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五年(2019-2023)年高考真題分項匯編
考題04次官女限裱
[[2023年高考真題U
(2023年新高考I卷)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襄子①圍于晉陽中,出圍,賞有功者五人,高赫為賞首。張孟談日:"晉陽之事,赫無大功,今為賞首,
何也?“襄子日:“晉陽之事,寡人國家危,社稷殆矣。吾群臣無有不驕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禮,是
以先之。”仲尼聞之.曰:"善賞哉,襄子!賞一人而天下為人臣者莫敢失禮矣。"或日:仲尼不知善賞矣。
夫善賞罰者,百官不敢侵職,群臣不敢失禮。上設其法,而下無奸詐之心。如此,則可謂善賞罰矣。襄子
有君臣親之澤,操令行禁止之法,而猶有驕侮之臣,是襄子失罰也。為人臣者,乘事而有功則賞。今赫僅
不驕侮,而襄子賞之,是失賞也。故曰:仲尼不知善賞。
(節選自《韓非子?難一》)
材料二:
陳人有武臣,謂子附②曰:"韓子立法,其所以異夫子之論者紛如也。予每探其意而校其事,持久歷遠,
遏奸勸善,韓氏未必非,孔氏未必得也。若韓非者,亦當世之圣人也。"子附目:"今世人有言高者必以極天
為稱,言下者必以深淵為名。好事而穿鑿者,必言經以自輔,援圣以自賢,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說也。
若諸子之書,其義皆然。請略說一隅,而君子審其信否焉。"武臣日:"諾。"子附目:"乃者趙、韓共并知氏,
趙襄子之行賞,先加具臣而后有功。韓非書云夫子善之引以張本然后難之豈有不似哉?然實詐也。何以明
其然?昔我先君以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至二十七年荀瑤與韓、趙、魏伐鄭,遇陳恒而還,是時夫
子卒已十一年矣,而晉四卿皆在也。后悼公十四年,知氏乃亡。此先后甚遠,而韓非公稱之,曾無作意。
是則世多好事之徒,皆非之罪也。故吾以是默口于小道,塞耳于諸子久矣。而子立尺表以度天,植寸指以
測淵,嚎大道而不悟,信誣說以疑圣,殆非所望也。”
(節選自《孔叢子?答問》)
【注】①襄子:趙襄子。春秋末年,知、趙、韓、魏四家把持晉國國政,稱"晉四卿"。晉陽之戰,知氏
(荀瑤)聯合韓、魏攻趙,反被趙襄子聯合韓、魏滅殺。②子婚:即孔附,孔子八世孫。
10.材料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
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
韓非子A云夫子B善之C引D以張本E然F后難之G豈有H不似哉?
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圍,指被圍困,"傅說舉于版筑之間"的"舉"表示被選拔,兩者用法相同。
B.勸,指鼓勵、勸勉,與《兼愛》"不可以不勸愛人"中的"勸"詞義不相同。
1
C.具臣,文中與"有功"相對,是指沒有功勞的一般人臣,具體就是指高赫。
D.誣說,指沒有事實依據的胡說妄言,與現在所說的"誣蔑之辭"并不一樣。
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主上設置有關法令,令行禁止,群臣不敢越職侵權,也沒有了奸詐之心,他們履職行事,有了功勞就能
得到賞賜,韓非認為這樣才叫“善賞罰”。
B.在武臣看來,韓非與孔子觀點不同的地方很多,在遏奸勸善等方面,韓非不一定就不對,孔子也不一定
就合理,韓非也可以稱得上是當世圣人。
C.世人說到高必定會以上天作比,說到低必定會以深淵作比,他們常通過引經據典、援用圣賢來成就自己,
使自己更加賢能,以爭取民眾的信任。
D.子船對韓非之類的諸子學說閉口不言,充耳不聞,而武臣卻深信不疑,進而懷疑圣人,子船對此深感失
望,認為武臣是見識短淺,不明大道。
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吾群臣無有不驕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禮,是以先之。
(2)請略說一隅,而君子審其信否焉。
14.子船用以批駁韓非的事實依據是什么?
【答案】10.CEG11.B12.C13.(1)我的大臣們都對我有高傲輕慢的意思,只有高赫沒有失
掉君臣之間的禮節,所以先獎賞他。
(2)請允許我簡略地說其中的一小部分,您來仔細考察它真實與否。14.趙襄子獎賞群臣時,孔子已
經去世許多年,不可能對此表達意見。
【解析】10.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韓非子在他的書中說,孔子贊賞趙襄子的做法,以此來強調"禮”的根本,然后在書中批駁孔子的看法,
難道不像是真的嗎?
"韓非書云"的意思是"韓非在他的書中說",其后應跟"說"的具體內容;結合材料一《韓非子?難一》中的"仲
尼聞之,曰:‘善賞哉,襄子!賞一人而天下為人臣者莫敢失禮矣。’"可知,"夫子善之”是韓非書里記載的內
容,應作"云"的賓語,"韓非書云夫子善之”語意完整,其后應斷開。
材料一中韓非先引用孔子的觀點來說明“禮〃的重要,這就是"引以張本";然后對孔子的話加以批駁,這就是
"然后難之",故"引以張本"后、"然后難之"后都應斷開。同時,從固定結構上看,"豈......哉"為反問句式,其
前應斷開。
1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A."傅說舉于版筑之間"句意:傅說從筑墻的勞作之中被選拔。"圍"和"舉"都是實詞的被動用法,二者用法相
同。正確。
B."不可以不勸愛人"句意:不能不鼓勵關愛他人。此處的"勸"也是鼓勵的意思,二者詞義相同。
2
C.正確。
D.現在所說的"誣蔑之辭”是指捏造事實毀壞他人名譽的言論,和"誣說"詞義不同,正確。
故選Bo
12.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C."世人""常通過引經據典……使自己更加賢能,以爭取民眾的信任"說法錯誤。根據材料二中的"好事而穿鑿
者,必言經以自輔,援圣以自賢,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說也"可知,在言談中一定引經據典來自我修飾,
援引圣賢的事例來標榜自我賢能,想要獲得民眾的信任從而傳播他的說辭的人是"好事而穿鑿者"而非"世
人”,選項的說法擴大范圍。
故選C。
1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驕侮",高傲輕慢;"唯",副詞,只有;"先",動詞,以……為先、放在前面。
