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犌犅/犜30600—2022
高標準農田建設通則
1范圍
本文件確立了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基本原則,規定了建設區域、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和農田地力提升工
程建設內容與技術要求、管理要求等。
本文件適用于高標準農田新建和改造提升活動。
2規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內容通過文中的規范性引用而構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條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僅該日期對應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
本文件。
GB5084農田灌溉水質標準
GB/T12527額定電壓1kV及以下架空絕緣電纜
GB/T14049額定電壓10kV架空絕緣電纜
GB/T20203管道輸水灌溉工程技術規范
GB/T21010土地利用現狀分類
GB/T33469耕地質量等級
GB5005320kV及以下變電所設計規范
GB/T50085噴灌工程技術規范
GB50265泵站設計規范
GB50288灌溉與排水工程設計標準
GB/T50363節水灌溉工程技術標準
GB/T50485微灌工程技術標準
GB/T50596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技術規范
GB/T50600渠道防滲襯砌工程技術標準
GB/T50625機井技術規范
GB51018水土保持工程設計規范
DL/T5118農村電力網規劃設計導則
DL/T522010kV及以下架空配電線路設計規范
NY/T1119耕地質量監測技術規程
SL482灌溉與排水渠系建筑物設計規范
SL/T769農田灌溉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導則
3術語和定義
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文件。
3.1
高標準農田狑犲犾犾犳犪犮犻犾犻狋犪狋犲犱犳犪狉犿犾犪狀犱
田塊平整、集中連片、設施完善、節水高效、農電配套、宜機作業、土壤肥沃、生態友好、抗災能力強,
1
犌犅/犜30600—2022
與現代農業生產和經營方式相適應的旱澇保收、穩產高產的耕地。
3.2
高標準農田建設狑犲犾犾犳犪犮犻犾犻狋犪狋犲犱犳犪狉犿犾犪狀犱犮狅狀狊狋狉狌犮狋犻狅狀
為減輕或消除主要限制性因素、全面提高農田綜合生產能力而開展的田塊整治、灌溉與排水、田間
道路、農田防護與生態環境保護、農田輸配電等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和土壤改良、障礙土層消除、土壤培肥
等農田地力提升活動。
3.3
田塊整治工程犳犻犲犾犱犮狅狀狊狅犾犻犱犪狋犻狅狀犲狀犵犻狀犲犲狉犻狀犵
為滿足農田耕作、灌溉與排水、水土保持等需要而采取的田塊修筑和耕地地力保持措施。
注:包括耕作田塊修筑工程和耕作層地力保持工程。
3.4
土壤有機質狊狅犻犾狅狉犵犪狀犻犮犿犪狋狋犲狉
土壤中形成的和外加入的所有動植物殘體不同階段的各種分解產物和合成產物的總稱。
注:包括高度腐解的腐殖物質、解剖結構尚可辨認的有機殘體和各種微生物體。
[來源:GB/T33469—2016,3.9,有修改]
3.5
有效土層厚度犲犳犳犲犮狋犻狏犲狊狅犻犾犾犪狔犲狉狋犺犻犮犽狀犲狊狊
作物能夠利用的母質層以上的土體總厚度;當有障礙層時,為障礙層以上的土層厚度。
[來源:GB/T33469—2016,3.14]
3.6
耕層厚度狆犾狅狌犵犺犾犪狔犲狉狋犺犻犮犽狀犲狊狊
經耕種熟化而形成的土壤表土層厚度。
[來源:GB/T33469—2016,3.15]
3.7
耕地地力犮狌犾狋犻狏犪狋犲犱犾犪狀犱狆狉狅犱狌犮狋犻狏犻狋狔
在當前管理水平下,由土壤立地條件、自然屬性等相關要素構成的耕地生產能力。
[來源:GB/T33469—2016,3.2]
3.8
耕地質量犮狌犾狋犻狏犪狋犲犱犾犪狀犱狇狌犪犾犻狋狔
由耕地地力、土壤健康狀況和田間基礎設施構成的滿足農產品持續產出和質量安全的能力。
4基本原則
4.1規劃引導原則。符合全國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國土空間規劃、國家有關農業農村發展規劃等,統
籌安排高標準農田建設。
4.2因地制宜原則。各地根據自然資源稟賦、農業生產特征及主要障礙因素,確定建設內容與重點,采
