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課時高三一輪復習北洋軍閥統治前期的政治經濟與文化導學案二_第1頁
第14課時高三一輪復習北洋軍閥統治前期的政治經濟與文化導學案二_第2頁
第14課時高三一輪復習北洋軍閥統治前期的政治經濟與文化導學案二_第3頁
第14課時高三一輪復習北洋軍閥統治前期的政治經濟與文化導學案二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課題名稱班級姓名小組___________【教學目標】1.了解北洋軍閥的統治及特點。2.概述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探討其對近代中國思想解放的影響。3.對比民國初年的官員選拔。【重點難點】1.梳理袁世凱復辟帝制的過程,認識近代中國民主共和之路的艱難和曲折。2.理解中國民族工業“短暫春天”出現的原因和影響,認識民國初年社會生活出現的新氣象。3.了解新文化運動的內容,理解新文化運動的意義【導學流程】一、袁世凱復辟與北洋軍閥的統治(一)袁世凱復辟帝制1.對內獨裁:1913年11月,下令解散國民黨;1914年5月公布的《》,改責任內閣制為總統制;1914年年底發布的《》,規定總統任期十年,可連選連任。2.對外賣國:1915年5月,袁世凱被迫簽訂不平等的“”。(二)護國戰爭1.背景:面對袁世凱的倒行逆施,革命黨人奮起反抗。2.概況:1915年年底,唐繼堯、蔡鍔、李烈鈞在云南宣布獨立,并組織護國軍,發動,貴州、廣西、廣東、浙江、湖南、陜西、四川等省相繼宣告獨立。3.結果:袁世凱于1916年3月被迫宣布取消帝制,恢復紀年。(三)北洋時期的軍閥割據1.背景:袁世凱死后,北洋軍閥內部派系紛爭,很快發展為軍閥混戰與割據的局面。2.軍閥割據表現(1)府院之爭:袁世凱死后,段祺瑞出任國務總理,重新召開被袁世凱解散的國會。繼任總統黎元洪免去段祺瑞的總理職務,造成所謂的“”。(2)張勛復辟:1917年,張勛以調解府院之爭為名,率兵入京,解散了國會,擁清廢帝溥儀復辟。(3)護法運動:段祺瑞破壞《》,拒絕恢復國會。1917年8月,國會議員在廣州召開了非常會議,決定成立“”,推舉孫中山為大元帥。(4)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1917年8月,中國加入一戰的方面。(四)官員的選拔與管理1.南京臨時政府的制度與政策選官制度:根據孫中山的文管考試思想制定和出臺了一系列法規草案。此時的文官選拔制度基本停留在紙面上,但是對日后民國文官制度的建設產生了重要影響。2.北洋政府時期:文官考試制度(1)選拔方式:主要采用考試和甄別兩種方式。(2)建立:1913年初,北洋政府頒布了《文官考試法草案》等法案,這是文官考試制度建立的標志。(3)實施:文官高等考試和文官普通考試各舉行過兩屆,司法官考試、知事試驗、留學畢業生甄拔考試等也舉行過數屆。(4)局限性:女子不得參加文官考試。(5)文官甄別制度①對象:主要是指對已經在文官職位上工作的人。②方式:通過檢驗畢業文憑、調查經歷、檢查工作成績、考查學識與工作經驗等決定其能否留任。③作用:這是舊人事制度向現代文官制度轉變的一個重要措施,用意在于保持行政的連續性與穩定性二、民國初年的經濟、社會生活與新文化運動(一)經濟新氣象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短暫的春天” 1912—19191.經濟發展原因:(1)內因:①中華民國建立,掃除了政治上的一些束縛和障礙。②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后,鼓勵民間興辦實業;延續清朝傳統,以銀元為法定貨幣。③群眾性的反帝愛國斗爭及1915年掀起的抵制日貨、提倡國貨運動的有力推動。④實業救國思潮的鼓舞(2)外因: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1914—1918),西方列強忙于歐戰,中國民族工業得到迅速發展。2.經濟發展表現:(1)中國民族工業發展速度和規模,甚至超過以往半個世紀所取得的成績。(2)紡織、面粉等輕工業得到迅速發展。(3)以榮宗敬、榮德生兄弟開辦的面粉廠、紗廠等為代表的一批民族企業迅速壯大起來。(4)中國產業工人的人數急劇增加為五四運動和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奠定了階級基礎,成為不可忽視的社會力量。3.