關頭關系如許重大,所以古今中外大思想家和

大宗教家,都緊握住這個關頭。各派倫理思想盡管在側輕側重上有差別,各派宗

教盡管在信條儀式上明顯不同,但都著重一個基本德行。孔孟所謂“仁”,釋氏所

謂“慈悲”,耶穌所謂“愛”,都全從人類固有的一點惻隱之心出發。他們都看出在

臨到同類受苦受難的關頭上,一著走錯,全盤皆輸,丟開那一點惻隱之心不去培

養,一切道德都無基礎,人類社會無法維持,而人也就喪失其所以為人的本性。

這是人類智慧的一個極平凡而亦極偉大的發現,一切倫理思想,一切宗教,都基

于這點發現。這也就是說,惻隱之心是人類文化的泉源。

如果幸災樂禍的心理起于人我的比較,惻隱之心更是如此。儒家所謂“推己及

物”“舉斯心加諸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都是指這種比較。所以“仁”與“恕”

是一貫的,不能“恕”絕不能“仁”?!八 表毤俣ㄖ褐?,假定對于人性的了解。

小孩虐待弱小動物,說他們殘酷,不如說他們無知,他們根本沒有動物能痛苦的

觀念。許多成人殘酷,則大半由于感覺遲鈍,想象平凡,心眼窄。這固然要歸咎

于天性薄,但與風俗習慣的濡染等也有關系。函人(造鎧甲的人)惟恐傷人,矢

人(造箭的人)惟恐不傷人,職業習慣的影響于此可見。希臘盛行奴隸制度,大

哲學家如柏拉圖、亞里斯多德都不以為非;在戰爭的狂熱中,耶穌教徒禱祝上帝

殲滅同奉耶教的敵國。風氣的影響于此可見,若習慣與風俗既成,要有很大的教

育力量才可挽回轉來。在近代生活競爭劇烈,戰爭為解決糾紛的主要途徑,而道

德與宗教的勢力日就衰頹的情況之下,惻隱之心被摧殘比被培養的機會更多。人

們如果不反省痛改,人類前途將日趨于黑暗,這是一個極可危懼的現象。

(摘編自朱光潛《談惻隱之心》,有刪改)

材料二:

中國古代儒家對道德情感的培養有很多深刻的論述,孟子便對道德情感,尤其是

惻隱之心作了細致的闡述。他認為人皆有惻隱之心,并以“孺子將入于井”為例,

說明任何一個路遙此事的人都會對將要掉入井里的孩子產生同情,這種同情并非

為了結交孩子父母,也不是為了邀譽于鄉黨朋友。由此看來,惻隱之心是純然的

善,是無條件地具有道德價值的。

這意味著,儒家學者不會同意盧梭認為同情心源于自愛的觀點。按儒家的觀點,

惻隱與自愛截然不同,兩者之間沒有因果或源流的關系。惻隱固然也需要有對自

身感受的關切,因為惻隱之心是經由自己的痛苦而感知他人的痛苦,但用自愛卻

無法解釋一個人為什么一定要從自己推及他人,同情他人的痛苦,更無法解釋那

種自我奉獻的意愿和行為。

那么,惻隱是人類道德的源頭嗎?完整意義上的道德包括三種現象——道德心理、

道德行為、道德知識。對道德心理而言,惻隱之心無疑是其原始的最重要的組成

部分,并推動著其擴展和深化;對道德行為而言,惻隱只是一種最初的動力,且

不一定是最主要的動力;對于道德知識來說,惻隱則是形成它們的最原始也最微

弱的動力,必須經過理性的中介才能起作用。惻隱之心是道德最初的涓涓細流,

雖不洶涌澎湃,但卻源源不斷。人類歷史上雖不乏以所謂“原則"“主義'’扼制甚至

消滅惻隱之心的企圖,但最終都歸于失敗。在一個基本的底線上,我們甚至可以

說惻隱之心絕對無誤?!霸瓌t”“主義”可能會出錯,會忘記生命的根本,而惻隱之

心對待生命的基本狀態卻不會出錯,它是人類道德乃至全部文明的最后一道防線。

如果連這一防線也守不住,如果連起碼的惻隱之心也喪失殆盡,那就很難想象人

類會成為什么樣子。

當然,作為源頭,惻隱之心還有必要發展,它不能滿足和停留于自身。它最主要

的發展當然是和理性結合,使單純的個人主觀的惻隱之心轉向普遍客觀的道德理

性,使人治轉向法治。在當今的社會,理性規則、道德義務都是必栗的,但規則

和義務并不是道德的全部,道德并不僅僅是規則和義務的普遍履行,我們還需栗

人與人之間的一種深厚同情。它會讓規則與義務不至于硬化干枯,會提醒我們道

德與生命的深刻聯系。道德也會與時俱進,只栗人類還有惻隱之心,我們就可以

對它的變化基本放心。

(摘編自何懷宏《道德情感》,有刪改)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惻隱是一種基本的人類情感,失去它就等于喪失了人性,孟子認為人的同

情不是為了讓自己達成某種目的。

B.惻隱是中外一些思想家和宗教家學說的出發點,是倫理思想和宗教的基礎,

也是人類文明的最后一道防線。

C.“恕”須假定對人性的了解,不能“恕”就不能“仁”,成人的殘酷除了后天因

素,也源于無知、天性薄。

D.人們用“原則”“主義”扼制惻隱之心的企圖不會成功,因為在對待生命的基

本狀態上,惻隱之心不會出錯。

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幸災樂禍和惻隱只是一念之差,卻會帶來完全不同的結果,這說明人的轉