取相應的建設方式和工程措施,什么急需先建什么,缺什么補什么,減輕或消除影響農田綜合生產能力
的主要限制性因素。
4.3數量、質量并重原則。通過工程建設和農田地力提升,穩定或增加高標準農田面積,持續提高耕地
質量,節約集約利用耕地。
4.4綠色生態原則。遵循綠色發展理念,促進農田生產和生態和諧發展。
4.5多元參與原則。尊重農民意愿,維護農民權益,引導農民群眾、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村集體經濟
組織和各類社會資本有序參與建設。
2
犌犅/犜30600—2022
4.6建管并重原則。健全管護機制,落實管護責任,實現可持續高效利用。
5建設區域
5.1根據不同區域的氣候條件、地形地貌、障礙因素和水源條件等,將全國高標準農田建設區域劃分為
東北區、黃淮海區、長江中下游區、東南區、西南區、西北區、青藏區7大區域。全國高標準農田建設區域
劃分見附錄A。
5.2建設區域農田應相對集中、土壤適合農作物生長、無潛在地質災害,建設區域外有相對完善的、能
直接為建設區提供保障的基礎設施。
5.3高標準農田建設的重點區域包括:已劃定的永久基本農田和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
護區。
5.4高標準農田建設限制區域包括:水資源貧乏區域,水土流失易發區、沙化區等生態脆弱區域,歷史
遺留的挖損、塌陷、壓占等造成土地嚴重損毀且難以恢復的區域,安全利用類耕地,易受自然災害損毀的
區域,沿海灘涂、內陸灘涂等區域。
5.5高標準農田建設禁止區域包括:嚴格管控類耕地,生態保護紅線內區域,退耕還林區、退牧還草區,
河流、湖泊、水庫水面及其保護范圍等區域。
6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工程
6.1一般規定
6.1.1應結合各地實際,按照區域特點和存在的耕地質量問題,采取針對性措施,開展高標準農田
建設。
6.1.2通過高標準農田建設,促進耕地集中連片,提升耕地質量,穩定或增加有效耕地面積;優化土地
利用結構與布局,實現節約集約利用和規模效益;完善基礎設施,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機械化作業水
平,增強防災減災能力;加強農田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實現農業生產和生態保護相協調;建立監測、評
價和管護體系,實現持續高效利用。
6.1.3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包括田塊整治、灌溉與排水、田間道路、農田防護與生態環境保護、農田
輸配電及其他工程。按照工程類型、特征及內部聯系構建的工程體系分級應按附錄B規定執行,各區
域高標準農田基礎設施工程建設要求按附錄C規定執行。
6.1.4鼓勵應用綠色材料和工藝,建設生態型田埂、護坡、渠系、道路、防護林、緩沖隔離帶等,減少對農
田環境的不利影響。
6.1.5田間基礎設施占地率指農田中灌溉與排水、田間道路、農田防護與生態環境保護、農田輸配電等設
施占地面積與建設區農田面積的比例,一般不高于8%。田間基礎設施占地涉及的地類按照GB/T21010
規定執行。
6.1.6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工程使用年限指高標準農田各項工程設施按設計標準建成后,在常規維護條
件下能夠正常發揮效益的最低年限。各項工程設施使用年限應符合相關專業標準規定,整體工程使用
年限一般不低于15年。
6.2田塊整治工程
6.2.1耕作田塊是由田間末級固定溝、渠、路、田坎等圍成的,滿足農業作業需要的基本耕作單元。應
因地制宜進行耕作田塊布置,合理規劃,提高田塊歸并程度,實現耕作田塊相對集中。耕作田塊的長度
和寬度應根據氣候條件、地形地貌、作物種類、機械作業、灌溉與排水效率等因素確定,并充分考慮水蝕、
風蝕。
3
犌犅/犜30600—2022
6.2.2耕作田塊應實現田面平整。田面高差、橫向坡度和縱向坡度根據土壤條件和灌溉方式合理
確定。
6.2.3田塊平整時不宜打亂表土層與心土層,確需打亂應先將表土進行剝離,單獨堆放,待田塊平整完
成后,再將表土均勻攤鋪到田面上。
6.2.4田塊整治后,有效土層厚度和耕層厚度應符合作物生長需要。
6.2.5平原區以修筑條田為主;丘陵、山區以修筑梯田為主,并配套坡面防護設施,梯田田面長邊宜平
行等高線布置;水田區耕作田塊內部宜布置格田。田面長度根據實際情況確定,寬度應便于機械作業和
田間管理。
6.2.6地面坡度為5°~25°的坡耕地,宜改造成水平梯田。土層較薄時,宜先修筑成坡式梯田,再經逐年
向下方翻土耕作,減緩田面坡度,逐步建成水平梯田。
6.2.7梯田修筑應與溝道治理、坡面防護等工程相結合,提高防御暴雨沖刷能力。
