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鄉村綠色建筑技術指導書Thetitle"RuralGreenBuildingTechnologyGuidelines"specificallyreferstoacomprehensivedocumentdesignedtoprovidetechnicalinstructionsandrecommendationsforconstructinggreenbuildingsinruralsettings.Thisguidebookistailoredforarchitects,engineers,builders,andpolicymakersworkinginruralareastopromotesustainableandenvironmentallyfriendlybuildingpractices.Itsprimaryapplicationistoenhancethequalityoflifeinruralcommunitiesbyencouragingtheadoptionofenergy-efficient,low-carbon,andeco-friendlydesignandconstructiontechniques.Theguidelinesoutlinedinthe"RuralGreenBuildingTechnologyGuidelines"areintendedtoensurethatgreenbuildingprinciplesareeffectivelyintegratedintotheplanningandconstructionprocessesofruralinfrastructure.Theseincludestrategiesforenergyconservation,watermanagement,wastereduction,andtheuseofsustainablematerials.Byadheringtotheseguidelines,ruralareascanbenefitfromreducedenvironmentalimpact,improvedenergyefficiency,andenhancedresilienceagainstclimatechange.Therequirementsdetailedinthe"RuralGreenBuildingTechnologyGuidelines"encompassawiderangeoftechnicalaspects,fromsiteselectionanddesigntomaterials,constructionmethods,andpost-constructionmaintenance.Implementingtheseguidelinesnecessitatesaholisticapproachthatconsidersthespecificcontextandneedsofruralenvironments.Byfollowingtheserequirements,stakeholderscancontributetothecreationofsustainable,healthy,andprosperousruralcommunities.鄉村綠色建筑技術指導書詳細內容如下:第一章綠色建筑概述1.1綠色建筑的定義與意義綠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設計、施工、運行、維護、拆除等全過程中,充分考慮生態環保、節能降耗、以人為本、可持續發展等因素,以達到減少環境污染、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保障人類健康舒適的目標。綠色建筑強調人與自然、建筑與環境的和諧共生,是新時代建筑發展的重要方向。綠色建筑的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降低能源消耗:綠色建筑通過采用高效的節能技術,降低建筑物的能源消耗,有助于緩解我國能源壓力。