念不容忽視。

B.自愛關注自身感受,惻隱強調推己及人,因此從人類生存角度看,自愛不

如惻隱重要。

C.惻隱對道德心理、道德行為、道德知識的推動作用不一致,但從中可看出

道德源于惻隱。

D.道德會隨社會的發展而不斷變化,如果缺少了惻隱之心,它的演變可能會

違反人性。

3.下列選項體現兩則材料中所說的“惻隱之心”的一項是()

A.她們也就一齊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淚,嘆息一聲,滿足的去了……(《祝

?!罚?/p>

B.格里高爾……頓時鮮血淋漓,父親順手用手杖一鉤,關上了門。(《變形

記》)

C.我的處境這樣孤苦伶仃,也就對這家人產生了深厚的感情。(《大衛?科波

菲爾》)

D.四十多個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圍,使我艱于呼吸視聽。(《記念劉和

珍君》)

4.論述文講求邏輯嚴密,思路清晰,請結合材料二將下列思維導圖補充完整。

5.通過上面的材料,對當今社會培養人們惻隱之心的途徑,讀者可以獲得哪些

認識?請分析概括。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絕飲(節選)

談歌

小城酒坊眾多,最有名的是“九碗香”。老板郝清民釀出的酒綿甜勁道,來飲者大

都在三五碗內醉倒。有一酒徒姜勝,酒力過人,但也只飲到第八碗,便下不得樓。

郝清民便夸下口,凡飲九碗不醉者,愿將酒樓拱手相送。

這天,有一瘦小的漢子渾身濕透,來到“九碗香”。稱是河北客商高連雨,販棉布

到此,水路不暢,船翻在河里,只身逃上岸。身上寒冷,卻無分文,要白討幾碗

酒吃。

郝清民便讓伙計端上兩碗酒。高連雨笑道:“郝老板恁地小氣,請酒何不請夠?”

郝清民拱手道:“高爺有所不知,本店的酒酒力兇狠。你身材單薄,還是少飲些

好。”

高連雨沉下臉來:“若非小氣,端上來就是,日后加倍付清?!闭f罷,兩碗酒飲盡。

郝清民一怔,喊伙計搬出一壇酒,親自滿了七碗。

頃刻,七碗飲盡,毫滴未灑,高連雨臉上平靜如水。

郝清民一怔,盯住高連雨:“高爺好酒力,酒樓今日輸與你了?!?/p>

高連雨道:“輸贏暫且不提,高某還未盡興。”

“高爺還栗飲?”郝清民瞇眼笑問,又大步搬來一壇酒,滿了十碗。

高連雨笑道:“我看郝老板也非尋常酒力,我與你拼斗幾碗如何?”

郝清民擺手笑道:“高爺走了眼,郝某滴酒便醉?!?/p>

高連雨盯了郝清民一刻,搖頭嘆道:“如此美酒,可惜獨飲了。“稍頃,十碗酒又

飲凈。

伙計驚叫一聲,盯著高連雨腳下,竟是濕漉漉的一片。

郝清民早已看到,臉上不動聲色,心下已然驚了。高連雨分明是運內力,將酒力

逼出體外。如此飲法,再有幾十碗,也是醉不倒的。郝清民拱手笑道:“郝某有

眼無珠,不識高爺海量,這酒樓輸與你了?!?/p>

高連雨大笑:“一句戲言,何必當真。'‘揚長去了。

又過了一年,姜勝開了酒坊。掛出字號:一碗香。店前貼:開張大吉,半月免費

放酒。一城蜂擁去白飲,“一碗香”的酒竟是極好味,一碗下去飄飄欲仙,誰也不

能再飲第二碗。半月之后,姜勝標明酒價,竟高出所有酒坊,但飲者如云,店前

車水馬龍。

各家酒坊的生意便清冷下來。郝清民差伙計去“一碗香”打了一碗酒,認真呷了,

果然奇香?!熬磐胂恪本完P張,他只使船載酒,沿河去賣。

那天,郝清民賣酒回來,見酒樓前橫臥一人,呼呼大睡。仔細一看,竟是高連雨。

郝清民十分高興,喚醒高連雨,請進酒樓。

高連雨笑問:“一年未到此地,為何各家酒店統統關張?“郝清民苦苦一笑,就把

“一碗香”的事說了。

“郝老板可曾飲過?“高連雨問。

“我曾呷過一口,奇香無比。不知姜勝用了什么秘方。”

高連雨嘆道:“想不到連你這造酒高手也被瞞住?!?/p>

郝清民一怔:“此話怎講?”

高連雨道:“實不相瞞,適才我曾去‘一碗香'飲過一碗,便不敢再飲。''

郝清民一驚:"為何?“【甲】

“那酒配料中有阿芙蓉?!?/p>

郝清民白了臉:''怎、怎會如此?”

高連雨道:”飲過幾次便會上癮。久飲則渾身乏力,耗盡精血。”

郝清民怔了許久:“如何向一城人講清?”

高連雨搖頭:“城中人大多已飲得快活無比,誰肯信你的話?”

郝清民猛然說道:“姜勝也曾放話,凡能飲五碗不倒者,酒店便可送他。高爺海

量,可敢去賭?”

高連雨忙擺手:“不可不可。一碗下去便已中毒,若五碗下去,毒透全身,縱能

逼出酒力,卻無力解毒,絕非虛言?!?/p>

郝清民點頭稱是,拱拱手,送高連雨走了。

第二日,郝清民一早起來,便奔“一碗香”。到了店前,便見已歪倒了許多飲者。

姜勝一眼看到郝清民,笑道:“郝老板也來飲酒?”

郝清民笑問:“姜老板有話,能飲五碗不醉倒者,便將此店拱手讓了。當真?”

“自然當真。

“郝某正是為贏而來?!?/p>

姜勝嘲笑:“如此說郝老板滴酒便醉是虛言了?不知郝老板酒力多少?”

“我料飲你五碗無妨大礙?!?/p>

“你若醉死,姜某如何擔待?”

