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有格物致知精神導學案教師版_第1頁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導學案教師版_第2頁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導學案教師版_第3頁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導學案教師版_第4頁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導學案教師版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14課《應有格物致知精神》導學案【學習目標】1.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義和對學習科學知識的重要性。2.理清演講的思路,理解說理方法的作用,品味嚴謹的語言。3.樹立實踐意識,培養格物致知精神和樂于動手的科學品質。【重點難點】1.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義和對學習科學知識的重要性,樹立實踐意識。2.理清思路,品味語言,培養格物致知精神和樂于動手的科學品質。【學習過程】預習案預習案知識積累1.作者簡介丁肇中(1936-)美籍華裔物理學家。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國,祖籍山東日照。1974年,在實驗室中發現了一種新粒子并用英文字母“J”命名,并因此于1976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他的研究方向是高能實驗粒子物理學。1994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現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中國科學院大學(國科大)、四川大學(川大)名譽教授。2.寫作背景本文選自《瞭望》1999年第44期。有改動。本文是作者在被《瞭望》周刊授予“情系中華”征文特別榮譽獎時的一篇發言稿。受傳統教育的影響,我國基礎教育過于注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訓練,而忽視對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致使學生大多“高分低能”。這已不能適應社會、時代發展的需要,鑒于此,丁肇中根據現代學術的發展和個人經驗,并聯系傳統的文化背景和我國的現狀,向我們提出了忠告:應有格物致知精神。3.文體知識演講詞可分為敘事、說理、抒情三種類型。本文是一篇說理型演講詞,以議論為主要表達方式,具有正確、深刻的論點,使用確鑿、充足、具有說服力的論據,進行富有邏輯性的論證。不同于聞一多在追悼會上慷慨激昂的即興演講,本文作者是一位著名科學家,其演講的特點是準確嚴謹。4.字詞積累讀準字音:瞭望(liào)緬懷(miǎn)儒家(rú)彷徨(pánɡhuánɡ)探察(chá)探討(tǎo)檢討(jiǎn)格物致知(zhì)激變(jī)華裔(yì)論語(lún)袖手旁觀(xiù)埋沒(mò)測量(cè)權威(quán)不知所措(cuò)理解詞義:緬懷:懷念;追想(已往的人或事,含崇敬意)。彷徨:表示徘徊走來走去,猶豫不決,不知往哪個方向去。修身: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齊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格物致知:探究事物原理,從而從中獲得知識,或感悟到某種心得。一帆風順:比喻非常順利,毫無波折或挫折。袖手旁觀: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協助別人。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辦才好。形容受窘或發急。學習案學習案活動一:明演講觀點1.整體感知本文論述的話題是什么?作者對此的觀點是什么?論述話題:學習自然科學的中國學生應該怎樣了解自然科學。作者觀點:應有格物致知精神。2.什么是“格物致知”(1)《大學》里“格物致知”的含義和目的分別是什么?含義:“四書”之一的《大學》里這樣說:一個人教育的出發點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說,從探察物體而得到知識。(探究事物的原理,從而獲得知識。格,推究,探究。致,求得。)目的:這可能是因為傳統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尋求新知識,而是適應一個固定的社會制度。《大學》本身就說,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達到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的田地,從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2)作者所說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和目的是什么?真正意義:在環境激變的今天,我們應該重新體會到幾千年前經書里說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義。這意義有兩個方面:第一,尋求真理的唯一途徑是對事物客觀的探索;第二,探索的過程不是消極的袖手旁觀,而是有想象力的有計劃的探索。真正目的:通過實地實驗得到新知識,是有計劃、有目的地積極探測客觀世界。①科學發展的歷史告訴我們,新的知識只能通過實地實驗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檢討或哲理的清談就可求到的。