(2)"一隅",一小部分、一個方面;"審”,仔細考察;"信",真實。
14.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根據材料二中的‘韓非書云……豈有不似哉?然實詐也"可知,子舶批駁韓非書云‘夫子善之"是欺詐之言,由‘何
以明其然?"引出子船批駁韓非"實詐"的事實依據。根據"昔我先君以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至二十七
年荀瑤與韓、趙、魏伐鄭,遇陳恒而還,是時夫子卒已十一年矣,而晉四卿皆在也。后悼公十四年,知氏
乃亡”這一時間上的梳理,以及“此先后甚遠”的總結可知,趙襄子獎賞群臣時,孔子已經去世許多年,不可
能對此表達意見,子船便是用這一事實依據來批駁韓非的。
參考譯文:
材料一:
趙襄子被圍在晉陽城中,晉陽解圍后,他獎賞有功的五個人,高赫是受賞的首位。張孟談說:“晉陽的戰事,
高赫并沒有大功,現在成了第一個受賞的,這是為什么?"趙襄子說"晉陽的戰事,讓我的國家宗廟都陷入
了危機。我的大臣們都對我有高傲輕慢的意思,只有高赫沒有失掉君臣之間的禮節,所以先獎賞他。"孔子聽到
后說:"這是懂得正確行賞啊,襄子!獎賞一個人而能使天下做臣子的沒有敢失禮的了。"有人說:孔子不懂
得正確行賞的道理。善于賞罰的人,能使百官不敢越權,群臣不敢失禮。君主設立法令,而臣下沒有奸詐
之心。這樣的話,就可以算是善于賞罰了。襄子有君臣關系密切的恩澤,掌握著令行禁止的法令,這樣尚
且還有驕傲輕慢的臣子,這是襄子不善于懲罰的原因。做臣子的人,謀事有功才應該獎賞。現在高赫僅僅
是不驕傲輕慢,而襄子卻獎賞他,這是不善于獎賞。所以說,孔子不懂得正確行賞。
材料二:
陳國有個武將,對子船說:“韓非子制定的法律,有太多和夫子的理論截然不同之處。我經常探索他們的意
圖并比對他們的行為,經過長時間的觀察,我發現他們在止惡勸善這方面,韓氏未必是錯的,孔氏也未必
完全正確。像韓非這樣的人,也是當世的圣人。"子船回答說“世人說到高必定會以上天作比,說到低必定
會以深淵作比。好事而喜歡穿鑿附會的人,在言談中一定引經據典來自我修飾,援引圣賢的事例來標榜自
我賢能,想要獲得民眾的信任從而傳播他的說辭。像諸子的著作,其中的義理都是這樣。請允許我簡略地
3
說其中的一小部分,您來仔細考察它真實與否。”武將答應了。子船說:“最近趙國和韓國一起攻打知氏,趙
襄子先獎賞臣子然后才有戰果。韓非子在他的書中說,孔子贊賞趙襄子的做法,以此來強調"禮”的根本,然
后在書中批駁孔子的看法,難道不像是真的嗎?然而這其實是欺騙。如何能夠證明這一點呢?早年我國先
君在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日去世,直到哀公二十七年時荀瑤與韓國、趙國、魏國攻打鄭國,遇到了陳恒而
返回,而這時夫子已經去世了十一年,而晉四卿都還活著。后來在悼公十四年,知氏才滅亡。這兩個事件
之間相隔很久,韓非子竟然提到了它們,沒有一點慚愧之意。所以世上有很多無事生非的人,這都是韓非
的罪過。因此我對這些旁門左道的道理保持沉默、不去聽取諸子的言說已經很久了。而你卻使用以測日影
的儀器來測量天空,用手指來測量深淵,失明于大道而不覺悟,相信謊言而懷疑圣人,恐怕不是我所期望
的。"
4
(2023年新高考II卷)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凡戰,若我眾敵寡,不可戰于險阻之間,須要平易寬廣之地。聞鼓則進,聞金則止,無有不勝。法日:
“用眾進止。”晉太元時,秦苻堅進屯壽陽,列陣沈水,與晉將謝玄相拒。玄使謂苻堅日:“君遠涉吾境,而
臨水為陣,是不欲速戰。請君少卻,令將士得周旋,仆與諸君緩轡而觀之,不亦樂乎!”堅眾皆曰:“宜阻犯
水,莫令得上。我眾彼寡,勢必萬全。"堅日:“但卻軍,令得過,而我以鐵騎數十萬向水,逼而殺之。”融
亦以為然。遂麾兵卻,眾因亂而不能止。于是,玄與謝琰、桓伊等,以精銳八千渡溯水。玄、琰進兵大戰
犯水南,堅眾大潰。
(節選自《百戰奇略》)
材料二:
太宗日:“古人臨陣出奇,攻人不意,斯亦相變之法乎?"靖曰「注]:"前代戰斗,多是以小術而勝無術,
以片善而勝無善,斯安足以論兵法也?若謝玄之破苻堅,非謝玄之善也,蓋苻堅之不善也。”太宗顧侍臣檢
《謝玄傳》閱之,曰:“苻堅甚處是不善?"靖曰:"臣觀《苻堅載記》日:'秦諸軍皆潰敗,唯慕容垂一軍
獨全。堅以千余騎赴之,垂子寶勸垂殺堅,不果。'此有以見秦師之亂。慕容垂獨全,蓋堅為垂所陷明矣。
夫為人所陷而欲勝敵不亦難乎臣故曰無術焉苻堅之類是也。"太宗日:”兵有分聚,各貴適宜。前代事跡,孰
為善此者?"靖曰:"苻堅總百萬之眾而敗于犯水,此兵能合不能分之所致也。吳漢討公孫述,與副將劉尚分
屯,相去二十里,述來攻漢,尚出合擊,大破之,此兵分而能合之所致也。"太宗日:"然。得失事跡,足為
萬代鑒。”
(節選自《唐太宗李衛公問對》)
[注]靖:指李靖,唐代名將,封衛國公,世稱李衛公。
10.材料二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
夫為人口所□陷而欲勝口敵□不亦難乎口臣故曰無術焉□苻堅之類□是也。
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平易,指地形平坦,古代常用于描述地貌,也可用于描述人的性情,指性情溫和。
B.聞金則止,金指敲擊刁斗發出的聲音,古代軍隊行動中聽到鳴金信號就停止前進。
C.片善,文中指微小長處,其中的"片"與成語"片甲不留"中的"片"意思不同。
D.果,指實現、成為事實,與《桃花源記》中“未果,尋病終"的"果"意思相同。
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苻堅與謝玄隔泗水列陣,苻堅的部下認為,應當在泗水阻擊,不讓晉軍渡河,苻堅則想讓晉軍先渡河上
岸,再以鐵騎逼殺晉軍。
B.苻堅的大軍在后撤過程中發生了混亂,不受控制,謝玄等人乘機率八千精兵渡河,兩軍大戰于泗水之南,
苻堅的部隊潰敗。
C.苻堅全軍大敗,只有慕容垂的一支部隊得到保全,苻堅帶領殘兵千余人投奔慕容垂,慕容垂的兒子慕容
寶勸他乘機殺掉苻堅。
5
D.李靖認為,吳漢善于用兵,在討伐公孫述的戰斗中,分兵合擊,最終取得了勝利;唐太宗認為,吳漢戰
例的得失可以作為萬代借鑒。
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請君少卻,令將士得周旋,仆與諸君緩轡而觀之,不亦樂乎!
(2)古人臨陣出奇,攻人不意,斯亦相變之法乎?
14.材料二中,李靖認為泗水之戰苻堅失敗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10.夫為人口所口陷而欲勝口敵■不亦難乎■臣故曰無術焉■苻堅之類□是也。U.B12.A
13.(1)請你帶軍稍向后退,使雙方將士得以從容追逐交戰,我與各位騎馬慢行而觀戰,不是很快樂嗎!