(2)減少環境污染:綠色建筑在設計、施工、運行等環節,注重環境保護,減少污染物排放,有助于改善生態環境。(3)提高生活質量:綠色建筑以人為本,關注居住舒適度,為人們提供健康、安全、舒適的居住環境。(4)促進可持續發展:綠色建筑遵循可持續發展原則,注重資源節約和循環利用,有助于實現經濟、社會、環境的協調發展。1.2綠色建筑的發展歷程綠色建筑的發展歷程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階段:(1)孕育階段(20世紀80年代):在這一階段,我國開始關注建筑節能,提出了一些節能政策和技術要求。(2)起步階段(20世紀90年代):綠色建筑概念逐漸引入我國,一些地區開始嘗試綠色建筑實踐。(3)發展階段(21世紀初至今):綠色建筑在我國得到廣泛關注,企業、學術界紛紛投入綠色建筑的研究與推廣。(4)深化階段(未來):綠色建筑技術的不斷成熟,我國綠色建筑將進入全面發展階段,實現建筑行業的綠色轉型。1.3鄉村綠色建筑的特點與優勢鄉村綠色建筑是指在鄉村地區,結合當地自然資源、生態環境和人文特點,采用綠色建筑技術進行設計和建設的建筑。鄉村綠色建筑具有以下特點與優勢:(1)地域特色鮮明:鄉村綠色建筑注重與當地自然環境和文化傳統的融合,體現地域特色。(2)資源利用高效:鄉村綠色建筑充分利用當地可再生能源,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資源利用效率。(3)生態環境保護:鄉村綠色建筑注重生態平衡,保護生物多樣性,改善生態環境。(4)居住舒適度高:鄉村綠色建筑以人為本,關注居住舒適度,為居民提供健康、安全、舒適的居住環境。(5)促進鄉村發展:鄉村綠色建筑有助于提高鄉村居民的生活質量,促進鄉村經濟發展,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第二章鄉村綠色建筑設計原則2.1生態優先原則鄉村綠色建筑設計應遵循生態優先原則,即在規劃與設計過程中,充分考慮鄉村生態環境的承載能力,尊重自然規律,維護生物多樣性。具體措施包括:在選址上,充分考慮地形、地貌、氣候等自然條件,選擇適宜的地塊進行建設;在規劃布局上,遵循生態景觀規劃原則,保持鄉村景觀的連續性和完整性;在建筑設計上,采用綠色建筑材料,降低對環境的破壞,實現建筑與環境的和諧共生;在植被配置上,注重植物種類的選擇與搭配,提高植被覆蓋率,增強生態功能。2.2節能環保原則鄉村綠色建筑設計應遵循節能環保原則,即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內,降低能源消耗,減少污染物排放,實現資源的高效利用。具體措施包括:在建筑設計上,充分考慮建筑的朝向、體型、窗墻比等因素,提高建筑的自然采光和通風效果;在建筑材料上,選用高功能、低能耗的建筑材料,降低建筑物的能耗;在建筑設備上,采用高效節能的空調、照明等設備,減少能源浪費;在建筑運營管理上,建立完善的能耗監測與管理制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2.3地域特色原則鄉村綠色建筑設計應遵循地域特色原則,即在設計中充分體現鄉村的地域文化、傳統風貌和民族特色。具體措施包括:在建筑風格上,結合當地的歷史文化背景,傳承和發揚鄉村建筑的傳統風貌;在建筑形式上,注重建筑與周邊環境的協調,形成獨特的地域特色;在建筑材料上,優先使用當地材料,展現地方特色;在建筑技藝上,繼承和發揚傳統建筑技藝,提高建筑的文化價值。2.4可持續發展原則鄉村綠色建筑設計應遵循可持續發展原則,即在設計中考慮鄉村的長遠發展,實現經濟、社會、環境三者的協調發展。具體措施包括:在規劃布局上,充分考慮鄉村發展的需求和趨勢,為未來預留發展空間;在建筑設計上,注重建筑的功能性和靈活性,適應鄉村發展的需求;在資源利用上,提倡循環經濟,實現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在生態環境保護上,采取有效措施,保障鄉村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第三章鄉村綠色建筑選址與規劃3.1選址原則與方法鄉村綠色建筑選址需遵循一系列原則,以保證建筑與環境的和諧共生。