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說和做 -記聞一多先生言行片段_第1頁
2 說和做 -記聞一多先生言行片段_第2頁
2 說和做 -記聞一多先生言行片段_第3頁
2 說和做 -記聞一多先生言行片段_第4頁
2 說和做 -記聞一多先生言行片段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一單元2

說和做

——記聞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一

內容解讀

文章開頭兩段運用引用和對比的手法,寫出了聞一多先生對“說”與“做”的態度和原則,表現出聞一多先生嚴謹踏實的治學態度及謙遜的人品;同時吸引讀者,引發讀者的閱讀興趣。

第3—7段寫聞一多先生搞學術研究,十分刻苦,勤于鉆研。“他正向古代典籍鉆探,有如向地殼尋求寶藏”一句中,作者精心地選用了“鉆探”一詞,并運用比喻,形象生動,意蘊豐富。“救濟的文化藥方”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地寫出了自20世紀20年代末起,聞一多先生過了十多年的“書齋生活”,企圖從文化上尋找振興民族的途徑,突出了他的崇高品質。“漂白了四壁”,表現了聞一多先生深夜從事學術研究那種怡然自適的情景。接著作者舉出了聞一多先生寫作《唐詩雜論》《楚辭校補》《古典新義》三本書的例子,表現了聞一多先生嚴謹的治學態度。

第8—20段寫聞一多先生作為革命家的“說”了就“做”的特點。第8段承上啟下,從學者的方面過渡到革命家的方面。“小聲說”“聲音越來越大”“呼喊”形象地刻畫出聞一多號召人民的積極態度,為寫他的“做”做鋪墊。“你們站出來!你們站出來!”運用反復的修辭手法,鮮明地展現了聞一多先生正直無畏的性格,高度贊揚了聞一多先生高尚的人格、無畏的斗爭精神,表達了聞一多先生英勇無畏、誓與反動派拼死一戰的決心。“聞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學者,熱情澎湃的優秀詩人,大勇的革命烈士。”這句話運用排比,高度概括出聞一多先生在人生不同領域的成就和特點,條理清晰,增加了文章的氣勢,增強了文章的感染力。結尾兩句話總結全文,高度評價了聞一多先生的優秀品質。二

技法總結

1.結構嚴謹。

作者用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總領全文,上半部分寫聞一多先生“做了再說,做了不說”,表現聞先生“學者的方面”;后半部分寫聞一多先生“說”了就“做”,言行完全一致,表現聞先生“革命家的方面”。在上半部分與下半部分之間,用了總承上文和總起下文的句子,使銜接緊密,過渡自然。

2.選材精當。

作者所選材料,講究典型性,能以少勝多。對作為“學者的方面”,作者選取了聞先生寫作《唐詩雜論》《楚辭校補》《古典新義》三本書的情況加以表現;對作為“革命家的方面”,則選取聞先生起稿政治傳單、在群眾大會上演說、參加游行示威這三件事作為例證。聞先生一生經歷復雜,著作等身,可以記述的事很多。作者只從大量材料中選取了這六件事,就已經把聞一多先生的嚴謹刻苦的治學態度、無私無畏的斗爭精神、澎湃執著的愛國熱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都表現出來了。

3.精于剪裁。

對材料的使用,作者根據表現中心的需要,有取有舍,有繁有簡。比如,關于聞先生研究唐詩,作者并沒有寫他研讀了哪些書籍,發掘了哪些新意,而是著重寫他研究的目的和態度,“他想吃盡、消化盡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文化史”,“他要給我們衰微的民族開一劑救濟的文化藥方”,突出了聞先生研究學問的目的在于救國;“目不窺園,足不下樓”“頭發凌亂”“睡得很少”這些細節,表現了聞先生的刻苦精神;“一個又一個大的四方竹紙本子,寫滿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蟻排衙”,則表現出聞一多先生一絲不茍的嚴謹態度。這樣的剪裁,能有力地突出中心。從詳略上說,研究唐詩,寫得詳細;而寫作《楚辭校補》和《古典新義》兩事,只用了一小段,不足一百字,強調“做”了“也沒有‘說’”的意思,表達的側重點與前面又有不同。聞先生的最后一次講演及其被害經過,是人們熟知的,作者就不再對事實經過做過多的記述,而只是反復強調“兇多吉少”的緊急形勢,擷取“演講”中最“慷慨淋漓”的“你們站出來”這一句話,描繪“昂首挺胸,長須飄飄”的從容姿態,從而突出了聞一多先生大無畏的革命精神。所有這些,都表明了作者在材料剪裁上的深厚功力。