(2)古人在臨陣之前出奇制勝,出人意料地攻擊敵人,這也是奇正變化的法則嗎?14.①苻堅不能認
清形勢,缺少智謀。②苻堅只懂得聚合兵力作戰而不具備分兵進攻的能力。
【解析】10.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被人困住而想要戰勝敵人,難道不是很困難的嗎?所以我說他沒有智謀,苻堅這種人就是這樣的。
"欲"的賓語是“勝敵",且"不亦.…乎”是固定句式,常用于委婉地提出問題,表示對對方的看法或態度不太肯
定,故此應獨立成句。所以“勝敵”后應斷開,“乎”后應斷開;
"焉"用在句末,此處表陳述語氣,因此"焉”后應斷開。
1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文化常識的能力。
A.正確。
B.錯誤。"金指敲擊刁斗發出的聲音”說法錯誤。"金〃指"祉",古代軍中樂器,作戰時擊之為收兵信號。而“刁
斗”是古代行軍之器具,白天煮飯,夜間敲擊巡邏防衛。
C.正確。"片善"中的"片"是形容詞,微小的意思,“片甲不留"中的"片"是數量詞,一片的意思。二者意思不
同,正確。
D.正確。句意:慕容垂卻沒有殺。/沒有實現,不久就病死了。
故選Bo
12.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A."苻堅則想讓晉軍先渡河上岸”說法錯誤。原文說的是“令得過,而我以鐵騎數十萬向水,逼而殺之",可見
是苻堅想讓晉軍先渡河,等他們渡河后,然后再用鐵騎數十萬迫近水邊的晉軍,將其全部趕進河里去,徹
底殲滅。因此,苻堅并未想讓晉軍"上岸"。
故選Ao
1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6
(1)"卻",動詞,后退;"周旋",動詞,輾轉、追逐;"緩轡",放松韁繩,騎馬緩行。
(2)"出奇",出奇制勝;"不意",意料之外;"斯",代詞,這;"相變",變化。
14.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材料二中,太宗提問"苻堅甚處是不善",李靖用"慕容垂獨全,蓋堅為垂所陷明矣。夫為人所陷而欲勝敵,
不亦難乎”來作答,指出了苻堅在與謝玄的作戰中戰敗的原因,即苻堅已然被困卻不明局勢的“無術",沒有
智謀。
當太宗問李靖前代古人誰擅長根據實際情況‘兵有分聚"時,李靖肯定了吳漢善于分兵合圍的做法,明確指出
了苻堅“總百萬之眾而敗于觀水"的原因是"此兵能合不能分之所致也",即只懂得聚合兵力作戰而不具備分兵
進攻的能力。
參考譯文:
材料一:
大凡作戰,如果兵力對比我眾敵寡時,不能與敵軍交戰于險狹之地,一定要選擇平坦開闊的地域作戰場。
部隊聽到鼓聲就前進,聽到征音就收兵,這樣對敵作戰就沒有不勝利的。兵法說:"指揮大部隊作戰,可進
就進,不可進就停止。"東晉孝武帝太元八年(公元383年),前秦帝苻堅率領大軍進駐壽陽,并臨泗水岸
擺好陣勢,同晉將謝玄隔水對峙。謝玄派人對苻堅說:"你率大軍長途跋涉深入我國境內,卻臨水列陣,這
分明是不想同我速戰。請你帶軍稍向后退,使雙方將士得以從容追逐交戰,我與各位騎馬慢行而觀戰,不
是很快樂嗎!"苻堅的部將都說“應該憑借泗水阻截晉軍,不讓其渡河沖上岸來。我軍兵多,對方兵少,(只
有這樣)才是萬無一失的辦法。"苻堅說:"只管退兵,讓對方軍隊渡河,(乘其渡河之際)我們以數十萬騎
兵逼向河中而殲滅他們。"苻融(苻堅之弟)也贊成這樣做。于是苻堅下令秦軍后退,不料部隊因后撤而混
亂不能控制。在這時晉將謝玄與謝琰、桓伊等人,率領精兵八千渡過泗水。謝玄和謝琰揮軍激戰于泗水之
南,苻堅部隊慘遭失敗。
材料二:
唐太宗問:"古人在臨陣之前出奇制勝,出人意料地攻擊敵人,這也是奇正變化的法則嗎?"李靖回答說"古
代的戰斗,大多是一些稍有智謀的人戰勝沒有智謀的人,一些有微小長處的人戰勝沒有長處的人,這些人
哪能談得上懂兵法呢?就像謝玄在泗水擊敗了苻堅,不是謝玄善于用兵,而是苻堅不善于用兵的緣故。"太
宗命侍臣揀出《謝玄傳》閱讀后,說:"苻堅哪些地方沒有做好呢?"李靖回答:"我看《苻堅載記》說:
’(泗水之戰時)前秦各軍都潰敗了,只有慕容垂的軍隊獨能保持完整。苻堅率領千余騎投奔慕容垂,慕容
垂的兒子慕容寶勸慕容垂殺了苻堅,慕容垂卻沒有殺。’從中可以看出秦軍的混亂。而唯獨慕容垂的軍隊得
以保全,可見苻堅被慕容垂所困的局面已經很明顯了。被人困住而想要戰勝敵人,難道不是很困難的嗎?
所以我說他沒有智謀,苻堅就是這樣的。"太宗說"戰爭中有分合的道理,各自重視適宜的方法。古代的事
跡中,有誰擅長此道?"李靖說"苻堅指揮百萬大軍卻在跳水戰敗,這是他能將兵力聚合而不能分散所導致
的。吳漢討伐公孫述時,與副將劉尚分開駐扎,相隔二十里,公孫述前來攻打吳漢,劉尚出兵與吳漢合圍,
從而大敗敵軍,這是兵力分散而能合擊的結果。"太宗說"是這樣。吳漢戰例的得失,足以成為后世萬代的
借鑒。"
7
[[2022年高考真題U
(2022年新高考I卷)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
秦將伐魏,魏王聞之,夜見孟嘗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為寡人謀,奈何?”孟嘗君日:“有諸
侯之救,則國可存也。”王日:“寡人愿子之行也!”重為之約車百乘。孟嘗君之趙,謂趙王日:“文愿
借兵以救魏!"趙王日:“寡人不能。”孟嘗君日:“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王曰:“可得聞乎?”
