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必需知識結構化的教學探索-以《比喻鑒賞與運用》教學設計為例_第1頁
語文必需知識結構化的教學探索-以《比喻鑒賞與運用》教學設計為例_第2頁
語文必需知識結構化的教學探索-以《比喻鑒賞與運用》教學設計為例_第3頁
語文必需知識結構化的教學探索-以《比喻鑒賞與運用》教學設計為例_第4頁
語文必需知識結構化的教學探索-以《比喻鑒賞與運用》教學設計為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語文必備知識結構化的教學探索--以《比喻鑒賞與運用》教學設計為例01問題的提出知識對語文學習十分重要,但其價值到底多大,教學中又如何體現,人們的認識卻未必統一。《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規定“在閱讀教學中,為了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可以引導學生隨文學習必要的語法和修辭知識,但不必進行系統、集中的語法修辭知識教學”,“評價建議”中規定“語法、修辭知識不作為考試內容”。該規定曾一度引發“淡化知識合理與否”的爭論。但是,《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在對待語文知識上有比較明顯的變化,在課程目標中就提出“通過梳理和整合,將積累的語言材料和學習的語文知識結構化”,并在課程內容、學業質量等部分多次強調運用語文知識幫助閱讀鑒賞、表達交流等。比喻是一種常見的修辭手法,是語文教學中非常重視的基礎知識,無論是以前的教學大綱還是現在的課程標準,都將其列為義務教育階段必學的知識。比喻也是語文教科書、中高考語文試卷上的常客,日常語文生活中,無論是閱讀寫作還是口語交際,也常會與比喻這一修辭不期而遇。不同學段的語文教師常常反復教比喻,其中比較多的又是教“形象生動地描寫了本體+相似點”等套路化的答題模版,小學如此,初中如此,高中仍舊如此,止于淺表化重復。其實,不同學段有關比喻的知識存在明顯的結構,針對比喻的學習應該存在內在聯系。比喻這一必備知識的結構應該是什么樣的?不同學段學習比喻,可以有哪些進階?如何整合語文課程中的比喻學習與日常語文生活中運用比喻更好地聽說讀寫?帶著這些思考,筆者對教科書中的比喻進行了梳理,試圖理出比喻的知識結構,并以“比喻:鑒賞與運用”單元學習設計為例,就如何通過比喻教學指向核心素養發展談一點思考。02不同學段語文教科書中比喻的學習內容梳理比喻知識集中分布在語文教科書中,分析小學、初中、高中三個學段的語文教科書,可以看到有關比喻句學習內容的進階,雖然這些進階不那么顯著。小學語文教科書的課文中有很多的比喻句,比如一年級上冊第3課就有“站如松,坐如鐘。行如風,臥如弓”這組比喻句。教科書專門針對比喻的學習活動出現在二年級下冊“語文園地二”,其中“照樣子說一說”的例句就是“我也能說:天上的云一團一團的,好像巨大的棉花糖……”。同冊的“語文園地七”中的“讀句子,說一說你的發現”里,列出了下面這些句子:那棵大楓樹好像一把又高又大的綠色太陽傘。大象有一對大耳朵,像扇子似的,耷拉著。綠油油的小柏樹就像戰士一樣筆直地站在那里。梳理二年級下冊中的這些學習活動,可以發現教科書編寫者對比喻的學習有兩點要求:一是能模仿例句說出比喻句,二是發現比喻句中描寫對象(本體)與比喻物(喻體)的相似性。但這些地方都沒有出現“比喻”這一概念。五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語文園地”中有“讀一讀,說一說還可以把書比喻成什么”的學習任務,這里出現了“比喻”這一概念。初中語文教科書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1課《春》的知識短文就是介紹比喻這一知識,篇幅不算長,刪去其中的例句,摘錄其中有關比喻知識的闡述文字如下:比喻……讀到這樣的句子,你一定會想:寫得太生動了,給人的印象真鮮明!為什么會有這種效果?是因為句子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像前面這類比喻,本體(被比喻的事物)和喻體(用來做比喻的事物)之間用“像”“好像”“仿佛”“如同”“……似的”等比喻詞連接,是明喻。還有一種是暗喻,本體和喻體之間用“是”“就是”“變成”“成為”“等于”等詞語,或者用破折號來連接。