4.語言形象,富有感染力。

(1)生動形象。不僅描寫的語言是形象的,敘述和議論的語言也是形象的。例如“他正向古代典籍鉆探”一句,本來是敘述語言,無非是講聞一多正在研究古代典籍,但作者不用“研究”一詞,而精心地選用了“鉆探”一詞,這就包含了比喻義,既形象,含義也更豐富了;并且句式也變成“向……鉆探”,敘述由靜態變成動態,給人的印象不再是客觀的介紹,而是熱情的稱贊了。此外,如“吃盡”“消化盡”“炯炯目光……遠射……”“赫然而出”“向……邁進了”“起先,小聲說”“向……呼喊”“警報迭起”等,都是明顯的例子。敘述語言和議論語言的形象化,使文章生動,富于感染力。

(2)精練含蓄。比如一個“說”字,很普通,作者卻賦予多種含義。開頭引用的聞一多自述中的“說”,是向人家宣告自己要干什么或宣告自己干了什么的意思;第5段“他并沒有先‘說’,但他‘做’了”中的“說”和第6段中的“說”,則有吹噓、自詡的意思,這里的“沒有‘說’”,主要是贊揚聞一多先生的實干精神和謙虛美德;“作為革命家”,聞一多的“說”,是對革命的宣傳和動員,是對反動派的揭露和斥責,實際上也就不但是“言”,也是“行”了。一個“說”字,竟然表達這么多的意思!這種結合一定語言環境靈活地賦予同一個詞以不同含義的表現手法,是耐人尋味的。

(3)富于感情。這篇文章的敘述、描寫抒情化,令人很難分清哪些是記敘,哪些是抒情。例如,“仰之彌高,越高,攀得越起勁;鉆之彌堅,越堅,鉆得越鍥而不舍”,說它是記敘未嘗不可,但洋溢著贊美之情。又如,“昂首挺胸,長須飄飄”,顯然是描寫,但頌揚、景仰之情也呼之欲出。又如,“飯,幾乎忘記了吃”,本來是極平常的一句贊語,但緊接著跟上一句“他貪的是精神食糧”,形成了對比,意蘊就豐富多了。同樣。“夜間睡得很少”“惜寸陰”,這種語句原也并不怎么精妙,但跟著一個情猶未盡的“分陰”,給人的感覺就不一般了,作者帶著強烈的感情,把平常的語句變得不平常了。

(4)富于音樂美。①作者善于使用成語或仿成語結構,如“目不窺園,足不下樓,兀兀窮年,瀝盡心血”“潛心貫注,心會神凝”“迥乎不同”“一反既往”“警報迭起,形勢緊張”等。這些詞語結構整齊,有節奏感。②作者慣于使用對句的形式,如一開頭的“人家說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說”就是對句,又如“仰之彌高……鉆之彌堅……”“不動不響,無聲無聞”“動人心,鼓壯志,氣沖斗牛,聲震天地”,還有末段的“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標”。這些成對的語句,有些具有對比的性質,有些則是并列的性質。讀起來,朗朗上口,鏗鏘有力,富于音樂美。三

主題概括

本文記敘了聞一多先生作為學者和作為革命家的“說”和“做”的事跡,表現了他嚴謹治學、言行一致的崇高品格,高度贊揚了他勇于為國家、為民族、為民主獻身的革命精神。

1.作者簡介。

臧克家,山東諸城人,詩人。1933年他的第一本詩集《烙印》出版,得到聞一多、茅盾等人的好評;次年,詩集《罪惡的黑手》問世,臧克家從此蜚聲詩壇。他所創作的詩歌,講究煉字煉意,音調自然和諧,富有社會意義。