應遵循生態優先原則,充分考慮地形地貌、氣候條件、植被分布等因素,選擇對自然環境影響較小的區域。要考慮資源利用效率,優先選擇靠近可再生能源資源豐富、土地資源適宜的區域。選址方法包括現場踏勘、環境評估、資源分析等。現場踏勘可以直觀了解地形地貌、土壤條件等自然因素;環境評估則是對選址區域的生態環境進行科學評價;資源分析則是評估選址區域的可再生能源利用潛力。3.2規劃布局與設計規劃布局是鄉村綠色建筑的核心環節。在規劃過程中,應遵循緊湊布局原則,減少土地占用,提高土地利用率。同時要考慮建筑的朝向、間距、形態等因素,以充分利用自然光照和通風條件。設計方面,應注重建筑與環境的融合,采用當地傳統建筑風格和材料,體現鄉村特色。同時應引入綠色建筑設計理念,如使用可再生能源、節能環保材料、智能化控制系統等,以提高建筑的能源利用效率。3.3鄉村景觀保護與利用鄉村景觀是鄉村綠色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選址與規劃過程中,應充分保護鄉村景觀資源,包括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保護措施包括限制開發范圍、加強植被保護、維護傳統村落格局等。同時應合理利用鄉村景觀資源,將其融入綠色建筑規劃設計中。例如,可以設計景觀綠地、水系、休閑廣場等,為居民提供舒適的居住環境和休閑空間。3.4基礎設施規劃鄉村綠色建筑的基礎設施規劃應遵循可持續發展的原則。要規劃完善的道路交通系統,提高鄉村的可達性和便捷性。要加強供水供電設施建設,保證居民生活用水的安全和電力供應的穩定。還需規劃排水設施和垃圾處理設施,以減少對環境的污染。排水設施應采用雨污分流制,提高污水處理效率;垃圾處理設施應實現分類收集、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第四章鄉村綠色建筑材料選擇與應用4.1綠色建筑材料的分類與特點綠色建筑材料是指在生產、使用和廢棄處理過程中,能夠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和保障人體健康的建筑材料。按照來源和性質,綠色建筑材料可分為以下幾類:(1)天然材料:如木材、石材、竹材等,具有天然、環保、可再生的特點。(2)再生材料:如廢混凝土、廢磚、廢塑料等,經過處理后可再次利用,具有資源循環利用、減少環境污染的特點。(3)復合材料:如纖維增強復合材料、生物復合材料等,具有輕質、高強度、耐腐蝕等特點。(4)功能材料:如隔熱材料、吸聲材料、防輻射材料等,具有特殊功能,可提高建筑物的功能。4.2常用綠色建筑材料的選用在鄉村綠色建筑中,以下幾種常用綠色建筑材料的選用具有重要意義:(1)木材:選用優質木材,如松木、杉木等,具有較好的保溫、隔熱和吸聲功能,同時可減少建筑物的自重。(2)石材:選用當地特色的石材,如花崗巖、大理石等,具有質感和美觀的優點,同時可降低建筑物的能耗。(3)竹材:選用優質竹材,如毛竹、箭竹等,具有高強度、低成本、可再生的特點,適用于鄉村建筑。(4)再生材料:如廢混凝土、廢磚等,經過處理后可作為建筑材料使用,降低建筑成本,減少環境污染。4.3綠色建筑材料的應用策略為充分發揮綠色建筑材料在鄉村建筑中的作用,以下應用策略值得借鑒:(1)優化建筑設計,充分考慮綠色建筑材料的特點,實現建筑與環境的和諧共生。(2)加強綠色建筑材料的研發,提高其功能和可持續性,滿足鄉村建筑的需求。(3)完善綠色建筑材料的標準體系,規范市場秩序,保障綠色建筑的質量。(4)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勵鄉村綠色建筑的發展,引導農民積極參與。4.4鄉村特色建筑材料的開發與利用鄉村特色建筑材料是指在鄉村地區具有獨特資源優勢和地域特色的建筑材料。以下鄉村特色建筑材料的開發與利用途徑:(1)挖掘當地特色資源,如石材、木材、竹材等,充分發揮其在鄉村建筑中的應用價值。(2)結合鄉村文化,將特色建筑材料與現代建筑技術相結合,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鄉村建筑。