6.2.8梯田埂坎宜采用土坎、石坎、土石混合坎或植物坎等。在土質黏性較好的區域,宜采用土坎;在
易造成沖刷的土石山區,應結合石塊、礫石的清理,就地取材修筑石坎;在土質穩定性較差、易造成水土
流失的地區,宜采用石坎、土石混合坎或植物坎。
6.3灌溉與排水工程
6.3.1灌溉與排水工程指為防治農田旱、澇、漬和鹽堿等對農業生產的危害所修建的水利設施,應遵循
水土資源合理利用的原則,根據旱、澇、漬和鹽堿綜合治理的要求,結合田、路、林、電進行統一規劃和綜
合布置。
6.3.2灌溉與排水工程應配套完整,符合灌溉與排水系統水位、水量、流量、水質處理、運行、管理等要
求,滿足農業生產的需要。
6.3.3灌溉工程設計時應首先確定灌溉設計保證率。灌溉設計保證率按附錄C各區域建設要求執行。
6.3.4水源選擇應根據當地實際情況,選用能滿足灌溉用水要求的水源,水質應符合GB5084的規定。
水源利用應以地表水為主,地下水為輔,嚴格控制開采深層地下水。水源配置應考慮地形條件、水源特
點等因素,合理選用蓄、引、提或組合的方式。水資源論證應按SL/T769規定執行。
6.3.5水源工程應根據水源條件、取水方式、灌溉規模及綜合利用要求,選用經濟合理的工程形式。水
源工程建設符合下列要求。
———井灌工程的泵、動力輸變電設備和井房等配套率應達到100%。
———塘堰(壩)容量應小于100000m3,擋水、泄水和放水建筑物等應配套齊全。
———蓄水池容量應控制在10000m3以下,四周應修建高度1.2m以上的防護欄,并在醒目位置設
置安全警示標識。
———小型集雨池(窖)、水柜等容量不宜大于500m3。集雨場、引水溝、沉沙池、防護圍欄、取用水設
施等應配套齊全,相關設計應符合GB/T50596的規定。
———斗渠(含)以下引水和提水泵站的設計流量或裝機容量應根據灌溉設計保證率、設計灌水率、設
計灌溉面積、灌溉水利用系數及灌溉區域內調蓄容積等綜合分析計算確定,引水設計流量應與
上級支渠、干渠等骨干工程輸配水銜接,提水泵站的裝機容量宜控制在200kW以下,泵站設
計應符合GB50265的規定。
———機井設計應根據水文地質條件和地下水資源利用規劃,按照合理開發、采補平衡的原則確定經
濟合理的地下水開采規模和主要設計參數。機井設計應符合GB/T50625的規定。
6.3.6渠(溝)道、管道工程應按灌溉與排水規模、地形條件、宜機作業和耕作要求合理布置。工程建設
符合下列要求。
———在固定輸水渠道上的分水、控水、量水、銜接和交叉等建筑物應配套齊全。
———平原地區斗渠(溝)以下各級渠(溝)宜相互垂直,斗渠(溝)長度宜為1000m~3000m,間距應
4
犌犅/犜30600—2022
與農渠(溝)長度相適宜;農渠(溝)長度、間距應與條田的長度、寬度相適宜。河谷沖積平原區、
低山丘陵區的斗、農渠(溝)長度可適當縮短。
———斗渠和農渠等固定渠道宜綜合考慮生產與生態需要,因地制宜進行襯砌處理。防滲應滿足
GB/T50600的規定。
———采用管道輸水灌溉,管道系統應結合地形、水源位置、田塊形狀及溝、路走向優化布置。支管上
布置出水口,單個出水口的出水量應通過控制灌溉的格田面積、作物類型、灌水定額計算確定。
各用水單位應獨立配水。管道系統宜采用干管續灌、支管輪灌的工作制度。規模不大的管道
系統可采用續灌工作制度。管道輸水灌溉工程建設應按GB/T20203規定執行。
———季節性凍土區,凍土深度大于10cm的襯砌渠道應進行抗凍脹設計。凍土深度小于1.5m的
地區,固定管道應埋在凍土層以下,且頂部覆土厚度不小于70cm,管道系統末端需布置泄水
井;凍土深度大于或等于1.5m的地區,固定管道抗凍要求,按GB50288規定執行。
6.3.7渠系建筑物指斗渠(含)以下渠道的建筑物,主要包括農橋、渡槽、倒虹吸管、涵洞、水閘、跌水與
陡坡、量水設施等,工程設計按SL482規定執行,工程建設符合下列要求。
———渠系建筑物使用年限應與灌溉與排水系統主體工程相一致。
———農橋橋長應與所跨溝渠寬度相適應,橋寬宜與所連接道路的寬度相適應。荷載應按不同類型
及最不利組合確定。
———渡槽應根據實際情況,采取具有抗滲、抗凍、抗磨、抗侵蝕等功能的建筑材料及成熟實用的結構
型式修建。
———倒虹吸管應根據水頭和跨度,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布置型式,進口處宜根據水源情況設置沉沙
池、攔渣設施,管身最低處設沖沙閥。
———涵洞應根據無壓或有壓要求確定拱形、圓形或矩形等橫斷面形式,涵洞的過流能力應與渠(溝)
道的過流能力相匹配。承壓較大的涵洞應使用鋼筋混凝土管涵、方涵或其他耐壓管涵,管涵應
設混凝土或砌石管座。
———在灌溉渠道輪灌組分界處或渠道斷面變化較大的地點應設置節制閘,在分水渠道的進口處宜
設置分水閘,在斗渠末端的位置宜設置退水閘,從水源引水進入渠道時宜設置進水閘控制入渠
流量。
———跌水與陡坡應采用砌石、混凝土等抗沖耐磨材料建造。
———渠灌區在渠道的引水、分水、退水處應根據需要設置量水堰、量水槽等量水設施,井灌區應根據