特點:先天不足(資金少、規模小、技術力量薄弱),后天畸形(發展不平衡);產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環境中,深受外國資本主義、本國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區,內陸很少;民族工業主要集中在紡織、面粉等輕工業領域,重工業基礎薄弱,沒有形成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在國民經濟中所占比重很小,始終沒有成為中國社會經濟的主要形式;受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主義的壓制,具有曲折發展的特點。4.影響:①資產階級力量壯大,為新文化運動奠定階級基礎。②產業工人人數增加,成為不可忽視的社會力量,為新民主主義革命和中共誕生奠定階級基礎 5、啟示(1)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是制約民族工業發展的最主要因素。(2)自強不息的愛國精神是推動民族工業發展的動力。(3)國家統一、民族獨立是民族工業發展的前提。(4)在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下,實業救國的道路走不通,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走不通。(二)社會新氣象——移風易俗,文明開化1.條件:共和政體成立的促進,南京臨時政府致力于社會生活各方面除舊布新。2.表現(1)歷法:改用陽歷。(2)社會風俗:頒布剪發辮、易服飾和廢止纏足的法律。(剪辮易服與反清相聯系,具有濃厚的政治色彩)(3)禮儀:革除“大人”“老爺”等清朝官場的稱呼。3.意義: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過去的陳規陋習不符合時代潮流,應接受文明、開化的新習俗、新風尚。4.社會生活近代化的原因:①西方工業文明的強烈沖擊②政府推動③西方自由平等思想的傳播④民族工業的發展⑤資產階級革命運動的推動。(三)新文化運動的開展1、原因:(1)政治:北洋軍閥統治,袁世凱復辟帝制,掀起“尊孔復古”逆流;(2)階級:民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隊伍壯大(3)思想:人們對辛亥革命失敗原因的痛苦反思,認識到共和制度之所以不能真正得到鞏固,中國的狀況依然黑暗,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對舊思想、舊文化、舊禮教的徹底批判,大多數國民的頭腦仍被專制和愚昧牢牢地束縛著。2.興起:(1)標志:1915年9月陳獨秀創辦《青年雜志》。(2)思想陣地:北京大學和遷往北京的《新青年》雜志。(3)代表人物:陳獨秀、胡適、李大釗、魯迅、錢玄同、劉半農等。3.主張:(1)前期:宣傳資產階級文化“民主”與“科學”①擁護“德先生”(民主),反對孔教、禮法、貞節、舊倫理、舊政治。②擁護“賽先生”(科學),反對舊藝術、舊宗教。③反對國粹和舊文學;胡適在《新青年》發表《文學改良芻議》主張以白話文作為新文學的語言。(2)后期:傳播馬克思主義1918年,李大釗發表《庶民的勝利》等文章,開始傳播馬克思主義;李大釗《我的馬克思主義觀》系統介紹了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成為新文化運動后期的思想主流,成為中國先進分子改造社會的思想武器;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結合,為中共成立奠定思想基礎。4.影響(1)積極:①各地擁護新文化運動的刊物紛紛出版,使全國報刊面貌為之一新。②婦女解放、婚姻自由、家庭革命等口號的提出,也使這場運動所涉及的內容遠比辛亥革命時期更為廣泛和深刻。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領域的延續,動搖了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③新文化運動高舉民主與科學的旗幟,是一次思想解放運動,推動思想文化革新,有解放思想的重大意義。④促進民眾覺醒,為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創造有利條件,推動五四運動,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創造條件。(2)消極:①對東西方存在著絕對否定和絕對肯定的片面性。②局限于青年知識分子,缺乏廣泛的群眾基礎。【拓展】1.民族資本主義經濟P1632.影響近代中國社會變遷的因素P1643全面認識北洋軍閥時期的統治P167【當堂檢測】探究二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P166[問題](1)根據材料一并結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