孟嘗君曰:“夫趙之兵非能強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趙也。然而趙之地不歲危而民不歲死,而魏之地
歲危而民歲死者,何也?以其西為趙蔽也,今趙不救魏魏欲盟于秦是趙與強秦為界也地亦且歲危民亦且歲
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趙王許諾,為起兵十萬、車三百乘,又北見燕王日:“今秦且攻魏,愿大王
之救之!"燕王日:"吾歲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數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數千里而救
人者,此國之利也,今魏王出國門而望見軍,雖欲行數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許也。田文日:“臣
效便計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計,文請行矣,恐天下之將有大變也。"王日:“大變可得聞乎?”日:“遺
不救魏,魏王折節割地,以國之半與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韓、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趙
之眾,以四國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數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門而望見軍乎?則道里近而輸又易矣,王
何利?"燕王曰:“子行矣,寡人聽子。”乃為之起兵八萬、車二百乘,以從田文,魏王大說日:“君得
燕、趙之兵甚眾且亟矣。”秦王大恐,割地請講于魏。因歸燕、趙之兵,而封田文。
(節選自《戰國策?魏策三》)
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今趙不救魏/魏獻盟/于秦是趙與強秦為界也/地亦且歲危/民亦且歲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B.今趙不救魏/魏獻盟于秦/是趙與強秦為界也/地亦且歲危/民亦且歲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C.今趙不救魏/魏獻盟于秦/是趙與強秦為界也/地亦且歲危/民亦且歲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D.今趙不救魏/魏獻盟/于秦是趙與強秦為界也/地亦且歲危/民亦且歲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寡人意為寡德之人,在文中是魏王自稱,春秋戰國時期君主常如此謙稱自己。
B.百乘即一百輛兵車,"乘"指四馬一車。"百乘""千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稱。
C.為趙蔽的"蔽"指屏障,與《鄒忌諷齊王納諫》中"王之蔽"的"蔽"相同。
D.國門,文中是實指,指魏國國都的城門;現在則用來指一個國家的邊境。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魏王受到強秦武力威脅之際,連夜向孟嘗君問計,孟嘗君表示有了諸侯的幫助,國家就可以存續下來,
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諸侯,搬取救兵。
B.孟嘗君見趙王不愿出兵,勸說趙王,指出魏國每年地危民死,而趙國土地與民眾一直安全,如果不救魏,
趙國將面臨危險,趙王這才同意出兵。
8
C.孟嘗君請燕王出兵救魏,燕王猶豫不決,孟嘗君指出魏國倘若聯合他國合力攻打燕國,將會對燕國十分
不利。燕王聽從了建議,出兵救助魏國。
D.孟嘗君計謀得以實現,魏王非常高興,夸獎他短時間內搬來很多援軍。秦王非常恐慌,割地給魏國,魏
王于是讓燕、趙援軍返國,封賞孟嘗君。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吾歲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數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
(2)燕不救魏,魏王折節割地,以國之半與秦,秦必去矣。
14.孟嘗君前往趙國、燕國借兵救魏,所采用的游說策略有什么不同?請簡要概括。
【答案】10.C11.C12.A13.(1)我國已經連續兩年收成不好,現在又要跋涉幾千里去援助
魏國,這將怎么辦呢?
(2)燕國不去援救魏國,魏王屈節割地,把國土的一半送給秦國,秦國一定會撤兵。14.(1)對趙國,
孟嘗君表以忠心,以存魏的好處打動對方。(2)對燕國,孟嘗君則是曉以利害,以亡魏的弊端引起燕王的
重視。
【解析】10.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現在趙國不援救魏國,魏國同秦國獻血結盟,這樣就如同趙國與強大的秦國相鄰了,趙國土地也將
年年受到威脅,百姓也將一年一年地死去。這就是我忠于大王的表現。"
“魏獻盟于秦”是狀語后置句,"于秦"是"獻盟"的后置狀語,中間不可斷開,排除AD;
“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是判斷句,"此......也"是判斷句的標志,中間不可斷開,"之所以"是固定結構,不能
斷開,排除B。
故選C。
11.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文化常識的能力。
C."與......,王之蔽’的‘蔽‘相同"錯誤,"王之蔽"的"蔽"是"蒙蔽",這里指受蒙蔽,與"趙蔽"的"蔽"不同。
故選Co
12.本題考查學生概括分析文章內容的能力。
A."孟嘗君……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諸侯"錯誤,由文中“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可知,是魏王希望孟嘗
君出使諸侯。
故選A。
1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歲",年;"熟”,有收成,豐收;"行",跋涉;"助",援助;"奈何",怎么辦。
(2)"折節",屈服于別人;"以",把;"與",送給;"去”,離開。
14.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分析文章內容的能力。
9
由題干可知,考生需要分析孟嘗君游說趙王和燕王的語言,分析其中所用的技巧。
如孟嘗君游說趙王時先說“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首先向趙王表示忠心,意思是說我向您借兵是對您的忠
心,之后分析魏國存在對于趙國的價值,魏趙兩國的軍隊勢力沒有太大懸殊,而現在魏國的處境卻不如趙
國,是因為魏國是趙國西邊的屏障,擋住了來自秦國的威脅,一旦魏國滅掉,趙國就“與強秦為界”,由此可
見魏國存在的價值,這是用存魏的好處來打動對方。
如孟嘗君游說燕王的時候說"燕不救魏,魏王折節割地,以國之半與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韓、
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趙之眾,以四國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數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門而望見軍