郝清民微微一笑:”今日為贏你而來,醉死自是應該。眾人便是見證?!?/p>

圍觀者便哄出一聲彩來。

姜勝冷笑:“果然好漢。滿酒?!?/p>

“且慢——”有人大喊。眾人閃開,高連雨大步走來。

郝清民皺眉:“高爺來此做甚?“【乙】

高連雨笑道:“特來與你拼斗幾碗。”

姜勝道:“這位好漢如若醉死?”

高連雨大笑:”是高某貪杯自取。”

姜勝抱出一壇酒,給二人各滿了五碗。

高連雨、郝清民齊拱手:“請了。''眨眼間,每人飲凈五碗。二人相對大笑。

姜勝看得呆了。

郝清民道:“上次冷落了高爺,今日與你盡興。再飲五碗如何?”

高連雨神采飛揚:“正合我意。拿酒過來?!?/p>

姜勝忙又抱出一壇酒,給二人倒滿,稍頃,二人又飲凈。姜勝再滿酒,二人再飲

凈。如此幾回,二人各飲了五十碗。二人額上都已逼出層層細汗?!颈?/p>

高連雨大笑:“郝老板,你我今日飲成平手?!昂虑迕褚残Γ骸安环指呦??!?/p>

圍觀者駭得眼暈。

高連雨就鐵了臉:“姜老板,你的酒店已輸與我們二人。”

姜勝就腿軟了,撲通跪倒:“還望饒過姜某。

高連雨大喝一聲,伸拳踢腿,幾十只酒壇就被打得粉碎,酒流了滿店。隨后,高

連雨進了后院,從灶中扯出燃得正旺的一把柴來,扔在店里,滿地的酒轟地燃著

了。

驚得人們四下逃散。姜勝也沒了蹤影。

高連雨、郝清民走回“九碗香”酒樓,便支撐不住,昏睡過去。兩天兩夜二人才醒

過來,各自身下竟是一攤黑水,惡臭沖天。

高連雨便告辭,郝清民也不留他,便與他餞行。伙計端上“九碗香”,二人只飲了

一■碗,便感天旋地轉。

二人怔住。相對無言。又猛地大笑了。

那一場酒戰,二人的酒力喪失殆盡。高連雨走后,再沒來過小城。

郝清民關了酒坊,改做山貨生意。十年后,他出城運貨,翻船落水,溺死河中。

(有刪改)

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高連雨作為流落至此的客商,有可能并不知曉“送酒樓”的賭局,郝清民不

但請他吃酒,還兩次強調將酒樓相送,可見郝清民熱心腸、守信用。

B.在無法向眾人講清真相的情況下,郝清民和高連雨不惜冒著生命危險以身

試毒酒,為的是贏下酒樓焚毀毒酒,不讓更多的人因此丟了性命。

C.郝清民和高連雨各飲五碗便可贏下酒樓,卻各飲了五十碗,一是為徹底震

懾姜勝,不留任何回旋的余地;二是為不留遺憾,盡興而飲。

D.繼“一碗香”酒樓被高連雨燒毀后,郝清民沒有再開“九碗香”酒坊,可見經

過那一場酒戰,他已酒力喪盡,元氣大傷,對一城人心灰意冷。

7.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小說人物正邪對立明顯,在一定程度上犧牲人物的復雜性,可保障弘揚傳

統仁義道德的創作主張更清晰,教化功能更突出。

B.小說著墨小城眾人“哄出一聲彩來”“駭得眼暈”等言行,塑造出了圍觀者這

一群體在面對他人困境時喝倒彩、看大戲的形象。

C.小說巧用草蛇灰線的筆法,例如從“竟是濕漉漉的一片”到“竟是一攤黑水,

惡臭沖天”,情節的推進、人物的變化伏脈其中。

D.小說結尾的書寫盡顯克制,沒有過多的鋪陳,在簡短的敘述中蘊含著一種

俠義之士甘于犧牲、不求留名的慷慨悲壯之氣。

8.文末“二人怔住。相對無言。又猛地大笑了?!闭埡喴治龆诉@三個神態動

作背后的心理。

9.在民間,筆記小說通常是以說書人口頭表演的形式來傳播的。說書人擅長“系

扣子”,即在懸念處故意終止敘述,打個結兒掛起來,留下一句“欲知后事如何?

且聽下回分解”。你認為這篇小說的“扣子”應該系在甲、乙、丙中的哪一處?請

說明理由。

二、文言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秦始皇東并,子魚謂其徒叔孫通日:“子之學可矣,盍仕乎?”對日:“臣所學于

先生者,不用于今,不可仕也。''子魚曰:"子之材能見時變,今為不用之學,殆

非子情也?!笔鍖O通遂辭去,以法仕秦。

子魚居魏,與張耳、陳馀相善,耳、馀,魏之名士也。秦滅魏,求耳、馀,懼走。

會陳勝、吳廣起兵于陳,欲以誅秦。馀謂陳王曰:“今必欲定天下、取王侯者,

其道莫若師賢而友智??鬃又畬O今在魏,居亂世能正其行,修其祖業不為時變。

其父相魏,以圣道輔戰國,見利不易操,名稱諸侯,世有家法。其人通材足以干

天下,博知足以慮未形。必宗此人,天下無敵矣?!标愅醮髳?,遣使者赍千金,

加束帛,以車三乘聘焉。耳、馀又使謂子魚日:“天下之事已可見矣。今陳王興

義兵討不義,子宜速來以集其事。王又聞子賢,欲珞良謀,虛意相望也?!白郁~

遂往。陳王郊迎,而執其手議世務。子魚以霸王之業勸之,王悅其言,遂尊以博

士,為太師諂度焉。

(節選自《孔叢子?獨治》)

材料二:

陳王問太師(子魚)日:“寡人不得為諸侯群賢所推,而得南面稱孤,其幸多矣!