2.寫作背景。

臧克家于1930年至1934年在青島大學學習期間,是聞一多先生的學生,經常向老師請教,聞一多也很賞識臧克家。震驚全國的“一二·一”慘案發生后,聞一多先生橫眉怒對國民黨特務的手槍,把自己的一腔熱血灑在為民主、為全國解放而戰斗的前線。聞一多先生遇難后,臧克家于1946年8月撰寫了《我的先生聞一多》以示悼念。

3.聞一多簡介。

聞一多,湖北浠水人,詩人、學者、民主戰士。新月派代表詩人。其詩風秾麗深沉,結構整飭謹嚴。聞一多在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方面亦成就非凡,郭沫若嘆其為“前無古人,后無來者”。代表作有詩集《紅燭》《死水》,學術著作《神話與詩》《唐詩雜論》等。

聞一多是在近現代中西文化大交匯、大碰撞中成長起來的一位學貫中西、博古通今的大家,他首先以獨具特色的詩作聞名于世。聞一多的詩作數量并不算多,但卻以感情深厚、藝術精美見長。他的詩具有強烈的民族意識和民族氣質,表現出深沉、熱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并從愛國愛民的真情出發,表現出對黑暗現實的厭惡,對人民疾苦的同情,以及對美好未來的憧憬。愛國主義精神貫穿于他的全部詩作,成為他詩歌創作的基調。

在新詩形式上,聞一多既善于吸收西方詩歌音節體式的長處,又注意保留中國古典詩歌的格律傳統,提出了一套創造新格律詩的理論,主張新詩應具有“音樂美(音節)”“繪畫美(辭藻)”“建筑美(節的勻稱和句的均齊)”。聞一多所倡導的新格律詩理論和獨樹一幟的詩歌創作影響了為數眾多的詩人,并形成了以他為代表的新格律詩派,在新詩發展史上寫下了重要的一頁。

聞一多的成就并不限于新詩創作與提倡新格律詩理論,他在中國古代文學研究和古代文化研究方面所取得的創造性的重大成就,引起了學術思想界更為強烈而普遍的震動。他在《周易》《詩經》《莊子》《楚辭》的研究中均取得了相當的成就。應該說,聞一多在中國現代學術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在中國古代文學及古代文化研究領域的開拓性貢獻。后來他走出書齋,投身民主運動,能夠具有那樣大的影響力和號召力,同樣是和他在新詩創作及古代文學研究方面的卓越成就分不開的。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根據拼音寫漢字。shū(

)頭

抱qiàn(

)

秩序(

)

深xiāo(

)伴侶(

)

小kǎi(

)

碩果(

)

卓越(

)迭起(

)

澎湃(

)

仰之彌高(

)

鍥而不舍(

)目不窺園(

)

瀝盡心血(

)

心不在yān(

)

慷慨(

)淋漓(

)

氣沖斗牛(

)

兀兀窮年(

)

迥乎不同(

)群蟻排衙(

)梳歉zhì宵lǚ楷shuòzhuódiépénɡpàimíqièkuīlì焉kǎilídǒuwùjiǒnɡyá2.解釋下列詞語。(1)鍥而不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兀兀窮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瀝盡心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心不在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群蟻排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迥乎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停地雕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鍥,刻。一年到頭辛苦勞動,勤勞不懈。兀兀,勤苦的樣子。比喻付出了全部精力。瀝,滴。心思不在這里。指不專心,精神不集中。

文中指整齊地排列著。排衙,舊時主官升座,衙署陳設儀仗,僚屬依次參拜,分立兩邊。很不一樣。迥,差得遠。(7)一反既往:__________________(8)潛心貫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氣沖斗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與以往完全不同。全身心、全部精力集中做某事。

形容氣勢之盛可以直沖云霄。斗,牛,星宿名,借指天空。【教學目標】

1.品味重點語句中的關鍵詞語,探究語句的內涵,體會語句飽含的激情。

2.學習聞一多嚴謹、謙遜的治學態度,言行一致的高尚品格。【教學過程】一

新課導入

導入一

(播放歌曲《七子之歌》)在這首歌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渴望祖國統一的愛國情懷。)是的,歌詞的作者是聞一多先生。他從清華大學畢業后到美國留學,在異國他鄉,他日夜思念著家鄉,想念著祖國,民族歧視的屈辱,激發了他強烈的民族自尊心,于是他創作了組詩《七子之歌》來抒發愛國思鄉之情。今天,我們來學習臧克家寫的一篇關于聞一多的文章,去深入了解聞一多的精神品格!