乎?則道里近而輸又易矣,王何利",孟嘗君用魏國滅亡之后給趙國帶來的威脅引起燕王的重視,一旦魏國折
節割地",之后會集合四國之力來攻打燕國,這是用亡魏的壞處“恫嚇"燕王。
參考譯文:
秦國將要討伐魏國。魏王聽說,夜里去見孟嘗君,告訴他說:"秦國將要進攻魏國了,您替寡人謀劃一下,
怎么辦?"孟嘗君說:"有諸侯援救,國家就可以保存下來。"魏王說:"寡人希望您能出行游說。"鄭重地為
孟嘗君準備了百輛馬車。孟嘗君來到趙國,對趙王說:“我希望從趙國借些軍隊去救魏國。"趙王說:"寡人
不能借。"孟嘗君說:"我冒昧地借兵的原因,是為了以此效忠大王啊。"趙王說:"可以說給我聽聽嗎?”孟
嘗君說:"趙國的軍隊并非比魏國的軍隊戰斗力強,魏國的軍隊也并非比趙國的軍隊戰斗力弱。然而趙國的
土地沒有一年一年地受到威脅,百姓也沒有年年遭到死亡的厄運;魏國的土地一年一年受到威脅,百姓年
年遭到死亡的厄運,為什么?因為魏國在西面做了趙國的屏障。現在趙國不援救魏國,魏國同秦國獻血結
盟,這樣就如同趙國與強大的秦國相鄰了,趙國土地也將年年受到威脅,百姓也將一年一年地死去。這就
是我忠于大王的表現。"趙王答應了,為魏國發兵十萬,戰車三百輛。孟嘗君又北上拜見了燕王,說"現在
秦國將要進攻魏國了,希望大王救魏國。"燕王說"我國已經連續兩年收成不好,現在又要跋涉幾千里去援
助魏國,這將怎么辦呢?"孟嘗君說"跋涉幾千里去拯救別人,這將給國家帶來好處。現在魏王出城門盼望
燕軍,其他諸侯即使想跋涉幾千里來幫助,可以做到嗎?"燕王還是沒有答應。孟嘗君說"臣下獻上好的計
策給大王,大王卻不采用臣下忠誠的計策,我請求離開了,恐怕天下將有大的變化了。"燕王說"您說的大
的變化,可以讓我聽聽嗎?”孟嘗君說:"秦國攻打魏國,然而燕國卻不去援救魏國,魏國屈節割地,把國土
的一半送給秦國,秦國一定會撤兵。秦兵撤離魏國后,魏王傾韓國、魏國的全部軍隊,又西借秦國的軍隊,
再依靠趙國的軍隊,用四個國家的力量攻打燕國,大王將會得到什么好處呢?好處會自己跋涉幾千里去幫
助人嗎?好處會出燕國的南門而盼望援軍嗎?那么對于四國軍隊來說道路與鄉里很近,補給給養又很容易。
大王還能得到什么好處呢?"燕王說:"您走吧,寡人聽您的了。"于是為孟嘗君發兵八萬,戰車二百輛,跟
從孟嘗君(前往魏國)。魏王大喜,說:“您借燕國、趙國的軍隊多而且快。"秦王很害怕,割讓土地同魏國講
和。魏國于是歸還了燕國、趙國的軍隊并且封賞了孟嘗君。
10
(2022年新高考n卷)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吳漢,字子顏,南陽人。韓鴻為使者,使持節,徇河北,人為言:“吳子顏,奇士也,可與計事。”
吳漢為人質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辭語自達鄧禹及諸將多所薦舉再三召見其后勤勤不離公門上亦以其南陽人漸
星之上既破邯鄲,誅王郎,召鄧禹宿,夜語曰:“吾欲北發幽州突騎,諸將誰可使者?“禹曰:“吳漢可。
禹數與語,其人勇鷲有智謀,諸將鮮能及者。”上于是以漢為大將軍。漢遂斬幽州牧苗曾,上以禹為知人。
吳漢與蘇茂、周建戰,漢躬被甲持戟,告令諸部將目:“聞鼓聲皆大呼俱進,后至者斬。”遂鼓而進,賊
兵大破。北擊清河長垣及平原五里賊,皆平之。
吳漢伐蜀,分營于水南水北,北營戰不利,乃銜枚引兵往合水南營,大破公孫述。吳漢兵守成都,公
孫述將延岑遺奇兵出吳漢兵后,襲擊破漢,漢墮水,緣馬尾得出。吳漢性忠厚,篤于事上,自初從征伐,
常在左右,上未安,則側足屏息,上安然后退舍。兵有不利,軍營不完,漢常獨繕集其弓戟,閱其兵馬,
激揚吏士。上時令人視吳公何為,還言方作戰攻具,上常目:“吳公差強人意,隱若一敵國矣。”封漢廣
平侯。吳漢嘗出征,妻子在后買田業。漢還.讓之日:“軍師在外,吏士不足,何多買田宅乎!”遂盡以
分與昆弟外家。吳漢爵位奉賜最尊重,然但治宅,不起巷第。夫人先死,薄葬小墳,不作祠堂,恭儉如此。
疾篤,車駕親臨,問所欲言。對日:“臣愚無所識知,唯愿慎無赦而已。”病薨,奏謚目:“有司議宜以
為武。”詔特賜日忠侯。
(節選自《東觀漢記》卷十)
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吳漢為人質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辭語自達/鄧禹及諸將多所薦舉/再三召見/其后勤勤不離公門/上亦以其南
陽人/漸親之/
B.吳漢為人質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辭語自達/鄧禹及諸將多所薦舉/再三召見/其后勤勤不離公門上/亦以其南
陽人/漸親之/
C.吳漢為人質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辭語自達/鄧禹及諸將多所薦舉/再三召見/其后勤勤不離公門/上亦以其南
陽人/漸親之/
D.吳漢為人質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辭語自達/鄧禹及諸將多所薦舉/再三召見/其后勤勤不離公門上/亦以其南
陽人/漸親之/
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銜枚指在口中橫銜著枚。枚的形狀像筷子,是古代行軍時用以禁止喧嘩的器具。
B.差強人意,文中指表現較差,不能令人滿意,后來的意思轉變為勉強令人滿意。
C.尊重,文中是尊貴顯要的意思,現在一般表示敬重、重視,二者的意思不同。
D.車駕,文中以帝王所乘車馬代指帝王,與古詩文中“絲竹”代指音樂用法相同。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鄧禹向皇上推薦吳漢承擔調發幽州軍隊的任務,皇上命吳漢為大將軍,吳漢斬幽州牧苗曾,完成使命,
11
皇上贊賞鄧禹有知人之明。
B.吳漢伐蜀,在水南水北,分設大營,北營不利,合兵南營,大破公孫述,但后來被延岑襲擊后方,吳漢
落水,拉著馬尾才得以脫險。
C.吳漢為人質樸,忠心耿耿,深得皇上的信任,他跟著皇上征戰四方時,常常隨從左右,小心侍衛總是等
到皇上安歇后才退出去。
D.吳漢處世儉樸恭敬謹慎,不置田產,不起巷第,他出征在外時家人曾置買一些田產宅業,他歸來后全部
都分送給了故舊部署。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禹曰:"吳漢可。禹數與語,其人勇鷲有智謀,諸將鮮能及者。”
(2)漢還,讓之曰:"軍師在外,吏士不足,何多買田宅乎!"
14.《后漢書?吳漢傳》用孔子的"剛毅木訥近仁"一語來贊譽吳漢,請簡要概述吳漢的剛毅與木訥之處。
【答案】10.C11.B12.D13.
(1)鄧禹說:"吳漢可以,我屢次與他交談,他這個人勇猛而有智謀,各位將領中少有能趕得上的。
(2)吳漢回來,責備他們說:"軍隊出征在外,官兵們用度不足,為什么多買田地房產呢?"14.
剛毅之處:作戰勇猛,連克強敵;敗而不餒,激揚士氣。
木訥之處:缺乏文采,不善言辭。
【解析】10.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吳漢為人樸實、厚道,說話缺少有文采,匆忙時(常常)不能表達自己的真實意圖。鄧禹和諸位將
領多次舉薦吳漢,多次被皇上召見,這以后吳漢工作辛勤努力不離開衙署,光武帝也因為他是南陽人,逐
漸與他親近。
"質厚少文”是對吳漢的評價,后面斷開;"造次"是"不能以辭語自達”的狀語,不能分開,排除AD;
"上"是指光武帝劉秀,是"亦以其南陽人”的主語,不能分開,排除B。
故選Co
11.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文化常識的能力。
B.“文中指表現較差,不能令人滿意"錯,光武帝說"吳公差強人意,隱若一敵國矣",意思是,吳漢比較令人