今既賴二三君子,且又欲規久長之圖,何施而可?”答曰:“信王之言,萬世之福

也,敢稱古以對。昔周代殷,乃興滅繼絕,以為政首。今誠法之,則六國定不攜

①,抑久長之本。”王曰:“六國之后君,吾不能封也。遠世之王于我何有吾亦自

舉不及于周又安能純法之乎?”

陳王涉使周章為將,西入關,將以誅秦,秦使將章邯距之。陳王以秦國之亂也,

有輕之之意,勢若有余而不設敵備。博士太師諫日:“章邯,秦之名將,周章非

其敵也。今王使章,需然自得,而不設備,臣竊惑焉。夫雖天之所命,其禍福吉

兇,大者在天,小者由人。今王不修人利以應天祥,若跌而不振,悔之無及也?!?/p>

王日:“寡人之軍,先生無累也,請先生息慮也。“他日,又諫日:“臣聞兵法:

無恃敵之不我攻,恃吾之不可攻也。今恃敵而不自恃,非良計也。故區區之心,

欲王備慮之也?!蓖踉唬骸跋壬裕嫴呱蠲?,予不識也,先生休矣!”已而告

人日:“儒者可與守成,難與進取,信哉!”王弗聽。周章果敗,而無后救。邯遂

進兵擊陳王,師大敗。

(節選自《孔叢子?答問》,有刪改)

【注】①攜:叛離,有二心。

10.材料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

案標號涂黑。

遠世之王于我A何有B吾亦自舉C不D及E于周F又安G能純H法之乎?

H.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殆,大概、可能,與《項脊軒志》“殆有神護者”中的“殆”意思相同。

B.赍,懷抱、攜帶,與《諫逐客書》“藉寇兵而赍盜糧”中的“赍”意思不相同。

C.距,通假“拒”,與《鴻門宴》“距關,毋內諸侯”中的“距”用法相同。

D.“無恃敵之不我攻”與《齊桓晉文之事》“莫之能御也”中的“之”用法相同。

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子魚認為叔孫通明達于儒學,建議他出仕,叔孫通卻認為儒道并不適用

于當世;子魚以“見時變”勸勉,叔孫通不聽,辭別而去,以法家之術效力于

秦國。

B.子魚與張耳、陳馀等名士交好,在陳勝、吳廣起兵伐秦之際,陳馀向陳

王推薦子魚,說:子魚善于周密籌劃,能防患未然,若能尊崇他,就可無敵

于天下。

C.陳勝派人以“千金、束帛、車乘”等厚禮去聘請子魚,又親自到郊外迎接子

魚,子魚以“霸王之業”勸勉陳王,陳王很高興,授予子魚博士、太師的官職。

D.陳王任用周章西入函谷關攻打秦國,認為秦國已亂,自恃占據大勢而不

設軍備,一再拒絕子魚的諫言,對人批評子魚說:儒士保守,缺少積極開拓

的精神。

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其父相魏,以圣道輔戰國,見利不易操,名稱諸侯,世有家法。

(2)今既賴二三君子,且又欲規久長之圖,何施而可?

14.陳馀勸諫陳勝“師賢而友智”,任用子魚。子魚的“賢”“智”,在材料二中體現

在哪些事實上?請簡要概括。

三、古代詩歌閱讀

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

次韻潘先生暮春感懷見寄

王十朋

緬想長安覺夜長,先生投老困文場。

幾吟白雪眠蕭寺①,誰薦凌云達未央②。

鼠目獐頭多富貴,兔葵燕麥自悲傷。

感春情思如云亂,排悶題詩寄草堂。

【注】①蕭寺:佛寺。②凌云:指《大人賦》。據史料記載,漢武帝讀了司馬相

如的《大人賦》,飄飄然有凌云之氣,而司馬相如之所以能被漢武帝知曉是因為

相如的老鄉楊得意的推薦。未央:漢朝的宮殿名。

15.下面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句“夜長”表明詩人既感傷于自身的仕途不順,又為先生的人生際遇而感

到不平。

B.頸聯采用對比手法,“鼠目”句表達了作者對猥瑣鄙俗之人卻地位顯貴的憤

慨之情。

C.尾聯回扣詩題“暮春感懷”,詩人以詩排遣郁悶,“寄草堂”暗含持守士人節

操之意。

D.這首詩跟陸游的《臨安春雨初霽》同為南宋詩人的感春之作,表達的主

旨基本一致。

16.王十朋在《祭潘先生文》中認為他的老師“才之豐而命之嗇”(命之嗇:命途

不順),請結合詩句談談你對這個評價的理解。

四、名篇名句默寫

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寒假,小慧和同學們去爬山,在一片林子里休息的時候,發現一群鳥

因為她們的到來而受到驚嚇,她不禁想起了蘇軾《石鐘山記》中的文句,

山上宿巢的隼“—,—

(2)《紅樓夢》第十七回提到賈寶玉把林黛玉送的荷包貼身收藏,而任由

小廝們把另外一個荷包拿走,這與《詩經?靜女》中“—,—”兩句表達

的意思是一致的:重要的不是禮物,而是送禮物的人。

(3)成語中經常出現“風”“云”兩字,如“風起云涌”“云淡風輕”“叱咤風云”,

唐詩中也是如此,如“,”中就有“風”“云”兩字。

五、語言文字運用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①刀郎的新專輯《山歌寥哉》為某短視頻平臺引發了58.1億的播放量,②相關