導入二

同學們,我們中國很多的知識分子無論何時何地都在默默地為祖國、為人民奉獻著自己的青春熱血。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一位在反動派面前敢于“拍案而起,橫眉怒對國民黨的手槍,寧可倒下去,不愿屈服”的優秀知識分子——聞一多先生。讓我們從這個“大寫的人”身上感受這種崇高的精神境界。二

檢查預習

1.作者簡介。

2.寫作背景。

3.重點字詞。三

整體感知

1.快速閱讀課文,思考文章是從哪兩個方面寫聞一多先生的“說”與“做”的。

【明確】文章是從作為學者和作為革命家兩個方面寫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的。

2.按照這個思路,文章可分為幾部分?每部分重點介紹了哪些內容?

【明確】第一部分(第1—7段):敘述聞一多先生作為學者“做了再說,做了不說”的務實勤奮、謙虛淡泊的品質。

第二部分(第8—20段):敘述聞一多先生作為革命家“說”了就“做”的品質。

3.再讀課文,思考文章這兩部分是怎樣銜接的。

【明確】兩部分之間用了承上啟下的過渡段。“做了再說,做了不說,這僅是聞一多先生的一個方面,——作為學者的方面”總承上文,“聞一多先生還有另外一個方面,——作為革命家的方面”引起下文,使文章上下文銜接緊密,過渡自然。

4.結合文章敘述的兩個方面,你認為聞一多先生是一個怎樣的人?

【明確】聞一多先生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標”,是卓越的學者、大勇的革命烈士。四

精讀探究

1.再讀課文,文中哪些事例表現了聞一多在“說”和“做”方面怎樣的特點?突出了聞一多怎樣的精神品質?

【明確】對比項事例“說”和“做”精神品質學者聞一多寫作《唐詩雜論》做了再說,做了不說鍥而不舍、嚴謹治學寫作《楚辭校補》寫作《古典新義》革命家聞一多起稿政治傳單“說”了就“做”勇敢無畏、不怕犧牲、

言行一致群眾大會演說參加游行示威

2.聞一多先生的事跡很多,作者為什么只選取六件事來寫?

【明確】作者從大量材料中只選取了六件事,可見作者選材講究典型性。在“作為學者的方面”,作者只選取了聞一多先生寫作《唐詩雜論》《楚辭校補》《古典新義》三本書的情況加以表現;在“作為革命家的方面”,則選取聞一多先生起稿政治傳單、群眾大會演說、參加游行示威這三件事作為例證。單這六件事就已經把聞一多先生嚴謹刻苦的治學態度、無私無畏的斗爭精神、澎湃執著的愛國熱情、言行一致的高尚品格都表現了出來。

3.聞一多先生在兩個方面的“說”“做”是否矛盾?為什么?

【明確】不矛盾。聞一多先生的“說”與“做”完全一致,而且以寶貴的生命“實證了他的‘言’和‘行’”。言行一致是聞一多先生高尚的人格。作者既刻畫了聞一多先生力戒空言、崇尚實干的學者形象,又刻畫了他為民主事業慷慨陳詞、昂首挺胸的革命者形象。五

板書設計一

細讀文本(一)細讀第一部分

1.哪些詞句表現了聞一多先生治學的目的、態度與精神?

【明確】“吃盡”“消化盡”“遠射”“衰微”“文化藥方”等詞語,準確地表現了聞先生全身心投入學術研究,執著地尋求解救民族衰微的良藥。

2.作者寫“作為學者和詩人的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是怎樣起筆的?這樣起筆好在哪里?

【明確】文章引用聞一多先生自己的話起筆,直接點題。擺到讀者眼前的引文經過了精心挑選,言簡意明。它有兩個特點:一是運用比較的方法突出聞一多先生對“說”與“做”的態度;二是語意遞進加深——“做了再說”“做了也不一定說”。文章采用這樣的方式起筆,不僅開門見山,而且引起懸念:聞一多先生是這樣說的,又是怎樣做的呢?使讀者迫不及待地要讀下文。

3.文章又是怎樣圍繞起筆的內容進行敘述、議論的?