需要設置管道式量水儀表。
6.3.8應推廣節水灌溉技術,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因地制宜采取渠道防滲、管道輸水灌溉、噴微灌等
節水灌溉措施,灌溉水利用系數應符合GB/T50363的規定。
6.3.9應根據氣象、作物、地形、土壤、水源、水質及農業生產、發展、管理和經濟社會等條件綜合分析確
定田間灌溉方式。地面灌溉工程建設應按GB50288規定執行,噴灌工程建設應按GB/T50085規定執
行,滴灌、微噴和小管出流等形式的微灌工程建設應按GB/T50485規定執行,管道輸水灌溉工程建設
應按GB/T20203規定執行。
6.3.10農田排水標準應根據農業生產實際、當地或鄰近類似地區排水試驗資料和實踐經驗、農業基礎
條件等綜合論證確定。
6.3.11排水工程設計應符合下列規定:
———排水應滿足農田積水不超過作物最大耐淹水深和耐淹時間,由設計暴雨重現期、設計暴雨歷時
和排除時間確定,具體按附錄C各建設區域要求執行。
———治漬排水工程,應根據農作物全生育期要求確定最大排漬深度,可視作物根深不同而選用
0.8m~1.3m。農田排漬標準,旱作區在作物對漬害敏感期間可采用3d~4d內將地下水埋
深降至田面以下0.4m~0.6m;稻作區在曬田期3d~5d內降至田面以下0.4m~0.6m。
5
犌犅/犜30600—2022
———防治土壤次生鹽漬(堿)化或改良鹽漬(堿)土的地區,排水要求應按GB50288規定執行。地
下水位控制深度應根據地下水礦化度、土壤質地及剖面構型、灌溉制度、自然降水及氣候情況、
農作物種植制度等綜合確定。
6.3.12田間排水應按照排澇、排漬、改良鹽堿地或防治土壤鹽堿化任務要求,根據澇、漬、堿的成因,結
合地形、降水、土壤、水文地質條件,兼顧生物多樣性保護,因地制宜選擇水平或垂直排水、自流、抽排或
相結合的方式,采取明溝、暗管、排水井等工程措施。在無塌坡或塌坡易于處理地區或地段,宜采用明溝
排水;采用明溝降低地下水位不易達到設計控制深度,或明溝斷面結構不穩定塌坡不易處理時,宜采用
暗管排水;采用明溝或暗管降低地下水位不易達到設計控制深度,且含水層的水質和出水條件較好的地
區可采用井排。采用明溝排水時,排水溝布置應與田間渠、路、林相協調,在平原地區一般與灌溉渠系相
分離,在丘陵山區可選用灌排兼用或灌排分離的形式。排水溝可采取生態型結構,減少對生態環境的
影響。
6.3.13灌溉與排水設施以整潔實用為宜。渠道及渠系建筑物外觀輪廓線順直,表面平整;設備應布置
緊湊,儀器儀表配備齊全。
6.4田間道路工程
6.4.1田間道路工程指為農田耕作、農業物資與農產品運輸等農業生產活動所修建的交通設施。田間
道路布置應適應農業現代化的需要,與田、水、林、電、路、村規劃相銜接,統籌兼顧,合理確定田間道路的
密度。
6.4.2田間道路通達度指在高標準農田建設區域,田間道路直接通達的耕作田塊數占耕作田塊總數的
比例,按附錄C各建設區域要求執行。
6.4.3田間道路工程應減少占地面積,宜與溝渠、林帶結合布置,提高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率。應符合宜
機作業要求,設置必要的下田設施、錯車點和末端掉頭點。
6.4.4田間道(機耕路)、生產路的路面寬度按附錄C各建設區域要求執行。在大型機械化作業區,路
面寬度可適當放寬。
6.4.5田間道(機耕路)與田面之間高差大于0.5m或存在寬度(深度)大于0.5m的溝渠,宜結合實際
合理設置下田坡道或下田管涵。
6.4.6田間道(機耕路)路面應滿足強度、穩定性和平整度的要求,宜采用泥結石、碎石等材質和車轍路
(軌跡路)、砌石(塊)間隔鋪裝等生態化結構。根據路面類型和荷載要求,推廣應用生物凝結技術、透水
路面等生態化設計。在暴雨沖刷嚴重的區域,可采用混凝土硬化路面。道路兩側可視情況設置路肩,路
肩寬宜為30cm~50cm。
6.4.7生產路路面材質應根據農業生產要求和自然經濟條件確定,宜采用素土、砂石等。在暴雨集中
地區,可采用石板、混凝土等。
6.5農田防護與生態環境保護工程
6.5.1農田防護與生態環境保護工程指為保障農田生產安全、保持和改善農田生態條件、防止自然災
害等所采取的各種措施,包括農田防護林工程、岸坡防護工程、坡面防護工程和溝道治理工程等,應進行
全面規劃、綜合治理。
6.5.2農田防洪標準按洪水重現期20年~10年確定。
6.5.3農田防護面積比例指通過各類農田防護與生態環境保護工程建設,受防護的農田面積占建設區
農田面積的比例,按附錄C各建設區域要求執行。
6.5.4在有大風、揚沙、沙塵暴、干熱風等危害的地區,應建設農田防護林工程。
———農田防護林布設應與田塊、溝渠、道路有機銜接,并與生態林、環村林等相結合。
———建設農田防護林工程應選擇適宜的造林樹種、造林密度及樹種配置。窄林帶宜采用純林配置,
6
犌犅/犜30600—2022
寬林帶宜采用多樹種行間混交配置。