滿意,他隱然就是一個對國家有舉足輕足影響的人。可見"差強人意”在文中也是表現令人滿意的意思。
故選Bo
12.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D."全部都分送給了故舊部署"錯。原文是“盡以分與昆弟外家","昆弟"是家族兄弟,"外家"是母親、妻子的
娘家人。
故選Do
12
1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數",屢次;"禹數與語",省略句,“禹數與(之)語","語",交談;"勇鷲",勇敢兇猛;"鮮",少。
(2)“讓",責備;"軍師",軍隊;"何",為什么。
14.本題考查學生對人物進行評價探究的能力。
剛毅之處:"吳漢與蘇茂、周建戰,漢躬被甲持戟,告令諸部將曰:‘聞鼓聲皆大呼俱進,后至者斬。’遂鼓而
進,賊兵大破",吳漢與敵軍作戰時,親自披甲持戟,命令將士們拼死殺敵,最終大破敵軍;"吳漢伐蜀,分
營于水南水北,北營戰不利,乃銜枚引兵往合水南營,大破公孫述”,北營作戰不利,他帶領將士們悄悄與
南營匯合,最終打敗公孫述。可概括出:作戰勇猛,連克強敵。
“吳漢伐蜀,分營于水南水北,北營戰不利,乃銜枚引兵往合水南營,大破公孫述",作戰不利,并不氣餒,
想辦法戰勝敵人“兵有不利,軍營不完,漢常獨繕集其弓戟,閱其兵馬,激揚吏士",交戰失利,獨立修繕
武器,檢閱士兵,激勵將士。可概括出:作戰不利時,敗而不餒,激勵將士。
木訥之處:"造次不能以辭語自達",說話缺少文采,倉促之間不能用言語表達清楚自己的意思。可概括出:
缺乏文采,不善言辭。
參考譯文:
吳漢,字子顏,南陽郡宛縣人。韓鴻做使者,(光武帝)讓他拿著旌節,巡視河北地界。有人對韓鴻說"吳
子顏,是位奇異之人,可和他商議大事。"吳漢為人樸實、厚道,說話缺少文采,倉促間不能表達自己的真
實意圖。鄧禹和諸位將領多次舉薦吳漢,多次被皇上召見,這以后吳漢工作辛勤努力不離開衙署,光武帝
也因為他是南陽人,逐漸與他親近。光武帝已經攻下了邯鄲,誅殺了王朗,召見鄧禹同宿,夜里跟他交談
說:“我想要向北派遣攻打幽州的騎兵,各位將領誰能夠勝任?"鄧禹說:"吳漢可以。我多次和他交談,他
這個人勇敢兇猛有智慧謀略,各將領中少有能比得上的。"光武帝于是讓吳漢擔任大將軍。吳漢于是斬殺了
幽州牧苗曾。光武帝于是認為鄧禹能了解人。吳漢與蘇茂、周建交戰,親自披上鎧甲拿著戟,命令諸將說:
“聽到鼓聲全部大呼前進,后退的斬。"于是擊鼓進軍,賊兵打敗。向北進攻清河長垣及平原五里的敵軍,全
部平定了他們。
吳漢攻打蜀地,在水南水分開扎營,北營作戰不利,于是讓士兵銜枚前往匯合水南營,大敗公孫述。吳漢
帶兵駐守成都,公孫述率領延岑留下的奇兵出現在吳漢軍隊后面,襲擊并大敗了吳漢,吳漢墜落水中,拽
著馬尾巴才得出上來。吳漢性格忠誠醇厚,做事忠實,自從當初跟隨光武帝征戰以來,常常陪伴在光武帝
左右,光武帝沒有安睡,吳漢就側立一旁屏息侍奉,光武帝睡得踏實了他才后退去休息。交戰出現不利,
軍營武器不完備,吳漢常常獨自修繕矯正弓弩,檢閱那些兵馬,激勵將士。光武帝有時派人看吳公在做什
么,派出的人回來說正在準備作戰進攻的裝備。劉秀于是嘆息說:"吳漢比較令人滿意,他隱然就是一個對
國家有舉足輕足影響的人。"封吳漢為廣平侯。吳漢曾經有一次出征,妻子兒女們在后方購置田產。吳漢回
來后,就責備她說"軍隊在外面,官兵(費用)不足,為什么購買那么多田產宅業呢!"于是盡數分給了兄
弟和母親、妻子的娘家人。吳漢爵位奉賜尊貴顯要,然而只修宅院,不起巷第。他的夫人先去世,只是簡
單下葬,修了一座小墳,沒有蓋祠堂,他就像這樣恭敬節儉。病重,皇帝親自看視,問他還有什么話想說。
吳漢回答說“為臣愚昧而沒有什么見識,只希望陛下千萬不要動輒大赦天下。"逝世后,有關部門上奏謚號
13
說:"有司商議應該用‘武'。"光武帝下詔賜謚號為忠侯。
(2021年高考真題U
(2021年新高考I卷)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八月甲子,太宗即皇帝位于東宮顯德殿,初上皇欲強宗室以鎮天下故皇再從三從弟
及兄弟之子雖童孺皆為王王者數十人上從容問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德彝對日:“上皇敦睦九族,大封宗
室,自兩漢以來未有如今之多者,爵命既崇,多給力役,恐非示天下以至公也。"上日:“然。朕為天子,所
以養百姓也,豈可勞百姓以養己之宗族乎!”十一月庚寅,降宗室郡王皆為縣公,惟有功者數人不降。上與
群臣論止盜。或請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為盜者,由賦繁役重,官吏貪求,饑寒切身,故不暇
顧廉恥耳。朕當去奢省費,輕徭薄賦,選用廉史,使民衣食有余,則自不為盜,安用重法邪!”自是數年之
后,海內升平,路不拾遺,外戶不閉,商旅野宿焉。上聞景州錄事參軍張玄素名,召見,問以政道。對日:
"隋主好自專庶務,不任群臣,群臣恐懼,唯知稟受奉行而已,莫之敢違。以一人之智決天下之務,借使得
失相半,乖謬已多,下諛上蔽,不亡何待!陛下誠能謹擇群臣而分任以事,高拱程清而考其成敗,以施刑
賞,何憂不治!”上善其言,擢為侍御史。上患吏多受賊,密使左右試賂之。有司門令史受絹一匹.上欲殺
之,民部尚書裴矩諫曰:“為吏受賂,罪誠當死。但陛下使人遺之而受,乃陷入于法也,恐非所謂'道之以
德,齊之以禮”上悅,召文武五品已上告之曰:"裴矩能當官力爭,不為面從,儻每事皆然,何憂不治?”
臣光目: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變也,君惡聞其過則忠化為佞,君
樂聞直言則佞化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動則景隨矣。
(節選自《通鑒紀事本末?貞觀君臣論治》)
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初/上皇欲強宗室/以鎮天下故皇/再從三從弟及兄弟之子/雖童孺皆為王/王者數十人/上從容問群臣/遍封
宗子于天下利乎/
B.初/上皇欲強宗室以鎮天下/故皇再從三從弟及兄弟之子/雖童孺皆為王/王者數十人/上從容問群臣/遍封宗
子/于天下利乎/
C.初/上皇欲強宗室以鎮天下/故皇再從三從弟及兄弟之子雖童孺/皆為王/王者數十人/上從容問群臣/遍封宗
子于天下/利乎/
D.初/上皇欲強宗室/以鎮天下故皇/再從三從弟及兄弟之子雖童孺/皆為王/王者數十人/上從容問群臣/遍封
宗子于天下/利乎
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甲子,甲為天干首位,子為地支首位,干支相配以紀年月日,文中是紀日。
B.宗室,是古代社會中對與君主同一宗族血親的稱謂,歷代皇族例稱為宗室。
C.海內,即國內,古人認為我國疆土四面環繞著大海,故稱國境之內為海內。
14
D.庶務,指國家的各種政務,后來指朝堂之上跟軍國大事相關的各種急務。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唐太宗贊同封德彝的意見,認為天子應該養育百姓,不應辛勞百姓以養活自己的宗族,于是將有功者之
外的宗室郡王全都降格為縣公。
B.在討論制止偷盜一事時,有人提出用重法治理,唐太宗認為應減輕賦稅,選用清官,使百姓衣食無憂,
嚴刑峻法反而不能達到目的。
C.唐太宗向張玄素詢問政事,張說隋亡在于君王專權,以致下諛上蔽,若君王能分任賢能之臣,考核成敗,
賞罰分明,一定能夠大治。
D.裴矩是隋朝的舊臣,進入唐朝后,忠于國事,不做面從之臣,敢于進言,對唐太宗的不當行為諫諄,受
到唐太宗的認可和當眾表揚。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上患吏多受贖,密使左右試賂之。
(2)君惡聞其過則忠化為佞,君樂聞直言則佞化為忠。
14.文末《資治通鑒》的作者司馬光評價說"君者表也,臣者景也",這句話說的是什么道理?他這樣說的目
的是什么?