【明確】文章擺出了聞一多先生的語言片段以后,就圍繞這一點記述他的“行”的事實。作者選取聞一多先生鉆探古代典籍的事實著力敘述:先敘他攀高鉆堅的研究志趣,再寫他研究的目的,然后寫他“兀兀窮年,瀝盡心血”的研究精神,最后寫他辛苦凝結而成的碩果。作者在敘述事實的基礎上進行議論,論證聞一多先生確實是“做”了再“說”,“做”了也沒有“說”,照應了引文。為了使議論更有說服力,作者又簡要地夾敘了兩個事實:十年艱辛撰寫了《楚辭校補》,又向“古典新義”邁進。(二)細讀第二部分

一個如此“血性”的男兒,很長一段時間竟能“沉寂”下來做學問,甚至成了“何妨一下樓”的主人,這種反差看似悖理,實則不然。聞一多先生是想從探索中華民族歷史、文化中,尋找出醫治中華民族的藥方。在他的眼里,做一個中國人比做一個文學家更重要。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他用他的言和行終生實踐著這句話,甚至付出了生命。讓我們一起有感情地朗讀文章的第二部分,感受聞一多先生那種大義凜然、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氣概。

文章怎樣寫“作為爭取民主的戰士”的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與第一部分的寫法有何不同?這樣寫能收到怎樣的效果?

【明確】“作為爭取民主的戰士”,聞一多先生既“說”又“做”,先“說”后“做”。文章先寫他的“說”,寫他“說”的事實,由“小聲說”到“向全國人民呼喊”;寫他“說”的內容與目的——反對獨裁,爭取民主。再敘他的“做”——起稿政治傳單,在群眾大會上大罵特務,走在游行示威隊伍的前頭,昂首挺胸,長須飄飄;用他的“說”和“做”揭示其爭取民主、反對獨裁的大無畏精神。

第一部分的寫法是先引用聞一多先生的“言”,然后記其“行”,再進行議論;第二部分是把聞一多先生的話插入作者所敘之事中,而這些話又是聞一多先生致作者信中親筆所書,言導行,行證言,情真意切。作者在記“言”敘“行”的基礎上,連用三節文字進行議論,展現其民主戰士形象,謳歌聞一多先生獻身民主事業的無畏精神。

第二部分把聞一多先生的“言”和“行”糅合起來寫,把敘述和議論結合起來寫,給人以飛流直下、一氣呵成的感覺,表現了聞先生言行一致,以生命為代價求民主反獨裁的高尚人格。結尾部分的排比段寫出了聞先生“說”得氣沖斗牛、聲震天地的情狀,再現了他昂首挺進的形象。議論中寓含深情,議論中夾以事實,叩擊讀者的心弦,使人對聞先生的凜然正氣和高尚情操產生敬仰之情。二

精讀探究

1.在文中找出下面這些關鍵語句,與同桌交流,細細品味其含義和表達作用。

【明確】(1)他正向古代典籍鉆探,有如向地殼尋求寶藏。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把鉆研古籍比喻為尋求寶藏,形象貼切。“鉆探”一詞的本義是“為了勘探礦床、地層構造、地下水位、土壤性質等,用鉆機向地下鉆孔,取出巖芯等樣品供分析研究”,這里形象地說明聞一多先生對古代典籍的鉆研之深。(2)仰之彌高,越高,攀得越起勁;鉆之彌堅,越堅,鉆得越鍥而不舍。語句化用典故,句式工整,富有感情,表達了對聞一多先生鉆研精神的贊美之情。(3)他要給我們衰微的民族開一劑救濟的文化藥方。“開一劑救濟的文化藥方”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指尋找使我國民族文化繁榮昌盛起來的方法。自20世紀20年代末起,聞一多先生過了十多年“書齋生活”,力圖從文化上尋找振興民族的方法。(4)深宵燈火是他的伴侶,因它大開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它”指深宵燈火。深夜只有孤燈相伴,本應感到寂寞,但聞一多先生則不然,他在一盞孤燈下全力進行學術研究,成績斐然。“漂白了四壁”引自聞一多詩《靜夜》,這首詩表現了他對祖國前途和人民命運的關切。課文引用“漂白了四壁”,意在表現聞先生深夜從事學術研究的情景,與“大開光明之路”的意趣一脈相承。

2.文章在語言方面有哪些特色?它對表達文章的主題起到了什么作用?