———農田防護林造林成活率應達到90%以上,三年后林木保存率應達到85%以上,林相整齊、結構
合理。
6.5.5岸坡防護可采用土堤、干砌石、漿砌石、石籠、混凝土、生態護岸等方式。岸坡防護工程應按
GB51018規定執行。
6.5.6坡面防護應合理布置護坡、截水溝、排洪溝、小型蓄水等工程,系統攔蓄和排泄坡面徑流,集蓄雨水
資源,形成配套完善的坡面和溝道防護與雨水集蓄利用體系。坡面防護工程應按GB51018規定執行。
6.5.7溝道治理主要包括谷坊、溝頭防護等工程,應與小型蓄水工程、防護林工程等相互配合。溝道治
理工程應按GB51018規定執行。
6.6農田輸配電工程
6.6.1農田輸配電工程指為泵站、機井以及信息化工程等提供電力保障所需的強電、弱電等各種設施,
包括輸電線路、變配電裝置等。其布設應與田間道路、灌溉與排水等工程相結合,符合電力系統安裝與
運行相關標準,保證用電質量和安全。
6.6.2農田輸配電工程應滿足農業生產用電需求,并應與當地電網建設規劃相協調。
6.6.3農田輸配電線路宜采用10kV及以下電壓等級,包括10kV、1kV、380V和220V,應設立相應
標識。
6.6.4農田輸配電線路宜采用架空絕緣導線,其技術性能應符合GB/T14049、GB/T12527等規定。
6.6.5農田輸配電設備接地方式宜采用TT系統,對安全有特殊要求的宜采用IT系統。
6.6.6應根據輸送容量、供電半徑選擇輸配電線路導線截面和輸送方式,合理布設配電室,提高輸配電
效率。配電室設計應執行GB50053有關規定,并應采取防潮、防鼠蟲害等措施,保證運行安全。
6.6.7輸配電線路的線間距應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結合運行經驗確定;塔桿宜采用鋼筋混凝土桿,應
在塔桿上標明線路的名稱、代號、塔桿號和警示標識等;塔基宜選用鋼筋混凝土或混凝土基礎。
6.6.8農田輸配電線路導線截面應根據用電負荷計算,并結合地區配電網發展規劃確定。
6.6.9架空輸配電導線對地距離應按DL/T5220規定執行。需埋地敷設的電纜,電纜上應鋪設保護
層,敷設深度應大于0.7m。導線對地距離和埋地電纜敷設深度均應充分考慮機械化作業要求。
6.6.10變配電裝置應采用適合的變臺、變壓器、配電箱(屏)、斷路器、互感器、起動器、避雷器、接地裝
置等相關設施。
6.6.11變配電設施宜采用地上變臺或桿上變臺,應設置警示標識。變壓器外殼距地面建筑物的凈距
離應大于0.8m;變壓器裝設在桿上時,無遮攔導電部分距地面應大于3.5m。變壓器的絕緣子最低瓷
裙距地面高度小于2.5m時,應設置固定圍欄,其高度應大于1.5m。
6.6.12接地裝置的地下部分埋深應大于0.7m,且不應影響機械化作業。
6.6.13根據高標準農田建設現代化、信息化的建設和管理要求,可合理布設弱電工程。弱電工程的安
裝運行應符合相關標準要求。
6.7其他工程
除田塊整治、灌溉與排水、田間道路、農田防護與生態環境保護、農田輸配電等工程以外建設的田間
監測等工程,其技術要求按相關規定執行。
7農田地力提升工程
7.1一般規定
7.1.1農田地力提升工程包括土壤改良、障礙土層消除、土壤培肥等。按照工程類型、特征及內部聯系
7
犌犅/犜30600—2022
構建的工程體系分級應按附錄D規定執行。
7.1.2實施農田地力提升工程的高標準農田,農田地力參考值見附錄E。
7.1.3高標準農田建成后,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參考值見附錄F。各省份可根據本行政區內高標準農田
布局和生產條件差異,合理確定市縣高標準農田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參考值。
7.2土壤改良工程
7.2.1根據土壤退化成因,可采取物理、化學、生物或工程等綜合措施治理。
7.2.2過沙或過黏的土壤應通過摻黏、摻沙、客土、增施有機肥等措施改良土壤質地。摻沙、摻黏宜就
地取材。
7.2.3酸化土壤應根據土壤酸化程度,利用石灰質物質、土壤調理劑、有機肥等進行改良,改良后土壤
pH應達到5.5以上至中性。
7.2.4鹽堿土壤可采取工程排鹽、施用土壤調理劑和有機肥等措施進行改良,改良后的土壤鹽分含量
應低于0.3%,土壤pH應達到8.5以下至中性。
7.2.5農田土壤風蝕沙化防治,可采取建設農田防護林、實施保護性耕作等措施。
7.2.6土壤板結治理,可采取秸稈還田、增施腐植酸肥料、生物有機肥、種植綠肥、保護性耕作、深耕深
松、施用土壤調理劑、測土配方施肥等措施,改善耕層土壤團粒結構。
7.3障礙土層消除工程
7.3.1障礙土層主要包括犁底層(水田除外)、白漿層、黏磐層、鈣磐層(砂姜層)、鐵磐層、鹽磐層、潛育
層、沙漏層等類型。
7.3.2采用深耕、深松、客土等措施,消除障礙土層對作物根系生長和水氣運行的限制。作業深度視障
礙土層距地表深度和作物生長需要的耕層厚度確定。
7.4土壤培肥工程