例如:……此外,還有一種比較特殊的比喻,本體和比喻詞都不出現,而是借用喻體直接代替本體,是借喻。例如:……該知識卡片介紹了比喻兩個方面的知識,一是介紹了比喻的作用,二是指出了比喻的三種類型。在這一課的“思考探究”中,有關于比喻的學習活動,具體為:“作者把春天比作‘剛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壯的青年’,你怎樣理解這些比喻?你還能發揮想象,另寫一些比喻句來描繪春天嗎?”學習目標也是兩個,一是理解一組比喻句的意思,二是仿寫比喻句。將這兩個目標與二年級的學習內容相比,進階體現在比喻句的數量以及三句比喻句語意的關聯性,其他進階不明顯。到九年級下冊,教科書中依舊有關于比喻的學習。比如第4課“積累拓展”中的“品味下列語句,說說它們使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有怎樣的表達效果”,其中就有比喻句。再如第六單元的“寫作”中有關于修辭運用的要求——“注意表達上的創新,豐富的詞語、多樣的句式、恰當的修辭等,都可以為文章增色”,該要求強調創造性表達,對修辭的運用要求明確。相比七年級,學習要求有明顯進階。高中語文教科書沒有關于比喻的知識介紹,但是在必修上冊第2課的“學習提示”中有“雪萊的《致云雀》意蘊深刻,比喻新奇,要注意體會詩人的情感,理解云雀的象征意義”的表述。該提示很簡潔,與九年級下冊“寫作”中創造性地運用修辭的學習要求相呼應,相對于初中閱讀教學中比喻的學習,是有進階的。閱讀文本,分析比喻句,不僅要看到其中的相似性,也要感受、探究其新奇性。新奇性更能反映作者的創造力,往大了說,這是為人類語言家園添磚加瓦。中高考試題一般會呼應語文教科書中的學習內容。中高考中考查比喻這一知識點的試題并不少,有判斷是否運用了比喻,也有理解比喻句的含意并分析其作用的,還有仿寫比喻句,等等。但是命題人對分析比喻句的作用這一類考查目標似乎并沒有很好的專業自覺,存在類似“測量目標界定不明確”“測量目標與答題要求不一致”等問題,也出現過“試題的基本穩定與參考答案的不穩定”等問題。針對以上問題,首先,需要回答清楚比喻的知識結構是怎樣的;其次,學生借助哪些語言材料、什么樣的任務活動可以掌握這個知識結構。03設計“比喻:鑒賞與運用”單元教學方案該方案是一個教學簡案,不同學情學習時間不同,大致在5~7節課。具體的學習活動、學習資源、學習評價等不一一列出。(一)學習目標1.通過梳理、分析不同的比喻句,探究、歸納、形成較為完備的比喻句質量評估標準。2.自覺運用比喻句質量評估標準鑒賞比喻句,提高審美品位。3.依據比喻句質量評估標準,嘗試寫出質量上乘的比喻句,更好地傳情達意,提升對生活的觀察、感受與認知能力。(二)學習過程任務一:鑒賞比喻句,形成評估標準活動1:比喻具有相似性,這是評價比喻句質量高低的基本維度,此外還有其他評價維度。推敲下列比喻句,分別給它們評分,最高分為5分,最低分為0分。完成評分后,反思并歸納你的評估標準。說明:以上10句比喻句中,第10句的喻體“反穿的白狐大衣”比喻小洋鍋里煮著的豆腐,只有滑這一個相似點,豆腐的嫩沒有刻畫出;此外,白狐大衣體積比較大、怕水等特點都與豆腐相去較遠。第1、2句都是描寫荷葉,第1句出自小學三年級下冊中的課文《荷花》,第2句出自高中必修上冊中的課文《荷塘月色》,前者只是顯而易見的形似,后者除了形似還有神韻的刻畫,傳遞出作者獨特的審美趣味。第5句用抽象的“詩”比喻具象的梅花,比喻獨特性強。第8、9句,整體把握環境、人物等描寫對象的關鍵特征,惟妙惟肖,生動傳神。第4句寫野花,描繪了野花在草與風的游戲過程中時隱時現,活潑有趣。這10句話比較典型地呈現出比喻的不同類型,學生可在研讀比較、判斷其質量、打分的過程中,感受比喻句的優劣。借助活動1的提示,學生首先會從相似性的角度評判,通過1和2、3和5、3和7等一組組比喻句的比較,可以發現喻體的獨特性、適切性等特點。活動2:討論交流,集體形成較為完備的比喻句質量評估標準,可以用表格或思維導圖等形式呈現。說明:這個環節需要較多時間,學生由判斷具體比喻句的優劣,到抽象、歸納出比喻句質量評估標準,形成有邏輯的知識結構,需要調動形象思維、邏輯思維、辯證思維、創造思維乃至直覺思維等。期望學生通過個體努力、小組合作、班級交流形成如下標準中的主要內容。(二)學習過程任務二:運用評估標準,鑒賞比喻句活動1:選擇下面一個片段,并依據任務一中建構的比喻句質量評估標準進行鑒賞,寫一段文字分析該片段中比喻句的表達效果,200字左右。