【答案】10,B11.D12.B13.(1)皇上擔心官吏中多有接受賄賂的,暗地里叫身邊人賄賂官
員進行試探。
(2)君主厭惡聽到自己的過錯,忠臣就會變為佞臣;君主喜愛聽到正直的言論,佞臣就會變成忠臣。
14.①第一問:臣下就像君主的影子,隨著君主的好惡而行動。
②告誡后世君主要正道直行,起表率作用。
【分析】10.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強宗室"是"鎮天下"的目的,中間不能斷開,"故"表結果的連詞,引領下文,"故"前斷開,所以排除A、D;
"雖”為連詞,經常用于句首,所以在“雖"前面斷開,"皆為王"作謂語,主謂間不該斷開;“遍封宗子"中"宗子"
作賓語,“子"后斷開;"于天下利乎”,這是疑問句,承前省略主語"止匕(這樣做)",獨立成句。據以上分析
排除C。
整句話的翻譯為:起初,高祖想以加強皇室宗族的力量來威鎮天下,所以與皇帝同曾祖、同高祖的遠房堂
兄弟以及他們的兒子,即使童孺幼子均封為王,達數十人。為此,太宗語氣和緩地征求群臣的意見:“遍封
皇族子弟為王,對天下有利嗎?"
故選Bo
11.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文化常識的能力。
D."跟軍國大事相關的各種急務"錯誤。庶務,就是指國家的各種政務。亦指這些事務的經辦人員。
15
故選D。
12.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B."嚴刑峻法反而不能達到目的”錯誤。由原文"安用重法耶”可知,太宗認為沒有必要使用嚴刑峻法,并非否
認嚴刑峻法的作用,選項概括不準確。
故選Bo
1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第一句話的得分點為:"患",擔心;"賊",賄賂;"左右",身邊的人。
第二句話的得分點為:"惡",討厭;"過",過錯;"佞",諂媚。
14.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把握作者寫作目的的能力。
首先要解釋“君者表也,臣者景也”這句話,《資治通鑒》是一部專為皇帝編撰的介紹歷代興亡得失的作品,
其創作目的就是告誡君主如何吸取歷代教訓,這為考生作答給出了提示。司馬光的評價源于上文對唐太宗
三個善于納諫的故事,說明君王要提升自己的道德和執政水平,上行下效,成為臣子的表率,實現良好的
君臣互動。
參考譯文:
唐高祖顯德九年秋天八月甲子這一天,唐太宗在東宮顯德殿即位。起初,高祖想以加強皇室宗族的力量來
威鎮天下,所以與皇帝同曾祖、同高祖的遠房堂兄弟以及他們的兒子,即使童孺幼子均封為王,達數十人。
為此,太宗語氣和緩地征求群臣的意見:“遍封皇族子弟為王,對天下有利嗎?"封德彝回答道:“太上皇親
善厚待皇親國戚,大肆分封宗室,自東西漢以來都沒有如此之多。封給的爵位既高,又多賜給勞力仆役,
這恐怕不能向天下人顯示自己的大公無私吧!"太宗說"有道理。朕做天子,就是為了養護百姓,怎么可以
勞頓百姓來養護自己的宗族呢!"十一月,庚寅(初五),將宗室郡王降格為縣公,只有功勛卓著的幾位不降。
唐太宗和群臣討論如何平息盜賊。有人請求用嚴格的法令來禁止,太宗面含嘲笑著說:"百姓之所以成為盜
賊,是因為賦稅勞役繁重,官吏貪污,民眾饑寒切身,所以才不顧廉恥的。朕應當捐棄奢華,減少費用,
輕徭薄賦,任用清廉的官員,讓百姓衣食有余,自然就不做盜賊了,哪里需要用重法!”這樣過了幾年以后,
天下太平,路不拾遺,外面的大門都不用關閉,商旅之人可以在荒郊野外露宿都不用擔心治安問題。太宗
聽說了景州錄事參軍張玄素的名聲,召見他詢問政道,張玄素答道:"隋主喜歡自己把持所有事務,不愿意
信任群臣,因此群臣恐懼,只知道受命奉行而己,沒有敢違抗的。以一人的智慧決定天下事,即使能夠做
到得失相半,犯的錯誤也已經很多了,加上君主被下面阿諛奉承所蒙蔽,不亡國還等什么!陛下如果能夠
謹慎地選擇群臣,將政事分別交付給他們,自己安坐在朝廷上考查其成敗而施以刑法或者賞賜,如果能夠
這樣,何必擔心天下治理不好呢?太宗認為他說的很有道理,將他升為侍御史。太宗擔心官吏中多有接受
賄賂的,便秘密安排身邊的人去試探他們。有一個刑部的司門令史收受絹帛一匹,太宗得悉后想要殺掉他。
民部尚書裴矩勸諫道:"當官的接受賄賂,罪的確應當處死;但是陛下派人送上門去讓其接受,這是有意引
人觸犯法律,恐怕不符合孔子所謂‘用道德加以誘導,以禮教來整齊民心’的古訓。"太宗聽了很高興,召集文
武五品以上的官員,對他們說:"裴矩能夠做到在位敢于力爭,并不一味地順從我,假如每件事情都能這樣
做,國家怎么能治理不好呢?”
16
臣司馬光曰:古人說過:君主賢明則臣下敢于直言。裴矩在隋朝是位佞臣而在唐則是忠臣,不是他的品性
有變化。君主討厭聽人揭短,則大臣的忠誠便轉化為諂諛;君主樂意聽到直言勸諫,則諂諛又會轉化成忠
誠。由此可知君主如同測影的表,大臣便似影子,表一動則影子隨之而動。
(2021年新高考n卷)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初范陽祖逖少有大志與劉琨俱為司州主州同寢中夜聞雞鳴蹴琨覺日此非惡聲也因起舞及渡江,左丞相
睿以為軍諂祭酒,逖居京口,糾合驍健,言于睿日:“晉室之亂非上無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爭權,自相魚
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遺民既遭殘賊,人思自奮,大王誠能命將出師,使如逖者統之以復中原,
郡國豪杰必有望風響應者矣。"睿素無北伐之志,以逖為奮威將軍、州刺史,給千人縻,布三千匹,不給
鎧仗,使自召募。秋八月,逖將其部曲百余家渡,中流,擊楫而誓目:“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復濟者,有如大
江!”遂屯淮陰,起冶鑄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進。逖既入譙城,石勒遣石虎圍譙,桓宣救之,虎解去。
晉王傳檄天下,稱:“石虎敢帥犬羊,渡河縱毒,今遣九軍,銳卒三萬,水陸四道,徑造賊場,受祖逖節
度。”大興三年,逖鎮雍丘,數遣兵邀擊后趙兵,后趙鎮戍歸逖者甚多,境漸蹙。秋七月,詔加逖鎮西將
軍。逖在軍,與將士同甘苦,約己務施,勸課農桑,撫納附,雖疏賤者皆結以恩禮。逖練兵積谷,為取河
北之計。后趙王勒患之,乃下幽州為逖修祖、父墓,置守冢二家,因與逖書,求通使及互市。逖不報書,
而聽其互市,收利十倍。禁諸將不使侵暴后趙之民。邊境之間,稍得休息。四年秋七月,以尚書仆射戴淵
為西將軍,鎮合肥,逖以已翦荊棘收河南地,而淵一旦來統之,意甚怏怏,又聞王敦與劉刁構隙,將有內
難。知大功不遂,感激發病。九月,卒于雍丘。豫州士女若喪父母,譙、梁間皆為立祠。祖逖既卒,后趙
屢寇河南,拔襄城、城父,圍譙。豫州刺史祖約不能御,退屯壽春。后趙遂取陳留,梁、鄭之間復騷然矣。
(節選自《通鑒紀事本末?祖逖北伐》)