7.4.1高標準農田建成后,應通過秸稈還田、施有機肥、種植綠肥、深耕深松等措施,保持或提高耕地地
力。土壤有機質含量參考值見附錄E。
7.4.2高標準農田建成后,應實施測土配方施肥,使養分比例適宜作物生長。測土配方施肥覆蓋率應
達到95%以上。
8管理要求
8.1土地權屬確認與地類變更
8.1.1高標準農田建設前,應查清土地權屬現狀,納入項目庫的耕地不應有權屬糾紛。高標準農田建
設涉及土地權屬調整的,要充分尊重權利人意愿,在高標準農田建成后,依法進行土地確權,辦理土地變
更登記手續,發放土地權利證書,及時更新地籍檔案資料。
8.1.2高標準農田建成后,應按照GB/T21010和自然資源調查監測相關規定,以實際現狀進行地類認
定與變更,完善有關手續。
8.2驗收與建設評價
8.2.1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竣工后,應由項目主管部門按照項目現行管理規定組織驗收。相關的管
理、技術等資料應及時立卷歸檔,檔案資料應真實、完整。
8.2.2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竣工驗收后,應按照有關規定開展評價。
8.2.3因灌溉與排水設施、田間道路、農田防護林等配套設施建設占用,造成建設區域內永久基本農田
8
犌犅/犜30600—2022
面積減少的,應予以補足或補劃。
8.3耕地質量評價監測與信息化管理
8.3.1高標準農田建設前后,應開展耕地質量等級評定。評定應按GB/T33469規定執行。建設所產
生的新增耕地若用于占補平衡,需在耕地質量評定上與自然資源部門有關管理規定相銜接。
8.3.2高標準農田耕地質量監測應按NY/T1119規定執行。
8.3.3高標準農田建設和利用全過程應采用信息化手段管理,實現集中統一、全程全面、實時動態的管
理目標。
8.3.4高標準農田建設信息應上圖入庫,實現信息共享。
8.3.5高標準農田建設情況應以適當方式適時向社會發布。
8.4建后管護
8.4.1高標準農田建成后,應編制、更新相關圖、表、冊,完善數據庫,設立統一標識,落實保護責任,實
行特殊保護。
8.4.2建立政府引導,行業部門監管,村級組織、受益農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專業管理機構、社會化
服務組織等共同參與的管護機制和體系。
8.4.3按照“誰受益、誰管護,誰使用、誰管護”的原則,落實管護主體,壓實管護責任,辦理移交手續,簽
訂管護合同。管護主體應對各項工程設施進行經常性檢查維護,確保長期有效穩定利用。
8.4.4新建成的高標準農田應優先劃入永久基本農田儲備區。
8.5農業科技配套與應用
8.5.1高標準農田建設應開展綠色(新)工藝、產品、技術、裝備、模式的綜合集成及示范推廣應用。
8.5.2高標準農田建成后,應加強農業科技配套與應用,推廣良種良法。機械化耕種收綜合作業水平、
優良品種覆蓋率、病蟲害統防統治覆蓋率應超過全國平均水平。有條件的地方應推廣病蟲害綠色防控、
保護性耕作和科學用水用肥用藥技術及物聯網、大數據、移動互聯網、智能控制、衛星定位等信息技術。
9
犌犅/犜30600—2022
附錄犃
(資料性)
全國高標準農田建設區域劃分
全國高標準農田建設區域劃分見表A.1。
表犃.1全國高標準農田建設區域劃分表
序號區域范圍
1東北區遼寧、吉林、黑龍江及內蒙古赤峰、通遼、興安、呼倫貝爾盟(市)
2黃淮海區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河南
3長江中下游區上海、江蘇、安徽、江西、湖北、湖南
4東南區浙江、福建、廣東、海南
5西南區廣西、重慶、四川、貴州、云南
山西、陜西、甘肅、寧夏、新疆(含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及內蒙古呼和浩特、錫林郭
6西北區勒、包頭、烏海、鄂爾多斯、巴彥淖爾、烏蘭察布、阿拉善盟(市)
7青藏區西藏、青海
10
犌犅/犜30600—2022
附錄犅
(規范性)
高標準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工程體系
高標準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工程體系見表B.1。
表犅.1高標準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工程體系表
一級二級三級
說明
編號名稱編號名稱編號名稱
田塊整治
1工程
耕作田塊按照一定的田塊設計標準所開展的土方挖填和埂坎修筑等
1.1修筑工程措施
在地形相對較緩地區,依據灌排水方向所進行的幾何形狀為
1.1.1條田長方形或近似長方形的水平田塊修筑工程。水田區條田可
細分為格田
在地面坡度相對較陡地區,依據地形和等高線所進行的階梯