話題在社交媒體上迅速刷屏。③“山歌乃民間性情之響”,民間的歌,唱的是民間

的事。④專輯選入的11首作品被稱為這個時代的“山歌⑤專輯自發布以來,

⑥網民紛紛進行解讀和二創,⑦各種翻唱、改編版本層出不窮。

“寥哉”諧音“聊齋”,既指代蒲松齡的《聊齋志異》,又表達了山歌在現代文化中

稀少而寂寞的狀態,還表達了對現實生活的關注?!懂嬈ぁ方沂旧鐣煌写魃?/p>

面具的現象,《羅剎海市》諷刺現代社會對美的扭曲追求,《花妖》描述愛情的

執著與無奈,《珠兒》表達對家庭成員無法團聚的同情……與《聊齋志異》中對

人間百態的描繪A。

然而聽懂《山歌寥哉》卻不大容易,比如《顛倒歌》用獨特的表達方式呈現一系

列與常理相悖的情景:”采薜荔呀水呀來呀/樹梢搴那芙蓉花/苞谷地呀里一棵蔥/

裝得比那棒槌大/蒼蠅專叮那無縫的蛋/思想起來就采了一朵野菊花?!睂]嬛蓄?/p>

似的難度使得歌詞具有了豐富的解讀空間和藝術魅力,吸引著眾多聽眾去深入探

索和品味。

除了內容奈人尋味,這張專輯讓人聽著“上頭”的原因還有很多?!读_剎海市》的

靠山調是天津的一種唱腔曲調和東北二人轉的融和,《顛倒歌》是揚州江都地區

的民歌栽秧號子,而《畫皮》則是山東箏曲銀紐絲調。那些在中國民間流傳了百

年的不登大雅之堂的草根音樂在刀郎的現代加工之后,一夜之間傳唱于大街小巷。

它們憑借獨特的音樂風格B,登上了排行榜首。試想,如果刀郎曲調里缺

少了噴吶、笛子、二胡與琵琶的演奏,這中國式的感覺能如此到位嗎?反過來,

如果刀郎沒用西方音樂加工民間曲調,它的傳播量會如此巨大嗎?爵士和弦與噴

吶G宮清調的結合,竹笛、貝斯、琵琶以及木管銅管合成器的交織,就像本地

出產的特色食材加上了異域調料,經過大廚幾番操作后,原本簡單大眾的菜肴做

出了不同已往的口感。

這樣的藝術實踐使得《山歌寥哉》不僅是一張專輯,更是對傳統文化的一次深情

致敬和現代文化語境下的創新探索。

18.“山歌寥哉”專輯名表達獨特、內蘊豐富,下列選項與它的修辭方式最接近的

一項是()

A.將那三春看破,桃紅柳綠待如何?(《紅樓夢》)

B.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劉禹錫)

C.新事業從頭做起,舊現象一手推平。(理發店春聯)

D.吃完喝完嚼益達。(口香糖廣告)

19.請在文中畫橫線處填入恰當的成語。

20.文中第四段有多處錯別字,請找出兩處并加以改正。

21.文中第一段標序號的部分有兩處表述不當,請指出其序號并做修改,使語言

準確流暢,邏輯嚴密,不得改變原意。

22.某知名網站正在評選“2023-2024最佳中文音樂創作獎”,刀郎《山歌寥哉》

的網絡呼聲很高,請根據以上材料,替《山歌寥哉》寫一段推薦語。要求信息完

整準確、語言簡明流暢,不超過80字。

六、作文

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從古至今,人類發明了許許多多的游戲;從小到大,我們也玩過各種各樣的游戲。

同時不少人視游戲為洪水猛獸。高三的你即將成年或已經成年,你的未來生活是

否還需要游戲?

請明確立場和觀點,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

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5屆浙江省溫州市高三下學期學業水平評估語文試題》參考答案

1.C2.B3.D4.①從孟子的闡述中提出“惻隱之心是純然的善,是無條

件地具有道德價值的”。

②辨析概念,對儒家的“惻隱”和盧梭的“自愛”加以辨明區別。

③分析作用,指明惻隱是人類道德的源頭,分析惻隱對道德心理、行為、知識等

的作用關系。

④指明惻隱之心的發展方向,(或者:指明惻隱之心要與理性結合,形成道德理

性)并強調其在當今社會的重要性。5.①形成倡導惻隱之心的社會風俗習慣,

不斷熏陶人們的日常行為;

②以教育的方式培養人們“推己及人”的同理心,面對他人的痛苦,能予以同情,

或加以援助;

③社會治理上加強法治管理,引導人們將惻隱之心與理性相結合,形成普遍客觀

的道德理性。

【導語】這篇文章通過分析孟子的“惻隱之心”理論,論述其在人類道德和文化建

設中的重要性。材料一探討了人類情感在個體間的瞬間轉化與其廣泛的社會影響,

強調惻隱之心作為倫理和文化基礎的重要性。材料二進一步分析了惻隱之心在道

德心理、行為及知識中的作用,并提出其發展需結合理性與規則。文章邏輯嚴密,

論證充分,引導讀者認識到在當今復雜社會中培育惻隱之心的必要性。

1.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成人的殘酷除了后天因素,也源于無知”錯,張冠李戴。根據材料一第三段“小

孩虐待弱小動物,說他們殘酷,不如說他們無知,他們根本沒有動物能痛苦的觀

念”可知,“無知”是小孩虐待弱小動物的原因。

故選C。

2.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的能力。

B."自愛不如惻隱重要”錯,無中生有。材料二第二段只比較了惻隱之心與自愛,

并未指出哪一個更重要,也無從推斷得出。

故選Bo

3.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材料的論點、論據及論證方法的能力。

根據原文表述,惻隱之心是“將己心比人心,人的痛苦就變成自己的痛苦”“經由

自己的痛苦而感知他人的痛苦。”