②實驗的過程不是消極的觀察,而是積極的、有計劃的探測。3.為什么要“格物致知”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①傳統的中國教育并不重視真正的格物和致知。②科學發展的歷史告訴我們,新的知識只能通過實地實驗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檢討或哲理的清談就可求到的。(實驗精神在科學發展上的重要性)4.如何“格物致知”作者認為怎么樣發揚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①不論是在研究自然科學,研究人文科學,還是在個人行動上,我們都要保留懷疑求真的態度,靠實踐發現事物的真相;②在應付迅速變化的世界和社會環境方面,我們要有自己的判斷力,要重新體會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使實驗精神真正變成中國文化的一部分。活動二:理演講思路根據演講內容,結合你對“格物致知精神”的理解,梳理作者演講的思路。提出觀點(12節):中國學生應有格物致知精神。分析問題(312節):一層(35節):傳統的中國教育并不重視真正的格物致知。二層(612節):真正的格物致知(實驗)精神的重要性解決問題(13節):揭示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并提出希望。活動三:析演講方法本文是一篇說理型演講詞,運用了哪幾種說理方法?請結合課文內容做簡單分析。1.引用論證①“四書”之一的《大學》里這樣說:一個人教育的出發點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說,從探察物體而得到知識。第2段引用《大學》中的觀點,指出“格物致知”的基本意思。②《大學》本身就說,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達到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的田地,從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第3段又引用了《大學》中的觀點,介紹“格物致知”的目的,解釋“格物致知”真正意義被埋沒的原因。2.舉例論證①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哲學家王陽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傳統儒家對實驗的態度。有一天,王陽明要依照《大學》的指示,先從“格物”做起。他決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條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對著竹子硬想了七天,結果因為頭痛而宣告失敗。以明朝大哲學家王陽明“格”竹子,苦思以致頭痛而失敗的反面事例,論證了傳統的中國教育對“格物致知”精神的曲解,傳統儒家對實驗的態度是把探察外界誤認為探討自己。②比如,我們要知道竹子的性質,就要特地栽種竹子,以研究它生長的過程,要把葉子切下來拿到顯微鏡下去觀察,絕不是袖手旁觀就可以得到知識的。以通過實驗了解竹子性質的正面事例,論證了實驗的過程不是消極觀察,而是積極探測。③中國學生往往念功課成績很好,考試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時,就常常不知所措了。借中國學生成績好而面臨研究工作卻束手無策的反面事例論述了中國學生偏向于理論而輕視實驗,偏向于抽象思維而不愿動手,證明缺乏科學實驗對學習和生活帶來的危害。④列舉自己的親身經驗為證,有什么好處?(1)作者用自己的經歷現身說法,以自己在美國求學的例子證明中國傳統教育重理論輕實踐、重思維輕動手的弊端,再次說明實踐在科學研究中的重要性,使說理更加真實可信。(2)真實親切,有助于拉近與聽眾的距離,取得更好的演講效果。(3)演講者作為一位德高望重的科學家,自己求學時代的經歷對于廣大青年學子來說,本身就具有很好的示范和參考意義。3.對比論證①中國傳統教育埋沒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強調知識的獲得是通過內心體驗和自我檢討,與科學發展的歷史說明新的知識只能通過實地實驗而得到形成鮮明的對比,說明知識的獲得需要通過實地實驗。②明朝大哲學家王陽明“格”竹,把探察外界誤認為探討自己,終因苦思以致頭痛失敗的事例,與通過科學實驗了解竹子性質的事例進行對比,突出知識的獲得只能通過實驗。活動四:品演講語言按要求品析下列句子,體會說理語言的特點。1.尋求真理的唯一途徑是對事物客觀的探索。(說一說“唯一”一詞的作用。)“唯一”一詞指出要想尋求真理,除了對事物進行客觀的探索,別無它路,強調了實踐、探索的重要意義。2.但是傳統的中國教育并不重視真正的格物和致知。這可能是因為傳統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尋求新知識,而是適應一個固定的社會制度。(體會“但是”“可能”的表達效果。)“但是”表示轉折,強調了傳統教育的弊端:不重視真正的格物致知。“可能”表示猜測,表示傳統教育不重視格物致知是為了適應固定的社會制度僅僅是作者本人的推測,并不是完全肯定的答案。“可能”體現了作者用詞的嚴謹。3.有一天,王陽明要依照《大學》的指示,先從“格物”做起。他決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分析“格”字上引號的作用。)“格”字加引號,表示諷刺、否定之意,調侃了王陽明違背科學實驗精神的迂腐行為。4.一個成功的實驗需要的是眼光、勇氣和毅力。(“眼光”“勇氣”“毅力”的順序能否顛倒?為什么?)“眼光”“勇氣”“毅力”這三個詞是有邏輯關系的。因為一個成功的實驗首先要有長遠的“眼光”,選擇正確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