【明確】這篇文章雖是以記敘為主的散文,但不少語句含有詩意,字詞凝練,句式整齊,音調鏗鏘,感情濃烈,有強烈的感染力。如“目不窺園,足不下樓,兀兀窮年,瀝盡心血”十六個字,氣勢流暢,內容豐富。一個“瀝”字深刻地表現了用心血一滴一滴澆灌學術研究花朵的鉆研精神,精當凝練。又如,“不動不響,無聲無聞”,兩個“不”,兩個“無”,看來普通,但細細咀嚼,頗有韻味。不是“不動”,而是在“動”,在廢寢忘食地“動”,用燈火“漂白了四壁”地“動”。用“不動”來突出聞一多先生的“做”,突出他瀝盡心血、埋頭實干的精神,再如第16、17、18段,感情如開閘的潮水洶涌澎湃,一瀉千里,傾瀉出對聞一多先生英勇精神的高度欽佩與贊揚。結尾的“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標”是對聞一多先生人格的藝術概括,句式短促,音調高亢,節奏分明,言簡意賅。

散文中適當運用詩意的語言能增添文章的深度,能更形象、深刻地表達聞一多先生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標”的主題,能以飽含的感情、激情給人以激勵、鼓舞。

3.議論在本文結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明確】作者夾敘夾議,實際上是以議論來架構文章的。第1、2段是第一部分敘述的綱領,第7段是第一部分的總結,這兩處都是議論。第8、9段是第二部分的綱領,最后一段則是第二部分,也是全文的總結,這兩處也都是議論。文章多次用到照應,有首尾照應,有行文前后的多次照應,有內容與題目的照應。多種方式的照應,使文章結構嚴謹,而且形成了一種旋律、一種氣勢,增強了文章的感染力。而這些照應,又幾乎全是議論。由此可見議論在本文中的重要作用。

小結:本文運用夾敘夾議的方法記述了聞一多先生作為學者和作為革命家的事跡,表現了聞一多先生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高尚人格,贊揚了他為國家、為民族、為民主獻身的精神。臧克家曾在《有的人》中寫道:“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是啊,聞一多先生雖然早已離我們而去,但他永遠活在我們心中,不斷激勵著我們前進。我們應時刻銘記這樣一位偉大的民族英雄——聞一多。三板書設計四

布置作業

1.完成課后“思考探究”中的第一、二題。

2.課后找一些聞一多的詩歌來讀,欣賞其藝術特色,感受其精神追求,加深對聞一多的人格與思想的理解。【教學目標】

1.整體把握文章內容,領會文章的思想感情。

2.品味文中富有詩意和飽含激情的語言。

3.學習文章選材精當、剪裁得當的寫作方法,理解抒情、議論、描寫在文中的作用。

4.了解并學習聞一多先生嚴謹、刻苦的治學精神和敢說敢做、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人格,做一個高尚的人。【教學過程】一

導入新課

導入一

在中國,曾經有這樣一個備受世人矚目的人:他既是充滿愛國熱情的詩人、學者,又是一位偉大的民主戰士。一方面他作為一個書生,給中國傳統文化留下了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另一方面他無畏地面對反動勢力,為民主、正義而英勇獻身。他用滿腔熱血譜寫了一曲中華民族的正氣之歌。他,就是聞一多先生。(板書課題)

導入二

(播放電影《建國大業》中聞一多的片段)看完視頻,大家有什么感想呢?是不是也被聞一多先生所打動而心潮澎湃呢?視頻最后所有人都舉手說“要民主,反內戰”,聞一多為什么要這么說?當時又發生了些什么?聞一多又是一個怎樣的人呢?帶著疑問,我們進入今天的學習。二

預習交流

1.掌握生字詞。

2.了解作者、聞一多及寫作背景。三

合作與探究(一)整體感知

1.文章是從哪兩個方面來寫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的?根據這個思路,文章可分為幾個部分?這幾部分又是怎樣銜接的?