A.寫出了魯鎮上的人們用祥林嫂的悲劇來滿足自己的獵奇心理,不屬于惻隱之心。

B.寫出了格里高爾父親對兒子苦難的殘酷,不屬于惻隱之心。

C.寫出了“我”因自己的孤苦而產生了對別人的情感依賴,不屬于惻隱之心。

D.寫出了魯迅對于逝去青年的感受,這種同類情感的難受是惻隱之心。

6.D7.B8.“二人怔住”:二人原先酒力非同尋常,但如今只飲一碗就天旋

地轉,著實是出乎意料。

“相對無言”:

①二人馬上意識到了自身酒力的完全喪失,均因震驚而沉默。

②彼此幾乎是同時做了相同的反應和判斷,如此默契便也無須多言了。

“猛地大笑”:

①縱然酒力盡失,但能夠不欺其志、路逢知己已是一件此生無憾、值得高興的幸

事。

②二人踐行了自己的俠義之志,因而感到無比暢快與滿足。9.觀點一:我認

為應該系在甲處。

①“一驚”這一神態細節描寫,具有畫面感,能讓聽眾想象人物細微的表情變化,

引發揣摩人物心理的好奇心。

②“為何”這個提問直接反映了聽眾心中的疑問,能激發聽眾對答案的求知欲。

③此處郝清民提問的這一行為很反常,造酒高手竟然也猜不出配方,營造出了一

種神秘感,讓聽眾想要解開謎團。

④前文也有足夠的懸念鋪墊,高連雨的反應同樣有悖常理,飲酒高手面對奇香無

比的美酒竟然不敢再飲,令人感到困惑。

⑤篇幅上恰處中段,剛好透露了部分信息又隱瞞了關鍵信息,適合“系扣子”分兩

回敘述,讓聽眾期待后續情節發展。

觀點二:我認為應該系在乙處。

①“皺眉”這一神態細節描寫,具有畫面感,能讓聽眾想象人物細微的表情變化,

引發揣摩人物心理的好奇心。

②“高爺來此做甚?”這個提問直接反映了聽眾心中的疑問,能激發聽眾對答案的

求知欲。③通過郝清民的疑問,引起聽眾展開對高連雨行為目的的猜測,他一開

始拒絕了同姜勝賭酒的提議,如今卻出現在“一碗香”酒樓,是為了解決問題,還

是帶來了新的麻煩?

④此處乃情節的高潮處,“郝清民會不會犧牲?”“姜勝的詭計會得逞嗎”等問題都

還不確定,在這里“系扣子”,可以讓聽眾意猶未盡,吸引聽眾繼續關注情節的走

向。

觀點三:我認為應該系在丙處。

①反復描寫“二人又飲凈”“二人再飲凈”,重復的動作描寫和短句的停頓,不斷積

累一種緊張的氛圍,使聽眾對接下來會發生什么充滿期待。

②此處強調了“五十碗”這一數量,飲酒量如此龐大,遠超常人的想象和承受能力,

更何況還是毒酒,使得聽眾對二人接下來的狀態和行為更加關注。

③“逼出層層細汗”這一神態細節描寫,暗示了二人飲酒后的身體反應,意味著他

們可能已經接近極限,由輕松自若到身陷危機,故事走向的懸念感逐步增強。

④此處乃人物命運的關鍵處,在這里戛然而止,可以引發聽眾對兩人是生是死的

擔憂,用結局的未知吊足聽眾的胃口。

【導語】這篇小說通過精巧的情節設置和生動的人物塑造,揭示了道德與利益的

沖突。郝清民與高連雨面對含毒酒樓,勇敢揭露真相,以身試毒,最終拯救了公

眾。小說通過緊張的酒戰描寫,展現了他們的堅韌和無畏。故事的結尾出乎意料,

體現了俠義之士的灑脫與對功名的淡泊。整體風格生動且曲折,兼具娛樂性和道

德教化意義。

6.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內容的分析和理解的能力。

D."對一城人心灰意冷”錯,郝清民并未表現出對城中人的失望,而是由于失去了

酒力和身體元氣,無法再支撐酒坊的運作,因此轉而從事山貨生意。

故選D。

7.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的能力。

B."塑造出了圍觀者這一群體在面對他人困境時喝倒彩、看大戲的形象”錯,圍觀

者“哄出一聲彩來,,時,郝清民還未身陷困境,也不是倒彩,而是為郝清民非同尋

常的勇氣而喝彩。

10.BCF11.D12.A13.(1)他的父親曾經擔任魏相,在戰亂之際

以圣人之道輔佐魏國,面對世俗名利而不改變節操,聞名于天下各諸侯國,世世

代代恪守家法。

(2)我現在已經有諸位君子賴以輔佐,并且想進一步作長久的謀劃,應該怎么

辦才可以呢?14.①子魚勸導陳王在政治上效仿周武王“興滅繼絕”的做法,分

封六國的后人,以“禮”“仁”聚集人心,謀求長治久安,體現了理政的賢能。

②子魚(從將士實力、天命人事、兵法等角度)一再勸諫:陳王不可自傲輕敵,

應對強敵嚴加防備。戰敗的結局也證明了子魚審時度勢、深謀遠慮的智慧。

【導語】這篇文言文講述了子魚與叔孫通及陳勝等歷史人物的交往,反映出秦末

動蕩年代士人如何在變幻的時局中定位自己的角色和價值取向。叔孫通因不認可

儒學的實際作用選擇去仕秦,而子魚則被推崇為具有博智之才的賢士,勸諫陳勝

建立久長之策,展現了士人的智慧與忠誠。但由于陳勝剛愎自用,未采納良策,

導致失敗,揭示了政治家需重視賢才建議的重要性。文章通過人物對話和事件,

將秦末亂世的復雜人際和政治斗爭一覽無余地展現出來,充滿歷史的厚重感。

10.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更何況上古時代的帝王,和我有什么關系呢?我是自己興兵起義,而不是

從周朝繼承而來,又為什么要單單效法周武王呢?