1.1.2梯田狀田塊修筑工程。按照田面形式不同,梯田分水平梯田和坡
式梯田等類型
1.1.3其他田塊除1.1.1條田、1.1.2梯田之外的其他田塊修筑工程
耕作層地
1.2力保持為充分保護及利用原有耕地的熟化土層和建設新增耕地的
工程宜耕土層而采取的各種措施
當項目區內有效土層厚度和耕層土壤質量不能滿足作物生
1.2.1客土回填長、農田灌溉排水和耕作需要時,從區外運土填筑到回填部
位的土方搬移活動
在田面平整之前,對原有可利用的表土層進行剝離收集,待
1.2.2表土保護田面平整后再將剝離表土還原鋪平的一種措施
灌溉與排
2水工程
小型水源為農業灌溉所修建的小型塘堰(壩)、蓄水池和小型集雨設
2.1工程施、小型泵站、農用機井等工程的總稱
用于攔截和集蓄當地地表徑流的擋水建筑物、泄水建筑物及
2.1.1塘堰(壩)取水建筑物,包括壩(堰)體、溢洪設施、放水設施等
蓄水池和
2.1.2小型集雨蓄水池及在坡面上修建的攔蓄地表徑流的小型集雨池(窖)、
設施水柜等蓄水建筑物
2.1.3小型泵站裝機容量200kW以下的灌排泵站
11
犌犅/犜30600—2022
表犅.1高標準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工程體系表(續)
一級二級三級
說明
編號名稱編號名稱編號名稱
在地面以下鑿井、利用動力機械提取地下水的取水工程,包
2.1.4農用機井括大口井、管井和輻射井等
輸配水
2.2工程修筑在地表附近用于輸水至用水部位的工程
2.2.1明渠在地表開挖和填筑的具有自由水流面的地上輸水工程
2.2.2管道在地面或地下修建的具有壓力水面的輸水工程
渠系建筑在灌溉或排水渠道系統上為控制、分配、測量水流,通過天然
2.3物工程或人工障礙,保障渠道安全運用而修建的各種建筑物的總稱
田間道路跨越洼地、渠道、排水溝等障礙物而修建的過載建
2.3.1農橋筑物
輸水工程跨越低地、排水溝或交通道路等修建的橋式輸水建
2.3.2渡槽筑物
輸水工程穿過低地、排水溝或交通道路時以虹吸形式敷設于
2.3.3倒虹吸管地下的壓力管道式輸水建筑物
田間道路跨越渠道、排水溝時埋設在填土面以下的輸水建
2.3.4涵洞筑物
修建在渠道等處控制水量和調節水位的控制建筑物。包括
2.3.5水閘節制閘、進水閘、沖沙閘、退水閘、分水閘等
跌水與連接兩段不同高程的渠道或排洪溝,使水流直接跌落形成階
2.3.6陡坡梯式或陡槽式落差的輸水建筑物
2.3.7量水設施修建在渠道或渠系建筑物上用以測算通過水量的建筑物
田間灌溉從輸水工程配水到田間的工程,包括地面灌溉、噴灌、微灌、
2.4工程管道輸水灌溉等
2.4.1地面灌溉利用灌水溝、畦或格田等進行灌溉的工程措施
利用專門設備將水加壓并通過噴頭以噴灑方式進行灌溉的
2.4.2噴灌工程措施
利用專門設備將水加壓并以微小水量噴灑、滴入等方式進行
2.4.3微灌灌溉的工程措施。包括滴灌、微噴灌、小管出流等
管道輸水由水泵加壓或自然落差形成有壓水流,通過管道輸送到田間
2.4.4灌溉給水裝置進行灌溉的工程措施
將農田中過多的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排除,改善土壤中
2.5排水工程水、肥、氣、熱關系,以利于作物生長的工程措施
2.5.1明溝在地表開挖或填筑的具有自由水面的地上排水工程
2.5.2暗管在地表以下修筑的地下排水工程
12
犌犅/犜30600—2022
表犅.1高標準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工程體系表(續)
一級二級三級
說明
編號名稱編號名稱編號名稱
2.5.3排水井用豎井排水的工程
2.5.4排水閘控制溝道排水的水閘
2.5.5排澇站排除低洼地、圩區澇水的泵站
2.5.6排澇閘站為實現引排水功能,排水閘與排澇站結合的工程
田間道路
3工程
田間道連接田塊與村莊、田塊之間,供農田耕作、農用物資和農產品
3.1(機耕路)運輸通行的道路
項目區內連接田塊與田間道(機耕路)、田塊之間,供小型農
3.2生產路機行走和人員通行的道路
考慮宜機作業,田間道路設置的必要的下田設施、錯車點和
3.3附屬設施末端掉頭點
農田防護
與生態環
4境保護
工程
農田防護用于農田防風、改善農田氣候條件、防止水土流失、促進作物
4.1林工程生長和提供休憩庇蔭場所的農田植樹工程
農田在田塊周圍營造的以防治風沙或臺風災害、改善農作物生長
4.1.1防風林條件為主要目的的人工林
梯田埂坎在梯田埂坎處營造的以防止水土流失、保護梯田埂坎安全為
4.1.2防護林主要目的的人工林
護路護溝
4.1.3護坡護在田間道路、排水溝、渠道兩側營造的以防止水土流失、保護
岸林岸坡安全、提供休憩庇蔭場所為主要目的的人工林
岸坡防護為穩定農田周邊岸坡和土堤的安全、保護坡面免受沖刷而采
4.2工程取的工程措施
為保護現有堤防免受水流、風浪侵襲和沖刷所修建的工程設
4.2.1護地堤施及新建的小型堤防工程
為保護農田免受水流侵襲和沖刷,在溝道灘岸修建的植物或