(3)加強鄉村特色建筑材料的研發,提高其功能和美觀度,滿足現代鄉村建筑的需求。(4)推廣鄉村特色建筑材料的應用,提高農民對綠色建筑的認識和參與度,促進鄉村可持續發展。第五章鄉村綠色建筑結構設計5.1結構類型與選擇鄉村綠色建筑的結構設計,首先要考慮的是結構類型的選擇。根據鄉村建筑的特點,可以選擇的結構類型有木結構、磚木結構、磚混結構、鋼筋混凝土結構等。在選擇結構類型時,應充分考慮建筑的功能、地理位置、氣候條件、材料供應等因素。木結構具有良好的抗震功能和環保功能,適用于地震多發區和生態環境較好的地區;磚木結構具有較好的防火功能和保溫功能,適用于氣候干燥、材料資源豐富的地區;磚混結構具有較好的耐久性和經濟性,適用于大部分鄉村地區;鋼筋混凝土結構具有很高的承載能力和良好的抗震功能,適用于重要建筑和地震高風險區。5.2結構優化設計在鄉村綠色建筑結構設計中,應注重結構優化設計,以提高建筑物的整體功能。結構優化設計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結構布局優化:合理布局承重墻、柱、梁等結構構件,提高建筑物的穩定性;(2)結構材料優化:選擇適合鄉村綠色建筑的環保、高功能材料,降低建筑物的自重和能耗;(3)結構連接優化:采用合理的連接方式,提高結構的整體性和抗震功能;(4)結構構造優化:改進構造措施,提高建筑物的耐久性和舒適性。5.3結構安全性與耐久性鄉村綠色建筑結構設計應充分考慮安全性與耐久性。以下措施可提高結構的安全性與耐久性:(1)按照相關規范進行設計,保證結構構件的尺寸、強度和剛度滿足要求;(2)加強基礎設計,提高建筑物的抗風、抗滑和抗地震能力;(3)采用高功能材料,提高結構構件的耐久性;(4)重視施工質量,保證結構施工符合設計要求。5.4結構施工技術鄉村綠色建筑結構施工技術應遵循以下原則:(1)遵循綠色施工理念,減少施工過程中的環境污染;(2)采用先進的施工工藝和設備,提高施工效率和質量;(3)加強施工管理,保證施工安全;(4)注重施工過程中的質量控制,保證結構施工達到設計要求。在具體施工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點:(1)做好施工前的準備工作,包括場地平整、排水、臨時設施搭建等;(2)嚴格按設計圖紙和施工規范進行施工,保證結構構件的尺寸、強度和剛度;(3)加強施工過程中的檢查與驗收,及時發覺并解決施工問題;(4)做好施工記錄,為工程驗收和后期維護提供依據。第六章鄉村綠色建筑節能技術6.1節能設計原則與方法鄉村綠色建筑節能設計應遵循以下原則與方法:(1)整體性原則:在建筑節能設計中,應綜合考慮建筑整體能耗,包括建筑外圍護結構、采暖、通風、空調、照明和電氣等方面,實現能源利用的最大化。(2)適應性原則:根據鄉村地區的氣候、地理環境、資源條件等因素,合理選擇節能技術和措施,使建筑節能與鄉村環境相適應。(3)經濟性原則:在保證建筑節能效果的前提下,合理控制投資成本,提高投資效益。(4)舒適性原則:在節能設計過程中,充分考慮鄉村居民的舒適需求,提高室內環境質量。具體方法如下:(1)采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術,對建筑能耗進行模擬分析,優化建筑設計方案。(2)采用綠色建筑設計標準,對建筑節能指標進行量化評估。(3)結合鄉村地區特點,運用可再生能源技術,提高建筑能源利用效率。6.2建筑外圍護結構節能鄉村綠色建筑外圍護結構節能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選用高功能保溫材料,提高建筑外墻保溫功能。(2)優化建筑體型系數,降低建筑能耗。(3)采用雙層或多層玻璃窗,提高窗戶的保溫功能。(4)設置遮陽設施,降低建筑外圍護結構的太陽輻射吸收。(5)選用綠色屋頂,提高建筑隔熱功能。6.3采暖、通風與空調節能鄉村綠色建筑采暖、通風與空調節能措施如下:(1)合理選擇采暖方式,提高采暖效率。(2)優化通風系統設計,提高室內空氣質量。(3)采用高效節能空調設備,降低空調能耗。(4)設置新風系統,提高室內空氣品質。(5)采用熱泵技術,實現可再生能源利用。