“于我”為“有”的狀語,中間不斷開,故B處斷開;

“吾亦自舉”主謂結構,單獨成句,故C處斷句;

“不”修飾“及”,中間不能斷句,“于周”作“及”的狀語,狀語后置,其后斷句,故

F處斷句。

故選BCFo

11.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中的一詞多義現象的理解能力。

A.正確。句意:恐怕不是你的本意吧。/大概是有神靈在保護著吧。

B.正確。懷抱、攜帶/送給。句意:立即派遣使者攜帶千兩黃金。/把武器借給敵

人,把糧食送給盜賊。

C.正確。都是通假“拒”,抵抗,把守。句意:秦派大將章邯率軍抵抗。/守住函谷

關,不要讓諸侯軍隊進來。

D.錯誤。用法不同。結構助詞,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無義/代詞,

代他,作賓語。句意:不要倚仗于敵人不會進攻我。/沒有人可以抵御他。

故選D。

12.本題考查學生篩選文中信息、歸納內容要點的能力。

A.“叔孫通不聽”錯。由材料一“子魚曰:’子之材能見時變,今為不用之學,殆非

子情也?!鍖O通遂辭去,以法仕秦”可知,原文的大意是叔孫通聽從了老師的“見

時變”的建議,以法家之術效力于秦王。

故選A。

1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相”,擔任(魏)相,輔佐;“易操”,改變節操;“名稱”,聞名。

(2)“規”,規劃;“圖”,方案,謀劃,計劃,打算;“何施而可”,賓語前置句,

正常語序為“施何而可”。

14.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

①在材料二中,陳王詢問如何施行久長之圖,子魚答道“昔周代殷,乃興滅繼絕,

以為政首。今誠法之,則六國定不攜,抑久長之本”,子魚的回答提倡效仿周武

王對待殷商后裔的政策,也就是對于已滅國的舊貴族,要重新加以封賞,以恢復

和延續他們的宗族傳承。這一策略是在強調通過“興滅繼絕”來施行仁政,確保六

國的力量不會各自為政,從而實現政治上的長治久安。子魚在理政上的遠見和提

出切合實際的政策建議,展示了其賢能,意在從長遠統治角度出發,鞏固王朝根

基,以仁義的政治手段團結人心。

②在軍事方面,子魚表達了關于敵方的冷靜分析,他指出“夫雖天之所命,其禍

福吉兇,大者在天,小者由人”,強調戰局不僅取決于天命,更在于人的主動作

為;他又從兵法出發諫陳王“無恃敵之不我攻,恃吾之不可攻也”,告誡陳王不要

自恃敵人對我方不會攻擊,而應立足于自我防御的鞏固。他的思考涉及將士實力、

天命與人事、兵法,皆顯示出他的深謀遠慮和審時度勢的智慧,最終因陳王未聽

而導致失敗,也側面證實了他的先見之明。

參考譯文:

材料一:

秦始皇向東吞并六國,子魚對他的弟子叔孫通說:“你的學問已經足夠了,為什

么不出仕呢?''叔孫通回答說:“我跟從先生獲得的學問,現在不適用,無法出仕

啊?!白郁~說:“你具有隨機應變的才能,現在從事無用的學問,恐怕不是你的本

意吧?!笔鍖O通于是向先生告辭,以法家之學到秦國做官。

子魚(名笫、甲,孔子八世孫)在魏國的時候,與張耳、陳馀相友善。張耳、陳

馀,都是魏國的名士。秦國滅掉魏國后,懸賞捉拿張耳、陳馀,兩個人因害怕而

逃亡。恰逢陳勝、吳廣在陳地聚眾起義,想討伐暴秦。陳馀對陳王說:“如果你

一定要平定天下獲取王侯之位,那最好的辦法就是以賢者為師、以智者為友???/p>

子的后代現在魏國,他雖然身處亂世,卻能端正行為,修習先祖的事業,不因時

世變化而改變志向。他的父親曾經擔任魏相,在戰亂之際以圣人之道輔佐魏國,

面對世俗名利而不改變節操,聞名于天下各諸侯國,世世代代恪守家法。這個人

是個通才,他的才能足以幫助您取得天下,他知識淵博,頭腦聰明,能夠為您周

密籌劃以防患于未然。一定要尊崇這個人,您就會無敵于天下?!瓣愅趼犃朔浅?/p>

高興,立即派遣使者攜帶千兩黃金,外加五匹布帛,并用三輛車去聘請他。張耳、

陳馀又讓使者轉告子魚說:“天下之事已經可以預見了。現在陳王發動起義大軍

討伐無道的暴秦,您應當急速前來以成就大事。陳王聽說您的賢德和才能,非常

想向您征詢善策,時刻虛心地盼望您的到來?!弊郁~便應邀前往,陳王親自趕到

郊外迎接,握著他的手,和他談論軍國大事。子魚用霸王的功業來勸勉他,陳王

對他的話心悅誠服,便尊奉他為“博士”,以“太師”之禮向他咨詢請教。

材料二:

陳王詢問太師(子魚)說:“我雖然沒有得到諸侯以及眾多賢人的推舉,卻能夠

面南稱王,這是多么幸運的事啊!我現在已經有諸位君子賴以輔佐,并且想進一

步作長久的謀劃,應該怎么辦才可以呢?“太師回答說:“大王您所說的話,實在

是子孫萬代的福氣啊,請允許我引用古代的事例來回答。從前,周朝取代殷商之

后,(周武王)就把復興已被滅亡的國家、延續已斷絕的世系作為政治上的首要

大事。現在您如果能真心效仿周武王當年的做法,分封已被秦國所滅亡的六國的

后代,那么六國一定不會產生背離之心,而且這也是謀求長治久安的根本大計?!?/p>

陳王說:“六國之君的后人,我還不能分封他們。更何況上古時代的帝王,和我

有什么關系呢?我是自己興兵起義,而不是從周朝繼承而來,又為什么要單單效

法周武王呢?”