【明確】文章是從作為學者和作為革命家兩個方面寫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的。

第一部分(第1—7段):敘述聞一多先生作為學者“做了再說,做了不說”的務實勤奮、謙虛淡泊的品質。

第二部分(第8—20段):敘述聞一多先生作為革命家“說”了就“做”的品質。

兩部分之間用了承上啟下的過渡段。“做了再說,做了不說,這僅是聞一多先生的一個方面,——作為學者的方面”總承上文,“聞一多先生還有另外一個方面,——作為革命家的方面”引起下文,使文章上下文銜接緊密,過渡自然。

2.作者圍繞這兩方面分別寫了哪幾件事?從中可以看出聞一多先生是怎樣一個人?

【明確】作為學者方面主要圍繞聞一多十多年來默默鉆研,寫作《唐詩雜論》《楚辭校補》《古典新義》來寫;作為革命家方面主要寫了他起稿政治傳單、在群眾大會上演說和參加游行示威三件事。把這兩方面結合起來看,聞一多先生是一位治學嚴謹、成就卓越的學者,一位言行一致的民主戰士。(二)深層探究

研讀第一部分,用“我認為……這一處寫得好,因為……”這樣的句式,表達自己對文本的感悟。

【示例】這一部分對聞一多先生的介紹,給我們展現出一個潛心學術、勤奮鉆研、廢寢忘食的學者形象。我認為“他正向古代典籍鉆探,有如向地殼尋求寶藏。仰之彌高,越高,攀得越起勁;鉆之彌堅,越堅,鉆得越鍥而不舍”這一處寫得好,因為它運用了比喻和對偶的寫法,句式整齊,音調鏗鏘,具有形象美、音樂美。“鉆探”這個詞用得好,比“鉆研”“研究”詞義程度更重,寫出了聞一多先生對古代典籍的熱愛和研究之深。

【明確】我認為“他想吃盡、消化盡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遠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給我們衰微的民族開一劑救濟的文化藥方”這一處寫得好,因為它寫出了聞一多熾熱的愛國熱情。“吃盡、消化盡”寫出了聞一多研究古代典籍的殷切心情,“炯炯目光”寫出了他目光的深邃、鉆研的精深。聞一多先生博古通今,學貫中西。聞一多先生治學是為了尋求救國救民的藥方,這讓我們想到了棄醫從文的魯迅先生,想到了無數仁人志士的人生選擇。

我認為“他從唐詩下手,目不窺園,足不下樓,兀兀窮年,瀝盡心血”這一處寫得好,因為此處多用四字短句,語言簡潔有力,具有音樂美。“目不窺園”語出《漢書·董仲舒傳》,形容專心致志,埋頭苦讀。“瀝”是滴的意思,深刻地表現出先生用一滴滴心血澆灌學術花朵的鉆研精神。

我認為“深宵燈火是他的伴侶,因它大開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這一處寫得好,因為這句話運用了引用的手法。深夜唯有孤燈相伴,本應感到寂寞,先生卻在這盞孤燈下暢游書海,他全力投身學術研究,樂此不疲,因而成就斐然。

我認為“不動不響,無聲無聞。一個又一個大的四方竹紙本子,寫滿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蟻排衙。幾年辛苦,凝結而成《唐詩雜論》的碩果”這一處寫得好,“不動不響,無聲無聞”照應了下文“他并沒有先‘說’,但他‘做’了”,寫先生瀝盡心血、埋頭實干,“一個又一個”“密密麻麻”寫他的研究碩果累累,“群蟻排衙”足見先生治學的一絲不茍。

我認為“十年艱辛,一部《校補》赫然而出”這一處寫得好,“赫然而出”寫聞一多《楚辭校補》的問世令人驚訝、引人注目,此處寫出了人們對聞一多先生卓越成就的贊嘆。

小結:作為詩人的聞一多,愛國主義精神貫穿于他的全部詩作,成為他詩歌創作的基調;作為學者的聞一多,給我們衰微的民族開一劑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