說明:片段一為朱自清《荷塘月色》中的一段,即“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葉子卻更見風致了”;片段二為孫犁《荷花淀》中的一段,即“幸虧是這些青年婦女,白洋淀長大的……駛起來就像織布穿梭、縫衣透針一般快”;片段三為宗璞《紫藤蘿瀑布》中的一段,即“從未見過開得這樣盛的藤蘿,只見一片輝煌的淡紫色,像一條瀑布……那里裝的是什么仙露瓊漿?我湊上去,想摘一朵”。這三個片段中的比喻句,有的數量多一點,有的少一點;有的重在形似,有的重在傳神;有的貼近人物的生活,喻體與環境、人物活動水乳交融(如離開了水皮的一條打跳的梭魚、織布穿梭、縫衣透針);有的前后關聯,或是一個系列中的不同類型(如亭亭的舞女、剛出浴的美人),或是一個系統中的不同組成部分(如瀑布、迸濺的水花、一個小小的張滿了的帆、尖底的艙等,“以瀑布這一意象貫穿文章始末,組合起意象的一個系統”)。活動2:下面的試題與參考答案節選自一份高考試卷,請依據比喻句質量評估標準分析參考答案的要點,并嘗試完善參考答案。試題:比喻具有相似性,請據此對文中畫橫線的句子所用比喻進行簡要分析。參考答案:(1)句中把塞車的路比作黏稠的河,體現了比喻的相似性;(2)路和河的形狀相似,車流和水流相似;(3)塞車時汽車行駛緩慢,和河水因雜質多而黏稠時流動緩慢相似。說明:該試題題干簡明,有“比喻具有相似性”這一答題指引,也有“簡要分析”這樣的作答行為及其要求的限定。文中畫橫線的句子是:“這條環路是北京塞車最嚴重的道路之一,白天黑夜,紅塵萬丈,車流緩緩,永遠像一條黏稠的河。”分析參考答案的三點表述,會發現,第一點是把題干中的答題指引結合語句復述了一遍,第二點說明了形似關系的兩組本體和喻體,第三點具體闡述了相似點。從相似性看,答案要點比較完備。但是,該答案還比較平面,比喻的相似性不只是形似,還有作者對“北京塞車最嚴重的道路”和“黏稠的河”情感的相似性,這也可以說是神似,這能體現出作者對人為造成的環境問題的痛心。高考試題如何在參考答案上區分考生的思維品質,并不是一件難事,借助SOLO學習結果分類等理論工具制定參考答案和評分細則,是可以期待的。該活動是在上一個片段鑒賞活動基礎上的拓展,學生在新的、比較復雜的情境中運用前一個活動的比喻句質量評估標準,屬于遷移,核心素養的培育必須在鞏固之后進行遷移訓練,高遷移性才是核心素養的核心價值。(二)學習過程任務三:反思與改進,提升運用比喻的能力活動1:圍繞“我們二中校園春色”這一話題,寫一段話,其中至少有三句比喻句。完成片段寫作后,運用比喻句質量評估標準給這段話中的比喻句評分,并簡述理由。活動2:統計自己習作中的比喻句,運用比喻句質量評估標準進行分析,形成一份簡明的研究報告。在此基礎上,針對性地擬定你寫作比喻句的改進計劃,有效提高自己書面表達傳情達意的能力。說明:該任務的兩個活動是借助更為陌生、復雜的情境創設的,引導學生將閱讀鑒賞經驗遷移到表達交流中。該任務學生是可以勝任的,學生具備足夠的生活經驗和語文學習經驗。依據這個教學方案,高二年級上了100分鐘的課,學生的表現可圈可點,形成比喻句質量評估標準開始快后來慢,學生發現相似性、獨特性相對容易。鑒賞片段環節,有三位學生在黑板上書寫了自己的答案。賞析《荷花淀》片段的學生表現優異,能從四個維度賞析比喻,表達簡潔。賞析《紫藤蘿瀑布》片段的學生表現較好,基本抓住了比喻的相似性、系統性等。賞析《荷塘月色》片段的學生表現一般,雖然也用到了標準中的三個維度,但空泛的套話還是較多。04結論引導學生形成自己的語文知識結構,教師自己先要有該知識結構,并且能為學生提供典范的語言材料,設計典型的學習任務,開展積極的語文實踐活動,充分激發學生梳理探究的熱情,幫助他們發現語言文字背后的規律,建構語文知識結構,并能將該知識結構用于新的、復雜的語言實踐活動。學生形成比喻知識結構的過程,就是對比喻本質的認識過程,也是改進自己語言表達、發展核心素養的過程。當然,比喻只是修辭知識中的一種,以比喻知識結構化談語文知識的結構化,需要澄清三點問題:一是必備知識才值得形成結構化經驗,也就是該知識結構可以作用于日常語文生活。二是語文知識結構的精細化程度要適當。知識結構過于抽象過于粗疏,就會失之籠統,語言實踐中的操作性就不高;知識結構過于精細,顆粒度很小,知識學習的負荷過大,學生陷在知識的泥淖中,也會適得其反。三是知識結構的形成是學生在自主探究、合作學習中獲得的,也就是基于學科邏輯的語文知識結構要與基于學習邏輯的言語活動經驗結構相輔相成。學生經歷的“具體—抽象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