6.4照明與電氣節能鄉村綠色建筑照明與電氣節能措施包括:(1)采用高效節能照明設備,降低照明能耗。(2)優化照明設計,提高照明效果。(3)設置智能照明控制系統,實現照明設備的自動調節。(4)選用高效節能電氣設備,降低電氣能耗。(5)采用可再生能源供電系統,提高能源利用效率。(6)加強電氣設備維護,降低故障率。第七章鄉村綠色建筑給排水與污水處理7.1給水系統設計鄉村綠色建筑給水系統設計應遵循安全性、經濟性、環保性的原則,充分考慮水源保護、水質保障、節能降耗等方面因素。具體設計要點如下:(1)水源選擇:優先選擇清潔、可靠的水源,如地下水、山泉水等,盡量避免使用地表水。對水源地進行保護,防止污染。(2)水質保障:保證給水系統水質符合國家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對水源進行水質監測,定期清洗和維護給水設施。(3)輸配水系統:采用高效、節能的輸配水設備,降低輸配水過程中的能耗。合理布置管道,減少管道長度和轉彎,降低水頭損失。(4)給水方式:根據鄉村地形、用水需求等因素,選擇合適的給水方式,如重力給水、壓力給水等。7.2排水系統設計鄉村綠色建筑排水系統設計應遵循雨污分流、資源化利用、環保性原則,充分考慮排水系統與周邊環境的和諧共生。具體設計要點如下:(1)雨污分流:將雨水和污水分開收集和處理,提高污水處理效果,降低環境污染。(2)排水管道:選擇合適的排水管道材料,保證管道的耐腐蝕、耐磨損、抗老化功能。合理設計管道走向,降低管道水頭損失。(3)污水處理設施:根據鄉村實際需求和污水排放標準,選擇合適的污水處理設施,如人工濕地、生物濾池等。(4)排水系統維護:定期檢查和維護排水系統,保證排水系統正常運行,防止管道堵塞和泄漏。7.3污水處理技術鄉村綠色建筑污水處理技術主要包括物理處理、生物處理和化學處理等。以下為幾種常見的污水處理技術:(1)物理處理:包括格柵、沉砂池、調節池等,主要用于去除污水中的懸浮物、油脂等。(2)生物處理:包括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等,利用微生物將有機物質轉化為無害物質。(3)化學處理:通過添加化學藥劑,使污水中的污染物發生化學反應,無害物質。7.4雨水收集與利用鄉村綠色建筑雨水收集與利用是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緩解水資源壓力的有效途徑。以下為雨水收集與利用的設計要點:(1)雨水收集系統:設計合理的雨水收集設施,如屋頂雨水收集、地面雨水收集等。保證收集設施的清潔、過濾和儲存功能。(2)雨水利用:將收集到的雨水用于綠化、沖廁、洗車等非飲用領域,降低對地下水和市政供水的依賴。(3)雨水調蓄:通過設置調蓄池、滲透井等設施,合理調配雨水資源,提高雨水利用率。(4)雨水排放:在雨水排放過程中,盡量減少對周邊環境的影響,如利用生態溝渠、人工濕地等進行雨水排放。第八章鄉村綠色建筑室內環境質量控制8.1室內空氣質量控制室內空氣質量是衡量居住環境是否健康的重要指標。鄉村綠色建筑在室內空氣質量控制方面,應采取以下措施:(1)優化建筑設計,保證室內空氣流通,降低室內污染物濃度。(2)選用綠色建筑材料,減少室內有害物質的釋放。(3)采用高效過濾設備,對室內空氣進行凈化處理。(4)定期對室內空氣質量進行監測,保證空氣質量達標。8.2室內溫度與濕度控制鄉村綠色建筑室內溫度與濕度控制,旨在為居住者創造舒適的居住環境,降低能耗。以下措施:(1)合理設計建筑外圍護結構,提高熱工功能。(2)采用地源熱泵、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技術,提供供暖和制冷。(3)利用智能控制系統,實時調節室內溫度和濕度。(4)設置新風系統,保證室內空氣質量。8.3室內聲環境控制室內聲環境是影響居住舒適性的重要因素。鄉村綠色建筑室內聲環境控制,應采取以下措施:(1)選用隔聲效果好的建筑材料和結構,降低室內噪聲。(2)合理布局室內空間,減少噪聲傳播。(3)采用吸聲、隔聲、消聲等技術,降低室內噪聲。(4)定期對室內聲環境進行監測,保證聲環境質量。8.4室內光環境控制鄉村綠色建筑室內光環境控制,旨在為居住者提供舒適、健康的視覺環境。