4.2.2生態護岸植物與工程相結合的設施
坡面防護為防治坡面水土流失,保護、改良和合理利用坡面水土資源
4.3工程而采取的工程措施
為防止耕地邊坡沖刷,在農田邊緣鋪砌、栽種防護植物等
4.3.1護坡措施
13
犌犅/犜30600—2022
表犅.1高標準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工程體系表(續)
一級二級三級
說明
編號名稱編號名稱編號名稱
在坡地上沿等高線開挖用于攔截坡面雨水徑流,并將雨水徑
4.3.2截水溝流導引到蓄水池或排除的溝槽工程
小型蓄水在坡面上修建的攔蓄坡面徑流、集蓄雨水資源的小型蓄水
4.3.3工程工程
在坡面上修建的用以攔蓄、疏導坡地徑流,并將雨水導入下
4.3.4排洪溝游河道的溝槽工程
溝道治理為固定溝床、防治溝蝕、減輕山洪及泥沙危害,合理開發利用
4.4工程水土資源采取的工程措施
橫筑于易受侵蝕的小溝道或小溪中的小型固溝、攔泥、滯洪
4.4.1谷坊建筑物
為防止徑流沖刷引起溝頭延伸和坡面侵蝕而采取的工程
4.4.2溝頭防護措施
農田輸配
5電工程
5.1輸電線路通過導線將電能由某處輸送到目的地的工程
變配電
5.2裝置通過配電網路進行電能重新分配的裝置
5.2.1變壓器電能輸送過程中改變電流電壓的設施
按電氣接線要求將開關設備、測量儀表、保護電器和輔助設
5.2.2配電箱備組裝在封閉或半封閉的金屬柜中或屏幅上所構成的低壓
(屏)配電裝置
其他變配其他變配電的相關設施,包括斷路器、互感器、起動器、避雷
5.2.3電裝置器、接地裝置等
5.3弱電工程信號線布設、弱電設施設備和系統安裝工程
6其他工程
田間監測監測農田生產條件、土壤墑情、土壤主要理化性狀、農業投入
6.1工程品、作物產量、農田設施維護等情況的站點
14
!"犆
(#$%)
&'()*+,-./01234056
!"#$%&'()*+,-./+0123C.1。45678"9:;<=、8>8?、@ABCDEF<=GHIJ"#KL,/+01M
NOIJ"#。
7犆.1&'()*+,-./01234056
/+01
P
"#RS'(]^H_`
Q(TUV-.WXHYE-.(Z[\-.'(def-.
abc^-.
1.WX+?c??:≥80%;
1.???<=DWX?2.Y?:??"'(YE+??
ij、kl、mn?????(?$?D(?
?¢£¤¥||,\2:3?\£′
10~51.4m~'(def-./
opqrstu、T?、????;1d~3d??§?¨?a?6m,_μ\≤3m;'(]^???
1gh"+??DL/T5118
vi、wx、yz????:??"?8、EY?(?-?E;Eˉ[\v??:??"?
2.1d~3d2.≥85%??àá
{|}(~)?8≥30cm,E(≥25cm;"'(YE+???
?¢£100%,·?1o"≥90%
3.??????:≥80cm¤¥10|,1d~3d??3d~
5dY??¨°aE±
1.WX+?c??:E?Fìí
1.???<=DWX?
8",??8";\2:3?\£′
?????(?$?D(≥50%≥75%1.4m~'(def-./
??h?、??、èh、Y?:??"'(YE+??,_μ\;'(]^???
2.6m≤3m犌
T?、????;+??/
2DLT5118犅
?"égèê?
?¢£¤¥||[\v????"?
、10~5,2.:≥90%/
2.????:≥25cm;??àá犜
1d3d??§?¨?a?100%,·?"90%
??????~≥3
3.:≥60cm0
1d~3dY?(?-?E6
0
0
—
1
2
5
0
2
2
書
犌
犅
1
/
6
!犆.1"#$%&'()*+,-./0,12(!)犜
3
0
6
()*+0
"0
$%&':,;<4=>—
#2
,-./012345601,78901:,BCD010
?@A<012
2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草坪種植協議書
- 用電搭火協議書
- 繼承棄權協議書
- 江西防溺水安全協議書
- 幼兒園校車取消協議書
- 草場分戶協議書
- 招生合伙人合同協議書
- 電信合伙人合同協議書
- 英超版權協議書
- 宣傳傳播KPI協議書
- 晚期胃癌護理
- 大部分分校:地域文化形考任務三-國開(CQ)-國開期末復習資料
- 【MOOC】模擬電子電路實驗-東南大學 中國大學慕課MOOC答案
- ISO28000:2022供應鏈安全管理體系
- JIS G4305-2021 冷軋不銹鋼板材、薄板材和帶材
- 六年級下冊生命生態安全知識要點
- JJG 211-2021 亮度計檢定規程(高清最新版)
- 高壓噴射注漿工程施工工藝標準
- 最新部編版九年級語文下冊課件(完美版)寫作布局謀篇
- 農村水電站崗位設置及定員標準(全面)
- 第五章溶膠凝膠法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