陳王任命周章為大將,向西攻入函谷關,即將攻伐秦國都城咸陽,秦派大將章邯

率軍抵抗。陳王認為秦國已經混亂不堪,于是有輕視秦國的意思,認為憑借周章

的軍力戰勝秦國似乎綽綽有余,因而沒有及時命令他對敵軍嚴加防備。博士太師

(子魚)勸諫陳王說:“章邯是秦國的名將,周章不是他的對手。如今大王您命

令周章攻秦,顯得自負自大志滿意得,而對敵軍不設防備,我私下感到困惑憂慮。

雖然說大王滅秦是上天的旨意,那禍福吉兇瞬息萬變,大的方面由上天決定,而

小的方面就要依靠人自己了?,F在您不努力創造有利的優勢來順應上天賜給您的

福祉,如果戰敗而不能振作挽救,后悔就來不及了。”陳王說:“有關我作戰的事

情,先生就不要勞累操心了,請您不必擔憂。”子魚又進諫說:“我聽兵法上這樣

說:不要倚仗于敵人不會進攻我,而要憑借我的精心部署和全面防備使敵人無法

進攻我?,F在您卻依賴于敵人不會來進攻,而不依靠自身加強戒備,這不是好辦

法啊。……所以,我的內心,是希望您周全地考慮啊?!标愅跽f:“先生說的計

策,高深精妙,我理解不了,請您不要再說了?!安痪?,陳王告訴別人說:“據說

儒家之人可以與他們一起保守既有的成就,而很難與他們一起開拓進取,的確如

此??!“陳王最終沒有聽從序諫。后來,周章果然戰敗,而沒有援軍相救。章邯

于是進軍攻打陳王,陳王的軍隊大敗。

15.D16.才之豐:

①“白雪’,表明了先生傳授的是那些高雅的經典作品,說明了先生的學問學養之深。

②“凌云”表明了先生的才華可以跟司馬相如媲美。

命之嗇:

①“先生”句表明先生人生暮年卻仍然困頓于科舉考場,無法入仕。

②“誰薦”句表明先生的才華得不到他人賞識和推薦,沒有知音真正了解先生的才

華。

③“兔葵”句表明先生的命運就像雜草一樣荒涼悲寂。

【導語】這首詩通過描寫暮春時節的感懷,表達了詩人對自己及潘先生仕途坎坷

的感傷和不平。詩作采用對比手法,諷刺市份小人。通過排遣郁悶寄托于詩,展

現了詩人堅持士人節操的高尚情懷與傲骨。

15.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的形象、表達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D.”表達的主旨基本一致”錯,《臨安春雨初霽》表達的是詩人對官場仕途生活的

厭倦與苦悶,對家鄉的思念;而本詩表達的是詩人和他老師無法進入官場、無法

步入仕途的無奈和憤懣,對他老師命運的同情。

故選D。

16.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的能力。

才之豐:

①在詩中,“白雪”意指高雅的文學和藝術作品,與“陽春白雪”一詞的傳統意涵相

似。先生的閱讀和吟誦“白雪”之作,說明他所涉獵和傳授的知識十分高雅,非尋

常俗流所能企及。這一意象不僅體現了先生高超的文學修養和學問深度,也暗示

了他對傳統文化經典的精通與熱愛。止匕外,通過“白雪”這一意象,詩人還巧妙地

表達了對先生在文學上的才華與品味的敬佩,強調了他“才之豐”的一面,而不為

時流所動,堅守學術與藝術的高地。

②詩中提到“凌云”,這是在引用司馬相如創作的《大人賦》,司馬相如因才華橫

溢、賦作出眾而聞名,因此“凌云”在此暗示詩中提到的潘先生具有與司馬相如相

媲美的才華。盡管具備如此高的造詣和才華,但他依然處于求知而不得的狀態,

顯示了他才華的超群脫俗。

命之嗇:

①詩句中的“投老”指出潘先生年事已高,“困文場”則形象描繪了他對于科舉考場

的無奈掙扎。盡管學識淵博,才華出眾,卻因未能入仕而感到無奈,這使得隨著

歲月的流逝,依然在仕途的迷霧中無所適從。這種命運的不濟,使得他的壯志未

酬,顯得愈加可悲,從而反映出其命途的坎坷與人生的無奈。

②“誰薦”句通過與漢代司馬相如的類比,表達了先生才華出眾卻無人舉薦的遺憾

與困頓。司馬相如因老鄉舉薦得以揚名,而詩中的先生雖有出類拔萃的才華,卻

沒有貴人相助,使其才智無法被上達朝廷的君主所知,悲嘆“達未央”更襯先生懷

才不遇的處境。從這一角度來看,此句不僅描寫了先生命途多舛的事實,也寄托

了作者對社會不公的深切感慨,對真正才德之士不得重用的深深惋惜。

③詩中,,兔葵燕麥自悲傷,,一句,以兔葵、燕麥這些生命力頑強卻常被忽視的野草

喻指學識淵博卻命途多舛的先生,表現了他的才華未能充分施展,命運如同荒野

上的雜草般孤寂無依。這一形象將先生身處社會底層、心靈孤苦、境遇冷落的境

況生動地描繪出來,使人感受到詩人對先生命運的深切同情與惋惜,詩人以此表

達了對理解與知音的渴求。

17.聞人聲亦驚起磔磔云霄間匪女之為美美人之

貽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千里黃云白日璃,北風吹

雁雪紛紛/霓為衣兮風為馬,云之君兮紛紛而來下/秋風萬里動,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