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初/范陽祖逖少有大志/與劉琨俱為司州主簿/同寢中夜/聞雞鳴/蹴琨覺曰/此非惡聲也/因起舞/
B.初/范陽祖逖少/有大志/與劉琨俱為司州主簿/同寢中夜/聞雞鳴/蹴琨/覺曰/此非惡聲也/因起舞
C.初/范陽祖逖少有大志/與劉琨俱為司州主簿/同寢/中夜聞雞鳴/蹴琨覺曰/此非惡聲也/因起舞
D.初/范陽祖逖少/有大志/與劉琨俱為司州主簿同寢/中夜聞雞鳴/蹴琨/覺曰/此非惡聲也/因起舞
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京口,古城名,在今江蘇省鎮江市,是古代長江下游軍事重鎮,為兵家所重。
B.遺民,指改朝換代后仍然忠于前朝的人,也泛指淪陷區的人民,文中指后者。
C.部曲,原指古代豪門大族和將領招募的私人軍,文中是指部隊的編制單位。
D.傳檄,指檄文,是古代官府用以征召、曉諭聲討的文書,傳檄即傳布檄文。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祖逖力請北伐,時任左丞相的司馬睿雖無北伐之志,但仍然盡力支持,這堅定了祖逖的斗志,祖逖指江
發誓:若不能收復中原就不再渡江返回江南。
B.祖逖北伐,先在譙城遭石虎圍攻,幸得桓宣救;后鎮雍丘,屢次派兵邀擊后趙軍隊,使后趙疆土日益縮
17
小;又為攻取河北練兵積谷,與后趙相持。
C.大興三年秋,朝廷任命祖逖為鎮西將軍。祖逖與將士同甘共苦,嚴于律己,廣施恩惠,勉勵督促農桑,
安撫接納新來歸附的人,不論貴賤都加以禮遇。
D.祖逖死后,后趙頻頻侵犯河南地區,攻陷襄城、城父,包圍譙城,豫州刺史祖約抵擋不住,退駐壽春,
后趙攻取陳留,梁、鄭之間又重新陷入了騷亂。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逖不報書,而聽其互市,收利十倍。
(2)知大功不遂,感激發病。
14.文中說到“邊境之間,稍得休息”,具體原因是什么?請簡要說明。
【答案】io.C11.C12.A13.(1)祖逖沒有答復這封信,而聽憑雙方民間互相貿易,收取十
倍的利潤。(2)祖逖知道大功不能告成,情緒激動引發重病。14.(1)祖逖多次攔擊后趙軍隊取勝,
使得后趙疆土縮小,后趙王石勒不得不向祖逖示好,要求通使及互市;(2)祖逖沒有阻止民間互相貿易,
并約束士兵不要侵犯后趙百姓,使得兩國邊境稍微得到了休養生息。
【分析】10.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子大意是:從前,范陽有一個叫祖逖的人,年輕時就有大志向,曾與劉琨一起擔任司州的主簿,與劉琨
同寢,夜半時聽到雞鳴,他踢醒劉琨,說:"這不是令人厭惡的聲音。"就起床舞劍。
"少有大志"是"范陽祖逖”的謂語和賓語,中間不能斷開,排除BD;
"中夜"是"聞雞鳴”的時間狀語,中間不能斷開;排除AB;
"琨"是"蹴"的賓語,"覺"補充"蹴"的狀態,緊密相連,中間不能斷開,排除BD。
故選C。
11.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文化常識的能力。
C."文中是指部隊的編制單位"錯。從原文來看,"逖將其部曲百余家渡",這里的"部曲"是指祖逖的私家軍隊。
故選Co
12.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A."仍然盡力支持"錯。原文是“睿素無北伐之志,以逖為奮威將軍、州刺史,給千人縻,布三千匹,不給鎧
仗,使自召募",只給了一千人的糧食,三千匹布,連軍隊都沒給,讓祖逖自己招募,算不上"盡力支持"。
故選A。
1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題得分點有:報,答復;聽,聽憑:互市,互相貿易。
(2)題得分點有:遂,成;感激,情緒激動。
14.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18
兩國邊境得到暫時安寧的原因有:“大興三年,逖鎮雍丘,數遣兵邀擊后趙兵,后趙鎮成歸逖者甚多,境漸
蹙""逖練兵積谷,為取河北之計”"后趙王勒患之,乃下幽州為逖修祖、父墓,置守冢二家,因與逖書,求通
使及互市",祖逖多次攔擊后趙軍隊取勝,使得后趙疆土縮小,后趙王石勒不得不向祖逖示好,要求通使及
互市;"逖不報書,而聽其互市,收利十倍。禁諸將不使侵暴后趙之民。邊境之間,稍得休息”,祖逖沒有阻
止民間互相貿易,并約束士兵不要侵犯后趙百姓,使得兩國邊境稍微得到了休養生息。
參考譯文:
從前,范陽有一個叫祖逖的人,年輕時就有大志向,曾與劉琨一起擔任司州的主簿,與劉琨同寢,夜半時
聽到雞鳴,他踢醒劉琨,說"這不是令人厭惡的聲音。"就起床舞劍。渡江以后,左丞相司馬睿讓他擔任軍
咨祭酒。祖逖住在京口,聚集起驍勇強健的壯士,對司馬睿說:"晉朝的變亂,不是因為君主無道而是臣下
怨恨叛亂,由皇親宗室之間爭奪權力,自相殘殺,這樣就使外族人鉆了空子,禍害遍及中原。現在晉朝的
遺民遭到摧殘傷害后,大家都想著自強奮發,大王您確實能夠派遣將領率兵出師,使像我祖逖這樣的人統
領軍隊來光復中原,各地的英雄豪杰,一定會有聞風響應的人!"司馬睿一直沒有北伐的志向,他聽了祖逖
的話以后,就任命祖逖為奮威將軍、豫州刺史,僅僅撥給他千人的口糧,三千匹布,不供給兵器,讓祖逖
自己想辦法招募士兵。祖逖帶領自己私家的軍隊共一百多戶人家渡過長江,在江中敲打著船槳說:“祖逖如
果不能使中原清明而光復成功,就像大江一樣有去無回!"于是到淮陰駐扎,建造熔爐冶煉澆鑄兵器,又招
募了二千多人然后繼續前進。祖逖已經進入譙城,石勒派遣石虎包圍了譙城,桓宣來解救祖逖,石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工程勞務費支付合同協議書書
- 借款擔保合同與借款施工合同
- 會計考試題庫口訣及答案
- 工程檢測考試題庫及答案
- 幼兒園音樂教學中的圖譜設計與運用
- 物業管理實踐操作規范
- 股份合作協議簽訂流程及注意事項指南
- 人力資源管理軟件服務合同
- 人力資源競業限制合同
- 幼兒園國培培訓總結
- (更新版)中國移動政企行業認證題庫大全-下(判斷題匯總)
-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日間手術管理信息化實踐與發展
- 2021年湖北理工學院輔導員招聘考試題庫及答案解析
- 消防設備設施維護保養臺賬
- 神奇的植物王國課件
- 員工崗位技能考核評定表
- 項目部安全生產事故應急預案
- 普通沖床設備日常點檢標準作業指導書
- DBT29-265-2019 天津市市政基礎設施工程資料管理規程
- -城鄉規劃法-最新課件
- DB32T 4013-2021 第三方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技術規范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