以下措施:(1)合理設計窗戶尺寸和位置,充分利用自然光。(2)采用綠色照明技術,提高照明效果。(3)設置智能調光系統,根據室內外光線變化自動調節照度。(4)定期對室內光環境進行監測,保證光環境質量。第九章鄉村綠色建筑綠化與景觀設計9.1綠化植物選擇與應用9.1.1植物選擇原則鄉村綠色建筑綠化植物的選擇應遵循以下原則:(1)適應性強:選擇適應本地氣候、土壤條件的植物,以提高綠化植物的成活率。(2)多樣性:豐富植物種類,增加生物多樣性,提高生態系統穩定性。(3)美觀性:選擇具有觀賞價值的植物,提升鄉村景觀效果。(4)經濟性:考慮綠化成本,優先選擇經濟實用的植物。9.1.2植物應用綠化植物在鄉村綠色建筑中的應用包括以下方面:(1)道路綠化:選擇生長迅速、耐修剪的植物,形成整齊的行列式綠化。(2)庭院綠化:選擇觀賞價值高、生長周期長的植物,打造舒適宜人的居住環境。(3)水體綠化:選擇耐水濕、凈化水質能力強的植物,提高水體生態功能。(4)山體綠化:選擇適應山地環境的植物,實現山體生態修復。9.2景觀布局與設計9.2.1景觀布局原則鄉村綠色建筑景觀布局應遵循以下原則:(1)整體協調:景觀布局應與周圍環境相互協調,形成統一的景觀風格。(2)功能分區:根據使用需求,合理劃分景觀功能區,提高景觀使用效率。(3)生態優先:注重景觀的生態功能,實現可持續發展。(4)人文關懷:融入鄉村文化元素,體現人文關懷。9.2.2景觀設計要點鄉村綠色建筑景觀設計應關注以下要點:(1)空間布局:合理利用地形、地貌,創造富有層次感的景觀空間。(2)植被配置:注重植被的層次感,提高景觀視覺效果。(3)景觀設施:設置便民設施,提升鄉村居民生活品質。(4)景觀照明:合理配置照明設施,營造優美夜景。9.3鄉村景觀保護與修復9.3.1景觀保護措施鄉村綠色建筑景觀保護應采取以下措施:(1)保護原有植被:對原有植被進行保護,避免破壞生態平衡。(2)合理開發:在開發過程中,注重生態保護,避免過度開發。(3)政策引導:制定相關政策,引導鄉村景觀保護。9.3.2景觀修復技術鄉村綠色建筑景觀修復可采取以下技術:(1)植被恢復:通過人工種植、自然恢復等方式,恢復植被。(2)地形改造:對破壞的地形進行修復,恢復自然景觀。(3)土壤改良: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土壤肥力。9.4生態景觀建設9.4.1生態景觀建設目標鄉村綠色建筑生態景觀建設的目標是:構建和諧、優美、可持續的鄉村景觀環境,提高鄉村居民生活質量。9.4.2生態景觀建設內容生態景觀建設包括以下內容:(1)生態防護:加強鄉村防護林體系建設,提高抗災能力。(2)生態農業:發展綠色農業,提高農業生態效益。(3)生態旅游:發展鄉村生態旅游,促進鄉村經濟發展。(4)生態文化:弘揚鄉村生態文化,提升鄉村文化內涵。第十章鄉村綠色建筑政策與實施10.1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校慶文學攝影書畫作品展策劃書
- 中國太赫茲頻域光譜市場現狀研究分析與發展前景預測報告
- 《綠色醫院廢物分類》課件
- 2025版常年雇傭合同模板
- 2025深圳市商品房買賣合同
- 2025年度房產抵押合同
- 2025年江蘇省綠色蔬菜購銷合同范本
- 刑釋解教人員協議書
- 承租物業合同協議
- 侵權賠償免責協議書
- 電工電子技術及應用全套課件
- 2022年龍巖市第一醫院醫護人員招聘筆試模擬試題及答案解析
- DB33T 1233-2021 基坑工程地下連續墻技術規程
- 2022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版含新增和修訂部分)
- 社區家庭病床護理記錄文本匯總
- 色譜、質譜、聯用
- 施工項目人員任命書(范本)
- 苯酐裝置國內同類裝置事故案例
- 蘇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圖形旋轉》練習題
- 智慧樹知到《開啟疑案之門的金鑰匙司法鑒定》見面課答案
- 結構化面試技巧(完整版).ppt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